当前位置:首页 » 蛋糕种类 » 分蛋糕政治经济学原理有哪些
扩展阅读
恶搞生日蛋糕造型男士 2024-10-28 02:00:52
戚风蛋糕底部为什么发硬 2024-10-28 01:58:29
过生日纸杯蛋糕图片实拍 2024-10-28 01:42:31

分蛋糕政治经济学原理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2-11-19 19:00:06

❶ 曼昆经济学原理下面一段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蛋糕分成更小块石,为什么蛋糕变小啦!!谢谢大家 我是初学者

因为这样做会降低人们的积极性也就是效率···效率降低自然产出减少也就是蛋糕变小了··通俗理解就是如果每个人都去等福利援助,那么你觉得蛋糕会变小吗?效率与公平不能兼顾,这是经济学的重要原理之一。希望对你有帮助

❷ 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辩证关系

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关系,本质上是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即生产决定分配,且分配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生产。
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做大蛋糕侧重物质基础,解决效率问题;分好蛋糕侧重分配结果,解决公平问题。从新中国的历史上看,忽略二者任一方面,都将造成共同富裕的理论紧张与实践障碍。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分配被当作社会生产与再生产总过程的环节之一,分配关系被抽象出来纳入生产体系的研究框架之中。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分析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环节的关系时指出:“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结构,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由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生产与分配关系的最基本原理:生产决定分配,即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对象决定分配对象,生产数量决定分配数量,蛋糕做得越大,人们分得的蛋糕绝对份额才能越大。

❸ “既要做好蛋糕,又要分好蛋糕。”包含怎样的经济学道理 (高一政治题)

①体现3项;要发展经济、增加生产、又要注意分配,制定好分配制度和政策,处理好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并保持社会的稳定。 ②要把“蛋糕做大”,从一个企业来说就是想方设法发展生产,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扩大自己的生产。从一个国家来说,也就是要规划好本国经济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把蛋糕切好”从一个企业来说,就是要处理好的国家、集体和职工个人之间的关系,在企业内部分配上体现效率,又兼顾公平,合理拉开收入的档次,不搞平均主义,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体现按劳分配原则,从国家来说,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但也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把蛋糕做大”体现的是,国家要努力发展生产,积极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生产总值,提高国民经济总量,尽可能的提高和增加国民收入。 “把蛋糕切好”体现的是,国家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要正确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在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中要做到⑴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保证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 ⑵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构成要与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⑶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还要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搞好国家的财政预算,处理好国家的财政收支关系,搞好国家的财政预算,处理好国家的财政收支关系。

❹ 经济学术语里的蛋糕是什么意思

补充一点:从政治经济学来说,蛋糕是国民经济总值,也叫GDP.
行业里,个人理解狭隘的说是市场分额,但是有时市场份额大,不是一定说该公司就是利益的最大占有者哦 ..

❺ 政治上做蛋糕与分蛋糕问题怎样理解

就是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列宁说,政治是经济和的集中反映。这个说法多少有点抽象,我们可以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经济就是做蛋糕,政治就是分蛋糕。蛋糕怎么做?有两种做法:一是把所有做蛋糕的工具、原材料统统集中起来,大家分工来做,做好后由一个人来分,大家一起吃,这样的做法,看上去很公平,但有一样不好,就是太绝对平均,因为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所以人们都不会想太卖力。其结果是,蛋糕做得不大,这就叫官有制(因为只有当官的拥有绝对的分配权力)。第二种做法是,明确每个人的任务,完成交给公家的任务后,剩余的是自己的,于是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蛋糕做大,结果是全体的蛋糕总量大了,每个人都吃得饱饱的了,这个叫民有制。蛋糕怎么分?对应于上面的两种做蛋糕的方法,也有两种分蛋糕的方法。第一种分蛋糕的方法,就是一个大家公认的领袖来给大家分,张三能吃多少,李四能吃多少,哪块大,大块小,都由领导一人说了算,这就叫集权政治。第二种分蛋糕的方法,就是你来划蛋糕,我来分蛋糕,并且所有操作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完成的,这种分法,就叫分权政治。记得有个故事,说的是有家两兄弟在争蛋糕吃,父亲给他们定个游戏规则:一个划蛋糕,然后由另外一个人来选蛋糕。结果,不管是谁来划蛋糕,他都必须做到公平,如果他分一块大一块小了,另一个人都会把大的一块选走,因为虽然划分权在他手上,但选择权在别人手上。这个故事就说明了朴素分权制衡原理。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官有和民有,集权和分权,谁优谁劣。再看我们身边的实际,我们在改革开放前是用第一种做蛋糕和分蛋糕的方式,搞了三十年,搞出了个僵化体制,最后不得不改革开放寻求出路。但我们只改革了做蛋糕的方式,就是把做蛋糕的权利下放了,而分蛋糕的游戏规则仍然没有变,还是集权体制的分蛋糕方式,百姓做蛋糕的积极性提高了,蛋糕做大了,但由于分蛋糕还是原来的集权规则,所以自由经济的改革成果成了集权政治的美餐。于是,三公消费(公款吃喝、公车消费、公费旅游)出现了,利益集团形成了,贫富差距拉开了,钱权交易产生了,公信力下降了,华南虎出来了……这就是中国目前所有社会问题的根源,用马克思主义的术语来说,叫“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相适应”。解决的办法,就是深化改革——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把分蛋糕的权利交给公民 提问者 的感言: 你就是当代的活雷锋,太感谢了!

❻ 经济学蛋糕原理

原理是:蛋糕做大和蛋糕切好。

1、蛋糕做大是指要发展生产,努力增加国民收入。

2、蛋糕做大是指要发展生产,努力增加社会总产值。

3、蛋糕切好就是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国民收入的。

经济学简介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经济学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资源,可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❼ 政治经济学的原理

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

1.2、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1.3、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1.4、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1.5、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1.6、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1.7、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1.8、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又称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1.9、生产关系体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建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1.10、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1.1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1.12、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它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1.13、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14、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2.1、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2.2、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2.3、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买卖。

2.4、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5、社会分工:是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的分工。

2.6、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

2.7、价值:是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它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

2.8、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9、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2.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11、个别劳动时间:是生产某种商品的各个商品生产者各自花费的劳动时间。

2.12、社会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

2.13、个别价值: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价值量。

2.14、劳动熟练程度:是指劳动经验的丰富程度和劳动技术水平的高低程度。

2.15、劳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劳动消耗的程度。

2.16、简单劳动:是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2.17、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2.18、劳动生产率:指劳动的生产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所耗费的时间来表示。

2.19、社会劳动: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提供给社会的,构成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其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2.20、私人劳动: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所进行的,其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2.21、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

2.22、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23、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24、价格标准:是指包含一定重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

2.25、货币流通:是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

2.26、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2.27、货币流通规律: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数量的规律。

2.28、铸币:是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金属货币。

2.29、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2.30、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量超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现象。

2.31、价值规律: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规律。

2.32、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

2.33、市场经济:是社会资源配置的—种方式,它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2.34、市场机制: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自发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有机联系。

2.35、价格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变动与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2.36、供求机制:是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2.37、竞争机制:是市场竞争与价格、供求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2.38、市场调节:是指市场机制的调节,即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最终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3.1、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在进行生产劳动时运用的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3.2、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即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

3.3、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过程。

3.4、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3.5、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3.6、必要劳动时间:是雇佣工人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3.7、剩余劳动时间:是雇佣工人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3.8、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或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3.9、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3.10、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3.1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其公式为m‘=m/v.

3.12、绝对剩余价值:是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3.13、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3.14、超额剩余价值:指个别资本家由于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获得的剩余价值。

3.15、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3.16、计时工资:是按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

3.17、计件工资:是按工人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或所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

3.18、血汗工资制度:是通过科学的操作研究,极大地提高劳动强度,以加强对工人剥削的工资制度。

3.19、名义工资:是指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时所得到的货币工资。

3.20、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所能购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3.21、社会再生产: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

3.22、简单再生产:是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

3.23、扩大再生产:是扩大原有生产规模的再生产。

3.24、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3.25、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不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新的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3.26、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3.27、资本积聚:是由资本积累所引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增加。

3.28、资本集中:是指众多分散的中小资本通过互相合并而成为少数大资本。

3.29、资本技术构成:是反映技术水平的一定数量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例所形成的资本构成。

3.30、资本价值构成:是由一定数量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所形成的资本构成。

3.31、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3.32、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需要来说,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从而形成相对的过剩的人口,即失业人口。

3.33、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是揭示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同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的规律在资产阶级一端积累;与此同时,贫困在无产阶级一端积累。

3.34、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初期,用暴力手段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过程。

3.3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4.1、产业资本:是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是能够实现价值增殖的资本。

4.2、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4.3、货币资本:是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它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它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4.4、生产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形式存在的资本,它是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它的职能是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资本主义方式结合起来,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

4.5、商品资本:是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它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采取的一种职能形式。它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4.6、资本周转:是产业资本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资本循环过程。

4.7、资本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的一个循环周期所经历的时间,它是产业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4.8、资本周转次数:是在一定时间内资本所经历的周转的次数。

4.9、生产时间:是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内的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4.10、流通时间:是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4.11、劳动时间: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厂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的时间。

4.12、非劳动时间:是生产资料已进入直接生产领域,但尚未与劳动力相结合的时间。

4.13、固定资本: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重要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4.14、流动资本: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4.15、流通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中的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的总称。

4.16、固定资本磨损:是固定资本的价值按照其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它包括固定资本有形磨损和固定资本无形磨损。

4.17、固定资本有形磨损:又称固定资本物质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

4.18、固定资本无形磨损:又称固定资本精神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 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

4.19、固定资本折旧:是指固定资本按照其磨损程度而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价值,必须在产品销售以后作为折旧基金提取并积累起来,以便在固定资本价值全部转移完毕时,用于固定资本的实物更新。

4.20、折旧费:又称折旧基金,是在固定资本折旧中所提取的补偿金额。

4.21、折旧率:是固定资本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

4.22、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

4.23、单个资本:又称个别资本,指资本主义社会各自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是社会总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4.24、社会资本:又称社会总资本,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联系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4.25、社会总产品:是社会的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 (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它是由一个国家当年的所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

4.26、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态是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构成相适应,社会生产可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资料的生产,第二部类是消费资料的生产。

4.27、经济危机:又称经济衰退。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以生产相对过剩为基本特征的危机。

4.28、固定资本更新:是以厂房、机器、设备等物质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由于磨损或其他因而用新的物质形式来替换。

4.29、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是从一次经济危机爆发到下一次经济危机爆发所经历的时期。

5.1、资本主义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

5.2、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当剩余价值不是表现为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利润形态。

5.3、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它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用公式表示:P'=m/(c+v)。

5.4、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资本总额。

5.5、平均利润:是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所获的利润。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5.6、生产价格:是由商品的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5.7、超额利润:是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它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6.1、商业资本: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它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职能资本形式。

6.2、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来源于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6.3、商业流通费用:是商业资本家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费用。它分为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两大类。

6.4、生产性流通费用: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如商品的保管费、运输费、包装费等,它是同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有关的费用。

6.5、纯粹流通费用:是由商品的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即在商品的单纯买卖过程中所支出的费用,如商店的建筑费、设备费、簿记费、广告费、办公费、商业店员的工资等。

6.6、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包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独立资本形式,它是借贷资本家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的货币资本。

6.7、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6.8、企业利润:是在存在利息的情况下,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的总称,它在数量上等于平均利润和利息的差额。

6.9、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

6.10、资本主义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它是借款人和贷款人的信用中介,也是资本家相互之间的支付中介。

6.11、银行资本:是银行资本家为经营银行业务获取利润而投下的自有资本以及通过吸收存款而借入的资本。

6.12、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方式合资经营的企业。

6.13、股票:是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

6.14、股息:是股票持有者根据股票的票面额从企业利润中分得的收入。

6.15、股东:是股份公司的股票持有者。

6.16、股份有限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所设立的企业法人组织,企业以其经营的法人财产为限、股东以其投资额为限,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6.17、企业法人:即经济法人,它是拥有自己经营的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建立的、能够独立地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

6.18、股票控制额:是大股东控制股份公司所需要的股票额。

6.19、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它与股息成正比变化,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6.20、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所缴纳的地租,它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

6.21、租金:是农业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全部货币额。租金中除地租外,还包括土地上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和利息,并可能包括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和农业工人的一部分工资。

6.22、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6.23、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指在可耕土地有限特别是优等地和中等地有限的条件下,土地作为经营对象而被农业资本家使用后所形成的对土地的经营性垄断。

6.24、绝对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垄断而获取的地租,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绝对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低于价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6.25、土地私有权垄断:是指资本主义农业中有限的土地被私人土地所有者占有以后,别人无法再拥有对土地这种生产资料的私有权。

6.26、土地价格: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它与地租量成正比变化,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7.1、垄断:是指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占有一个经济部门的绝对部分的生产或流通份额,并控制相关商品的价格,从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情况。

7.2、金融资本:是垄断的工业资本和垄断的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构成的一种资本形式。

7.3、金融寡头:是掌握了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7.4、参与制:是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层层控制许多企业的经济上的统治方式。

7.5、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7.6、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所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7.7、垄断高价:是垄断组织出售产品时规定的超过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

7.8、垄断低价:是垄断组织购买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

7.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与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10.1、生产力标准:是指一定的社会制度、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的存在与更替的合理性,要以是否适应于生产力状况和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标准。

8.1、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国家和政府、或是资本家、或是垄断集团,为获取高额利润和利息,以及取得其他经济利益而对国外进行投资或贷款。

8.2、国际垄断同盟:是指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议所建立的国际性垄断组织的联盟。

8.3、国际卡特尔:指若干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或经营某种产品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议,垄断和瓜分这种产品的世界市场,规定垄断价格,以谋取垄断利润。

8.4、新殖民主义:是二次大战后,随着旧殖民体系的瓦解,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比较缓和和隐蔽的手法,主要是采取经济渗透办法,打着所谓援助的旗号,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和控制的殖民主义政策。

8.5、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活动日益超越出一国和地区范围而相互紧密联系的趋势。

8.6、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制度上和组织形式上的体现与反映。

8.7、地区经济集团化:是地域上邻近的一些国家,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生产国际化的客观要求,为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通过签订协议而组成的地区性经济或贸易集团。它是经济一体化的一种具体组织形式。

8.8、跨国公司:又称多国公司,是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对外进行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进行跨国的即国际间的生产、销售或金融等各种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为目的的大型垄断企业。它是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重要形式。

8.9、自由贸易区:是区内各国在相互贸易中给予优惠,以加强地区间合作和增强地区竞争力的一种方式。

8.10、关税同盟:是缔约国在相互贸易中免除关税和限额,并规定共同关税税率和贸易政策,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国家范围经济调节的组织。

8.11、经济联盟:是指参加国除了达到关税同盟的要求外,并制定某些共同的经济政策,在货币金融方面进行协调,实现同盟内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建立起一些超国家的经济调节机构的组织。

8.12、经济政治联合体:是参加国既在经济上进行国际协调和联合行动,又在政治上向一体化发展,建立起一些超国家的政治机构来统一管理和协调参加国的政治事务的组织。

9.1、食利者阶层:指完全脱离了生产经营活动,专靠“剪息票” (即吃利息或股息)为生的一批剥削者。

9.2、食利国:是依靠资本输出来剥削和掠夺其他国家和地区,以获取大量财富和收入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9.3、滞胀:是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两种经济现象并存的简称。

9.4、财政危机:指资本主义国家采取过度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使财政支出增加,入不敷出,财政赤字巨大的危机。

9.5、货币信用危机:指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流通和信用领域中长期的通货膨胀和信用膨胀的危机。

10.2、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是指从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开始,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建立为止,这中间所经历的革命转变时期。中国的过渡时期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时期。

10.3、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是指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它的发展必然经历低级和高级两个阶段,低级阶段或第一阶段为社会主义社会,高级阶段或第二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

10.4、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把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中的社会经济组织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

10.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10.6、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以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特征的所有制形式。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和根本标志,从而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0.7、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是由社会和集体以人们付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

10.8、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资本、劳力、技术、信息、土地以及各种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所进行的收入分配。

10.9、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基本原则,即得到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劳动者,自觉地尽其所能为社会劳动,社会按照他们的实际需要分配消费品。

10.10、旧社会分工:是指每个人长期乃至终生被束缚在一种职业上,即固定在由分工所形成的一种岗位上。特别是形成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或根本差别。

10.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

10.12、计划调节:是国家通过制定的长期、中期、短期经济计划,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进行的调节。

10.13、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在数量上的表现。

10.14、“三个有利于”:是指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

❽ 在国家经济建设中,一方面要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又要把蛋糕做好,反映了什么经济学原理

经济增长促使贫困弱化,但不平等促使贫困上升,并且越富有的人从经济增长中获益越大。可见,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把蛋糕做大来实现不平等的弱化,但经济发展的差距扩大又在加剧不平等,反过来增加了贫困现象,特别是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影响到了教育资源及其人力资本的地区分布,这就为进一步的不平等埋下祸根.
把蛋糕做大做好反应放映了国家经济建设中要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同时要减小贫富差距

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四部分,即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发展理论.
19世纪30年代以后,庸俗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去研究经济现象的内在联系,放弃了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描述从经济表面现象所见到的似是而非的外在联系,赋以学究气味,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符合人的本性的、自然的生产方式,从而把它宣布为永恒的真理.
从一方面来说,庸俗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反叛和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代表社会进步的,庸俗政治经济学是反对工人阶级,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前者透过表面现象分析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后者以现象掩盖本质,美化剥削.
西尼尔的“节欲论”(效用是能直接或间接产生快乐或避免痛苦的能力,价值由三因素构成,供给受三种手段制约,“劳动”是工人放弃自己的安乐和休息所作的牺牲,资本是资本家的牺牲.工资是劳动的报酬,利润是节制的报酬.最后一小时论,评论,辩护性).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说(折衷主义,反对经济规律永恒不变的观点,财富的分配取决于社会的法律和习惯,评价,把分配规律与生产规律割裂起来,把商品分为三类),巴师夏的经济学说主要是经济和谐论(社会就是交换,价值就是交换着的两种服务的关系,价值即服务的尺度就是服务提供者所作的努力和服务接受者所节省的努力,劳动就是努力紧张,社会上的一切收入都只是历史的别名.否认工资和利润的对立,把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说成是相互交换的两种服务的关系,是和谐的.)
历史学派是庸俗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流派,但同英法庸俗政治经济学比较起来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英法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对于国家的态度基本上是站在自由放任的立场上,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则极力宣扬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第二,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除了为资产阶级辩护外,还力图把封建制度及其残余理想化.第三,德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带有极为明显的沙文主义色彩.德国历史学派借口各个民族经济都有自己的特点,否认科学政治经济学揭示的经济规律具有普遍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