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能提供下湖南近50年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统计表,或者哪里可以找到
(1)湖南省历年自然灾害情况统计(1999--2001)
2001年12月31日采集
http://tjsj..com/pages/jxyd/19/44/_0.html
(2)各地市自然灾害-湖南
长沙市---1831年,大水,围垸多溃,低田无收。1833年4月,大水,西南城外街一带房屋淹塌无数。1834年,大水,围垸多溃。1837年,大水入城,衢巷通舟揖。1844年夏,大水,湘江突涨,围垸皆溃,补种晚稻无收。1869年5月23日,大风拔木,月内连日大雨如注,城中水深数尺,墙屋倾圮无数,街巷捕鱼,饥荒。1906年2月中句,倾盆大雨,连阴至5月之久,降雨共二英尺二英寸半(约670mm),以致积水横决,泛滥于衡、永、长、常四府之交,沿岸纵横上下,各居民之生命财产付之一洗;数百里间,汪洋一片,田亩田禾漂荡无余,死者三四万人,浮尸蔽江,受灾者三四十万人,“皆冻馁之侵,乞食四乡”,此次奇灾,为湖南省二百余年所未有。1911年,因连日大雨,水势骤涨至一丈有余(3.3m多),洪水弥天,几成一大水世界,湘江中漂流尸具,不下数干人。1917年6月间,因湘江上溢,北门一带水深数尺,居民纷纷迁徒,米价陡涨,破户十停五六。1918年5月24日,大雨如注,湘江暴涨,沿河街道水深一二尺(0.5m左右),明道乡围堤溃决,河西镇、霞凝港等处,堤烷半数溃决。长沙省城,河街固已通流,正街亦多被淹。入夏以后,湘中、湘西数遭大水,泛滥十余县,尤以长沙、湘阴、华容等地损失严重,人民苦不堪言。灾民因无衣无食逃来省城者,日有5千人之多。自8月7日起,苦雨连旬,湘水复涨,省河水位,已涨到海关二十六尺以上(8.7m以上)。其时西水同发。1920年,长沙沿河一带,水深数尺,北门外捞湖围、周家冲等地被水冲倒,鸭子铺等地淹没数十里。1924年,湘江泛滥,堤垸田淹,屋宇什物,多付东流,溺毙男女三十余人。1925年大水,最高水位记录为四十棾-(13.7m),市区沿河及靖港等处均成泽国,明道镇之堤垸多被毁。1949年,大水,长沙市南门外灵官渡、天符庙等处水深三尺(1m),西湖桥、小西门、大西门一带均淹水尺余(0.33m多)。沿江马路一带小船通行无阻。最高水位达36.5英尺(11.13m)。长沙县境因湘水及其支流漫布,沿江六十二皖,就倒塌了五十多个,灾情之重,百年罕见。
沉江市---1804年,垸内渍水,垸外无收。1808年,注兰垸大水崩堤,8月31日夜,狂风暴雨,倾倒后墙。1837年,大水,围垸溃,民多溺死。1907年秋,大水溃堤,受灾最重者为晋平大垸,全垸共溃决八处,宽四百余丈(1300m多),深二丈七尺有余(9m多),冲倒房屋,溺毙居民甚多,幸而生存者,无衣无食,灾情惨重。又该县草屋官堤,白兴修以来,十余年未遭水灾,此次亦告倒溃。1910年6月中旬,被冲淹不少。1911年,沅江因益阳水势下趋,陡被水淹,积久淹没,以致补种无田,遍地哀鸣,极为悲惨。1914年春夏间大水,或田亩多被沙沉,或房屋冲毁,或商户资财损失甚巨,或补种晚稻复被虫伤。1922年7月,沅江之种福垸倒溃,受灾最惨。1929年8月,湖水骤涨,南北各垸渍水淹禾,秋收约六成以上。1932年3月,和丰九垸大水浸渍。1935年,南部堤垸全部溃决,县城亦成泽国。1938年6月间,霪雨成灾,江水突涨五六尺(近2m),急流如沸,所架浮桥顿时冲成两段,桥上工人20余人被水荡去,江中呼喊救命之声不绝。门48年,县城全部被淹,水深丈余(3.3m多)。光复烷深夜溃决,农民奔避不及,淹毙二百余人。
邵阳市---1816年5月,大水,舟从东门至曹婆井。1858年7月,搓江水涨数丈余,自仙搓桥以下村落记毁无数。1925年,资、邵两水同时上涨,宣泄不及,致成大患。1949年6月1日至7日,连降暴雨达135.7mm,其中5日一夜达50mm。于是,遍布那阳东南两
乡区域的邵水,急剧上涨。县属卫东乡洪水泛滥,平均水位高出平地二丈多(6-7rn)。沿河一带市镇村落,均被淹没,衡宝公路上的余田桥、铺店二百余栋房屋全被洪水冲走,死亡千余人。水东江、宜春桥两处市区亦全部被毁。总计该乡毁屋二千余栋,淹死三千余人。其中原中一、中二、永安、仁义等九乡虽淹毙人数较少,但其它损失不相上下。8日,资、邵二水洪流相遇时,市区水位上涨之速,甚为惊人。驻足之间,水即趋至,居民一夕数迁。8日中午,水势最高时,资水冲入西门口,越过北门城入临津门街,直趋大同街、府后街,而犀牛塘、爱莲巷一带成了汪洋。排山倒海之势的资水更循三府街、曹婆井入东直街,与汹涌澎湃自东门入城的邵水汇合,两相激荡,淹没了市区最繁盛的东门口一带。这一带水高越过二楼,大小船只相率从城外直放城内,抢救人员。总计邵阳市和那阳县冲毁房屋11561栋,受灾田469510亩,淹死5136人,死牛6519头,冲毁稻谷131450石,煤56200t,冲毁桥梁680座,翻沉船只38艘,损失总值约1200余万元。
常德市---1848年7月,大水,西堤溃决,漂没民庐无数。]849年4-5月,水涨堤皖尽溃,漂没民居无算,户口多灭。1909年6月中旬,沉漫二水同时并涨,洞庭湖水位剧升,滨湖区域如华容、南洲、安乡、漠洲、安福、常德、龙阳、抚江、益阳、岳州、临湘等县,均催巨灾,水势至8月下旬仍未消退,全省大部分地区皆陷饥慢,流离转徙各地的饥民达数十万之多,为充饥,树根草皮剥挖都尽。1910年6月中旬,常德各属连日大雨,山洪暴发,加之黔水建瓴而下,以放酿成巨灾。常德府城冲毁村庄,倒塌屋宇,淹毙人口三百余名;郡城六门,闭者凡五,附城居民逃水入城,露宿城上,几无隙地,城内亦为积潦所浸,深者灭顶,浅者没膝,水蒸之气,积为瘟疫,死亡日百数十起。近城数十里,堤烷几十余,仅一连八障尚存,余则尽成泽国,漂没人畜庐墓无数。 1916年3月,大水.长沙以湘江上溢,鹿都等处棉花、大麦,被淹没无收。滨湖一带,夏间因荆河洪水倒灌而入,来势甚猛,突涨八尺(2.67m),田亩房屋损失极巨,各地居民多因不及迁避,溺死者不计其数。 1918年,因抚水、谨水亦同时暴涨,常德县属后乡各地尽成泽国。未溃之障及偏肢地方,溃淹甚重,十存二三。1922年7月,常德之门板洲倒溃,多成泽国。1948年,二十九个乡溃决二十个乡,受灾田亩五十三万余亩,灾民三十余万凛集县城。1988年8月底、常德市普降暴雨。沉水突涨,一夜之间汹涌的洪峰冲进沿江街道,瞬刻之间淹没了厂房、仓库和住宅。
永州市---1826年夏,大水,树木庐舍多顺流漂下。
末阳市---1826年6月门口至7月30日不雨,至30日夜,降大雨,人皆喜出望外,
但至31日辰时马水、敖山、得江、芭蕉、淝江、大陂市等处胶发,水突由地涌上,霎时平
地水深丈余(3.3m多),沿流冲激漂没庐舍、人丁、牲畜、什物无数,高燥之禾概被泥水浸坏,至卑湿处甚者尽为浮泥沙石所压,经界不分俨为培楼。1853年7月22日起,大雨如注,至28日夜稍息,大水陡涨数丈,民房漂沉无数,早稻尽为淤压。1906年6月,大雨如注,耒河水涨数丈,交河水涨十余丈(4m多),漂没民居无数。1949年,自春至夏连月霪雨,洪水遍及全省五十七县市,尤以湘南耒阳、常宁,湘东的茶陵,湘西的沅陵、乾城、永绥、武冈、洪江、新宁,湘中的湘乡、湘潭、长沙等县为甚。滨湖十一县自6月初旬以来,各地又连降暴雨,湘、资、沅、澧四水上游,山洪暴发,波涛漫野,人畜飘流,加之西水同时并涨,洞庭湖宣泄不及,水位急增,西水(长江)较上年高一尺余(0.33m多),溃决堤垸较上年尤多,垸田多成巨浸,渍水深者丈余(3.3m多),浅者也有数尺,酿成巨灾。全省共溃垸41个,受灾田亩1535万亩,死人57877人,冲毁桥梁1520座,各项财产损失共达1.5亿银元。
湘潭市---1849年6月,大水,城覆倾,下游流民数万散居城乡,饥疫并行。1858年
7月,雨游丝,涟水涨,坏民居千余。1885年6月,大水,先时水陷城西北隅五丈许(16.7m
左右),耆老以为50年无此灾。1912年9月13日湘潭至邵阳、新化一带大雨倾盆,溪水陡涨,濒河一带两次所种秧苗全部淹没,漂去民屋甚多。
益阳市---1815年秋,大水入城。1818年8月,大水,城内水深四五尺(1.5m左右)。
1831年,大水,民饥,二里泥溪山水暴涨淹毙29人。1868年夏,大水,湖乡堤垸多溃,漂没人民庐舍。1911年,城堡一带尽被浸灌,平地水深一丈(约3.3m)有奇,衙署仓狱铺户
皆在水中,民悉楼居,无楼者亦架板为阁,二堡淮商盐局存盐及常平仓谷五千六百余石被
淹没损坏,城外堤垸或溃决或漫溢,灾民荡析离居,号啼之声数十里不绝。1914年春夏间
大水,或田亩多被沙沉,或房屋冲毁,或商户资财损失甚巨,或补种晚稻复被虫伤。 1922
年7月,益阳之西林垸倒溃,多成泽国。1924年,水灾,受灾人口达276595人。 1925年
6月,资江山洪泛滥滔天,灾情之重,为近百年所未见。1931年,四次被灾,附城水灭屋
顶。1932年3月,沅江和丰九垸大水浸渍,益阳皆纷纷报灾。1933年5-7月间,霪雨不
止,除大水外,又有山洪暴发,灾情更重。 1935年6月下旬起,连续霪雨两月,湘、资、沅、澧四水并涨,同时荆江暴发,倒灌洞庭,滨湖各地堤垸皆溃,水位较1931年高出二尺有奇(0.67m多),各县灾民聚集山颠、高丘,嗷嗷待哺,其情甚惨,受灾之重,与1931年无异,灾情严重之县有益阳、常德、岳阳、沅江、汉寿、南县、澧县、安乡、湘阴、华容、临湘、慈利、石门、临澧、平江等十五县(一般遭灾的有二十三个县未统计在内),溃垸 1659个,溃垸田近390万亩,渍垸田283个,被渍田166万余亩,受灾人数410余万人,淹死近3.8万人,损失稻谷2919万余担,房屋、器具、牲畜及其他损失近1583万元。1936年立秋前后,各地先后大雨倾盆,湘江上涨,湘中、湘南一带,到处山洪为患,秋水成灾,益阳、沅江所辖九垸,夏秋之间,连旬大雨,积水无处可泄,一望无涯,概未插种,冬间奇荒。是年6月,益阳第五区大桥乡,金沙乡等处竹山发现第二龄蝗虫,漫山遍野,千百成群,损失庄稼百余万元。1938年6月问霪雨成灾,资江沿河两岸浸没。1948年5月18日,资水一昼夜间陡涨一丈六尺(5m多),益阳县城水深达六尺(2m),淹死三百余人,冲毁房屋千余栋,损失二千余亿元。
资兴市椧-1808年,洪水,长富桥圮。
衡阳市---1801年,大水,蒸水骤涨,沿河一带冲毁田亩房屋,淹毙人口数人。1905
年,西北两乡蛟水陡发,田亩房屋间被冲淹。 1930年,入春以来,霪雨数月,大水泛滥,种子漂腐过半,耕作愆期,米价飞涨。1932年3月,水灾损失财产约二百余万元,灾民约3万余人。1933年5-7月间,霪雨不止,衡山、衡阳大水。1936年立秋前后,大雨倾盆,湘江上涨,四乡田亩一片汪洋,淹坏黄苗达1200多亩。 1937年7月11日起,天雨不止,湘江上溢,蒸耒两水横流,城市河街水深数尺,乡区低田概被淹没,其中四区淹没禾苗达8万余亩。1949年,衡阳市东岸街道,舟行无阻,西岸的中山北路、沿江西路、自铁炉门以下至北门草后街,水深或达丈余(3.3m多),或七八尺(2.5m左右),墙、屋多数倾倒,衡阳县和衡阳市合计冲毁房屋8737栋,被灾田亩98万余亩,居民走避不及,淹毙2万余人,仅市合江套一地即捞获死尸2000余具,其它牲畜财物损失无可数计,灾情之巨,为近三百年来所仅见。
津市市---1862年6月,久雨,7月19日,大水,酉时西北城决二口,冲坏墙、屋无
数,多安桥记,溺死约千余人。1908年7月17日,而有冲破城堤之灾,罹灾者七八十人,
牲畜遍地,瘟疫起。1909年,复大水,城堤如故,下流之垸竟无完者,其灾较前尤烈,饥
荒遍野,城市不安。1916年3月,大水,长沙因湘江上溢,鹿都等处棉花、大麦,被淹没
无收。滨湖一带.夏间因荆河洪水倒灌而入,来势甚猛,突涨八尺(2.67m),田亩、房屋
损失极巨,各地居民多因不及迁避,溺死者不计其数。 1931年,大水,溺死三千多人,绝食者二百余户。 1935年7月5日,澧、澹、涔三水齐发,堤破城圮,城中庙宇倾倒无数,据《湖南大公报》载:嗣因石门、慈利山洪暴发,河流汇注,水势尤为汹涌。澧县4日一晚暴涨丈余(3.3m多),一片汪洋,形成泽国,房屋较矮者,已淹没屋顶,较高者亦已平檐;全城已无寸土陆地;至5日下午2时,县城被水冲倒,孤儿院、贫民工厂、救济院、监狱(犯人六十余名)男女所有人员,皆同归于尽,商店住户,总计淹死2000余人,县长存亡莫卜,全城人口死于水灾的达三分之一,损失财物在数百万元以上。1948年,澧水上游津、澧一带堤垸亦多溃决,水淹面积约为各该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二。5月23日至6月上旬,全省霪雨兼旬,湘、资、沅、澧四水同时暴涨。7月,长江水位又猛涨,滨湖十一县多数堤垸相继溃决。从津市沿江以下大围垸、七里湖、茅里湖、民康坑,安乡的羌口、安陆垸,迄南县的马灯油,三百里内尽成泽国,仅有少数树梢、屋顶和堤面露出水面,为灾民栖身之地。岳阳、临湘、益阳滨湖一带的堤垸已尽数溃决。八百里洞庭湖恢复了旧观而且过之,白浪滔天,不见边际。滨湖十一县共661垸,溃决了306垸,受灾田亩近606万余亩,损失稻谷近2674万余石,耕牛1.6万余头,冲毁房屋2万栋,淹毙8300余人,灾民230余万,非赈不生者180万人。余如湘潭、浏阳、平江、泸溪、祁阳、东安等37县市,灾情亦甚严重。总计全省受灾面积达945kmz,受灾土地800余万亩,灾民440万人,财物损失约合当时币207万亿元。1991年7月1日,暴雨洪涝,渍垸2个,内渍面积24.25万亩。
醴陵市---1809年,大水,冲坏房屋。1826年7月30日,大水,渌江萍、醴两源同
时水发,平地顿深丈余(3.3m多),两河滨居民田庐淹毙漂塌不可胜计。1869年6月5日,
大水,先连日雨,是日午时水始涨,至戍时平地水深五六尺(1.5-2m),丈余(3.3m多)
不等,坍塌屋宇,冲坏田禾无算,而东乡之明兰寺李家山,北乡之官庄,潭塘等处地方被
害较1826年尤惨。1914年5月,大水,27日水泛溢,几与1826年埒,淹没田禾庐舍牲畜
无算。8月20日,又大水,县城内同德堂同仁药局皆圮,渌江桥坏一墩两塔,沿江田庐冲
坏无算。一年中三次发水,全境遭灾严重。1924年夏,大水,沿湘、渌、南河一带,纵横
百里,浸及兼旬,损失稻谷数十万石。1926年6月31日,大水。6月29日,大雨倾盆,连日未止,山洪暴发,城东明伦堂水深四尺(1.33m),县城房屋塌九百余栋。1940年6月27
日,大水,山洪暴发,东乡王仙沩山大林桥、小林桥、庄端口、北乡黄獭嘴、黄梁桥、夏平桥、新阳等处房屋多被冲倒,淹毙数十人,沿河田亩尽成砂砾。伪山龙旦冲谢宅后地震有声甚厉,俄而山崩破宅舍杉松而下,一水并泻如瀑布,数日乃竭。 1942年夏大水,隔旬再涨,上东乡一带田庐多被冲毁,6月20、21日,7月l、2日均大雨倾盆,河水喷溢,平、浏两县之水泛滥于渌江流域。
岳阳市---1861年,巴陵之穆湖、汩江及各都沿湖四十八汊大水,向之高田去水丈余者,此次水涨,亦沦入巨浸,庐舍坍塌几尽,实为二百年来未有之事。1872年,大水,穆村暨一、六、十二、十五、二十、二十一等都尤重,成灾七分。1878年,大水,尤以一、六、十二、十五、二十、二十一、二十四、二十七、三十九、三十、三十一都为最重。1911年,西乡各处境内所有禾苗、杂粮、棉花等物,皆漂荡无余,农民痛哭无声,悲惨万状,损失人口不少。1913年,大水,岳州东南北三乡横广三百余里,夏季时一度被淹,损失甚巨。6月6日,毛田暴雨一天,山洪淹满田贩,平地水深丈余(3.3m多),水齐屋檐,人从屋顶爬出逃生。1918年,5-7月雨少,苦旱,高田失收。但自8月7日起,苦雨连旬,湘水复涨,两水同发,围堤冲溃者亦多。1931年夏,霪雨。5月17日,广兴洲倒垸,湖田全部受渍,到处暑边还未退水,秋作全部失收。1933年,河西水位高过堤面1m多,围堤全倒,靠河和江的堤,到冬季,境内渍水才全部退尽,全年无收。1937年秋季,大水,仅敦厚垸溃决,淹没田亩千余亩,中洲大垸溃决,淹没田亩二万余亩,全县损失无法匡计。1949年,自春至夏,连月霪雨,5、6月合计雨量为667mm,为当年总雨量的一半。6月初旬,各地复连降暴雨,6月5日晚,暴雨倾注,终宵未停。6月27日,广兴洲溃垸,建设垸 口出险,倒房349间,减产450万斤。另有泗复垸,巴江、管棚、万家、普丰、罗家、黄安、保安、合兴、永安、清福(现属湖北监利县)、自成、五沟等垸或溃决,或漫溢,共淹田近6万亩,损失稻谷1714万余斤(857万kg),全县这一年因水灾受害面积近25万亩,减产稻谷2382万斤(1191万kg)。1988年9月12日14-20时,长江洪峰通过城陵矶,水位33.73m,超过警戒水位1.73m,岳阳市一些地方和城陵矶镇进水,水深1m多,岳阳市宾馆后面有一栋靠湖的二层楼倒塌,伤5人,死8人。
冷水江市---1931年,山洪,锡矿山矿窿全淹,炼厂冲毁,失业矿工八千余人。
洪江市---1931年河水一日数涨,冲去千数百家,淹没人口牲畜无数,沿江木牌漂流,失损约二千余万元。
湘乡市---1805年6月,大水,测水桥圮,淹没民庐甚多。1912年6月27日,猛雨一夜,山洪暴发,加以涟水上游兰田等处水势更猛,因而造成特大水灾,沿河两岸稻田、房屋被毁殆尽,人畜漂没无数。大水过后,灾荒四起,秋收时全县疫疾流行,患者不间户数,许多田禾无人收割,人口死亡很多。
2. 湖南省与江西省的交界处有哪些
湖南与江西交界的地方主要有:醴陵市、浏阳市、赣州市、萍乡市等。
1、湖南醴陵市与江西萍乡市相邻:
醴陵市是湖南省县级市,由株洲市代管。醴陵位于湖南省东部,东为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上栗县,北接浏阳市,西倚株洲市区、株洲县,南界攸县。2016年醴陵市统计公报显示,醴陵市辖19镇、4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1个示范区,总面积2156.46平方千米,总人口104.8302万人。
2、湖南浏阳市与江西铜鼓县、万载县相邻:
浏阳,湖南省县级市。浏阳古属荆州,因县城位于浏水之阳而得名。地处湘赣边界,湖南东部偏北,东邻江西铜鼓、万载;南接江西萍乡及湖南醴陵、株洲。
3、湖南郴州市与江西赣州市相邻: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交错、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分流的地带。“北瞻衡岳之秀,南峙五岭之冲”,自古以来为中原通往华南沿海的“咽喉”。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人文毓秀之所”。
(2)醴陵大障镇有哪些蛋糕店扩展阅读:
湖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地处中国中南部、长江中游南部,宋代划定为荆湖南路而开始简称湖南,省内最大河流湘江流贯南北而简称“湘”,也称潇湘,省会驻东北部的长沙市。
湖南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与湖北相连,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环长株潭城市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主体部分之一。
湖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相传炎帝神农氏在此种植五谷、织麻为布、制作陶器,坐落于炎陵县西部的炎帝陵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舜帝明德天下,足历洞庭,永州九嶷山为其陵寝之地。 湖南自古盛植木芙蓉,五代时就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说,因此又有“芙蓉国”之称。
湖南土地面积21.18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面积的2.2%,在各省市区面积中居第10位。下辖13个市、1个自治州(122个县、市、区)。
2016年,湖南省地区生产总值31244.7亿元,比2015年增长7.9%。截至2016年末,湖南省常住人口6822.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98.6万人,城镇化率52.75%,比上年末提高1.86个百分点。
江西,中国省级行政区,简称“赣”(gàn),又称江右,别称赣鄱大地,省会南昌。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古为干越之地和省内最大河流为赣江而简称赣。
江西地处中国东南部,北纬24°29′14″至30°04′41″,东经113°34′36″至118°28′58″之间,东邻浙江省、福建省,南连广东省,西接湖南省,北毗湖北省、安徽省而共接长江,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环鄱阳湖城市群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主体部分之一。
江西辖境面积共16.69万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4622.1万人,辖11个设区的市、100个县级行政区(县、不设区的市(县级)、市辖区)、1个国家级新区,省会为南昌市。
江西红色文化闻名中外,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南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瑞金是苏维埃中央政府成立的地方,安源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先后在江西建立大片革命根据地:赣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等。
3. 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原因有哪些
农民阶级为反抗封建地主阶级统治而进行的战争。亦称农民起义战争。它是封建社会中农民阶级反抗封建统治的最高斗争形式,是封建社会主要战争类型之一,对封建社会历史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农民战争是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物。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条件下,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土地兼并的日趋激烈和赋税徭役的增加,不断激起农民的反抗斗争。这种斗争的最高形式,表现为封建社会各个时期的农民战争。特别是到封建社会后期,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斗争日益加剧,农民战争越发频繁,规模越发扩大。在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中,爆发过数百次农民起义战争。中世纪的欧洲也先后多次爆发农民起义战争。农民战争对封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在历次农民战争中,封建王朝的统治机构或被削弱或被摧毁,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封建地主被镇压或逃亡,一些豪门贵族兼并的大量土地重新回到农民手中,从而使社会生产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新的封建统治阶级慑于农民起义战争的强大威力,害怕重新爆发农民起义战争,被迫实行若干改良和让步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使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但是,由于还没有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没有新的阶级力量和先进的政党,农民起义战争大多被封建地主阶级镇压下去,有的则被封建地主和贵族所利用,成为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
农民战争或者农民起义多数带有局限性,从陈胜吴广提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偏安一隅,我们都不难看出他们的本身用意,要么就是取代王侯将相,要么就是建立一个自己作为特权阶级的封建政权,其本质目的都是成为”肉食者“。所以农民战争或农民起义带有本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农民起义
01:秦------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战争
陈胜、吴广起义是发生在秦朝末年的一次农民大起义,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起义掀起了反秦的浪潮,继起的起义军最终推翻了秦的统治。 搜索
农民军打击了地主阶级,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开辟了中国历史上农民武装反抗封建统治的革命道路。
02:秦------项羽、刘邦灭秦之战
项羽以劣势兵力勇猛进攻,成功地实施分割、围歼和截击,取得了巨鹿之战的重大胜利。其破釜沉舟的精神,为历代兵家所赞许。刘邦以少量兵力避实就虚,乘隙西进,直趋咸阳,表现了作战指导的灵活性。灭秦战争的胜利,完成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使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军推翻封建王朝的先例。
03:西汉----赤眉绿林农民起义战争
绿林赤眉起义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时发生的农民起义,王匡、王凤领导绿林军艰苦奋斗,直接推翻了王莽的复古反动政权,沉重地打击了豪强地主的腐朽势力,使大批奴隶、农民得到解放,缓和了土地高度集中和大批农民沦为奴隶的社会矛盾,为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王匡、王凤对于混进革命队伍内部的地主阶级野心家的斗争不够坚决,不够得力,使刘玄、刘秀等人得以私篡权,达到他们利用农民战争作为改朝换代的工具的目的,这个历史教训应当引以为鉴。
04:东汉----黄巾农民起义战争
黄巾起义,又称黄巾之乱,黄巾之祸,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是我国历史上第三次全国规模的农民革命战争。比起秦末、西汉末两次起义,这是一次有周密计划、有长期准备、有明确目标的农民起义。同时,这次起义不再利用某些统治者的旗号,而是公开提出“黄天当立”的口号,表明了农民起义有了新的发展。这表明,起义更缜密,因为领导人大部分为农民,极大的动摇了顽固派的利益,以杨维旭为代表的富人便支持政府,抗压黄巾军
05:两晋----杜弢起义
永嘉年间,巴蜀流民分布在荆、湘之间,屡为官吏、土民所侵害。永嘉五年春,晋湘州刺史荀眺欲以造反罪杀尽流民,流民四、五万家被迫起义反晋,共推蜀中才子,时任晋醴陵令的杜弢为首领。杜弢自称梁、益二州牧,领湘州刺史。四月,杜弢起义军攻长沙(今属湖南)。五月,荀眺弃城逃奔广州,被起义军擒获。后伪降于征南将军山简,任广汉太守,击毙率众来攻的湘州郭察,南破零陵(今属湖南)、桂阳(今湖南郴州),东攻武昌(今湖北鄂州),杀晋官吏甚众。
06:两晋----孙恩起义
东晋末年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反晋斗争。这次起义是东晋南朝时期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农民起义。这次坚持斗争达十二年之久,转战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却对东晋门阀士族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07:南北朝--赵广起义
宋元嘉九年(432年)七月至次年九月,蜀人赵广等举兵起义反宋失败的作战。
08:南北朝--盖吴起义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九月至次年八月,卢水胡(匈奴的一支)人盖吴聚众反魏的起义。由于缺乏有力的作战指导。东冲西突,未能占据有利阵地以作进退的屏障;义军兵力分散,河东、河西两路主力未能及时联合,使魏军得以各个击破。
09:南北朝--破六韩拔陵起义
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北魏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东北)人破六韩拔陵聚众反抗北魏王朝统治的起义。破六韩拔陵等六镇起义,沉重打击了北魏的统治,并引发了后来的关陇莫折大提起义和河北杜洛周起义。
10:南北朝--莫折大提起义
北魏正光五年(524年)至六年,羌人莫折大提领导关陇(今陕西、甘肃一带)地区各族人民反抗北魏统治的起义。后莫折念生被部将所杀,其部众或散,或归附其它义军。起义失败。
11:南北朝--杜洛周起义
杜洛周起义,发生在北魏孝昌元年(525年),北魏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西北)人杜洛周聚众反对北魏统治的起义。是年八月,北魏柔玄镇人杜洛周于上谷(今河北怀来)聚众起义,改年号真王。义军攻陷附近郡县。当时,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人高欢、尉景等都响应杜洛周。最终,杜洛周被另支义军首领葛荣所杀,部众归入葛荣麾
12:南北朝--鲜于修礼、葛荣起义
明帝孝昌二年(526),杜洛周起义,鲜于修礼率降户反于定州左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起义,建元鲁兴。六镇兵民响应。与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县)民杜洛周配合,众至十万。他率众多击溃前来五鹿(河北大东名)镇压的北魏大都督长孙稚与河间王元琛军,进围瀛、定二州。八月,为部将元洪业所杀,葛荣杀洪业。统率修礼余部。
13:隋------瓦岗农民起义
隋朝末年,隋炀帝骄奢淫逸,荒废朝政,穷兵黩武,百姓苦不堪言,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611年,震动全国、以翟让为首的瓦岗寨(今滑县瓦岗寨乡一带,有着名的瓦岗寨四十六友,农民大起义就这样暴发了。公元613年,韦城人翟让便带领一支起义军在此举兵兴事,号称瓦岗军。
瓦岗军战果的不断扩大,内部也逐渐出现了分裂,不久,瓦岗军被王世充击溃,李密率残部投唐。轰轰烈烈的瓦岗寨农民起义至此失败。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使腐朽的隋王朝灰飞烟灭,为唐王朝的建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隋末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瓦岗军的作用不可忽略。
14:隋------窦建德起义
隋大业八年(612年)至唐武德四年(621年),在隋末农民起义中,窦建德及其部属刘黑闼率领河北义军在山东、河北广大地区进行的反隋和反唐斗争。七月十一日(即公元621年8月2日),窦建德于长安遇害,时年49岁。十九日,余部推窦建德部下刘黑闼接过义军大旗,继续着反唐的事业武德六年(623年)失败。
15:唐------唐中期西原人民起义
西原是我国古代僮族聚居的地区之一。唐初,朝廷在这里设置西原州、领罗和、古林和罗淡三县。州县官由当地原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向唐廷纳质供赋。安史之乱时,唐王朝强行征发岭南地区丁壮,命其自备资粮参与平叛。天宝十五载(756年),由岭南丁壮等组成的唐军,在叶县(今属河南)与安禄山叛军交战,几乎全军覆没。消息传至岭南,西原人民怨愤不已。遂于至德初(756年),在黄乾曜等领导下,与陆州(治乌雷,今广西合浦西南)等地少数民族联合反唐,队伍达20万人,并建立了政权。但因有些首领对唐王朝剿抚兼施手段缺乏深刻认识,上当被招安,使义军受到损失。
16:唐------袁晁起义
袁晁起义是唐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但义军一哄而起,未经必要军事训练,缺乏实战经验。面临“中兴名将”李光弼麾下的精兵悍将,双方实力悬殊,又与官军硬拼,因此迅即败亡。
17:唐------方清、陈庄起义
唐永泰元年(765年)至次年五月,苏州(治吴县,今江苏苏州)土豪(一说豪士)方清和陈庄领导的农民起义。二年五月十七日,官军攻破义军坚守的歙州石埭城,方清牺牲,陈庄等2.55万人在乌石山投降。
18:唐------裘甫起义
唐大中十三年(唐宣宗已去世)(859年)十二月至次年六月,在江南东道的浙东一带,发生了以裘甫为首领的农民起义,揭开了推翻唐王朝农民战争(参见唐末农民起义战争)的序幕。裘甫率义军反唐,是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前奏,揭开了推翻唐王朝农民战争的序幕。以失败告终。
19:唐------庞勋起义
唐咸通六年(865年),唐懿宗派兵征南诏,下令在徐、泗地区(今江苏徐州、安徽泗县地区)募兵两千人,开赴邕州,其中分出八百人戍守桂林,约定三年期满后即调回原籍。徐泗观察使崔彦曾一再食言背约,戍兵在桂林防守六年,仍无还乡希望。戍兵苦于兵役,群情激愤,公推粮科判官庞勋为首起兵,哗变北还。庞勋率领数百人,历尽艰苦,由桂林、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到达徐州。在徐州,树起农民起义的旗帜,后庞勋在安徽宿州战死牺牲,起义失败。
20:唐------王仙芝起义
王仙芝起义是指从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初至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在濮州(今山东鄄城北旧城)人王仙芝领导下发动一场反抗唐朝黑暗残暴统治的农民起义。王仙芝起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农民起义运动,极大地打击了唐朝封建政府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向前发展,影响深远,其后续的黄巢起义更是迫使唐朝政府退随到了四川,直接打击了封建最高统治者。
21:唐------黄巢农民起义
黄巢起义或称为黄巢之乱,指的是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由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祸延大唐半壁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22:唐------阡能起义
唐中和二年(882年)三月,邛州(今四川邛崃)牙官(或言为安仁土豪)阡能因公事误期,逃避唐朝残酷的刑法,聚众发动起义。阡能起义直接打击了唐王朝的大本营,极大地支援了黄巢大齐军的反唐斗争,在唐末农民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3:宋------王小波、李顺起义
北宋初的农民起义。公元993年,王小波在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西)发动起义,提出“均贫富”的主张,从者万余,占青城、彭山。不久,王小波牺牲,李顺继为首领。次年占成都,建大蜀政权,控制四川大部。宋政府派兵镇压,攻陷成都,李顺遇害。余部坚持战斗,至995年失败。这次轰轰烈烈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严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四川“旁户”这一名称从此很少出现,博买务也取消了
24:宋------宋江起义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众36人在梁山泊(又名梁山泺)起义,率众攻打河朔、京东东路(治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转战青州、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至濮州(今山东鄄城北)间,攻陷十余州县城池。十二月,徽宗纳亳州知州侯蒙建议,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蕴率军征讨。宋江从青州南下沂州(今山东临沂)。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攻取淮阳军(治下邳,今江苏省睢宁西北古邳镇东),从沭阳乘船到达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西南海州区)。五月,宋江率众登岸后,遭海州知州张叔夜伏击,船只被焚,宋江战败被俘,起义失败。
有宋三百多年,农民起义大大小小有数百次之多,宋江起义只是其中规模与影响都较小的一次。但因南宋时编印出版了《宣和遗事》,把宋江起义史事演义化、故事化;明初又出现《水浒传》,将宋江起义故事描述得更加生动感人,因而使这次本来规模与影响都较小的农民起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广泛流传于民间,以至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更被记录教材等教育书籍,在学生之间口口传颂。在现代有时也把在生活中对腐朽生活反抗等运动,叫做宋江起义。
25:宋------方腊起义
北宋末的一次农民起义。宋徽宗赵佶时,歙州(今安徽歙县)贫苦农民方腊(方十三)到睦州青溪县(今浙江淳安西北)万年乡帮源峒保正方有常家当佣工(一说方腊是漆园主)。当时宋徽宗、蔡京、童贯一伙贪得无厌地压榨人民,赋役繁重,“人不堪命,遂皆去而为盗”。
宣和二年二十四日,宋军发动总攻。义军腹背受敌,奋起抵抗,七万多人壮烈牺牲。方腊及其妻邵氏、子方亳(二太子)、丞相方肥等三十多人力竭被俘,解往汴京,八月二十四日英勇就义。
26:宋------八字军抗金起义
南宋初河北﹑河东地区人民组织的抗金义军。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王彦率抗金部队入太行山﹐因面部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或作"誓竭心力﹐不负赵王")八字而得名。其后傅选﹑孟德﹑刘泽﹑焦文通等十九寨义军相继加入﹐人数发展至十馀万﹐多次击败金兵。其中一万多人后由王彦率领南下﹐受宗泽等人节制﹐抗击金兵﹐屡建战功
27:宋------红巾军抗金起义
红巾军,又称作红军,是南宋末年起来反抗元朝的主要武装力量,该事最初是与明教、弥勒教、白莲教等民间宗教结合所发动的,因打红旗,头扎红巾,故称作“红巾”或“红军”,又因焚香聚众,又被称作“香军”。因红巾军战时集中,散时隐匿于平民中,故金军每次出击皆无所获,常妄杀平民以泄愤。而红巾军却愈益壮大,成为南宋初期着名的抗金义军之一。
28:宋------邵兴抗金起义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亡于金后,两河(即河东、河北,今山西与河北中、南部一带)人民拒绝降金,遂聚众起义,结寨自保。建炎元年五月,金军大举攻掠中原,完颜娄室率军攻克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继而转兵攻解、绛、慈、隰(今山西新绛、吉县、隰县)等州。解州义军在邵兴(后改名邵隆)率领下,于神稷山屡败金军后,金将完颜活女自安邑(今山西运城东北)执邵兴弟于阵前,迫邵兴降,邵兴不顾,饮恨死战,大破金军。二年三月,闻李彦仙夺取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西),乃率众5000人往归,屯驻三门(今陕西澄城西北三门村),受命统领河北忠义军马。旋出兵攻取安邑、芮城(今属山西)、正平(今山西新绛)等地。七月,完颜娄室复遣兵攻解州,邵兴率领忠义军于朱家山与金军苦战3日,再次击败金军。
29:宋------钟相、杨幺起义
钟相杨幺起义指的是南宋建炎四年至绍兴五年(公元1130—1135年),在南宋农民起义战争中,湖南义军首领钟相、杨么等率众于洞庭湖区连年抗击南宋官军围剿的战争。在岳飞招降政策下诱惑,义军大首领杨钦、刘衡、金琮、刘诜、黄佐等相继出降,惟杨幺、夏诚等仍据寨自固。岳飞知湖深莫测,乃纳杨钦献策,遣人开闸泄放湖水,放巨筏堵塞港汊,并于湖面散放青草,以破义军车船优势。后以杨钦为向导,进围杨幺水寨。杨幺率水军出战,因水浅,车船机轮又被草缠住,滞不能行,被官军击败,各个水寨或降或破,至此,前后相继6年之久的湖南农民起义被镇压。
30:宋------魏胜抗金起义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至隆兴二年(金正隆六年至大定四年,1161—1164年),在南宋军民抗金战争中,宋忠义军将领魏胜率部据海州(治朐山,今江苏连云港西南海州镇),抗击金军进攻的作战。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城邑防御战的典型战例。魏胜知兵善战,能攻善守,率领忠义军攻占并坚守海州数年,巧施疑兵,屡败金军。所制如意战车、炮车,为金军所惧,打击并牵制了金军南下进攻的计划。
31:宋------红袄巾抗金起义
金朝统治者残酷的剥削和民族压迫激起山东省中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山东人民被迫走上武装反抗道路。其中规模最大、时问最长的是红袄军起义。红袄军起义爆发于金大安三年(1211),红袄军大本营设在马亓山。起义最终以济南城破失守,李全之子李檀兵败被杀告终。
32.元------元末农民起义
元末农民起义是指元顺帝至正十一年至至正二十七年(1351—1367年)九月,中国元朝农民进行的反抗并推翻元封建王朝的武装斗争。朱元璋趁元军疲于对付北方红巾军,无暇南顾之机,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逐渐发展壮大起来。采取先西后东,先强后弱的战略,在具体作战中,稳步推进,集中优势兵力,先剪枝叶,然后动摇其根本,从而削平群雄统一了江南,为北上灭元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基础。
元末农民起义着名的口号只是:“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或“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这个口号和黄巾起义一样,用迷信来反抗专制。
33:明------贵州、湖广各族人民大起义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三月至天顺五年(1461年)正月,贵州、湖广以苗族、布衣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为反抗明朝政府繁重兵役和苛刻剥削而举行的大规模武装起义。起义因遭到众多官军镇压跌入低潮,然而,湖广、贵州各地少数民族人民不畏强暴,继续同明朝官军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34:明------刘六刘七起义
刘六和刘七最初是劫富济贫,被称为“响马盗”,他们于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在霸州发动起义,数千农民响应。次年,起义军由河北攻入山东,以后又由山东回攻京畿。起义军纪律严明,不妄杀人,使起义军迅速发展到数万人。
起义前后持续三年,转战南北直隶、山东、河南、湖广等广大地区,所过之处,深得人民拥护。两支起义军之间缺少密切配合,长期流动作战,被明军各个击破而失败。
35:明------明末农民起义
明末农民起义是爆发于明末的一场农民战争。从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至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张献忠等部农民军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游击流动作战到运动流动作战,终于推翻明朝的战争。
明朝末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天灾人祸不断发生。明末因为皇太极在边外的威胁,明政府被迫削去驿站,无数人家破人亡,陕西又逢旱灾,人民无法生活。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于陕北。这儿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和徭役严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所以率先引起农民起义。这场起义直至清顺治年间才基本结束,被称为明末农民起义
36:清------古州苗民起义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至干隆元年(1736年)五月,古州(治今贵州榕江县)苗民在包利领导下,反抗朝廷剥削压迫之武装起义。六月至九月,张广泗回军清江、台拱、凯里、清平、黄平、施秉等地,大肆搜剿苗寨,数万苗众惨遭屠杀,一场声势浩大的苗民起义,终被镇压。
37:清------白莲教起义
川楚白莲教起义,亦有人称之为川楚教乱(1795年-1804年),指中国清朝嘉庆年间爆发于四川、陕西、河南和湖北边境地区的白莲教徒武装反抗政府的事件。最早参加者多为白莲教教徒。始爆发于川楚陕边境地区,后波及川、楚、陕、豫、甘等省,历时九载,是清代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这次大规模战乱耗费了清朝政府十六省的数十万军队,并导致十余名提督、总兵等高级武官及副将以下400余名中级武官阵亡。据统计,清朝前后投入超过两亿两白银,相当国库五年财政收入,使国库为之一空。川楚教乱标志着清朝走向衰落的开始。
38:清------天理教暴动
天理教武装暴动虽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暴动,但因以“杀害官兵,以应劫数”及“若要吃白面,除非林清坐了殿”等口号来作动员,群众基础不广泛,不牢固,缺乏斗争准备,带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加以交战双方力量过于悬殊,失败在所难免。此次暴动以不足百人之京畿低层劳动群众,竟敢冒险“直犯禁阙”,试图夺权,确如嘉庆帝在《遇变罪己诏》中所说,为“汉、唐、宋、明未有之事”,对封建统治者是一次沉重打击。
39:清------捻军起义
十九世纪中叶,在广阔的淮北大地,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民革命——捻军起义。捻,是从捻绳的意思而来的,就是合起几股为一股,团结起来有力量的意思。爆发于皖北地区的捻军起义战争,历时18年,波及皖、鲁、豫、苏、陕等10个省区,歼灭清军及地方团练十万余人,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天国和北方各地的人民起义,给清朝统治以沉重打击。捻军在长期抗清作战中,形成一套独特的流动战法,常能克敌制胜。但捻军领导者政治目光短浅,未能形成集中统一的领导和指挥,军事上实行流寇主义,忽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后期又将军力分为两支,作战指导盲动,致被清军各个击破,全军覆没。为此后1911年的武昌起义提供的宝贵的经验。
40:清------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之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
其意义在于:推动历史的发展,改变生产制度,促进生产力发展,有种说法是农民起义是历史前进的动力.
4. 醴陵大障镇有韵达快递吗
没有 只有泗汾和孙家湾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