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母亲节是从哪一年开始实行的
母亲节是在1914年被美利坚合众国国会正式百建立的,由美国费城的安娜·贾薇丝提出的。
于1905年世纪,在母亲去世时, Amanm悲痛欲绝。两年后(1907年),Amanm和她的朋友开始写信给有影响的部长、商人、议员来寻求支持,以便让母亲节成为一个法定的节日。
第一个母亲节于1908年5月10日在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州举行,在这次节日里,康乃磬被选中为献给母亲的花,并以此流传下来。
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份议案,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作为法定的母亲节。
1914年,美利坚合众国国会正式命名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母亲节从此流传开来!
节日争议:
2012年5月12日,新华网文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庆委员会主任、中华母亲节促进会会长李汉秋表示:“美国传统母亲节,许多人把它当成世界母亲在过,这是一个极大的误会。美国母亲节同美国历史、宗教有不解之缘,有鲜明的美国文化的印记。”
“不要以为过节是小事,过人家的节就跟着人家的文化走。”
“文化是民族的身份证,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没有了民族的文化,民族也就消亡了。如果我们的重大节日都过人家的,我们还有自己的灵魂和血脉吗?”
“美国人绝对不会说, 我长大了让妈妈享福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2012年5月18日,西宁晚报表示:2006年11月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以“创设中国母亲节”为题,提出设立中国人自己的母亲节,并提出孟母可作为中国母亲节的形象代表,最终无疾而终。
美国的母亲节早已深入民心,不仅因为“周日”方便,更因其深刻的感恩内涵而几乎成了国人的节日。再设立一个“中华母亲节”,纯属画蛇添足,因为这并不能保证国人从此不再过美国的母亲节,哪怕动用强制手段也没用。
2. 山东人过春节的习俗
一、蒸壮
临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蒸壮"就出现了,"蒸壮"就是为过年蒸各种馒头、饺子、糕饼。
二、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整夜包饺子。府内到处燃灯、燃檀香末、铺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带。午后去报本堂行礼,晚饭后去祖庙辞岁。
三、济南初二回娘家
济南年初二回娘家必须拿上礼品。按老规矩讲,就是一刀肉(不能少于四五斤)、两条鱼(鲜鲤鱼,每条鱼须在一斤以上,也称"对鱼")、三瓶白酒外加四斤点心(鸡蛋糕、长寿糕、桃酥、百子糕),这几样礼品统称"四色礼"。寓含着一年四季平安、四季发财的美好祝愿。
四、青岛从正月初一开始走亲戚
在青岛,"亲"与"戚"是严格分开的,大年初一这一天是给重要人物和长辈拜年的,但姑表姨表亲戚是不可以在这一天走动的。初二那天给姥姥拜年,初三是女婿给丈母娘拜年,初四是未结婚但已订婚的准媳妇给未来的公婆拜年,初五开始走动姑姨表亲。
走亲戚带礼物,青岛方言叫"打点个篓子",是因为以前走亲戚用的都是用外面刷清油,用细竹条编就的竹篓子。里面放什么没有特别的讲究,家里有什么就随便放什么,一两瓶即墨老酒,两包青食饼干,几个苹果就成了。亲戚家会拿出一两样,再压回去一两样,换一下,不让空着篓子回去。
五、莱芜把除夕夜守岁叫做"熬五更"
通常是老人找老人,青年找青年,妇女找妇女,大家凑酒钱,一边饮酒,一边谈笑,但不能喝醉,有的是一家子喝五更酒。
3. 日记10篇,最后一篇要做家务的感受
1今天妈妈下班回到家,感到身体不舒服,硬撑着还要给我和爸爸做饭,我想到妈妈平日家里家外那么辛苦,有病了就应该好好休息,于是自告奋勇地对妈妈说:“妈妈,您放心歇着吧,以前您也教过我做饭,今天的饭我来做。”说干就干,我把馒头放进蒸锅里热着,就准备做自己的拿手菜——炒扁豆。我把扁豆的老筋一丝一丝地择下来,又打好一盆水,把扁豆倒进水里,用手使劲儿搓,然后把扁豆捞出来,把水倒了。就这样洗了三遍洗干净了。我把扁豆切成一寸左右的小段。又把锅放在炉子上,点上火,放点油烧开,先放点葱,把扁豆放进去,炒一炒锅里的扁豆都沾上了油。我又翻炒了一会,靠近锅底下的扁豆变颜色了,变得更绿了。我赶紧把锅底下的扁豆翻上来,把上面的翻下去。一会儿扁豆都变颜色了。我又放点盐,放点水,盖上锅盖焖了一会儿。大约一分钟后,锅里的水快没了,我放了味精和酱油。很快,我闻到了一股香味儿。扁豆炒好了。我把菜盛进盘子里。看一看,颜色鲜绿,尝一尝,真好吃
2星期天,我做完了作业,爸爸、妈妈加班还没有回来。我想:爸爸妈妈工作那么辛苦,星期天也不休息,我应该多做点家务活,帮他们分担一些劳动,可做什么好呢?我看了看四周,对,擦玻璃。我打来一盆清水,拿了一块抹布,找了几张旧报纸,又搬了一把椅子。先把抹布浸湿后,使劲儿拧了一下。我拿着湿布小心地爬上椅子,踮着脚,仰着头,伸长胳膊先把窗框四周的尘土擦掉,然后,自上而下地擦着玻璃。将玻璃上的浮土,泥点擦掉后,我跳下椅子把脏抹布用清水涮干净,又爬上椅子,像刚才那样把玻璃又擦了几遍。这样,玻璃就干净多了,但是还不够明亮。我就把旧报纸揉成团擦起玻璃来,这时,我的脖子,胳膊都感觉有点累,但我想,一定要坚持到底。我用纸团使劲儿反复地擦着,嗬,玻璃越擦越干净,越擦越明亮。阳光照在玻璃上,看上去特别耀眼,映得屋子更加亮堂。我望着擦得明亮如镜的玻璃,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3今天中午很安静,我过得很惬意.突然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原来是奶奶在洗地板,于是我决定帮奶奶刷拖鞋.
我拿着一堆脏拖鞋来到阳台上,放满一洗手池的水,然后用作废的牙刷轻轻蘸了一点姐姐研制出来的肥皂水.所谓肥皂水就是用几块小肥皂放进一个容器里,再倒入一定量的水.
我使劲刷着鞋底脏的东西,不一会儿,就刷得白白的.
然后我放满一桶水,把一只只拖鞋放进水里,等肥皂水全部脱离后,再用布擦干.
中午依然是这么安静.
4我吃过蛋糕,但没做过蛋糕,今天我终于能亲自体会做蛋糕了!
我们十人先穿好厨师的衣服,对我来说,衣服长了一点,看看旁边的姐姐,她们穿得不大不小正合适,矮小的弟弟妹妹变成了穿着长裙的小公主和穿着长袍的国王,他们只得把自己的衣服系起来。
我们来到自己的座位上,有的蹲着,有的站着,有的坐着,犹如一条不平坦的小道。首先我拿着一个装着草莓酱的塑料袋,在蛋糕边缘挤上几个点,等他们流下变成一条条纹路,然后在蛋糕上挤上爱心,我想在爱心后边用英语写生日快乐,但我怎么也想不起这个单词,我只得在后面写字,我又想:又没人生日,我写生日快乐干啥。于是我写了“蛋糕”两个字,又在两边插上葡萄。接下来画人,我也早忘得一干二净,我和旁边的人交换了一个黄色果酱,画了个会飞的橘子,又在蛋糕边缘挤上像草莓酱一样的条纹,最后我在师傅的指导下在蛋糕上裱花。啊!这个蛋糕做完了,我仔细地端详着蛋糕,心里美滋滋的。
在回家的路上,我觉得天格外的蓝,阳光格外的亮。
5今天,我在报纸上看见:温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有去杭州嘟嘟城二日游的机会,我看见还有名额,就叫爷爷去报名。报名后我又高兴又担心,高兴是:在那里可以体验当:消防员、医生、警察……还可以认识新朋友。担心是:我从来没有自己出门去过,而且都是陌生同学,还要和他们吃、喝、玩、乐、睡。不知是什么滋味呢。
同学们,等我回来,我会给你们带来许许多多好看的照片!
6一天,我和托管里的同学一起玩捉迷藏。
刚开始是陈千汇抓我和汪晨翔,我和汪晨翔躲在楼顶静静地等着陈千汇。一会儿,陈千汇蹑手蹑脚地来了。她东瞧瞧、西望望,见附近没什么动静便下楼了。汪晨翔见到陈千汇的样子哈哈大笑,正好陈千汇听到了,她发现了我们藏匿的地方。接着是汪晨翔抓,我和陈千汇躲藏,他一下子就把我们俩抓到了。最后,轮到我抓了,我小心翼
4. 山东人过年有什么习俗呢
一: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二: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许多地方初一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一年”之意。临清地方初一早饭吃各种馍馍、枣糕、粘窝窝等,又佐以各种丸子、粉条、白菜熬成的“全菜”,名为“吃全年的饭菜”。
三:拜年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道恭喜发财。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临清初一拜年,男子与已婚妇女参加,男女分开,拜过自家长辈,再拜族内各长辈,此谓“合族拜年”。
四:初一忌讳
初一忌讳很多,各地大同小异。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扫地,忌打人骂人。临沂则忌动针钱,忌包饺子,忌吃荤,忌捣蒜。沂源初一晚上忌点灯,据说点了灯,老鼠就会泛滥成灾。胶东各地最忌初一打破东西,万一打破东西,要手持碎片,不回头,不说话,直走到井边,将碎片抛掷井中,否则“主凶”。也有的地方在打破器物之后,念吉语“岁岁(碎碎)平安”来破解。初一煮饺子,破了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过年吃饺子同时吃蒜时,因“蒜”与“散”音同,改称蒜为“义和菜”。
五:地区俗规
1:鲁西南地区俗规,初一早上不能把鸡、鸭、鹅等放出来,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怕搅乱了年(因为鞭炮齐鸣,会把家禽惊得到处乱飞),其它如牛、马、狗、猫等家饲动物,都得到优待,有的吃饺子,有的啃肉骨头。有的人家用五谷杂粮喂牲口,牲口吃饱以后,再用扫帚从牲畜头上往下扫,扫出什么粮食来,就意味着这种粮食丰收。即墨初一早晨用隔年饭喂鸡,据说鸡吃一粒米,就能下一个蛋,把各种食品端给狗吃,据说狗先吃的东西,必定丰收。
2:胶东龙口、蓬莱一带,初一早晨还有些特殊活动。一是照虚耗,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红烛,掀起炕席照照,然后再把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用光明驱逐黑暗,把邪气恶习统统赶出去。二是压窗台,把年前用面粉做好的各种各样的面花于初一早晨放到窗台上,十分美观。三是“打秋千”,小孩一起床,就遵照父母年前的嘱咐,攀着门栓打三个“秋千”,据说这样能长得快。
五:放压缸钱,把一些硬币扔进水缸,据说放了压缸钱,一年不会干旱,五谷丰登有余钱。五是丢盛虫(蟠龙),初一早晨,女主人先要把年前用面蒸的盛虫放进粮囤和面缸之中。盛是剩的谐音,丢盛虫取“剩余”之意。地当京杭大运河的微山县南阳镇,年初一由儿童擎灯笼上街,跳跃欢呼唱吉利歌谣,俗称“喊发”。儿童所唱吉利歌谣有多种:“发财!发福!买地!盖屋!”,“今年好子(个)年!明年排大船!装红枣,下江南,装一个,卸一万,扫仓扫个八百担!”,“发来!圆来!元宝轱辘家里来!”
六:串亲
串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串亲拜年的顺序各地不一,临清是:初二日,姑祖母、姑家,出嫁不久的姐家、妹家,外孙至外祖母家;初三日,拜岳父,俗称“走丈人家”;初四日,姨家及较远的亲戚家。胶东东部和莱芜等地于初二到岳父家串亲,未婚的男女青年可代替父母去看望外祖父和外祖母。
七:串亲礼物:
春节串亲,都要带一些礼物。新婚女婿给岳父的礼物十分讲究,莱芜一般是四色、六色、有的甚至八色、十色。四色就是酒、肉、糕点、馍馍、鸡、鱼、香肠、罐头、挂面、油条各算一色。此外,香烟、糖块必不可少,但不算一色。鸡要带两只,鱼要带两条,各色礼物,均要双数,切忌单数。即墨于初三或初四给岳父母拜年,但初五不能去。俗话说:“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