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日蛋糕 » 六十八岁生日蛋糕可以写寿字吗

六十八岁生日蛋糕可以写寿字吗

发布时间: 2025-02-23 23:42:35

A. 请问给老人过生日有什么讲究吗

1、子女一定要记住老人生日

虽然嘴上不说,但老人对此是十分敏感的。老人过生日,子女最好能够回去看看,当面说声“生日快乐”是最好的,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回家,也要打个电话问候,让老人知道自己并未被遗忘。

因为老年人普遍都会有孤独感、失落感,如果遗忘了他们的生日,他们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就会被更严重地激发。

2、 帮老人过生日,爱与心意最重要

老人不同于年轻人,过生日讲求大家一起热热闹闹,生日的形式宜简单而温馨,不必有太大的排场,只要能表达出心意和关爱,就是一个好的生日。一个蛋糕,一句祝福,家人团聚,足以让老人开心快乐。但是也要因人而异,其中门道,就需要小辈仔细斟酌了。



(1)六十八岁生日蛋糕可以写寿字吗扩展阅读

老人的生日礼物不必太贵重,实用又讨老人喜欢最好。比如,用照片精心制作一个视频,把想说又当面说不出口的话写上,生日当天播放给他们看,必会让老人十分感动。

老年人其实并不缺乏物质上的关怀,相对于金钱上的礼物,这些并不贵重的东西,恰恰最能让他们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和小辈的关怀。

B. 生日做寿是怎样的

做生日,尤其是为老年人做寿,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传统。寿诞礼仪是比较独特的传统文化现象。所谓五福寿为先,《尚书·洪范》有云:“五福,一曰寿,二曰福,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不但寿排在第一位,而且其他如“康宁”、“考终命”等也与寿有关,可见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做生日的意义一般在于祝愿、祈福、庆贺健康长寿,年长的人做生日称为做寿,又称祝寿、庆寿、贺寿等,是每年生日时所举行的人生礼仪。一般只有年纪较大的人才做寿,按照传统,五十岁以前在诞生日举行仪式称为“过生日”,五十岁以后才是名正言顺的“做寿”。不过如果父母在世,即使年过半百也不能做寿。

做寿是一项相当古老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寿诞礼仪还不甚完备,但是这类仪式已经比较盛行。如《诗经·豳风·七月》有“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诗经·小雅·天保》有“如南山之寿,不塞不崩”的记述,表明当时不但已经有做寿礼仪,而且做寿时还有要表达祝福的习俗。至汉代,尊老敬老成为流行的社会风尚,做寿被看做是孝顺的一个表现形式,因而做寿仪式也是办的越风光体面越好。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做寿礼仪。唐宋时期,则是做寿礼俗发展的高峰阶段。据史料记载,唐玄宗曾将自己的生日称做“圣寿节”,开了中国皇帝庆寿的先河,民间的做寿风气则更为盛行。到明清时期,做生日的意义已经逐渐不再仅限于原始的祈求长寿、保佑健康的目的,开始成为人们享乐、炫耀和相互攀比的机会,因此做寿规模越来越大,寿礼也越来越贵。在当今社会,做寿已经成为人际交往的一项重要手段,讲究礼尚往来的人们,通常在这一天向寿星赠送礼物。西方文化中的生日蛋糕、生日蜡烛以及生日聚会等元素也逐渐融入中国的做寿礼仪。

做寿的礼仪在各地都有不同特色,一般来说,男子办虚岁,女子办实岁,整岁生日要比其他年份办的更为隆重。做寿礼仪比较繁复,讲究的人家通常在生日前一天就开始做寿,称为“暖寿”。生日当天,会设置寿堂、摆好寿烛、挂上寿幛,张灯结彩等待仪式开始。寿堂的布置一般是在正厅墙壁的中间悬挂南极仙翁(为男性做寿)或瑶池王母(为女性做寿)或其他象征高寿的画轴。寿堂中央设置礼桌,桌上摆上寿桃、寿糕、水果等物。做寿当天,寿星端坐于寿堂中间,接受亲友宾客的祝福和晚辈的叩拜,称为“献寿”,通常平辈只是作揖,晚辈则需叩头。献寿仪式结束以后,主人家摆开寿筵,大家依次入席,品尝寿桃、长寿面等食物,富贵之家还会请来戏班表演,总之越热闹越好。

寿桃、长寿面、寿筵等是寿礼中必不可少的主要元素。

关于寿桃的传说众说纷纭。据说,当年孙膑十八岁离开父母,到遥远的云蒙山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此后埋头苦学,一晃十二年过去了。其间,他既没回家,也没有给家里写封信。这一年的五月初五,孙膑猛然想到,今天是他老母八十岁的生日,禽兽尚且知道要报答抚育之恩。而他却有十二年没有回报母亲的恩德。于是他决定向师傅请假回家看望母亲。临走之前,鬼谷子送给孙膑一个桃子,并且嘱咐他说:“这个桃子是不会轻易送人的,你在外学艺未能报孝母恩。就送给你一个带回去给令堂上寿。”孙膑接过桃子就谢别师傅上路了。当他风尘仆仆赶到家中时,全家正在为老母亲做寿。孙膑取出师傅给的桃送给母亲说这是师傅所赠的礼物。母亲见到孙膑回来非常高兴,接过桃吃了一口后说:“这桃比冰糖蜂蜜还甜。”桃还没吃完,母亲的容颜就发生了返老还童的变化:满头银发变做青丝,满脸的皱纹全都消失,以往昏黄的双眼重又变得明亮,掉光的牙又长了出来,就连走路也不用拄拐杖了。看到母亲的变化,全家人都非常高兴。

消息传出去以后,人们也纷纷仿效孙膑的做法,在做寿这天送桃子给父母,希望他们也永远年轻,健康长寿。由于鲜桃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于是在没有鲜桃的季节,人们就用面粉做成桃子的样子给父母拜寿,称做寿桃。

古往今来,长寿面在做寿时占据着不可动摇的主角地位。传说汉武帝有一氏与群臣聊天,说到人中与寿命关系重大,人中每长一寸,人的寿命就多一百年。东方朔笑言,彭祖据说活了八百岁,那不是有八寸长的人中吗?群臣想到八寸人中的长脸(面)人,不由得大笑。这虽然是戏言,但经过长期流传,人们逐渐相信人中真的与寿命有关系,为求吉利,就在做寿时赠送长寿面给寿星祝寿,祈求获得长寿。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因为面条的形状比较长,且“面”与“绵”谐音,容易使人联想到寿命的绵绵不绝,表示延年益寿,因此做寿要吃长寿面。《清稗类钞》中记载:“馈人以米面及炒热之面,面条长,取其绵绵不断长寿之意也。”因此,在做寿之日吃面条的习俗,就逐渐的流传开来了。寿面一般三尺长,每一束约百根以上,盘成塔形,顶部插上寿字,再在上面罩上红纸作为寿礼,敬献给寿星,通常准备双份,在祝寿时把寿面置于寿案之上。寿面是过生日时最重要的食物之一。

广开寿筵是做寿时的重要环节,有时富贵人家甚至会摆出流水席。在先秦两汉时期,做寿的礼仪还不完整,只是在举行宴饮、庆贺活动日寸“献酒上寿”,在敬酒的时候表达祝愿。后来,寿筵就逐渐成为做寿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献寿仪式完毕之后,人们依次入席,共饮寿酒,吃长寿面,祝福寿星长命百岁。寿筵中寿桃、长寿面等食物必不可少。清代,康乾时期的几次规模空前的寿筵盛会,使民间祝寿风俗更加兴盛起来。历史上最着名的一次生日宴会,当数干隆皇帝举办的干叟宴。这一年干隆已经年逾古稀,又喜得五世玄孙,于是他自称是古稀天子,十全老人,颁诏请天下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代表共计六干余人,来紫禁城参加他的生日寿筵,庆祝自己的生日。皇帝如此,万民自当效仿,一时摆寿筵的风气大盛。

被邀请来参加寿筵的亲友宾客往往都会备一份礼物作为寿礼。寿桃、寿烛、寿联、寿图等都可以用做寿礼。一般寿礼上都会加上些象征长寿的图案,如松柏、龟鹤、寿星等,都是与长寿有关的吉祥物。寿联是一样常用的寿礼,一般分为自寿联和贺寿联两种。自寿联的内容往往诙谐有趣,讲究以自嘲的笔墨抒发个人志趣情怀,或是感慨人生心得,通常写得文雅又个性鲜明的为上品,如郑板桥的六十自寿联:“常如做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干官,过到六旬犹少;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而一副贺寿联往往既能表达撰写者的祝福,也称颂寿星的业绩,是一种比较高雅的祝寿礼品。如干隆皇帝八十寿庆时,纪晓岚所写的寿联:“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方向化八风和,庆圣寿,八旬逢八月;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世同堂五福备,正昌期,五十有五年。”既庆贺了干隆的八十大寿,又点出他在位五十五年国泰民安的功绩,使得干隆十分高兴。寿礼表达了亲朋好友对于寿星的祝福,在讲究礼尚往来的社会也具有一定的交际作用。

做寿礼仪发展到今天,有许多繁复的仪式已经消失,但是在生日当天表达祝福、庆贺生辰和祈求长寿等做寿的内在意义却依然存在。摆寿筵、送寿礼、吃长寿面等习俗都很常见,并且还融入了很多时代元素,比如送旅游机票给父母作为生日礼物等,既表达了子女的心意,也能使老人过一个有意义的生日。健康长寿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因此做寿习俗也会继续不断地流传下去。

C. 搜集有关起士林的故事50字

1950年,着名女作家张爱玲搬到上海南京西路附近黄河路上的卡尔登公寓,在这里她写了电影剧本《不了情》、《太太万岁》和小说《十八春》等。这之后张爱玲有一段很美好的回忆,她说“在上海我们家隔壁就是战时从天津新搬来的起士林咖啡馆,每天黎明制面包,拉起嗅觉的警报,一股喷香的浩然之气破空而来……”也许张爱玲说这番话时很随意,但传播开来后当时不少“小资”对天津起士林格外向往,直到今天有情调的外地人来津时,还希望到起士林坐一坐。

一样的西餐一样的咖啡,到了起士林就觉得味道变得很独特,这是很多人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这座建于100多年前的西餐馆,从始建至今依然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自己本质的东西,即使经历了百年风云它还是它,独有的风情与文化、独有的浪漫与传奇,当走进大门那一刻起,它留在人心里的滋味与感觉不仅是在西餐与咖啡里,更在它只可意会的氛围中。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在德国兵营的伙房中,有个二等兵阿尔伯特·起士林,据说参军前曾是德皇威廉二世的御用厨师。传说1896年李鸿章访问德国时,阿尔伯特·起士林亲手为他做过西餐。不过,起士林的名字为天津人所知还与袁世凯有很大的关系。

袁世凯督直后,为了与各国驻津外交官搞好关系,经常在天津举行酒会。中餐吃过几轮后,袁世凯想到了请洋人吃西餐,于是阿尔伯特·起士林应袁的邀请出山,这次阿尔伯特·起士林可是动了一番脑筋。他在各国菜系中精选了法、德、俄等国的几个拿手菜,冷菜、热菜互相补充口味,又精心调配了开胃的红菜汤,把个袁世凯和各位政要吃得那叫一个“美”。兴致之余,袁世凯想见一见为他做菜的洋厨师,一来表示对他菜品的满意,二来让在座的洋人看一看袁总督待人接物的礼数。

阿尔伯特·起士林不愧为御用厨师,不但菜品做得好,而且礼仪掌握得很有分寸,再加上他在中国这几年学得比较流利的汉语,让袁世凯非常高兴,于是袁世凯让人拿出100两银子赏给他。受宠若惊的阿尔伯特·起士林没有顾上自己还穿着厨师的衣服,双脚一碰,抬手向袁世凯行了一个军礼表示感谢,标准的军姿和不和谐的服装形成了十分滑稽的反差,逗得在场人一阵大笑。转天,这件事就在天津城流传开了,一时间,对于阿尔伯特·起士林做西餐的技术越传越神,许多天津有钱人都恨不得也亲口尝尝西餐是个什么味儿。

有了这样的“铺垫”,阿尔伯特·起士林又得到100两的赏钱后,决定在天津开一家西餐馆。于是,1901年9月17日,他在法租界中街(今解放北路与哈尔滨道交口附近),一间约有100平方米建筑里,开办了天津的第一家西式餐馆。为了开餐馆,阿尔伯特·起士林还颇费了一番“脑筋”,先请袁克定说情从军队退伍,来到袁克定家做私人厨师,后来得到在津德国人汉那根和天津买办高星桥两人资助,才使心愿变成现实。

起士林西餐馆开业后,除了供应德式、法式大菜,还自制精美的糖果和面包。阿尔伯特·起士林掌灶,妻子做招待,并且雇了一位德国人罗里斯当助手,前期的起士林西餐馆主要靠这三个人经营。那时起士林西餐馆的生意非常好,每天的就餐时刻,小餐厅里往往连一个空座位都找不到。此外,起士林制作面包和蛋糕的技术更得到了发挥,经过高星桥的介绍,起士林承包了津浦铁路线的面包供应。随着铁路线的延伸,起士林西餐馆的名声也传遍中国各地。

起士林西餐馆为何又搬家呢?这还是阿尔伯特与法国士兵一场冲突造成的结果。

起士林西餐馆的第二个旧址,在德租界中街的光陆电影院(今北京电影院)对面,搬迁的原因是两名衣着不整的法国士兵进了餐厅,阿尔伯特·起士林的妻子菲蒂赶忙前去劝阻,没想到法国士兵不但不听,而且对菲蒂和餐厅大加指责和羞辱。阿尔伯特·起士林气得与法国士兵打了起来,导致了所有吃饭的法国人在起士林的群殴。最后,法租界官员勒令阿尔伯特·起士林在三天内将餐馆迁出法租界,否则把他们强行赶出去。起士林西餐馆新址开张后,生意不但没受影响,反而更加火爆,除了各国侨民和官员经常光顾外,天津的达官显贵对起士林西餐馆也是格外偏爱。袁世凯过46岁生日时,将起士林餐厅整个包了下来,阿尔伯特·起士林按照西方的风俗布置会场,使得会场气氛高贵典雅,博得袁世凯的夸奖。所有人品尝了他的拿手好菜后,阿尔伯特·起士林又捧出一个小山般的多层蛋糕,点燃的蜡烛在餐厅里烛光摇曳,照映四壁曳彩生辉。如此美丽的蛋糕,一层层金字塔式的堆砌,黄灿灿的塔底雕满了花纹,塔顶镶嵌一个寿字,四周缀满了奶油制成的鲜花,看得人眼花缭乱。从此以后,天津的有钱人每逢生日,都想着到起士林餐厅庆贺一番,而且点名让阿尔伯特·起士林制作一个别具特色的生日蛋糕。后来,黎元洪在天津过生日时,让起士林送去一个方形寿字蛋糕,1米高1米宽的蛋糕四周缀满48个小寿字,五颜六色点缀其间,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据说袁世凯知道后,妒忌得要命,转年又让起士林做了一个比那个还大的蛋糕才算罢休……

从起士林西餐馆之后,天津又相继出现了不少西餐厅与咖啡馆,但大多在租界里。天津首家由中国人开的西餐厅,是1927年位于英租界宝士徒道与达文波道(现营口道与建设路)交口的大华饭店,当时被称为民国“四大公子”之一的袁世凯之子袁克文,还曾为大华饭店题词:“满足清净”。大华的招牌设计十分洋气,并在广告上宣称“招牌代表全津第一西餐”。对这家西餐厅的经营情况,1928年5月21日的《益世报》报道说:“大华饭店屋顶花园自开业以来,每晚中西仕女往者极为拥挤,营业愈振。”这段时间大华饭店还向每天晚上前来就餐、喝咖啡的顾客赠送一个咖啡匙。咖啡匙由英商利洋行特别承制,精细玲珑、装潢考究,让客人爱不释手。

或许是上海商人也被天津咖啡的香气吸引了,1945年上海锦华烟草公司以天津为销售中心,将新品香烟定名为咖啡牌,行销于华北、西北各地,大为获利。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天津起士林还在上海分设了咖啡馆,作家张爱玲就是那里的常客……

建国后,起士林曾接待过包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邓颖超、廖承志等一大批国家领导人以及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美国前总统布什等外国政要和众多国际友人。另外,北京着名的莫斯科西餐厅、新桥饭店初创时的技术骨干主要来自起士林,可见百年历史的起士林魅力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