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日蛋糕 » 潮汕伯公生日蛋糕
扩展阅读
烤蛋糕时裂开了怎么办 2024-10-08 19:36:19

潮汕伯公生日蛋糕

发布时间: 2022-05-07 12:20:16

A. 伯公保号什么意思

伯公是指祖父的兄长,在中国南方一些地方将爷爷的哥哥叫做伯公,相应地爷爷的弟弟称为叔公。需要注意的是,伯公、叔公多属于“面称”称谓,而不非“叙称”称谓。伯公、叔公的“叙称”称谓分别是伯祖、叔祖。
伯公又称“土地公公”、“土地公”、“土地爷”,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众神之一,流行于汉族地区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属于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在民国(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汉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现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现代多属于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诸神中地位较低的神祇。
中国大多数地区以“土地爷”称呼,台湾民间以“福德爷”、“土地公伯”、“土雷公”、“福神”或“后土”,台湾原住民则以“把力西样”,潮汕地区、客家地区称“伯公”。称呼虽然不同,但虔敬的心事一样的。
台湾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 是俗称的土地公诞辰,潮汕人则认为农历三月廿九是伯公生日。
土地公又称福德正神,是管理土地的神祇,潮汕人、客家人则暱称为“伯公”。由这个称呼可以明显到,这位土地的守护神,有如家中叔伯等长者般亲切与尊敬,是故伯公对乡亲来说有着较其他族群更为深厚的历史与情感。

B. 求关于潮汕人“过番”的俗语、童谣

“凡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州人。”此言虽夸大了些,但“国内一个潮汕,国外也有一个潮汕”,那是千真万确的事。海内外潮人把“过番歌”称为“潮人思乡曲”,是不无道理的。

天顶一只鹅,阿弟有(老婆)阿兄无,

阿弟生仔叫大伯,大伯听着无奈何,

背起包袱过暹罗(泰国),走去暹罗牵猪哥(牵公猪配种),

赚有钱银加减寄,寄来唐山娶老婆。

这首歌表现潮人有“生性好聚,聚必有乐”的品性。他们过洋在外谋生,既相互团结帮助,又不强求于人,靠自己“骨头生肉”、刻苦勤奋和聪慧才智。乐时乐,苦时也乐,歌为心声,这就是潮汕“过番歌”的内涵。

无可奈何炊甜粿

“无可奈何炊甜粿”是一句潮汕俗谚。清代潮人到南洋谋生者,每次过洋,快者须十几天,如遇大风浪行程则难预料。故潮人过番者,定叫家人炊甜粿(红糖年糕),因甜粿不易变质,携带方便,可以它作粮。

潮汕地区向海外移民的历史悠久,据载元代以前就有,故历来乡情、亲情、族情甚重。潮人“父母在,不远游”、“骨肉相附”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谁愿远离家乡谋生?但韩江三角洲,古时方圆不足900平方公里,仅占全区总面积的30%,余者均为山地丘陵,东南面则是一望无边的大海,故有“其为屿者十之三,其为水者又十之四,可耕之土无几”之说。

正因如此,潮汕人虽聪慧勤奋,把山坡、路旁、池边、田沟、墓隙均变为耕地,种田如绣花,一年四季,间种插种,也获几收。可是地狭人众,怎能维持生计?故长期以来,过着半饥半饿的生活。居山乡地的潮人,每日两餐番薯一餐粥是常见之事,真如有关史籍所记述那样:“纵有丰年,也不足供三月之食。”加上暴政、乱世、天灾、人祸,离乡别井,海外谋生,就势成必然。

老一辈人说:“祖父那一辈人过番是很苦的,哪有什么大帆船?都是自缚竹排作舟,自炊甜粿作粮,撑起破被当帆,用绳子或水布,一头绑在自己腰部,一头缚在竹排之上,渡黑水过七洲洋。若遇大风浪,竹排被打翻,人落水,爬起来照样行驶。有幸者遇着洋船叫救命,才能脱险到暹罗。”那小小竹排,怎顶得住七洲洋的大风浪?不少人只能漂流到附近孤岛等待过往大船。故潮汕民间歌谣云:“断柴火,等饿死。无奈何,卖咕哩。”其中有“过番歌”是用潮州“活五调”(悲调)这样唱的:

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

钱银知寄人知返,勿忘父母共妻房。

火船驶过七洲洋,回头不见我家乡。

是好是劫全凭命,未知何日回寒窑。

清代末年,帝国主义在潮汕掠夺潮人过洋卖苦力,他们在潮汕设有各种各样的“招工局”,潮人称它为“猪仔贸易”。如英国德记和荷兰元兴等洋行,在汕头设有“猪仔馆”。卖身的“猪仔”被关进铁笼运往海外,死者不计其数。

1741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总督伐根年在爪哇巴达维亚对华工进行一次大屠杀,死者万余人,成为历史上震惊中外的“红河血案”。可是清政府不去谴责洋人,反说自己的国民“类顽愚凶悍,为天朝遗弃之莠民”,并向内外声称“天朝莠民不惜背诵祖宗庐墓,出洋谋利,朝廷概不闻问”。潮工的处境,可想而知。

1876年前后,潮汕各地的“猪仔馆”、“咕哩行”多达20余家。潮汕人走投无路,被迫过洋谋生,相关“过番歌”甚多,如:

暹罗船,水迢迢,会生会死在今朝。

过番若是赚无食,变作番鬼恨难消。

心慌慌、意忙忙,上山做苦工,

日出分伊曝(晒),落雨分伊淋。

所扛大杉楹(大木头),所做日共夜,

所住破寮棚,真真惨过虾。

渡过黑水(七洲洋),吃过苦水,

满怀心事付流水;

想做座山(基业),无回唐山,

终老尸骨归义山(坟墓群)。

“番批”钱银唐山福

据《潮汕侨批简史》载:仅仅在1869年到1948年,潮汕过番总人数就达580余万。到20世纪末,人数猛增至1000多万,这一数字,相当于目前潮汕本土的人口数,故有“国内一个潮汕,国外一个潮汕”之说。

正是这样,国内的潮汕人,有相当一部分靠“番批”过日子,故有“番批钱银唐山福”的俗语,“番批”成为潮汕人生活之所系、亲情之纽带。

许多潮汕人渡洋抵岸之后,第一时间就给家里写信报平安。如潮安陈厝垅的陈金炳,他在1936年十一月初一抵达马来西亚之后,初三就给母亲寄出平安信,并向亲友先借6元寄给母亲,好让母亲放心。泰国潮侨杨捷寄给家乡澄海冠山乡妻子的“番批”中有国币5万元和一句血泪语———“见信切赎回我女”,这“番批”款成了救命钱。

早期,由潮人在同伴、同乡中推选出老实忠厚靠得住的人为他们代送信件和财物。这些人长期穿走于大洋水道,熟悉往返潮乡、南洋的路径,初时被称为“走水”,后来被称为“水客”。

随着“闯南洋”、“溜乌水”的人多了,行业性的“侨批局”应运而生,如较早期的有新加坡潮商黄继英创立的“致成批馆”和澄海黄松亭设在汕头的“余庄批局”。无论早期的“水客”还是晚期的“批局”,递送“番批”都是靠往返南洋、潮汕的“红头船”带送。据老辈人回忆:“往年农历九月,台风少,红头船从南洋返来,澄海樟林港就拍锣拍鼓迎接,比过年过节还热闹。”故民间有俗语云:“九月尾,铜锣澎澎叫。”有“过番歌”这样唱道:

洋船到,猪母生,鸟仔豆,带上棚。

洋船沉,猪母晕,鸟仔豆,生铺蝇(虫)。

信一封,银二元,叫(老婆)刻苦勿愁烦。

奴仔知教示,猪仔着知饲。

田园落力做,待到赚有钱,

我猛猛回家来团圆。

1940年至1945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番批”中断,在潮汕的侨眷求借无门,不少人沦为乞丐,流落他乡,有的被迫改嫁,有的卖儿卖女,境况凄凉……有一首“过番歌”用“活五”悲调,如泣如诉地唱道:

“番批”断,无火烟,

走四方,乞无食,

仔儿饿死娘改嫁,

一下提起目汁流。

“过番歌”的作者为广大潮汕民众,他们诉说着自己的苦难生活、悲惨遭遇,揭露旧社会的罪恶,以亲身体会唱出自己的心声,听者与歌者同悲、同愁、同欢乐……细细品味“过番歌”,对比潮人今天和往日的生活,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C. 潮汕人的习俗

与拜神有关的习俗:

劳热:民俗起源于潮州人民对土地的无比崇拜,对土地崇拜导致“土地之神”一说的产生。潮州人则将其称为土地公或伯公(值得一提的是,潮州人在店铺、家里、工厂,都会供奉土地公,在茗翁茶庄也可以见到),“劳热”这一民俗活动在潮州传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出花园:出花园是潮汕地区一种独有的习俗,15岁(虚岁)的孩子要“出花园”。 凡是有15岁的男、女孩子家庭,要在阴历七月初七乞巧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或另择日为孩子备办三牲(雄鸡、鸭、猪肉)果品拜别公婆神(俗称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经长大,从此可以走出花园。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鬼节”,也叫“盂兰胜会”。“当天,潮州人在自家门口摆上祭品、钱纸,祭毕烧钱纸、撒白米于地上,焚香祷祝,并把香插在房前屋后的地上。

(3)潮汕伯公生日蛋糕扩展阅读

禁忌

过年时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故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

这一天严禁吃药。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

这一天甚至忌杀生,但是,现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参考资料

网络-潮汕

D. 下一篇潮州节日民俗的作文

土神的祭祀,是种社区性的节日。潮汕人把这种节日俗称为“营大老爷”。
这种节日起源于土地崇拜,上地崇拜导致土神的产生。土地之神,古人称之为“社”,潮汕人则把它叫做土地公或者伯公。土神的祭祀,有两种性质。一种出于对所耕种的土地的崇拜,是对土地上生长五谷,供给人们食粮的报德;一种出于对所定居的土地的崇拜,是对土地营建乡邑,保护人门安居的感恩。在亡古时期已经是这样。商代的甲骨文,就有“要不要向邦国的土神祈求丰年”的卜问(《前》4·17·3);近年在郑州商代工城遗址发掘出一处以立石为中心的祭祀地,考古学家说,这是建城时祭祀土神的遗迹(裴明相《郑州商代王城的布局及其文化内涵》)。在潮汕,伯公的祭祀仍然保留着这两种性质。上面提到的六月廿六引自公生,属于前一种性质。潮汕人建房子、创村寨要先拜伯公,属于后一种性质,而乡闾间在春日对伯公的祭祀,则两种性质兼具。例如,《普宁县志》载:
(二月)春社日,各乡农民具香帛、酒馔,相率祀其乡之土神,以祈谷。祀毕,聚饮于神侧,曰“做社”。《南澳县志》也载:
(二月)二日,各街社里逐户敛钱,宰牲演戏,赛当境土神,名曰“春祈福”。
春日社神的祭祀,既有五谷丰登的祈祷,也有台境安宁的冀求。在潮汕社会最基层的里社,社神大多就是伯公。
营大老爷是由乡闾的伯公祭祀发展而来的。
乡间社神的祭祀,本来只是一种宗教仪式,后来,由于在祭祀过程出现了某种社会组织形式,社祭本身也就开始有了其他的功能,这种发展,在南北朝时已经出现。《荆楚岁时记》说:
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飧其昨。
可知梁朝时候,社祭之日,邻里合会醵钱买办牲酒祭品,先祭过土神,然后大家一起聚餐。社祭除了酬神之外,显然也有了增进邻里团结、加强乡村治理的作用。于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在社区的整合与扩展的过程,产生了社祭和庙祀的混和,即在一个扩大了的社区中,由某一座神庙承担起社坛的功能。这座神庙所供奉的某一位神明也就成为这个社区的社神,潮汕人将它称做“大老爷”。
潮汕各地的大老爷名目众多。其中有进入朝廷规定把典的神明,如城隍、关爷、妈祖等等;有佛道诸神,如南极大帝、玄天上帝、吕祖等等;更多的是民间创设奉祀的杂神,如三山国王、安济圣王、双忠圣工、雨仙爷、水仙爷、龙尾爷、珍珠娘等等。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里,各色名目的老爷按照其祭祀范围的大小,被组织在一个有等级的系统之中。在乡村,里社各有所祀的伯公,全村有共祀的大老爷;有些地方,相邻的几个村子由于行政上或者经济上的原因而有了密切的关系,也有数村共祀的大老爷。在城镇,街巷各有所祀的伯公,各坊有共祀的大老爷,而其上又有全城镇共祀的大老爷。这些伯公、老爷的祭祀,还保留着上古上神春祈的遗风,时间集中在农历年初,故潮汕有“营神正、二月”的俗谚?
营神的营,是潮汕方言词,在这个短语里,它保留着回绕(《汉书颜注》)和畛域(《文选薛注》)的古义。上神的祭杞而称作“营大老爷”,是因为祭祀过程,必有土神巡土安境的仪式。照潮汕人通常的说法,营老爷分文营和武营两种。在最基层的社区,文营的做法,是在祭祀仪式过后。将老爷请上神轿,由选定的丁壮抬着,仪仗鼓乐前导,巡遍社区的每一条巷子,再绕社区的边界游行一圈, 回到神厂。武营的做法,一般只有乡村社区才采用。祭祀仪式过后,要先用红布将神像捆紧在神轿上,做好疾跑的准备。营神开始,各条巷子的巷头都燃起篝火。丁壮们抬起神像,飞奔来到篝火前,用力把神座举到头上,纵身跳过火堆,跑过小巷。跑完村里的巷子,又跑出田洋,抬着老爷巡游村界,回到神厂。潮汕人把这种做法叫做“走老爷”——潮州话的走,是跑的意思,这也是一个保留着古义的方言词。不管是文营还是武营,其原始意义,都在净土驱邪。不过,这一宗教仪式对于每个社区,实际上又有着整顿社区秩序、强化社区治理的功能。
在营大老爷的日子,要演戏酬神。老爷出巡的仪仗队伍,由标旗、彩景、醒狮、歌舞、大锣鼓、潮乐队各个并不固定的部分组成,尽管由于社区具体情况不同,仪仗队的规模可能差别甚大,但都充分展示了观赏和娱乐的性质。于是,坊乡的这种土神之祭,毫无疑义地成为一个社区性的节日

正月里走亲访友,听说正月初四日是个好日子,有几家孩子已是十五岁年纪的家里都选这天给孩子“出花园”。俺是穷人家的娃,十五岁那年俺爹妈没能给俺出个花园玩玩,也就没教俺啥叫“出花园”,只是每当经过古城区西马路时总觉着天天在过节似的,因为这条狭长的街道不知啥时候起成了婚嫁用品、“出花园”用物的专卖街了。红通通的一条街道,啥时经过都是一片红灿灿,明晃晃,看着心里也觉亮堂,实在有趣。直到现在有啥弄不明白的玩意都能上个网摆渡摆渡,俺才明白这个“出花园”原来是咱们潮汕大地的人民给自家孩子办的一个成人礼。

漫话“出花园”

昔年潮州民俗,孩子(有些地方仅限于男孩)满十五岁时,要举行“出花园”仪式拜别公婆神,表示告别童年已经成人。

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寒暖有差别,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风俗迥异,在视成年的年限上也有所不同。一般是以男子二十岁(戴冠)、女子十五岁(插笄)为成年。在云南省宁菠县的摩梭人则皆在十三岁(穿裤子、穿裙子)时举行成年礼。

我国民间奉祀公婆神(有的地方叫“公婆母”),南方盛于北方,且由来已久。宋杨循吉《除夜杂咏》说:“买糖迎灶帝,酌水祀床公”。公婆神即花公花母,因把香炉安放在眠床脚旁,也称作“床脚婆”又因只把至孩子十五岁,故又称为“十五岁神”。诞生孩子的家庭多要奉把公婆,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公婆生日,要办礼物供奉。
潮俗为孩子祀公婆及举行“出花园”仪式,有二层意思:把公婆是为子女平安成长的一种祈求;出花园则是孩子成人的一种表示。父母为求得子女平安,把孩子托给花公花母保护,因此又称孩子为“花仔”,这是“出花园”一词的由来。
出花园的仪式,据《潮州的习俗》记载:

在出花园那一天,要办菜五碗(计鸭一只,蟹一碗,猪肝一碗,龙箭鱼一碗,蛋一碗)和香烛银纸食品等,安放在睡床里拜公婆。那出花园的儿童,要穿一套蓝色的新衣裳和一双新的红皮展,去拜公婆,拜后家里就办了许多食物,其中必定要特别做一样猪肝炒葱的菜(葱谐音聪,表示吃了才聪明。笔者注),叫他或她坐在一张坐北朝南的桌子前吃,吃的时候,做母亲的要跑到他或她的身旁念诀道:“阿奴是坐北朝南,阿奴已经成人”。

不过,出花园的仪式在潮属各地的做法也不尽相同。如月份有的选在五月,物品有以三牲果品的,菜碗则六碗、十二碗不等,形式也不尽相同。

至于所祀公婆的原型是何许人?各地所说不一。潮汕地方一般认为是唐朝汾阳郡主郭于仪(有兄弟九人及八子八女)夫妇。如饶平县三饶城隍庙前院的西配殿(公婆厅)内,所塑花公花母及一群孩子,相传便是郭氏夫妇。

据《全像中国三百神?床神》所载,公婆则是周文王夫妇。在北京朝阳门外东岳庙正院的西配殿(广嗣殿)里,所祀的九天监生明素真君和九天卫房圣母元君即是。公婆原型的文王夫妇说,是取其多于, 也是源于《封神演义》第十四回所载,谓姬昌本有九十九个儿子,后又在燕山收养了雷震子,凑成百子之数。但就《封神》一书的出现时间言,可知此说是出自明代之后

这是两个比较广泛且隆重的潮州节日风俗 希望能帮到你

E. 潮州今天过什么节好多人烧香

你不知道今天是潮汕人什么日子吗,今天是农历三月二十九,是感天大帝生日,在潮汕称为伯公。俗称伯公生日。感天大帝在道教级别非常大,求财求健康求平安都可以。潮汕有一句俗语,伯公没点头,山中老虎不敢吃人。潮州真正据说伯公显灵的地方是在桥东卫生院后面这里的伯公宫,每年都人山人海的

F. 潮汕话:老爷保号是什么意思

潮汕话:老爷保号是祈求神仙保佑的意思。

拜老爷是广东省潮汕地区一种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 是一种对神的祭祀活动。其历史悠久,祭祀对象庞杂,影响非常广泛。“老爷”本来是旧时对上司或主人的尊称,以之称神表明了普通百姓对神明的敬畏。

老爷保号中的“老爷”可以说是潮汕人祭神拜祖的对象的统称,他们虽然不在这人间显形,但仍然默默地关注着这一片土地上的生灵。

保号是潮汕土音,有人认为写作同音的“保贺”更合适,因“保”是保佑之意,“贺”则是祝贺之义。“保贺”就是在暗中为你保驾护航,让你虽有风浪,依然最后安全度过。

(6)潮汕伯公生日蛋糕扩展阅读

“拜老爷”是潮汕地区一种传统的民俗,是一种对神的祭祀活动。其历史悠久,祭祀对象庞杂,影响非常广泛。潮汕人一心向善,希望通过“拜老爷”追求一份真善美,在一定程度上,也希望通过“拜老爷”得到的庇佑。在不同时间,拜的老爷也是不同的。

初一,十五。玉皇大帝

初二,十六。地主老爷

初三,十七。妈祖

初四,十八。财神爷

初五,十九。五谷母

初六,二十。珠珍娘娘

初七,二十一。三山国王

初八,二十二。寿星公

初九,二十三。观音

初十,二十四。如来

初十一,二十五。伯公

初十二,二十六。虱母仙

初十三,二十七。何仙姑

初十四,二十八。太白金星

在潮汕地区,长得时间比较长的大树也是当地人祭拜的对象。因为这是古人、是先祖所留下来给后人的,是仅有的生活存在的古人的东西,使得今人通过祭拜,而表达对先人的敬重感恩及追念之情。

G. 河源连平县伯公生日的故事

你好,胡言连平县铂宫生意的故事,这你可以到当地去了解伯公生意的故事。或者你可以网上。搜索。

H. 潮汕陇头正月二十二作文

广东省普宁市陇头乡,建于明末初期,至今已有六百多年,这里环境优美,人杰地灵,乡民为建设桑梓,代代辛劳,辈辈奋进,承先启后,薪火相传。乡史上有一件事为乡民一直传颂着,这件事成了家乡传统节日来源,它就是陇头正月二十二。
一、正月二十二的由来

正月二十二是怎样来的?这要从“大德”显圣灵退贼兵说起。乡民流传着这样一件事,在距今300多年前,郑国胜(乡民称其国胜贼)带兵攻打陇头寨时,乡民崇心供奉的南门大德老爷显圣灵,把乡寨变成一座大山,且天空浓雾弥漫。使郑国胜的兵马晕头转向,不得近前。国胜不信,说明明前面就是陇头寨,怎么会变成这样?便改日再来,但也出现同一现象,几番如此,国胜不得不拜服,并扬言,请大德老爷显灵还原乡寨给他看,他决不再伤害乡寨及民众。于是,大德老爷显威灵,顷间,烟消雾散,大山消失,陇头乡寨就出现在他们的眼前。国胜见状,敬佩不已,特题书“洋洋如在”牌匾敬赠大德老爷。大德老爷从此更受崇拜,有求必应,神恩浩荡,庇佑着乡民及四邻黎民。据说那次大德显灵退贼兵,是农历正月二十二,乡民为感谢神恩,报功崇德。当天夜里,载歌载舞,虔备祭品,敬拜大德老爷,该夜满寨香火通明,热闹非凡。历史上称为“陇头正月二十二夜”。每年到了这一天,乡民都要虔诚敬拜大德,以谢神恩,这风俗一直延续着。“陇头老热廿二”,成了远近人们的口头禅,后来乡民特把每年正月廿二定为敬念大德老爷的“陇头传统节日”。到了近代,纪念“传统节日”更加隆重,乡里组织了文娱队,有英歌、大锣鼓,以及其它各种文娱节日。该天在全乡游行展演,出门在外的海内外乡亲,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家团聚,参加纪念传统节日,敬拜大德老爷,四邻乡民也都来看热闹。真是普天同庆。从此,大德神恩家喻户晓。大德神恩深入人心,大德老爷成了陇头乡民的精神支柱,大德精神一直凝聚,团结着陇头乡众,一直鼓舞着乡民奋进向前!

二、正月二十一夜拜伯公

正月二十一之前,陇头乡的五个自然村落的村道口上,都搭起了高大的彩门牌坊,上挂春联。每付对联都以“陇头”冠首,其中,各嵌有一个“春”字,它充分展示了陇头人迎春,闹春的豪放激情。正月二十二迎大德老爷的前一晚上,即二十一晚上,要拜“伯公”(“伯公”是潮汕人对土地神的称呼,农历三月廿九是伯公生日。陇头的“大德老爷”,其实属于土地神,是“伯公”,但潮汕人对神仙的称呼统称“老爷”,因此,“迎大德老爷”,很多时候也称“迎伯公”)。这个晚上热闹非凡!许多的海外侨胞以及外出工作者都会节日前回到家里一起团员,共同过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