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蕪湖市泥汊鎮未來會不會大規模拆遷
未來會拆遷
無為市泥汊鎮有大項目未來會拆遷的
泥汊鎮,隸屬於安徽省蕪湖市無為市,地處無為市東南部,東與蕪湖市隔江相望,南與全國四大電纜基地之一的高溝鎮接壤,西與姚溝鎮毗鄰,北與福渡鎮相依。區域面積123.5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戶籍人口70745人。
⑵ 安徽省無為縣有多少個鄉鎮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面積2433平方公里,人口141萬(2008年底),郵政編碼238300,行政區劃代碼341422,縣人民政府駐無城鎮,轄19個鎮、4個鄉。 19個鎮:無城鎮、湯溝鎮、陡溝鎮、白茆鎮、石澗鎮、蜀山鎮、牛埠鎮、開城鎮、嚴橋鎮、二壩鎮、襄安鎮、高溝鎮、姚溝鎮、紅廟鎮、赫店鎮、泉塘鎮、福渡鎮、劉渡鎮、泥汊鎮、雍鎮。 4個鄉:崑山鄉、洪巷鄉、十里墩鄉、鶴毛鄉。
⑶ 無為縣各鄉鎮趕集日期
全縣有傳統廟會7處:
襄安(二月二十八日~三月四日)
蜀山(三月三日~六日)
泥汊(三月三日~七日)
姚溝(三月十二日~十六日)
虹橋(三月十八日~二十二日)
黃姑(三月二十八日~四月初一)
河壩(四月十五日~十九日)
⑷ 無為縣有黃洛鎮嗎
沒有。
目前,無為縣將原23個鄉鎮調整為20個鄉鎮(無城鎮、陡溝鎮、福渡鎮、高溝鎮、泥汊鎮、姚溝鎮、劉渡鎮、襄安鎮、十里墩鄉、泉塘鎮、蜀山鎮、洪巷鄉、牛埠鎮、崑山鄉、鶴毛鄉、開城鎮、赫店鎮、嚴橋鎮、紅廟鎮、石澗鎮)。將二壩鎮、湯溝鎮、白茆鎮並入蕪湖市鳩江區。
⑸ 無為現在是縣是市啊
無為市,安徽省轄縣級市,由蕪湖市代管。地處安徽省中南部,長江下游北岸;地貌兼有平原區和低山丘陵區,水網發達,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1]總面積2022平方千米,2019年常住人口106.2萬人[2],轄20個鎮:無城鎮、陡溝鎮、福渡鎮、高溝鎮、泥汊鎮、姚溝鎮、劉渡鎮、襄安鎮、十里墩鎮、泉塘鎮、蜀山鎮、洪巷鎮、牛埠鎮、崑山鎮、鶴毛鎮、開城鎮、赫店鎮、嚴橋鎮、紅廟鎮、石澗鎮。[3]
無為市名取「思天下安於無事,無為而治」之意,自隋朝始建已有1400餘年歷史,抗日和解放戰爭時期,無為是皖江抗日根據地中心區和「渡江第一船」始發地。無為市位於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核心區域,處在南京都市圈、合肥經濟圈、馬蕪銅經濟圈的交匯區域,境內有京福高鐵、北沿江高速、蕪湖長江二橋連接線、蕪銅高速、廬銅鐵路等縱橫交錯,坐擁59.3千米的長江黃金岸線。無為市石油、天然氣等儲量豐富,是全國著名的電線電纜、煤化工產業基地。[4]
⑹ 快遞運費等問題
中通 圓通 天天 一般的快遞都可以 運費十塊左右 但要看東西大小!兩天應該就到了
⑺ 巢湖市無為縣一共有多少個鎮
23個鎮分別是<1>
無城鎮
(2)二壩鎮
(3)高溝鎮
(4)湯溝鎮
(5)陡溝鎮
(6)
姚溝鎮
7福渡鎮
8
白茆鎮
9泥汊鎮
10
襄安鎮
11泉塘鎮
12
蜀山鎮
13
牛埠鎮
14開城鎮
15
赫店鎮
16
嚴橋鎮
17
紅廟鎮
18崑山鄉
19
洪巷鄉
20
鶴毛鄉
21
十里墩鄉22石澗鎮
23
劉渡鎮
⑻ 無為縣有哪些鎮
截至2017年末,無為縣下轄20個鎮,分別是無城鎮、襄安鎮、陡溝鎮、石澗鎮、嚴橋鎮、開城鎮、蜀山鎮、牛埠鎮、劉渡鎮、姚溝鎮、泥汊鎮、、福渡鎮、泉塘鎮、赫店鎮、紅廟鎮、高溝鎮、鶴毛鎮、十里墩鎮、崑山鎮、洪巷鎮。具體介紹以下幾個鎮:
1、無城鎮
無城鎮,隸屬於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地處皖中,位於無為縣境內,南瀕長江,北依巢湖,處於長三角經濟圈輻射范圍之內,緊鄰蕪馬銅經濟開發帶,是皖江北岸一顆璀璨的明珠。
2、襄安鎮
襄安鎮,隸屬於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地處無為縣西南,面積110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2個社區,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集鎮,有「無為縣首鎮」之稱。
3、陡溝鎮
陡溝鎮,隸屬於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位於無為縣東北部,因集鎮中心過去有陡門和溝塹,後築土壩,取名「陡溝壩」。它東臨湯溝鎮,南接白茆鎮,西連無城鎮、福渡鎮,北隔裕溪河與含山縣運漕鎮相望。
4、蜀山鎮
蜀山鎮,隸屬於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位於無為縣西南部,是原蜀山區公所所在地,省道軍二路橫貫東西,市道銀崗路豎穿南北,境南西河與黃金水道長江相連,素有無為縣西大門之稱。
5、泉塘鎮
泉塘鎮,隸屬於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位於縣境西南,距縣城25公里,東以永安河與襄安鎮為界,南與洪巷鄉、劉渡鎮隔西河相望,西與蜀山鎮接壤,北鄰六店鄉,全鎮總面積111平方公里。
⑼ 安徽無為縣有哪幾個鎮
摘要 你好,很高興能為你解答,目前咨詢的人數較多 ,我將在五分鍾內為你解答,請稍等片刻。
⑽ 牛埠鎮的歷史沿革及
牛埠鎮可以說是一座歷史悠久,遠近聞名的城鎮。
古代時期
對於更久遠時期的歷史有待進一步考證,所見資料直至明朝洪武初,撤銷無為縣入無為州,州轄8個鄉,編戶47個里。明中葉,增加城內外2個里,共49個里(在城即城關9個里,無為鄉6個里,太平鄉7個里,開城鄉4個里,襄安鄉3個里,銅城鄉5個里,周興鄉5個里,南鄉7個里,北鄉3個里)南鄉7里應該就是最初的牛埠所在。清初將北鄉3個里增至7個里,其他名稱及鄉、里數仍沿舊制。嘉慶24年(1819年)光緒30年(1904年)無為州所轄有倉頭、石澗、開城、襄安、牛埠、灰河等38個集鎮。
民國及抗戰、解放戰爭時期
民國時期行政區劃多變,18年(1929年),全縣分為9個自然區、258個鄉、32個鎮。不久,改為9個區,42個汛。21年,改行保甲制,全縣計9個區、1131個保、11093個甲。民國24年,改行聯保制,全縣分9個區、110個聯保、1115個保。民國25年,實行區、鄉(鎮)、保、甲制。全縣分4個區即虹橋、三官殿、開城、湖隴4區,共轄69個鄉(鎮)792個保。民國30年(1941)無為縣抗日民主政府在三宮殿成立(後遷到牌樓),除一區(無城)外,無為縣境共轄9個區、86個鄉、909個保、83萬人。二區:姚溝、虹橋;三區:三宮殿、陡溝;四區,石澗;五區:牛埠;六區:開城;七區:尚禮,八區:湯溝;民國31年(1942)3月桐東游擊隊配合第七師55團攻打駐在牛埠程家院子的專事磨擦、破壞抗日的國民黨縣政府,縣長何國強倉惶出逃,其守衛部隊被瓦解。民國34年(1945)6月皖江行署在無為南鄉增設無南行政辦事處,同年無為全境光復。民國36年(1947)1月劉容(又名胡志敏)奉命率部(約50餘人)由大別山進入無為西南鄉,隨即成立湖東縣民主政府。民國37年(1948)5月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渡江偵察部隊挺進巢無地區。5月4日原國民黨愛國將領、師長戴安瀾的胞弟戴汝瀾和中共湖東縣委接觸,要求參加革命工作。湖東縣委指示他繼續擔任國民黨牛埠區聯防區主任,掩護中共人員活動。9月,按照第四軍分區指令,戴汝瀾帶領所屬部隊400人槍,開往恍城受編。民國38年(1949)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24軍、25軍、27軍在無為縣集結完畢,作渡江戰役的准備。
4月1~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4軍71師在臨江大隊、無南大隊的配合下,先後攻克了劉渡、土橋、姚溝、五洲、太陽洲、泥汊、蛟磯等處國民黨江防據點,無為全境解放。7月無為、無南、湖東、臨江4縣黨政領導機關先後遷至無城合署辦公。16日,成立統一的中共無為縣委員會和無為縣政府,縣委書記章石平,縣長王子軒。下轄無城、河壩、湯溝、石澗、嚴橋、開城、蜀山、牛埠、泥汊9個區和襄安直屬鎮,119個鄉;鄉以下轄行政村、自然村。無為縣隸屬皖北巢湖專區。
民國38年7月,無為全縣劃分為9個區、1個直屬鎮、109個鄉(鎮)。無城區轄4個鎮,河壩區轄14個鄉,湯溝區轄14個鄉及湯溝鎮,姚溝區轄13個鄉,石澗區轄14個鄉和黃洛、石澗2個鎮,嚴橋區轄12個鄉和嚴橋鎮,蜀山區轄10個鄉,牛埠區轄11個鄉,開城區轄12個鄉(鎮)。
1949年--至今
1949年全縣共轄無城、河壩、湯溝、石澗、姚溝、嚴橋、開城、蜀山、牛埠等9個區和1個襄安直屬鎮,共109個鄉(鎮),人口總數為860173人。
建國後區劃變化較大,1950年,全縣為15個區、130個鄉(鎮)。1951年,為15個區、178個鄉(鎮)。1951年,增設53個鄉(鎮),計231個鄉(鎮)。1952年,增設64個鄉(鎮),全縣為295個鄉(鎮)。1955年,將全縣22個區撤並為12個區,295個鄉(鎮)作相應的調整。1956年,將原295個鄉(鎮),撤並為白茆直屬鄉及97個鄉(鎮)。1957年,為10個區、2個縣直屬鎮、1個縣直屬鄉,74個鄉(鎮)。1958年,撤銷12個區級行政機構,將全縣74個鄉(鎮)、3個縣屬鄉(鎮)並為31個人民公社。1961年,全縣劃分為11個區、2個直屬鎮、46個人民公社。1971年,全縣為10個區、2個縣直屬鎮、72個公社。1982年,全縣除3個縣直屬鎮外,共設59個鄉和13個鄉級鎮。1988年為10個區、3個縣直屬鎮、13個區屬鎮、61個鄉。3個縣屬鎮為無城鎮(代管官鎮、檀樹、鳳河3個鄉)、襄安鎮、二壩鎮(代管蛟磯、長安2個鄉)。10個區為嚴橋區轄5鄉1鎮、開城區轄7鄉1鎮、蜀山區轄7鄉1鎮、牛埠區轄6鄉2鎮、石澗區轄4鄉3鎮、襄安區轄6鄉1鎮、陡溝區轄、泥汊區轄4鄉2鎮、白茆區轄6鄉、湯溝區轄4鄉1鎮。
2005年底,無為縣轄無城鎮、襄安鎮、二壩鎮、蜀山鎮、牛埠鎮、高溝鎮等19個鎮,鶴毛鄉等4個鄉。
牛埠
鎮政府所在的牛埠城鎮,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向以傳統商埠和每逢農歷「三、六、九」日農村貿易集會而久負盛名,輻射周邊三縣一市10多個鄉鎮。改革開放後,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鄉鎮企業有玻璃纖維廠、小煤窯、標准元件廠、機械修配廠、輪窯廠、大米加工廠、油坊等,個體商販遍布全鎮。形成方便群眾生活的商業網路。
這座古老的城鎮充滿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不但集市貿易日趨繁榮,而且城鎮規模也不斷擴大。家庭生產木箱也是該鎮一大特色。全鎮有530多戶生產木箱,每年有20多萬只木箱銷往西藏及沿海各省。該鎮還是臨近山區毛竹、元竹及其製成品的集散地。
目前,該城鎮已成為本縣西南部重鎮和重要物資集散中心,1999年與二壩、泥汊、襄安一起跨人了安徽省195個中心建制鎮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