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蛋糕種類 » 永定區撫市鎮有哪些蛋糕店
擴展閱讀
如何讓蛋糕一面黃一面白 2025-02-09 02:37:58
12寸蛋糕用乳脂奶油多少 2025-02-09 02:27:11

永定區撫市鎮有哪些蛋糕店

發布時間: 2022-08-14 18:19:02

A. 永定有哪些富的鎮土樓在哪個鎮的呢

比較富裕的有高陂,砍市,撫市,下洋,吃的嘛:下洋有泡鴨抓、泡牛皮、牛肉丸,沒事還可以去泡溫泉,可舒服啦;砍市的牛肚湯之類的很好吃,正中的;撫市我就不大知道了,好像沒有吧。幾乎每個鎮都有土樓。比較有名的有洪坑的土樓王子振成樓、高頭鄉有最大的土樓承啟樓。南靖的田螺坑村土樓群,塔下村既有土樓,風景也特別好。吃得放心,玩的愉快!

B. 四川省蓬溪縣的名人有哪些

席書(1461~1527),明代賢相,字文同,號元山,遂寧吉祥鄉(今屬蓬溪縣)人。1489年中進士,歷任工部尚書、左副都御史、禮部尚書等職,死後贈太傅,謚文襄。他為官頗有建樹,在開墾農田、興修水利、興辦教育、平定叛亂等方面政績顯著。力主改革,上表獻新政十二事,嘉靖帝頗為贊許,詔令逐條執行,深得皇帝的器重,被「倚為重臣」。
張鵬翮(1649~1725),清代名臣,字運清,號寬宇,遂寧黑柏溝(今蓬溪縣翰林村)人。從22歲中進士起,為官50餘年,歷任總督、三部(刑、戶、禮)尚書等,幾乎從事過清王朝從統一走向鼎盛時期內政、外交的各種重要工作。他是為官清廉、政績卓著、膽識過人的外交家、政治家。1688年,他奉命隨使團出使俄國,抱以「願效張騫,以身許國」的決心,終不辱使命,使這次出使為第二年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創造了條件。他還是治理河道的專家,提出「開海口、塞六壩」等治河主張,經過近十年努力,在黃淮水繫上修建了一系列工程,使狂野不羈的黃淮和運河順軌安瀾數十年,黃淮災區呈現出連年豐收的景象。他將治河經驗寫成《治河書》十卷,《中國水利史》對此列專章介紹,給予高度評價。康熙帝將其樹為名臣楷模。生前康熙評價他「天下廉吏無出其右」,死後雍正帝贊譽他是「卓然一代完人」。
張問安(1757—1815),字悅祖,號亥白,祖籍蓬溪縣金橋鄉兩河口,張鵬翮玄孫、張船山之兄。乾隆五十三年(1788)舉人,例授教職不就,遂遍游名山勝水。後家居奉母,以圖史自娛。曾主講華陽、溫江書院,多所成就。亥白與弟船山,皆一時之傑,以詩名世,號稱「二難」。清詩人王學浩評亥白詩雲:「讀之但覺其語淡而味腴,節短而韻長,蓋將韋孟之外,另闢一徑,以與唐人爭席也」。著有《亥白詩草》8卷,存詩840餘首。胡傳淮選注的《張問安詩選》、編著的《清詩人張問安年譜》,對研讀張問安有重要作用。
張問陶(1764—1814),字仲冶,號船山,清代名相張鵬翮玄孫。乾隆五十三年(1788)舉人,五十五年(1790)三甲第55名進士。五十八年(1793),任翰林院檢討;嘉慶五年(1800),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十年(1805),任江南道監察御史,巡視南城;十四年(1809),擢吏部郎中;十五年(1810),出任山東萊州知府;十七年(1812),稱病辭官;嘉慶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病逝於蘇州,歸葬蜀中故里蓬溪縣金橋鄉兩河口。張船山一生致力於詩書畫創作,著有《船山詩草》及《補遺》,共26卷。張船山是清代乾嘉詩壇大家,不單是清代蜀中詩冠,也是清代第一流的詩人和著名詩學理論家,為性靈派後期的主將和代表人物。胡傳淮所著《張問陶年譜》對了解張問陶的生平事跡可資借鑒。
張問彤(1768—1832),字受之,號飲杜,與張問安、問陶為從兄弟。少負雋才,工古文詞,兼冥心理學。乾隆五十七年(1792)舉鄉試第一。嘉慶元年(1796)薦孝廉方正,補什邡教諭,日以講學為事。晚授山西和順縣知縣,山西巡撫欲留其在省垣以備顧問,以知州升用,未果,病卒。問彤精音韻學,又工詩,與問安、問陶時有唱酬,然獨主少陵,故名其詩集曰《飲杜詩集》。
程孟宗《蓬溪縣志•孝行•古跡》、《四川通志•節孝》、《蜀檮杌》等文獻均記載:程崇,又名程崇雅,字孟宗,五代後蜀蓬溪縣人,性純孝。母老病篤,冬忽思筍,崇雅無計可得,乃往林中抱竹哭泣。須臾地裂,出筍數莖,亟待歸以進。母食畢,即愈。蜀主孟昶於廣政二十年(957)十二月旌其門,於冬筍溝築「孝義台」以彰。
馮楫(1075—1152),字濟川,號不動居士,宋代遂寧府蓬溪縣人。徽宗政和八年(1118)進士,歷官秘書省正字,蜀州教授,尚書司勛員外郎、巴州知州、利州路提點刑獄公事、劍州知州、涪州知州。紹興八年(1138)任國信計議副使;紹興九年正月,任宗正少卿權尚書禮部侍郎;紹興十三年九月,任瀘南沿邊安撫使知瀘州,成為宋朝的邊陲大員。紹興十九年,升為敷文閣直學士(從三品)。紹興二十二年六月卒。撰有《時議錄》《諫議錄》等著作。今存《中興永安橋記》《凈嚴和尚塔記》《密印寺鍾樓記》《大中祥符院大悲像並閣記》《南禪寺記》等文。
張令問,自號天國山人。唐末蓬溪人。博學善詩,不屑仕進,以隱居閑適為樂。嘗贈杜光庭詩雲:「試問朝中為宰相,何如林下作神仙?一壺美酒一爐葯,飽聽松風白晝眠」。可見其志趣。《全唐詩》錄其詩一首。《四川通志》《四川歷代文化名人辭典》載其事跡。
謝金,字子真,宋代蓬溪人。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進士。司馬池(司馬光之父)知小溪縣,重其人而與之訂交。嘗居五龍山(今天福鎮五龍盤),以詩自娛。其詩平淡,有韋(應物)柳(宗元)之遺風。著有《五龍山居詩》2卷,今佚。《四川通志》《四川歷代文化名人辭典》有傳。
張贊(1415—1489),字邦翊,號靖翁,明代遂寧黑柏溝(今蓬溪縣任隆鎮黑柏溝村)人,清代名相張鵬翮系其昆孫。明景泰五年(1454),張贊中三甲第167名進士,歷官禮部主事、員外郎、郎中。因其志行深純,明習典故,智略可任邊事,遂於天順八年(1464)出任雲南省姚安府知府。張贊到任後安輯地方,拊循人民,躬節儉以勵其俗,登詩書以施其教,威德並行,吏民服從其化,使姚安府民安耕鑿,士知禮義,惠政卓著,吏民稱頌。《雲南通志》《姚安縣志》,載其事跡。
席春(1472—1535),字仁同,號虛山,席書仲弟。明代正德十二年(1517)三甲第161名進士。歷官翰林院庶吉士、河南道監察御史、雲貴巡撫、翰林院侍講學士、禮部侍郎、吏部侍郎。詩文雄深,著有《虛山文集》。
席彖(1476—1521),字材同,號梅山,席書三弟。明正德九年(1514)三甲第52名進士,官戶科給事中。正德十四年(1519),武宗欲幸金陵,席彖勸阻,被貶謫為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判官。十五年(1520)秋,席書任湖廣巡撫,席春出按雲貴,俱相繼取道還家,與席彖聯床故廬。十五年(1520)冬,席彖赴夷陵,席書、席春送至潼南大佛寺而別,各作詩記之。世宗繼位,復席彖原職,而席彖已卒,贈光祿少卿。
張庠,明代蓬溪人。正德甲戌(1514)年,三甲第133名進士。嘉靖十年(1531)官至貴州兵備副使。因都勻苗民反叛,張庠上任,整飭兵馬,直搗其巢,執首領,釋放協從者,苗人畏服。十一年(1532),楊恆又倡亂,庠率兵剿破,聲名大震,去任之時,士民卧轍攀留。《貴州通志》有載。
譚纘,字元孝,明代蓬溪人。正德丁丑(1517)年,三甲第180名進士。初授行人,外升江西道監察御史,議大禮,引帝怒,杖於廷。又參劾權貴強奪民田事,幾致奇禍。繼而又彈劾翰林院學士、吏部尚書汪釒宏,先以揭貼呈堂,汪讀之,面發紅,雲:「吾亦至此乎」?譚纘怒而對曰:「御史無狀,據以聞,絲毫不敢隱」。聞者吐舌,暗稱好一個鐵面御史。嘉靖十一年(1532)升河南副使,撫治信陽兵備,致仕卒。著有《寶梵寺修造記》。
譚誾,明正德辛巳(1521)年,三甲第105名進士,歷官陝西副使,兵備固原,始議修邊牆以御外患,因邊有鐵鑄泉,番人數飲馬於此,譚分兵駐守,番民不敢近境。邊境安寧,大建邊功,聞於朝,受上賞。
譚維,明嘉靖十七年(1538),二甲第53名進士。官主簿、戶部主事。人稱至孝,居鄉恥逢迎。譚纘、譚誾、譚維是三兄弟,他們是蓬溪歷史上,繼宋代趙溥、趙炳、趙球「一門父子三進士」之後,又出現的一個「一門兄弟三進士」。縣人曾在學宮側為他們建立「兄弟進士坊」,以資表彰。
王庭,明代蓬溪人。隆慶辛未(1571)年,三甲第20名進士。性至孝,中進士後,不就銓選,回鄉歸養三親。躬耕數畝,出入閭巷,布袍草鞋, 不乘車馬,與樵夫野老為伍。著有《陳情乞歸養表》《重修學宮記》。
楊作楫,明末蓬溪人。萬曆丁未(1607)年三甲第181名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升編修。萬曆三十七至三十九年(1609—1611)外任山西聞喜縣知縣,以政績卓異,升山西提督學政,轉調任河南布政使。萬曆四十三年(1615)任江西布政使。崇禎初年,擢河南巡撫。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起義勢如破竹之際,楊作楫督兵剿捕,使起義軍大受挫折。崇禎末年,卸任歸里,家無余資,田舍仍舊,唯存書史而已。著有《修建石魚山書院記》《重修明月寺碑記》《重修學宮記》等詩文。
楊艹仰 ,號竹泉,明末蓬溪人。崇禎諸生,以詩名於時,《明蜀詩》載有其詩。
楊廷極,楊艹仰,之子,字青石,明崇禎九年(1636)舉人,有詩集,今佚。《劍閣芳華集》載有其詩。
蒲拱辰,字居北。清代蓬溪縣鳴鳳鎮大儒溝人。幼家貧,研讀經史不廢。順治十四年(1657)舉人。自甘淡泊,以教授生徒自娛。執教善誘,從學者眾。楊兆龍、王許、梁再灝等名士皆出其門下。蓬溪本荒僻之地,清代振興文教者,實自拱辰始。《四川通志》有傳。
張懋誠(1667—1737),字孟一,號存庵,張鵬翮長子、張船山曾祖。性忠直,有氣節。讀書時即不趨奉豪貴。惟事諸大家書籍,手口誦作不輟。康熙二十六年(1687)中舉人,出任安徽懷寧知縣十年,抑豪強,處衙蠹,救窮民,愛寒士,開運河,護城池,作養斯文,文教大興;治懷實政,民深感戴。任期內,張懋誠續修《懷寧縣志》並作序,今存。他還重修大觀亭,今已成為古城安慶的一大景觀。康熙五十四至五十八年(1715—1719)任奉天遼陽知州,處死妖惡。特放科道,疏流民,糾保舉。巡東城,稱鐵面御史。後升通政使司通政使,不避宰相私人,行必參奏。署工部右侍郎,一清積案,官吏肅然,有古良吏風。著有《通政詩集》一卷。
張勤望(1694—1757),字孚嘉,號後齋,又號蓮洲,張懋誠子、張船山祖父。天資敏悟,約已嗜學。康熙五十二年(1713)以恩蔭,補順天糧馬通判。後隨祖父張鵬翮治黃河,實心辦事,京察一等,升戶部員外郎、郎中,命往江南署安徽寧國府知府。會有徽宦與民訟爭墳山,案積二十餘年,上官以其賢能,專委勘讞。張勤望至徽,按冊清查,而界址立分,悉以地歸諸民,旁觀數千人贊雲:「不愧天下清官張相國之孫,二十年塵案,片言決矣!」乾隆十一年(1746),先署山東萊州府篆,旋署登萊青道,題補登州府知府。至登州(今山東省蓬萊市),勸課農桑,獎善懲惡,作育英才,政聲遠播。乾隆十三年(1748),張勤望對登州蓮洲書院重修,改名為瀛洲書院,今為山東蓬萊市城區歷史名勝,遺址在蓬萊一中大門附近。其墓位於今四川省蓬溪縣金橋鄉翰林村,今存,素碑無飾雕。
張顧鑒(1721—1797),字鏡千,號耐舫、冰亭,張勤望子、張船山之父。乾隆六年(1741)中順天鄉試副榜,得教習,考滿,分發河南,署遂平知縣。後補安陽知縣,除奸剔弊,積習一空,蔡以台修撰贊美雲:「西門豹、梁彥光之風,其復見於今日乎?」乾隆十七年(1752),調任嵩縣知縣,興建伊川書院。二十二年(1757),丁父憂。服除,改補山東館陶縣知縣,兼署冠縣知縣,承辦郯子花園行宮。升湖北均州知州,調任荊門知州,還署黃州通判,升漢陽同知,再升雲南省開化府知府。以荊門州失出案,被議離任。工詩善書,著有《擷芳集》《曉窗集》《近花集》行世。卒葬蓬溪縣金橋鄉翰林村。
楊兆龍,清代蓬溪縣赤城鎮葫蘆壩人。康熙十一年(1672)解元,授涪州學正。為官廉潔持正,不為毀譽所動。出王士禎門下,其詩頗為王士禎贊賞,著有《楊兆龍詩集》行世。《四川通志》《四川歷代文化名人辭典》有傳。
奚繼徽(1741—1821),字慎典,號琴軒,清代蓬溪縣人。少家貧,潔身自強,出則勤耕,入則勤讀。乾隆三十五年(1770)舉人,授直隸曲周縣令。為官十餘年,除積弊,輕徭役,明決善斷,惠民為先。去官日,士民繪「攀轅圖」以送。年七十八卒於家。著有《琴軒詩草》《鶴鳴草堂文集》行世。
蒲心豫,字則立,號有亭。清代蓬溪人,乾隆甲子(1744)年四川鄉試解元;乙丑(1745)年,三甲第112名進士。幼聰穎絕人,凡書史之文,過目則能背誦。中進士後,出任山東觀城縣知縣。二十一至二十四年(1756—1759),任湖南麻陽縣知縣,廉潔自守,所至卓有循聲。任滿歸里,囊無余錢,行李蕭然,人皆嘆仰。著有《歸林詩集》行世。
王旭齡,字東升,號書山。清代蓬溪人,乾隆甲子年(1744)舉人,辛末(1751)年,三甲第123名進士。乾隆十七至二十年(1752—1755),任湖北房縣知縣。二十五至二十七年(1760—1762),任鄖陽縣知縣。有惠政,廉潔自持,卒於官,貧不能治喪事,士民感其德,集資撫櫬歸里,聞者皆嘆其有清德。
蒲文甲,字震東,清代蓬溪縣人,嘉慶戊午(1798)年舉人,辛酉(1801)年,三甲第76名進士,授內閣中書,歷充方略館協修、大清實錄館分校、文淵閣檢閱官、稽察六部事務,後為軍機處行走,俱能稱職。性倜儻不羈,工詩,凡所閱歷之事,必以詩記之。時雲、貴、川三省白蓮教起義,蒲文甲深感時局動亂,政局不穩,遂離任而歸,不久病逝,年僅38歲,世人尤感可惜。著有《清平詩集》。
奚大壯(1775—1829),字安止,號雨谷。清代蓬溪縣人,清嘉慶戊午年(1798)舉人,乙丑(1805)年,二甲第89名進士。丙寅(1806)年授湖北應城縣知縣,卓有政聲,尤以拿獲天主教匪徒,名震湖廣,被皇上垂詢接見。己巳(1809)年親往雲南辦銅,所歷山川風物,民習社風,皆行於詩。第二年回應城縣時,「從前父老攀留處,又見兒童竹馬迎」。甲戌(1814)年應城遇奇旱,縣境大飢,流民塞道,遷徙他方。奚大壯親奏,請緩征稅,上憫其為事誠,百姓苦,准於減免。次年,再遇飢荒,倡議官紳、胥吏出俸賑濟災民,州境內流民安養,各圖生計,得以民情穩定。二十二年(1817)升興國州知州,四充湖北、雲南鄉試同考官,所拔多知名人士,民仰之如神。道光元年(1821)春得其父家書,言身染重病,奚大壯即請終養,離任回籍。後應聘掌教成都墨池書院。道光九年(1829)病逝,年54歲。奚大壯為清代蜀中詩人,著作有《雨谷詩集》《雨谷文集》《應城縣志》《紀行草》《辦銅管見》《重修常樂寺記》等。清《國朝全蜀詩鈔》錄其詩10首。
杜思柔,字容谷,更名宇昕,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舉人,官溫江、昭化教諭,擢河南封邱縣知縣。有《試院煎茶》等詩留於後世。
陳鴻翥,字羽儀,號逵亭,清代蓬溪縣隆盛場(今大英縣隆盛鎮)人。嘉慶年間庠生,歷任什邡、夾江、珙縣教諭。振德行於庠序,資單寒以膏火。晚致仕歸,喜印《文昌孝經圖注》以贈人。工書,遺跡今有存。有什邡《游慧劍寺》等詩留存後世。
陳鼐,字南村。清代蓬溪詩人。曾任江西峽江知縣,歷官德化、瑞金、興國、星子、新城、石城、都昌及義寧知州。工詩書,為官清正。著有《出塞吟》《南村詩集》等,清代顧也樵《詩緣正編》錄有其詩。
鍾瑞廷(1805—1884),字微垣,號梅花瘦人,清代蓬溪石板灘場(今大英縣象山鎮)人。咸豐九年(1859)舉人,授中書科中書。由於時局動盪,遂決意不求仕進,著書自娛。曾主講蓬萊、蓬山、象山、經義書院。著有《龍溪詩草》2卷。
楊樹之,名希淦,字樹之,號荷溪,清代蓬溪荷葉溪(今荷葉鄉)人。道光甲午(1834)年舉人,官四川仁壽縣教諭、浙江石堰場鹽大使。著有《味鷗山房詩集》4卷。
龐際超(1807—1861),字希元,清代蓬溪縣赤城鎮水磨嘴村人。清咸豐二年(1852)恩貢,喜為詩,著有《綠秀山房詩草》。
胥仁禧,號春生,清代蓬溪赤城鎮周家店村胥家灣人,道光八年(1828)舉人,官九姓土司訓導、巴縣教諭。有《寄龐際超四首》等詩留於後世。
王袞,字補之,清代蓬溪布衣詩人,譽為蓬溪「詩人之傑」,終身貧困,常絕食,不食嗟來之食,性高潔。著有《匏庵志異》2卷、《抱牘山房詩集》2卷。
張秉謙,號虛船,清代蓬溪縣河邊場(今大英縣河邊鎮)人,同治六年(1867)歲貢生,著有《孽海慈航》《南宋忠義錄》等。主講蓬山書院,多所成就。及卒,四川按察使牛樹梅為之作傳,刻入《聞善錄》中。
鍾永定,號止安,清代蓬溪縣石板灘(今大英縣象山鎮)人,鍾瑞廷第三子。同治十二年(1873)拔貢。曾任江蘇按察使李鴻裔(中江人)幕僚,後回川主講中江、三台、蓬溪諸書院,任廣安州訓導,皆精心育才。年八十八歲卒於家。著有《龍溪詩草後集》4卷、《龍溪駢文》1卷。
何兆熊(1845—1906),字雲帆,清末蓬溪縣旌忠鄉人。同治十三年(1874)三甲第53名進士,歷官禮部主事、總理各國衙門章京、掌印郎中、海關道道尹。端品立行,辦事練達。光緒三十二年(1906)卒於任上,歸葬蓬溪縣旌忠鄉。有詩《永聖祠題壁》等留存於世。
何中權,號秋坪,清代蓬溪增生。性聰敏,博通書史,長於詞章之學。大竹江國霖,以探花及第,過縣境,與江莘野先生敘宗族,盤桓有日,提倡詞章之學。何中權從學於江氏,尤得奧秘。所著詩賦,俱足傳誦。
楊應祥,清代蓬溪人。光緒七年(1884)歲貢生。著有《倚竹窗詩草》4卷。《巴蜀古詩選解》錄有其詩。
梁仲舒(1845—1908),字虛谷,清代蓬溪縣高坪鎮樟樹坡村人。光緒十四年(1888)舉人,後任蓬溪縣勸學所視學,調任資陽訓導、南川縣教諭。光緒三十四年(1908)卒於官,年六十四。著有《樨香館詩草》《英靈集》。
龐仲瑤(1853— ?),名瓊科,蓬溪縣赤城鎮禹城村大頭溝人。清末秀才,民國時私塾教師。善詩、工書畫。
曾世禮(1867—1928),字修五,蓬溪縣石板灘(今大英縣象山鎮)人。工詩善文,光緒三十二年(1906)優貢,與射洪李雨生、鄔建侯並稱「涪江三名士」。曾任湖南湘鄉知縣。參加編輯有《蓬溪續志》《蓬溪近志》,著有《容園詩存》等。
廖嶷,字雲泉,蓬溪縣新勝鄉人,善詩文,工書畫,山水師王石谷,後拜清末著名書畫僧竹禪為師,筆力雄渾,畫虎尤為所長。民國二十五(1936),客成都,與李瑞峰、傅雙無、岩沛友善。性嗜酒,郊行輒醉而歸。1938年2月,新都寶光寺方丈貫一和尚題廖嶷山水畫雲:「遠望煙雲鎖翠巒,虎溪笑意對誰談?漁翁指顧雲何渡,一篙春水過江南」。今新都寶光寺尚存其書畫。
胡祖虞(1855—1915),字俊之,蓬溪縣康家渡(今紅江鎮)人。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任梁山中學教員。民國初年,袁世凱欲稱帝,他寫下了感時絕句:「閑來無事數鳴豚,冬日圍爐懶出門。休怪先生無遠志,滿天風雨近黃昏」。可見其對國事的感傷。
李凡丞(1887—1953),名先干,四川蓬溪縣新勝鄉人。1905年考入上海新華藝術大學學習國畫,工花卉、翎毛,尤善繪鷹鷂,人稱「李鷂子」。1928年後,先後在隆昌、遂寧、南充、蓬溪等地任中學國文和國畫教員。建國後,選為蓬溪縣各界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段虛谷(1904—1977),四川蓬溪赤城鎮人。1924年考入上海新華藝術大學。畢業後,執教於四川美專、蓬溪中學。1956年,調至西南師范學院,專攻山水畫,人稱「段山水」。其詩也富有雅趣。
席徵庸(1905—1990),蓬溪縣上東鄉人。民國時期供職於國立編譯館,主編小學語文教材。抗日戰爭初期,著有《太行烈士》《抗戰送糧歌》《死守寶山城》等詩文。建國後,任國家出版總署(今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

C. 福建省龍岩市永定縣有幾個鎮有哪些

全縣轄10個鎮、14個鄉:鳳城鎮、坎市鎮、下洋鎮、湖雷鎮、高陂鎮、撫市鎮、湖坑鎮、培豐鎮、龍潭鎮、峰市鎮、

D. 永定縣,有幾個鄉鎮

永定區轄1個街道辦事處、12個鎮、11個鄉,共24個鄉級政區,有18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61個村民委員會,下設236個居民小組、3200個村民小組。

1、鳳城街道

鳳城街道是福建省龍岩市永定區鳳城街道的辦事處,位於龍岩市永定區境中部,系區政府駐地,全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2、坎市鎮

坎市鎮位於閩西西南部,為永定東大門,毗鄰龍岩市中心城區,是永定的重要經濟中心和交通樞紐。

1958年設坎市公社,1984年建鎮。鎮政府設於坎市沿河路。總面積67平方公里,人口3萬餘人,轄坎市街居委會和秀山、文館、清溪、新羅、浮山、洽溪6個村委會。



3、撫市鎮

撫市鎮位於福建省龍岩市永定區之東,是永定烤煙和煤的主要產區之一。以居民姓氏巫姓和溪而命名,古稱「巫溪」,後人方言諧音稱「撫溪」、「母溪」,年輕人網路上常用客家話稱「某K 」。隨著人口增加和集市的建設,又稱「撫市」,當地人常調侃永定縣是「一縣管三市」,另兩市是:坎市、峰市。

4、高陂鎮

高陂鎮位於區境北部。東、北與新羅區相接,西與虎崗鄉為鄰,南靠坎市鎮、堂堡鄉,面積99.6平方公里。1992年撤鄉建鎮。

鎮政府設於睦鄰村,距縣城40公里。2000年,有11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295個村民小組(其中革命基點村7個),9939戶40114人。設完中、初中各1所,小學21所,幼兒園16所,衛生院1所。

5、湖雷鎮

湖雷鎮位於縣境中心 ,永定河中游,東與撫市鎮相靠,南與岐嶺鄉、城郊鄉相接,西與西溪、合溪鄉相連,北與堂堡鄉、坎市鎮相鄰,面積160.9平方公里。鎮政府駐地下湖村,距縣城12公里。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永定區

E. 福建省永定縣是屬哪個巿

回答如下:

永定縣屬於福建省龍岩市轄縣

F. 龍岩市有多少個鄉鎮

截至2019年10月,龍岩市有85個鎮、36個鄉(含2個民族鄉),具體如下:

1、新羅區:紅坊鎮、適中鎮、雁石鎮、白沙鎮、萬安鎮、大池鎮、小池鎮、江山鎮、岩山鎮、蘇坂鎮。

2、永定區:坎市鎮、下洋鎮、湖雷鎮、高陂鎮、撫市鎮、湖坑鎮、培豐鎮、龍潭鎮、峰市鎮、城郊鎮、仙師鎮、虎崗鎮、西溪鄉、金砂鄉、洪山鄉、湖山鄉、岐嶺鄉、古竹鄉、堂堡鄉、合溪鄉、大溪鄉、陳東鄉、高頭鄉。

3、長汀縣:汀州鎮、大同鎮、古城鎮、新橋鎮、館前鎮、童坊鎮、河田鎮、南山鎮、濯田鎮、四都鎮、塗坊鎮、策武鎮、三洲鎮、鐵長鄉、庵傑鄉、宣成鄉、紅山鄉、羊牯鄉。

4、上杭縣:臨江鎮、臨城鎮、中都鎮、藍溪鎮、稔田鎮、白砂鎮、古田鎮、才溪鎮、南陽鎮、蛟洋鎮、舊縣鎮、湖洋鎮、溪口鎮、太拔鎮、通賢鎮、下都鎮、茶地鎮、廬豐畲族鄉、泮境鄉、步雲鄉、官莊畲族鄉、珊瑚鄉。

5、武平縣:平川鎮、中山鎮、岩前鎮、十方鎮、中堡鎮、桃溪鎮、城廂鎮、東留鎮、武東鎮、萬安鎮、永平鎮、象洞鎮、民主鄉、下壩鄉、中赤鄉、湘店鄉、大禾鄉。

6、連城縣:蓮峰鎮、北團鎮、姑田鎮、朋口鎮、莒溪鎮、新泉鎮、廟前鎮、文亨鎮、四堡鎮、林坊鎮、揭樂鄉、塘前鄉、隔川鄉、羅坊鄉、曲溪鄉、賴源鄉、宣和鄉。

7、漳平市:新橋鎮、雙洋鎮、永福鎮、溪南鎮、和平鎮、拱橋鎮、象湖鎮、赤水鎮、西園鎮、南洋鎮、蘆芝鎮、官田鄉、吾祠鄉、靈地鄉。

(6)永定區撫市鎮有哪些蛋糕店擴展閱讀

龍岩市的建置沿革:

民國22年12月,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成立時屬龍汀(龍漳)省。民國23年7月,分屬第七行政督察區和第八行政督察區。民國24年10月,分屬第六行政督察區和第七行政督察區。民國36年,以龍岩、長汀、永定、上杭、武平、漳平、連城7縣為第七行政督察區,駐龍岩。

1949年8月至11月各縣相繼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福建省下設8個專區,閩西各縣屬第八專區。1950年4月第八專區改稱龍岩專區。1956年3月劃入永安、寧化、清流、寧洋4縣,7月撤寧洋縣。1963年永安、寧化、清流3縣劃歸三明專區。

1970年龍岩專區改稱龍岩地區。1981年撤銷龍岩縣,設立縣級龍岩市。1990年撤銷漳平縣,設立縣級漳平市。1997年3月,撤銷縣級龍岩市,設立新羅區。1997年5月1日,撤銷龍岩地區,設立地級龍岩市,市人民政府駐新羅區。2015年2月,撤銷永定縣,設立永定區。

G. 龍岩市永定縣各鄉鎮郵政編碼

364100 鳳城鎮 364101 高陂鎮,36 坎市鎮 364103 虎崗鄉364104 撫市鎮364105 陳東鄉364106 岐嶺鄉364107 列市鄉364108 高頭鄉364109 大溪鄉364110 培豐鎮 364111 湖坑鎮

H. 誰知道龍岩市有幾個縣城呢

龍岩所屬7個區(縣市)全部是中央蘇區縣,原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享受西部地區政策待遇。閩西是一塊紅色的土地,是全國贏得「紅旗不倒」光榮贊譽僅有的兩個地方之一。現轄1市轄區,1縣級市,5縣。 市轄區:新羅 縣級市:漳平 縣:永定、上杭、連城、長汀、武平新羅區 東城街道,南城街道,中城街道,西城街道,曹溪街道,西陂街道,龍門街道,鐵山街道,東肖街道,適中鎮,紅坊鎮,大池鎮,小池鎮,萬安鎮,白沙鎮,雁石鎮,江山鄉,蘇坂鄉,岩山鄉。 漳平市 菁城街道、桂林街道、新橋鎮、雙洋鎮、永福鎮、溪南鎮、和平鎮、拱橋鎮、象湖鎮、赤水鎮、蘆芝鄉、西元鄉、南洋鄉、官田鄉、吾祠鄉、靈地鄉。 永定縣 鳳城鎮、坎市鎮、下洋鎮、湖雷鎮、高陂鎮、撫市鎮、湖坑鎮、培豐鎮、龍潭鎮、峰市鎮、城郊鄉、西溪鄉、金砂鄉、仙師鄉、洪山鄉、湖山鄉、岐嶺鄉、古竹鄉、堂堡鄉、合溪鄉、虎崗鄉、大溪鄉、陳東鄉、高頭鄉。 上杭縣 臨江鎮、臨城鎮、中都鎮、蘭溪鎮、稔田鎮、白砂鎮、古田鎮、才溪鎮、南陽鎮、湖洋鄉、下都鄉、廬豐畲族鄉、太拔鄉、溪口鄉、茶地鄉、泮境鄉、蛟洋鄉、步雲鄉、舊縣鄉、通賢鄉、官莊畲族鄉、珊瑚鄉。 連城縣 蓮峰鎮、北團鎮、姑田鎮、朋口鎮、莒溪鎮、新泉鎮、廟前鎮、揭樂鄉、塘前鄉、隔川鄉、四堡鄉、羅坊鄉、林坊鄉、文亨鄉、曲溪鄉、賴源鄉、宣和鄉。 龍岩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長汀縣 汀州鎮、大同鎮、古城鎮、新橋鎮、館前鎮、童坊鎮、河田鎮、南山鎮、濯田鎮、四都鎮、塗坊鎮、策武鄉、鐵長鄉、庵傑鄉、三洲鄉、宣成鄉、紅山鄉、羊牯鄉。 武平縣 平川鎮、中山鎮、岩前鎮、十方鎮、中堡鎮、桃溪鎮、城廂鄉、萬安鄉、東留鄉、民主鄉、下壩鄉、中赤鄉、象洞鄉、武東鄉、永平鄉、湘店鄉、大禾鄉。

I. 撫市鎮的民族風俗

永定縣客家古鎮撫市的「走古事」是客家鄉村民間鬧元宵的盛大狂歡活動,從清朝乾隆嘉慶年間以來,承傳不衰,人們通過這一活動,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相比羅坊走古事的狂歡,撫市走古事則是感受一種祥和的生活。
撫市的客家人過完春節就開始了走古事的籌劃,正月初七初八晚上起,大鼓涼傘、花籃、舞龍、佯皋等古事每晚陸續在村裡走門串戶,給每家每戶送去整年的喜慶祝福,家家戶戶都備好鞭炮迎接。到了十五、十六,隊伍會集中起來,加上裝扮好的彩車,到鎮上遊街,去祖祠拜祭祖先。
白天的古事是在天後宮集中並祭拜客家先祖和媽祖。古事集中後,規模較大的有三場,正月十五中午是社前村賴氏,十五晚上是中在村蘇氏,十六晚上是黃氏。20世紀初姓氏區別已不是很重要了,很多別的姓氏、別村的親朋好友也加入隊伍,參與這一盛大活動,就是最後的拜祭祖祠回自家拜就行了。古事發展到19世紀末期,也已經沒有男女、老少之分了,重男輕女已經給取精華棄糟粕、移風易俗掉了,這些客家村子可謂是和諧社會新農村的最佳典範。
集中後巡遊的古事,既有「正神出巡」、「迴避」牌、大鑼等,也有墨鏡、牛仔帽、著馬甲、配獵槍的獵手等一起開路。古事配有繁復的十番樂、五色鑼鼓,大點的古事棚會配一組,隨行伴奏,民間韻味非凡。也有現代西洋樂隊,圓號、大號等。古事棚上,不僅用上了彩燈,還可以出現筆記本電腦、可以玩手機、看電視、喝飲料,相當現代化、年輕化。這些即保存有民俗傳統,又有洋為中用,體現了客家後代飄洋出海的全球視野和與時俱進,使民俗得到很好的傳承。
走古事多以歷代傳說故事、戲曲及現實生活中人物或情節裝扮,車載或抬著游樂。常見故事有魁星點燈、桃園三結義、五虎將、六國拜相、七仙女下凡、八仙過海等。古事的表演形式多樣,有徒步走的、板車推的、騎馬的、轎子抬的、三輪車踩的、轎車/小貨車裝扮成彩車載的,即傳統又現代,可謂是人類地上運載工具史的完整演繹。
古事中最具趣味性的莫過佯皋,又稱水滸,故事源自水滸眾英雄裝扮成各式人等,去法場劫人的事,有扮偷雞的、算命的、教書的、耍把戲的、瞎子、駝子、麻子、道士、二流子、和尚、男扮女裝帶孩子回娘家的小媳婦等,在踩街路上或開闊的地方有隨機表演,如偷雞、二流子揩油回娘家的小媳婦,麻子也上去湊熱鬧等,和觀眾互動性強,相當滑稽搞笑,生活感很強的民俗,絕不惡俗,是人民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
財神爺的古事棚向來是頗受歡迎的,沿途會向觀眾派金元寶/金幣/金條(徐福記的糖果或巧克力),向他叫聲財神爺,一般都會抓上一把向你那方向拋過去,搶到的人那可是相當的開心,叫財神的人高興,扮財神被叫的也高興,新年頭大家都圖個喜氣。
古事當然也少不了客家兒女下南洋的故事了:「船板燈」,一個洋味十足的小帥哥開著輪船載著一個個勤勞勇敢善良的客家兒女出南洋;「龍太子」,下南洋自然也仰仗龍太子們保一路風平浪靜、一帆風順。
古事走完,一般祖祠會加演傀儡仔戲,即客家木偶戲,或者播放電影。古事吸引了遠近的人們,出古事、沒出古事的人家都忙裡忙外,要忙扮古事、組織隊伍,又要招待來觀賞熱鬧的親朋好友,不亦樂乎,全鎮沸騰。2005年1月 ,撫市走古事已經列入福建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古事中用到的十番樂演奏在福建和廣東也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元宵,走古事都吸引了許許多多的民俗愛好者前往觀賞、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