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元通古鎮有什麼特色美食
如嚴三麥子的渣肉,高洪興的魚香肝片,邱大案的油花、齊大案的面條,張二師的活粉,肖稀飯的稀飯,周油茶的油茶,黃炮匠的板鴨,肖輝雞肉。致華堂的白雪糕,胡廣成的廣成飯館。
B. 崇州元通古鎮,為什麼會被稱為「小成都」
對於成都很多人都是非常嚮往的,對於這樣的都市他們所存在的韻味也是讓很多人都非常想要去體驗,當然在我國很多地方也會有非常相似的地點。對於崇州元通古鎮這個地方,雖然很多人都不是十分了解,但是近些年來旅遊業的開發也讓這個地方有了更加豐富的發展。他被譽為小成都,是因為在很多建築上他與成都都非常的相似,在很多生活習俗上也會和成都有大部分的相似,所以才會被人們稱之為小成都。
其實在我國有很多這樣的地方,只不過並沒有被發現,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很多相似的地方也會被發現,同時也會被很多人所嚮往,畢竟大都市的生活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的。
C. 元通古鎮農家樂哪家好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22
D. 元通古鎮的特色美食
如嚴三麥子的渣肉,高洪興的魚香肝片,邱大案的油花、齊大案的面條,張二師的活粉,肖稀飯的稀飯,周油茶的油茶,黃炮匠的板鴨,肖輝雞肉。致華堂的白雪糕,胡廣成的廣成飯館。至今這些傳統小吃除了年代較近的廣成飯館(1987年成立)更名營業外,其他小吃熟食均已絕跡。至於其它名小吃,有待挖掘。
張家糖房
--回顧歷史悠久的張氏糖房
每一個家族都應有屬於一段她的歷史,每一段家史的背後又隱藏了無數的故事,或甜蜜美滿或冷淡凄涼。祖上是富商也好、貧農也罷,我們不因妄自評判;先人留下了萬貫家財讓我們坐享其成,或只留下幾畝薄田讓我們清貧如洗,我們不因滿足和憎恨。先人是我們生命的開始,後人是他們生命的延續。祖宗應該銘記,更要記得我們的根在哪裡!家史的相冊已沉睡數十載,撥開上面的灰塵,再將它重新打開,先人的照片已模稜兩可、破舊不堪。但是他們的身影依然清晰可見、依舊在我的腦海中閃現。她留給後人的精湛技藝更是經久不衰、代代相傳.
我的祖父張禮興,生在清朝光緒年間,居住在關勝鎮弟五村(原古地名集善橋水梨子樹),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與我的祖母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織的傳統生活。隨著時間的推移,傳統的農耕不足以養活兒女,維持生計,迫於生活的壓力,祖父不得不另謀出路。一日祖父用一些麵粉和黃糖製作了些簡單糕點和糖果給家人食用。家人吃過後都覺得這種食物口感很好,甚是喜歡。祖父在家人的誇獎和贊美中決定做糖貨出售,已補貼家用。在與祖母商量後,祖父就在農忙閑暇之餘,到柳街子拜訪當時做糖果、糕點的老師傅,求教經驗,取百家之長補己之短。經過祖父不斷的創新與嘗試終於制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張氏」糖果和糕點。至此為謀生之道、自立門戶,在家中自做自銷,做起了糖果、糕點買賣來。剛開始買的人並不是很多,都是些就近的鄉里鄉親,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但凡吃過的人都對它贊不絕口、津津樂道,回頭客不斷。慢慢的「張氏」糖貨、糕點就在鄉里傳開了,奔著「張氏」的這個名氣就連外鄉人也不顧十幾里的路程專門跑來嘗嘗。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名傳千里。安龍、柳街、大觀、石羊、中興這些大場鎮的小攤小販都要祖父送貨。每次外出給商家送貨,祖父都要步行幾十里,挑著擔子、踩著草鞋、卷著褲腳、穿著汗衫、帶草帽、穿梭於鄉村的水網稻田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知擔壞了多少個竹簍,踩壞了多少雙草鞋,不知肩膀上的老皮抹掉了幾層又張了幾層。「張氏」這個招牌是祖父硬生生挑出來的,踩出來的,一層一層的皮換來的。傳統的家庭生產模式已不足以滿足日益增多的食客。於是為了改善生活和生產條件,祖父放棄勝利老家,帶著我父親及全家老小七口人,在光緒中年期間,遷居於崇慶縣元通場增福街。由於當時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差,最後只能租借當地人家的兩件閑房居住。家室安頓好後,祖父帶著父親繼續開始了糖貨的生產和銷售。經過幾年辛苦的打拚,生意經營的紅紅火火,家底也比當初厚了些。但隨著祖父年事已高,已經再也做不動了,就將這幾十年的做糖果的技藝傳授給我的父親張慶昌,讓他繼承家業,傳承這一傳統的民間製作技藝。繼承祖上生意後的父親先是用這幾年的積蓄將祖父租借的這兩間鋪面房和租家的幾間後房賣了下來,又將老房子推到,在原址上重建了新的後房和鋪面(現在我居住房子和鋪面就是當時父親重修的,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房子修好後新置辦了多種製作糖果、糕點的生產工具。每每父親在糖房內製作糖貨時,祖父也會邊製作邊指導。父親繼承了祖父精湛的技藝,製作的糖果、糕點得到了八方食客的喜愛,打開了源源的不斷的銷路。在那個時候每天都會有十幾個挑夫和當地的十多個小商販,約二十餘人在家裡候著,等著父親做糖貨。而父親為了不影響送貨,常常在半夜的油燈下趕貨至天亮,挑夫們晚上打下手幫著趕貨,白天又將糖貨發往各個場鎮。記得當時賣貨的地方都是比較遠的縣城:郫縣、灌縣、彭縣、新都、溫江等。每年中秋節本因是吃月餅賞月,但是本地確形成了吃張氏糖果的傳統,來鋪面上賣貨的散客更是絡繹不絕、門庭如市。逢年過節,父親都會帶上我的大哥張新炳、二哥張新潤到本地豪紳家做糖貨、糕點當做他們的年貨,饋贈親友。
直至解放後的1956年父親為響應國家號召,積極參加「公私」合營,在當地政府的領導下成立了糖果廠(原名元通糖果廠),擔任技術指導。在工作期間父親沒有私心,毫無保留的將家傳技藝教授給工人。同時帶頭實干,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深深的感動一批人,帶動一批人。大家的努力使糖果廠的效益突飛猛進,生產的產品響譽「川西壩子」。
為了將先輩的這一傳統技藝傳承下去,發揚光大。我於1982年開始重操舊業。將老糖房修補一番,添置了些許傢具,重新開張營業。每天天麻麻我們就起床准備開門張羅生意,給土灶加把火,揭開蓋子查看當晚熬得清糖火候夠不夠,將製作需要的傢具一一清洗。一切就緒後就開始了一天的忙碌,熬糖、下料、切糖、裝糖。一切流程那麼的熟練,火候把握的還是恰到好處,口口香脆。和面、入模、造型、油炸,製作的手法依然精湛,不黏口不粘牙,外酥里嫩。切刀在手中飛快的舞動,將兩尺來長的糖條准確的切成一指來寬的糖塊,分毫不差。雪白的熟面在手中來回的搓揉,力道均勻適中,加上黃糖做成的夾心,捏成手掌大小,下到油中,來回翻動。切刀與案板的碰撞,麵粉與熱油的接觸,再一次喚醒食客的味蕾。來往的路人被這傳統的技藝所折服,都停下來駐足觀看,將鋪面堵水泄不通,人頭攢動,大勢爭相購買一飽口福。「張家糖房」再一次煥發了新的生機。很多老客戶知道「張家糖房」重新開業後,紛紛上門要貨。貨物供不應求。兩個兒子大些後,分別教大兒子製作糖貨、小兒子製作糕點。全家老小齊上陣,振新家業。通過全家老小的努力,「張家糖房」的生意達到了鼎盛,生產的糖貨、糕點遠銷青海、甘肅、湖南、西安等地省市,同時在成都市西南食品城、五塊石商場、茶店子商場均有我的貨物出售。2006年因病不能再製作了,由兩子繼承家業。(現仍然保存有生產製作糖果、糕點的傢具)
七十八老叟 張新雲
現居住地於元通增福街116-118號
E. 四川省成都的崇州怎麼樣~~
崇州概況:崇州市(原崇慶縣)地處美麗富饒的川西平原,東距成都37公里,位於天府之國的腹心。全市面積1090平方公里,平壩區占總面積的52%,山區占總面積的43%,丘陵區占總面積的5%。總人口64.15萬人。市轄25個鄉鎮,與大邑縣,新津縣等縣為鄰。
崇州市歷史悠久,古稱蜀州,其建制歷史長達2200年,公元316年設立縣制,1994年撤縣設市。崇州自古為繁榮富庶之地,有「蜀中之蜀」、「蜀門重鎮」之稱。崇州市政府所在地崇陽鎮為四川省首批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崇州市有「天府糧倉」之美譽,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瘦肉型豬基地縣、糧棉專貸大縣和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區。崇州主產川芎、鬱金,為全國川芎生產基地縣。其懷遠一帶生產的烏梅遠銷日本等地。崇州枇杷茶宋代以來即進貢朝廷。稱為「龍門貢茶」。其所產的黑香糯米被稱為「黑米之王」,馳名中外。此外該市的竹編、藤編製品也遠近聞名。
崇州市豐富的山、丘、壩、河兼有的地理條件,造就了眾多的旅遊風景,省級風景旅遊區九龍溝、省級森林公園雞冠山是其中的代表。崇州市悠久的歷史形成了多彩的人文景觀,罨畫池、州文廟、陸游祠、光嚴禪院為川西不可多得的歷史勝跡。
行政區劃:
鎮:崇陽鎮、懷遠鎮、元通鎮、三江鎮、江源鎮、羊馬鎮、廖家鎮、觀勝鎮、街子鎮、三郎鎮、萬家鎮、王場鎮、白頭鎮、道明鎮、榿泉鎮,聽江鎮,隆興鎮。
鄉:安阜鄉、大劃鄉、梓潼鄉、錦江鄉、公議鄉、上元鄉、苟家鄉、東關鄉、濟協鄉、崇德鄉、集賢鄉。
著名景點:罨畫池、州文廟、陸游祠、光嚴禪院
歷史文化:據考古發現,早在6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今市境內公議鄉無根山麓一帶就有人類活動。及至距今4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今市境內公議鄉天福村、上元鄉芒城村及隆興隆紫竹村便已形成較大規模的古人類群落--城市。崇州的先民在這里創造了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這些城市的出現,標志著崇州地區原始時代的結束和文明時代的開始。古老的崇州大地成為長江上游地區文明起源的中心地之一。
公元前8世紀,以江源(今崇州)為其治地的蜀國魚鳧時代最後一個蜀王杜宇,"教民務農",使古蜀國由漁獵轉向農耕,江源地區成為長江上游農業文明的發祥地。後秦國滅蜀,在蜀地封侯築城置縣,於公元前310年正式成立江原縣。
公元301年(晉惠帝永康二年),李特在蜀地率關隴流民起義。次年,其子李雄攻克成都,建立成漢政權。公元312年,李雄分蜀郡江原縣地置漢原郡,改西晉江原縣為漢原縣。公元347年,桓溫伐蜀,蜀平後,東晉改漢原郡為晉原郡,改漢原縣為江原縣,並移臨邛縣於郡東南30里今三江鎮北。
南朝蕭齊時(479-502),改晉原郡為晉康郡,領縣同宋。後周時,江原郡廢。同時廢江原、晉樂而新置多融縣。
北周時(557-581),改多融縣為晉原縣,治所為今崇陽鎮西南龍門街古城。晉原縣歷隋、唐、五代、宋、元、於明洪武初省入崇慶州,歷時八百多年。唐之蜀州、唐安郡、宋之蜀州、崇慶軍、府、總管府,元、明之崇慶州,均先後設治於此。1913年(民國二年),民國政府廢除清朝設置的府、州、廳。崇慶州因此而改為崇慶縣,先後隸川西道、西川道、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崇慶縣屬川西行署溫江專員公署管轄,1952年後屬四川省溫江專員公署管轄。1983年7月,溫江地區行政公署撤銷,崇慶縣劃歸成都市管轄。1994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崇慶縣"之名自此成為歷史。
自然條件
地形、地貌:市境內屬山地、丘陵、平原兼有的地貌類型,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中山區佔了全市總面積的38.4,低山和丘陵為8.7%,平壩為52.9%。地勢從東南到西北逐漸升高。西北部多有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海拔最高處為苟家鄉境內極西處之大雪塘主峰,達5364米。丘陵和平原地區的平均海拔高度為560米,最低點為三江鎮境內之蒙渡,海拔高度僅480米。
主要河流:市境內主要河流有3條:西河、黑石河和金馬河。
西河發源於苟家鄉內火燒營北麓,向東流自鷂子岩出山口入平原,至元通與味江、干五里河、泊江匯合。元通以上又稱文井江。自元通以下轉向東南流,有沙溝河、向陽河、白馬河流入。再向南流經三江鎮的蒙渡入新津縣境。全長109公里,市境內長96.8公里,流經14個鄉鎮,為全市最長河流。
黑石河又稱"黑石大江",於都江堰市柳街鄉流入市境,向南流經9個鄉鎮,於三江大橋處與羊馬河匯合流入新津縣,總長65公里,市境內長32.15公里。
金馬河系岷江之正流,自都江堰市沿江鄉流入市境,沿市東界,斷續為崇州與溫江、雙流的界河。市內河岸(右岸)全長10公里。
上述3條主要河流同市境內180多條大小支流相聯結,在全市構成水道網,至新津縣境內匯入岷江。
氣候:崇州屬四川盆地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秋短,冬夏長,雨量充沛,日照偏少,無霜期較長。年平均氣溫15.9℃,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為25℃,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5.4℃溫差為19.7℃。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161.5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012.4㎜,雨日和雨量均為夏多冬少,春季為176.1㎜,夏季為588.0mm,秋季218.4mm,冬季為29.9mm。風向頻率以靜風最多,佔全年的37%;其次是北風,佔9%。年平均風速為1.3m/s。平均霜日19天,平均無霜期為285天。年平均雪日3天,且雪量較小。主要災害性天氣為連續性陰雨、洪澇、乾旱、大風、冰雹、寒潮、霜凍等。
土地資源:全市總土地面積為1090.17k㎡。其中,山地面積471.52k㎡,丘陵面積54.95k㎡,平原面積563.7k㎡。山、丘、壩內共有水域10萬畝,全市大體形成"四山一水五分田"的土地結構。
礦產資源:崇州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現已發現的有14種,其中探明儲量的5種:煤、鉛、鋅、石灰石和泥炭;尚未查明儲量的9種:硫鐵礦、銀、金、雲母、雄黃、石膏、鋁、鹽和天然氣。礦點分布於苟家、萬家、毛郎、懷遠、街子、公議、王場、道明和隆興等鄉鎮。其中,以煤、石灰石儲量最多,正開採的礦種有3個:煤、石灰石和金。曾開采過的礦種有6個:泥炭、鋅、硫鐵礦和石膏。
水資源:除降水外,全市年河川徑流總量為157074萬立方米。其中都江堰輸水量80511萬立方米,本地河流水量73952萬立方米,山丘塘庫蓄水、機電提水、山溪溝引水和可利用的淺層地下水計2611萬立方米。農業生產可利用水量為67648萬立方米,平均每畝有水1090立方米。
全市水力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總計為110900kw,可開發量為53605kw。
全市由河流、池塘、水庫、水凼等構成水面共計10萬畝,可供養殖的水面為3807畝。尚有可開發水面3500餘畝。
生物資源:崇州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宜於生物生長。植物方面樹種繁多,遍布山、丘、壩的喬、灌木,主要有65科300餘種,葯用植物佔120餘種。屬國家保護的珍貴稀有樹木5種:紅豆樹、水杉、珙桐、羅漢松和紫檀。
野生動物種類繁多,哺乳類、鳥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昆蟲類以及軟體類、節肢類、環節類等動物達數百種,珍稀動物有金絲猴、岩驢、獐子、扭角羚(即野牛)、大熊貓、小熊貓。名貴鳥類有相思鳥、百靈鳥、野雉、鸚鵡、貝母雞等。此外,還有罕見的大鯢(娃娃魚)和梆梆魚(俗名)等。
崇州市是全國十四個熊貓生態自然保護區之一。
林木資源:崇州地處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林中。森林植被類型豐富,樹種繁多,共有65科200餘種。喬、灌、針、闊葉林木皆有。全市森林覆蓋率為42.1%,分為高山水杉涵養區,中山用材、經濟林區,丘陵薪炭、經濟林區和平壩路旁綜合區。全市活立木總蓄積量近百萬立方米。
旅遊資源:山、丘、壩兼有的地理條件,造就了眾多的旅遊風景區。一千三百多年的悠久歷史,形成了多採的人文景觀。僅市府駐地崇陽鎮這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內,便有建於唐盛於宋,兼具江南園林和四川園林風格的罨畫池;建於明代至今保存完好的州文廟,以及目前在國內除浙江紹興外紀念陸游的專祠陸游祠等三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還有列為成都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清代名將陝甘總督、一等昭通侯楊遇春的宮保府。在全市境域內,則形成了以森林文化、熊貓文化、龍文化為主的雪山森林、湖光山色游覽區,主要有:省級旅遊風景區九龍溝,省級森林公園雞冠山,湖光山色見長的白塔湖,康熙皇帝賜書"光嚴禪院"的鳳棲山古寺等。
特產:湯麻餅 道明竹編 懷遠三絕(凍糕 葉耳粑 豆腐簾子)
F. 崇州有哪些縣
崇州市,古稱蜀州,四川省縣級市,地處成都平原西部,東距成都繞城高速公路25公里,離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約35公里,位於天府之國的腹心。
崇州市轄3區(崇陽區)8個縣(羊馬、街子、懷遠、元通、榿泉、大劃、三江、王場)。崇州市人民政府駐崇陽區街道辦事處。
G. 崇州有哪些的小吃
崇州的小吃有:湯麻餅,石觀音板鴨,凍糕等。
1、湯麻餅產地范圍為四川省崇州市街子鎮現轄行政區域。街子湯麻餅,是四川省成都崇州市街子古鎮著名的漢族小吃,該品因其火工精當,擁有黃而不焦,皮酥心脆,香甜化渣的特點,上世紀40年代被列為當時蜀州四大名小吃。
2、石觀音板鴨是四川成都市傳統的漢族名菜,皮色金黃,醇香味美,干而不硬,油而不膩,砂而不綿,油潤肥嫩,味長耐嚼,風味獨特,佐酒助餐十分適宜,這樣的美味,不是各地都有,就在川中蜀地,因其技藝保密性強,亦不是隨外可見,成都人想吃時,大多還得求親煩友或是親去崇州才可一快朵頤。足以見其魅力非凡。
3、凍糕,漢族特色糕點,民國年間懷遠鎮廚師蔣仲漁所創,人稱蔣三麻子凍糕。其製作工藝傳統而獨特。先將大米浸泡磨成漿,再把用沸水燙過的糯米蒸熟,然後將二者伴和入缸發酵,最後加生豬油和紅糖。成品色白微黃,滋潤綿軟,富有彈性;松泡化渣,油而不膩,香甜微酸。
H. 崇州市隨緣家庭農場怎麼樣
崇州市隨緣家庭農場是2016-11-24在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注冊成立的個人獨資企業,注冊地址位於崇州市元通鎮景匯村10組。
崇州市隨緣家庭農場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510184MA62MQQW8F,企業法人肖佳,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崇州市隨緣家庭農場的經營范圍是: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水稻、小麥、油菜、苗木種植銷售;家禽家畜養殖銷售;淡水魚養殖銷售;日用雜品零售;棋牌服務;農業觀光旅遊(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崇州市隨緣家庭農場更多信息和資訊。
I. 崇州有幾個鎮
截至2013年崇州有18個鎮。
截至2013年,崇州市18個鎮分別為:三江鎮、江源鎮、羊馬鎮、廖家鎮、元通鎮、觀勝鎮、懷遠鎮、三郎鎮、街子鎮、萬家鎮、王場鎮、白頭鎮、道明鎮、隆興鎮、大劃鎮、崇平鎮、梓潼鎮、榿泉鎮。
崇州古稱蜀州,四川省轄縣級市,由成都代管。 崇州,老子思想創立發揚地。崇州市歷史悠久,漢代稱蜀川,唐代稱蜀州,其建制歷史長達4300年,公元316年設立縣制,1994年撤縣設市。
崇州自古為繁榮富庶之地,有「蜀中之蜀」、「蜀門重鎮」之稱。 2013年,省政府批復同意撤銷崇陽鎮,設立崇陽街道。調整後,全市轄1個街道、18個鎮、6個鄉。
(9)崇州市元通鎮蛋糕店有哪些擴展閱讀:
四川省崇州市元通鎮是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之一,有著「千年小成都,清明上河圖」的美譽,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家,成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家,崇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家。
古鎮核心區建築主要以清末民國初期的川西民居為主,呈南北走向的帶狀分布,建築總面積達10萬多平方米。同時古鎮地處文井江、味江、泊江三江匯合處,歷史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是待字閨中的瑰寶。
J. 崇州旅遊景點大全
崇州旅遊景點大全:
1、成都市崇州元通古鎮旅遊景區
元通古鎮,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崇州市元通鎮,距離成都市區38公里,是川西文物保護單位較多的場鎮,也是川西地區著名的土陶之鄉、仁里義鄉、水運之鄉。古鎮因水而興,歷來商賈雲集、會館林立,成就了其「川西第一水岸」的美譽,濃厚的碼頭文化延伸出了商貿文化、仁義文化、會館文化、宗教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多種文化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