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歷史人物曹操的所有故事
1、嶄露頭角
熹平三年(174年),曹操被舉為孝廉,入京都洛陽為郎。不久,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洛陽為東漢都城,是皇親貴戚聚居之地,很難治理。曹操一到職,就申明禁令、嚴肅法紀,造五色大棒十餘根,懸於衙門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殺之」。
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將蹇圖用五色棒處死。於是,「京師斂跡,無敢犯者」。曹操也因此得罪了一些當朝權貴,礙於其父曹嵩的關系,明升暗降,曹操被調任頓丘(今清豐)令。
光和元年(178年),曹操因堂妹夫濦強侯宋奇被宦官誅殺,受到牽連,被免去官職。其後,在洛陽無事可做,回到家鄉譙縣閑居。
光和三年(180年),曹操又被朝廷徵召,任命為議郎。此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謀劃誅殺宦官,不料其事未濟反為宦官所害。曹操上書陳述竇武等人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姦邪之徒滿朝,而忠良之人卻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辭懇切,但沒有被漢靈帝採納。爾後,曹操又多次上書進諫,雖偶有成效,但東漢朝政日益腐敗,曹操知道無法匡正。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皇甫嵩等人合軍進攻潁川的黃巾軍,結果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級。隨之遷為濟南相。濟南相任內,曹操治事如初。濟南國(今山東濟南一帶)有縣十餘個,各縣長吏多依附貴勢,貪贓枉法,無所顧忌。曹操之前歷任國相皆置之不問。曹操到職,大力整飭,一下奏免十分之八的長吏,濟南震動,貪官污吏紛紛逃竄。「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當時正是東漢政治極度黑暗之時,甚至有了買官制度。朝廷徵還其為東郡太守,拜為議郎,曹操不肯迎合權貴,遂託病回歸鄉里,春夏讀書,秋冬弋獵,暫時隱居了。
當時天下紛亂,先是發生了冀州刺史王芬聯合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地方豪強,謀劃廢黜靈帝立合肥侯的事件。王芬等人曾希望曹操加入他們,但被曹操拒絕,後來王芬事敗自殺。接著,又有西北金城郡(今蘭州)的邊章、韓遂殺死刺史和太守,率兵十餘萬反叛朝廷。
中平五年(188年),漢靈帝為鞏固統治,設置西園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為八校尉中的典軍校尉。
2、陳留起兵
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駕崩,太子劉辯登基,何太後臨朝聽政。大將軍何進想趁靈帝駕崩、宦官失勢之機誅滅十常侍,但沒有取得何太後的支持。於是何進便召時任並州牧的董卓進京,脅迫何太後同意。然而此舉打草驚蛇,董卓尚未抵達京城,何進已被宦官下手謀殺。
同年九月,董卓入京,執掌朝政,把漢少帝廢為弘農王,而改立其弟陳留王為漢獻帝,又派人把弘農王母子毒死,自稱太師,專擅朝政。曹操見董卓倒行逆施,不願與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師洛陽(今洛陽東)。 曹操到陳留後,「散家財,合義兵」,且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袁術等人共推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曹操任代理奮武將軍,參加討董軍。二月,被聯軍擊敗的董卓脅迫獻帝遷都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自己則焚毀宮室,挖開王陵,劫掠人民,致使洛陽方圓200里荒蕪凋敝無復人煙。而關東聯軍懼怕董卓精銳的涼州軍的戰力,無人敢向關西推進,全都屯兵酸棗(今延津北)一帶。而曹操認為董卓「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應趁機與之決戰,遂獨自引軍西進。
曹操行至滎陽汴水(今滎陽西南),與董卓大將徐榮交鋒,因為士兵數量懸殊,曹操大敗,士卒死傷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傷,幸得堂弟曹洪所救,倖免於難。回至酸棗,曹操建議諸軍各據要地,再分兵西入武關(今陝西丹鳳東南),圍困董卓,關東諸將不肯從。關東諸軍名為討董卓,實際各自心懷鬼胎,意在伺機發展自己勢力。不久,諸軍之間發生摩擦,相互火拚。聯合軍至此解散。
初平二年(191年),曹操在東郡大敗於毒、白繞、眭固、於扶羅等,袁紹表其為東郡太守。
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黃巾軍大獲發展,連破兗州(治昌邑,今山東巨野東南)郡縣,陣斬兗州刺史劉岱。濟北相鮑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兗州牧。曹操和鮑信合軍進攻黃巾。鮑信戰死。曹操「設奇伏,晝夜會戰」,終於將黃巾擊敗。當年冬天,獲降卒三十餘萬,人口百餘萬。曹操收其精銳,組成軍隊,號青州兵。又助袁紹打敗劉備、單經及陶謙諸軍。
初平四年(193年)春天,曹操在匡亭六百里大追擊大敗袁術、黑山軍、南匈奴。徐州牧陶謙率軍攻入兗州南部的任城,曹操率軍征討陶謙攻克徐州十餘城。
3、逐鹿中原
初平四年(193年)秋天,曹操的父親曹嵩來曹操處路上,被陶謙派兵殺害,曹操遂進兵徐州(治郯,今山東郯城),向東南擴展勢力。陶謙退守郯縣。不久曹操軍糧將盡,撤圍回軍。次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東海。曹操征徐州期間,所過大肆殺戮,一路上「雞犬亦盡,墟邑無復行人」。東郡守備陳宮對曹操不滿,於是與陳留太守張邈、張邈之弟張超、從事中郎許汜及王楷等同謀叛亂,迎呂布為兗州牧。呂布為當時名將,先為董卓部將,後與王允定計誅殺董卓。
當時只有鄄城(今山東鄄城)和東郡的范(南范縣)、東阿(今山東陽谷)兩縣尚在曹操掌握之中,分別由司馬荀彧和壽張令程昱、東郡太守夏侯惇等堅守,形勢異常危急。曹操從徐州趕回,聽說呂布屯於濮陽,遂進軍圍攻濮陽。二軍相持百餘日,蝗災大起,雙方停戰,曹操軍還鄄城。
此時,曹操失去了兗州(治今山東鄆城西北),軍糧已盡,袁紹派人來勸說想讓曹操投靠他,讓曹操舉家遷到鄴縣當人質。曹操本打算答應袁紹,多虧程昱勸阻,曹操才打消這個念頭。
興平二年(195年),曹操整軍再戰呂布,三敗之,破定陶(今山東定陶)、廩丘(今山東鄆城西北)等,平定兗州。呂布逃往徐州投靠劉備。七月,因李傕、郭汜的火拚,漢獻帝從長安東歸,下詔讓各路諸侯勤王。
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漢獻帝。辛亥,漢獻帝封曹操為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庚申,遷都許昌。十一月丙戌,漢獻帝封曹操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
建安二年(197年)正月,曹操討伐張綉,軍隊駐扎在淯水,張綉舉眾投降,旋即復叛,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將典韋戰死。此後,曹操又兩度攻擊張綉,都沒有徹底擊破。九月,曹操東征袁術,袁術棄軍而逃至淮河,梟袁術留守四將。
建安三年(198年)四月,曹操遣謁者裴茂率中郎將段煨討李傕,夷三族。九月,曹操東征徐州,進攻久與他為敵的呂布。在曹軍攻勢之下,呂布軍上下離心,十二月,呂布部將魏續、宋憲等生擒陳宮歸降曹操。呂布見大勢已去,下城投降。曹操將呂布、陳宮、高順等人處死,收降呂布部將張遼以及泰山豪傑臧霸、孫觀等人,初步控制了徐州。
建安四年(199年),曹操派史渙、曹仁擊破張楊舊部眭固,取得河內郡,把勢力范圍擴張到黃河以北。
4、官渡之戰
消滅睦固後,為了應對之後與袁紹的戰爭,曹操預作布置,命在青州有潛在影響的臧霸等人攻入青州,佔領齊(治今山東臨淄)、北海(治今山東壽光東南)等地,鞏固右翼;又命大將於禁屯軍黃河南岸,監視袁軍。不久,張綉聽從謀士賈詡之計,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拜張綉為揚武將軍,解除了後顧之憂。
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曹操自率軍屯於官渡(今中牟北),准備迎擊袁紹。
劉備在陶謙死後,曾一度出任徐州牧,後徐州被呂布攻佔,劉備投奔曹操。曹操認為劉備是個英雄,先後表他為豫州牧、左將軍。曹操攻佔徐州不久,淮南袁術准備逃往青州往依袁紹,曹操派劉備去截擊,袁術北上不得,嘔血而死。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董承等人謀誅曹操事泄,被曹操殺掉。劉備遂襲殺徐州刺史車胄,占據徐州。
曹操為了免於將來同袁紹作戰時前後受敵,決定先消滅在徐州立足未穩的劉備。當時諸將皆怕袁紹乘機來攻許都,曹操對此胸有成竹,說:「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有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遂進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破劉備,劉備逃奔袁紹。
袁紹是當時北方最強大的一股勢力,也是曹操統一北方最強大的敵人。袁氏一門,自袁紹曾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門生故吏遍於天下」,勢力本就很大,後袁紹取得冀、並、幽、青四州之地,實力大增,有軍隊數十萬人。袁紹以其長子袁譚、次子袁熙、外甥高幹分守青、幽、並三州,後方穩固,兵精糧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裡。他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志在一舉消滅曹操。
建安五年(200年),袁紹命大將顏良等人進兵白馬(今滑縣),自率大軍進屯黎陽(今浚縣東),向曹操發動進攻。曹操的實力比袁紹弱得多,曹操所佔的大河以南地區,地盤既小,又是四戰之地,殘破不堪,還沒有完全恢復,物資比不上袁紹那樣豐富。曹操的兵力也遠不及袁紹,其總兵力大概不過幾萬人,投入前線的兵力據《武帝紀》說「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裴松之認為此數不準確,曹操的兵力不會如此之少,但曹操兵力遠遜於袁紹卻是毫無疑問的。
袁紹大軍來攻,許都震動。曹操安慰眾將說:「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眾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我奉也。」
二月,袁紹大將顏良等人圍攻白馬,拉開了大戰的序幕。四月,曹操親自率兵北上解白馬之圍,他採納謀士荀攸之計,先進軍延津(今延津北一帶),做出要渡河襲擊袁軍的態勢,吸引袁軍分兵西向,然後突然轉向迅速趕往白馬。曹操軍突然殺到,袁軍措手不及,顏良被關羽斬首,袁軍大敗,白馬之圍遂解。
曹操救出白馬軍民,沿黃河西撤。袁紹聞知,立即命文丑、劉備渡河追趕曹操。曹操見追兵漸近,命軍士解鞍放馬,並置輜重於道。袁軍追兵大至,爭搶輜重,陣形混亂。曹操率領僅有的騎兵突然殺出,大破追兵,陣斬文丑。袁軍大震。曹操初戰得勝,主動撤軍,繼續扼守官渡。
八月,袁紹大軍連營而進,東西數十里,依沙堆為屯,進逼官渡。曹操分兵堅守營壘,伺機而動。袁軍向曹營發動猛攻,先是作高櫓、起土山,由上向曹營中射箭,接著又挖地道,欲從地下襲擊曹營,皆被曹操以設投石機、挖掘溝壑之法破解。兩軍一攻一守,相持近二個月。久戰之下,曹操處境極為困難。
十月,袁紹從河北運來糧草萬余車,派大將淳於瓊等帶萬餘人看守,屯於離袁紹大營四十里的烏巢。這時袁紹謀士許攸因向袁紹獻偷襲許都之計不成,且在河北的家眷犯法被抓,心生悔恨,而來投曹操,獻計讓曹操偷襲烏巢。
曹操大喜,跣足出迎,之後親率精銳步騎五千人,軍隊人銜枚,馬勒口,換袁軍軍裝乘夜從小路偷襲烏巢。曹操軍至烏巢,命四面放火,袁軍大亂,淳於瓊拒營死守。袁紹聞知,急忙派兵救援,曹操左右見「賊騎稍近,請分兵拒之。」曹操大怒說:「賊在背後,乃白!」
士卒都拚死力戰,因此大破袁軍,斬淳於瓊等,盡燔其糧草。而當袁紹聽說曹操襲擊烏巢時,認為這正是攻破曹操大營的好機會,因此派去的援兵很少,而以重兵圍攻曹操大營。
由於曹操預留兵力精且多,曹營未破,烏巢敗訊已經傳來,大將張郃、高覽等人率部投降曹操,袁軍潰散。袁紹棄軍逃回黃河以北。曹軍大獲全勝,斬首七萬余級,盡獲袁軍輜重圖書珍寶。曹操清點袁紹書信,得到自己部下勾結袁紹的信,盡燒之,說:「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而況眾人乎!」
客觀條件上,曹操處於劣勢,但由於他能正確分析客觀條件,善於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所以能揚長避短,採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使戰爭向有利於自己的方面轉化,經過自己主觀上的努力,終於贏得了勝利。官渡之戰,曹操擊潰了最大的敵人袁紹,由他統一北方已是大勢所趨。官渡之戰也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5、遠征烏桓
建安七年(202年),袁紹病死,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不和,發生火拚。袁譚不敵袁尚,向曹操乞降。
建安九年(204年)二月,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譚之機,進軍圍攻鄴城(今河北邯鄲臨漳西一帶)。袁尚率軍回救,依滏水(今滏陽河)為營,曹操進軍將其營寨包圍。袁尚害怕,請求投降,曹操不許。袁尚乘夜逃跑,袁軍潰散。
袁尚逃奔中山(今河北定縣)。曹操命人拿著繳獲袁尚的印綬節鉞招降鄴城守軍,城中鬥志崩潰。鄴城遂被曹操攻破。從這一年起,曹操把自己的據點北遷到了冀州鄴城 ,政令軍隊此後皆從此出,而漢獻帝的都城許縣則只留些許官吏。
建安十年(205年)正月,曹操又以負約為名,攻滅袁譚,冀、青二州平定。於是,曹操上表讓還兗州牧,改任冀州牧。袁尚兵敗後,逃奔幽州刺史袁熙。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烏桓。同年,黑山軍首領張燕率領其部眾十餘萬人投降曹操。
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攻滅高幹,平定並州。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為了肅清袁氏殘余勢力,也為了徹底解決三郡烏桓入塞為害問題,決定遠征烏桓。漢末,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郡烏桓結合,是為三郡烏桓,其首領為遼西部的蹋頓。三郡烏桓與袁氏關系一直很好,並屢次侵擾邊境,擄掠人口財物。
五月,曹操親率大軍到達無終(今薊縣)。時正雨季,道路積水,「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曹操從無終人田疇之議,改從一條久已斷絕,但「尚有微徑可尋」的路線進軍。在田疇的引導下,曹操大軍登徐無山(今河北玉田北),出盧龍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塹山堙谷五百餘里」,直指烏桓老巢柳城(今遼寧朝陽南)。
八月,曹軍進至離柳城不足二百里時,烏桓才發現,於是蹋頓與袁尚、袁熙等人率數萬騎兵迎擊。二軍相遇,時曹軍輜重在後,「被甲者少,」而烏桓軍軍勢甚盛。曹操登高瞭望,見烏桓軍雖多,但陣勢不整,遂命大將張遼為前鋒,乘烏桓軍陣稍動之機,向烏桓軍發動猛攻。烏桓軍大亂,曹軍陣斬蹋頓,大獲全勝,胡、漢降者二十餘萬,袁尚等人逃奔割據平州的公孫康。
這時,有人勸曹操乘勢進擊公孫康,曹操說:「吾方使康斬送尚、熙首,不煩兵也。」遂率軍還師。不久,公孫康果然斬殺袁尚、袁熙,並將其首級獻與曹操。諸將不明所以,曹操說:「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則並力,緩之則自相圖,其勢然也。」於是,曹操攻破三郡烏桓,也徹底肅清了袁氏勢力。
十一月至易水,代郡烏丸行單於普富盧、上郡烏丸行單於那樓將其名王來賀。同年郭嘉因水土不服、氣候惡劣、日夜急行操勞過度,在曹操北歸前病逝。
歸程途中,據《曹瞞傳》記載:「時寒且旱,二百里無復水,軍又乏食,殺馬數千匹以為糧,鑿地入三十餘丈乃得水。既還,科問前諫者,眾莫知其故,人人皆懼。公皆厚賞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雖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為常。諸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後勿難言之。』」
(1)巨野哪裡有賣生日蛋糕擴展閱讀: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謚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制」,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漸見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曹操軍事上精通兵法,重賢愛才,為此不惜一切代價將看中的潛能分子收於麾下;生活上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在《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
參考資料:
網路-曹操
2. 諧音對聯笑話
1一個鄉里開會,由於諧音,村長說:「兔子們,蝦米們,不要漿瓜,鹹菜太貴了。」(同志們,鄉民們,不要講話,現在開會了。)主持人說:「鹹菜請香腸漿瓜。」(現在請鄉長講話。)鄉長說:「兔子們,蝦米們,今天的飯狗吃了,大家都用大王八(
阿斗的江山——白送
阿斗式的人物——沒能耐 打翻了的調味羹--酸甜苦辣味都有
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樣樣都有
打個噴嚏嚇死虎--趕巧拿根面條去上吊--死不了人
拿了秤桿忘秤砣--不知輕重
拿五馬倒六羊--賂了個頭朝下
拿針眼當煙筒--小鳥
拿住荷桿摸到藉--抓根本
拿著棒槌縫衣服--啥也當真(針)
拿著草帽當鍋蓋--亂扣帽子
拿著車票進戲館子--對不上號
拿著豆腐去墊台腳---不頂事
拿著鈍刀抹脖子--殺不死也痛
拿著鳳凰當雞賣--貴賤不分
拿著耗子當成牛--吹的
拿著虎皮當衣裳--嚇唬人
拿著雞蛋走滑路--小心翼翼
拿著韁繩當汗毛揪---說得輕巧
拿著酒壺打架---喝(豁)著干
拿著钁頭刨黃連---挖苦
拿著碾盆打月亮--不知輕重
拿著算盤竄門--找仗(帳)打
拿著鐵鍬當鍋使--窮極了
拿著鞋子當帽子--上下不分
拿著野雞做供品--家財難言
拿著鑰匙滿街跑---當家不主事
納鞋底戳了手--真(針)氣人
奶媽抱孩子---人家的
奶奶的鞋子---老樣子
奶娃娃張口---要吃的
耐猴子爬櫻桃樹---粗人吃細糧
男兒的田邊,女兒的鞋邊---好看
南北--沒有東西
南風天石頭出汗---回潮了
南郭先生吹竽---濫竽充數
南天門的燈籠---管照得高
南竹棒子當菜---硬炒(吵)
腦袋長瘤子---後面負擔重
腦袋上長瘤子---額外負擔
腦殼上擦油---滑頭
腦殼上長頭角---比別人出格
腦殼上穿襪子---不是腳兒
腦殼上戴碓臼---不知輕重
腦殼上頂娃娃---舉人
腦門心長眼睛---望天
鬧鍾打哈哈---自鳴得意
嫩牛拖犁耙---不打不跑
能幹婆娘半夜哭---能乾死了
爬到山巔---上頂(等 )
爬竿比賽--看誰上得快
爬樓梯跌跤--爬得越高摔得越重
爬山虎的本領--會巴結
爬上馬背想飛天---好高騖遠
爬上馬背想飛天--好高騖遠
拍大腿嚇老虎----一點沒用
拍馬屁拍到馬腳上---不但沒好處,反遭腳踢
拍馬屁拍到馬嘴上--會咬一口
拍馬屁拍到蹄子上----倒挨一腳
拍拍屁股就走--不管了
排筆繪畫--線條太粗
排隊梳辮子-----個一個來
排骨燒豆腐--有硬有軟
牌樓下躲雨--暫壁一時
潘金蓮熬葯--暗地裡放毒
潘金蓮給武松敬酒--不懷好意
潘金蓮敬酒--丑話說在前
盤古老跳舞---老開心
盤山公路上開車--要善於轉彎
判官辦案--嚇死人
判官演魔術--盡耍鬼把戲
盼望出太陽的姑娘--熱情(晴)人
盼望太陽的姑娘---想晴(情)人
螃蟹吃高梁---順著稈子往上爬
螃蟹剛脫殼---肉嫩嫩的
螃蟹過河---七手八腳
螃蟹過街---橫行爬(霸)道
螃蟹夾豌豆---連滾帶爬
螃蟹教子--不定正道
螃蟹進山門---夾神
螃蟹拉車--不走正道
螃蟹拉車--使橫勁
螃蟹娶親--盡是大王八
螃蟹吐沫--沒完沒了
胖婆娘過窄門--門當(擋)戶對
胖子乘車---礙著兩邊的人
胖子穿小褂--不合身
胖子的褲帶---全不打緊
拋球招親--未必如意
跑步比賽--你追我趕
跑了和尚跑不了廟---請你放心
跑了蝦公捉到鯉魚--理更好
跑了羊修圈--防備後來
跑馬使絆子----存心害人
泡泡糖粘住糯米飯--扯也扯不開
泡軟了的豆子--不幹脆
泡透的土牆--不久長
噴火器的脾氣--張口就發火
盆子里擺雞蛋--不數的幾個
盆子里擺山水--假景
膨脹的皮球----一肚子氣
捧泥鰍玩---耍滑頭
捧著金碗當乞丐--高興得發傻
捧著金碗當乞丐--何必求人
捧著金碗要飯吃--裝窮叫苦
碰到南牆不回頭---倔強
披大氅偷煙袋---文明人不做文明事
披麻救火--自討苦吃
披蓑衣救人--惹火(禍)上身
披著狗皮---不是人
披著牛皮---不認臟(贓)
披著蓑衣救火---惹火(禍)上身
披著蓑衣救火---惹火燒身
砒霜拌辣椒--毒辣
砒霜里浸辣椒--毒辣透頂
砒霜里浸辣椒---毒辣透了
皮坊老闆---吹牛皮大王
皮匠的扁擔---兩頭翹(俏)
皮匠栽跟頭---露了楦頭
皮褲套皮褲----定有緣故
皮籮里洗蝦公----一個也跑不了
皮籮里洗蝦子---一個也走不脫
皮球擦油---又圓又滑
皮球擦油----又圓又滑
皮球掉進湯鍋里---說你混蛋,你還一肚子氣
皮球掉在油缸里--又圓又滑
皮球裂了口---泄氣了
皮球落水--浮在表面
皮球上戳了一刀--泄了氣
皮球上磨刀--泄氣
皮球上扎了一刀---軟下來了
七八月的南瓜--皮老心不老
七尺缸里撈芝麻--費功夫
七尺漢子六尺門--不得不低頭
七寸腳穿三寸鞋--硬裝
七個和尚一把傘--遮蓋不了
七姐逢嫦娥---仙(現)對仙(現)
七斤麵粉調三斤漿糊---糊里糊塗
七里崗上放風箏---由它去
七擒孟獲--叫他口服心服
七歲伢兒看了八年牛---裏手不過了
七仙女嫁董永--採取主動
七仙女走娘家--雲里來,霧里去
七仙女做夢--天曉得
七月半燒香紙---哄鬼
齊桓公用應仲--不記前仇
騎老牛追快馬--望塵莫及
騎驢看唱本--看多少算多少
騎驢拿拐杖--多此一舉
騎驢瞧帳本---走著瞧
騎驢望著坐轎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騎駱駝背金刀---大馬金刀
騎馬背包袱--全在馬身上
騎馬不帶鞭子--拍馬屁
騎馬觀花---不深入
騎馬逛燈---走著看
騎馬過獨木橋--回頭難
騎馬過鬧市--豈有此理
騎馬會判官---馬上闖鬼
騎馬上天山--回頭見高低
騎馬時間少,擦鐙時間多--本未顛倒
騎毛驢不用趕--道兒熟
騎牛遇親家---真不巧
騎牛找牛--老糊塗
騎跑馬吃燒雞---這把骨頭還不知道扔在哪呢
騎上快馬討飯吃---趕著窮
騎在虎背上---即上難下
騎在老虎背上---不敢下來
騎在老虎身上---身不由已
騎著驢找驢---昏頭昏腦
騎著駱駝吃包子---開了餡
騎著駱駝吃包子--樂顛了餡兒
騎著駱駝趕著雞--不識高低
騎著毛驢看唱本---走著瞧
棋逢對手---不相上下
棋盤里的老將--出不了格
棋盤上的土象--不離將
棋盤中的子兒--捻一下,動一步
旗桿頂上拉胡琴--唱高調兒
旗桿上的燈籠--高明
旗桿上掛地雷--空想(響)
旗桿上裝 喇叭---響(想)得高
乞丐吃醋--一副窮酸樣
乞丐吃梅子--窮酸
乞丐打鈴--窮得叮當響
乞丐的衣服--破綻多
乞丐過日子--全靠別人施捨
乞丐進發廊--沒人理
乞丐扭秧歌--窮快活
乞丐說相聲--耍貧嘴
乞丐養豬--沒料
起重機吊燈籠--不值一提
起重機吊雞毛---不費吹灰之力
起重機吊雞毛---大材小用
氣球上天--吹起來了
氣象大學畢業的--聽見就是雨,見閃就是雷
汽車放炮---泄氣
汽車爬大樹---瞎搞
汽車死了火--要人推
砌牆的磚頭--後來居上
染布師傅---拿不出手來
染坊的常客--好色之徒
染坊的老闆--好色
染房裡吹笛子--有聲有色
染房裡的姑娘穿白鞋---自不染(然)
染房門口的捶布石---經過大傢伙
染缸里的衣服--變本色
染缸里落白布--再也洗不清
染匠的衣服--不可能不受沾染
染匠下河---擺布
讓結巴念繞回令--強人所難
饒舌的烏鴉--老調子
熱鍋里的螃蟹--爪子緊
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
熱鍋上的螞蟻---亂爬
熱鍋上的螞蟻---走頭無路
熱火盆里抽火炭--冷落
熱炕頭上的白面--發啦
熱泥人---才(財)燒的
熱水瓶脾氣--外面冷,里頭熱
熱水瓶--外頭涼裡面熱
熱窩炒豆子--熟一個,蹦一個
熱窩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
熱中送扇雪中送炭--急人之所急
人才市場填個表--自我推銷
人到矮檐下--不得不低
人到矮檐下---不得不低頭
人過三十不學藝--老了
人群里的禿子---頭顯眼
人人都想梳個巴巴髻---就是頭發不爭氣
人上一百---武藝俱全
人心隔肚樹隔皮---難相識
扔掉拐棍作揖----老兄老弟
日里遊街走四方,夜裡熬油補褲襠
日落西山--紅不過一會兒了
絨毛鴨子剛下水--新學
絨球打臉--嚇唬人哩
絨球打鑼--沒有迴音
肉案上的買賣--斤斤計較
肉包子打狗----白扔東西
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頭
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肉墩子--油透了
肉骨頭吹喇叭---葷(昏)都都
肉骨頭擂大鼓--有點五葷六素
肉骨頭落了鍋--啃(肯)定了
肉骨頭敲鼓---葷(昏)都 都
肉骨頭燒豆腐---軟硬不均勻
肉鍋里煮湯圓---葷(昏)蛋
肉鍋里煮元宵--渾蛋
肉爛在鍋里--不分彼此
肉爛在湯里--誰也不吃虧
軟麵包餃子--好捏
塞翁失馬---誰知禍福
腮幫貼膏葯--不留臉面
三百斤的野豬----得個大嘴
三餐蘿卜炒現飯---沒有鹽(言)
三尺長的鋸---又拉又推
三尺長的梯子---搭(答)不上檐(言)
三刀砍不進的臉---麵皮厚
三分麵粉七分水--十分糊塗
三分錢買個鴨頭--嘴賤
三分錢買燒餅看厚薄---小氣得很
三伏天吃冰塊---渾身清涼
三伏天穿皮襖--里外發熱
三伏天的電扇--忙得團團轉
三伏天的高粱稈---節節上升
三伏天的狗--上氣不接下氣
三伏天喝冰水--正中下懷
三伏天喝涼茶--正是時候
三伏天賣不掉的肉---臭貨
三伏天賣爛魚---臭貨
三伏天燒爐子--真夠熱火
三個鼻孔眼---多出你這口氣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三個廚子殺六隻雞--手忙腳亂
三個菩薩燒兩柱香---沒得你的指望
三個錢的豆腐腦---現成
三個錢買個蛤蟆---越看越弊
三個錢買個牛肚子--盡吵(草)
三個錢買條毛驢--自騎自誇
三個錢買一碗兔子血---不是好東西
三個錢買豬頭--就是一張嘴
三個土地堂---廟,廟,廟(妙,妙,妙)
三根毛搓繩子---好細
三根屎棍撐個瘦肩膀--擺臭架子
三根屎棍支桌子---臭架子
三更半夜出世---亥時人(害死人)
三更已過--晚了
三國的蔣干---誤事
三加二減五---等於零
三間房子不開門--怪物(屋)
三角墳地---缺德
三角磚頭--擺不平
三腳貓--到處跑
三斤半的鴨子---充鵝
三九天吃冰棍--寒了心;冷熱自知
三九天吃冰塊---涼透了
三九天穿單褂--抖起來了;威風不起來
三九天穿裙子--美麗凍(動)人
三九天的豆腐乾--冷冰冰,硬邦邦
三九天的叫花子--又冷又餓
三九天喝姜湯--熱心腸
三九天送扇子--不領情
三九天談心--冷言冷語
三九無喝涼水--從里涼到外
三塊銅板擺兩處---一是一,二是二
三兩銀子放賬--稀(息)少
三流子哥大流子弟--二流子
三毛的頭發--屈指可數
三畝棉花三畝稻--晴也好,雨也好
三年不屙屎---糞脹(混帳)
三年不漱口----一張臭嘴
三年陳賬---還翻它作什麼
三親六故,四朋八友--一拉一幫
三人喝一杯酒---輪流來
三人兩根鬍子---稀少
三日不偷難做老大---假正經
三十里路罵知縣---無用
三十六策---走為上計
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
三十年開花,四十年結果---老果果(哥哥)
三十年守寡---老等著
三十晚上無月亮---年年都是一樣
三十夜熬稀粥---不是過年的樣子
三十夜催年豬---為時太遲
三十夜的切菜板---不得空
三十夜買年畫---買的找不到賣的
三十夜跑走了牛---明年的事
三十夜提空籃---無事忙
三十夜晚上盼月亮---沒指望
三十夜晚上曬衣服---今年不幹明年干
三手指撿田螺---十拿九穩
三歲的娃娃--貴在純真
三歲小孩看了九年牛---還不會呀
三歲小孩---靠哄
三歲小孩買棺材--早做准備
三天不睡覺--沒精打采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磨洋工
三天賣兩條黃瓜---不慌不忙
三條泥鰍夾兩條給貓吃---圖耳邊清靜
他念他的經,我拜我的佛--互不幹擾
塌鼻子戴眼鏡---找不到擱處
踏破的皮球-----肚子氣
抬頭掉了帽子---望太高了
抬著食盒爬上樹---宴枝有禮(言之有理)
太湖的蝦子--白忙(芒)
太極拳的功夫--軟中有硬
太平洋的海鷗---膽子大
太師椅著了火--坐也難,站也難
太歲頭上動土--惹禍上身
太武帝的口味--不涼不熱,不軟不硬
太行山上看運河--遠水不解近渴
太陽底下的露水---不久長
太陽底下點燈--多佘
太陽和月亮講話----空談
太陽離了地皮--亮啦
太陽落在腦袋上--大難臨頭
太陽下面的雪人---不長久
泰山的青松---萬古長青
貪吃不留種--過了今天,不要明天
貪婪鬼赴宴---沒有飽足
貪嘴魚兒---易上鉤
癱子不出門--作(坐)家
癱子掉進爛泥塘--不能自拔
癱子掉井裡--撈起也是坐
癱子截路--坐著喊
癱子路反---坐地吶喊
癱子挑水--擔當不起
癱子捉壞蛋--靠不住
壇子里的豆芽菜---圓曲(冤屈)死了
壇子里點燈--照里不照外
壇子里蕎兔子--越養越小
壇子里頭栽花---圓曲(冤屈)死 了
壇子里喂豬----一個一個地來
壇子里養王八--包活不包長
壇子里養烏龜---越養越小
壇子里擲骰子--沒跑
壇子里種豆子--扎不下根
壇子里抓辣豆瓣--辣手
壇子里捉烏龜--手到擒來
曇花開放----一時現
談心不點燈--說黑話
檀木雕的菩薩---靈是不靈,穩卻穩當
檀木做的油尖---挨打
湯罐里煮鴨---突出一張嘴
唐伯虎進寧王府--裝瘋賣傻
唐伯虎追秋香--千方百計
唐三藏的徒弟---三個
唐三藏讀佛經--出口成章
唐三藏過火焰山--沒咒念
唐三藏過平頂山---凶多吉少
唐三藏念緊箍咒---猴頭受罪
唐三藏取經---全靠孫猴子
唐三藏撞見牛毛王--舌頭短截
唐僧念書----一本正經
唐僧取經----一心一意
唐僧相信白骨精--人妖不分
唐山的火車---倒煤(霉)
堂屋裡打酒廚房賣--便宜不出外
堂屋裡掛糞桶--臭名在外
堂屋裡掛獸皮--不象話(畫)
棠梨不叫棠梨--杜梨(肚裡)
塘里的浮萍---生根不落地
塘里的泥鰍---翻不了大浪
塘里無魚---蝦子貴
塘里行船---無出路
糖面做娃娃--適甜人兒
糖捏的人-----吹就化
螳螂擋車逞霸道---沒有好下場
螳螂擋車---自不量力
螳螂肚子蛤蟆嘴--瞧你的榜樣
螳螂落油鍋---全身都酥(酸)
螳螂撲蟬---不計後患
躺著說話--不怕腰疼
燙了屁股的猴子--急紅了眼
燙手的粥盆--扔了心痛,不扔手
挖掉肉補瘡---化不來
挖井碰上自流泉--正合心意
挖了眼當判官--瞎到底了
挖人家牆腳補自己缺口---盡做缺德事
瓦罐子和土坯子---一窯貨
瓦上曬黃豆---十有九跑
瓦上霜---不長久
瓦石榴--看得吃不得
襪子改長褲--高升
歪脖子掛項鏈--不見得美
歪脖子看錶--觀點不正
歪脖子說話--嘴不對心
歪帶帽子斜著眼---活是個二流子
歪戴帽子歪穿襖--不成體統
歪鍋配扁灶--一套配一套
歪鍋配歪灶---兩將就
歪腦殼看戲---怪台不正
歪頭看戲怪台斜--無理取鬧
歪嘴巴吹海螺---兩將就
歪嘴巴喝湯---左喝(合)右喝(合)
歪嘴巴和尚吹牛角---斜叫(邪教)
歪嘴巴和尚念經---越念越歪
歪嘴巴照鏡子---當面丟臉
歪嘴吃石榴--盡出歪點子
歪嘴吹燈--滿口邪(斜)氣
歪嘴吹笛子--對不上眼
歪嘴吹喇叭----一股邪(斜)氣
歪嘴戴口罩--看不出毛病
歪嘴當騎兵--馬上丟丑
歪嘴和尚吃螺絲----以歪就歪
歪嘴和尚吹燈--一股斜氣
歪嘴和尚念經----說不出一句正經話
歪嘴佬吹喇叭--調子不正
歪嘴婆娘跌跤--上錯下也錯
歪嘴婆婆喝湯--左喝右喝
外公死兒--沒救(舅)
外貿商品不合格--難出口
外婆得了個小兒子--有救(舅)了
外婆死了崽---歿舅(沒救))
新疆的哈蜜瓜------甜甜蜜蜜
新開的染房--不給點顏色看還行
新郎官戴孝--悲喜交加
新娘拜堂------不見臉
新娘子織布----手忙腳亂
新媳婦懷孕---暗喜
新媳婦哭公公------說不出個好處來
新媳婦上花轎---扭扭捏捏
新衣服打補丁--不象樣
新栽的茅廁------三無香
新栽的楊柳------光桿一條
新摘的板栗球---刺多
囟鴨子---身子爛了嘴還硬哪棗核解板---沒一鋸(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