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青州古城一日游
位於山東的青州古城,是齊魯文化的重要核心區。有著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發展體系,是一座充滿文化魅力的古鎮。現在它已經成為一個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下面給你一個詳細的策略。
濰坊到青州的長途汽車很多。我乘3點50分的公共汽車。如果我趕上末班車,到6:30,那就有點倉促了。到青州客運站已經五點多了,路上的水已經喝完了。去路邊小賣部的時候推薦嶗山可樂。店主們說,他們都認為嶗山可樂比普通可樂好。我來了一瓶3塊錢起的嶗山可樂,除了略淡外,沒嘗出其他的美。
從青州客運站到我預定的住宿地有50分鍾的車程,但是因為路上上下車的人少,所以要30多分鍾才能到。其實直線距離不長,但是要走一個很大的U型彎。青州的公交費用和其他城市差不多,都是1元刷卡,2元投幣的無人售票車。
其實帝都到青州的高鐵很方便。
西社青年旅行社
我住的地方是一家叫西舍的青年旅社,在青州宋城往西走10分鍾就可以到的一條老街里。老街已經有些年頭了,讓我想起了濟南的景象,但更殘破。雖然是老街,但是不臟。說青州去年得了衛生城市,似乎有幾分道理。
我預訂了一個六人房間。這里消費比較低,33元一晚就能搞定。迎接我的是一個很高的孩子,感覺像初中生。他正在大廳里看電視直播的手機游戲。我看到了,很有禮貌的幫我辦理了入住。他是業主家的兒子,這個青年旅社其實就是家庭旅館。房間里有蚊子,但是他提供蚊香,晚上睡覺不會有問題。
告訴我青州沒有什麼特產和小吃。精華主要在古街,青州博物館和附近的山上。我只是匆匆路過,所以沒想山什麼的。我跟他說明天早上要早起,他說要出門,說要睡懶覺,所以客人晚回家也沒關系。他還告訴我,其實萬年橋周圍的古街是後來改造的,原來的古街是昭德古街,往東走幾步就到了。我問他騎自行車方便嗎?他說雖然古街很長,但是不建議騎自行車,因為那邊是石板路,騎行體驗不好。
進了玄關就是一個小院子,裡面種滿了花草,布置的很簡單很民俗,用玉米什麼的裝飾,風格和我見過的很多青年旅社差不多。聽孩子說,前幾天有很多人來這里住,主要是山東省的學生,可能隨著開學人會少一些。
小院子里有各種各樣的磨盤。只有一個公共衛生間,對面是公共衛生間。但是只有一個人可以進去。如果房子滿了,就會有人打架。浴室的特點是站在磨盤上淋浴。水很好很熱。
因為剛走過十園,手機已經到極限了,就插上充電。洗完澡後,我在床上休息了一會兒。整個青年旅社沒有一個人,衣服毛巾都在院子里晾著。我猜有人在這里呆了很長時間。
青州從古至今
青州是中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禹治水後,中國分為九州,青州是其中之一。但青州治所多次變更,國人控制的疆域有限。青州名見《尚書禹貢》:「海岱只是青州」。在古代,這里是「不服王華」的東夷之地。至夏商朝先後為雙九時、紀澤時、易伯苓所擁有。都說商朝的覆滅是商軍主力陷入了征伐東夷的泥潭,給了周軍可乘之機。周朝建立後,周王封姜子牙為齊王,青州歸齊統治。在春季
秦統一後,此地由齊國改為直轄於中央的齊縣,在漢朝成為太子的諸侯國。但到了漢武帝時期,封建國家被中央收回,設為青州刺史,都城在光縣。東晉時,鮮卑人慕容德征服光縣,稱帝,建立南燕,由此光縣成為中國歷史上山東省唯一的都城,但沒過多久,南燕就被劉裕滅了,光谷被推平,東陽城重建為青州府。北齊時,青州治所又改,今天的古街區當時叫南陽城。此後,無論青州之名如何更改,從未離開過南陽城。到了宋代,青州有了最輝煌的發展,此後便一落千丈。民國時,成為縣政府。
歷史上青州有很多諸侯。漢朝時歐被封為廣後傳五世,劉被封為廣後傳三世,元朝時麥努被封為、明朝時、漢王、恆王被封為。總結一下,青州地區有六座古城池,分別是光縣、光谷城、南陽城、東陽城、東關圍子城、齊城。現在古街的中心在南陽市。
青州橋年間
天黑了,電夠了,休息夠了,青年旅社空空盪盪。我穿上便服,走到外面,看到古街上到處掛著燈籠。原來這條街多是客棧和酒吧,但很安靜。我順著斜坡走到河邊,看到河床很寬,但都是水泥,基本乾涸了,水也排幹了。前陣子雨水來得很急,沖毀了青州宋城沿河的很多建築,所以看起來塔區除了高處還有燈光,河道一片混亂。為了修理,水被排掉了。這次旅行來得不是時候!
南陽在河對岸,天黑了。要到達那裡,你需要走過一座名為萬年橋的石拱橋。
說起這座萬年橋,很重要。它的俗稱是北大橋,位於南陽古城北門外。建於宋仁宗年間,由樑柱式木橋改為無柱單拱木橋,名為虹橋。這里洪水很多,橋被沖走了很多次。聰明的古人建造巨大的石頭來加固河岸。幾十棵大樹相互交叉,沒有柱子,建成了中國第一座木製虹橋。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年的虹橋,取材於青州南陽河上的虹橋。明朝萬曆年間,當地政府斥巨資將木拱橋改建為一座石質連拱結構的七孔橋,改名為「萬年橋」。然而,在清朝康熙年間,這座橋被洪水沖毀,隨後重建,耗時10年才完成。如今,經歷過戰爭和人為破壞的橋梁,在外觀上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古樸味道。
深夜的青州北街
青州古城文化旅遊范圍約10平方公里,大致包括三部分:古東陽市北關古街區、宋城;南陽古城區內的南陽河觀光帶、甌源歷史文化街區、南門街區和東莞徐子的昭德古街區。
河邊的涼風讓我感到無比舒適。有老人推著車掛著燈賣水果和油炸食品。走在萬年橋上,感覺像是在穿越。
其實我對青州的了解有限。我第一次知道青州是從《水滸傳》。青州《水滸傳》與梁山好漢有過多次世仇讎怨。宋江第一次差點上樑山是因為青州南部的青峰村事件(看來青州真的建了青峰村景區,只是路沒修)。當時青州官秦明奉命在青峰山剿匪,被宋江設計擒獲,派人穿著秦明盔甲連夜在青州城外燒殺搶掠。青州知府慕容焰_被騙,殺了秦明全家,逼秦明上了梁山。
萬年橋橋頭有一條微微傾斜的上坡路,一直延伸到遠方,消失在地平線上。萬年橋南端原來有城門,是青州的古北關,現在沒有城牆了。南起古北關至太保牌坊,是青州古北街,也是青州最古老的一條街。過了牌樓,就是藕園街,到達程楠鐵塔。韋傑街、東關鎮郊廟等周圍有古建築。石板街,黑瓦,青磚,紅柱,白牆。飛檐高的門樓店經營著文房四寶,古色古香的字畫,英古軒、紫寶閣、興盛堂、寶藝閣的名字彷彿把我引入了古代。
不過青州古街晚上很安靜,人很少。古門前掛著紅燈籠,行人稀少。走在青石板街上,偶然看到一個光著膀子的老人走過。因為天氣涼爽,他甚至不需要風扇。
藕園街的牌坊
這種安靜舒適的漫步一直持續到你走過北大街,一條寬闊的馬路橫在你面前,對面就是歐源街。
因為晚上什麼都看不到,其實路口往東200米就是青州市政府。而太保牌坊下的藕園街燈火通明。地面干凈,沒有垃圾。
從萬年橋頭到南端的福彩門,約2公里,以街邊高大的牌樓為特色。據記載,歷史上青州古城有許多牌坊,包括王宓牌坊、文廟牌坊、容恩廣場和許多當地名人的柯棣廣場等。明清時期,青州有不少官員在朝廷任職,府衙、祠堂雲集於市。大多數牌坊都建在城市角落的政府辦公樓附近。由於古城內牌樓眾多,規格多樣,都有很強的裝飾風格。
青州古城街道上的牌坊基本都屬於聖賢類型,而且都是明朝的。到了明代,當地政府審批後,獲得功名和名聲的人才可以獲得一定數量的銀子用於建作坊,這使得建作坊的做法在全國流行開來。
牌樓佔地面積相對較小,但文化內涵較高。額頭和連詞的題字大多是名人所作,含義和書法不同。牌坊上各種精美的雕刻和建築造型也體現了那個時代的建築水平和風格,有很多細節可以欣賞。
北門里廣場是北門街的標志性建築。這是一個有兩個柱子和一個交叉建築的拱門。方額為「北門里」,持柱對聯為:「形似舊磚石遺存。那一年九州的商人進來的時候很熱鬧;其實人傑地靈,見世面賓朋,分外繁華。」它反映了當時青州的繁榮和許多名人的歷史。
大廣場頂上的「聖旨」。右邊的銜頭是「賜進士、資政、禮部尚書、前兵部尚書、禮部侍郎、戶部尚書、奉經筵、東渚使陳靜」,左邊署名是「大明嘉靖義嗣孟春谷丹立」。這座紀念館是青州人陳靜在青州古城崗胡同的拐角處,也就是現在的藕園街北段,設立於嘉靖年間。陳靜,字伯昌,號東渚,明九年進士。厭倦了給戶部、禮部、兵部的大臣們做官,被加到太子太保。當年設立這個作坊的時候,陳靜擔任禮部的官員,也就是「大麴伯」,所以作坊的額頭上就有「大麴伯」二字。這邊的對聯是:挺起骨頭,敢於說出自己的名字;一句話:平面生活,沒有門,沒有聲音。
下一個大牌坊簡稱太保坊,在韋傑街西的祠堂前,在今天市區東門街西段。定居在臨朐青州的馮氏家族有五座牌坊。他們是孫子安
《抱柱盟》中提到「凱旋援朝」,可能是指明朝應朝鮮的要求,出兵幫助擊退日本在豐臣秀吉的侵略。馮契在這件事上也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對對聯贊不絕口。牌樓這邊的對聯是:封尚三千里;底線是:國家統一200年。
朱芳的主人劉勰是明朝青州壽光縣人。正統十三年進士,戶部官員,正殿大學士。他是明朝三朝元老、宰相,朱郭榮立一等功。劉勰死於弘治三年,弘治皇帝為他寫了一副祭祀對聯,就是現在這座牌坊南面的抱柱對聯。上半部分是「忠君報國,允一代名官」,下半部分是「孝下鄉,可稱為三朝元老」。劉勰,光祿大夫,朱國,太保太子,人武部大臣,正殿大學士,獻太保,史文和,經歷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四朝。明憲宗稱他為「劉東老師」,並封他為「嘉佑贊義」。在這個拱門的北面,柱子是連在一起的。上半部為「忠信堂,史稱聖人,功德與雲山相合」,下半部為「仁孝充盈鄉野,世譽典範,德與陽共水」。這座牌坊的頂端是「禮物」,標題是「朱國芳」。標題右邊的小字是「光祿博士,朱郭,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兼大學士名堂,贈太保,文淑,劉一」。《朱郭》是文勛的書名。左邊題詞是「弘治新__丹」。
大學生廣場是為青州地區諸城縣人設置的。翟鑾是明弘治十八年進士。他是榮譽大廳里的一名大學生,死時是文怡。翟鑾的作坊成立於嘉靖年間。牌坊頂部為「聖旨」二字,牌坊名稱為「大學士」;名字右邊的小字是「光祿博士、朱果、少府與太子太傅、禮部尚書、金神廟大學士石門齋鸞」,左邊的小字是「嘉靖癸卯季春姬旦」;在這座牌坊的北側,扶柱對聯的上半部分是「體美明凈,庭正分差標法」,下半部分是「心意相近,公斷公正果斷。」牌坊南側,抱柱對聯上半部為「三萬里巡邊防,上級人才大致負責關堡」,下半部為「我們入閣十餘年,深謀遠慮」。
第一個分廣場也是馮家的牌坊,建於明朝萬曆年間。當時,馮氏家族在青州出過六個進士,三個,充滿了榮耀。牌坊南面的抱柱對聯上半部為「科第延續,彰顯東周文化運動」,下半部為「功績卓著,堪稱北海世家」;北方的抱柱對聯上半部是「雅門一座,園中多少園樹」,下半部是「幾代秀才,全國人才無數」。
莫克迪方是經皇帝批准建造的。廣場頂上有「聖旨」兩個金字。金額:一個科目。右:贊馮氏進士仲,乃乃子袁,乃閔子賢(一一列舉馮氏六進士和三之名)。左圖:大明工部立萬曆守古丹。
尚書房,青州人,名石,明嘉靖年間人。石是明嘉靖二十三年進士。他是兵部官員,也是三邊總督。把太子少保給了他當棋子,他很榮幸。這個廣場有四根柱子和三根
南門附近最後一座大牌坊海岱都市廣場,見證了歷史上山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青州位於大海(東海)和岱台(泰山)之間,歷代都是大都市和軍事重鎮。這里曾長期是山東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商貿發達,商賈遍布。曾被譽為「三七重鎮、海岱之都」。這座牌坊的矗立凸顯了古代青州的歷史地位,是青州古城的標志性建築之一。廣場四柱三門,總高9.4米,總寬14.4米。中門寬闊,可為馬所用。一般情況下,官員可以走中間,老百姓可以走兩邊的小門。
帥哥美女出沒的街道。
與濟南山師前看到的大陣花不同,走在青州古街上的大多是俊男靚女。我走過很多商業街,但很少看到像青州這么密集的街道。
在這里走來走去的少男少女的美,並不像大城市裡濃妝艷抹、衣著光鮮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妝容相對清淡,身材高挑,皮膚柔白,五官精緻。
柔光下,我恍恍惚惚想起了《明史》年太平公主與薛紹的相遇,又似辛棄疾的「東風夜種千樹,星船吹落如雨」。路過的男生轉過身握住女生的手,就像是「驀然回首,那人在昏黃的燈光下」的感覺。
一個人,我成了荷塘邊多餘的朱自清。「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都沒有」。
其實青州古街也沒有特別豐富的產品。屈指可數的本土品牌,沿街叫賣,無非就是類似北京稻香村的糕點。
當然還有時尚的奶茶,咖啡果汁等等,和大城市的商業街太像了。只有赤膊老人在路燈下扎著金花,嘈雜,卻有幾分老城生活氣息。
松淮地區只有六七家大排檔,是這條古街最熱鬧的地方。這里賣的烤粉條是我沒吃過的。我點了一個,8塊錢。年輕的攤主告訴我,這也不是本地特產。從其他地方學的,但是配方是自己調整的。今天街上人不多,因為青州一年一度的爭創衛生城市的日子到了,所以大部分都歇業了。
粉絲是用錫箔紙盒做的,在高湯里煮。裡面有很多海鮮,味道很好。
我跑到對面的烤肉串攤,吃了卷餅。因為壽光的洪水,1元錢一串的香菜,平時的價格漲到了兩元。醬吃起來一般,味道有點油膩。
古街南段,道路兩旁挖有池塘和小橋,別有一番韻味。但南段古街支路尚未完工,此時正被路障攔截,無法靠近。
古街盡頭是高大的城門福彩門,也是青州南陽古城的南門。南陽古城建於北魏,金、元、明、清為路、省、府。磚造於洪武三年。有海晏、岱宗、福彩、陳展四門,包括衙門、寺廟、教堂、書院、府邸、會館、商業、店鋪、銀行、鏢局。重建的福彩門門樓為磚木結構,有五間寬室和一間深室。二樓重檐,四周有走廊。它是磚木結構的。南門平台有兩層,古代用作藏兵的窯洞。站台中間的票孔兩邊各有三個門。進入藏兵洞,通過樓梯可以上到城門樓。在城市平台的東西兩側,還有其他東西向的攀爬路徑。
青州花園歐園
藕園街上的藕園,是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刑部尚書馮普的私家園林,又稱「馮佳園」。馮普在北京做官的時候,
看景點介紹,知道這是國內為數不多的留存下來的「康熙式」園林建築(目前這些園林中保存最完整的應該是北京的恭王府)。我的花園規模不大。四棵明代的桂花樹已經在花園里種植了400多年,三棵明代的迎春花每年在隆冬時節開出金黃色的花朵。歐園最特別的是假山。假山有三峰,沿甌園東、南牆排列,結構上分為平園、豐園、澗、台四個部分。
據古籍《四庫全書》年記載,甌源的主要建築有:一山(三峰假山)、一堂(甲山堂)、二水(瀑水、洞泉水)、三橋(大石橋、橫石橋、瀑水橋)、三亭(宋風亭、雲景亭、綠閣亭)、四池(。這些奇石在當時有一石二銀的說法,可見這些天然巨石的珍貴。
但是青州之行太匆忙,晚上關門,第二天過去就要下雨,最後只好放棄逛公園。
從老槐樹到昭德古街
晚上和我一起住的同學提到老槐樹旁邊的鍋貼是最有名的早餐,於是決定早上再去一次古街。早晨,街上很安靜,回聲幾乎可以從石頭地板里傳出。
沒走出街口幾步就看到了萬年橋,看到了乾涸的南陽河和白天散落的宋城。
從北關上山,賣文房四寶的老店還關著門,一隻早起的狗從巷子里慢慢走出來,盯著我,友好地搖著尾巴。但是我沒有東西喂它。
天亮了,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路邊。東邊有一個磚雕,貼著東門的前牆,有點類似《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我走過的那條街的清朝時代。這條老街默默無聞的巷子里其實還有其他遺址,但那些只能在地圖上標注出來。
可能是我起的太早了,但是有些勤勞的青州人起的更早。去崗(剛)胡同看看有個賣牛肉煎餃的公司,2元一個,豆腐腦也是兩元一碗。我可能是餓了,等不及要下宋懷了,就點了兩個煎餃和一碗豆腐腦。山東本地的豆腐好像沒有北京的豐富。總之沒有北京賣的豆腐腦好吃(不過還是比濟南的好吃)。煎餃很好吃,但是沒有想像中的好吃。有點油。
往南走,路過大宗伯牌樓下,看到一個老太太在賣一種很奇怪的東西,叫黃米糕。我問的是5塊錢一大碗。感覺有點像小米蒸的八寶飯。裡面有很多紅棗和花生,夠四個人一起吃的。我吃了大約三分之一。然後繼續往宋淮方向走。
當我看到人山人海在我面前排隊時,我知道我已經到了。是招牌「老槐樹炸包」。外面人太多了,都沒有座位了,其實店裡是有座位的。我又排隊買了兩個煎包,一個牛肉,一個豆腐,一元豆腐。來了個豆腐腦。
點,總之我得把青州的豆腐腦用湯吐出來,比較稀,沒有想像中的香,但是感覺還是比之前的好,沒有那麼油膩。平心而論,現在流行的豆腐煎包除了便宜一半之外,並沒有比牛肉煎包更好的優勢。還不錯,但也不驚艷。這家名店的煎包一般。只能說他們還不錯,但不會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當然,這個時候我其實有點飽了。
站在這個路口,我抬頭看了看那棵幾個人都抱不動的高大槐樹。葉子集中在腰部,不知道是不是樹冠死了。路過的人們抬頭看著它並拍照,但它並不是一棵真正美麗的樹。據說是宋朝留下的,是青州最老的樹,但我總懷疑它不是千年老樹。
我吃著黃米往東走。那是一條很寬的巷子,其實是通往古青州東門的東門街。其實青州現存的古街只有一部分,讓青州從北到南就像一根油條。東西比較短,南北很長。不遠。道路北側的一個鎖場是青州的宮媛,門口塑造了一個前來趕考的考生銅像。從敞開的門可以看到青銅孔子。估計這是個收門票的開放式參觀點。但是我來的早,沒開門。
但是,幾百米外,路往東南拐,路邊就是錢局的舊地址。兩邊開的店都在賣一些不吃也能吃一天的蛋糕。我不感興趣。我一直往東走,因為路標顯示昭德古街在那個方向。
轉載自最青州
㈡ 閑游青州古城
2021年9月5-6日,游覽山東濰坊青州古城景區。
到濟南出差,結束當天下午沒有返程的航班,第二天的航班時間又在下午,因此有了大半天的空餘時間,於是就順便到青州古城打卡。
對青州古城的印象,源於幾年前網購零食開始。青州有一家名為隆盛的老字型大小糕點廠,生產蛋糕、桃酥等糕點,其中以長壽糕最為有名,直到現在我仍在購買。後在查看5A景區時,發現這里的青州古城居然是一個免費參觀的5A級景區,於是便將其列入游覽目錄。
9月5日下午,乘坐高鐵到達青州市,在蒙蒙細雨中打車來到青州古城內的偶園青舍投宿。安排好住宿後,我先在燈光搖曳的古城街道中徜徉了一段,在一家專賣隆盛糕點的店鋪買了一包「炒糖」的糕點回到室內品嘗。一夜無話,第二天早晨6:30便起床開始游覽行程。臨行前我專門參觀了一下昨晚住下的這家民宿,它在網上有著4.8的高分。這是位於偶園古街近古城北門的一處古居,裝修的古色古香,很有小資情調。木製的樓梯,雕花的窗欞;中式的傢具,溫馨的睡房,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其二樓平台的小花園,在北牆處用假山石堆起了一座水景魚池,流水淙淙,魚兒淺游;平台靠牆擺了幾座古樸的石質花池,裡面種植了蓮花和蒲草,荷葉田田,蒲草依依,頗有一些江南的園林氣息。
昨天在蒙蒙細雨中來到青州市,早晨的小雨依然在下,細雨如絲,纏綿不斷。因為要趕下午的航班,所以我們只能在這彌漫是小雨中開始古城的游覽。
青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人文資源積淀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鮮明。大禹治水時將中原劃為九州 , 青州便是九州之一。《尚書·禹貢》中記載的古九州為 :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諸州中,就包括青州 ,稱青州 「 東北據海(渤海),西南距岱(泰山)」,「海岱惟青州 」。《周禮》記載「正東曰青州 」,並注釋說:「蓋以土居少陽,其色為青,故曰青州 。」此外青州還有著12年國都,1065年省會,1606年府衙,2216年縣治的歷史。青州古城位於青州市區南部,古城先後存在過廣縣城、廣固城、南陽城、東陽城、東關圩子城、旗城等六座古城池。2013年11月18日,青州被國務院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17年青州古城景區入選國家5A級景區。
從偶園青舍進入偶園街,徜徉在青州古城的街道上。時間還早,街道兩邊的店鋪大都還沒有營業。細雨中的石板古街斑駁溫潤、古樸滄桑,兩旁的古建房屋在綠樹的掩映中兀自矗立,古城凝練厚重的歷史氣息在雨霧中撲面而來。偶園街是青州古城最具代表性的古街,這條街道以林立的牌坊而著稱。在伙巷口,我們遇了第一座牌坊,牌坊的匾額為「大宗伯」。大宗伯是古代的官名,相當於禮部尚書。這座牌坊原是嘉靖年間為旌表青州人陳/經所立,牌坊為四柱三門式,總寬度12.2米,總高度10.1米。陳/經,字伯常,號東渚,明正德九年進士,累官至戶部尚書、禮部尚書和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當年立此坊時,陳經擔任禮部尚書,即「大宗伯」,故坊額中有「大宗伯」三字。繼續向前沒有多遠,就是偶園街的一處十字路口,路口右側是府文廟前街,街口矗立著一棵高大的古槐樹。這棵古槐是偶園街的標志物,植於宋代,距今已經有千年歷史。路口左側是東門大街,指示牌顯示青州貢院在這條古街,於是我們先到這里游覽。與偶園街多是二層的古建築不同,東門大街多是一層的建築,而且這里的建築有很多牆體保持了原有的破敗景象,更加令人感受到古城歷史的滄桑。來到青州貢院,卻看到這里正在施工整修,院內堆滿了建築機械和建築材料,我們只得放棄了參觀的計劃。從東門大街繼續向前穿過雲門山路前行幾百米,便來到了古城的昭德古街。清晨的古街籠罩在細雨蒙蒙之中,崎嶇的石板路昭示著古街的飽經滄桑,破損的屋瓦和斑駁的牆體滿是古城歲月崢嶸的痕跡。街上幾乎沒有行人,也沒有什麼營業的店鋪,我們在街上踟躕地走了一段就原路返回了。在雲門山路,我們參觀了清真教寺,回到東門大街又穿行游覽了北營街和南營街。在北營街中段有一座雲門書院,我們看到很多小學生在絡繹不絕地走進校門。與負責維持秩序的校工攀談,得知雲門書院自明代創立,現在是一所民辦非企業小學,馮/玉/祥、臧/克/家和鄧/恩/銘等都曾在此留下過足跡。目前書院有1-6年級設置,學校教學質量很高。
從東門大街返回宋代古槐的十字路口,我們繼續在偶園街的游覽。前行不久,很快就遇到了第二座石牌坊,這座牌坊高大雄偉,威武壯觀,造型俊秀,雕刻精美。牌坊的匾額為「柱國坊」,柱國坊始建於明弘治年間,為旌表大學士劉/珝所建。劉/珝是明正統十三年進士,官至戶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有「柱國」文勛封號。繼續向前,一座接一座的牌坊串聯起偶園古街,翟/鑾的大學士坊、馮氏家族的一門科第坊、石/茂/華的尚書里坊、海岱都會坊等。其中一門科第坊值得著重介紹一下。一門科弟坊也是馮氏之坊,原建於明萬曆年間,旌表的是馮氏家族自始祖馮/裕至四世馮/琦這一時期的進士、舉人。當時馮氏世家共出了6位進士,3位舉人,分別是進士:馮/裕、馮/惟/重、馮/惟/訥、馮/子/履、馮/琦、馮/瑗。舉人馮/惟/健、馮/惟/敏、馮/子/咸。馮氏家族是青州著名的科第望族,時稱「北海世家」,科甲蟬聯,文人輩出,以「父子進士」、「祖孫四代皆進士」等科舉為佳話,享譽士林。馮氏家族還以其傑出的文學成就,聞名海內。自明代開始,馮氏家族,祖孫綿延,家學相承,形成了深厚的家學積淀。有「彼父子質行齊魯,諸儒莫及」之稱。據記載,歷史上青州古城內牌坊眾多,不下三十座,風格各異,蔚為壯觀,顯示出當時青州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人物鼎盛的景象,使古城的主要街道形成了一道特殊的文化景觀,這在其他古城中是極為少見的。在雲門山路,我們已經參觀了清真教寺,沒想到在偶園街還有一座基督教堂和一座天主教堂,看來古城的各類宗教早已經融合在一起了。
綿綿細雨中踟躕前行,沿著一路牌坊走到了青州古城的標志性建築—阜財門,阜財是厚積財物的意思。阜財門是青州南陽城的南大門,因此阜財門也稱南門,現在的阜財門及城台是由北京市古代建築設計研究所根據歷史原貌進行設計。阜財門雄偉壯觀,氣勢磅礴,巍然聳立,雄霸四方,彰顯了古城名震九州的歷史文化積淀。參觀了阜財門,我們返回再參觀青州古城最值得游覽的園林景觀—偶園。偶園是清朝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馮/溥的私家花園,當地人稱為「馮家花園」。因為馮/溥在京城為官時住在萬柳園,所以他就將皇/帝賜給他在青州的宅第,稱為「偶園」,取「無獨有偶」之意。偶園面積約50畝,雖然面積不大,但結構卻十分嚴謹,布局也恰到好處。滿園內亭台水榭,樓閣重重;怪石嶙峋,曲徑通幽;竹柏森森,花木隱翳,是鬧市中一處僻靜而又優雅之所。進入偶園甬路,四株明朝的盆栽桂花吐花露蕊,丹桂飄香,據介紹這些桂花已有四百餘年歷史。此外園內還有三株明代留下來的迎春花,雖「滄虯崎嶇」、「老態龍鍾」,但始終沒有間斷開花。偶園左側的一處院落是存誠堂,這里已經辟為「北海世家-馮氏紀念館」,館內介紹了馮/溥輝煌傳奇的一生和前述介紹的一門科第的諸位馮氏名人。在偶園,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園內的假山,假山共有三峰,沿偶園東、南兩牆環列,乍看並無奇特之處,細考究則頗有趣味。據同行的導游介紹,偶園假山在結構上分坪、峰、澗、台四部分,每部分體現各自的主題,特色分明,因此使得整個假山繁而不亂,靜中有變,層次分明,境界高雅。園內二進處陳列了「福、壽、康、寧」四大奇石,這些奇石玲瓏剔透,氣度不凡,在賞石界有著很高的地位,是偶園的鎮園之寶。假山環繞之間,是一方碧波盪漾的池塘。綿密的細雨如輕霧般縹緲於水面上,令一池碧水顯得更加通靈雋秀。在池塘邊右側是偶園的牡丹園,這里的上百株牡丹已經生長了幾百年,每一株都是明代的遺留。
參觀過偶園,就到了需要返程的時間。古城依舊沉浸在綿綿不止的細雨之中,街道兩側的樹木沐浴著密密的雨絲,斑駁的石板路泛著微微的亮光。飄飛的雨霧中,古城的小店靜靜地端坐在那裡,一副超然物我的姿態;街道上偶爾有一兩個遊人,在石板路上踽踽而行。這樣的情境,讓我想起了戴望舒的那首《雨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