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蛋糕培訓 » 赤壁附近哪裡有蛋糕店
擴展閱讀
素食國王蛋糕圖片 2025-01-17 05:54:44
四川廣安生日蛋糕店排名 2025-01-17 05:53:15
甄摯千層蛋糕工廠在哪裡 2025-01-17 05:44:37

赤壁附近哪裡有蛋糕店

發布時間: 2024-08-21 18:50:27

⑴ 紫雲西餅 赤壁店怎麼

這個貌似是赤壁最好的蛋糕店了,無法超越啊~環境很好,蛋糕什麼的也很好吃,性價比高~不錯,以後買蛋糕類的就去紫雲西餅啦~

⑵ 赤壁的習俗,故事,歌,曲......有哪些

民俗宗教
飲食服飾
[飲食]:
主食:本縣主食以稻米為主,不足時,以紅薯、大小麥、蠶豆、綠豆、豌豆、飯等補充。南部山區由以紅薯為主食,習慣將薯製成薯絲戒剁成薯丁曬干貯藏,長年食用。在隨陽一帶,群眾有食煮穀米的習慣,將穀子煮熟曬干舂米煮飯,小兒食後易消化、飯發泡,現已少有這種作法。
酒菜:歷來習慣飲用稻穀釀造的燒酒,農村多以糯米釀成甜酒,再加入燒酒,壓在一起,稱為米酒,用來待客。城市居民習慣喝外來瓶酒,如大麴、小曲、白酒、高梁酒、啤酒、葡萄酒、香檳酒等。農村小糟坊用稻穀加工的白酒,價格低廉,酒性平和,很受農民歡迎,習稱「農家樂」。饋贈親友仍以瓶酒為敬。本縣人民生活,一貫節約,平時用餐,一般3-5碗家園菜,少有葷腥,來客則加上1、2葷菜;年節,農村有殺年豬的習慣,臘肉臘魚是城鄉人民的傳統菜餚,等客一般以肉魚為主,喜慶婚喪設筵大多有肉糕、蛋卷、魚氽、肉圓等上席。近年來,宴請賓客,菜餚樣式越來越講究,由10海碗進而為12海碗、14海碗,全雞全膀;以後又由大盤在碗,改為10多個乃至20多個小碟小碗,花樣繁多,不一而足。
煙茶:舊時待客均為水煙、旱煙;現在待客均為卷煙,質量由低檔轉向高檔。本縣歷史上是茶葉產地,農村大都習慣飲用自栽自製的老粗茶,城鎮居民喜歡用茉莉花和毛灑茶。手工加工的仿製龍井,現在成為待客佳品。過去待客的傳統茶如花椒茶、綠豆茶、凍米茶、芝麻黃豆茶等在南部山區仍然盛行。
[服裝] 本縣群眾衣著,歷來簡朴,過去除富家用綾、羅、綢、鍛為衣料外,一般都以土布作料。農地自產棉花,木機織布。建國後,改用「料布」、卡機等細棉織品及絲毛織品為衣料,化纖布問世後基本取代了棉織品。用毛織品更為普遍。服裝式樣,建國前,男女均為大襟衣、便褲,富家婦女有穿著旗袍;建國後,男性普遍穿蘭色、灰色或青色中山裝、軍干裝、青年裝,農村老年婦女仍以大襟衣,便褲為主,城鄉青年婦女都穿青年裝。近年服裝樣式越來翻新,有羽絨服、晴綸衫、西裝、香港衫、蝴蝶衫等。女青年在夏季多著各式裙。男女服裝隨著時代化潮流的變遷式樣越來越新穎。
[鞋襪帽]建國前,城鄉男女一律穿圓口布、長筒棉紗襪或白布襪,男性戴瓜皮帽,女性除老年人戴勒帽或回絨帽外,沒有戴帽的習慣,雨天男女老少穿木屐、油釘鞋。建國後,鞋的品種增多,除圓口布鞋外,有解放鞋、回力鞋、球鞋、涼鞋、皮鞋,近年婦女多穿高根鞋。雨天,城鄉男女穿輕便或半筒膠鞋,紀短筒錦綸彈力襪後,青年婦女又興起了長筒襪。男性大多解放帽、工人帽,花樣比較少。
[發型飾品]
發式:建國前嬰兒多蓄鹵門搭,男孩蓄平頂頭,女孩扎短辮,成人男性大多剃光頭或蓄分頭,未婚女性扎單辮,已婚挽發髻。建國後,男性多蓄分頭、長發,青年女性扎雙辮,中年婦女理運動式短,老年婦女蓄短發,間有用發夾的,挽發髻的很少見到。近年來,中青年婦女燙發然成風。
飾品:建國前,城鄉婦女佩戴的飾口一般為簪子、耳環、戒指、手鐲等,兒童則戴項圈、百家鎖。飾品質量,視家庭貧富而定,金、銀、銅皆有。建國後,這些飾品很少見到。近年,青年婦女佩帶耳環、戒指、項鏈、手鐲的逐漸多了起來,質量有24K金、12K金或鍍金幾種。
[住宅] 過去城鄉住房均為磚木結構,富戶為青磚瓦房,其次為泥磚房。青磚瓦房一般為三間二重或五間二重,也有連三重、四重的,大村大戶甚至有五重堂、七重堂、貧苦人家多數為泥磚草房。建國後,建房一般多為小紅磚和木質結構,家庭環境較好的,大多是磚木加鋼筋水泥,一般為三間或五間一重樓房或平房。帶樓的,有的以鋼筋水泥製作樓板,有的以木材鋸成板為樓板。
[傢俱] 過去群眾傢俱設備,一般為八仙桌、太師椅、大櫃、關門床、春秋桌等木質傢俱,樣式陳舊古老。現在群眾使用的傢俱逐漸向現代化、高檔化發展。城鎮桌、椅、床、櫃時興(上)海式、廣(東)式和組合傢俱,一般家庭都有沙發、春秋椅、黑白電視機、收錄機,生活優裕有洗衣機、彩色電視機、電冰箱、收錄機、大型音響等電器設備。農民家庭的傢俱設備,也逐步在向中、高檔轉移。喜慶喪葬
[婚嫁]
訂婚:舊時俗稱「發庚」、「發八字」。一般小兒出生後就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訂立婚約。將男女方出生的年、月、日、時,以干支(共八個字)寫在「庚書」上,一式二份,各執一紙為據,互相交換。「壓庚書」信物,男方多以簪、耳環等首飾,女方多以刺綉品相贈。實之戶,訂婚信物經較貴重,貧寒人家則是一般信物,以表心意。舊時本縣在婚嫁上有的地方存在一些惡習,如「蓄童養媳」,「早婚」、「抱媳等子」、「搶親」等。建國後,逐步由包辦婚走向男女青年自由戀愛,並到政府部門進行婚姻登記。領取結婚證。
結婚:男方稱娶親,女方稱嫁女。舊時選擇吉日良辰,結婚前3天,男方向女方送去「邊豬壇酒」稱為解禮;迎親日由男方抬花轎敲鑼打鼓,到婦言迎娶。新人(新娘新郎)進房先喝「交杯酒」,再由男方最親最親最尊婦女(婆母或親嫂)開發米泡、糖果、沖糖茶;然後新人雙雙「拜堂」,先拜祖宗,再拜翁姑,後拜叔、伯、兄、嫂以及親戚中的尊者;長者,由賓相逐一喊出名字受禮,凡受禮者,均須拿出「拜茶錢」。建國後,農村、城市大多數男女青年,自由變愛。結婚一般選擇雙日或逢八之日,取消了花橋,路程遠的用汽車迎送,路近的由步行迎送,男方去幾句男青年到女方家去迎親,婦方則由7-9名女青年送親(連新娘在內為雙數)。舉行文明婚禮,不拜堂,只行鞠躬禮,也向親戚中的尊者、長者端茶,凡受茶者,也必須給新娘以「茶錢,多少隨意。新娘進屋,必須由一名子女雙全的婦女為「牽親媽」,陪伴新人舉行婚禮。
民國時期,結婚禮服新郎按清代式樣,穿長袍、馬褂,頭戴瓜皮帽或禮帽,上插紅絨球;新娘則按明朝裝束,戴鳳冠、穿霞披。建國後,新人均穿時裝,近年大多以西服為結婚禮服。
新婚之夜,城鄉均有鬧洞房的風俗,俗稱「三日不分大小」,長輩晚輩,濟濟一堂,喧鬧歡笑,認為越鬧城發,一直鬧到深夜。在鬧新房的同時,親友要茶盤盛紅棗、花生、桂圓、瓜子向新廊、新娘撒去,並唱撒帳歌,以取「早生貴子」之義。婚後第三天,夫妻雙雙到女方家中去省親,稱為「回門」,去時女在前,回時男在前,必須當天去,當天回。過去回門 小轎,現在步行或坐車。
過去城鄉獐習慣取乳或,結婚表示成人,做「大人」了,必須取消乳名,改用成人名字或取字。這就要在「回門」的當晚,舉行一次「賀號」的儀式,由親友用紅牌子寫上新郎的名字,敲鑼打鼓,燃放鞭炮送上門。從此以後,別人再也不能喊新郎乳名了,新郎家則設宴待親友。至此,整個結婚儀式就算完了。
[生育]
報喜:嬰兒出世後,小兒父親攜酒1壺、雞1隻(公男用公雞,生女用母雞),到嬰兒外婆家報喜,外婆家則回報1隻雞(公男用公雞,生女用母雞),並帶回外婆早為嬰兒准備好的衣物、尿片等。
做九朝:從嬰兒出世的那一天算起,第九天為嬰兒做九朝,親朋都來「看月母」,贈送面條、食糖、布料若其它營養品,過去舊法接生,許多嬰兒生下就咸染破傷風(又名臍風),一般在出生一天發作,死亡率很高,到了第八天不發病說明小兒算過了「關」,所以做九朝,以示慶賀。
滿月會:嬰兒出世1個月,宴請親朋,一般做了九朝就不再做滿月會了。新朋「看月母」應選在上午,下午看月母是不受主人歡迎的。舊習慣,月母不能「看月母」,懷孕婦女不能進入月母房中,月母(刮胎、引產或小產)都自學不進入他人家庭。嬰兒出世後,胎要用罐子盛好丟入池塘或埋在十字路口。
周歲:小兒滿周歲,父母請親朋吃糍粑。這時候小兒乳齒已齊,認為吃糍粑會使牙齒越粘越牢。親友離開時,主人分給每人一塊糍粑帶去名曰「分心神」。
[壽慶] 年滿60歲以上老人,一般每年都做生日,做60大壽。有的人兒女早已成家的,即使40餘歲,女兒女婿也要為父母、岳父祝壽。祝壽的禮品一般 面、罐頭、雞蛋、生日蛋糕,有的還送壽匾。
[喪葬]
坐夜:凡老父老母去世,其家必請歌師數人於出殯前一晚唱 「坐夜歌」,陪伴亡靈。所唱的內容主要是《三國演義》、《征東》、《征西》、《說唐》等民間唱本中一些故事情節,歌聲凄楚動人,以激發死者兒孫傷感。有的歌師水平高,按死者身世,現編現唱,歌手互相問答競賽。
出殯:傳統習慣,採用棺葬,棺材採用杉木或株木製成。喪夫一般用16人,名曰八抬八側。頭一天由喪夫掘好墓穴,出殯時由媳婦披麻戴孝,女婿端靈牌隨行(蒲圻西南部、東北部習慣由兒子端靈牌)。兒孫晚輩穿孝服、拖長布片,持器喪杖送葬。習俗,送葬者均不送達墓地,中途打鑼回靈,除去孝服進屋,由喪夫將靈柩抬到墓地,下井築墓。在墓地,喪家送去一餐飯菜給喪夫吃,如過路人或去墓地觀玩的人均有一份,名曰吃:「子孫飯」。舊時戴孝,均用白布做成孝服,現在一般用黑布手補貼,有的用白布纏袖,以示孝意,有的則用白毛巾代替。1976年前後,提倡火葬,由於民間習慣勢力阻礙,只推行了很短一段時間,現在除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外,大多數均恢復了棺葬。過去老父老母去世,孝子孝孫四十九天不能理發,名曰「蓄七」,七七滿後,將靈位火化,名曰「去靈」。
死者入殮衣服,在民國時期,均從清代習慣,男性一律服明代裝,戴儒巾,穿圓領大袖長服,腰系綬帶,足著雙梁布鞋;女性由著在生式樣服裝。近年來死人著裝,一般按在世人裝束入殮。
本市喪葬舊習俗還有不少,如死者「開路」、「超度」、請「陰 陽先生」看日子、選墓地、定山向以及逝於外地的遺體不準進屋等。
(四)生產生活
[農事習俗]春節過後,新的大忙季節即將到來,正月開始農事的第一天,早晨要喝開工酒,吃開工飯。正月十五過後,才一心一意干農活,故有「吃了月半粑,各人種莊稼」的說法。
養蠶:正月初一早晨桑樹枝上掛紅祭桑神,正月十五夜裡迎紫姑以卜蠶桑並占農事。
插殃:插秧時打鼓唱栽田歌,歌詞有「栽田啊,栽得快,臘肉炒韭菜」等。栽田第一天稱為「開秧門」,開秧門時,有的還鳴放鞭炮。插秧時慢的不主動易位者,後面可關前面的「籠」,謂之「落籠三耙寬」。栽田上岸這一天,大夥將主人包圍,給主人渾身糊泥巴,謂之「糊谷倉」,公社化時期,各地糊生產隊長一人。
種芝麻:種芝麻時禁穿短褲,要著長衫長褲,穿鞋襪,認為不這樣芝麻桿下一大節不角。
種豆子:春他前後種黃豆,頭上要戴包巾或草帽,認為不這樣豆子光桿無莢。種種瓜:民間傳說,婦女蹲下種瓜結瓜多,男人種瓜結瓜少,男人削竹片向土下尖(刺)上幾刀,據說也可以多結瓜。
鋤草:民諺有「(稻)谷薅三遍豬無糠。棉鋤七遍飛長江」,又有鋤頭底下出黃金的說法。
修水利:秋冬民間修水利,打硪要唱打硪歌,好一齊用力。
以物占歲:立春後串鄉售貨者,先見賣蓑衣斗 ,其年雨水多;先見賣雞罩,其年乾旱;先見賣秧馬,年歲好插秧早。
聽雷占歲:民間立春是聽協聲占年歲。雷聲響亮,則年歲好,悶協不吉,再看打雷在驚蟄前或後,民間有諺「雷打驚蟄前,高山頂上也作田」。
看魚占歲:春水發後,看何種魚上水,鯽魚上水年歲好,鯰魚上水大天干。
睛雨占歲:民間以農歷五月二十六占年歲。有諺語說:「有收無收,看五月二十六,大睛大收(天收),大雨大熟;半陰半陽,漿衣洗裳;麻紛細雨,賣兒賣女;(下雨),油菜小麥一不桿。」
看螞蝗占歲:螞蝗咬大腿淹水,螞蝗咬腳背天旱。
砍李樹:除夕晚上,將李對砍一刀,第二年結果多。
[畜牧習俗]
養牛:牛為農家之本,俗稱「長尾巴爺」。牛犢初生,主人扶其拜四方;除夕、春節晚上牛欄點燈,正月初一牽牛出欄,要燃放鞭炮,謂之「牛出行」。
養豬:農家忌養五爪豬。捉小豬先看腳生幾爪;歡喜黑豬;花豬額頭一點白,謂之「開眼」,這樣的豬好喂養,長得快;小豬捉回剪除尾毛,說這樣豬不生病。
養雞:正月初一雞籠貼上紅紙,上寫「六畜興旺」。孵雞前,雞蛋先用葫蘆瓢裝,而後放入雞窩,說這樣孵出的母雞多,會下蛋。又說上蛋母雞多,晚上上蛋公雞多,公雞留種只能留1隻,不能留3年。
養狗:小狗要偷,初生小狗不能讓它吃飽,否則易脹死。
養貓:忌貓一胎生多子,俗語說:一龍、二虎、三貓、四鼠。生四隻以上的小貓無用,不會捉老鼠,小貓初生忌屬鼠的人看,說屬鼠的人看了老貓會吃小貓。
忌燒果木:民間忌燒桐、桃、李等果樹,說燒了這種果樹會死貓。
[漁獵山伐]
祭水神:年頭選吉日下湖,下湖前燃鞭炮香燭,祭祀水神。
敲木鼓:漁民下網後,將漁船分在四面八方,敲擊木鼓,驅魚進網。
女不站船頭:舊時漁民不讓婦女站船頭,故女人只能站在船後搖櫓。
吃魚不翻邊:船家忌語船帆(翻),要說蓬,並忌說沉、潑、倒、落水等語及其同音字。
圍獵:打獵時,槍手布山四周,眾人以木棒自山中向四方驅趕吆喝,獵獲野獸,眾人有份,槍擊者得獸頭,得多些。
燒木炭:入山燒木炭看日子,燒好後封火,出炭時仍要看日子。
[修造習俗]
建房:本縣城鄉建房,特別是農村建房,從選址定向、清基下腳,一直到房屋建成,都要按鄉風民俗辦事。過去選址定向,都請 「陰陽先生」用羅盤測量。建國後沒有陰陽先生,由主家自行選址。建房必須選擇「前無阻擋,後有依靠,座北向南,地勢高亢」的地方。清基下腳、立大門都遷雙日或逢八的日子,並要向磚匠封「利市」(小費)。大門頂合攏要放上6枚或8枚金屬錢幣,稱為「封財門」。完成「山尖」要請磚匠吃糍粑,稱為「巴尖」,意謂越「巴」越牢固。房屋落成,「上樑」是最後一道工序,梁要由主人舅家送,並且要「偷」,不能落地,從砍伐、加工、搬運、存放到上樑,都要以椅凳承墊。上樑之日,主人大擺宴席,迎接親朋好龍,敲鑼打鼓放鞭炮,披紅掛彩將梁抬來,午時(中午12點)由磚專匠將梁「落位」,並燃放鞭炮、念祝詞、撒糖果。到此,建房工程就算全部完成。
造橋:造石橋最後一塊石合攏時,如即聽到什麼生物叫聲就馬上合攏,謂之關神。 [其它習俗]
理發:理發擔上掛刮刀布,源於清初的白布條,上寫: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嬰兒理發用在頭上滾動,同村小孩分食。男青年結婚時要晚上,二童子掌燈。
店鋪開張:燃放鞭炮、請客、貼楹聯。
行商貨郎:行商貨郎走鄉串戶,搖貨郎鼓,有時吹口哨招攬顧客。
[生活習俗]
赴宴坐席,圓桌一般不分上下左右,如果是方舊,由比較講究。一桌單席,進門當面為上席,左大右小,上席對面席,也是左大右小,兩國四個座位為陪座,一般不分大小。擺席時,一桌居中,兩桌一字席,三桌品字席,四桌田字席,五桌梅花席,六桌非字席。宴席上如只有6個人,不能兩兩相對而坐,必須 開坐, 則認為是「烏龜席」。吃飯前,筷子不能放在飯碗上或插在飯中,認為這是「叫亡人」(祭奠死者)。斟酒時,酒壺不能擋住客人視線,一般從側面為客人斟酒,還有「酒要滿斟,茶要淺斟」的習慣。
生病向鄰居借用葯罐,用後不能主動送還,領居需用時自己來拿。為病人取葯,中途不能在別人家停留。
抬病人去治病,要腳在前,頭在後,只有抬屍體,才是頭在前。

宗教信仰
宗教傳入本縣歷史甚久,早在唐朝即有佛寺,稍後有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信教群較為普遍,縣境內佛寺、道觀、教堂多達163。民國年是,天主教在本縣成立中心教區,管理蒲圻、崇陽、通城、嘉魚4縣教務,有外籍教士主持工作,勢力甚為雄厚。「文化大革命」期間,橫掃「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各種宗教停止活動。1978年以後,群眾信教同逐漸有所興起。
(一)佛教
明洪武十五年(1382),本縣設有僧會司,僧官為碧潭。清康熙九年(1670)僧官為徐明常。縣境內有佛寺(廟庵)122座,遍及城鄉各地。
歷代達官顯宦奉佛的多,如剌史袁昭文手書金字金剛經,邑人司徒,魏說致說致仕歸,日與老僧說法,饒州剌史宋秉榮回縣建羅峰寺於花紅山,進士馬涉昌究心釋典,講學雪峰寺,自稱雪峰和尚。群眾信佛的更為普遍,各寺廟香火不絕,隨陽山上的隨陽庵,每年朝山進香的除本縣的以外,還有不少外地人。本縣佛寺大部分建築於唐,歷宋元而盛於明代,清朝時廟宇修葺的多,創建的少。後因戰亂,寺廟多被毀壞,剩下的在建國後也被改為學校,或作其它用途。歷代寺廟規模較大且有名氣的有:
延壽寺:在城內疊秀山,唐永貞元(805)僧威公創建,明天啟七年(1627)魏說在寺內建有藏經閣,藏經677卷。清順治十一年(1654)有洞宗睦和尚演法寺中。康熙九年(1670),全縣民眾集資重修,嘉慶時知縣鄭家屏又重修,後附有義學。咸豐二年太平軍兵毀。
鳳凰寺:在鳳凰山下,又名發鷲寺,唐廣德二年(764)都峰和尚建,明洪武初巋玉岩重修。
雪峰寺:在雪峰寺,唐咸通二年(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