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蛋糕培訓 » 臨潼區米旗蛋糕店在哪裡
擴展閱讀
蛋糕險什麼意思 2024-11-13 03:35:21
戚風蛋糕胚一般能放多久 2024-11-13 03:30:24
開單多多的蛋糕圖片 2024-11-13 03:29:47

臨潼區米旗蛋糕店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4-06-19 13:06:55

A. 西安市最有名的名牌是什麼

安的小吃太多了,下面我簡單的介紹幾個:
1、老童家臘羊肉

陝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相傳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慈禧太後攜光緒皇帝逃難來西安,品嘗了老曹家臘羊肉後大加贊賞。 並由兵部尚書趙福橋之師邢庭維手書「輦止坡』三字,製成匾額懸掛門口,從此老童家臘羊肉名聞遐邇。近百年來長盛不衰。 臘羊肉選料精細,工藝講究,輔料齊全,火功得當。鹵煮出的肉,色澤紅潤,質地酥爛,香醇可口,是佐餐下酒良菜,也是饋贈親友佳品。

選用新鮮肥羊,宰殺後配以青鹽、芒硝、 八角、桂皮、草果、花椒、小茴等調料,經制坯配料,鹵制和上色等工序製成。腌肉時將羊肉皮面相對折疊排放在大缸內,添入井 水,撒進青鹽、芒硝,腌2-5天。腌透。煮肉時先將老鹵湯倒入鍋內,加入等量清水,放人調料包,用旺火燒開後再酌加青鹽,放在肉板匕用重物壓緊,改用小火們煮3-4小時,至肉酥骨離時撈入盤內,再用原汁湯沖洗肉面,去原汁,用凈布瀝干即成。

羊肉除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外,還有味甘苦、性火熱、開胃、 增進食慾、補腎助陽的作用,是一種強壯食品。

2、太後餅

陝西省富平縣著名小吃。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相傳創制於漢代,系漢文帝之母薄太後腳廚所擅長,太後喜食,故而得名。由麵粉和豬油等製成。

將板油撕去皮膜,切成小丁,刀 背砸成油茸。加入用栓皮、花椒熬成的調料水和適量精鹽 攪拌均勻。取麵粉加水和成面團,揪成面劑,用手按平後擀成長形面片,抹上一層油茸,捲成圓柱形,搓成長條,反復行疊後再揪成小劑,製成餅坯。在餅坯上刷一層雞蛋液或蜂蜜水,放人鐵爐中烘烙,待外皮呈金黃即成。

外皮金黃,油潤酥脆,內層綿軟,咸香適口。富含碳水化合物、動物脂肪酸等營養素。

3、春發生葫蘆頭

陝西省西安市著名風味小吃。葫蘆頭源於宋代市食的「煎白腸」。1929年以秒年何樂義經營的豬大腸最馳名。因豬大腸脂厚形似葫蘆,故名「葫蘆頭」。現已由大腸發展到包括海味類的眾多品種。

將豬大腸、豬肚用鹽、醋分別翻轉、搓揉去油膩和腥味,清水漂洗至腸、肚色白發亮,無腥臊味為止,再在熱鍋上焙烤,在距大腸30厘米處切斷,即為葫盧頭,放人清水鍋中煮4 小時後加精鹽,10分鍾後撈出腸、肚放篩內景晾乾待用。肉湯由豬骨、豬方肉、調料包(花椒、八角、桂皮、草果)熬成。取肉湯2份和清水1份旺火燒開,將掰成的白果大的托托饃放在碗中,再將大腸、熟肚各3片,熟肉、雞肉各2片(魷魚、海參2片)整齊地排放在饃塊上,用鍋內滾開的湯澆3-4次,使碗內饃塊浸透湯汁,然後放人料酒、調料水(花椒、八角、桂皮熬成)、味精、香菜末和蒜苗絲,澆上熟豬油,最後再澆上滾開湯汁,配以精蒜、泡菜、辣子醬即成。

湯味醇,鮮香適口。是一種高飽和脂肪酸、高膽固醇、高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如加人海味,可增加蛋白質的含量。

4、黃桂稠酒

黃桂稠酒源於唐代,是以優質糯米特釀而成,純天然發酵,色澤如玉,,酒味醇香,酸甜可口,具有止喝、生津、活血、健脾、開胃、潤膚、滋肺、營養等功效,含有葡萄糖、乳酸和人體所需的18種氨基酸,冷熱均可飲用,是老幼皆宜的上等飲品。杜甫詩中「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百家眠」所言之酒即指此酒。有人預言,二十一世紀,此酒將會象「可口可樂」一樣風靡世界。今以永康、西安飯庄和徐家黃桂稠酒最為著名。

5、樊記臘汁肉

陝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由樊鳳祥父子倆創於1925年。已有70年歷史。於1989年參加商業部「金鼎獎」評選活動,被評為部優產品。臘汁肉是一種用著鍋占制的普什肉,但比一般醬肉酥爛,滋味鮮長。由於選料精細,調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陳年老湯, 因此所制的臘汁肉與眾不同,有明顯的特色,人們稱贊它是:「肥肉吃了不膩口,瘦肉無法滿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爛,食後余香久不散。」

將肥瘦適度的鮮豬肉,用涼水洗於凈,切成 1-2公斤的長條,放入陳年老湯鍋內,加入適量的涼水、食鹽、料灑、糖色,以及八角、桂皮、花椒、丁香等10餘種調味品(用粗布袋裝),壓上鐵運算元,先用大火燒開,撤去浮沫,再改用小火炯煮, 保持湯鍋小開,煮約2小時後改用微火燜3-4小時,此時肉已完全酥爛,即可撈出拆去骨頭,放在大瓷盤內。吃時切臘汁向少量,夾人剛出爐的白劑饃中,此時饃香肉酥,回味無窮。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白劑饃一起食用還可以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6、蜂蜜涼棕子

棕子以優質糯米製作,吃時用絲線拉成薄片,盛在小碟之中,佐以白糖、玫瑰、蜂蜜、盛夏食用,入口既冰涼又香甜可口,是夏令最佳食品,西安飯庄及各甜品店有售。

7、歧山面

歧山是一個縣,盛產麥,善吃面條。有九字令:韌柔光,酸辣汪,煎稀香。韌柔光是指面條之質,酸辣汪是指調料之質,煎稀香是指湯水之質。 歧山面看似容易,而達到真味卻非一般人所能,市面上多有掛假招牌的,俗辨其真偽,一觀臊子[左火右覽]法和面條擀法便知。 臊子,豬肉,必帶皮切塊,碎而不粥。起鍋加油燒熱,投之,下薑末、調料面煸炒。待水分干後,將醋順鍋過烹入,沖冒白煙。以後醬油殺之,加水,煮。肉皮能掐時,放鹽,文火至肉爛舀出。擀麵,鹼合水,水合面,揉搓成絮,成團,盤起回性。後再揉,後再搓,反復不已。而後擀薄如紙,細切如線,滾水下鍋蓮花般轉,撈到碗里一窩絲,澆臊子,只吃面而不喝湯。 在歧山,以能擀長面者為女人本事,否則視之家恥。娶媳婦的第二天上午,專門有一個擀麵的隆重儀式:客人上席後,新媳婦親自上案擀麵,以顯能耐。故女兒七歲起,娘便授其技藝,搭凳子在案前使擀杖。

8、乾縣鍋盔

關中八怪之一:烙饃像鍋蓋。蓋為平面,盔為凸形,且硬,敲之嘭嘭,如石如鐵。一年,有少年從外婆家攜鍋盔回,中途下冰雹,皆蛋大,砸死許多雞羊,少年頭頂鍋盔,有安全帽之功能,行十里路,身無傷損,饃無破裂。 堅硬,食之卻酥,沒牙的老人尤其喜愛,窩窩嘴嚅嚅而動,愈嚼愈出味。 用料簡單,若麵粉十斤,水便四斤,鹼面七錢,酵面可夏七兩,冬斤半,春秋一斤。製法也簡單,卻必須下苦力,按季節掌握水溫,先和成死面塊,放在案下用木杠壓,使勁壓,邊折邊壓,壓勻盤倒,然後切成兩塊,分別加入酵面和鹼水再壓,再使勁壓,直到人大汗淋淋,麵皮光色潤,用濕布蓋嚴盤性。性起,面塊分成每塊一斤多重的面劑,推擀成直徑七寸,厚約八分的圓餅,上鏊,三翻二轉,表皮微鼓即熟。鍋盔鋪里,賣主稱饃不用手摺,而以刀割,刀是長葉馬刀,割是斜面削割,大顯大家風度。歷來賣鍋盔的未遭他人搶竊,刀具使一切歹人生畏,鍋盔也隨時能夠當盾。 據鄉里傳,鍋盔為古軍人所創。極是。

9、石子饃

七十年代,關中一農民有冤,地方不能伸,攜此餅一袋,步行赴京告狀。正值暑天,行路人干糧皆壞,見其餅不餿不腐,以為奇。至京,坐街吃之,市民不識何物,農民便售餅僱人寫狀,終於冤案大白。農民感激涕零,送一餅為其明冤者存念。問:何餅?說:石子餅。其餅存之一年,完好無異樣,遂京城嘩然。 此餅製作:上等白面,搓調料、油、鹽,餅胚為銅錢厚薄。洗凈的小鵝卵石在鍋里加熱,餅胚置石上,上再蓋一層石子,烘焙而成。其色如雲,油酥咸香。 同州人尤擅長此道,家家都有專石子,長年使用,石子油黑錚亮。據傳,一家有二十多年的油石子,到六十年代,遭災,無面作餅,無油炒菜,每次熬蘿卜,將石子先煮水中便有油花,以此煮過兩年。

10、牛、羊肉泡饃

陝西省西安市著名小吃。歷史悠久。早在崇幀年間,西安就有了專營羊肉泡饃的「天錫樓」,在西北地區頗有影響。

羊肉以肉質松酥,色澤紅潤,咸爛可口,氣味香醇而久負盛名。清末慈喜太後因八國聯軍侵入北京逃往西安,一天當行到北廣濟街時聞到一陣濃香,立即停輦,派太監探問,方知是老童家烹制臘羊肉而飄出來的香味,品嘗之後,贊不絕口,隨贈親書「輦止坡老童家」條幅。老童家臘羊肉即變成貢品,風靡京華。今輦止坡老童家的臘羊肉,已擁有現代化的真空包裝,批量生產,銷往國內外,使這一宮廷貢品變成廣大群眾的美食。

用優質牛(羊)肉、牛(羊)骨,配以花椒、大茴、草果、桂皮等調料,入鍋內煮至內酥爛、湯汁濃備用。用優質水調面團烙成「唬背菊 花心」托托饃,掰成著頭大碎塊。炒鍋置人上加濃汁湯,再添適量水 煮開,放切好的熟牛(羊)肉和適量濕粉絲稍滾,再將掰好的饃塊倒入,加調味品煮1—2分鍾,淋熟羊油盛人碗中。食用時佐以糖蒜、 辣子醬、芝麻油、香菜等。傳統作法有三,一曰「干泡」,通過煮制,湯329汁完全入饃內。此饃筋而韌、粘而滑;二曰「口湯」,煮的饃酥綿光滑,吃完碗內留湯一口;三曰「水圍城」。寬湯煮饃,碗四周是湯,中點是饃,湯多饃散、清香綿滑。

11、辣子蒜羊血

將羊扳倒,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熱血接入盆中。用馬尾籮濾去雜質,倒進同量的食鹽水,細棍攪之,勻,凝結成塊後改切成較小的塊,投開水鍋煮,小火血固如嫩豆腐,撈出,呈褐紅色,舌舔之略咸。 至此羊血製成,可泡在清水盆里備用。 清晨,或是傍晚,食攤安在小巷街頭,擺設十分簡單,一個木架,架子上是各類碗盞,分別放在鹽、醬、醋、蒜水、油潑辣子、香油。木架旁是一火爐,爐上有鍋,水開而不翻滾,鍋里煮的是切成小方塊的羊血。羊血撈在碗里,並無許多湯,加各類調料便可下口了:羊血鮮嫩湯味辣、嗆、咸,花椒、小茴香味竄撲鼻。 咸陽有一人,可以說什麼的都不缺,只是缺錢;也可以說什麼的都沒有,只是有病。病不是大病,體弱時常感冒。中醫告之:每日喝人參湯半碗,喝過半月即根除感冒。此人拍拍錢包,一笑了之。賣辣子蒜羊血的說:買羊骨砸碎熬湯每早喝一碗;再每晚吃羊血一碗吧。如此早晚不斷,一月後病斷。

12、賈三灌湯包

灌湯包是一種什麼產的食品呢?顧名思義,它就是一種包子,但裡面卻是有湯的。這又是何故?其實只是一層窗戶紙,不捅不破。不知道的還以為是用某種工具把湯灌進包子里去的,不然,這湯本已在餡裡面,只不過是在包之前把肉凍放在餡中,包好以後經籠屜上火一蒸,肉 凍化開而不漏。灌湯包講究湯不能漏,包子又要不粘籠屜,這全看大師傅的手藝了。地道的灌湯包為清真食品,一般為牛、羊肉餡。京城的灌湯包雖然仍為賈家所開,但也許為了適合更多人的口味,又增加了三鮮餡、素餡等品種,味道自然不及牛、羊肉來的地道。包子上來以後,要蘸著佐料吃。佐料為店裡特別加工過的醋加辣椒末,另備小盤糖蒜與香菜(北京店則未見准備)。包子熱騰騰的,但千萬不能迫不及待地去吃,萬一您一不留神,一口下去,包子里的熱油湯不是燙著了您的嫩舌頭,就是濺您個滿臉花。不必不好意思,灌湯包吃的就是這口,樂在其中,若不身臨其境,難解個中三味。臨了,您千萬別忘了要一碗香甜爽口的八寶 粥。

賈三是西安城的名人。來到西安,你是無論如何該去拜望賈三先生的,該去品味賈三先生透徹人心的清真和美倫美煥的技藝。找到賈三,你就算是找到了真正的小吃。西安的小吃多,「賈三灌湯包子」是名頭最大、字型大小最為響亮的西安小吃之一。
賈三是回民,西安的回民差不多都是經商理財、運營資本的天才;同時,西安的回民有著悠久的吃苦敬業、愛國愛教的傳統。賈三依靠著優秀的民族傳統和祖祖輩輩傳下的敬業精神,歷經三年初創,五年立基,十年的潛心發現,二十年的不斷出新,創制出了「灌湯」形式的、以「賈三」冠名的系列美食。「賈三灌湯包子」的價值和意義,不只是拘囿於為西安食苑填空補缺的層面,他的「灌湯包子」蘊籍著許許多多令人思考的東西。
傳統的小吃多大以「頂盤挑架」「沿街呼號」形式買賣,進一步發展也就出現了「明鍋亮灶」「前店後家」的店鋪和街市格局,而賈三灌湯包子是以「集團化」的營銷思路進入市場的。賈三名下有自己的專業研究隊伍、營銷策劃隊伍和產業開發隊伍。可以說,賈三以「灌湯包子」響名享譽,同時,賦予「灌湯包子」無限的價值和意義。賈三本著中國文化「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的傳統理論,用小小湯包做出了無限大的事業。賈三是西安小吃苑的一朵奇葩,夠得上貨真價實,也夠得上獨道獨行;他在展示西安小吃區域特色的同時,更多展示了西安穆斯林飲食文化的特色。

13、陝西涼皮

陝西涼皮種類繁多,做法各異,調拌時各具特色,口味也不同,在這里,僅舉出以下五種:
一、 麻醬涼皮:一種典型的清真吃法。其做法較簡單,把麵粉調成糊狀,盛入特製的金屬涼皮籮里,搖晃涼皮籮使面精平平的鋪在籮底,然後放入開水鍋內蒸製成熟。吃時,把涼皮切成半厘米寬的條,一般加輔料為黃瓜絲,調入鹽、醋、醬、芝麻醬、辣椒油等即可。
二、 秦鎮涼皮:以大米粉為原料製成,因產於戶縣的秦鎮,也叫秦鎮米皮。製作時把大米粉調節為糊狀,平鋪在多層竹蒸籠內,旺火蒸熟。吃是,用近一米長、20多厘米寬的大鍘刀鍘成細絲,加入輔料青菜、小豆芽等,調入佐料,好的口位全在辣椒油上,調好的涼皮全呈紅色,辣里香。
三、 漢中涼皮:因產於漢中地區而得名。由於加工時用小石磨加水將米磨製成米粉漿,又叫水磨涼皮。製作時,將磨好的米粉漿平鋪於竹蒸籠上蒸制。加入調料,主要是蒜汁、辣椒油,口位酸辣之中透著蒜香。
四、 岐山擀麵皮:岐山縣製作的最佳。製作時,將小麥粉洗出麵筋,把澱粉擀成薄餅,上蒸籠蒸制。製成涼皮既軟又粘。調料以岐山當地釀制的糧食醋和辣椒油為主,輔以洗出的麵筋絲,在一小鐵鍋內拌合均勻,盛盤而饗客,其口位主要特點是酸、辣、香。
五、 麵筋涼皮:主產於關中地區,加工時,要先洗出麵筋,澱粉調成糊,盛入金屬涼皮籮上鍋蒸制。調制時,加入蒸烹麵筋塊、時令蔬菜,調味品有醋、醬、蒜、汁、味精、鹽、辣椒油、香油等,吃時別有風味。
除以上幾種外,陝西還有扶風的烙麵皮,漢中的魔芋涼皮、黑米涼皮,陝北的綠豆涼皮等等。不論哪一種,遊客不妨都嘗嘗,一定會使你滿口留香。

14、金線油塔

金線油塔是古城西安的一種傳統名貴小吃。它層多絲細、松綿不膩,其形狀「提起似金線,放下像松塔」,故而得名。相傳始於唐代,原名「油塌」,清代時有了改進,選用上等麵粉、豬板油等原料,增加油餅層次,把餅狀改為塔形,將烙制改為蒸制,名稱也由「油塌」改為「金線油塔」,成為上乘美點。油塔蒸好下籠食用時,用手略加拍折抖松,放在盤里,佐以蔥節、甜面醬等,別有風味。

14、柿子餅

相傳300多年前,李自成稱王西安後,臨潼老百姓用火晶柿子拌上麵粉,烙成柿子面餅慰勞義軍,很受義軍將士稱道。後來,為了紀念李自成及義軍,每年柿子熟了,臨潼百姓家家戶戶都要烙些柿面餅吃。天長日久,就演變成了今天的黃桂柿子餅。

主要原料:火晶柿子、麵粉、白糖、桂花、核桃仁、青紅絲、桔餅、冰糖、油。

特點:用火晶柿子拌上麵粉烙成的柿子面餅,金黃軟綿、甜而不膩、芳香撲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