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日蛋糕 » 80年代廣東老式生日蛋糕
擴展閱讀
西安蝴蝶結生日蛋糕團購 2025-04-16 17:07:17
棉花軟糖蛋糕的做法視頻 2025-04-16 17:06:22
微波爐蒸蛋糕需多久 2025-04-16 16:49:31

80年代廣東老式生日蛋糕

發布時間: 2025-04-10 10:32:36

『壹』 你吃過哪些一嘗傾心的糕點

有很多好吃的一嘗傾心的糕點了。我隨便舉例說明一下。我是個愛吃點心(面點的人)我覺得好吃的有:
1、紅豆酥(那種現做的 烤出來的 ,外面的酥皮很香 )
2、紅豆菠蘿包
3、綠豆糕
4、廣式的椰汁紅豆糕、還有榴槤包
5、燒仙草
6、南瓜酥(糯米炸出來的那種)
7、抹茶慕斯蛋糕(不甜膩 且有一點點差的苦味很香的哦)
8、板栗糕
9、巧克力派 還有紅棗蛋糕

『貳』 膠州風俗

膠州風俗習慣青島婚喪嫁娶風俗
節令習俗
年除日 農歷十二月最後一天為年除日,即除夕。是日,做供品、辦酒菜、掛年畫、貼春聯,中午合家團聚吃隔年飯,下午到祖墳前燒紙磕頭,告祭祖先回家過年。各家堂屋正北要掛財神像、掛祝子、列祖位、擺供品、香案。院內撒乾草、馬料。晚燒香,包過年餃子。三巡香後,接回灶神,做好過年的一切准備。晚上,舊時守歲至新年開始。建國後,提倡移風易俗,部分封建迷信習俗漸減,但鞭炮、禮花的品種、花樣和數量大增,歡樂喜慶氣氛益濃。
過年 農歷正月初一,即春節,在傳統節日中,最受重視。除夕夜子時起,新年伊始。舊時,在供桌上供素餃子,並由家長為首,兒孫相隨開門接神,焚紙馬、酹酒漿、叩首拜。全家人穿新衣、食素餃,俗稱過大年五更。此時只許說吉利話,為避免禁忌詞語,多不許小兒說話。飯後,子孫輩於供桌前依次給長輩磕頭拜年。父祖則分給 「壓歲錢」,盼孩子們長命百歲,福壽雙全。拂曉,鄰里親友互致慶賀,作揖口呼「恭喜」、「發財!」謂之拜年。建國後,此節依舊,但祭神、祀祖等習俗已不盛行。機關、團體盛行團拜,慰問烈軍屬,送光榮燈、光榮牌成新風俗。
正月十五 即元宵節,主要活動為張彩燈、踩高蹺、「打燈虎」、放鞭炮、虔「拴孩」、游寺廟、放焰火、吃「元宵」(湯圓)。農村有做「神蟲」、面油燈的習慣。晚上將面神蟲放在糧囤,將面油燈放在祖墳、廟前,院內院外處處燈火。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十六日為續燈。此三日,白天高蹺、旱船、秧歌等民間雜耍演於街市(農村各村相互串演),熱鬧非常;夜間,街市、廟宇、店肆均張掛彩燈,燈上寫有謎語為「燈虎」。人們看花燈、「打燈虎」、放鞭炮、點「焰火」,童稚各打彩燈到處照。各廟宇開山門迎香客,善男信女羅拜佛像前;寺內香煙繚繞,燭光閃耀,鍾磐聲聲,紙灰紛飛,一派迷信氣氛。膠城錢市街財神廟中,香煙尤盛,拜神者多為不育少婦,手捧紅線,套於佛前泥娃頸上,叩首再三,以求生子,此為「拴孩」。各寺廟遊人如堵,常有母子被沖散者,兒啼母喊,加上鞭炮交響,震耳欲聾之聲深夜不衰。1945年後,廟宇多廢。建國後,「拴孩」等迷信活動已無人相信,但慶元宵活動依舊,尤其彩燈加以電器化,質更好,量更多。1983年元宵之慶,盛況空前,新花樣彩燈數以千計,焰火以萬數。膠州城區花燈齊放,遊人比肩接踵,歡聲笑語不絕。
二月二 農歷二月初二,也稱龍抬頭,謂龍開始治水,春雨將臨。主要活動為「打囤子」,凌晨各家於院內、場中,用草灰圈畫囤子形,囤邊畫梯子,「囤子」中心置五穀數十粒,以此預祝五穀豐登。並炒黃豆、炒「旗子」(雞蛋、白糖和麵粉做成的菱形小塊)為節日食品,以祝人丁興旺。
清明 膠州民間也稱「寒食」。雖有禁火三天以寒食紀念介之推的故事流傳,但禁火習俗已除。主要活動為掃墓和春遊、放風箏、植樹。節日大都食炒麵和菠菜豆腐做的「青龍白虎湯」。建國後,大批幹部、職工和學校師生到烈士陵園掃墓,以緬懷忠烈和向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五月端午 農歷五月初五稱「端午節」、「端陽節」、「五月節」,相傳是為紀念詩人屈原。此日吃粽子,兒童的手腕、腳踝系五綵線,謂「端午線」,據說能防蛇蠍。耳鼻中塗雄黃,謂能避瘟疫保平安。日出前,青少年去野外以巾沾露水擦眼,謂能防眼病,稱「拉霧露」。家家門窗懸艾,謂能驅惡魔。囊裹硃砂,謂能祛邪祟。食小蟹,飲雄黃酒,謂能防百病。
過半年 農歷六月初一,謂過半年,一般只吃頓餃子。
入伏 入伏多農歷六月,是日吃面條,謂吃入伏面。
乞巧節 農歷七月初七,傳說為牛郎織女相會之日。因時逢雨季,膠州流傳喜鵲搭橋,織女落淚等神話故事。此日,婦女做各式印花小麵食,以線串連,稱為「巧餑餑」。當晚,少女齊集一堂,做素餃子、瓜果在院里擺供,向織女祈禱,請求幫助提高縫紉刺綉技巧,因名乞巧節,現農村僅存做小面花的習俗。

八月十五 即仲秋節。當晚,家家陳案皓月之下,供以月餅、西瓜、葡萄和蘋果等,焚香祭月老。人們邊吃月餅邊賞月,合家團圓共享天倫之樂。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舊時這一天有登高、賞菊、飲酒、賦詩等活動。
十月一 農歷十月初一,俗稱農家節。此時農事結束,場屋門關閉,僱工回家另謀生路。建國後,農民多在這天改善生活,以慶豐收。
過冬 即冬至,農家要上墳、燒紙,擺供品,祭祖先。全家吃頓餃子。
臘八 農歷十二月初八,此日,民間興以8種粟米乾果煮粥喝,謂「臘八粥」。舊時塾學開始放寒假,塾師解聘。家家掃塵,准備迎接新年。
辭灶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又稱小年,舊時以糖瓜(麥芽糖)水果供灶前,焚香燒紙馬,謂送灶王爺上天。建國後此俗大減,有的僅晚飯吃水餃。

生活習俗
服裝 解放前鄉民服飾所費,占總收入的一、二成,衣料有土布(俗稱小棉布)、「雙龍」白布和藍色的「陰丹士林」布。男上衣為對襟褂、對襟襖,布扣、兩個口袋。褲子為直襠帶腰寬腿單、棉褲。女上衣為右偏襟褂、襖,褲與男式相同。冬季男女均用扎腿帶子扎褲腳。男帽為氈帽頭、三大扇帽,男鞋有雙臉布鞋、圓口鞋;女鞋多為綉花鞋。冬季,也興蒲鞋、毛窩子鞋。夏天也興草鞋,俗稱三里(亨)兒。建國後,男裝興國防服、中山服、學生服,女裝有列寧服和各式大翻領、小翻領上衣。80年代,人們衣著多姿多彩,講究款式先進新穎大方、流行色。衣著質料趨向化纖布為主。
飲食 建國前,多數城鄉居民終歲辛勤所得,十之七八用於食。冬季朝夕兩餐,主食為甘薯雜以粟、豆、高粱、小麥。春夏秋三季每日三餐,食粟居多,雜以薯干、小麥。蔬菜普遍多食白菜、菠菜、韭菜、蘿卜、茄子等。常年有自製的腌蘿卜、腌辣菜和自製的豆醬。普通飯為餅子、粘粥和小豆腐。喜咸甜,厭酸辣。平民改善生活、過節、待客以面條、餃子為上。建國後,群眾生活提高,一般食用玉米面餅子和窩窩頭、白面饅頭。1983年以後,小麥產量大增,人們以白面做主食。
房屋 清末民初,鄉民住房喜南向,3間一套居多,堂屋(正面)居中,東西兩間寢室;也有的一套5間,寢室還有里間。寢室設土火炕,堂屋設鍋灶二套,煙道通過寢室火炕。每間屋面積一般不超過10平方米。建國後,住房逐步改善。實用面積在50平方米以上。1983年以後,草房已絕跡,建房多講究寬大、明亮、衛生。
用器 清末民初以來,膠州居民日常傢具以木器為多。富戶,間有紅木名貴傢具。70年代開始,興寫字台、大衣櫥、木製椅子。80年代興沙發、茶幾、高低櫃、書櫥、綜合櫥、電視櫥和各式軟硬鐵制折疊椅子。
取暖用具 建國前農村主要靠火炕或火盆,有少數人家生煤爐子,俗稱憋里氣爐子。80年代,有人開始自裝家用暖氣。
炊事用具 有鍋灶、風箱。鍋蓋為高粱挺稈做的蓋墊。竹筷子、黑瓷碗、白瓷碗、陶盆、水瓢、水罐。建國後,家家有暖水瓶和茶、酒具。黑瓷碗逐漸淘汰。80年代使用液化氣爐灶者迅速增多。
照明燈具 清末民初為豆油燈,60年代以前民間多用煤油燈,70年代,農村逐步普及電燈。

禮儀習俗

嫁娶喜慶
說媒 民國以前,膠州男女婚姻皆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十五六歲,其母便央媒人找門當戶對的女家求親。如女方向男方求親,稱倒提媒。經媒人說合後,雙方便開始暗地打聽情況,無非是相貌、性格、家庭成員、經濟狀況和為人處世等方面,稱捎親。有的還要合「八字」,看雙方是否有沖克。如各方面均滿意,即可決定婚姻。
定親 男女議定吉日,男方備好首飾、衣物及豬肉、鮮魚、點心等禮品,由男方家長或代理人同媒人一起送至女方。女方設酒宴款待來客,還要以鞋、帽和綉花腰帶或文房四寶等物回禮。男方的彩禮和女方的回禮根據經濟狀況,多少不定。
下媒柬 男方在印好的媒柬上寫「抑候金諾」或「抑希金諾」,並由家長和女婿具名。然後附以豐厚禮品送至女家;女家收禮,在回柬上寫「敬答玉音」,並由家長具名,另備鞋帽等禮品,與男方互換媒柬以示情意相合,故又稱「投契」。也有作為書面依據,以防反悔的作用。

送日子 男方將結婚日期正式通知女方叫「送日子」,喜期的擇定,受封建迷信約束。擇定結婚日期後,還要附迎婚帖,上書新婚冠笄,坐帳、開面、梳妝及上下轎的面向與送迎女客所忌的屬相等。到女方「送日子」時,女方所要彩禮必須付齊。
迎親 迎親前幾日,男女雙方的親友鄰居多饋贈禮品或現金,以示祝賀。給男方送禮為「看喜」,給女方送禮為「添箱」。男方自結婚前2~3天開始請送禮者喝喜酒。迎親日,男女雙方大門貼喜聯,男方多用「關睢兆瑞,麟趾呈祥」;女方多用「禮隆往送,詩詠於歸」。清末民初直至解放前後,富家迎親都乘花轎,新郎穿長袍馬褂,頭戴禮帽,帽插宮花,身披紅綵綢,一身狀元打扮,名曰「小登科」,坐在前轎。後轎一般乘一男童押轎。新郎轎至岳母門前,女方陪客迎到大門,彼此行禮,進廳入席,飲茶進膳。新娘要上戴鳳冠,穿莽袍,披雲肩霞帔,無論冬夏內襯棉襖棉褲,取「厚道」吉祥之意,還要系玉帶,蒙上罩頭紅。下穿八摺綉花羅裙。迎娶至男家,夫婦先拜天地,新娘被架進新房,按預定的方向盤腿端坐炕上,謂坐廬帳。須不言、不笑、不動,任憑晚輩男女嬉鬧,謂之「鬧喜房」。婚後第二日,女家迎新娘回家,稱叫二日;翌日返夫家叫回三;第四天夫婦一同到女家,叫望四日。結婚時期的應用物品尚紅忌白、尚雙忌單,被褥衣物的綴物多用花生,象徵長生不老和花花著生兒育女,再用紅線串系紅棗、栗子、清錢,多處放置,以兆早生貴子。民國年間,膠城及附近村莊有自由戀愛成婚者,也始有文明結婚儀式,結婚行鞠躬禮。席間,證婚人、主婚人、介紹人要在結婚證書上蓋印,徵婚人和來賓代表要致祝酒詞。有的用軍樂,有的攝影留念。不過,文明結婚人數過少,極難推行。建國後,男女雙方都注重事先經過了解熟悉,雙方同意後,並符合婚姻法,便到政府登記結婚。婚娶禮俗大減,彩轎、吹鼓手、儀仗隊廢除。農村尚有拜天地、坐廬帳等舊習。城鎮和部分村莊的大多數青年多崇尚新事新辦。迎娶多用馬車或自行車,婚期多擇定元旦、「五•一」或國慶節等節假日。親友鄰居送賀禮,男方設酒宴熱鬧一番。70年代末期開始,婚事日趨大操大辦,攀比之風頗盛。也有男女雙方置辦新傢具,單位組織舉辦集體婚禮,有的則實行旅遊結婚。
生孩子 嬰兒出生第三天,設宴請客叫過三日,嬰兒的外祖父家要在第8天或第9天(男8女9)送面卷子、雞蛋、紅糖、油條、豬蹄、小米等物,謂送湯米。親友鄰居也適量送湯米,回贈的禮物中定有染紅的熟雞蛋。嬰兒生後百日,親友再次贈送銀手鐲、脖鎖、小兒衣物等,謂送百歲。有俗語:「姑家的褲,姨家的襖,妗子的鞋穿到老」。
過生日 膠州一般人家,無論長幼,每逢過生日都要吃面條以示慶賀,稱吃「長壽面」。又忌喝粘粥,有俗語:「喝了粘粥,一年糊塗」。富裕家庭,凡年過6旬的生日叫壽辰,要大慶。親友贈送壽幛、壽聯、壽匾、壽畫,一般寫「福如北海,壽比南山」等祝詞,畫是壽星圖、松柏圖、仙鶴、壽桃圖等,也有送糕點、豬肉和錢幣的。主家要設宴款待賓客,吃長壽面,喝長壽酒。80年代,人們對過生日、祝壽越加重視,親友和兒女贈送壽辰蛋糕、高級點心、糖果等。有的子孫輩過生日也是大操大辦,請親朋喝酒。
搬家 亦稱喬遷,遷入新居要貼對聯,一般寫「移來新舍寓,還是舊鄰居」。並向鄰居饋贈面條等食品,稱認鄰舍,表示睦鄰。親友們要饋以饅頭、豬肉、糕點等表示祝賀,稱為燒炕。主人宴請賓客為謝。

喪葬祭祖
報喪 喪主請人將死者逝世及安葬的日期通告親友。
入殮 舊時膠州用棺槨,興土葬。死者咽氣,全家慟哭,謂「報廟」。翌日晚,喪家到土地廟焚紙、香和紙扎的轎、馬,謂送盤纏,亡人的長子手執長棒,站在方凳上高呼指路。死者臉遮黃表紙,口含銅線,手握小面餅(富家有的握金銀),穿戴成套壽衣冠,被褥具全,由兒女親屬將屍體抬入棺內。棺內放香、紙灰等雜物,蓋棺封口,外敷黑油漆,置於當門屋正北,外加遮靈帳,靈前沒飯桌、瓦盆、燈罐和五穀囤,兒女守靈,親友弔唁。1968年以來實行火葬,把遺體送往火化場,火化後將骨灰盒放在當門正北,設供弔唁,或寄存火化場骨灰廳。
戴孝 父母亡故,兒子穿白孝衫、鞋上表白布,戴孝帽並扎白布條,腰束苘繩,手執柳木哀杖,女眷頭頂白布褡頭,侄孫按輩份穿孝服。建國後,逐漸改為臂佩黑紗。若死者男性,其兒女左臂佩黑紗;若死者女性,黑紗則佩在右臂。
出殯 舊時出殯,富貧相差懸殊。富家出殯設棺罩、靈床、主樓、旌幡,還有儀仗隊和鼓樂隊,並有紙扎的童男女,有的還設打路鬼、開路神,大擺路祭。死者的長子和其他子孫或親友都要按照輩分和身份,分別穿白衣、披麻戴孝,耳旁掛棉球,手持哀杖,哭送靈柩至墓地。埋葬前,在墳地焚燒紙扎的童男女,並在壙內隨葬陶器和銅、鐵、錫、漆制器皿。棺材下葬後,儀仗返回,稱回靈。回靈後,喪主向親友鄰居分遺飯(用面蒸的大餅切成小塊和小饅頭狀食品)。出殯當日晚,喪主要宴請所有幫忙人員,謂酬勞。
上墳 葬後3日,喪家赴墓地祭掃,稱為三日墳。第35日,再赴墓地上五七墳,此後要上百日墳,周年墳。一年內,喪家人口皆不得穿紅著綠,過年只能貼藍紙對聯,以表對死者的哀悼。其後除在清明節、冬至、春節期間祭掃墓地之外,3周年和9周年時的上墳特別隆重。一般要燒紙錢、擺供品,並把紙扎的箱、櫃、搖錢樹、聚寶盆等在墳前焚燒。實行火化之後,多數鄉村仍把骨灰盒土葬、築墳,有的還立碑為記,祭掃方式仍沿襲舊習。
家祭 對故去的先人要過周年、3周年、9周年。10年後為忌辰。每年的春節、清明、冬至節,都要在家擺供設祭。
祠祭 望族大戶都設祠堂,有公田,專供祭祖。春節時,祠堂內擺放列祖列宗的牌位,有的掛祝子擺供品,燒紙、香。正月初一晨,有威望之長輩帶領本族男人,赴祠堂行祭禮。族規森嚴,婦女不準入祠堂,同族人認為不肖者均不得入祠堂。

『叄』 各種蛋糕的意義是什麼

提拉米蘇:關於愛情的甜點。
雖然沒有別的甜點的寓意,不過我知道巧克力的:
白朱古力 → 濃情 黑朱古力 → 同甘共苦
牛奶朱古力 → 熱戀 薄荷朱古力 → 初戀
酒心朱古力 → 愛上你 榛子全粒朱古力 → 一心不變
杏仁朱古力 → 一心一意 蜜糖朱古力 → 甜蜜蜜
牛油朱古力 → 極愛你 雲呢拿朱古力 → 迷戀
花生朱古力 → 友誼永固 咖啡朱古力 → 我愛你
忌薕朱古力 → 很想你 果仁朱古力 → 情心款款
栗子朱古力 → 分手 鍊奶朱古力 → 專一
芝士朱古力 → 友共情 金薄朱古力 → 情比金堅
提子朱古力 → 追求你 焦糖朱古力 → 勿忘我
合桃朱古力 → 苦戀,失戀 薄荷朱古力 → 初戀

『肆』 復古蛋糕有什麼特點關鍵詞

誇張的風情追求。
大膽的配色加上上世紀80年代的風情構成最火爆的生日產品。
這種在韓國首爾重出江湖的老古董。
在製作者精心的布局下重振旗鼓。
比起雅緻的ins風。
復古蛋糕對於誇張的風情的追求。
使得其在外觀上更可以兼容不同的風格。
颳起了一股勢不可擋的復古蛋糕風潮。
前方多圖預警。

『伍』 蛋糕最早是什麼時候在中國出現的

最早的蛋糕是用幾樣簡單的材料做出來的,

蛋糕
這些蛋糕是古老宗教神話與奇跡式迷信的象徵。早期的經貿路線使異國香料由遠東向北輸入,堅果、花露水、柑橘類水果、棗子與無花果從中東引進,甘蔗則從東方國家與南方國家進口。
在歐洲黑暗時代,這些珍奇的原料只有僧侶與貴族才能擁有,而他們的糕點創作則是蜂蜜姜餅以及扁平硬餅干之類的東西。慢慢地,隨著貿易往來的頻繁,西方國家的飲食習慣也跟著徹底地改變。
從十字軍東征返家的士兵和阿拉伯商人,把香料的運用和中東的食譜散播開來。在中歐幾個主要的商業重鎮,烘焙師傅的同業公會也組織了起來。而在中世紀末,香料已被歐洲各地的富有人家廣為使用,更增進了想像力豐富的糕點烘焙技術。等到堅果和糖大肆流行時,杏仁糖泥也跟著大眾化起來,這種杏仁糖泥是用木雕的凸版模子烤出來的,而模子上的圖案則與宗教訓誡多有關聯。
蛋糕最早起源於西方,後來才慢慢的傳入中國。
由來
生日蛋糕的由來
中古時期的歐洲人相信,生日是靈魂最容易被惡魔入侵的日子,所以在生日當天,親人朋

蛋糕
友都會齊聚身邊給予祝福,並且送蛋糕以帶來好運驅逐惡魔。
生日蛋糕,最初是只有國王才有資格擁有的,流傳到現在,不論是大人或小孩,都可以在生日時,買個漂亮的蛋糕,享受眾人給予的祝福。
滿月蛋糕的由來
寶寶滿月,免不了求神祭祖,然後剃胎發,大人總希望小寶寶快快長大。在滿月當天,外公外婆要送小寶寶許多滿月蛋糕,希望外孫(女)能中狀元,終生圓圓滿滿。
隨著時代的進步,滿月送蛋糕表示「蓬發」的意思,祝福小寶寶將來蓬勃發達。

蛋糕
婚禮蛋糕的由來
婚禮蛋糕,據傳最早出現在古羅馬時代。蛋糕一詞則出自英語,其原意是扁圓的麵包,同時也意味著「快樂幸福」之意。
古代時富家子弟舉辦婚禮時,都要做一隻特製的蛋糕,不僅在婚宴上新郎新娘一
起吃,而且也請來賀喜的客人們吃蛋糕。客人們期望自己也能分享新婚夫婦的幸福。因此,那時蛋糕是放在新娘頭上被切開的。
在歐洲被邀請參加婚禮的客人還有這樣一個習慣:把各自帶來的放人香料的麵包高高地堆在桌子上,讓新郎新娘在「麵包山」的兩側,隔山交吻。這時的麵包山也象徵著幸福。
最初蛋糕的做法與麵包沒有什麼兩樣,把牛奶與麵粉揉在一起做

蛋糕
成扁圓形就是蛋糕了。現在婚禮蛋糕則做得越來越考究和豪華了。

蛋糕
黑森林蛋糕由來
其實黑森林蛋糕(Schwarzwaelder Kirschtorte)若翻譯成「黑森林櫻桃奶油蛋糕」應該是較恰當吧。因為德文全名里的Schwarzwaelder即為黑森林,而Kirschtorte也就是櫻桃奶油蛋糕的意思。仔細研究研究,黑森林說穿了,真的只是一種「沒有巧克力的櫻桃奶油蛋糕」。
相傳古早以前,每當黑森林區的櫻桃豐收時,農婦們除了將過剩的櫻桃製成果醬外,在做蛋糕時,也會非常大方地將櫻桃塞在蛋糕的夾層里,或是一顆顆細心地裝飾在蛋糕上。而在打制蛋糕的鮮奶油時,更會加入不少櫻桃汁~而這種以櫻桃與鮮奶油為主的蛋糕,從黑森林傳到外地後,也就變成所謂的「黑森林蛋糕」了!
雖然現在德國大部份的糕餅師傅在製做黑森林時,也會使用了不少巧克力,不過黑森林蛋糕真正的主角,還是那鮮美豐富的櫻桃哦!以前德國曾出現消費者因某家黑森林蛋糕的櫻桃含量太少而提出控告的案例~也因此德國政府對這種國寶級黑森林,也作出了相關的規定,像是黑森林蛋糕的鮮奶油部份,就至少得含有80克的櫻桃汁才行喔!
所以黑森林呀,真的不是代表黑黑的意思啦。而黑森林蛋糕,更不是巧克力蛋糕的代名詞喔!黑森林是位於德國西南的一個山區,從巴登巴登Baden Baden往南一直到佛來堡Freiburg這帶,都屬黑森林區。今天即使來到黑森林,並不見得到處都能幸運地嘗到沒有巧克力的黑森林蛋糕,不過有機會在此地享受黑森林時,不妨細心留意蛋糕里的小櫻桃,讓自己重新認識黑森林外,別忘了也感受一下那份藏於味蕾深處的新鮮感哦。
維也納巧克力杏仁蛋糕的由來

蛋糕
Hotel Imperial開幕於公元1873年,曾經是權貴的集中地方,從帝國時期的「k.u.k Hof-imperial」到後來「Hotel lmperial」一直都是奧地利最好的旅館,1994年更被評選為世界最好的飯店之一。
這里還有一個小傳說,當年為了慶祝飯店的開幕並彰顯皇帝Franz-joseph的榮耀,一糕餅師傅Xaver Loibner所烘焙出來的特殊口感的蛋糕,不僅得到皇帝的喜愛,更將之命名為「Imperial Torte」,且被視為「甜密的問候」。細細地品嘗,首先,您會嘗到蛋糕外層的可口的牛奶巧克力伴隨著甜美的杏仁味在舌尖緩緩融化,接著蛋糕中的碎杏仁充滿您的味覺,並隨著絲絲可可亞的香味釋出,完美而細膩的留住在口中。
起士蛋糕的(Cheesecake)的由來
起士蛋糕,或起司蛋糕、芝士蛋糕,是西方甜點的一種。有著柔軟的上層,混合了特殊的起士,如 ricotta cheese,或是 cream cheese,再加上糖和其他的配料,如雞蛋、奶油和水果等。起士蛋糕通常都以餅乾做為底層,有固定的幾種口味,如香草起士蛋糕,巧克力起士蛋糕等,至於表層加上的裝飾,常常是草莓或藍莓。
有時起士蛋糕看起來不太像一般蛋糕,反而比較像派的一種。
簡史起士蛋糕據知是源於古早的希臘,在前 776 年時,為了供應雅典奧運所做出來的甜點。接著由羅馬人將起士蛋糕從希臘傳播到整個歐洲。在19 世紀跟著移民們,傳到了美洲。
名店
在美國紐約市,公認最好吃的起士蛋糕店叫做「Juniors'」,位於布魯克林。在台灣台北市,公認最好吃的起士蛋糕店則位於天母「吃吃看」。
布朗尼蛋糕的由來
巧克力布朗尼蛋糕,又被叫做布朗尼蛋糕、核桃布朗尼蛋糕或者波斯頓布朗尼。是一種切塊的小蛋糕,層次豐富,其中加入了大量的黑巧克力烘培而成,因為其華貴的咖啡色(brown)而得名

蛋糕
(brownie)。
布朗尼的由來有個很有趣的故事,據說有個胖胖的黑人嬤嬤系著圍裙,在廚房烘培著松軟可口的巧克力蛋糕,結果居然忘了將奶油先打發,而意外做出的失敗作品,這塊原本要丟掉的蛋糕,老媽媽一嘗,居然十分美味,布朗尼蛋糕這個「可愛的錯誤」就這么成為美國家庭中最代表性的蛋糕了。
義大利甜點---提拉米蘇(Tiramisu)的由來
關於提拉米蘇的由來,有一個溫馨的故事:二戰時期,一個義大利士兵要出征了,可是家裡已經幾乎什麼都沒有了,愛他的妻子為了給他准備干糧,把家裡所有能吃的餅干、麵包做進了一個糕點里,那個糕點就叫提拉米蘇。每當這個士兵在戰場上吃到提拉米蘇就會想起他的家,想起家中心愛的人。
提拉米蘇,Tiramisu,在義大利語里,有「帶我走」的意思,帶走得不只是美味,還有愛和幸福。
奧地利甜點------沙架蛋糕的由來
沙架蛋糕起源於1832年,一位王子的家廚Franz.Sacher研發出一種甜美無比的朱古力陷,受到皇室的喜愛。後來,在當時貴族經常出入的沙架飯店Sache Ho-te也以沙架蛋糕為招牌點心。然而,它獨家的秘方究竟是什麼,至今仍是一場爭論不休的甜點官司,一家糕餅鋪Demel號稱以重金購買到沙架家族成員所提供的原版食譜,沙架飯店則堅持只有他們的蛋糕才是尊重創始者的傳統口味。盡管官司未解,但是沙架蛋糕獨特的朱古力陷與杏桃的美味組合早已傳遍全世界,被數以萬計的點心主廚不斷繁衍創作,成為代表奧地利的國寶級點心。
奧地利甜點------史多倫蛋糕的由來
數百年如一日,造型古樸,做法繁雜,材料比例呈迷,僅此只有少數幾家老糕餅鋪的師傅會做。在奧地利,史多倫蛋糕物以稀為貴,身價不輸給沙架蛋糕。朝諾糕點鋪是史多倫蛋糕神秘美味的源頭,據說它的味道、造型從十九世紀以來,從來沒有改變過,全部手工製作,只知道它的成分有杏仁、榛果、糖、朱古力和奧國獨特的圓餅(Oblaten),至於食譜、做法,在朝諾糕餅鋪里也只有兩個師傅知道。史多倫蛋糕酥甜迷人,餘味悠長,非嗜甜如命者無法多食。即使在朝諾老店,史多倫每年產量只有1300個。
日本甜點------Castella蛋糕的由來
十七世紀,葡萄牙的傳教士和商人遠渡重洋來到長崎,他們帶來的東西,例如玻璃、煙草、麵包等等對當地人來說都是新奇的玩意兒,為了建立彼此的友誼,這些外地人想了一些辦法來討好當地人,傳教士對貴族分送葡萄酒、對平民分送甜點,希望藉此傳播基督教。商人更是大量製造糕點在街頭分送民眾。當時,一種砂糖、雞蛋、麵粉做成的糕點大受歡迎,日本人問Castella王國傳來的甜點。結果日本人就誤將Castella當作甜點的名字流傳下來,這就是Castella的由來。
法國的名品——撒哈蛋糕(法國)
據說是在1832年,由澳大利亞駐法外交官「梅茲提爾尼西」的專任主廚,法國籍的「撒哈」所發明的,當年16歲。因外交官「梅茲提爾尼西」嗜好甜食,每天都必須品嘗不同的甜點,結果「撒哈」試著將許多平常不常用於點心的食材加以組合,最後完成了這道「撒哈蛋糕」。後來在1876年,「撒哈」的兒子「愛德華」創立「撒哈HOTEL」,並與妻子安娜把這道點心加以發揚光大,成為法國著名的蛋糕之一。
年節的點心——木材蛋糕(Yule log)-(法國)
「Yule其實是耶誕節的舊稱,從維京人到至今的冬季慶典。英格蘭傳統的耶誕節是在林子里砍柴拖曳回去放置在壁爐內,從耶誕平安夜開始燃燒12天,這木材就叫Yulelog(耶誕材)!

蛋糕(12張)
原本為法國人在度過耶誕節必備的應景年節點心。法國人在耶誕夜時,不管在哪裡工作的遊子都會趕忙回鄉團聚,就象中國人守歲一樣,有全家團圓守夜的習慣。當守到半夜的時候,通常會全家聚在暖爐前,一起吃木材蛋糕,配著咖啡或紅茶,一面驅趕寒意,另一方面也借機聯絡家人間的感情。
報紙上的名派——波士頓派(BostonCreamPie)-(美國)
事實上不是派,而是海綿蛋糕(松糕)
名稱由來據說是在1855年,一份紐約報紙印了一份名為puddingpiecake(布丁派蛋糕)的食譜,這份食譜並沒有包含現今波士頓派特有的巧克力糖漿,然後在1856年一位名為Harvey D.Parker的人在波士頓開設了一家ParkerHouse餐館,菜單上有一道含有巧克力糖漿的布丁派蛋糕,據說這就是人們今天所知道的波士頓派。
中世紀的誕生——舒芙里(Souffle)-(法國)
為什麼人們會發明這道讓人吃完後,反而感覺好像什麼都沒吃的舒芙里;這和當時貪婪無饜、欲求永不滿的社會風氣息息相關。當時富裕的老百姓們花在吃的時間比工作的時間多上好幾倍,往往三、四個人的餐會,十幾二十道菜,多得吃不完,吃到最後,賓客都僅意思意思地動動刀叉,淺嘗即止;宴會結束後,一整個下午,只聽見打飽嗝的聲音此起彼落,這個「下午打嗝」的社會現象維持了整整半個世紀,直到引起社會清流人士如此的蜚短流長方才告一段落:「連「虛無」也難逃物質化,並因過度膨脹而遭到倒塌的命運。」。
為了矯正敗壞的飲食風氣,廚師們特地運用無滋無味無重的蛋白,變化成這道虛無的美食;然而,廚師們又害怕過度膨脹的虛無物質主義,又將如預言一般,終將難逃坍塌的命運,所以千方百計地想讓舒芙里在送達客人食用之前,能保持優雅蓬鬆的原貌。
蓬鬆的口感——戚風蛋糕(ChiffonCake)-(美國)
蛋糕一般有海綿蛋糕/Sponge和戚風蛋糕/ChiffonCake.Chiffon實指一種布料,類似絲t綢,但是沒有像絲綢般難保養,這就是喬其紗。因這款蛋糕的口感和組織特別柔軟,綿滑,所以就叫做ChiffonCake.海綿蛋糕完全靠打發蛋(全蛋或是分蛋)來形成蛋糕組織里的孔隙,典型的海綿蛋糕里只有蛋、麵粉、糖。口感比較結實、綿密,吃的時候容易覺得噎喉嚨(和戚風相較來說)。
戚風蛋糕是改良的海綿做法,是一個美國廚師發明的,裡面除了蛋、面

蛋糕
粉、糖,還放了植物油、水(增加組織濕度,使口感蓬鬆且濕潤),但是因為麵糊比較濕、不容易膨脹,所以要加BP幫助麵糊發泡、膨脹。戚風麵糊因為比較濕,烘烤時需要攀著烤模壁往上爬升,否則麵糊不會長高,蛋糕會扁扁的,組織也會有點硬、沒有孔隙。
長青的產品——瑞士卷(Helveticrolls)-(瑞士)
它是戚風蛋糕(sponge cake)的一種,最先由瑞士傳入美國,台灣是在民國50年代由「美國小麥協會」為了推廣美國的麵粉,才大力推廣此類糕點到台灣,由於推廣已久,所以在台灣是很普遍的糕點,幾乎每間西點麵包店必備的長青產品它不是瑞士特產只不過台灣人最初發現它的地點在瑞士。
蛋糕中的至尊極品——慕斯蛋糕(mousse cake)(巴黎)
慕斯蛋糕最早起源於美食之都--法國巴黎。莎莉文慕斯在鮮奶油中加入具有口感和風味的十數種新鮮輔料,在溫度的控制、原料的配比、PH值的掌握,都有十分嚴格的要求,使外型、色澤、結構變化豐富、口味更加自然純正,冷凍後食用風味無窮,符合人們追求精緻時尚、自然健康的生活理念、為蛋糕中的至尊極品。

『陸』 80大壽要怎麼

壽慶

壽慶俗稱「做壽」。
舊時富裕人家60歲開始做壽。做壽一般是早1個月向親友、門生、下屬發請帖,早3天布置壽堂,張燈結綵。壽堂正中放一把披著錦緞的八仙高椅,椅前擺一張圍有桌衣的八仙桌。桌上燭盤點燃1雙大金統蠟燭,椅後造壁擺1張長畫桌。桌中間放自鳴鍾,鍾左右各擺1個插著卷軸的帽筒。牆壁上掛1帽紅紙金字的壽屏。
祝壽之日,做壽者穿錦緞壽衣,坐正中高椅上,受兒女媳婿及孫輩們的三跪九拜禮,並分子孫錢(用紅紙包好)。
第二天最熱鬧,接待前來祝賀的來賓親友。當客人帶壽禮到大門口時,專門司鑼的人敲雙聲鑼,高喊「客到」,樂隊奏樂,嗩吶絲竹齊鳴。做壽人正襟危坐高椅上,其長子侍立一旁。同輩親友上堂作揖,口稱「祝壽」。做壽人起身回禮。若下屬、晚輩上堂叩拜,則由其子代為回禮。若佃戶來賀,則不讓上堂,只收下壽禮,帶他去廚房吃餐飯就走。如果上司來賀,做壽人立即下堂,拱手作揖,陪入客廳敘談。
拜壽結束,設宴請酒,一般辦3天酒。生日的當天晚餐最為豐盛,稱正餐。舊俗酒宴間幾道粉食點心必有一道用帶芽頭(俗稱「壽桃嘴」)的壽桃,客人吃壽桃時,不能吃掉芽頭,要先把芽頭掰下,放在桌上,稱留芽,意為後代也會長壽。

做壽的習俗,建國後已基本廢除。
如今民間還有做生日和送生日的習俗。凡是長輩生日時,兒媳們做些老人愛吃的東西請他們吃,俗稱「做生日」。已嫁出的女兒,則送些壽面、糕點、生日蛋糕之類,有的還做新衣送去。

做壽:

在習俗上,五十歲前所做的生日稱「內祝」,也就是在自家內做生日慶祝之意。

到了五十歲時所做的生日才可稱「做壽」,而親朋好友也要送賀禮祝壽,之後每十年做一次,稱為大生日。

一般做壽,各年紀有所不同稱呼,稱呼為下:

五十歲:稱暖壽、半百添壽;
六十歲:稱小壽;
七十歲:稱中壽;
八十歲:稱上壽、大壽;
九十歲:稱絳老添壽;
一百歲:稱期頤。

一般壽誕的活動都由子孫發起,除了要布置壽堂外,還要准備供品祭神拜祖,並准備壽宴招待親友。在壽宴的菜餚中,豬腳面線是不可或缺的,豬腳像徵強健,面線像徵長壽,祝福壽星身體健康、長命百歲。吃壽面時,要將壽面拉高抽長,表示壽星將會福壽綿長,忌諱從中間咬斷。前往祝壽的親友以禮盒、酒或紅包等賀禮來祝壽,主人則回以壽桃、紅蛋、豬腳面線、紅龜粿來回禮。出嫁的女兒則要加送雞、蛋、桃龜、衣服、金飾、紅包賀母壽;加送鞋、帽、衣服、紅包賀父壽,俗稱「拜壽」或「敬壽」。

祝老壽星
福如東海長流水
壽比南山不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