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問給老人過生日有什麼講究嗎
1、子女一定要記住老人生日
雖然嘴上不說,但老人對此是十分敏感的。老人過生日,子女最好能夠回去看看,當面說聲「生日快樂」是最好的,如果實在沒有辦法回家,也要打個電話問候,讓老人知道自己並未被遺忘。
因為老年人普遍都會有孤獨感、失落感,如果遺忘了他們的生日,他們的孤獨感和失落感就會被更嚴重地激發。
2、 幫老人過生日,愛與心意最重要
老人不同於年輕人,過生日講求大家一起熱熱鬧鬧,生日的形式宜簡單而溫馨,不必有太大的排場,只要能表達出心意和關愛,就是一個好的生日。一個蛋糕,一句祝福,家人團聚,足以讓老人開心快樂。但是也要因人而異,其中門道,就需要小輩仔細斟酌了。
(1)六十八歲生日蛋糕可以寫壽字嗎擴展閱讀
老人的生日禮物不必太貴重,實用又討老人喜歡最好。比如,用照片精心製作一個視頻,把想說又當面說不出口的話寫上,生日當天播放給他們看,必會讓老人十分感動。
老年人其實並不缺乏物質上的關懷,相對於金錢上的禮物,這些並不貴重的東西,恰恰最能讓他們體會到親情的溫暖,和小輩的關懷。
B. 生日做壽是怎樣的
做生日,尤其是為老年人做壽,是中國一項古老的傳統。壽誕禮儀是比較獨特的傳統文化現象。所謂五福壽為先,《尚書·洪範》有雲:「五福,一曰壽,二曰福,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不但壽排在第一位,而且其他如「康寧」、「考終命」等也與壽有關,可見壽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做生日的意義一般在於祝願、祈福、慶賀健康長壽,年長的人做生日稱為做壽,又稱祝壽、慶壽、賀壽等,是每年生日時所舉行的人生禮儀。一般只有年紀較大的人才做壽,按照傳統,五十歲以前在誕生日舉行儀式稱為「過生日」,五十歲以後才是名正言順的「做壽」。不過如果父母在世,即使年過半百也不能做壽。
做壽是一項相當古老的傳統,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在春秋戰國時期,雖然壽誕禮儀還不甚完備,但是這類儀式已經比較盛行。如《詩經·豳風·七月》有「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詩經·小雅·天保》有「如南山之壽,不塞不崩」的記述,表明當時不但已經有做壽禮儀,而且做壽時還有要表達祝福的習俗。至漢代,尊老敬老成為流行的社會風尚,做壽被看做是孝順的一個表現形式,因而做壽儀式也是辦的越風光體面越好。到了南北朝時期,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比較完整的做壽禮儀。唐宋時期,則是做壽禮俗發展的高峰階段。據史料記載,唐玄宗曾將自己的生日稱做「聖壽節」,開了中國皇帝慶壽的先河,民間的做壽風氣則更為盛行。到明清時期,做生日的意義已經逐漸不再僅限於原始的祈求長壽、保佑健康的目的,開始成為人們享樂、炫耀和相互攀比的機會,因此做壽規模越來越大,壽禮也越來越貴。在當今社會,做壽已經成為人際交往的一項重要手段,講究禮尚往來的人們,通常在這一天向壽星贈送禮物。西方文化中的生日蛋糕、生日蠟燭以及生日聚會等元素也逐漸融入中國的做壽禮儀。
做壽的禮儀在各地都有不同特色,一般來說,男子辦虛歲,女子辦實歲,整歲生日要比其他年份辦的更為隆重。做壽禮儀比較繁復,講究的人家通常在生日前一天就開始做壽,稱為「暖壽」。生日當天,會設置壽堂、擺好壽燭、掛上壽幛,張燈結綵等待儀式開始。壽堂的布置一般是在正廳牆壁的中間懸掛南極仙翁(為男性做壽)或瑤池王母(為女性做壽)或其他象徵高壽的畫軸。壽堂中央設置禮桌,桌上擺上壽桃、壽糕、水果等物。做壽當天,壽星端坐於壽堂中間,接受親友賓客的祝福和晚輩的叩拜,稱為「獻壽」,通常平輩只是作揖,晚輩則需叩頭。獻壽儀式結束以後,主人家擺開壽筵,大家依次入席,品嘗壽桃、長壽面等食物,富貴之家還會請來戲班表演,總之越熱鬧越好。
壽桃、長壽面、壽筵等是壽禮中必不可少的主要元素。
關於壽桃的傳說眾說紛紜。據說,當年孫臏十八歲離開父母,到遙遠的雲蒙山拜鬼穀子為師學習兵法。此後埋頭苦學,一晃十二年過去了。其間,他既沒回家,也沒有給家裡寫封信。這一年的五月初五,孫臏猛然想到,今天是他老母八十歲的生日,禽獸尚且知道要報答撫育之恩。而他卻有十二年沒有回報母親的恩德。於是他決定向師傅請假回家看望母親。臨走之前,鬼穀子送給孫臏一個桃子,並且囑咐他說:「這個桃子是不會輕易送人的,你在外學藝未能報孝母恩。就送給你一個帶回去給令堂上壽。」孫臏接過桃子就謝別師傅上路了。當他風塵僕僕趕到家中時,全家正在為老母親做壽。孫臏取出師傅給的桃送給母親說這是師傅所贈的禮物。母親見到孫臏回來非常高興,接過桃吃了一口後說:「這桃比冰糖蜂蜜還甜。」桃還沒吃完,母親的容顏就發生了返老還童的變化:滿頭銀發變做青絲,滿臉的皺紋全都消失,以往昏黃的雙眼重又變得明亮,掉光的牙又長了出來,就連走路也不用拄拐杖了。看到母親的變化,全家人都非常高興。
消息傳出去以後,人們也紛紛仿效孫臏的做法,在做壽這天送桃子給父母,希望他們也永遠年輕,健康長壽。由於鮮桃具有較強的季節性,於是在沒有鮮桃的季節,人們就用麵粉做成桃子的樣子給父母拜壽,稱做壽桃。
古往今來,長壽面在做壽時占據著不可動搖的主角地位。傳說漢武帝有一氏與群臣聊天,說到人中與壽命關系重大,人中每長一寸,人的壽命就多一百年。東方朔笑言,彭祖據說活了八百歲,那不是有八寸長的人中嗎?群臣想到八寸人中的長臉(面)人,不由得大笑。這雖然是戲言,但經過長期流傳,人們逐漸相信人中真的與壽命有關系,為求吉利,就在做壽時贈送長壽面給壽星祝壽,祈求獲得長壽。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因為面條的形狀比較長,且「面」與「綿」諧音,容易使人聯想到壽命的綿綿不絕,表示延年益壽,因此做壽要吃長壽面。《清稗類鈔》中記載:「饋人以米面及炒熱之面,面條長,取其綿綿不斷長壽之意也。」因此,在做壽之日吃面條的習俗,就逐漸的流傳開來了。壽面一般三尺長,每一束約百根以上,盤成塔形,頂部插上壽字,再在上面罩上紅紙作為壽禮,敬獻給壽星,通常准備雙份,在祝壽時把壽面置於壽案之上。壽面是過生日時最重要的食物之一。
廣開壽筵是做壽時的重要環節,有時富貴人家甚至會擺出流水席。在先秦兩漢時期,做壽的禮儀還不完整,只是在舉行宴飲、慶賀活動日寸「獻酒上壽」,在敬酒的時候表達祝願。後來,壽筵就逐漸成為做壽儀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獻壽儀式完畢之後,人們依次入席,共飲壽酒,吃長壽面,祝福壽星長命百歲。壽筵中壽桃、長壽面等食物必不可少。清代,康乾時期的幾次規模空前的壽筵盛會,使民間祝壽風俗更加興盛起來。歷史上最著名的一次生日宴會,當數乾隆皇帝舉辦的干叟宴。這一年乾隆已經年逾古稀,又喜得五世玄孫,於是他自稱是古稀天子,十全老人,頒詔請天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代表共計六干餘人,來紫禁城參加他的生日壽筵,慶祝自己的生日。皇帝如此,萬民自當效仿,一時擺壽筵的風氣大盛。
被邀請來參加壽筵的親友賓客往往都會備一份禮物作為壽禮。壽桃、壽燭、壽聯、壽圖等都可以用做壽禮。一般壽禮上都會加上些象徵長壽的圖案,如松柏、龜鶴、壽星等,都是與長壽有關的吉祥物。壽聯是一樣常用的壽禮,一般分為自壽聯和賀壽聯兩種。自壽聯的內容往往詼諧有趣,講究以自嘲的筆墨抒發個人志趣情懷,或是感慨人生心得,通常寫得文雅又個性鮮明的為上品,如鄭板橋的六十自壽聯:「常如做客,何問康寧,但使囊有餘錢,瓮有餘釀,釜有餘糧,取數頁賞心舊紙,放浪吟哦,興要闊,皮要頑,五官靈動勝干官,過到六旬猶少;定欲成仙,空生煩惱,只令耳無俗聲,眼無俗物,胸無俗事,將幾枝隨意新花,縱橫穿插,睡得遲,起得早,一日清閑似兩日,算來百歲已多。」而一副賀壽聯往往既能表達撰寫者的祝福,也稱頌壽星的業績,是一種比較高雅的祝壽禮品。如乾隆皇帝八十壽慶時,紀曉嵐所寫的壽聯:「八千為春,八千為秋,八方向化八風和,慶聖壽,八旬逢八月;五數合天,五數合地,五世同堂五福備,正昌期,五十有五年。」既慶賀了乾隆的八十大壽,又點出他在位五十五年國泰民安的功績,使得乾隆十分高興。壽禮表達了親朋好友對於壽星的祝福,在講究禮尚往來的社會也具有一定的交際作用。
做壽禮儀發展到今天,有許多繁復的儀式已經消失,但是在生日當天表達祝福、慶賀生辰和祈求長壽等做壽的內在意義卻依然存在。擺壽筵、送壽禮、吃長壽面等習俗都很常見,並且還融入了很多時代元素,比如送旅遊機票給父母作為生日禮物等,既表達了子女的心意,也能使老人過一個有意義的生日。健康長壽是人們的美好願望,因此做壽習俗也會繼續不斷地流傳下去。
C. 搜集有關起士林的故事50字
1950年,著名女作家張愛玲搬到上海南京西路附近黃河路上的卡爾登公寓,在這里她寫了電影劇本《不了情》、《太太萬歲》和小說《十八春》等。這之後張愛玲有一段很美好的回憶,她說「在上海我們家隔壁就是戰時從天津新搬來的起士林咖啡館,每天黎明制麵包,拉起嗅覺的警報,一股噴香的浩然之氣破空而來……」也許張愛玲說這番話時很隨意,但傳播開來後當時不少「小資」對天津起士林格外嚮往,直到今天有情調的外地人來津時,還希望到起士林坐一坐。
一樣的西餐一樣的咖啡,到了起士林就覺得味道變得很獨特,這是很多人的感覺,為什麼呢?因為這座建於100多年前的西餐館,從始建至今依然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自己本質的東西,即使經歷了百年風雲它還是它,獨有的風情與文化、獨有的浪漫與傳奇,當走進大門那一刻起,它留在人心裡的滋味與感覺不僅是在西餐與咖啡里,更在它只可意會的氛圍中。
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天津。在德國兵營的伙房中,有個二等兵阿爾伯特·起士林,據說參軍前曾是德皇威廉二世的御用廚師。傳說1896年李鴻章訪問德國時,阿爾伯特·起士林親手為他做過西餐。不過,起士林的名字為天津人所知還與袁世凱有很大的關系。
袁世凱督直後,為了與各國駐津外交官搞好關系,經常在天津舉行酒會。中餐吃過幾輪後,袁世凱想到了請洋人吃西餐,於是阿爾伯特·起士林應袁的邀請出山,這次阿爾伯特·起士林可是動了一番腦筋。他在各國菜系中精選了法、德、俄等國的幾個拿手菜,冷盤、熱菜互相補充口味,又精心調配了開胃的紅菜湯,把個袁世凱和各位政要吃得那叫一個「美」。興致之餘,袁世凱想見一見為他做菜的洋廚師,一來表示對他菜品的滿意,二來讓在座的洋人看一看袁總督待人接物的禮數。
阿爾伯特·起士林不愧為御用廚師,不但菜品做得好,而且禮儀掌握得很有分寸,再加上他在中國這幾年學得比較流利的漢語,讓袁世凱非常高興,於是袁世凱讓人拿出100兩銀子賞給他。受寵若驚的阿爾伯特·起士林沒有顧上自己還穿著廚師的衣服,雙腳一碰,抬手向袁世凱行了一個軍禮表示感謝,標準的軍姿和不和諧的服裝形成了十分滑稽的反差,逗得在場人一陣大笑。轉天,這件事就在天津城流傳開了,一時間,對於阿爾伯特·起士林做西餐的技術越傳越神,許多天津有錢人都恨不得也親口嘗嘗西餐是個什麼味兒。
有了這樣的「鋪墊」,阿爾伯特·起士林又得到100兩的賞錢後,決定在天津開一家西餐館。於是,1901年9月17日,他在法租界中街(今解放北路與哈爾濱道交口附近),一間約有100平方米建築里,開辦了天津的第一家西式餐館。為了開餐館,阿爾伯特·起士林還頗費了一番「腦筋」,先請袁克定說情從軍隊退伍,來到袁克定家做私人廚師,後來得到在津德國人漢那根和天津買辦高星橋兩人資助,才使心願變成現實。
起士林西餐館開業後,除了供應德式、法式大菜,還自製精美的糖果和麵包。阿爾伯特·起士林掌灶,妻子做招待,並且雇了一位德國人羅里斯當助手,前期的起士林西餐館主要靠這三個人經營。那時起士林西餐館的生意非常好,每天的就餐時刻,小餐廳里往往連一個空座位都找不到。此外,起士林製作麵包和蛋糕的技術更得到了發揮,經過高星橋的介紹,起士林承包了津浦鐵路線的麵包供應。隨著鐵路線的延伸,起士林西餐館的名聲也傳遍中國各地。
起士林西餐館為何又搬家呢?這還是阿爾伯特與法國士兵一場沖突造成的結果。
起士林西餐館的第二個舊址,在德租界中街的光陸電影院(今北京電影院)對面,搬遷的原因是兩名衣著不整的法國士兵進了餐廳,阿爾伯特·起士林的妻子菲蒂趕忙前去勸阻,沒想到法國士兵不但不聽,而且對菲蒂和餐廳大加指責和羞辱。阿爾伯特·起士林氣得與法國士兵打了起來,導致了所有吃飯的法國人在起士林的群毆。最後,法租界官員勒令阿爾伯特·起士林在三天內將餐館遷出法租界,否則把他們強行趕出去。起士林西餐館新址開張後,生意不但沒受影響,反而更加火爆,除了各國僑民和官員經常光顧外,天津的達官顯貴對起士林西餐館也是格外偏愛。袁世凱過46歲生日時,將起士林餐廳整個包了下來,阿爾伯特·起士林按照西方的風俗布置會場,使得會場氣氛高貴典雅,博得袁世凱的誇獎。所有人品嘗了他的拿手好菜後,阿爾伯特·起士林又捧出一個小山般的多層蛋糕,點燃的蠟燭在餐廳里燭光搖曳,照映四壁曳彩生輝。如此美麗的蛋糕,一層層金字塔式的堆砌,黃燦燦的塔底雕滿了花紋,塔頂鑲嵌一個壽字,四周綴滿了奶油製成的鮮花,看得人眼花繚亂。從此以後,天津的有錢人每逢生日,都想著到起士林餐廳慶賀一番,而且點名讓阿爾伯特·起士林製作一個別具特色的生日蛋糕。後來,黎元洪在天津過生日時,讓起士林送去一個方形壽字蛋糕,1米高1米寬的蛋糕四周綴滿48個小壽字,五顏六色點綴其間,簡直就是一件藝術品。據說袁世凱知道後,妒忌得要命,轉年又讓起士林做了一個比那個還大的蛋糕才算罷休……
從起士林西餐館之後,天津又相繼出現了不少西餐廳與咖啡館,但大多在租界里。天津首家由中國人開的西餐廳,是1927年位於英租界寶士徒道與達文波道(現營口道與建設路)交口的大華飯店,當時被稱為民國「四大公子」之一的袁世凱之子袁克文,還曾為大華飯店題詞:「滿足清凈」。大華的招牌設計十分洋氣,並在廣告上宣稱「招牌代表全津第一西餐」。對這家西餐廳的經營情況,1928年5月21日的《益世報》報道說:「大華飯店屋頂花園自開業以來,每晚中西仕女往者極為擁擠,營業愈振。」這段時間大華飯店還向每天晚上前來就餐、喝咖啡的顧客贈送一個咖啡匙。咖啡匙由英商利洋行特別承製,精細玲瓏、裝潢考究,讓客人愛不釋手。
或許是上海商人也被天津咖啡的香氣吸引了,1945年上海錦華煙草公司以天津為銷售中心,將新品香煙定名為咖啡牌,行銷於華北、西北各地,大為獲利。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天津起士林還在上海分設了咖啡館,作家張愛玲就是那裡的常客……
建國後,起士林曾接待過包括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聶榮臻、鄧穎超、廖承志等一大批國家領導人以及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美國前總統布希等外國政要和眾多國際友人。另外,北京著名的莫斯科西餐廳、新橋飯店初創時的技術骨幹主要來自起士林,可見百年歷史的起士林魅力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