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日蛋糕 » 安福生日蛋糕

安福生日蛋糕

發布時間: 2024-12-24 11:35:19

① 介紹家鄉的習俗

坐月 仍沿舊俗,但已從簡。女兒生孩子,娘家要送澱粉、面條、雞蛋、鮮肉、砂糖或稚雞等食品,俗稱「做外婆」,其他親友也要送糖、面條、雞蛋、肉等,俗稱「送庚」。第一胎出生滿一個月,要做「滿月」,凡「送庚」的親友都要來吃「滿月酒」。滿周年要做「周歲」,親友都要送禮慶賀。外公、外婆要送掛面、鞭炮、嬰兒的衣服、帽、鞋、襪、圍兜、背巾、披風、小棉被、有條件的還要送手推搖籃或手推童車等。到了10歲,外公或舅父要加送紅燭、「壽桃餅」。縣城多數改送祝壽蛋糕。

婚嫁 農村仍沿舊俗,外甥結婚,外公或舅父要送紅燭、賀聯、鞭炮或禮炮,外甥女出嫁要送「上轎禮」。縣城多數只送紅燭,鞭炮或禮炮、禮金等。

祝壽 岳父母生日,女婿要送紅燭、鞭炮、賀聯、「壽桃餅」和衣、帽、鞋、襪等,兩人俱在,要送雙份。「壽桃餅」數按實際壽辰增加10個。外甥10歲,外公要送「壽桃餅」60個,作為回禮(每戶2-4個),其它至親多數只送賀金。

喪葬 父母喪亡,女兒(含出嫁的甥女)必須備有三牲(豬頭1個、魚1尾、雞1隻)1副,喪葬、香紙、陰幣、紅燭、爆竹等祭品,並且必備點心和香煙供「八仙」(抬棺埋葬人員又稱「將軍「)吃用。晚宴時,要給「八仙」分發鞋(舊時發草鞋,後改解放鞋,現在有的分發皮鞋和毛巾)。

送節 至今仍沿舊俗,凡訂了婚的男青年,在端午、中秋、春節等節日之前,要去岳父母家送節。婚後第一年,岳父母要回送女婿家三個節。嗣後,女婿要年年送岳父家三個節。

守孝與祭奠 舊時,父母喪亡要守孝,又稱「守制」。守孝期間,子女忌穿華麗衣服,不出遠門,當年不辦婚嫁喜事,未「滿七」前,合家大小不準食豬肉,男人要過49天才能理發,端午節不準包粽子,改做米饃。目前農村尚延續止俗。

人死後,要「燒七」,又稱「祭七」。目前城鄉仍然延續。每七天燒祭1次,燒祭「七七」四十九天為止,俗稱「滿七」。

目前,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喪亡後,多數富裕家庭在死者入殮時,請道士參拜念經,進行「大棺殮」,「放路燈」,來超度亡靈。

每年正月,城鄉都要上新年墳,清明、農歷七月十五(七月半)、冬至要掃墓。但在南山鄉一帶,在農歷七月十五和除夕夜有「上堂」的習俗。即把酒菜和碗筷在桌上擺好,點香燒紙錢,祭奠祖宗後,全家才能進餐。

建房入宅 1980年以來,全縣城鄉新建住宅甚多,且由以前磚木(或泥牆)結構的瓦房轉向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樓房。建房前,首先要擇基定向。在農村房屋的坐向,多數坐東北朝南偏西,或者坐西北朝南偏東,朝正東、正南或正北、正西者極少。在縣城視地基坐向和周圍環境而定。

地基和坐向確定後,擇吉日動工。動工時,要設宴招待匠人和親友。有的地方親友要送酒和面,表示慶賀,有勞動力的要幫工,不計工酬。再由泥水匠根據基地長闊和東家要求,用石灰劃線定房屋間數及坐向擺布。然後按線挖基腳、砌石頭。基腳砌好後,過去要停放一年(讓基腳伏沉穩定),次年才砌磚建牆。現在多數在牆腳上用鋼筋混凝土,直接砌牆粉刷,更加牢固。廢除了舊時樑上披紅、兩端掛五穀、正中懸「梁喜」(用彩布或彩紙製成,似宮燈式)、出煞等迷信活動。房屋建成後,擇吉日入宅,(城鄉有當年建當年入宅的習俗)。1990年後,縣城除拆遷者外,逐步走向購買商品房的趨勢。

入宅的當日凌晨,全家老幼和親友在鞭炮聲中攜帶飯甑、粥盆、菜刀、火鉗、火鏟和生好的火盆(意為接煙火)等來到新宅。同時在新房門口入一木梯,凡送入宅人員都要踩木梯而過,意為步步高,並先著數名長輩老人在新房坐等,待送入宅人員到達時,鳴放鞭炮或禮花,以示迎接入宅。親戚好友都要送賀禮、賀聯。早餐有的吃麻糍、有的吃面條。廳堂懸掛賀聯、賀匾,門口掛燈籠,中午設宴招待賓客。農村在宴前尚有「拋梁桃」的習俗(把包子從樓上拋下,讓眾人去搶),縣城已無此俗,且多數在餐廳、賓館宴請賓客。

廟會 舊時,每年農歷二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有去八都「仙岩寺」和群力「三學寺」趕廟會的習俗。但目前尚有老年婦女前往縣城水南「普寧寺」和其他寺廟去趕廟會。

縣內東南鄉一帶,原在中秋和重陽節里有迎佛的風俗,解放後已廢除,但仍有家打麻糍,戶戶宴請賓客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