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個節日的名稱、習俗、來歷是什麼
1、忙年(小年)
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開始忙年,又稱「小年」,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掃塵、祭灶等。 小年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其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除此之外,還有吃灶糖的習俗,有的地方還要吃火燒、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2、年二八
年二十八除舊布新,清除舊的年紅,有的地方年二十八開始貼年紅。廣東有一句俗語「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說在農歷十二月二十八日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裡打掃衛生,貼年紅,迎接新年
3、除夕
(1)「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後一天晚上((月大為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月小廿九日)。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月窮歲盡」,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謂之挨年近晚,人們都要除舊布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
(2)除夕是辭舊迎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由於農歷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這一天常常不論是二十九還是三十,習慣上都被稱為「大年三十」。
(3)大年三十下午,祭祖、吃團圓飯,年夜飯後有發壓歲錢和燃燈照歲(或熬年夜)的習俗。
4、正月初一
(1)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從正月初一開始便進入迎禧接福、祭祀神祖、祈求豐年主題。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送舊迎新。
(2)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正月初一凌晨拜神,下午祭祖。多地方有正月初一早上吃素的習俗。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
5、正月初二
(1)大年初二開年,拜神,開年飯。這天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2)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潮汕人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占書》中說,正月初二是「狗日」。
3、正月初三
大年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現在人們難得春節團聚,對此已經淡化許多。
4、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迎神接神。 《占書》中,傳說正月初四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里,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裡,羊會養得很好,養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
5、正月初五
(1)正月初五,按民間習俗是五路財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財神進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財源滾滾、年年有餘,同時自然也是送走「窮」的日子,故有「送窮出門」一說。
(2)同時,這一天又俗稱「破五」,意思是之前幾天的諸多禁忌至此就結束了。傳說正月初五是「牛日」,俗稱破五。北方民間有吃餃子的習俗,寓意著招財進寶。
(3)古時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 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6、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是「馬日」,叫六六大順。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 大年初六也是啟市日,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境況。
7、正月初七
(1)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占書》說,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
(2)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
(3)唐代之後,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8、正月初八
年初八是開工日,派發開工利是,是廣東老闆過年後第一天上班首要做的事;利是利是,寓意著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紅大紫。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陰則年歉,天氣晴朗則這一年稻穀豐收。
9、正月初九
(1)正月初九是天日,傳說此日為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生日,俗稱「天公生」。有說「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稱之為「四御」,是天界最高的神,他是統領三界十方諸神以及人間萬靈的最高神,代表至高無上的「天」。
(2)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10、正月初十
(1)正月初十,南方部分地區(如東邊勇)有開燈的習俗,設開燈酒宴。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認為「十」,諧音「石」,因此初十為石頭生日,這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
11、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請子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12、正月十二
正月十二,搭燈棚,花燈酒會,做齋頭,做醮,標炮等。從即日起人們開始准備慶祝元宵佳節,選購燈籠,搭蓋燈棚,做醮,標炮。有童謠雲:「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13、正月十三、十四
正月十三、十四,舞獅、飄色、游神、逛廟會。有傳說正月十三是「燈頭生日」, 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
14、正月十五(元宵節)
(1)正月十五,習俗活動主要有賞燈、游燈、押舟、燒煙花、鬧元宵等。元宵節的節俗非常有特色,節期與節俗活動,也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
(2)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新年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
(3)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鬧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發展至今,燒煙花也是元宵主要習俗之一。
㈡ 春節每日習俗
大年初一:串門走親戚
這一天是農歷年的第一天,大家回去拜訪家裡年長的長輩,這樣的拜訪有助於促進家庭關系,這種形式被稱為拜年(百年)。去拜年一定要帶著禮物,而且要帶雙份,喻義著好事成雙。
而長輩通常會給孩子紅包,裝錢的紅色信封象徵著好運,也寓意著辟邪。
為了迎接親朋好友,主人會准備茶和甜點,這是為了讓來訪者在新的一年甜甜美美,而裝糖果用的托盤通常被稱為八寶盒,八種食品跟中國漢字中的「發」諧音相似。喻義在新的一年裡會發財。
大年初二:媳婦回娘家
在這一天,已婚的女兒們會回娘家看望自己的父母,親戚以及好友。傳統來說,已婚的女兒沒有很多看望自己家人的機會。
在舊時代,人們認為「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所以他們一般不能在除夕或者大年初一回家吃團圓飯。
但是現在,男女平等,人們並不會十分較真的遵循著這樣的習俗。然而,當看望父母時,已婚女子都應與自己的丈夫,帶著一些糕點禮物上門。
大年初三: 老鼠嫁女兒
在前兩天忙於走親訪友之後,人們在今天可以稍稍休息一下了。
實際上,在大年初三會親友是一件並不吉利的事兒。人們會在今夜早早歇息,在早上也晚點起來。
俗語說,大年初三,老鼠娶親,所以人們會在晚上減少活動,以便給老鼠們嫁女的時間。
人們會把米飯、蛋糕或者花生放在角落,讓老鼠拿走。人們希望與老鼠建立融洽和諧的關系,以便老鼠可以給人們太平的一年。
這個民間信仰主要是源於在舊時代,老鼠往往給人們帶來災難。
老鼠娶親在中國傳統故事中十分著名,所以經常出現在各種詩歌、畫作以及表演之中。
大年初四: 迎接灶王爺
遵循習俗,農歷12月23日是送神日,而在大年初四,則被認為是一個請神的好日子。
據說,灶王爺要將過去一年人類的善與惡匯報給玉皇大帝,直到大年初四才會重返人間。
中國俗語說:「送神早,接神遲。」,所以在清晨需要送走灶王爺,而在下午四點左右迎接灶王爺。
在中國北方有一個傳說,在這一天,灶王爺會降臨,檢查家家戶戶,因此在這一天不應離家在外,同樣也有一個習俗說,這一天不要關門,以防灶王爺無法進入家宅之中。
大年初五: 開市接財神
今天習慣稱為「破五節」。
根據傳統習俗,人們認為,很多新年禁忌,在這一天都可以被打破。
有幾個關於破五節的來源的故事,在這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便是,這一天是財神的誕辰。
所以,在這一天,人們會有大餐來慶祝。
人們還會放煙花,來吸引財神的注意,這樣以保證新的一整年中都可以有財神的眷顧,而有財運降臨。
甚至直到今天,在中國北部地區,人們仍然十分鍾愛在這一天吃餃子,來慶祝這一天可以打破許多禁忌。
另外,餃子的形狀酷似金錠,所以吃餃子也是一種慶祝財神誕辰的方式。
大年初六: 千家送窮鬼
根據傳統習俗,家裡通常要在這一天送走窮鬼。
通過做這些,中國人希望能送走貧窮並且在新的一年迎來幸福和好運。
根據傳說,幾千年前窮鬼是一個皇帝的兒子。他矮小而又瘦弱,並且喜歡穿破爛的衣服,喝稀飯。
即使人們送給他新衣服,他也要扯破後才穿。因此,隨著時間推移,他被稱為了窮子,漸漸地就變成了窮鬼。
為了送走窮鬼,人們通常會將自己的破衣服、垃圾和其他臟東西扔掉。
這一做法也是為了清潔。
就新年的前五天來說,人們不允許扔掉任何垃圾因為垃圾被視為財富不能被清掃掉。
然而在破五之後,許多禁忌就可被打破。
於是,人們最後會再打掃一遍他們的房子。
如今,在大城市中送窮鬼的習俗已經不常見了。
大年初七: 人日撈魚生
這天通常被稱為人日,被認為是每個人的生日。
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人們會在這一天吃面條,因為在中國的文化中,面條象徵著長壽。
在中國的南方,甚至是在東南亞地區,特別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中國人會在這一天拿魚生來慶祝每個人的生日。這種中國式的生魚沙律也被稱為lo hei(撈起魚生)。
它通常由生魚條(多為鮭魚)拌入蔬菜丁,再加入多種醬汁及作料,與其他配料一並食用。
魚生字面意思就是「生的魚肉」,但是因為「魚」和「余」發音相同,魚生被解釋為同音詞「余升」,寓意為高升有餘。
因此,魚生便成了富足、發財的象徵。
魚生的配料包括蘿卜(白色小蘿卜)、胡蘿卜、紅辣椒、蕪菁、紫薑泥、橘子干、檸檬葉、芫荽、干辣椒、海蜇皮、花生末、烤芝麻、炸蝦米、五香粉等,再加入由酸梅醬、米醋、金絲橘膏及香油調制的醬汁。
一般說來,每個加進去的配料都意為吉祥如意。
㈢ 湖南歲時節慶習俗主要有哪些有何特點
(一)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又稱「過年」。
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過了小年就就開始籌備過節。
除夕的晚上,祭過祖先,全家一起吃年飯。外出人口都要趕回家吃年飯,以求合家團聚。飯前要貼上春聯,燃放鞭炮。在吃飯桌上,任何人不得講「破話」(不吉利的話)。還有的人忌諱怕招不利,便用紅紙寫上:「童言婦語,一概不忌」,貼在牆上。吃罷年飯,全家人徹夜不眠,坐守長夜,稱作「守歲」,過了半夜十二點放鞭炮叫除舊迎新.
大年初一,大人、小孩都穿戴一新,先給自家長輩拜年,再出門互相道賀新年。
初一早晨,家家都爭先開大門(俗稱「開財門」),放鞭炮,意思是,誰家新年開門早,誰家就大吉大利,最能得到「財氣」。人們都爭著去挑水,誰第一個挑水,就會吉祥如意.
舊社會,窮人躲債,有這樣一條諺語:「二十八把嘴答,二十九有、有、有,三十不見面,初一拱拱手。」除夕晚,貼春聯最早的,往往是債台高築的人,因為貼了春聯,債主就不登門逼債了。
(二)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夜晚,花燈鬧市,歌舞昇平,男女老少相攜觀燈,以為樂趣。
「燈節」自正月十三日試燈起至十五日辭燈止,共有三夕。這三夜大放花燈,豐富多彩。有龍燈、獅子燈、花船和花挑等。
燈節的夜晚,焰火沖天。管弦絲竹合奏,鑼鼓鞭炮齊鳴。觀燈者熙熙攘攘,密集如雲。
附:在過去幾十年,正月十四晚上,那些小孩都會去別人的菜園去偷菜回家做稀飯吃,這叫偷春.偷晚菜就在門口打副鞭炮讓人知道你來偷春了.也算是回禮.先在很少有人知道這項傳統,也很少有人去做了.
偷春在以前是代表和諧,增強人們的友誼
(三)三月三,上巳日
歷三月初三為上巳日。古時以夏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三月初三多逢巳日。這天,人們把薺菜花鋪在灶上以及坐、睡之處,認為可除螞蟻等蟲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內,認為衣服可以不蛀;婦女把莽菜花戴在頭上,認為可以不犯頭痛病,晚上睡得特別香甜。用莽菜花炒雞蛋來記念.
(四)清明節
資興風俗 公歷的4月6日的前五天和後五天為清明節.家族在各地的人氏,都跑回來掃墓.祭祖.非常榮重,一般都是全部必須到場.體現當地人尊長的風俗.
(五)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端午節前,家家戶戶用棕葉包糯米粽子。用楚麻做成繩子,把粽子連成串!
端午節劃龍船,是一項傳統的競技體育活動,競渡之興,是紀念屈原,正是此時 資興各河水位上漲正好適合龍舟賽.
晚輩向長輩祝賀,飲雄黃酒,節日的問候.年輕的家長帶著小孩去外婆家過節,稱走外氏,帶過去節日的祝福和一些禮物.
(六)七月半
民俗中,七月十四那一天黃昏正是鬼門關大開之時,地府放假半天.尊老的資興人們按風俗在家中祭祖,在神台上放上供品,買彩紙做剪成各位各位的衣服之類的,意為孝敬祖先,為其做衣做褲,燒給祖先,隨後放鞭炮,請有祖先.
(七)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
中秋節有「賞月」之風俗習慣。「實,分食月餅,名曰「賞月」。中秋正是板栗成熟之時,年輕的人們往往在這一天帶著板栗去看望岳母家.
民諺:「雲霧中秋月,雨打月半天」。中秋佳節,一般除賞月外,還存看天的用意。
(八)重陽節
九月九重陽節,正是白露時分,和農閑時,當地人會用傳統的方法,製造一種米酒為白露酒.採用獨特的方法.用土製的白露米酒對土製燒酒,然後密封,埋於地下.至數十年後.開蓋十里飄香,宴請十分珍貴,酒甘甜,有醉生夢死之稱.正如:程鄉有千日酒,飲之至家而醉.這正是傳說中的程酒.也是在此時釀制和封土.
同樣在重陽節,晚輩都會去問候長輩,包括雙方父母.
(九)春至 夏至 秋至 冬至
這四天,資興舊俗,人們都應該團聚在一起,滋補身體,慶祝生活.
二、婚姻嫁娶
(一)訂婚
清朝、民國期間,沿襲婚姻舊制,求婚者必須先請媒人說合,經男女雙方同意後,這一天男方要送訂婚禮。禮品由媒人徵得雙方意見,確定多少,一般有「押庚錢」、衣服、金銀首飾、肉蛋糕點等。
(二)擇吉迎娶
俗語叫「送日子」(即選擇結婚的日期)。這一天除了食品、花紅禮品以外,還要送上彩禮和代禮(代禮:與女方父母同輩的親屬都要送上一份食品、花紅禮品),女方接到「日子」後便給女兒辦嫁妝。富家愛女,陪嫁十分講究,結婚的衣服、首飾、傢具,一一配套齊全,應有盡有。。
結婚這一天,男方要迎娶、宴客、謝媒等,都要大擺酒席。
迎娶時,要用花轎相接,並請吹鼓手。夜晚發轎後一路鞭炮相隨,轎子到了女家門前停下,鳴放鞭炮告知親家轎子到了,第二天一早等著新娘梳洗打扮完畢上轎。如果時間很久新人不上轎,男方就燃放鞭炮催促,女方在門內也放鞭炮表示慶賀。男方催一次,必須敲一次大門,女方稍將門拉開,男方便遞上「催門包」(用紅紙包上錢幣)。有的很快就能開門上轎,有的則關開大門多次,甚至達數十次,藉以推遲上轎時間。
新娘上轎前,必須梳洗裝飾。全身里外都要穿婆家的衣服,把自己原來的衣服丟下來,父母盛一碗飯菜,遞到新娘手裡,但不能吃,由新人的同輩兄弟接下飯碗,意思是將她的衣服飯碗丟下來,不給帶到婆家。然後,新人站在盛滿稻穀的斛上,由同輩兄弟背著上轎,不給她帶走娘家的地皮。
新娘到了婆家,將轎子抬到大門前歇下,新娘坐在轎內,需要很長時間才給下轎,這種做法,習俗叫「冷性格」,意在壓壓新娘子的脾氣。
新娘下轎時,由娘家人背下轎,腳不沾地。另有「全人」(夫婦雙全、兒女滿堂的人)在腳下傳袋,新娘在袋上向前走,走完一袋又傳一袋(意為「傳代」),一直傳到堂前紅氈毯上,與新郎拜堂。拜堂後送入洞房。新娘進洞房時,要抬頭仰面,這叫「抬頭」,「不受氣」。
進入洞房以後,晚間眾親友都來鬧房,熱鬧非凡。習俗規定「三天無大小」,在新婚三日內不管同輩、晚輩或長輩都可以取鬧。鬧新房必須「說好」、不準「說壞」。
新婚夫婦入寢時,雙方都要爭先問話,說是這時誰先說話,將來誰就能在家庭說話算數。習俗上還規定新婚一個月不「空床」,新婚夫婦在這一個月內不準單宿。結婚的頭一個月叫「蜜月」。
結婚喜期,男方要大擺酒宴酬謝賀客。酬謝過賀客以後,還要將女方的父母、叔伯嬸娘,以及同輩兄弟姐妹接到家中赴宴,這叫「會親」。
滿月後,新婚夫婦要「回門」。新女婿「回門」,娘家也要請客陪新女婿。
三 生辰壽慶
婦女生了孩子,要向娘婆兩家近親好友「報喜」(尤以第一胎為隆重),報喜禮品有歡團、面條、紅雞蛋、棗子或紅糖等。收到喜禮的人都要送賀禮,送的禮物有三類:孩子穿戴的裝飾品;母親坐月子吃的東西;給嬰兒的見面錢(或叫「百歲錢」)。送禮的人不能空著籃子回去,每個禮籃內部要放上紅雞蛋,也有的放上面條(長壽面)和雞蛋,有的人家還要放上米粉做的壽桃粑粑壓籃底。一般關系的親友也散喜蛋。這種蛋是香蛋,不染紅,不散紅蛋就是無須送禮的意思。賀喜送禮的日期有的在「洗三」,有的在「九朝」,也有的在半月。受禮之後,都要大擺筵席答謝。
孩子生下三天,給孩子洗澡,叫做「洗三」。這一天,大人抱著孩子出門拜天地,托天地之靈大喜大慶保佑孩子長命百歲。孩子拜天地時要給他打傘遮天。一種說法是打傘孩子身上的「血腥穢氣」就沖不到天上的神靈,可以免遭災禍;另一種說法傘是驅邪的,妖魔鬼怪見到傘就不敢接近孩子的身體,可以四季保平安。
「九朝」,是孩子落地後的大喜日子。過去由於婦幼保健條件差,醫學不發達,往往生下孩子感染破傷風,七天內就會死亡,叫「七臍風」。如七天後不死,那就托天之靈大喜大慶了,故當地有「做九朝」的習俗。這一天。親友都要為孩子祝賀、送情,受禮人家要大擺喜筵招待來客。
「周歲」,盈周這一天,外婆家給外孫「抓周」,送禮品。這些禮物,不外是孩子穿戴裝飾之物。禮物中有頭上戴的狗頭帽,帽上裝有銀質十八羅漢。裝飾品有「項圈」、「長命鎖」,以及手鐲或腳鐲,這些裝飾品大都是銀質的,有長命富貴之意。送給孩子的兜兜要畫上八卦,鞋子要綉上虎頭,另外還要送給孩子四季穿的衣服。外婆給外孫「抓周」,是讓外孫坐在桌上,用篩鏡(即篩子和鏡子合在一起)盛上各種物品給孩子用手抓。一般放置的物品有文房四寶、刀劍模型、算盤、胭脂花粉、針線、花綳等等。以孩子第一次拿的物品作為預示孩子長大以後發展的趨向。
生日,分大生日和小生日。每年的誕生日為小生日。小生日這一天,母親給過生日的孩子打蛋下面條。大生日,即每逢十的壽期都要慶賀。雖十年一次慶壽,習慣是做九不做十,一般都要扣一歲,這表示壽無盡頭之意。又傳30歲不做壽,倘若做了,用當地土話叫「做三」(就是挨打的意思),故當地不做三。壽慶之日,諸親六眷都要賀禮,一般禮品有衣料、錢幣、鞋子、肉、蛋、掛面、壽聯、糕點之類。壽期將至的頭一天晚上,全家設筵聚餐,這叫「暖壽」;第二天正期才酬外客。講究的人家,壽期要用米粉和糖做「壽桃粑粑」散給親友。
四、喪葬、祭祀
(一)喪葬
清襲明禮,傳承舊俗。死人穿的壽衣、壽帽、壽鞋,以及子孫居喪用的麻衣、芒鞋、三梁冠仍然按照明朝服制。
死人穿壽衣「五領」、「三腰」(即上衣五件、下衣三條)。有的小戶人家,家境貧寒,做不起壽衣,為了不違習俗,用「假領」、「假腰」配足五、三之數。
死後一般停屍三日,死者親屬日夜看護,名為「冷屍」,必須使死者屍體冷卻後方能進入棺材,防止死而復活。進棺以後,蓋棺封殮時,要進行一次遺體告別。
死人棺柩的停放也有規定,死者必須超過60歲(花甲)以上才能停放堂屋正中,這叫「壽終正寢」。60歲以下叫「夭折」,棺柩只能停放堂屋居中略偏,還有男左女右之別。
從設靈堂以後,定期「堂奠」或開悼,孝子日夜守護靈柩,親友悼孝送祭席、喪帳、輓聯、香燭紙碼等。悼孝時,死者家屬請吹鼓手,吹吹打打,以示隆重。有的大戶人家逢「七」都要請和尚做齋;但窮家只得從簡,少做幾「七」齋,或不做齋。
出葬時,諸親六眷,隨柩送葬,都要戴孝手巾,以示對死者的敬意,城市一般送到城門返回。喪家眷屬,望城而返。農村一般送出村口,也有送至墳地的。出殯時,棺材停放門前,名為「發引」。民間只用山人送煞,不舉祭祀儀式,山人於棺柩前念念有詞,拿起菜刀戮殺備用的公雞,再用染血的菜刀將事先擺在棺材蓋上飯碗砸爛,這叫「破煞」。「破煞」以後,發引人鳴放鞭炮,死者家屬「嚎喪」痛哭,抬棺眾人一聲吆呼,將棺柩抬上肩頭,奔向墳地殯葬。棺柩在路上不得落地,抬棺眾人如需休息,只得用撐桿撐住「龍杠」。
殯葬時,幫助殯葬的人,等孝子在選定的地上挖三鍬土以後,一齊打「井」(坑)。打好井,孝子要在「井堂」內睡一下,這叫「孵坑」,表示孝子盡孝。落棺以後,攏成墳堆。三日後,居孝子孫親眷都要上墳祭祀,叫「復山」。
除靈(即將以蘆柴扎架用紙糊成的靈屋焚化),一般在棺柩殯葬後進行,也有的在「六七」或「盡七」進行。
當地習俗,喪事為黑白喜事:其家居喪,以素為本。孝期,家人服裝市著黑青藍素服,裝飾均以白色為主,禁忌朱紅。門聯用藍色或黃色紙張。
----
也許這個對你有些幫助。
總的來說特點,
就1,喜慶2,尊長3,敬祖4,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