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日蛋糕 » 刻紙圖案生日蛋糕
擴展閱讀
時尚美味生日蛋糕圖片 2024-12-24 11:36:35

刻紙圖案生日蛋糕

發布時間: 2024-11-05 14:54:30

A. 溫州有什麼特產

長人餛飩、矮人松糕、白蛇燒餅、縣前頭湯圓、陡門頭燈盞糕、膠凍、烏牛早茶葉、無核柿、永嘉竹筍、甌柑、甌綉、甌塑、黃楊木雕、彩石鑲嵌、泰順三杯香茶、大荊紅花芋、大黃魚、上吳枇杷、馬站四季柚、樂清灣縊蟶(俗稱蟶子)、永嘉田魚(田鯉)、永嘉早香柚、龜腳、沙崗粉干、甌江子鰭(鳳尾魚、鳳鱭)、金星草、黃腹角雉、菊花雞、溫鬱金、楠溪江香魚、檀香橄欖(青果)
東方白鸛、八珍涼茶、珠珍龍涼茶、竹絲盆景、浙南長毛兔、永嘉荊州板栗、伊利石、羊棲菜、雁茗茶、岩頭西瓜
雪龍茶
香魚
鄉巴佬
烏牛早茶
溫州紫菜
溫州蜜柑
溫州水牛
天然山珍
騰蛟血橙
泰順婆餅
石蛙
石雕
上吳枇杷
三絲敲魚
三寸黃柑擘
瑞安銀杏
仁溪木雕
清明早茶
青石斑魚
平陽早香茶
平陽馬蹄筍
平陽橄欖
泥蚶
楠溪楊梅
楠溪素麵
楠溪大黿
南山索麵
米塑
美國紅魚
梅花鹿茸
馬嶼花菜
馬鮫魚
官洋綠頭野鴨
菱角
靈昆文蛤
靈昆假洞蝤蠓
靈昆彈塗魚
李大同雙炊糕
刻紙
黃梔子
黃楊木雕
黃鯛魚
花崗岩
紅心李
紅娘酒
鶴溪楊梅
海鰻
海螺
鱒魚
官洋黑豚
高山雲霧茶
鳳尾魚
陡門金銀花
帶魚
茶山楊梅
草席
蒼南翠龍茶
荸薺
楊梅
白銀豆

B. 關於家鄉(溫州)傳統文化的作文 如(特產 風俗 )

溫州特產
[盤菜醬] 溫州名特產盤菜,洗凈後兩面開斜刀,用醬油豆豉腌制。也有鹽腌,兩天就可以吃。吃時加白糖、味精和麻油。
[麻巧] 原名巧食,源自農歷七月初七民間婦女向織女星「乞巧」的風俗。麻巧採用優質麵粉、蔗糖、豬油、食鹽、蘇打等原輔料,經調製成舌形,撒以芝麻,烘烤而成。溫州市麵包食品廠生產的麻巧,1983年獲浙江省商業傳統最佳產品獎。
[溫州牛肉焙片] 創始於1936年城區五馬街福祿壽糖果店,原為廣東師傅所制,首次出售便門庭若市。供不應求。從此溫州相繼開起多家牛肉焙片作坊。溫州市食品公司職工經過多次革新生產工藝和配料,製成了有溫州特色的牛肉焙片,暢銷國內外。1982年被評為浙江省最佳產品。
[溫州肉鬆] 帶骨豬瘦肉加高級醬油、白糖、食鹽。經過原料整理、燜煮、打胚、炒松、擦松五道工序製成。成品呈淡黃色,絮狀,纖維細長疏鬆,美味可口,營養豐富。1956年在上海召開的全國九省食品交流會上,溫州肉鬆獲總分第一名。
[溫州狀元紅] 此酒已有800多年歷史,解放後曾一度斷檔。1988年秋,溫州酒廠按照秘方恢復生產。酒味醇香,色紅透亮,廣受歡迎,先後遠銷日本、法國,西班牙、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等國家和香港地區。
[溫州高梁肉] 相傳創制於清代溫州橫井巷廣進樣臘味店。用豬脯肉切成薄片,拌以白糖、味精、醬油、紹酒,精鹽。經過攤曬,烘乾而成。呈圓形,半透明,具有厚薄均勻、脆香可口。食而不厭的特點。
[長人餛飩] 早在宋時,我國就有冬至吃餛飩的習慣。據說富家擺闊,一碗餛飩有十多味,餡心各異,稱為「百味餛飩」。30年代.樂清有長人名叫陳立標,在溫州城裡肩挑餛飩擔沿街叫賣,後在漁豐橋設店。所制餛飩皮薄如紙,餡以鮮肉,狀如雲朵。蓋料有紫菜、蛋絲、肉鬆、蝦米、湯清味美,為顧客所贊賞。
[文成拉麵] 已有幾百年歷史。其製作方法是:將白麵粉倒入面盆或木板上,慢慢加水,拌勻,再用雙手反復揉至粘性成團。切成1厘米寬,上蓋濕毛巾防乾燥。約過15至20分鍾,雙手將其兩端提起,邊拉邊抖,即可任意延長。有些人拉至近一米長時,再合並重新拉細至棉紗一般,拋人滾湯中,稍煮即熟,撈起加入調味輔料,便可食用。
[文成發菜] 又叫「菜心」,是傳統家常菜。將芥菜洗凈曬軟,切細攤曬至手捏無水滲為度,加3%~4%的食鹽揉勻,盛小口缸罐內捺實,嚴封倒置陰涼干凈處,可久存3年不變質。其味甜中泛酸,異香撲鼻。
[馬蹄松] 最早產於清雍正年間溫州樂清縣白象地方,以形如馬蹄得名。它以麵粉和紅糖作皮,餡入糖心和鹹肉丁、紅瓜絲、熟芝麻粉和桂花。邊斜,五刀開口,用手下壓露出糖心,貼在200℃高溫的火炭爐桶內壁,用明火燜烘,具有皮脆心軟的特點。
[白蛇燒餅] 清光緒末年,溫州城區府頭門鍾樓右側,有一家張氏開設的燒餅店。其所制「蔥油重酥燒餅」,每50公斤麵粉加8.5公斤豬油揉成酥面;餡心用鹽漬豬肥膘肉丁、酒浸蝦米、甜醬瓜粒、京冬菜絲、蔥花,拌以麻油。成形後用火炭烘製。出爐的燒餅呈淡黃色,食之酥脆。因女店主喜穿白色衣衫,眾以《白蛇傳》中「白娘娘」稱之,所制燒餅亦隨之得名。
[白象香糕] 公久牌香糕,系樂清縣白象鎮公久南北貨商號所創,迄今已有50多年歷史。它以糯米粉為主料,芝麻、棉白糖、柑桔餅為輔料,經蒸炊而成,其特點是色白味甜、柔軟酥鬆。
[禮品蛋糕] 溫州市上的禮品大蛋糕,在造型藝術和圖案設計上,力求迎合不同層次的喜愛。少年兒童生日蛋糕,常用奶油堆上唐老鴨、米老鼠、十二生岸等生動的形象;老人做壽蛋糕有高至九層者,層層有不同的吉祥圖案,最高層中央擺上米塑老壽星,色彩絢麗,造型美觀。
[寺前餛飩] 永強寺前街餛飩,創始於清道光年間。採用上白麵粉製成的餛飩皮薄如蟬翼;餡心用當天宰殺的豬後腿瘦肉剁成。店主人給自己定下嚴格規矩,一鍋湯只煮一碗餛飩,生意再好也不破例。佐料有雞蛋絲、紫菜、碎肉和蔥花等。
[老酒汗] 溫州特產名酒,以蒸提優質黃酒精華而馳名中外。晚清時曾列為貢品。老酒汗酒精度為64度,含酯量約0.3%,出酒量僅1%,即100公斤優質黃酒只蒸提酒汗1公斤左右。品質清冽醇芳,飲後香留齒頰,並具有通筋活血、清心祛暑的良效。溫州酒廠生產的老酒汗,1989年在全國食品博覽會上獲銀獎。
[芝腳糖] 晚糯米炊熟曬干,與沙混合爆成米花,篩凈,加入白糖、飴糖熬成的糖漿和熟芝麻、熟花生仁、桂花、生薑、豬油、調製成型,切成長方塊。其特點是一品多味。舊時也有特製咸芝麻糖過年。其用料和製法與甜的基本相同,唯不用白糖,加蝦米(切碎)、蔥花和精鹽,別有風味。
[燈盞糕] 清光緒末年,溫州人陳大姆、陳碎姆兩兄弟,在東門陡門頭設攤炸燈盞糕。內餡是豬腿肉和黃嶼蘿卜絲,外皮用新黃豆和米粉漿拌和,採用鮮豬油炸制。因糕如燈盞,故名。此品外皮鬆脆,圓邊酥軟,內餡爽口,獨具風味。
[芙蓉糖] 原為滿族名點,經溫州點心師改良成為溫州特色食品。它以白麵粉和雞蛋調製成團,壓成粉皮,均勻而薄,人豬油中炸成芙蓉花片,然後用飴糖漿結板,灑上桂花,
切塊上市。因該成品花瓣重疊,層次清晰,色澤麥黃,嬌嫩光亮,甚得青睞。
[李大同雙炊糕] 瑞安糕點名師李瑞慶創制於清代光緒年間,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它用糯米粉加白糖或紅糖拌勻過篩,撒上桂花,成型切塊,經兩番炊制而成。其特點是:細、軟、韌、香、甜,老少咸宜,是溫州市名牌茶食。
[楊梅酒] 永嘉各地盛產楊梅,習稱「楠溪梅」,年產量10000餘擔。除供應市場外,還與白酒配製成「楊梅酒」,運銷國內外市場。楊梅酒甜中帶酸,人口舒適,可抵禦暑氣,為夏令美酒。
[縣前湯圓] 縣前湯圓素負盛名。從前有10多個品種,後只做最受歡迎的麻心湯圓、擂沙湯圓和鮮肉湯圓。麻心湯圓的餡心是用熟芝麻、白糖粉、生豬板油攪拌而成;擂沙餡心是用豆粉、香蕉精和白糖調制;鮮肉湯圓的餡心是新宰殺的豬後腿肉糜。溫州風俗,訂婚時都將縣前湯圓券與喜糖一起分送親鄰戚友。:
[油卵] 糯米粉團,以麻心或豆沙為餡,外蘸白芝麻,油炸,熟時呈老黃色。狀鴨蛋而略長,空心,叫油卵;也有以鮮豬肉和香菇等作餡,圓如乒乓球而稍大,叫麻球。瑞安百年老店李大同就是做油卵和油條起家的。
[虹橋綠豆糕] 虹橋綠豆糕創始於清同治年間樂清縣虹橋鎮,正式設店營業則在光緒中期,店名為「蔡日升南貨糕燭店」。綠豆糕是以綠豆粉、炒糯米粉、白糖、豬油、茶油等按比例配製而成。質軟味清,香甜可口。
[荷花酥] 麵粉加熟豬油,分別搓成水油皮、干油酥,開成多層酥皮,包入豆沙餡,製成球形。用小刀在頂部鍥成六個大瓣,放小火溫油鍋中炸至成熟開瓣為止。成品酥皮層層翻出如荷花瓣,脆酥香甜。
[錢倉早蠶豆] 產於平陽錢倉,其特點是季節早,鮮嫩,1972年美國尼克松總統訪華時,特專程送京作為國宴佳餚。因此名揚海外。
[膠凍] 以黃魚膠或其他魚類的膘作原料,加水(50克干魚膠加2500克水)煮沸,溶化後冷卻即成。吃時用刀開成小粒,用醬油、味精、米醋、麻油、胡椒粉等調味。口感清涼、滑潤,有解酒功效。
[黃坦糖] 以精糯米為原料,用麥芽發酵,加芝麻、薄荷油、生仁為佐料,分別製成鬆脆的糖絲、硬韌的糖條、各式花樣糖餅,香甜可口。此為黃坦民間傳統食品加工業,明、清代甚盛,銷於浙南閩北,素惠美譽。
[大荊石蓮糊] 用野生石蓮子製成,清涼爽口,為薄凍狀冷飲。樂清大荊山民每年夏天都有上山採摘石蓮子的習慣。90年代初,大荊每年有數百人帶石蓮子進京,在北京街頭開設石蓮糊冷飲店攤,生意不錯。
[大荊冬米糖] 上白糯米炊熟曬干,粒粒晶瑩,爆成米花,加入白糖、飴糖熬成的糖漿和豬油調製成型,撒上桂花,稍涼切成小長方塊。香甜鬆脆,老小咸宜,因炊曬糯米多選在陽光不強、氣候乾燥的冬季,故稱「冬米糖」。
[山楂糕] 取山楂果汁,配以白糖、瓊脂,凍結成板,切成棱形或扁方塊出售。其味甘冽微酸,具確消積、化滯、行瘀的食療價值。溫州以五味和老店的山楂糕最為有名。該店為求新鮮,每批產量以一兩天售完為度。
[五加皮葯酒] 五味和老店所制五加皮葯酒,選用上等高粱酒,按古方配葯,加冰糖復制而成。酒味醇和,葯香適人。堪與浙江嚴東關五加皮葯酒相媲美。
[五味和魚生] 魚生即白檀生。白檀,又名小白帶,是一種細長扁平的小魚。五味和老店製作魚生,已有60—70年歷史。該店用獨特的傳統配方,選用細如扁面條的鮮小白帶,按一定比例配以糯米粥、黃嶼產蘿卜絲、紅糟、食鹽、白糖、味精、米醋等腌制而成。一般腌於春汛期間,密封,於翌年三伏天啟封,瓶裝出售。許多回鄉探親的溫州籍華僑和港澳台同胞,常隨帶幾瓶回去,視為不可多得的家鄉風味。
[五昧香糕] 又稱五色香糕,為溫州市傳統名點,創於60年代後期。以糯米粉和精白糖為主料,經糕盤加工成型後蒸炊而成。一包五條,其色各異。紅色配以桂花香精,黃色配以香蕉香精,白色以五香(丁香、八角、小茴、桔皮、花椒)為餡,黑色裹以黑芝麻粉,各具風味,老幼咸宜。溫州市五味和食品廠、縣前食品廠生產的五味香糕,曾被評為最佳溫州貨和浙江省優質產品。
[楠溪麥餅] 楠溪麥餅原出永嘉沙頭。沙頭歷來是舴艋舟停靠旅客歇腳候潮的埠頭。此地麥餅別有風味,往來旅人常備為干糧。一個麥餅的原配料是:半斤麥粉,一個雞蛋,一湯匙菜油,攪拌揉透,成凹字形,嵌入鹹菜、鮮肉、炊蝦、味精。包攏後,用木槌捶成扁圓形,放在平底鐵煎盤中兩面傝白,再轉到烤爐中焙硬。食之鬆脆、噴香,堪稱美食。
[矮人松糕] 抗日戰爭後期,溫州人谷進芳在城區五馬街口設攤製作松糕,以用料考究,製作精細出名。人們以谷個子矮小,稱其糕為「矮人松糕」。此點心選用當年純糯米,過水磨成細粉,拌以豬臀尖肥肉丁、桂花和白糖。炊熟切塊,現炊現賣。其特點是松軟綿糯,甜中有咸,清香可口,故顧客接踵。
[莘塍豆腐乾] 瑞安莘塍賡春醬園出品的豆腐乾,以口感和回味鮮美名聞遐邇。它選用當年新豆,經過浸水、磨細、濾凈、煮漿、結凍、壓擠、切塊,用雙缸醬油和香料製成,放在通風處晾乾後上市。每當客車在瑞安莘塍、塘下等停靠站停下時,就有許多小販提籃沿車窗口往來叫賣,購者踴躍。
[福壽糕] 用純糯米炒熟磨粉,加上白糖、飴糖、桂花和香精,拌勻後,用模具壓製成蝴蝶、連環、百子、以及福、祿、壽、喜等字,間有紅、白兩色,作為婚嫁喜慶饋贈的吉祥物。
[薄餅] 溫州人有端午吃薄餅的風俗。制薄餅有一定難度,首先是麵粉和水的比例要適當,攪勻後,抓在手中掛而不掉,將麵糊往鐵煎盤中輕拖一圈,便烙出一張直經約21厘米、薄如絹帛的面片來。置面片於平盤上,放進肉絲、香菇絲、綠豆牙、蛋絲、鱔絲和韭菜炒成的餡子,捲成圓柱狀,蘸原餡心鮮囟進食。

風俗
首飾龍

在溫州樂清、永嘉等地,盛行著一種叫「首飾龍」的龍燈。它和其它的龍燈不同,全身不是呈龍形,而是依照魚船結構,整個首架是以一條弧形木條做基礎,上面用竹條和篾絲糊紙紮成一隻龍船。船長3米,款米,高米3左右。前有龍頭,在龍頭口狀部分,含珠垂須,作為龍的象徵性標志,後有龍尾,中間「龍身」上有5-7層樓閣。上插各色小旗,每層左右和後方系復壁結構,內壁貼透光白紙,外壁貼淡綠色或五顏六色的細紋刻紙圖案,當龍腹內點燈時,燈光映得四周刻紙奇彩紛呈,耀眼奪目。整隻龍船飾有70多個製作精巧的亭台,在各層亭台中又配飾著近300個精彩的綢塑人物。組成80多出戲,內容大多取材與《三國演義》、《說岳全傳》。民間稱為「龍船燈」,又叫「樓船」。整個龍燈還裝有木製齒輪傳動裝置,把所有吸取人物分別聯結在一塊。通過燈下的一人搖手,由一個人操作,可牽動全部綢塑人物,各自表演不同的動作,妙趣橫生,逗人喜愛,顯示出濃厚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首飾龍屬於觀賞性龍燈,專供人們觀看,一般不做舞蹈表演。當首飾龍出動時,還有一隻和龍燈配套的燈,俗稱「龍船月」,因它的形狀像上弦的月亮,故名。它的體形很小,沒有亭台樓閣,也不貼剪紙圖案,只在燈的左右繪上一點龍鱗,以做象徵。
每年元宵節前,各地要雇扎燈藝人,花兩個月時間,才能製作好一隻龍燈。快到元宵節時,龍船燈便和其它龍燈一起出來活動。活動時間一般是從正月初十開始至十六,一共七晝夜。人們扛著首飾龍,到各村各家巡遊,並敲著大鑼大鼓,演唱著吉祥頌詞。到第七夜,各村的首飾龍照例要集中到附近的一處廟宇中,進行「收殤」(用火焚化),所謂送龍上天,並以芝麻、綠豆撒之。在收殤前,還要讓村民評論各龍燈的工藝高低,特別是龍船燈尾部一張大型的細紋刻紙(俗稱「龍尾花」),誰如能評上第一,就被稱為「龍船哥」,是很大的榮譽。
龍船燈誕生在溫州的樂清等地,決不是偶然的,首先,溫州地處東南海濱,歷代漁民靠海捕魚為生。魚船是漁民的生命,離開了船,漁民就沒有一切,正因為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使他們對魚船有深厚的感情,才能創造出這種特殊的龍燈,這正是海洋文化特徵在民間燈采中的具體反映。其次,它和當地的工藝美術密切相關,名聞全國的樂清細紋刻紙,據說和龍燈上的「龍船花」有著血緣關系,它們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發展,並逐漸使剪紙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最後成為一門獨立的有區域特色的藝術。龍船燈,不僅僅是元宵節的絕妙燈彩,更是一件無比精巧的藝術品。
首飾龍燈,作為明代的傳統燈采,流傳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能完整地保留到今天,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它是溫州歷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吳越地區燈採的代表作,在全國也算一絕。
溫州鼓詞

溫州鼓詞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溫州地區的一種曲藝形式,因過去市斗是盲人操之為業,所以又稱「瞽詞」。據已故名藝人季松年、管華山說:溫州鼓詞,「始於明代,由橫陽里巷之曲與詞曲合並而成。橫陽,即今平陽;里巷之曲,指的是民間小調。當時在野的文人與聰明的盲藝人,承受了古樂的衣缽,並吸收了當地的民間小調,創造了說唱形式。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在器樂和音樂上也日臻完善。
溫州鼓詞按演唱方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叫「平詞」,凡逢紅白喜事,或款待客人,或因爭端認錯罰詞還有一種叫「大詞」,也稱「娘娘詞」。解放前都在供奉女神的廟宇中演唱。唱大詞時,用一鼓一拍,擂大鼓,敲大鑼,曲調高亢、粗獷,比較原始。其主要詞目為《陳十四娘娘》,唱陳十四學法滅妖的故事,可以連唱幾晝夜。
溫州鼓詞有唱有說,以唱為主。它的唱腔、曲調,帶有濃郁的南國民歌風味,鼓詞的基本曲調有慢板、流水、緊板等幾十個板式。由於溫州鼓詞是用溫州方言演唱(以瑞安語言為標准),因此各地語音不同,唱腔也各有特色,其唱法有南、北派之分。南派曲調比較細膩、柔和;北派曲調比較粗獷、古樸。
溫州鼓詞長於抒情,善於敘事,曲句俚質,通俗易懂,並夾有豐富的群眾詞彙和民間諺語,曲本形式有「折書兒」、「小說」、「部書」等三種。其句法結構,基本上是七字句,有時也運用五字句及疊板等形式。其文體一般由韻文、道白相間而成。唱韻很講究押韻自然,音節和諧,保持了民間說唱音樂的特色。
溫州鼓詞演唱用的主要樂器,有扁鼓、三粒板、牛筋琴、小抱月等。因此在表演上的最大特色,是在單檔表演時一個人可以敲奏四至六件樂器。同時一個人要兼扮各種角色(現有時採用男女對唱),並且要求吐字清楚和細致刻畫人物。情節要交代詳細,人物個性、神態要掌握准確,一個人能塑造多種不同性格的人物,而且會模仿各種聲音,以渲染氣氛。
溫州鼓詞在題材上,大都取材於民間傳說和歷史小說,其中以表現家庭的悲歡離合和愛情故事居多。有大小傳統曲目四百多本,如《陳十四》、《說岳》、《粉妝樓》《雙面貌》等。
溫州道情

溫州道情形式簡單,一般都是藝人自拍自唱。唱者左手握兩塊竹板,並用手肘部抱著一頭綳著薄豬油皮的竹筒,一邊用指敲筒和以竹擊節,一邊唱曲。有單人唱,也有雙人唱。一人唱詞句,一人接尾字唱幫腔,並用「哩啦哩」幫腔,給唱者歇力。唱詞為七字句,也有五字句,以唱為主,兼有道白。曲目有《高機與吳三春》、《鸚哥傳等》,故事生動,詞彙豐富,多用比喻烘托環境和描寫人物性格。
溫州崑曲

溫州崑曲是我國南方崑曲的一個流派,因流行在永加一帶,又稱「永昆」。它與蘇州崑曲基本相似,但曲調稍緊,節奏教快,其道白多用溫州方言。伴奏以笛為主,其曲調古樸、輕柔、纏綿動人,其抑揚快慢,按固定曲牌演唱,規定十分嚴格。其劇目有《琵琶記》、《雷峰塔》、《連環記》等,表演藝術上具有朴質、自然、明快等特點。最早班名叫「同富」、「品玉」。
吃分歲酒
除夕夜,合家同堂,擺酒聚餐,或邀至好友親朋同食,開懷暢飲,稱「分歲酒」。因為除夕是新舊年交替的分界線,吃分歲酒,意即新舊歲由此夜而分。因此,這餐飯不論貧富,都要盡量辦得豐盛些。溫州人很講究吃「分歲酒」,又稱「年夜飯」。吃時最講究吉祥。一般席上用十隻硃砂高腳紅碗,盛著十樣冷盤,叫「十全」。其中除雞、肉外,要有落花生(謂結子)、柑桔(謂大吉)、鯉魚(謂跳龍門)、豆腐(謂家門清潔)等,而且每碗必須要有一塊切成薄片的圓形的紅蘿卜頭蓋在頂端,以示討彩。此外,中間上的大菜中,決不能少了「芋」和「魚」。溫州方言,芋的諧音為「余」和「裕」,意思是說,吃了芋頭,會使人明年家庭收支有餘,逐步富裕。吃魚,也是象徵「年年有餘」之意。席上第一個菜一定要是年糕,表示「年年高」(現在也有用「面條」,表示「長壽」),而最後一道菜必是「八寶飯」,象徵「發財進寶」。
跑馬燈
跑馬燈亦叫「走馬燈」、「調馬燈」。馬燈,是仿照馬的形狀用蔑扎紙糊而成,也叫「竹馬燈」。分馬頭與馬身兩段,捆縛在扮演馬燈舞者腹前和背後,人居中間,走起來像騎馬一樣,俗稱「馬頭軍」。一般為8匹,其中白馬6匹,胭脂馬(紅馬)2匹。元宵節前後,在城區大都由十歲到十三歲的男孩組成,每人胸前有一紙扎馬頭,下掛著一個小鈴,背後有一紙扎馬尾,用帶系在身上,跑起來能上能下左右擺動,馬鈴叮叮作響,手中拿著一根竹竿當馬鞭,晚上,馬頭、馬尾中部都點上蠟燭。表演時,由一個或兩個孩子扮演馬童,呼引馬隊,出場表演。孩子們邊跑邊唱,加上舞蹈動作,走成「三角」、「連環」、「剪刀」等各種隊形,樂隊齊奏,曲調婉轉動聽。跑馬燈大部在住宅前空地上或中堂上表演。演完後由主人賞給柑桔、炒米、蠟燭等,也有給錢的,賞銀牌的。清郭鍾岳有詩雲:「歌唱新年樂意騰,滿城爭演上元燈。滾龍走馬喧通夕,火樹銀花燒不盡。」
海鮮食俗
溫州市沿海島嶼眾多,漁場廣闊,水產資源豐富,僅海水魚有數十種之多。並有淺海塗灘百餘萬畝,質地細軟,宜於養殖貝、藻、魚、蝦等。境內江河縱橫,水網交叉,魚類產品十分豐富。民間食用海鮮四法:
熟食法一般採用煮、蒸、燉、炒、煎等法,將魚蝦等燒成各種萊餚,並常用鮮料配以腌臘食品同蒸或同燉,如用新鮮鹹菜和黃魚製成清燉黃魚,湯汁乳白,魚肉肥嫩,內含菜香,鮮爽可口;或將鯽魚用油煎,味鮮而香脆。生食法如將活的江蟹,洗凈切碎,拌以糖、醋、姜、椒然後
生食法用活的河蝦,洗凈後用酒、糖、薑末等浸上片刻,就可生食,俗稱「醉蝦」;用一種稱為白誕的小魚,加以紅糖和鹽,做成生魚佐餐,俗稱「魚生」;還有牡蠣肉也生食,食時蘸少許醬、醋、薑末等等,其味均鮮美可口。
干臘法如將鮮黃魚剖開曬干,就是著名的「白鯗」,味鮮美可口;或將墨魚(俗稱「烏賊」)割去海螺峭曬干,叫「明脯」,又如海蜒,一種小魚,體長約半寸許,其細如毛,曬干成絲,色澤金黃,十分鮮美,炒蛋、拌鹹菜、泡湯均可。再如將鮮淡菜加工曬干,就是有名的「貢干」,亦叫「淡菜乾」。淡菜肉大而肥,食時去掉兩邊鎖殼和毛,再加入蘿卜、紫菜同煮,分外可口。這種干臘海鮮,不但可以久藏,並且別有風味。
腌食法利用食鹽或酒糟製作海貨,用缸儲存作為常年菜餚,如將整隻蟹浸腌數天,即可食用;或取肉和蟹黃,剁成肉醬,再加鹽腌制,當天即可取出,拌米醋、白糖而食,如海蜇、海蜒、炸魚等均可腌食;泥螺經煮熟後用黃酒浸漬,鮮嫩可口,瓶裝罐封,可以久藏。利用酒糟製作糟魚,如糟帶魚、糟墨魚、糟黃魚、糟鰻筒等。經過酒糟的魚類,其味醇香,鬆脆衛生,不易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