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日蛋糕 » 蛋糕雪糕米糕棗糕這裡面哪個不對不相同
擴展閱讀
西樵哪裡有網紅蛋糕店 2024-11-26 06:26:54

蛋糕雪糕米糕棗糕這裡面哪個不對不相同

發布時間: 2024-09-09 14:50:59

1. 歷史上有名的糕點有哪些

這個估計非常多,要知道中國的糕點起源於先秦,迄今為止至少有兩千年歷史。漢代,糕這個詞出現,並且有寫人們在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的習俗,這個「蓬餌」疑似早期的重陽糕。

有名的糕點肯定出現在制糕技術水平有所發展之後,在隋唐之後。宋陶谷《清異錄》記載的五代一些重要品種「滿天星」(用金米做的)、「糝拌」(中間有棗豆)、「花截肚」(裡面做花的樣子)。

經常在清代宮廷劇看到的「茯苓糕」是有名的,做法也有好幾種,因為西方各種風氣影響,當時還出現了一種「蒸西洋糕法」(白糖、雞蛋黃、酒釀),很像現在的雞蛋糕做法

糕點不僅是日常食用,有些節日會有特殊的節令糕點,一些參雜葯物的有食療效果。

2. 有什麼糕點

1、蘿卜糕。

蘿卜糕是中式傳統的糕點,在福建閩南、廣東等地區的漢族特色糕點。採用在來米粉,又稱再來米粉,是中式點心中最好使用的粉,可以在製作中式小吃如蘿卜糕、肉圓、碗粿時用到。

2、芋頭糕。

芋頭糕是廣東潮汕地區、廣州、陽江、佛山等地漢族特色糕點小吃,也香港和澳門地區茶樓賣的點心,材料有粘米粉、芋頭、蝦米、冬菇、臘腸和臘肉。

3、黃金糕。

黃金糕本名叫蜂窩糕,發源於南洋,是南洋娘惹糕的一種,黃金糕是該糕流傳至廣東之後的別名。此糕的重要原材料就是南洋木薯,成品象蜂窩狀所以叫蜂窩糕,切片後呈魚翅絲狀又叫魚翅糕。

4、倫教糕。

倫教糕的製作起源於廣東順德倫教鎮,是嶺南典型的漢族糕點名吃。由於品質、風味特殊,特別在夏天為廣大消費者所喜愛,目前生產已很普遍。 倫教糕是由秈米粉用酵母發醇,使澱粉質轉變為澱粉和糊精的混合體,再蒸製成型,其透明程度較高。軟韌性則近似用糯米的製品。

3. 糕字可以組什麼詞語

糟糕,發糕,米糕,蛋糕,糕點,絲糕~

4. 糕的組詞有什麼

蛋糕、雪糕、糕餅、桂花糕、打糕、糯米糕、糕點、米糕、年糕。。

5. 中國超美味的傳統糕點有哪些呢你吃過哪幾種呢

中國超美味的傳統糕點有哪些呢?你吃過哪幾種呢?

今日我們就來說說中國好吃的五大糕點,我賭一毛錢,真是沒人所有吃過,有的人也是連聽也沒聽過。扁豆生日蛋糕,聽見名稱就覺得很了解,老是感覺看到過又吃過,事實上也只不過是聽過。不過生活在太原的人們可能經常見到這類糕點,是屬於山西太原傳統的小吃,特別是在到夏天時買的人會多一些,而且這種糕點具備非常強的功效,吃起能夠消除身體內的火,也對胃好,當然如果有興趣的話,能去購置一點嘗一嘗!

餅茶

是浙江省水鄉鎮新城的一個著名的當地生日蛋糕名字。它有悠久的歷史,原材料優質,口味美味。其具有松脂新鮮的的三大特性,在杭嘉湖水鄉古鎮平原上很有名。餅茶的形態是正方形和方形,人體充斥著彈力。它在過去的看起來是半透明的,是茶的綠色。

馬蹄糕

馬蹄糕是一種廣東省傳統的甜品小吃,從唐朝逐漸就已經有了,色是茶淡黃色,有一些半透明的模樣,口味很松很滑,爽韌兼具,味道很甘甜,入口就化。

6. 糕怎麼組詞

糕乾 冰糕 絲糕 雲片糕 黍糕 棗糕糟糕 蛋糕 年糕 糕點 題糕 扒糕 糕餅
雪糕 綠豆糕 糍糕 花糕 粘糕 竹節糕 金糕涼糕 菊糕 炸糕

7. 請問滿族有哪些特色美食

滿族風情節品特色美食

1、粘糕:也稱「年糕」或「年糕餑餑」。因是用粘米面做的,故稱「粘糕」,又因有多在春節大年之前製做的習慣,故稱「年糕」。農村歷來喜用大黃米,次之用小黃米,後來有用糯米製作,但其米質不同做出來的口味也不同。製作方法:先把粘米過水淘凈瀝去水,趁濕度適度時磨成面,然後把潮濕的粘面一層一層撒在屜上蒸熟,即為「粘糕」。

如在蒸屜上撒面時一層面一層豆(煮熟)或豆餡交替撒出的糕,出鍋後切成小塊,為「切糕」。有的根據食者喜好,內撒大棗,也叫「棗糕」。

歷來山區農村滿族人特喜歡吃「年糕」,一是做出的年糕尚可派生出多種美食,二是年糕是一種較好的抗飢餓食品,特別是冬季,滿族人喜愛上山打獵或勞動,沒有午餐,早餐吃些年糕,晚上回家一天不覺得餓。

2、包糕:把蒸熟剛出鍋的年糕趁熱取出,手沾涼水揉至不燙手為止,然後包上自己喜愛吃的餡蘇子芽、糖等等。然後冷凍存放,什麼時候想吃,取來蒸熱即可食用。

3、炸包糕:把做好的包糕壓成扁圓形狀,放在油鍋中煎或炸(時間不要長,不能糊),好後取出存放,吃時再入鍋蒸。吃起來有獨特味道。

4、煮糕:過去多用酸菜(冬季用酸菜較方便)做湯,後來也有做其它菜湯的。將菜湯做好後放入切成片的年糕一起煮至軟而不化時食用,味道也很好。

5、油箅子大油餅:原料用小麥面,用溫水和好後醒2小時左右,然後用水按比例瀉好明礬和鹼摻入和好的面中,再加適度鹽水揉均,再稍醒30分鍾,每塊用150克左右的面團揉成長方形薄片,再從中順長割了3—4條斷逢,然後入油炸熟。炸熟後油餅鼓起澎大,呈淺紅色,口感嫩脆相間。

註:一定用礬、鹼中和,否則口味變異。

6、大黃米飯:將米放適量水入鍋內蒸熟,或將米放沸水中煮一定程度撈出,放鍋上蒸熟。

7、小米豆乾飯:將米和豆分別煮熟後摻在一起,再撈出放鍋上蒸,或先下豆煮至將熟時,再下米一起煮,待煮熟後撈出放鍋上蒸。

8、水撈飯:將米煮熟後撈出放到涼的清水中,(水溫可根據食者愛好而定)

9、炒米:也稱作糊米,是將小麥(或小米)炒熟再用其煮水飯,此飯多為夏季冷食。

10、龍虎鬥:用大米、高梁米和紅小豆製做的干飯。先將紅小豆煮到半熟,再將高梁米和大米下鍋同煮,沸騰後慢火燜熟或煮熟後撈出入鍋內蒸。因紅白相間,色味俱佳,大米寓「龍」,高梁米寓「虎」,小豆諧「斗」,故稱「龍虎鬥」。

11、粘豆包:滿族風味麵食,將黃米或江米洗凈,泡到發酵。漂凈以後磨成水面,用紗布吊包濾凈水分,加水將面和勻,將小豆煮熟搗爛做餡。將豆餡包入粘面攥成饅頭形狀,放入籠屜蒸熟。滿族農家冬季常大量製作貯藏,以供食用。漁獵採集時還可做為干糧。民間又稱「團子」。

12、粘火勺:原料發酵濾兌與粘豆包基本相同,只是和面稍軟,將豆餡包入裡面,製成圓形小餅,將豬皮在熱鐵鍋上擦出油來,將圓餅放在鍋中烙烤。因之叫火勺,或稱火燒。

13、波羅葉餑餑:滿族傳統食品。波羅,亦稱「波離」或「波勒」。就是櫟樹葉子。農歷四五月間,採集嫩而又大的櫟樹葉子洗凈備用。製作程序是,把糯米或黃米磨成面,擀成薄餅並煮熟。再將小豆煮爛搗成豆泥,將豆泥包進薄餅中,把波羅葉洗凈塗油,包裹在薄餅之外。再蒸熟就成了波羅葉餑餑。吃時剝去葉子,但櫟葉已經入味,極為清香。

也有的是將高梁米、玉米磨成面,鋪在櫟葉上,內包韭菜、豇豆、芸豆等時鮮蔬菜剁成餡,用鍋蒸熟的,也叫波羅葉餑餑。

14、蘇葉餑餑:夏季將粘高梁米或糯米浸泡後磨面,擀成圓餅,內包小豆豆餡,外裹蘇葉蒸熟。去葉食用,味也清香。

15、蘇葉餅:用黃米面蒸成糕,取出作餅,包以蘇葉,內裹小豆。多於七月製作,既為祭祀用品,也為食用。

16、椴葉餑餑:農歷六月間採集椴樹葉子,做椴葉餑餑。其製作方法、食法與波羅葉餑餑相同。

17、硬面餑餑:滿族風味麵食。用白面加糖烤制而成。依配料不同分「白糖餑餑」、「紅糖餑餑」。依形狀分有「鐲子」、「饊子」、「凸蓋」。多作急時充飢或外出攜帶的干糧。

18、酸餑餑:將大黃米泡入水中,待發酵時撈出,磨成水面。再用細紗布吊包濾凈水分,團成圓餅,上屜蒸熟。吃起來微帶酸味,幫稱酸餑餑。

19、清明餑餑:亦稱「小根菜餄子」,因多於清明食用故名。做法是把「小根菜」(一種野生蒜科植物)洗凈剁碎,和以粉條、豆腐作餡,用高梁米面做皮,包時將圓皮合成半圓,外緣捏成花邊,在平鍋中用油煎熟。清香可口。

20、夾餡燒餅:用核桃仁、白糖、狗奶子(野生植物)、豬肉和白面,用鍋烙熟。其味甜香。

21、油梭餅:油梭,又叫「油吱拉」,就是煉豬油的油渣。將油梭切碎,和進玉米面或小米麵或白面之中,加溫水揉成面團擀成圓餅,在平鍋上烙熟。其味香而不膩。

22、花花餅子:把小米麵、玉米面摻和況水。把切碎的韭菜、白菜、小根菜,和豬油、食鹽一起攔勻,團成圓餅,在鐵鍋內幫抹油,將和菜的面團貼在鍋幫烙熟。餅子黃綠相間,故稱花花餅子。

23、五色油糕:用梨乾、野葡萄、臭李子糕、奶渣子、狗奶子在水(野生植物)、山楂和牛奶、油、蜂蜜等拌勻,使之凝結。多在夏秋季食用,鮮膩酸甜。

24、發糕:滿語「哪瑪米糕」。把玉米面和勻發酵,攤在屜上蒸熟。吃時切成菱形,佐以蜂蜜,上蘸紅果汁。質地松軟,味甜微酸。

25、淋漿糕:把江米面或黃米面況入清水攪拌成糊狀,倒在撐開的布上,細粉隨水淋入下面的容器中,再將淋出的粉漿攤在屜布上,蒸熟切塊,蘸蜂蜜或糖食用,質地細膩,香甜松軟。因是以淋漿製作,故名淋漿糕。

26、撒糕:將黃米或糯米磨成面和水拌勻。將白豇豆磨成豆瓣,用水漂去豆皮蒸熟作餡。蒸鍋氣滿撒入一半粘面,上鋪豆餡。待鍋內蒸氣再滿,再撒入另一半粘面。蒸熟時切成方塊或菱形食用。如在正月間製作此糕,則用紅小豆為餡,以示吉慶。因製作時兩次撒面,故稱撒糕。

27、愛吃得勝包。即用菜葉子塗黃醬加小蔥,卷各種炒菜、鹵肉和小米飯吃。相傳得勝包源於大小金川戰役。當時戰斗緊張,兵丁沒有飯碗,就用菜葉子卷飯菜吃。因陋就簡,機動靈活,取得勝利。所以,將這種菜葉卷飯菜的吃法叫得勝包。後傳入民間,做法也更加精緻。菜有醬肉、大肚、小肚、香腸、炒麻豆腐加青豆、炒雜拌(雞蛋花、黃花、木耳、菠菜、韭菜、粉絲),再加米飯。先把白菜葉抹上黃醬加蔥段(或蒜末),將拌好的肉菜飯放在菜葉上,包起來用手捧著吃。吃包要「包不離嘴」、「嘴不離包」,才算會吃包。

28、炸角子:將糯米或黃米磨成面,將紅豇豆煮熟搗成豆泥。把粘米面擀成薄餅蒸熟,包豆餡做成角子,用油炸制而成。本為滿族九月祀神的祭品,後發展成為傳統食品。

29、雞蛋饊子:將糯米浸泡後磨成面,將雞蛋與蜂蜜、白糖兌入面中和好,用核桃仁等作餡,包入其中,在豬油中炸熟,甜軟粘香。

30、小豆腐:將大豆碾碎,加入適量乾菜及水入鍋煮熟,拌醬佐飯而食。冬季,多將其捏握成團,放置室外冷凍,隨吃隨取。取一團放入鍋中加熱,省事方便。

31、水團子:又稱「漂餅」。將黃米浸泡磨面。製作時用溫水和面,用手捏成扁圓,投入清水鍋煮熟,故曰水團子。又因入鍋後打浮漂起,所以又稱「漂餅」。若用於祭供「佛托媽媽」,要用顆粒飽滿的新米磨面製作,以示誠意。

二、粥類

32、紅豆粥:將紅小豆熬成八成熟,放入小米或玉米渣。

33、綠豆粥:用綠小豆,做法上同。

34、棒渣子粥:即玉米粥,玉米碾碎成渣,熬粥時將水煮沸,將渣子洗凈放入,再沸後用慢火將渣子煮爛,可兌入少量面鹼,使粥粘稠,味香爽口,農家常食之。

35、臘八粥:要用八種糧谷熬製成粥,以粘米為主,多數用白粘高梁米,還要加上紅棗、桃仁、核桃仁等做成小獅子、小人。臘八粥不僅味道香美,而且裝點八寶爭奇。民諺雲:「臘八粥,吃不夠。吃了臘八粥,明年定豐收」。

36、小米粥:此粥營養較高且健脾養胃,是滿族喜愛的一種食品。小米洗凈放適量水熬熟。

37、小米綠豆粥:先將綠豆放入鍋中煮至將熟後再放入小米煮熟即可食用。此粥多在春夏季食之,不但營養高,還可去署解火。

38、棒米豆粥:通常也叫「大渣子粥」,因米渣較大。將大玉米渣子同飯豆(可按自己喜歡的豆類放入)一起入鍋煮熟即可。需要提出的是過去農村慣用的大火鍋煮制出的這種粥(較有重味)與現代高壓鍋煮制出的口感有明顯不同。

39、玉米瓜條粥:將玉米渣入鍋煮熟軟後放入約3—5厘米長的小段老窩瓜干同煮。這樣的瓜條粥香甜可口。

瓜條的製做很簡單,可將秋季熟好的老窩瓜挖掉內瓤後將瓜肉割成小條曬干即可隨時取用。

40、棒糊粥:將未定漿的青玉米,用擦子將玉米粒擦下,成為帶皮的小糝糊狀。然後加適量水,加老窩瓜片(條)一起煮熟。

41、蟻蛋酸菜粥:小米入鍋煮至轉珠(水沸後米半熟不沾連)撈出後放在盆中趁熱撒生豆面(雜豆)搖滾,直到米粒沾面後變成大粒狀,然後放入水中加酸菜絲煮熟,干者為粥,稀者為湯,吃起來酸香可口且健胃。

42、杏仁粥:用苦山杏仁磨成面(不擠油)用涼水兌稀,撈除仁皮,杏仁與水比例按1:20左右,入鍋煮沸後用大瓢反復舀起高揚(民間有大瓢小瓢百瓢之說)直至甜而不苦,然後將淘凈的小米入鍋同煮,熟後再加入切成小段的鮮豆角或煮熟的黃豆煮熟即可。

但需提出的是對煮沸的杏仁湯必須揚好,否則有毒,擠去仁油再做的粥,香味降低。

三 、菜類

43、酸菜火鍋:滿族冬天習慣漬酸菜。每臨冬季,就將白菜在熱水中漬過,壓入缸中,上放重石擠壓,待菜發酸,陸續撈出食用,保證每個冬天有酸菜吃。酸菜可以做酸菜炒白肉,也可以做酸菜燉豆腐,還可以做餡捏餃子、包包子,其味均鮮酸爽口,但滿族最愛吃的還是酸菜、白肉、血腸火鍋。

44、白片肉:或謂「白煮肉」。將豬肉切成大塊,入鍋煮熟,待涼從湯中撈出,切成薄片,裝入盤中,蘸醬油、韭菜花、辣椒油及蒜泥。香嫩適口,肥而不膩。

45、煸白肉:將煮熟的豬肉切成薄片,瀝凈水分,下熱油鍋加醬油煸炒,即成煸白肉。

46、砂鍋白肉:滿族風味菜餚。將豬膘肉切成薄片,和切好的酸菜絲(或白菜)置入砂鍋,加鹽河海米,添滿湯,燒沸後改用慢火,直燉至柔菜籃書,起鍋加點香菜。冬季食之,香鮮去寒。

47、血腸:殺牲時用盆接血,用手將凝成血餅的血攥碎灌進洗凈的豬腸扎緊,放入鍋中煮熟即成血腸。

48、壇肉:將去骨帶皮的五花肉切成小片。先將豬油加糖略炒,再下肉塊佐以面醬、蔥、姜、醬油煸炒,最後加水和鹽煮沸,倒在壇中加蓋封嚴,慢火煨至肉塊酥爛。汁濃味美。

49、虎皮肉:又名「紅剪子」取帶皮去骨的豬肉一塊,皮面割出與肉皮同厚的「井」字形花紋,水焯後加蔥、姜水煮半熟,撈出將肉擦凈,抹以糖色,用熟油將皮面炸成金黃,再加佐料入鍋煮爛,澆汁食用。因其型、其色如同虎皮,故名虎皮肉。

50、烀肘子:將豬肘子(蹄膀)叉在鐵杈上,用炭火將皮燎的金黃,放入濕水中略泡片刻,刮洗潔凈,輔以佐料,煮成熟。吃食蘸辣椒油、韭菜花醬,肥嫩不膩。

51、炸丸子:將豬肉剁成泥,和以雞蛋清、麵粉、蔥、姜和鹽拌勻,用手擠成葡萄大小圓球,用熱油炸至金黃。食用時佐以老虎醬,外焦里嫩,干香適口。

52、豬肉燉粉條:把切成四棱形狀的帶皮豬肉條,據食者喜好,也可以切厚片肉。在肉燉至將熟時放入粉條一起燉熟。也可將粉條單獨煮熟後摻入燉熟的豬肉鍋內,少頓片刻(為了粉條入味)即可。據食者喜好,燉肉中也可少放些凍豆腐泡、鮮豆腐、豆制丸子等。

53、火鍋:滿族最喜好在秋冬寒冷季節吃火鍋,且喜用砂鍋、銅鍋保原味,鍋底放海帶絲,豆腐絲、丸子、酸菜絲、葫蘆條等,面上鋪滿一層以過油炸的豬肉片,開鍋即可食用。

54、涮火鍋:過去用砂鍋、銅鍋,現在改用電鍋不等,白水放入佐料待燒沸後將生肉片等喜吃食品每次少許放入鍋內,煮熟後撈出蘸佐料(如麻醬、海鮮汁等)吃。

55、烤鹿肉:將鮮嫩的鹿肉切成片,加醬油等佐料拌勻,把專用的鐵絲篦子放在炭火上,排肉片在篦子上翻動燒烤。也有不加佐料,待鹿肉烤熟再蘸佐料。不僅味美,而且大補。

56、炒雪花:用做豆腐擠出的豆渣子拌蔥花、喜愛吃的小菜沫等和少許鹽,入油鍋煸炒後入盤,色白點綠。

57、炒香白花:做法與「炒雪花」相同,但不用擠出豆漿的豆渣子,而是用磨好的生豆漿,通過兌開水煮沸後點鹵壓成豆腐塊兒,不出豆渣子的這種原漿豆腐,民間稱為「渣豆腐」,用這種渣豆腐炒出的菜,比起「炒雪花」更香甜可口,故此稱為「炒香白花」。

58、肉絲炒酸菜:酸菜芯與瘦肉絲方在一起炒。

59、炒山野:山中各種野菜素炒或放肉炒。

60、炸豆腐乾:將豆腐切成小塊蘸鹽水涼半干切成絲,用時過油炸膨脹。

61、拌豆腐乾:將豆腐切成小塊蘸鹽水涼半干,用時切成絲加蔥絲、醬油、香油等調料。

四、湯茶類

滿族人有晨起飲茶飯前喝湯的習慣,有句俗語「飯前先喝湯,一輩子不受傷」。飯前先引杯茶,喝幾口湯或自做的「糊米茶」有利健身。

62、「棒米茶」:用本文第40項的做法,進一步稀化,不加窩瓜片(條),適量加白糖,就是一種香甜型湯;如加鹽,變成淡咸型湯。

63、「糊米茶」: 把高粱或玉米炒熟熬(沏)水可當茶飲。喜歡甜飲可放白糖(不可以用紅糖)。

64、「湖米奶茶」做法同本節第60項相同,只是將炒熟的米粉同奶一起熬(沏)成後飲用。

65、蟻蛋酸菜湯:做法與第41項同,比「蟻蛋粥」要是量加水稀化既是湯。

8. 古代糕點的名字

我國古代有各種各樣的糕點。

從工藝上分有八個大類,油酥類、混糖類、漿皮類、爐糕類、蒸糕類、酥皮類、油炸類、其它類;

在中國按地區分類有12個流派:京派、津派、蘇派、廣派、潮派、寧派、滬派、川派、揚派、滇派、閩派、西點。

有百花糕、綠豆糕、豆沙糕、赤豆糕、海棠糕、桂花糕、香糕、蘿卜糕、凍糕、油糕、合桃糕、燈芯糕、雲片糕、打糕、拉糕、烘糕、大方糕、米糕、燈盞糕、油炸糕、豬油糕、蝦糕、千層糕、九層糕、烘糕、定勝糕、桔紅糕、麻糕、狀元糕、馬蹄糕、糕粑、土豆糕、玉米糕、芝麻糕、粟子糕、水晶糕、八珍糕、玉帶糕等等。

1、九層糕:

又名九重糕,千層糕,中元糕等,取長長久久,步步高升之意。是沿海地區一種傳統的中國特色糕點小吃之一。

古書雲,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認為九乃是最高數,九九歸一,一即是最大數也表示多,九層糕名意為多層糕,多重糕,故民間稱為九層糕實為一層,九層或一十一層,應長長久久永永遠遠之意。

九層糕是九多色糕點,層勻美觀,乳香甜潤。除夕,清明,中元,重陽並稱中國傳統節日祭祖四大節。沿海特別是浙閩地區家家戶戶都會在這時節擺上一些豬肉,羊肉,瓜果和九層糕祭祀,一面是闡揚懷念先祖的孝道,一面更是為了發揚推己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

2、狀元糕:

狀元糕,是中國傳統糕類小吃之一,是浙江嘉興的著名特產。在中國各地區雖製作方法和風味存在差異,但都含祝福之意。同時狀元糕也是較為少見的台灣地區的小吃之一,因外型似狀元帽而得稱,由於名字聽起來相當吉利,許多考生在考試前都會買來吃,帶有祝福之意。

3、燈盞糕:

燈盞糕是浙江溫州的傳統特色名點,溫州十大名小吃之一。屬於油炸食品,歷史悠久,最遠可追溯至元末明初。一般是用大米、黃豆磨成稠漿,加入麵粉,包裹蘿卜絲為餡料,油炸而成。

4、馬蹄糕:

馬蹄糕是一種廣東省,福建省福州及閩南地區的傳統甜點小吃。相傳源於唐代,以糖水拌合荸薺粉蒸制而成。荸薺,粵語別稱馬蹄,故名。其色茶黃,呈半透明,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斷,軟、滑、爽、韌兼備,味極香甜。馬蹄糕口感甜蜜,入口即化。

5、水晶糕:

北京夏令應時糕點小吃。水晶糕晶瑩透亮,色白潤滑,糯軟耐嚼,食之甘美,清涼爽口。水晶糕是北京傳統糕類食品中的名品。解放前做得最好的要數滋蘭齋的一家南方鋪子。

6、蘿卜糕:

蘿卜糕是福建閩南、廣東等地區的傳統特色糕點。採用在來米粉,又稱再來米粉,是中式點心中最好使用的粉,可以在製作中式小吃如蘿卜糕、肉圓、碗粿時用到。然後在米粉漿中加入腌制好的蘿卜絲等材料,上蒸籠蒸制而成的糕點小吃。

7、綠豆糕:

綠豆糕是傳統特色糕點之一,屬消暑小食。相傳中國古代先民,為尋求平安健康,端午節時會食用粽子、雄黃酒、綠豆糕、咸鴨蛋這些食物。

按口味有南、北之分,北即為京式,製作時不加任何油脂,入口雖松軟,但無油潤感;南包括蘇式和揚式,製作時需添放油脂,口感松軟、細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