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日蛋糕 » 洛杉磯有名的生日蛋糕
擴展閱讀
泗陽哪裡有蛋糕房 2025-02-12 05:19:15
縣城的什麼蛋糕火 2025-02-12 05:18:33

洛杉磯有名的生日蛋糕

發布時間: 2023-09-08 09:17:00

A. 巧克力蛋糕還是芋泥蛋糕好吃

巧克力蛋糕和芋泥蛋糕是兩種不同的口味,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口味兒,所以說這兩種蛋糕並不能夠說哪一種好吃,只是說你喜歡哪一種口味的

B. 席慕容《獨白》賞析

賞析:

《獨白》一文是對人生的感悟,人活著所付出的努力難道僅僅是為討得人們的歡心、博得他人的贊許嗎?我們不要戰戰兢兢套入這種模式和桎梏中,到頭來你已不是你了,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了。它將制約你的發展。

《獨白》一文還告誡讀者要珍惜時光,人生有著各個不同的階段,各個階段都會有「落幕」時,每個階段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雖然已經「落幕」,但是在「落幕後,可以不斷地去彌補前一階段的不足,使自己能有一個提高,有一個飛躍,趨於完美。這樣才能減緩時光流逝的步伐。

作者在文中說的相當好「這世間並沒有分離與衰老的命運,只有肯愛與不肯去愛的心」。分離與衰老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它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只要你肯愛惜時間,珍惜時間,你就能留住時間的步伐,使你變得年輕起來。

原文節選:

把向你借來的筆還給你吧。

一切都發生在回首的剎那。

我的徹悟如果是緣自一種迷亂,那麼,我的種種迷亂不也就只是因為一種徹悟?

在一回首間,才忽然發現,原來,我的一生的種種努力,不過只是為了周遭的人都對我滿意而已。為了要博得他人的稱許與微笑,我戰戰兢兢地將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

走到中途,才忽然發現,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條不能回頭的路。

把向你借來的筆還給你吧。

出處:出自台灣作家席慕容的《獨白》。

(2)洛杉磯有名的生日蛋糕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席慕蓉的寫作筆法擅長運用重覆的句型,使她的文章呈現舒緩的音樂風格而充滿了田園式的牧歌情調,在句法的經營上,除了著重整體的效果外,也追求詞藻的華美。她的文章都以人物作中心,在淺白的訴說里,很容易看出她的真誠,具有沖澹型散文的特點。

在席慕蓉的作品中『問句的使用』是一大特色,無論是在文中或文末出現,事實上,她想要表達出的可能是一種模糊、不確定的心態,她不僅在自問同時也在向讀者發問。

尤其,當席慕蓉在使用問句時,通常不會只使用一次,常常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覆運用,連接而下,營造出一股沉重的氣氛將全文籠罩

席慕容的詩歌多寫愛情、鄉愁、時光和生命,愛的抒發已成為席慕容詩歌的第一主題。而在這些愛的情感中,有甜蜜,也有憂愁。席慕容以一個女性特有的細膩的視角,來體驗著生命中的溫存。這也是《獨白》的創作風格和創作背景。告誡讀者要珍惜時光,有感慨時光飛逝。

C. 海綿蛋糕與戚風蛋糕的區別是什麼哪個很好吃

戚風蛋糕和海綿蛋糕在做成必要條件上都是一樣的,全是藉助雞蛋的消遣讓生日蛋糕蓬鬆的,無需此外的蓬發膏,也無需輕質燃料油的輔助。戚風蛋糕和海綿蛋糕的原料是一致的,全是會應用雞蛋、全麥麵粉、植物油、牛奶。







由海綿蛋糕演化出來的有海綿蛋糕卷、酸奶蛋糕、手指餅干。酸奶蛋糕就是大家說的蛋白蛋糕,因為沒有雞蛋黃的參與,做出來是奶白色的。手指餅干就是大夥兒做芝士蛋糕狀況下應用的,安全通道很酥脆,給孩子當零食吃也很好。戚風蛋糕和海綿蛋糕並不是分不區別蛋的差別,別再傻乎乎分不清楚了。看過這篇文章是不是對戚風蛋糕和海綿蛋糕有著新的掌握,單純的看分蛋或者不區別蛋並不是嚴格的。掌握了這類專業技能,了解了做成必要條件才可以更第一天的進行操作步驟,做出好吃的蛋糕。

D. 球星的生日蛋糕這么有創意,還捨得吃么

3月14日是NBA炙手可熱的球星庫里的生日,他在twitter上發了生日蛋糕的照片。

從照片上可以看出,庫里的這個生日蛋糕主要配色是採用了勇士隊的配色,以藍、黃、白為主,蛋糕體積不大,但卻包含了諸多元素。「OK」的手勢很俏皮,眾所周知,這是球員投中3分球後最常做的手勢。而這個手勢中間還有一隻很萌的白色野貓頭,這並非隨便的卡通塗鴉,這是庫里深愛的母校戴維森學院的校隊標志。從大學到NBA,庫里一直是這所學校的驕傲。

在蛋糕側周圍,除了印有巨大的勇士隊標外,還有很多黃顏色的單詞,雖然從圖片上無法看清楚全部的內容,但也能看出來這些都是在描述庫里的角色、身份、頭銜,比如最有價值球員、總冠軍、三分王、好兒子、好父親,等等。

除了這個蛋糕,庫里代言的UNDER ARMOUR品牌方為其打造一款全新生日配色的Curry Two球鞋蛋糕。球鞋蛋糕還原了鞋款應有的細節,好有心有木有!

當然,庫里能吃到的蛋糕還不止於這兩款,有球迷還做了球鞋蛋糕送給他,天了嚕,作為同是庫里球迷的我,真是給跪了!

我還想說的是,他的蛋糕怎麼每年都那麼漂亮,那麼有創意!

去年,2015年的生日這天,庫里的生日蛋糕一樣很有創意,上圖!

一個全明星三分王獎杯蛋糕,真是太有愛了。

話說勇士隊內氣氛和諧,好基友們互贈的蛋糕也不錯呢。2月8日,克萊·湯普森收到的生日蛋糕也是很精緻的哦。

NBA最前線節目中,湯普森接受了專訪,專訪當天正好是籃球專家張衛平指導的生日,湯普森不但給張指導送上了蛋糕,上面還寫了「衛平-湯普森」的字樣,真是個有愛的好少年啊。

看到這些新聞,我就忍不住想看看球星們的生日蛋糕還能玩出哪些花,結果,一開挖不得了,好玩的生日蛋糕好多啊~~~

近日,國王隊老將卡隆-巴特勒近日迎來了他36歲的生日,他選擇請人製作了一個獨特的蛋糕為自己慶祝。是以他的首本個人著作《Tuff Juice》(特級果汁,巴特勒的綽號)為模型,巴特勒在看到蛋糕之後也是贊不絕口。蛋糕是由洛杉磯當地的Bree's Cakes蛋糕店製作的,整個製作過程耗時6個小時,耗費350美元。

巴薩球員圖蘭最近也收到了一個生日蛋糕,是不是很有技術含量?蛋糕上有一個小的諾坎普球場、一個穿著巴薩球衣有大鬍子的小人、數字29形狀的蠟燭以及將要分享給所有隊友的小蛋糕。

今年1月12日,德國球員詹度過了自己的22歲生日,他在ins上發圖,展示了自己別致的生日蛋糕。

斯特林在自己21歲生日那晚,在歐冠比賽中表現出色,貢獻2射1傳,是球隊取勝的最大功臣。曼城俱樂部也為他送上了特製的生日蛋糕,在蛋糕中製作了老特拉福德球場的模型,是不是很小清醒很特別呢?

2015年12月5日是曼聯球星馬夏爾的20周歲生日,他的妻子在ins上曬出了別具特色生日蛋糕。馬夏爾雖然剛滿20歲,但是已經結婚並且有了孩子。

瞧瞧人家的生日蛋糕,沒錯,就叫別人家的生日蛋糕。

E. 誰有瑪麗蓮.夢露的簡介

原名:諾瑪.瓊.培克
藝名:Marilyn Monro
生日:1926年6月1日
逝世:1962年8月5日
出生地:美國洛杉磯
愛好:唱歌
頭發:金黃色
身高:166.4公分
體重:53.2公斤
胸圍:89厘米
腰圍:56厘米
臀圍:89厘米
最愛喝的酒:香檳和伏特加
最愛吃的食物:魚子醬、老雞蛋、冰淇淋、蛋糕
最喜歡的雕塑家:羅丹
最喜歡唱的歌:鑽石是姑娘最好的朋友
擁有的汽車:黑色「雷鳥」跑車、 黑色卡迪拉克敞逢車
成名作品:《尼亞加拉》
生前作品:(部分)
《慧星美人》(1950年)
《柏油叢林》(1950年)
《青春常駐》(1951年)
《尼亞加拉》(1953年)
《金發女郎,君子好逑》(1953年)
如何嫁給一個百萬富翁》(1953年)
《七年之癢》(1954年)
《公共汽車站》(1956年)
《王子與舞女》(1957年)
《熱情似火》(1959年)
《不合時宜的人》(1961年)
《瀕於崩潰》(1962年)
在美國和西方世界,瑪麗蓮夢露這個名字幾乎是無人不曉的,即使在今天她仍然是大多數美國人心目中的「性感女神」。50年代和60年代初,這名從孤兒院出來的姑娘紅透整個好萊塢,使多少愛慕虛榮的少女羨煞;而她在36歲的風華之年突然自殺身死,又使萬千影迷困惑不解。

1926年6月1日,原名諾瑪瓊培克的瑪麗蓮出生在洛杉磯綜合醫院里,此時父親已經離開她遠走他鄉,母親常酗酒,人事不知。因此她從小便寄居在別人家中,從這一家到那一家,從孤兒院以收容所,別的孩子流連於童年的歡樂,她已嘗到顛連困苦的滋味。九歲的時候,母親仍然接受不了父親離去的事實,被關進精神病院。1941年,小諾瑪到了加利福利亞的「安娜姨媽」家。一年後,16歲的諾瑪與大自己四歲的詹姆斯多爾蒂結了婚,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家。不過這是個沒有愛情的婚姻,二年後丈夫應征入伍,當時正處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不久丈夫以不滿諾瑪新職業為由提出了離婚。諾瑪的新職業是在一家時裝店作攝影模特。

1946年,諾瑪被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大老闆看中拍板僱用,從此有了這個藝名——瑪麗蓮夢露。初期的工作並不順利,她只是在一些在影片中跑跑堂,說幾句「Hello!」之類的台詞,無奈之下為了五十美元,瑪麗蓮答應拍裸體照。1950年約翰大膽啟用瑪麗蓮,讓她在《柏油叢林》擔任一二場重頭戲。緊接著瑪麗蓮與蓓蒂黛維斯等幾位大明星拍攝了《伊芙的底細》,出場時間雖然很短,但她那天真無邪,使人聽了渾陶陶的對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福克斯公司等影片一結束,便與她簽定續訂七年合同。

至53年之前,瑪麗蓮在影評界雖時獲贊譽,但電影公司總是把她拘囿於演「白痴美人」一類角色,為求發展,她上邁克爾契訶夫劇院聽戲劇課,排古典劇。這時,有位記者認出「金色之夢」月份牌上的裸體模特兒即為瑪麗蓮,消息透露出來,非但沒有毀掉她的前程,反而引起觀眾好奇,對她更為關注。1953年是瑪麗蓮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在電影《尼亞加拉》里第一次擔任主角。影片以有名於世的大瀑布為背景,烘托瑪麗蓮優美的體態。該片上映以來,場場爆滿,她不僅一躍成為第一流的明星,而且成了好萊塢一手炮製的最了不起的神話。

1954年瑪麗蓮與棒球健將喬。迪,馬吉奧結婚,無奈這位球界巨人醋勁不小,對她限制極多,兩人最終分道揚鑣。1956年7月1日她又與劇作家阿瑟米勒另締良緣,他們是在1951年拍《青春常駐》一片時就認識的。婚前瑪麗蓮的每部影片都超乎尋常的賣座,特別是在《七年之癢》這部片中她站在地鐵口的鏤空鐵板上,下面刮上來的風把她的裙子吹得鼓漲起來,成了她影片里最著名的鏡頭。不過夢露已經不滿足於傻瓜美人這種角色了,緊接著演出的《公共汽車站》里,她把自己的生活經歷融匯進人物身上,而且演戲才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片中,她出現在小酒吧時,直有光采華艷、蓬蓽生輝之感。1957年與勞倫斯奧立佛合作的《王子與舞女》遭受從未有過的失敗,淡出二年後,瑪麗蓮很小心地接下了這部《熱情似火》,影片拍攝很辛苦,她為此兩次小產,不過這一切都值得——《熱情似火》成為她票房收入最高的影片。

1960年瑪麗蓮與克拉克蓋博合演了《不合時宜的人》,誰也不曾料這分別是他們倆的最後一部影片,停機沒幾天,克拉克蓋博因心臟病猝發而不治身死。同年十一月她與丈夫阿瑟米勒正式分開,這次離異造成的感情創傷始終未能平復。她神經衰弱嚴重起來,只得進精神病院作一短期療。一年後神采飛揚的瑪麗蓮接拍新片《瀕於崩潰》,這是她自那張月份牌照片以來,第一次同意在片中拍裸體鏡頭。1962年6月1日,她在劇組攝影棚里,慶祝她三十六的生日。為了證明自己豐腴如初,風韻依然,瑪麗蓮在伯特斯特恩的攝影機前功盡棄,取一幅透明紗巾略事遮掩,拍下生平最後一組極有魅力的照片。八月四日一個周末的星期六,是夢露悲劇一生的高潮。這一天早晨,人們還看見她臉龐鮮艷。誰也沒有料到,這是臨終前的最後光彩。

那天晚上究竟發生了什麼?是自殺還是謀殺?
見過現場的人說:她臉朝下躺著,毯子滑在一旁,全身赤裸而僵硬。死去之際,手還抓著電話。她要找誰,或許是總統的弟弟,或許就是美國總統肯尼迪本人,然而電話的另一頭沒有迴音,絕望之下,她服用了過量的安眠葯,於是乎,香消玉殞,便再也沒有醒來……

時光荏再,作為電影業的產物,好萊塢的神話,瑪麗蓮夢露並沒有死,永遠都是生氣勃勃的,她完美的體型,自然彎曲的睫毛,潔白無瑕的牙齒和偶爾挑逗的動作,可謂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形象仍印成千千萬萬份撒向人間。

F. 高分。特別點的席慕容簡介

席慕容,女,蒙古族,全名穆倫·席連勃,意為浩盪大江河。1943年生於四川重慶,祖籍察哈爾盟明安旗貴族。蒙古族王族之後,外婆是王族公主。在父親的軍旅生活中,席慕容出生於四川。十三歲起在日記中寫詩,十四歲入台北師范藝術科,後又入台灣師范大學藝術系。1964年入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專攻油畫。畢業後任台灣新竹師專美術科副教授。舉辦過數十次個人畫展,出過畫集,多次獲多種繪畫獎。1981年,台灣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詩集 《七里香》,一年之內再版七次。其他詩集也是一版再版。台灣師范大學藝術系及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畢業。她是台灣知名畫家,更是著名散文家與詩人,著有詩集《七里香》、《無怨的青春》、《時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詩》,美術論著《心靈的探索》、《雷色藝術異論》等。她的作品浸潤東方古老哲學,帶有宗教色彩,透露出一種人生無常的蒼涼韻味。席慕容多寫愛情、人生、鄉愁,寫得極美,淡雅剔透,抒情靈動,飽含著對生命的摯愛真情。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長歷程。
創有詩集 《貝殼》《無怨的青春》 《七里香》 《時光九篇》 《在那遙遠的地方》 《河流之歌》 《有一首歌》 《三弦》 《寫給幸福》 《我的家在高原上》 《山月》 《禪意》 《如歌的行板》 《如果》 《一個春日的下午》 《歷史博物館》

筆觸特色

席慕容的散文詩中表現出來,如幻似夢,似有若無,又遠又近的境界.
人存不存在前生?我們就不用去做科學的探討與論斷了,僅就<前緣>一文而言,詩人是借前生的存在來表達她對相悅者熾烈的愛戀.
這愛戀曾被忽視:"你若曾是江南采蓮的女子,我比是你皓腕下錯過的那一朵.
這愛戀含著埋怨:"你若曾是那逃學的頑童,我必是從你袋中掉落的那顆嶄新的彈珠,在路旁的草叢里,目送你毫不知情地遠去.
這愛戀甘願犧牲:"你若是面壁的高僧,我必是殿前的那一炷香.焚燒著,陪伴你過一段靜穆的時光.
三個並列的意象,均用詞精美,格調清新,特別是把相悅者與自己放在不平等的地位,突出了己方的主動與猛烈5
,極大的增強了情感的穿透力.
正因為如此,"今生相逢,總覺得有些前緣未了,卻又很恍惚,無法仔細地去辨認,無法一一地向你說出."這無法分辨,無法述說之情,就起了如幻似夢,似有若無的作用.
也因為將此生與前生交錯描寫,給我的感覺是又遠又近,遠近界限難以劃分,現實與理想難以劃分,心相與理析難以劃分.

對其作品評價

流暢的語言表達,細膩的散文的書卷氣息在你的腦海中縈繞開來。給人的是一種雋永的語言,啟發人以理性思考人生問題。 席慕容的文章總的給人的印象一種莫名的爽快;主觀感受得到了滿足,觸發心靈深處不自覺的認同感以及對生命的深深思考。語言的極美、易懂,結構思路清晰,確實是發人深省的。字里行間透露出一份真的印象;真實的感受總能打動人的!
一、先從結構觀賞
一個比一個跟接近主旨,從具體到抽象的一個演變漸進過程。具有良好的過渡程式,這樣既讓讀者讀來簡單明了,又不失作者對自己寫作態度的表達;這正是體現了席慕容一貫的結構思路清晰的寫作風格。
仔細看看這五個部分除了其緊密的聯系性,還是有其獨立性的一面的。每一部分都體現了作者的一個方面的觀點。如第一部分作者就提出了:「生命里也應該有這樣一種澄澈的時刻」。
二、從表達方式賞析
完全是一種稱述式的,心思敘說,體現了真、智的哲理散文特點;其中也不乏有女性的情緒的細膩美。
作者主要運用了記敘和議論的方式,按照個人的思緒延伸進程,敘述;到必要提出了觀點,才發表議論。
表現手法有細節描寫,在第一部分中,表現的非常明顯的。如:第一部分的第3、4段。還有散文應有的抒情,如很明顯的就是要數有感嘆號的句子了!
三、從內容主題賞析
這篇文章總的內容趨勢走向也很明顯,從自己的平常生活入題,描述了自己平凡的世俗生活,和充實的豐富的精神世界,對生命的態度有獨特的理解。
從自己在月亮底下鉛筆速寫開始,思緒也在這環境的渲染下,(「多好的月色啊!」,「這樣美麗的世界就在我的眼前,既不虛幻也非夢境,只是讓人無法置信。」),慢慢展開來;就這樣很自然的就開篇布局了,簡單明了,朴實真切。EMk'
隨著思緒的延伸,發出了這樣的疑問「生命里也應該有這樣一種澄澈的時刻吧?」,因此勾起作者的內心裡的回憶,「對著一班十九、二十歲,剛開始上油畫課的學生,我喜歡告訴他們一個故事。」。闡述了自己對於藝術以及優秀藝術家的個人看法,實質是進一步提及人生的生存理念了:「在感動的同時,也要學會選擇我們所要的和我們不得不舍棄的。」47
第三部分內容是第二部分主題的例外敘述議論。同時也觸發了下一個思想:「不然,要怎樣才能平息我們心中那如火一般燃燒著的羨慕與嫉妒呢?」
在第四部分作者稱述了:「我相信藝術家都是些善妒的人。」從藝術家角度對妒嫉提出了另一種理解、態度!6wyW
其實善妒,更會促使你努力用功,體現自己要強的一面。「用一生的時光來向自己證明——我也可以做得和他們一樣好,甚至更好。」生命因此會有更精彩的人生!US)C>F
第五部分提到對「安靜地埋首努力著的藝術家」的偏好。敘述了在畫室里的埋頭努力的藝術家的精彩之處。「藝術家都早已進入中年,卻仍然安靜地在走著這條從非常年輕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走了的路。」最後作者發出了真諦性的感嘆:「人的自由,在認識了生命的本質之後,原該是無可限量的啊!」,這是「寫給生命」中的最讓人值得回味的一句!V
生命應該是自由的,敢於超越束縛的;也是明凈,極單純的,時時充滿人文關懷;在享受世俗生活的,同時享受豐富的精神世界。
四、總體賞析
席慕容多寫愛情、人生、鄉愁,寫得極美,清新、易懂,因此而擁有很多讀者的。這篇文章就是她的一個比較成功的作品了!寫及了人生命的自由性,勇於超越性,明凈單純性的特點,充分享受世俗生活,努力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由於她是教油畫的,本文大多的角度都是藝術的基礎上的,引用一些事實聯繫上升為談論人生問題。在文學方面席慕容的獨特創造及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

寫作技法
一、前言
席慕容,一位來察哈爾盟明安旗的蒙古姑娘。她於一九八一年出版第一本新詩集《七里香》,在台灣颳起一陣旋風,其銷售成績也十分驚人。一九八二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成長的痕跡》,表現她另一種創作的形式,延續新詩溫柔淡泊的風格。
席慕蓉的詩作一直頗受矚目,然而近年來,她的詩作產量減少,散文作品不斷的增加,其中亦有異於詩作的特色,評論其詩作的文章頗多,其實席慕蓉的散文也有另外的風味。本文將以席慕容的散文作品為范圍,探討其特色與寫作技巧。其散文作品較特殊之處,如『花』在席作之中所佔地位十分重要,本文對此現象做一分析。另外,兼論席慕蓉的寫作技巧,如顏色的搭配、問句的運用、重覆句型的使用。
二、特色---花的描述及色彩的使用
席慕蓉散文作品中最大的特色有兩大方面,一為對花卉的描述,二為顏色的詞彙使用。在於「花」的描述上,各式各樣的花都能入文,其中又以荷花與她的關系最為密切。因為席慕蓉本身具有是畫家的身份,在顏色的運用上,自然比較於其他作家貼切,形成她的一種特色。
(一)花的描述
在席慕蓉的散文之中,除了人之外,便多以花作為對象,或將花朵穿插在字句之中隱含某種象徵意義。
整棵大樹上滿了白花,又厚又綠的深色葉子把白花襯得特別耀,老遠就看到了。…
好大的一棵樹,深植在海邊的山崖上,在幾十年之前,當那些渡海而來的人剛剛開始在這個小島上棲身之時,這處山崖之上,一定曾經長滿這一類的海岸植物吧?
我想當那一群人剛剛開始在這樹木底下搭建他們時小木屋時,一定以為這只是暫時的停留,以為不久就可以離開,所以才會蓋得這窘迫和雜亂無章的吧?
席慕蓉喜歡將某種花的特性和某種類型的故事相結合。雖然,花在故事之中,可能只是扮演物的靜的角色,卻佔有全文重要的地位。如在《有一首歌·花的極短篇》,席慕蓉寫下一對男女的故事,因曇花的綻放而開始,隨著曇花的凋落而結束。
好多年以後,每次聞到相同花香,女孩都會想起那個在月亮底下把曇花摘下的少年,他們從那夜以後就沒有再見面。
他不應該送她一朵曇花。聽人說,那是一種不幸的徵兆。
以故事形態表達出席慕蓉對花的感覺。花同時也扮演著觸媒的角色,對於讀者而言,即使不曾經歷類似或相同的情境,也可藉著席慕蓉筆下所營造的氣氛,有了更深的感覺,有著身歷其境的感覺,或許這也是席慕蓉作品始終被喜愛的因素之一。
每一位作家都有其最鍾愛的事物,席慕蓉特別鍾情於荷花。她畫荷花,也寫荷花。不過,她很少單獨的贊美荷花,她總是把荷跟人相連,或者藉由某件事情帶出荷花。在文學的批評上有所謂的『文如其人』的說法,特別強調作家的生活環境與作品的文風表現之間的關系。探討此現象與席慕蓉的關系,可以從席慕蓉的生活環境及成長過程之中尋得解答。
那天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植物園的荷池,站在滿池亭亭的蓮葉旁,空氣中充塞著一種模糊而又熟悉的清香,幼年時和父親同游玄武湖的記憶,在霎時都重現在眼前,陽光在霎時也變得柔和起來。我好像進入了一個不大一樣的世界,在那裡,時光滯留不前,我心中充滿了一種恍惚的鄉愁。
對我來說,讀詩和寫詩也和荷花荷葉一樣,每次都能把我領進那一個不大一樣的也界裡面去,在那裡,心中沒有任何的負擔,我只是喜歡反覆溫習那一種恍惚的甜蜜和憂傷。
涉江采芙蓉的時代,荷葉與荷花應該就是這個模樣了吧。荷,真是我的鄉愁,對一個古遠的時代與古遠的愛情的鄉愁。
不知道是看多了畫中的荷,還是在古遠的日子裡曾多次涉江采芙蓉,總有一個很奇怪的感覺,總覺得荷花是一個似曾相識的友人,並且,在初識的一次就是一見傾心,不忍離去,就這過了幾千年。
東坡獨愛清風與明月,周敦頤有〈愛蓮說〉,對作家而言,自己青睞的事物,,鍾愛的一件事,喜歡的一個東西,不單只是字面上的解釋,重要的是深層意義及它與作家能夠相遇相通的一股默契,『荷花』對席慕蓉而言正是如此。
席慕蓉出版了一本完全以寫荷,詠荷為內容的書,名之為《信物》。這本書的內容是用以席慕蓉的文章和針筆畫來交叉營造全書的氣氛,顯出對荷花的贊頌與熱愛。她不僅客觀仔細的寫景,也主觀的寫情,使整個作品呈現情景交融的感覺,物我合一的情境。
我每天早上都去端詳它,看著它的顏色從敷著一層青綠的暗紫,慢慢轉成水紅轉成柔粉再轉成灰白,看它的花瓣從緊密的蓓蕾到微綻到盛放再凋落,彷彿是看著一個生命從青澀的少年逐日逐日走到最後。
原來,原來時間就是這樣過去了的。所有的日子越走越遠越黯淡,只有在蓮花盛開的時候,那些記憶,那些飄浮在它們周遭的記憶才會再匆匆趕回來帶著在當時就知道已經記住了的,或者多年以來一直以為已經忘了的種種細節。
在席慕蓉所寫荷的作品內容中,人、事、時、地常常是相同的,她卻用不同的字句去描述,從各個角度切入,寫出完全不同的味道和感覺。如〈花之音〉和〈蓮池〉都在寫林玉山先生八十年回顧展中一張巨幅的荷花寫生。在〈花之音〉中,她被這幅畫吸引,因而請問林玉山先生,是在什麼樣的心情下畫成的?
老師說那個時他剛剛日本回到台灣,和年輕友人一起,兩個人到嘉義附近的山裡,在一處荷花池旁住了好幾天
老師又說:『那個時候,年紀輕,對任何事物都想一探究竟,我們聽人說荷花剛開的時候最美,並且花開的時候有聲音,所以兩個人就在池旁和衣睡了一個晚上,天還沒亮時就起來守著花開,等著聽花開的聲音。』
我從來不知道荷花開的時候有聲音,老師那天真的聲到了嗎?
『聽到了。是很輕,很細微的聲音,但是可以聽得到。………』
在〈蓮池〉一文中,她采倒鈙的鋪陳方式,將時間拉到林玉山先生聽荷花的昭和五年七月,逐字逐句慢慢述說一個發生在日據時代的故事,然後將場景拉回一九九一年的五月,也就是八十回顧展的會場。她寫到收藏這幅畫作的張家,將這幅『蓮池』呵護得無微不至。席慕蓉用她柔性的筆觸記錄下來巨幅荷花寫生的來源及歸處,同時也做了見證。
是一場難得遇合!
六十一年之後,一個初夏的正午,美術館里的展覽廳因為外面的炎炎烈日而顯得格外清涼,藝術家和他的畫作重新相遇。
當年那個站在池邊的年青畫者如今鬢發已如霜雪,目光卻依舊清亮,依舊深藏著那對生命與美的渴望,從他筆下一筆一筆畫出來的藝術品掛滿在美術館許多間展覽廳的牆上,他必須要帶領他的學生和觀眾一張一張地看過。
但是,在轉身之前,在離開『蓮池』那張畫幅之前,白發的藝術家忽然停了一下,回首對那池蓮荷再看了一眼,才微笑著轉過身來帶領著我們繼續往前走過去了。
老師,您是不是聽見了什麼聲音?
〈花之音〉出版於一九八九年,〈蓮池〉是作者一九九六年的新作,相同的一段往事,在隔了將近七年,席慕蓉以不同的表現手法,再次呈現她心中的感動,若不是對荷花的深深愛戀,如何能夠經歷長時間而不遺忘!
席慕蓉曾在《成長的痕跡·自序》中提及:『我是一個喜歡「回顧」的人』。這也印證了她的作品中不時出現充滿回顧的意味,除前所舉〈蓮池〉的例子外。對於小時候父親帶她去玄武湖看荷花一事,也常常出在文中。用不同的筆法,切入時間的前後,雖然是同一件事,因不同角度的寫作方法,讓人不容易覺得膩。
玄武湖的黃昏,坐在父親腿間,父親雙手劃槳,
小船從柳蔭下出發,在長滿了荷花荷葉的湖上靜靜地流動。暮色使得一切都變得模糊和安靜。小手拿著一個飽滿的蓮蓬,在小小的胸懷中,人世間的幸福也正如蓮蓬一樣飽滿、蓮子一樣清香。
記憶里最早的荷,應該就是五歲時,父親帶我在玄武湖上泛舟時給時過我的那一個蓮蓬了。
父親的懷抱是那樣安全溫暖,能夠獨占父親的懷抱對於小小五歲的我一種忐忑的驚喜與驕傲,伴隨著記憶而來的,還有湖上一片昏黃微微帶著灰紫的暮色。
席慕蓉對於『花』的鍾愛,顯然成為她作品中一個鮮明的特點。對她而言,花是她記憶中最重要的行囊,在每株花的背後有著不舍的情感。而花也代表某件讓席慕蓉動心的事情,或者一個深深記憶的人物。這樣的作品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自然是受人歡迎的。
而海棠花就是屬於年輕時母親的花。……而從沒有過那樣殘酷的戰爭,從來沒有過那樣連年的顛沛流離,從來沒有一個民族曾忍受過那樣多的苦難,於是那一代的少女沒有一個能實現她們的夢。……要買下來的,不僅是那盆花,還有那盆花里的良辰美景,那盆花里古老而芬芳的故國,而我終於明白了我母親的心。
所有的記憶都會隨著它的香氣出現在我眼前。我想,我愛的也許並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時光。在每一朵花的後面,都有我珍惜的記憶。
又是好多年過去了,……玫瑰仍在,而所有屬於那個夏天的事物都會回來,我幾乎還可以聞得到林中松針在太陽下發出的清香。……
在花前,我是個知足的人。

(二)搭配顏色的運用
走進席慕蓉的花花世界,可以發覺她一貫的溫暖筆調,同時為畫家的她,在文中形容花的色彩,也較一般作家更為敏銳細膩,使得作品有更鮮活的感覺。其意象的建構有大半是建築在顏色的使用上,呈現給讀者的文章,不再只是死板平面的文字,而是一幅幅立體畫面。
是那個似曾相識的山林,滿山開著一種野花,長而直的花梗上綴著從紫紅到淺紅到純白的串串風鈴,襯著青綠的野草,和後面郁綠黑藍的森森,是一幅又一幅人讓人心醉的畫面。
整片草原一望無際,天地間除了蒼空的藍、雲朵的白、青草的綠和遠處丘陵上一些土石的褐黃以及幾株雜樹的灰綠之外。
茶褐的底色上畫著橫枝的菊花。枝幹墨綠,花瓣原來應該是潔白的,卻在畫家筆下帶著一層彷彿被時間慢慢染黃了的秋香色。
秋日下年和父親牽手走在波昂市郊,天氣不錯,路旁人家院子里的大樹金燦的,白色的細鞦韆安靜地垂掛在綠草地上。
他說這話的時候,正是風和日麗的夏日正午,太陽光從翠綠層層的高枝上灑下來,森林中有著一層綠玉般的光影〔21〕
天好乾凈,是那種澄藍,草好柔軟,是那個種細密的綠。穿著白色襯衫和灰色運動褲的男女同學散坐在樹下,風吹過來,羊蹄甲粉紫色的小花瓣就輕輕柔柔地落了下來
席慕蓉利用顏色搭配花卉的描寫,將所要傳達的抽象意念,明確且清晰的意象化。使得讀者在閱讀席慕蓉的作品時,非常容易進入她所想表達的情緒之中,顏色的功勞實不可沒。
三 寫作技巧
席慕蓉的寫作筆法擅長運用重覆的句型,使她的文章呈現舒緩的音樂風格而充滿了田園式的牧歌情調,在句法的經營上,除了著重整體的效果外,也追求詞藻的華美。她的文章都以人物作中心,在淺白的訴說里,很容易看出她的真誠,具有沖澹型散文的特點。
可能是同時身為詩人的關系,席慕蓉的散文會有意或無意的出現詩中才有的『跳躍感』,將散文中所需的連接詞省略,或使用字句的排列,將詩感融入散文之中,更是別有一番風味。
在席慕蓉的作品中『問句的使用』是一大特色,無論是在文中或文末出現,事實上,她想要表達出的可能是一種模糊、不確定的心態,她不僅在自問同時也在向讀者發問。尤其,當席慕蓉在使用問句時,通常不會只使用一次,常常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覆運用,連接而下,營造出一股沉重的氣氛將全文籠罩。
當年他們曾經向怎樣的一個女子揮手作別?在雪白的蘋果花下,或者在浮動著清香的山坡上,他們揮手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這樣一揮手就是三十多年的空白?
我也正一層一層地將我自己剝開,想知道,到底那一層才是真正的我呢?是那個快快樂樂的作著妻子,做著母親的婦人嗎?還是那個謹謹慎慎地做著學生,做著老師的女子呢?
是那個在畫室一筆一筆畫著油畫的婦人嗎?還是那個在燈下一個字一個字地記著日記的女子呢?
是那個在暮色里,手抱著一束百合,會無端落淚如雨的婦人嗎?還是那一個獨自騎著車,在迂迴的山路上,微笑地追著月亮走的女子呢?
我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到底那一個我才是真正的我呢?而我對這個世界的熱愛與珍惜,又有誰能真正的明白?誰肯真正的相信呢?
六十年的時間在往前進行的時候真是一筆一筆,一幅一幅,一日又一日慢慢累積而成的,為什麼在回顧之時卻如急流賓士而過?
老師站在畫前心裡想的是什麼呢?
難道,這就是年少時的我所不能了解的人生嗎?
那個無憂無慮、理直氣壯的小野馬到那裡去了呢?
我能不能有足夠的智慧來越過眼前的困境?能不能重新回到那片寬廣寧靜的天空?能不能重新擁有那跑沙跑雪的獨嘶心情?還有,我那極為珍惜的,在創作上獨來獨往的生命?
在靜夜的燈下,我輕聲的問我自己,能還不能?
不斷地自問,也讓讀者有自問的機會,席慕蓉並沒有也不願意將答案訴諸於文字,因為同樣的問題,在不同的人、相異的時空環境都有可能出現不一樣的答案,她總是留了一些餘地,使讀者有想像、反思的空間。所以,席慕蓉的文章是言有盡時,意無窮際的。

四、結語
席慕蓉是抒情的,而作品中所運用的技巧更是表達出此一訊息,重覆的句型、問句的使用,文中充滿跳躍感,在不經意中仍有奇句,文體雖是散文,但詩的意味濃厚,這也是席慕蓉散文之作異於其它散文作家的。
『花』對於席慕蓉而言,不單單只花而已,而是已經被擬人化再出現作品之中,當它只是個靜物時,殊不知其實他是個旁觀者,當席慕蓉畫它時、寫它時,它像是她的知心好友,也從它身上得到回應『看花不是花』應該是席慕蓉的另類特色。

G. 詹姆斯·史都華的獲獎記錄

詹姆斯·史都華身後倍極哀榮,總統比爾·柯林頓形 容他的離去是「美國今天痛失國寶」(America lost a national treasure today),盛贊他是「偉大的演員、紳士、與愛國者」。(Jimmy Stewart was a great actor, a gentleman and a patriot.)。美國空軍儀隊在他的葬禮鳴禮槍二十一響致敬。與《風雲人物》的結局一樣,葬禮的尾聲眾人齊唱「友誼萬歲」,為謝幕的吉米·史都華送別。
1985年,美國影藝學院選在吉米·史都華從影五十周年,頒給他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現場熱烈鼓掌達十分鍾之久,得獎理由是「為他50年來令人印象深刻的表演,為他銀幕上下都是完美的典型,影響了合作過的人,並得到了他們的敬重」。史都華亦得到金球獎(1965年)、美國演員工會(影視演員協會)(1969年)、美國電影學會(1980年)、柏林影展(1982年)、肯尼迪藝術中心(1983年)、美國電影評議會(1990年)、美國國家影院業主協會(1990年)、林肯表演藝術中心(1990年)等組織的終身成就獎。
吉米·史都華曾受邀在好萊塢大道中國大劇院前留下手印及留言。
史都華在好萊塢星光大道有屬於他的星,還曾經被偷走過,已被重新安裝上去,位於洛杉磯好萊塢藤街(Vine Street)1708號。
1967年,吉米·史都華得到賓夕法尼亞州專門頒發給優秀表演藝術人士的獎項「The Pennsylvania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the Performing Arts」。
1971年,哈佛大學戲劇社「快餐布丁劇團」(Hasty Pudding Theatricals)頒給他「年度風雲男性獎」(Hasty Pudding Man of the Year)。
位於俄克拉何馬州俄克拉荷馬市的國立牛仔與西部史跡博物館,將吉米·史都華列入西部演員的展覽廳。該館並進一步頒給他「The Wrangler」獎座。1985年,史都華得到專為頒發給優秀西部片演員的金靴獎。
在他賓州印第安納郡的家鄉,為了表彰史都華這位「小鎮男孩」對慈善公益事業的貢獻,以及他璀璨的一生,設立了「吉米·史都華展覽館」(The Jimmy Stewart Museum),該館不僅發揮了對學生的歷史教育、品格教育的功能,也頒發「Harvey獎」(The Harvey Award,以他主演電影《迷離世界》中的大白兔精靈為名)給像詹姆斯·史都華一般從事人道主義工 作、熱愛家庭與故土的影劇界人士。原本史都華的謙遜,使他婉謝在賓州故鄉建立紀念館的計劃,直到了解可以為家鄉帶來觀光資源、幫助家鄉發展後才應允。該紀 念館雖然位於鄉村小鎮,已經成為全郡主要的觀光景點。兩座高於真人大小,玻璃纖維環保材質的塑像,分別放置紀念館前與郡政府前。另外有一座郡機場以他 命名為:「印第安納郡-吉米·史都華機場」。
1947年,詹姆斯·史都華被母校普林斯頓大學授與榮譽學位。1959年至1963年間,他擔任普林斯頓校友會理事。1990年,普林斯頓大學因為史都華傑出的公益服務事跡,頒給他該校校友的最高榮譽:「Woodrow Wilson獎」。1997年,普林斯頓以1932年畢業的校友詹姆斯·史都華,將校內一座劇院命名為「詹姆斯·M·史都華'32劇院」。
史都華少年時曾參加童軍團,其後成為童軍服務員團長及終身的支持者。他曾被美國童軍(Boy Scouts of America)頒給成年人的最高榮譽,在美國聲望甚高的銀水牛獎。一個以他命名,表揚傑出童軍的獎項:「詹姆斯·M·史都華優良品德獎」(James M. Stewart Good Citizenship Award),於2003年開始頒發。
1945年,當時還是陸軍航空隊上校的詹姆斯·史都華,成為在美國影響深遠的《生活雜志》的封面人物,該雜志並對他進行專訪。巧合的是,史都華在1954年的經典作品《後窗》中,演出《生活雜志》的一位攝影記者。
位於俄亥俄州代頓市(萊特兄弟的故鄉)的國立美國空軍博物館,展覽詹姆斯·史都華將軍的事跡,以及他在當第703轟炸中隊中隊長時,所穿過的飛行夾克,夾克前襟仍綉有中隊隊徽。
由於詹姆斯·史都華曾被派往英國服勤,至今在英國劍橋近郊Duxford的皇家戰爭博物館,其中的美國空軍展覽館內,也陳列他所穿過的軍服。
1985年,詹姆斯·史都華獲頒美國平民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勛章。
1998年,吉米·史都華逝世周年時,在洛杉磯的格里斐斯公園內,市政府設置了紀念他的旗桿與銘碑。田徑好手的史都華,從1982年開始,在那裡主持一年一度的「吉米·史都華馬拉松」,這項活動至今仍由洛杉磯市政府按時舉辦。
2007年,吉米·史都華逝世十周年時,位於華盛頓特區的博林空軍基地(Bolling Air Force Base),將一座電影院重新命名為「吉米·史都華准將劇院」。這間劇院重新命名後,第一部放映的影片是史都華還是陸軍航空隊中尉時,為陸航隊錄制的一段十分鍾的募兵廣告。
2007年,美國郵政管理局(United States Postal Service)發行了紀念吉米·史都華的郵票及紀念套張郵票,並由環球影業在洛杉磯好萊塢舉行紀念儀式。
2008年5月20日,詹姆斯·史都華世紀誕辰,透納經典電影頻道於當日24小時全天候放映其電影作品,計12部。
2008年5月20日,前美國影藝學院主席希德·甘尼斯(Sid Ganis)撰文紀念詹姆斯·史都華的百歲誕辰。
2008年5月23日,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影暨電視檔案館、會同美國影藝學院,在洛杉磯西木區舉辦名為「來自天堂的形象:詹姆斯·史都華百年紀念」(The Picture Starts in Heaven: James Stewart's Centennial)的一系列電影作品特展。
2008年5 月24日,詹姆斯·史都華世紀誕辰當周的星期六,他的家鄉以當天名為「世紀節慶日」(Centennial Festival Day),主要於郡政府及吉米·史都華展覽館,舉辦一系列的慶祝活動。活動包括吉米·史都華生活用品的展覽;歷年來影迷送給吉米·史都華禮物的特展──從 筆記本上撕下來的詩、小白兔玩偶、到鴕鳥蛋;美國童軍、當地小學,都准備了祝賀的節目及活動;美國空軍在當天舉行飛行表演;美國空軍管樂隊及其它樂團亦參與演出;史都華的電影作品放映;慶祝活動也准備了裝飾有小白兔精靈「Harvey」的生日蛋糕。
2008年6月12日,美國影藝學院在比佛利山主持「詹姆斯·史都華世紀禮贊」(A Centennial Tribute to James Stewart),節目包括影片剪輯放映、邀請史都華的家人、朋友、同事的出席訪談,並作為5月23日開始的影展的閉幕式。
史都華的後代:1949年史都華和妻子結婚後,也開始撫養繼子邁克爾和羅納德,不久他和妻子的雙胞胎女兒也出生了。4個子女中,繼子邁克爾作為美國海軍陸戰隊上尉於1969年陣亡,史都華的女兒凱莉,如今是美國人類學博士和教授 , 從教於著名的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