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日蛋糕 » 哪個朝代風蛋糕成功過
擴展閱讀
美麗女人蛋糕圖片大全 2025-02-05 06:47:52
陶藝蛋糕需要多少奶油 2025-02-05 06:47:48

哪個朝代風蛋糕成功過

發布時間: 2022-06-08 07:25:46

❶ 古詩 《風》李嶠 誰知道《風》的作者李嶠的朝代!

風 李嶠 朝代:唐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注釋】:
三秋:晚秋,指農歷九月.
二月:早春,農歷二月.
【簡析】:
這首詩讓人看到了風的力量:風,能使晚秋的樹葉脫落,能催開早春二月的鮮花,它經過江河時能掀起千尺巨浪,刮進竹林時可把萬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❷ 月餅誰發明的從哪個朝代出現的

並未記載是誰發明的。起源於唐代。《洛中見聞》曾記載:中秋節新科進士曲江宴時,唐僖宗令人送月餅賞賜進士。

月餅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月餅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中秋吃月餅是在明代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

在宮廷中,月餅也成為常見食品,如《明實錄·神宗實錄》里就記載了皇帝十次賜給大臣月餅。

(2)哪個朝代風蛋糕成功過擴展閱讀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中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❸ 中國的24朝代都是什麼(按順序一個一個)

依次為秦朝、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北魏、北齊、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宋朝、遼國、金國、西夏、宋朝、元朝、明朝、清朝。

1、秦朝

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費是黃帝之孫顓頊的後裔,舜賜其嬴姓。

秦穆公時,任賢使能,虛心納諫,滅國十二,開地千里,國力日盛。前361年,秦孝公繼位,重用商鞅兩次變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諸侯國。

秦王政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統一大業。前221年,秦王政稱帝,史稱「秦始皇」。

秦朝在中央設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築長城以拒外敵,鑿靈渠以通水系。

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國2000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 。

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前210年,秦始皇巡遊途中病死於沙丘(今河北省廣宗縣西北)。其子胡亥即位,為秦二世。秦王朝雖在歷史上擁有巨大影響,但濫用民力,統一僅十餘年。

前209年,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而起,天下響應,劉邦、項羽起兵江淮共抗秦。前207年,秦亡。

2、三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

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

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3、南朝梁

南朝梁(502年-557年),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第三個朝代,由雍州刺史蕭衍取代南齊稱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國號梁,以蕭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國號為梁。因皇室姓蕭,又稱蕭梁。

梁武帝在南朝各帝中,算得上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他稱帝之前,在基層政權機構干過一些年,有一定的從政經驗,對齊末的腐朽統治耳聞目睹。故即位後,所實行的政策大都對梁的政治的安定,經濟的復甦發展有益。

南朝梁後期國政敗壞,導致侯景之亂,戰火使南朝的社會經濟遭到巨大破壞。隨後南梁皇室為爭帝位又紛紛招引北齊和西魏為援,使這兩朝趁虛攻奪了南梁大片土地,南朝實力大為削弱,奠定了南弱北強的局勢。太平二年(557年),陳霸先廢帝自立,改國號陳。

南朝梁享國五十五年。北周武成二年(560年)北周攻滅了位於長江上游郢州的南梁殘余。另外北周還扶植蕭衍的孫子蕭詧在江陵建立西梁,傳三帝,隋滅陳之前取消其帝號。

4、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同年四月,改稱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國號為「魏」,史稱「北魏」。

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稱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廢孝靜帝,代東魏自立,北齊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禪位於宇文覺,北周建立,元魏(拓跋魏)宣告結束。

從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國至534年分裂為止,共歷20帝(列入正史本紀者12位),享國148年。

北魏時期,佛教興起,佛教得到空前發展,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促進了北魏的中央集權與民族融合。

因「魏」字具有美好偉大之意並且是「神州上國」之名而定為國號,為別於此前的曹魏政權,某些史書因此別稱為「後魏」。又以其皇室姓拓跋,後改姓元,故又別稱拓跋魏、元魏。

5、隋朝

隋朝(581年—618年或61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朝代。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於楊堅,北周覆亡。楊堅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城(今陝西西安)。公元589年南下滅陳朝,統一中國,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公元605年,隋煬帝即位後,令宇文愷營建東京,同年下詔遷都洛陽(今河南洛陽)。隋文帝在位年間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清明,開創了開皇之治繁榮局面。

隋煬帝在位時期修建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但因過度消耗國力,引發隋末民變和貴族叛變。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死隋煬帝。

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建立唐朝。公元619年,王世充擁立的皇泰主楊侗也被廢,隋朝覆滅,國祚38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歷史朝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秦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南朝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隋朝

❹ 哪個朝代復興過

夏朝
太康失國,少康復國
夏朝的第三代孫太康當了夏王後,生活荒淫,不理朝政,沉溺於女色和打獵。東夷族有窮氏首領後裔乘機入侵,滅了泰康王朝,自立為君,史稱「太康失國」。
後裔奪得夏王朝政權後,「恃其善射」(「後羿射日」:傳說原來天上有十個太陽,被後羿射了九個),亦不理民事,荒於淫獸」《左傳·襄公四年》.後來他的親信寒濁收買後羿家奴,殺死後羿自立為王。夏王朝因此中斷了四十年。在夏朝中斷期間,還留一支根苗叫少康,他是夏禹第五代任王相的遺腹子。他父被寒濁殺死時,他正孕在他母親的腹中,他母親逃命到外祖母家,生下了他,取名少康。長大後做牧正(牧官),寒濁知道後,為了斬草除根,派人去刺殺他,他逃到虞侯虞思那裡。虞思冒著生命危險保護他,並把女兒二姚嫁給他,幫助他訓練軍隊,擴大隊伍,積極復國,在虞思的支持下,終於在過城(今山東掖縣)擊敗了有窮軍,殺死寒濁的兒子推翻有窮氏政權,少康返回夏邑,復禹舊都,這就是虞思佐夏中興的歷史。虞思處在國不維艱之際,克忠克謀,恢復夏初,功勛之書,永垂竹帛。
東漢,劉秀復國
西漢末年,土地兼並之風愈演愈烈,大批農民失去土地淪為奴婢。王莽代漢建新之後,新帝王莽先後頒布了「王田令」、「私屬令」等一系列新政,力圖緩解西漢中期之後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然而,王莽改制觸動了大豪強與許多上層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們的激烈反對與排斥,加之改革措施過激過快,終於使這場由封建統治階級自上而下的自救式改革以失敗而告終。王莽改制不但沒能緩解西漢中後期以來不斷激化的社會矛盾,反而使得這種矛盾空前激化,加之新朝末年水旱災害不斷,終於在新莽天鳳年間爆發了著名的綠林與赤眉大起義。一時間,四方相應,天下大亂。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昆陽城下,面對新朝號稱百萬(實為42萬左右)的圍剿大軍,西漢皇族後裔出身的劉秀沉著冷靜、奮力死戰,終於在其他綠林軍的配合下,一舉摧垮新莽42萬大軍。昆陽之戰,標志著新王朝賴以維持其統治的軍事力量基本上消耗殆盡。同年,綠林軍攻破長安,王莽死於變民之手,新朝滅亡。新朝滅亡之後,曾與綠林軍並肩作戰的劉秀北渡黃河,與綠林軍徹底決裂,從而開始了他佔有河北,逐鹿中原,進而兼並天下的霸業。公元25年,即東漢建武元年,劉秀在河北登基稱帝,因劉秀系西漢皇族的後裔,故國號仍為「漢」,劉秀就是漢世祖光武皇帝。因劉秀所建立的漢王朝首都在洛陽,劉邦所建立的漢王朝首都在長安,在地理位置上一東一西,故後世稱劉邦所建漢朝為西漢,劉秀所建漢朝為東漢。劉秀定都洛陽之後,不斷對四方用兵,先後消滅了盤踞關中、號稱百萬的赤眉軍,割據隴右立地稱王的隗囂與在西蜀稱帝的公孫述等大小數十個割據勢力。經過12年的東征西討,劉秀終於在東漢建武十二年即公元37年掃滅了最後一個割據勢力—「成家帝」公孫述,自此,經歷了自新莽末年長達近二十年的紛爭混戰,古老的中華大地再次歸於一統。

❺ 我國烤制的蛋糕最早出現在什麼朝代

點心是糕點之類的食品。相傳東晉時期一大將軍,見到戰士們日夜血戰沙場,英勇殺敵,屢建戰功,甚為感動,隨即傳令烘製民間喜愛的美味糕餅,派人送往前線,慰勞將士,以表「點點心意」。自此以後,「點心」的名字便傳開了,並一直延用至今。
唐宋

「點心」的名字,有關烹調資料記載,例如,宋人吳曾撰的《能致齋漫錄》中有如下的一段描述:
世俗例以早餐小食為點心,自唐代之時,已有此語。按唐人鄭修為江淮留後,家人備夫人晨饌,夫人顧其弟曰:「治妝未結,我未及餐,爾且可點心。」吳曾與梁紅玉同一時代,並其成書於高宗紹興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間,所載唐人鄭修一事有按有據,應當足信。
清朝

清顧張思的《土風錄》卷六,「點心」條下雲:小食曰點心,見《吳曾漫錄》。唐鄭傪為江淮留後,家人備夫人晨饌,夫人謂其弟曰「治妝未畢,我未及餐,爾且可點心。」由文中可知點心古時亦指晨饌。
同書又引周輝《北轅錄》雲:「洗漱冠柿畢,點心已至。」後文說明點心為饅頭、餛飩、包子等,在唐朝已有此名了。
而茶食一名,據《土風錄》雲:「干點心曰茶食,見宇文懋昭《大金國志》:『婿先期拜門,以酒撰往,酒三行,進大軟脂小軟脂,如中國寒具,又進蜜糕,人各一盤,曰茶食。』

❻ 月餅起源於哪個朝代

月餅的起源
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嘗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月餅象徵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水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❼ 中國最輝煌的朝代是哪一個

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朝代 唐朝,建朝於公元六百一十八年,滅於公元九百零七年,中間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風雨雨。至今,我們中國人在國外仍被異國人稱作唐人,世界各地也都建有華人街,亦被稱為唐人街。其影響可見一斑。在唐朝崛起的同時,世界上也有法蘭克王國和拜占庭帝國這兩個帝國的存在。但就其發展水平而言,是全然的落後於唐朝。唐朝在那時,可以說是屹立在世界的民族之顛的。而同樣的,唐朝在中國史上的地位也是極為重要和突出的。他上承隋朝之亂世,下啟之後數千年的文化變革。可以說它是一個歷史的轉折時期。這一點從好幾個方面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證據。而唐朝,不過分的講,它在歷史上也是一個分水嶺,在他之前與之後都沒有哪個朝代可以像唐朝這樣屹立於世界民族之顛的。首先從經濟體制方面來說。在經濟上,唐朝是中國古代社會中純粹的自然經濟向一定的商品經濟過渡的時期。在唐朝之前的朝代,基本上都是重農抑商的。這一點從賦稅制度上可以看出來。像在秦朝,賦稅採用的是人口稅的制度,一般而言大致要收取農民收入的三分之二,佔了人民收入的一大半。並且秦始皇還採用了極其強硬的措施打擊非生產性活動,也就是經商。而唐朝,則改變了賦稅制度。唐朝時將前朝的均田制改為了莊田制,租庸制也調變成為了兩稅制。在唐高祖武德七年更是明文規定了均田法和租庸調法為賦稅制度,也就是說土地開始收歸國有,人民可以交部分實物抵充服役。這樣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稍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而且從歷史也可以看出,唐朝的前期興旺在於農業,中後期的興盛則與商業的繁榮脫不了干係。因為唐朝最初定製的時候,政權歸士族掌管,其餘人等都不得入仕。由於政權集中在小部分士族手裡,他們必然會在溫飽後追求奢華的生活,這樣一來就需要大量的奢侈品以供其消費,以便展現他們與眾不同的身份和權勢。所以以商人為首的工商業在唐朝的中後期開始飛速發展,這和農業逐漸衰萎的情況相反。也可看作是唐朝與前朝不同之處。並且在當時,地租的徵收也由實物徵收變為了貨幣徵收。這些都是商品經濟的萌芽徵兆。由此,唐朝在經濟體制方面是中國歷史的一個轉折時期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了。再來是政治體制方面。八百年前從秦朝流傳下來的三公九卿制度被拋棄了。因為這套制度是國、家不分的。這樣的公私不分明,從各個角度來說,都不利於一個新的朝代的發展。唐朝所採用的是三省六部制度,三省是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並且在尚書省下面設置六部,分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這六個部,而皇家事務則交由專門的九寺管理,一個極小的機構。這樣的設立雖然繁復,但確實做到了國、家分離。而這套制度至今日本還在使用,可見其優秀程度。如此一來,唐朝的政治體制在根本上和前朝歷代都不一樣了,是一種全新的體制。也可以說,國、家分制是從隋唐開始的標志,它標志著中國的政治體制走向了成熟。而在政治主體上也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唐朝之前,封建割據的情況非常嚴重。世襲制的政策容易使掌權者的繼承人產生驕逸心理,無法很好的管理各自的封邑。這樣一來也容易產生戰亂的情況。而唐朝的時候,注意從民間選拔新血,將原本貴族化的統治狀況轉向平民化、官僚化的統治。科舉制度是唐朝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改變了歷來都是血緣繼承一切的沉寂狀況,從而使得統治階層可以得到新鮮的沒有陳舊思想的最好的人才。現代的公務員制度也可以說其原型一部分是來源於科舉選拔制度。科舉制從人才選拔方面糾正了歷朝歷代以來一直存在的弊端,為唐朝開辟了新的政治局面。當然,其後世的變化以及導致八股文的出現,與此並無太大瓜葛。通過這些史實的比較可以看出來,唐朝的政治體制方面在中國歷史上是劃時代的。它是政治體制走向成熟的開端,是一個分水嶺。再者,就是從學術文化方面來看待唐朝的地位。唐朝的思想界相當活躍,儒學、佛學和道學三家並立,皆有發展。唐太宗更是制定了三教並用的政策,核心思想是:用佛教來整治人心,用道教來修身養性從而健康長壽,用儒家思想來治世,處理人際關系。這樣的思想發展必然的呈現出了一種與前朝不同的文化局面。它類似於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又比戰國時期的思想更容易控制。因為這是統治階層所使用的治世思想。它在自己的容許范圍內兼容各家思想,取其可用之處,棄其弊端。多元的文化層面的展現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氛圍,也使得唐朝的文化博大精深、昂揚激越、輝煌絢麗。而且與魏晉玄學不同,唐朝儒學的發展以經學為主。在唐朝,唐人從儒家經學中得到了義理,注重的是實用主義。這和唐太宗的三教並立的政策的潛在思想暗合。而但凡奉行實用主義政治的國家都極易進入高度的文明發展階段。如此一來,唐朝在當時的世界上可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顛的原因也就不難看出了。並且美是可以用文字來表達的。在唐朝的文化發展中,呈現的流派眾多,先後出現過李白、杜甫等大詩人。詩詞、詩話得到了高度的發展。文學是人學。唯美的文字表現出的是人性的善化。總而言之,唐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

❽ 糕點是哪個朝代出現的

芙蓉糕由薩其瑪轉化而來,因形態與色調如芙蓉花,故有此稱。本品為長方形狀,金黃色。內部緊密並有勻稱孔隙,風味特點與薩其瑪相同。食之有松、軟、甜、香之感。清代的
桂花糕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相傳,在明朝末年,新都縣城有個叫劉吉祥的小販,從狀元楊升庵(名慎字用修,新都人,生於1488年,卒於1559年)桂子飄香的書齋中得到啟示,將鮮桂花收集起來,擠去苦水,用糖蜜浸漬,並與蒸熟米粉、糯米粉、熟油、提糖拌合,裝盒成型出售,取名桂花糕。三百多年來,繼承製作桂花糕的糖果坊不斷改進工藝,現以精製白糖、飴糖、麵粉、糯米粉、菜油、蜜桂花等為製作原料。按適當比例配好,經過蒸、炒、磨、拌、擀、匣、刀切等工序精製而成。該產品具有潔白如玉,清甜爽口,細膩化渣,桂香濃郁的特點。

糕點大多再明清時期出現,也是高峰時期

❾ 你認為哪個朝代的變法是成功的

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幾十次改朝換代,變法革新卻鮮有成功的,以至於西方學者認為中國人崇善暴力革命,不善於自我的改革變良運動。但是中國歷史上還是有三次成功的變法改革。

變法改革和國家內外的環境和壓力有很大關系,先秦之前的幾次改革都是比較成功的。從最早的管仲變法,李悝、吳起到最成功的商鞅變法,春秋戰國時代的變法改革是外部壓力引起的。「變法圖強」是戰國時期各國想要有所作為的君主必須進行步驟。魏文侯啟用李悝進行變法,魏國成了第一個稱霸戰國的諸侯,楚國用吳起變法以後也迅速變強。

申不害在韓國,公仲連與趙武靈王在趙國,鄒忌在齊國,樂毅在燕國,戰國七雄每一次的變法改革都讓國家強大起來。只是變法損害了舊貴族的利益,山東六國的變法引起了舊貴族勢力的不滿,變法都半途而廢。唯獨當時文化上最落後,經濟幾乎崩潰邊緣的秦國,由於舊貴族勢力沒有那麼強大,在秦孝公和商鞅的努力下秦國進行了一場徹底的變革。

王安石變法的失敗,讓中國人對待變法的態度日見保守,祖宗之法不可變成了政治家的堅守。如果不是遇到「華夏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國也許會繼續沉寂在天朝上國,孔孟之道的自我麻痹之中。在落後就要挨打的國家形勢下,中國的政治家們終於從祖宗之法不可變的誤區中走出,摸索著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從洋務運動的師夷長技以制夷開始,到後來的「戊戌變法」,「立憲運動」。這些變法運動無法執行的情況下,引來了辛亥革命,革命以後實行憲政政治被破壞,又有了新文化運動,改良運動,直到解放戰爭結束後的許多年中國都在摸索發展的方向。

王安石變法的失敗,讓中國人對待變法的態度日見保守,祖宗之法不可變成了政治家的堅守。如果不是遇到「華夏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國也許會繼續沉寂在天朝上國,孔孟之道的自我麻痹之中。在落後就要挨打的國家形勢下,中國的政治家們終於從祖宗之法不可變的誤區中走出,摸索著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從洋務運動的師夷長技以制夷開始,到後來的「戊戌變法」,「立憲運動」。

這些變法運動無法執行的情況下,引來了辛亥革命,革命以後實行憲政政治被破壞,又有了新文化運動,改良運動,直到解放戰爭結束後的許多年中國都在摸索發展的方向。

「改革開放」是一系列變革摸索出來的發展軌跡,是中國歷史上又一次有效的變法改革成功。它將給中國帶來什麼,需要時間來沉澱,無論你對改革開放有什麼意見,但是強國富民,實現中國復興是做到了。未來還需要在摸索中走出,迎來偉大復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