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長壽的長壽鄉
巴馬瑤族自治縣位於廣西盆地和雲貴高原的斜坡地帶。在這里,90歲和100歲以上的老人分別由第三次人口普查的242和44人,上升到第四次人口普查的291和66人,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已經增加到531和74人,有3位老壽星達到了110歲以上,是五大長壽鄉中惟一長壽老人不斷增多的地方。
巴馬人長壽,首先得益於大自然良好環境的賜予。巴馬屬於亞熱帶氣候,空氣清新,每立方米負氧離子的含量高達2000-5000個,最高可達到兩萬個,被稱為「天然氧吧」。
喜歡勞動、飲食習慣良好、生活有規律,老人每天早睡早起,耳不聾、眼不花,一頭黑發。他常說:「每天不出去活動一下,吃飯就不香,晚上睡不好覺。」要不是親眼看到他麻利地摘豬菜,我們真不敢相信他的話。
巴馬人長壽還和飲食有關。他們經常吃火麻、玉米、茶油、酸梅、南瓜、竹筍、白薯等天然食品。玉米、白薯等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火麻製成的油和湯含有大量的不飽和低脂肪酸。國際自然醫學會會長森下敬一對巴馬進行調查後認為,不飽和低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的攝入正是巴馬人長壽的關鍵所在。
除了以上幾點,樂觀也是巴馬長壽老人的另一個突出特點。在平安村平寒屯,我們遇到106歲的黃媽能時,她還背著小孫子。黃媽能耳聰目明,一邊說話一邊發出爽朗的笑聲。她告訴我們,她五代同堂,還能記起年輕時唱的山歌。 新疆和田於田縣的拉依蘇村是另一個在中國境內的世界長壽之鄉。拉依蘇村有2400人,僅9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就有16人。
肉孜老人已有110歲,身體健朗,還能幹簡單的農活。「晚上吃飯睡不著覺。」他說。據肉孜的大兒媳婦講,老人喜歡吃湯湯水水的東西,愛吃玉米做的饢。「我家的大孫子16歲啦,希望我公公能看到他重孫子的婚禮。」她說。
104歲的買提庫爾班·肉孜和95歲的肉孜汗·肉孜。他們是親兄妹,哥哥早晨起來喜歡散步,回家時順便把一些草放到羊圈裡餵羊。妹妹肉孜汗在50歲之前沒得過什麼大病,只是近幾年來偶爾患上感冒。她早晨喝茶、吃饢,中午吃拌面、湯飯和饃饃,晚上吃半個饢。
97歲的努熱勒阿洪·托乎提和他80歲的老伴。努熱勒阿洪看電視能看到晚上11時,早晨7時起床,中午能吃一盤拉條子,不好甜食。他早晚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喝足白開水。當問起他的長壽秘訣時,努熱勒阿洪說,他年輕時身體很好,一個人開墾出了3畝荒地,身體還是挺結實。另外,他和老伴從來沒吵過架,子女都很孝順,跟鄰居也很和睦。 百歲老人還選美
喬治亞舉辦了90歲以上老人的「選美大賽」,參賽者中年齡最大的已有106歲---百歲老人選美,這可能只有在外高加索這樣的長壽鄉才會發生。據統計,喬治亞500多萬人口中百歲壽星達20000多人,90歲以上的超過二十萬。而在亞塞拜然,上世紀80年代初每10萬人中百歲老人曾多達630人。
外高加索人的樂觀生活態度是他們長壽的主要原因之一。記者在參加當地人的婚禮時,經常發現八九十歲的長者和年輕人一起又唱又跳。如果他們自己不說,人們都猜不出他們的真實年齡。除了樂觀的心態,當地人的飲食也很講究。在喬治亞的長壽鄉阿巴哈吉亞,當地居民每天都吃用玉米面做的麵包和粥。這里的人每天至少喝兩杯牛奶、三杯赫莎蜜、三四杯酸奶,喝時還要放蔥、芹菜等。此外,當地人還常吃菠菜、豆角、韭菜、白菜、洋蔥、紅辣椒以及當地產的無花果,不吃香腸、熏肉或火腿,很少吃蛋糕、土豆、動物油脂和糖果。他們不喝咖啡,主要喝當地產的「喬治亞茶」。 六七十歲不算老
1933年,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來到巴基斯坦的罕薩山谷,在領略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後,他寫出了聞名世界的《失落的地平線》。在書里,他把罕薩稱為「香格里拉」。罕薩山谷距離中國的新疆僅30多公里,4.5萬罕薩人世代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據記者了解,在罕薩,當地人幾乎從不患病,六七十歲根本不叫老人,八九十歲仍可在地里勞作,健康地活過一百歲在這里並不算什麼稀罕事。
為了解開罕薩人的長壽之謎,英國醫生羅伯特·麥卡森進行了實地考查,發現了罕薩人長壽的秘訣。一是飲食:罕薩人喜歡吃粗製麵粉、奶製品、水果、青菜、薯類、芝麻等。他們還喜歡適量飲用一種由葡萄、桑葚和杏製成的烈酒「罕薩之水」。二是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罕薩山谷附近有許多冰川、河流,這些水體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常年飲用有利於人體健康。罕薩人在種莊稼時也用這種水進行灌溉,從來不施農葯,種出來的瓜果蔬菜特別有營養。三是生活習慣:罕薩人多以務農為生,古樸的生活習慣使他們遠離了現代社會的惡性競爭,又為自己的長壽增加了一塊砝碼。 沒有金錢概念
在厄瓜多南部山區有一個叫比爾卡班巴的村莊。1970年,村裡一個叫米格爾·卡爾比奧的人得了眼病,有生以來第一次去看病。這次眼病使比爾卡班巴聞名於世,因為米格爾當時據稱已活過了120歲。
據當地政府介紹,比爾卡班巴大約有5000人,其中有20多位百歲以上的老人。由於一百年前這個地區還比較落後,沒有完整的人口檔案系統,這個數字很難證實。但不管怎樣,這個山村是公認的西半球最長壽之地。村裡有位102歲的盧西拉老太太,幾年前還能在小鎮的狂歡節上跳舞。在被問到為什麼長壽時,她說:「我們走路走得多,到老了也要幹活。」
② 贊生日祝福詩句
關於生日快樂祝福詩句匯總如下
1、生聚同相慶,日盼共言歡。快意顏永駐,樂與枝理連。
2、扇風生福祿,雲間日常秀。財氣快登先,同公樂萬壽。
3、雪中生白雲,財澤日已臨。福祿快行走,好運樂長蔭。
4、生逢俱如意,日沐南風吹。快事長伴友,樂銜月下杯。
5、生日福無涯,日壽素所轄。快走攬財氣,樂處情滿家。
6、生誕正逢雪迎春,日新年新萬象新。快意真心誰若懂,樂邀同游共凡塵。
7、生入紅塵種夢根,日來百祝共銷魂。快推詩筆覓新句,樂滿長箋始寄君!
8、生就福如東海瀾,日臨南山青松嵐,快采瓊花祝生辰,樂曲仙音繞嬌嬈。
9、生來慧質乾坤頌,日吐珠璣盛世誇。快馬載福奔萬里,樂於送壽到千家。
10、生辰福路多健康,今日朋友聚一堂。人生快意有所得,壽星此樂你我知。
11、生辰之慶好繁華,日光普照更添色。快門按下定此景,樂在今朝年年有。
12、生來即勝白花芳,日灑金光滿院香。快意時時前後伴,樂融富貴進門窗。
13、生逢喜時同相聚,日月星辰與亮齊。快意疊來亦由研,樂善好音終因緣。
14、心向福祿寄爾生,喜祝長生添壽日,好運成真心中快,明朝更添天倫樂。
15、生聚同相慶,日盼共言歡。快意顏永駐,樂與枝理連。祝你生日快樂!
16、生涯自古多蹉跎,日常總歸常繽紛。快活須知禍福變,樂觀方可度乾坤。
17、生辰之時許心願,日後定把成功贏!快人快語快節奏,樂得一生心態平!
18、生日蛋糕真香甜,日子美心情陶醉。快快把此時留住,樂享人生好年華。
19、生辰一笑輕九鼎,今日福祿交戍嶺。從此快添財富生,做人歡樂皆由性。
20、生性高雅顯風范,日子愜意體康健。快意人生知音伴,樂娛生日盡開顏。
③ 罕薩人是在什麼時候開始就已經存在了
聯合國規定,長壽地區的標準是每百萬人口中要有75位以上的百歲老人。按以上標准進行的全世界范圍調查,最後確定的世界五大長壽地區是:巴基斯坦的罕薩、厄瓜多的比爾卡班巴、喬治亞的阿布哈吉亞和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和田與阿克蘇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巴馬地區。世界五大長壽之鄉探秘
中國巴馬:長壽人口不斷增加
巴馬瑤族自治縣位於廣西盆地和雲貴高原的斜坡地帶。在這里,90歲和100歲以上的老人分別由第三次人口普查的242和44人,上升到第四次人口普查的291和66人,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已經增加到531和74人,有3位老壽星達到了110歲以上,是五大長壽鄉中唯一長壽老人不斷增多的地方。
巴馬人長壽,首先得益於大自然良好環境的賜予。巴馬屬於亞熱帶氣候,空氣清新,每立方米負氧離子的含量高達2000~5000個,最高可達到兩萬個,被稱為「天 然氧吧」。
喜歡勞動、飲食習慣良好、生活有規律,也是巴馬壽星多的重要因素。甲篆鄉百馬村坡納屯壽星黃布鐵已經104歲了,但每天不是去摘豬菜,就是下地幹活,還做家務。他每天吃兩頓,每餐吃兩碗飯。老人每天早睡早起,耳不聾、眼不花,一頭黑發。他常說:「每天不出去活動一下,吃飯就不香,晚上睡不好覺。」
巴馬人長壽還和飲食有關。他們經常吃火麻、玉米、茶油、酸梅、南瓜、竹筍、白薯等天然食品。玉米、白薯等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火麻製成的油和湯含有大 量的不飽和低脂肪酸。國際自然醫生學會會長森下敬一對巴馬進行調查後認為,不飽和低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的攝入正是巴馬人長壽的關鍵所在。
除了以上幾點,樂觀也是巴馬長壽老人的另一個突出特點。
中國和田:老人喜歡喝茶吃饢
新疆和田於田縣的拉依蘇村是另一個在我國境內的世界長壽之鄉。
拉依蘇村有2400人,僅9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就有16人。
肉孜·買買提老人已有110歲,身體健康,還能幹簡單的農活。他每天天黑就睡覺,清晨雞叫就起床。眼睛雖然花了,但他每天上午還要干兩個多鍾頭的活。老人 早晨和中午喝茶、吃饢,晚上幾乎不吃東西。據肉孜的大兒媳婦講,老人喜歡吃湯湯水水的東西,愛吃玉米做的饢。
104歲的買提庫爾班·肉孜和95歲的肉孜汗·肉孜是親兄妹,哥哥早晨起來喜歡散步,回家時順便把一些草放到羊圈裡餵羊。妹妹肉孜汗在50歲之前沒得過什麼大 病,只是近幾年來偶爾患上感冒。她早晨喝茶、吃饢,中午吃拌面、湯飯和饃饃,晚上吃半個饃。
在拉依蘇有一對長壽夫婦,97歲的努熱勒阿洪·托乎提和他80歲的老伴。努熱勒阿洪看電視能看到晚上11時,早晨7時起床,中午能吃一盤拉條子,不好甜食。他 早晚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喝足白開水。當問起他的長壽秘訣時,努熱勒阿洪說,他年輕時身體很好,一個人開墾出了3畝荒地,現在身體還是挺結實。另外,他和老伴從 來沒吵過架,子女都很孝順,跟鄰居也很和睦。
外高加索:百歲老人還選美
最近,喬治亞舉辦了90歲以上的老人的「選美大賽」,參賽者中年齡最大的已有106歲——百歲老人選美,這可能只有在外高加索這樣的長壽鄉才會發生。據統 計,喬治亞500多萬人口中百歲壽星達2000多人,90歲以上的超過兩萬。而在亞塞拜然,上世紀80年代初每10萬人中百歲老人曾多達63人。
外高加索人的樂觀生活態度是他們長壽的主要原因之一。當地人的婚禮上,八九十歲的長者和年輕人一起又唱又跳。除了樂觀的心態,當地人的飲食也很講究。 在喬治亞的長壽鄉阿巴哈吉亞,當地居民每天都吃用玉米面做的麵包和粥。這里的人每天至少喝兩杯牛奶、三四杯酸奶,喝時還要放蔥、芹菜等。此外,當地人還常 吃菠菜、豆角、韭菜、白菜、洋蔥、紅辣椒以及當地產的無花果,不吃香腸、熏肉或火腿,很少吃蛋糕、土豆、動物油脂和糖果。他們不喝咖啡,主要喝當地產的「格 魯吉亞茶」。
巴基斯坦罕薩:六七十歲不算老
罕薩山谷距離我國的新疆僅30多公里,4.5萬罕薩人世代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在罕薩,當地人幾乎從不患病,六七十歲根本不叫老人,八九 十歲仍可在地里勞作,健康地活過100歲在這里並不算什麼稀罕事。
為了解開罕薩人的長壽之謎,英國醫生羅伯特·麥卡森進行了實地考察,發現了罕薩人長壽的秘訣。一是飲食:罕薩人喜歡吃粗製麵粉、奶製品、水果、青菜、 薯類、芝麻等。他們還喜歡適量飲用一種由葡萄、桑葚和杏製成的烈酒「罕薩之水」。二是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罕薩山谷附近有許多冰川、河流,這些水體中含有豐 富的礦物質,常年飲用有利於人體健康。罕薩人在種莊稼時也用這種水進行灌溉,從來不施農葯,種出來的瓜果蔬菜特別有營養。三是生活習慣:罕薩人多以務農為 生,古樸的生活習慣使他們遠離了現代社會的惡性競爭,又為自己的長壽增加了一塊砝碼。
厄瓜多比爾卡班巴:沒有金錢概念
在厄瓜多南部山區有一個叫比爾卡班巴的村莊。1970年,村裡一個叫米格爾·卡爾比奧的人得了眼病,有生以來第一次去看病。這次眼病使比爾卡班巴聞名於 世,因為米格爾當時據稱已活過了120歲。
據當地政府介紹,比爾卡班巴大約有5000人,其中有20多位百歲以上的老人。由於100年前這個地區還比較落後,沒有完整的人口檔案系統,這個數字很難證實。 但不管怎樣,這個山村是公認的西半球最長壽之地。村裡有位102歲的盧西拉老太太,幾年前還能在小鎮的狂歡節上跳舞。在被問到為什麼長壽時,她說:「我們走路 走得多,到老了也要幹活。」
比爾卡班巴人喜歡吃豆類、玉米、香蕉、甘薯、大米、芒果等。大多數人每周只吃一兩次雞或魚等動物食品。當地人還喜歡飲用泉水,科學分析發現,當地泉水中的礦物質含量較高,其中鐵、鎂等成分的比例很理想。
美國科學家尤金·佩因把這里稱為「免疫島」,因為當地人很少得心腦血管疾病。科學家認為,這主要歸功於當地人沒有金錢和競爭概念,喜歡勞動,這使得他們對心腦血管疾病「免疫」。而很少吃動物和高熱量食品,使得當地人擁有緩慢穩定的新陳代謝。
長壽的確有秘訣
國際上公認基因遺傳、地理與生活環境、社會背景、飲食習慣是長壽的四大關鍵因素。世界五大長壽鄉的居民,確實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基因上,巴馬縣老齡委對當地144位長壽老人進行調查後發現,祖父母壽命超過70歲的佔29%和38%,父母壽命超過70歲的為41%和37%;世界衛生組織也認為, 人的長壽有15%要取決於遺傳因素。
對於飲食,五大長壽鄉的飲食結構體現出了高度的一致性:豆類、薯類、玉米、水果吃得多,動物食品吃得很少,而且飯量小。據國際自然醫學會調查,5個地方 的人日均攝入熱量1640千卡,明顯低於一般人日均2400千卡的標准。
另外,五大長壽鄉基本都位於偏僻地區,民風淳樸,居民熱情友好、樂觀向上、喜歡清靜,這也是長壽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五大長壽鄉的居民都身體力行著現代人最難實行的長壽原則:勞動一生。現在,除了巴馬,其他幾個長壽鄉都出現了壽星減少的趨勢,主要就是現代生活的影響。
④ 國外的長壽節
重新修改補充
長壽是人類永恆的話題,那些長壽老人特別多的地方,總是讓人們想前去一探究竟。聯合國規定,長壽地區的標準是每百萬人口中要有75位以上的百歲老人。
◆◇世界五大長壽之鄉
目前,全世界有5個地方被國際自然醫學會認定為長壽之鄉,其中我國就有兩個。它們是:中國廣西巴馬、中國新疆和田、巴基斯坦罕薩、外高加索地區及厄瓜多的比爾卡班巴。
★外高加索:百歲老人還選美
最近,喬治亞舉辦了90歲以上老人的「選美大賽」,參賽者中年齡最大的已有106歲———百歲老人選美,這可能只有在外高加索這樣的長壽鄉才會發生。據統計,喬治亞500多萬人口中百歲壽星達2000多人,90歲以上的超過兩萬。而在亞塞拜然,上世紀80年代初每10萬人中百歲老人曾多達63人。
外高加索人的樂觀生活態度是他們長壽的主要原因之一。記者在參加當地人的婚禮時,經常發現八九十歲的長者和年輕人一起又唱又跳。如果他們自己不說,人們都猜不出他們的真實年齡。除了樂觀的心態,當地人的飲食也很講究。在喬治亞的長壽鄉阿巴哈吉亞,當地居民每天都吃用玉米面做的麵包和粥。這里的人每天至少喝兩杯牛奶、三四杯酸奶,喝時還要放蔥、芹菜等。此外,當地人還常吃菠菜、豆角、韭菜、白菜、洋蔥、紅辣椒以及當地產的無花果,不吃香腸、熏肉或火腿,很少吃蛋糕、土豆、動物油脂和糖果。他們不喝咖啡,主要喝當地產的「喬治亞茶」。
★巴基斯坦罕薩:六七十歲不算老
1933年,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來到巴基斯坦的罕薩山谷,在領略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後,他寫出了聞名世界的《失落的地平線》。在書里,他把罕薩稱為「香格里拉」。
罕薩山谷距離我國的新疆僅30多公里,4.5萬罕薩人世代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據記者了解,在罕薩,當地人幾乎從不患病,六七十歲根本不叫老人,八九十歲仍可在地里勞作,健康地活過一百歲在這里並不算什麼稀罕事。
為了解開罕薩人的長壽之謎,英國醫生羅伯特·麥卡森進行了實地考查,發現了罕薩人長壽的秘訣。一是飲食:罕薩人喜歡吃粗製麵粉、奶製品、水果、青菜、薯類、芝麻等。他們還喜歡適量飲用一種由葡萄、桑葚和杏製成的烈酒「罕薩之水」。二是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罕薩山谷附近有許多冰川、河流,這些水體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常年飲用有利於人體健康。罕薩人在種莊稼時也用這種水進行灌溉,從來不施農葯,種出來的瓜果蔬菜特別有營養。三是生活習慣:罕薩人多以務農為生,古樸的生活習慣使他們遠離了現代社會的惡性競爭,又為自己的長壽增加了一塊砝碼。
★厄瓜多比爾卡班巴:沒有金錢概念
在厄瓜多南部山區有一個叫比爾卡班巴的村莊。1970年,村裡一個叫米格爾·卡爾比奧的人得了眼病,有生以來第一次去看病。這次眼病使比爾卡班巴聞名於世,因為米格爾當時據稱已活過了120歲。
據當地政府介紹,比爾卡班巴大約有5000人,其中有20多位百歲以上的老人。由於一百年前這個地區還比較落後,沒有完整的人口檔案系統,這個數字很難證實。但不管怎樣,這個山村是公認的西半球最長壽之地。村裡有位102歲的盧西拉老太太,幾年前還能在小鎮的狂歡節上跳舞。在被問到為什麼長壽時,她說:「我們走路走得多,到老了也要幹活。」
記者了解到,比爾卡班巴人喜歡吃豆類、玉米、香蕉、甘薯、大米、芒果等。大多數人每周只吃一兩次雞或魚等動物食品。當地人還喜歡飲用泉水,科學分析發現,當地泉水中的礦物質含量較高,其中鐵、鎂等成分的比例很理想。
美國科學家尤金·佩因把這里稱為「免疫島」,因為當地人很少得心腦血管疾病。科學家認為,這主要歸功於當地人沒有金錢和競爭概念,喜歡勞動,這使得他們對心腦血管疾病「免疫」。而很少吃動物和高熱量食品,使得當地人擁有緩慢穩定的新陳代謝。
★中國巴馬:長壽人口不斷增加
巴馬瑤族自治縣位於廣西盆地和雲貴高原的斜坡地帶。在這里,90歲和100歲以上的老人分別由第三次人口普查的242和44人,上升到第四次人口普查的291和66人,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已經增加到531和74人,有3位老壽星達到了110歲以上,是五大長壽鄉中惟一長壽老人不斷增多的地方。
巴馬人長壽,首先得益於大自然良好環境的賜予。巴馬屬於亞熱帶氣候,空氣清新,每立方米負氧離子的含量高達2000—5000個,最高可達到兩萬個,被稱為「天然氧吧」。
喜歡勞動、飲食習慣良好、生活有規律,這也是巴馬壽星多的重要因素。4月14日早上,記者來到甲篆鄉百馬村坡納屯壽星黃布鐵家裡采訪。老人已經104歲了,但每天不是去摘豬菜,就是下地幹活,還做家務。他每天吃兩頓,每餐吃兩碗飯。老人每天早睡早起,耳不聾、眼不花,一頭黑發。他常說:「每天不出去活動一下,吃飯就不香,晚上睡不好覺。」要不是親眼看到他麻利地摘豬菜,我們真不敢相信他的話。
巴馬人長壽還和飲食有關。他們經常吃火麻、玉米、茶油、酸梅、南瓜、竹筍、白薯等天然食品。玉米、白薯等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火麻製成的油和湯含有大量的不飽和低脂肪酸。國際自然醫學會會長森下敬一對巴馬進行調查後認為,不飽和低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的攝入正是巴馬人長壽的關鍵所在。
除了以上幾點,樂觀也是巴馬長壽老人的另一個突出特點。在平安村平寒屯,我們遇到106歲的黃媽能時,她還背著小孫子。黃媽能耳聰目明,一邊說話一邊發出爽朗的笑聲。她告訴我們,她現在五代同堂,還能記起年輕時唱的山歌。
★中國和田:老人喜歡喝茶吃饢
新疆和田於田縣的拉依蘇村是另一個在我國境內的世界長壽之鄉。最近,記者去那裡進行了采訪。
拉依蘇村所屬的拉依蘇良種場場長沈勇告訴記者,拉依蘇村有2400人,僅9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就有16人。在他的引領下,記者見到了3戶「長壽家庭」。
記者首先來到肉孜·買買提家。據沈勇介紹,肉孜老人已有110歲,身體健朗,還能幹簡單的農活。肉孜老人告訴記者,他每天天黑就睡覺,清晨雞叫就起床。眼睛雖然花了,但他每天上午還要干兩個多鍾頭的活,今年他還幫兒子在院子里種了一畝地的棉花。老人早晨和中午喝茶、吃饢,晚上幾乎不吃東西,「晚上吃飯睡不著覺。」他說。據肉孜的大兒媳婦講,老人喜歡吃湯湯水水的東西,愛吃玉米做的饢。「我家的大孫子16歲啦,希望我公公能看到他重孫子的婚禮。」她說。
隨後,記者見到了104歲的買提庫爾班·肉孜和95歲的肉孜汗·肉孜。他們是親兄妹,哥哥早晨起來喜歡散步,回家時順便把一些草放到羊圈裡餵羊。妹妹肉孜汗在50歲之前沒得過什麼大病,只是近幾年來偶爾患上感冒。她早晨喝茶、吃饢,中午吃拌面、湯飯和饃饃,晚上吃半個饢。
在拉依蘇,記者還見到了97歲的努熱勒阿洪·托乎提和他80歲的老伴。努熱勒阿洪看電視能看到晚上11時,早晨7時起床,中午能吃一盤拉條子,不好甜食。他早晚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喝足白開水。當問起他的長壽秘訣時,努熱勒阿洪說,他年輕時身體很好,一個人開墾出了3畝荒地,現在身體還是挺結實。另外,他和老伴從來沒吵過架,子女都很孝順,跟鄰居也很和睦。
★長壽的確有秘訣
國際上公認基因遺傳、地理與生活環境、社會背景、飲食習慣是長壽的四大關鍵因素。世界五大長壽鄉的居民,確實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基因上,巴馬縣老齡委對當地144位長壽老人進行調查後發現,祖父母壽命超過70歲的佔29%和38%,父母壽命超過70歲的為41%和37%;世界衛生組織也認為,人的長壽有15%要取決於遺傳因素。
對於飲食,五大長壽鄉的飲食結構體現出了高度的一致性:豆類、薯類、玉米、水果吃得多,動物食品吃得很少,而且飯量小。據國際自然醫學會調查,5個地方的人日均攝入熱量1640千卡,明顯低於一般人日均2400千卡的標准。
另外,五大長壽鄉基本都位於偏僻地區,民風淳樸,居民熱情友好、樂觀向上、喜歡清凈,這也是長壽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五大長壽鄉的居民都身體力行著現代人最難實行的長壽原則:勞動一生。專家認為,現代人追求盡興、刺激,缺少勞動意識,快速的社會節奏又常常使人處於緊張狀態,這些對長壽來說都是背道而馳的。現在,除了巴馬,其他幾個長壽鄉都出現了壽星減少的趨勢。究其原因,主要就是現代生活的影響。比如在比爾卡班巴,過去20年當地政府一直用「長壽」來進行旅遊宣傳,結果遊客越來越多,人口不斷膨脹,當地人逐漸告別了原本淳樸的生活方式,開始對可口可樂這樣的東西習以為常了。
◆◇中國長壽節:
★長壽老人在南山周圍大量分布,那裡每年都舉辦長壽節。
海南正在逐漸成為老年旅遊的目的地。一年一度的「南山長壽文化節」已成為托起海南老年專題旅遊的一大平台。
此次,是俄羅斯一個老人旅遊團慕名主動要求參加南山長壽節,由外國朋友主動要求參加南山長壽節,進行民間的交流,這還是第一次。
★蒓湖鎮南嶴長壽節—— 書畫名家進蒓湖活動昨天隆重舉行。
從1927年至1929年,三年中,他住祠堂,睡漁船,忘我從事兵災救濟工作。南港九十三鄉人民十分感念他的功德,稱他為救苦救難的「薩菩薩」,特地在「蘇洲橋」南頭蓋了「薩公長壽亭」,在亭內立了「薩公長壽碑」,並把農歷二月廿六日,他的生日定為南港地區的「長壽節」,每年與其他民間節日同慶。
⑤ 你知道哪些民族團結的故事,簡要介紹一下,50字左右.
1 新疆布爾津縣哈薩克族愛心媽媽--麗達常年幫扶各族貧困孩子。 8月9號,布爾津縣第三小學二年級學生明梅像往常一樣,來到哈薩克族阿姨麗達家中做作業,沒想到麗達阿姨不僅為她准備了生日蛋糕,還請來左鄰右舍的小朋友,為她慶祝生日。
明梅的媽媽五年前離家出走,一家五口靠父親撿破爛維生。一次偶然的機會,麗達聽說了小明梅的情況,就經常給她買衣服、買零食、洗頭洗澡、檢查作業,每個月還要給她20元零用錢。
2 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二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終秉持漢節。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
3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4 排長是個壯族的軍校畢業生,我們部隊駐守內地,2003年夏季中原各處大雨滂沱,淮河流域發生了洪澇災害,上級領導命令我們連、外派一個排兵力,幫助地方抗洪搶險。壯族排長硬是把抗洪任務與我排搶了去,最後它們排立個三等功。從這事中,表現出壯、漢民族親和友愛的佳故事。
5 1935年5月22日,中央紅軍北上選遣隊司令劉伯承和彝族首領果基小葉丹在西康省冕寧縣舉行了名揚後世的彝海結盟,為中央紅軍順利通過涼山弄族聚居區創造了有利條件,是中國共產黨民族宗教政策的一次成功實踐。
拓展資料:
民族團結是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和各民族內部的團結。中國共產黨處理民族關系問題的一項准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4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禁止破壞民族團結和製造民族分裂的行為。」
民族團結是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前提,是祖國統一的基礎,因此,必須維護民族團結。維護民族團結,既要反對大民族主義,主要是大漢族主義,也要反對地方民族主義;既要認真落實民族政策,認真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又要堅決反對破壞民族團結、製造民族分裂,依法嚴厲打擊和制裁分裂祖國的活動。
「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比鐵還硬,比鋼還強」,這首著名的《團結就是力量》,曾經擂響了各民族團結救亡、打敗日本侵略者的鏗鏘戰鼓,吹響了各民族團結建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激越號角,時至今日,仍然激勵著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團結奮斗。
團結就是生命,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形象,團結就是希望,團結就是勝利。各民族團結友愛,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生動體現,是中華民族繁榮發展的重要保證。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靠的是各民族團結友愛。一個家庭不團結,可能親人反目;一個民族不團結,可能一盤散沙;一個國家不團結,可能分崩離析。我國各民族在歷經數千年的遷徙、貿易、婚嫁、交融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錯雜居、共生互補的格局,孕育了團結友愛的寶貴傳統。特別是近代以來,國家積貧積弱,人民飽受欺凌。
當時西方人普遍認為中國必然像奧匈帝國等多民族國家一樣,分裂為無數的單一民族國家。但是,他們的預言失敗了。中華民族不僅沒有分裂,反而"用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打敗了侵略者,贏得了民族的獨立、自由和統一。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浴血奮戰、浴火重生,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各民族在反對共同敵人的斗爭中形成了休戚與共、榮辱一體的命運共同體。在同仇敵愾、共御外侮的過程中,不僅民族團結友愛的優良傳統得以空前的光大,而且中華民族從自在的聯合走向自覺的聯合,團結一致走上了通向偉大復興的嶄新征程。
⑥ 巴馬是「世界長壽之鄉」,和國內外哪些地區平起平坐
聯合國規定,長壽地區的標準是每百萬人口中要有75位以上的百歲老人。目前,全世界有5個地方被國際自然醫學會認定為長壽之鄉。它們是:中國廣西巴馬、中國新疆和田、巴基斯坦罕薩、外高加索地區及厄瓜多的比爾卡班巴。
中國巴馬:長壽人口不斷增加
巴馬瑤族自治縣位於廣西盆地
和雲貴高原的斜坡地帶。在這里,90歲和100歲以上的老人分別由第三次人口普查的242和44人,上升到第四次人口普查的291和66人,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已經增加到531和74人,有3位老壽星達到了110歲以上。
巴馬人長壽,首先得益於空氣清新,每立方米負氧離子的含量高達2000―5000個,最高可達到兩萬個,巴馬被稱為「天然氧吧」。
喜歡勞動、飲食習慣良好、生活有規律,這是巴馬壽星多的重要因素。4月14日早上,記者來到甲篆鄉百馬村坡納屯壽星黃布鐵家裡采訪。老人已經104歲了,但每天不是去摘豬菜,就是下地幹活,還做家務。他每天吃兩頓,每餐吃兩碗飯。老人每天早睡早起,耳不聾、眼不花,一頭黑發。他常說:「每天不出去活動一下,吃飯就不香,晚上睡不好覺。」要不是親眼看到他麻利地摘豬菜,我們真不敢相信他的話。
巴馬人經常吃火麻、玉米、茶油、酸梅、南瓜、竹筍、白薯等。玉米、白薯等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火麻製成的油和湯含有大量的不飽和低脂肪酸。
中國和田:老人喜歡喝茶吃饢
新疆和田於田縣的拉依蘇村有2400人,僅9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就有16人。
已有110歲的肉孜老人,身體健朗,還能幹簡單的農活。肉孜老人每天天黑就睡覺,清晨雞叫就起床。眼睛雖然花了,但他每天上午還要干兩個多鍾頭的活。老人早晨和中午喝茶、吃饢,晚上幾乎不吃東西,「晚上吃飯睡不著覺。」他說。老人喜歡吃湯湯水水的東西,愛吃玉米做的饢。妹妹肉孜汗現今95歲,在50歲之前沒得過什麼大病,只是近幾年來偶爾患感冒,她早晨喝茶、吃饢,中午吃拌面、湯飯和饃饃,晚上吃半個饢。
外高加索:百歲老人仍選美
最近,喬治亞舉辦了90歲以上老人的「選美大賽」,參賽者中年齡最大的已有106歲。樂觀生活態度是他們長壽的主要原因之一。記者在參加當地人的婚禮時,經常發現八九十歲的長者和年輕人一起又唱又跳。如果他們自己不說,人們都猜不出他們的真實年齡。當地人的飲食也很講究。在喬治亞的長壽鄉阿巴哈吉亞,當地居民每天都吃用玉米面做的麵包和粥。這里的人每天至少喝兩杯牛奶、三四杯酸奶,喝時還要放蔥、芹菜等。此外,當地人還常吃菠菜、豆角、韭菜、白菜、洋蔥、紅辣椒以及當地產的無花果,不吃香腸、熏肉或火腿,很少吃蛋糕、土豆、動物油脂和糖果。他們不喝咖啡,主要喝當地產的「喬治亞茶」。
巴基斯坦罕薩:六七十歲不算老人
在罕薩,當地人幾乎從不患病,六七十歲根本不叫老人,八九十歲仍可在地里勞作,健康地活過一百歲在這里並不算什麼稀罕事。罕薩人長壽的秘訣是,一是飲食,罕薩人喜歡吃粗製麵粉、奶製品、水果、青菜、薯類、芝麻等。他們還喜歡適量飲用一種由葡萄、桑葚和杏製成的烈酒「罕薩之水」。二是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罕薩山谷附近有許多冰川、河流,這些水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常年飲用有利於人體健康。三是生活習慣:罕薩人多以務農為生,古樸的生活習慣使他們遠離了現代社會的惡性競爭,又為自己的長壽增加了一塊砝碼。
厄瓜多比爾卡班巴:沒有金錢概念
在比爾卡班巴村莊大約有5000人,其中有20多位百歲以上的老人。這個山村是公認的西半球最長壽之地。比爾卡班巴人喜歡吃豆類、玉米、香蕉、甘薯、大米、芒果等。大多數人每周只吃一兩次雞或魚等動物食品。當地人還喜歡飲用泉水,科學分析發現,當地泉水中的礦物質含量較高,其中鐵、鎂等成分的比例很理想。美國科學家尤金・佩因把這里稱為「免疫島」,因為當地人很少得心腦血管疾病。科學家認為,這主要歸功於當地人沒有金錢和競爭概念,喜歡勞動,這使得他們對心腦血管疾病「免疫」。而很少吃動物和高熱量食品,使得當地人擁有緩慢穩定的新陳代謝。
長壽的確有秘訣
五大長壽鄉的飲食結構體現出了高度的一致性:豆類、薯類、玉米、水果吃得多,動物食品吃得很少,而且飯量小。據國際自然醫學會調查,5個地方的人日均攝入熱量1640千卡,明顯低於一般人日均2400千卡的標准。
另外,五大長壽鄉基本都位於偏僻地區,民風淳樸,居民熱情友好、樂觀向上、喜歡清靜,這也是長壽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五大長壽鄉的居民都身體力行著現代人最難實行的長壽原則:勞動一生。專家認為,現代人追求盡興、刺激,缺少勞動意識,快速的社會節奏又常常使人處於緊張狀態,這些對長壽來說都是背道而馳的。現在,除了巴馬,其他幾個長壽鄉都出現了壽星減少的趨勢。究其原因,主要就是現代生活的影響。比如在比爾卡班巴,過去20年當地政府一直用「長壽」來進行旅遊宣傳,結果遊客越來越多,人口不斷膨脹,當地人逐漸告別了原本淳樸的生活方式,開始對可口可樂這樣的東西習以為常了。
⑦ 劉銘庭的紮根南疆搞科研
一片赤誠系人民
畢生心血傾注紅柳的劉銘庭,對新疆各族人民懷著一片赤子之情,他不僅用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全心全意為各族群眾服務,而且對尚處在貧困線上的各族農民,也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幫助他們脫貧致富。
新疆的南疆地區由於自然和歷史的原因,各族農民生活十分貧困。劉銘庭在進行科研和科普的過程中,親眼目睹了各族農民的困苦,十分心痛,也十分著急。於是,他萌發了利用紅柳幫助各族農民走上致富之途的念頭。
在對紅柳的研究中,劉銘庭對寄生在紅柳根部的大芸產生了異常濃厚的興趣。大芸具有活血、壯陽等功效,被醫學界譽為「沙漠人參」,近年來海內外需求量不斷上升。但是,由於紅柳林的大量破壞,葯源大量減少,大芸的價格飛速攀升,每公斤的價格從幾元錢漲到了30餘元,私下交易有時竟達80多元。
劉銘庭堅信:大規模種植大芸必將改變沙漠與人類完全對立的關系。
應於田縣各族人民的邀請,劉銘庭帶上已退休在家、因車禍而腿腳不太方便的妻子儲慧芳,拿出自己畢生的積蓄及向子女募來的款共50餘萬元,來到於田,買了一頭毛驢和一輛小四輪拖拉機,辦起了全國最大的大芸種植場。
兩位老人白天在沙地里冒著大風與酷暑辛勤勞作,晚上則在地窩子里忍受著成群的蚊子和牛虻的叮咬。他們帶領當地群眾,夜以繼日地修路、修水渠、整地、打地埂、建房屋。同時,當地政府特批20萬元,幫助他打了一口機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王樂泉還專門給他撥了20萬元,用於種植場的建設。
秋天來臨時,劉銘庭與老伴一起,用最原始的方法,在一望無垠的沙漠邊緣修建了一條長3.2公里的水渠,種植了2萬株沙棗樹和柳樹。如今,一個佔地500畝的「紅柳庄園」已具雛形,昔日的沙荒地上,種下了9000株楊樹、7000棵沙棗樹和30萬棵紅柳。原先的不毛之地已經變成了白楊林立、紅柳遍地的家庭農場。到夏天,已經2-3米高的紅柳,枝條綻滿紅色的花朵,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接種繁殖的大芸也已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收益。這個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人工大芸種植示範區,吸引了許多國內外專家慕名前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劉銘庭與老伴每天早晨7時起床,做飯、除草、澆水。活兒多得干不過來,經常是晚上10點鍾才能收工。在這簡單繁重的勞動中,總是稍不留神就忘記了日子。因此,儲慧芳每天都在努力地記著日記,不是為了記什麼大事,而是怕忘了每星期二的巴扎,因為一周所需的生活用品都要從那裡獲得。而最困難的還要數與外界的聯系。打電話要去5公里外的奧依託格拉鄉政府。與外界保持聯系的書信,也只能存放在縣上的熟人那裡,隔一段時間去取一次。
1998年春節,正值儲慧芳60歲生日,劉銘庭卻因事回了內地。寒冷寧靜的沙漠里,留下了她孤零零一個人。60歲的老人單獨待在荒漠里,如何讓人放心呢?在福州工作的兒子劉軍和在烏魯木齊工作的女兒在公共汽車上顛簸了兩天兩夜後,來到了塔克拉瑪干沙漠。當手捧蛋糕的兒女們在破舊的籬笆房裡見到又黑又瘦的母親時,都禁不住淚如泉涌,懇請母親與他們一道回家頤養天年。然而,儲慧芳最終沒有走,也沒有留孩子們給她的手機,只留下了特意為她買的那根電警棍。
劉銘庭紮根南疆搞科研的事跡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時任國務委員的宋健到南疆視察時專門來到劉銘庭的農場,當他了解到劉銘庭的事跡後,不由得肅然起敬,當即揮毫寫下了「向劉銘庭教授致敬」的題詞;國際著名的葯物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鄭齊友教授參觀了劉銘庭的農場後,向和田地區的領導表示:「劉銘庭是和田的一個『寶』,你們一定要把這個『寶』用好。」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王樂泉書記還專門在反映劉銘庭的報告上寫了批示:「此事一定要支持下去。」北京大學的展鵬飛教授考察了劉銘庭的農場後,說這里是全國面積最大、管理最規范的人工大芸種植基地,並准備將我國第一屆肉蓯蓉學術會議安排在這里舉行。近年來,有不少美國、德國、日本的科學界人士專程拜訪了劉銘庭。澳大利亞荒漠環境管理中心的一位官員看著眼前的景象,深受感動地說:「我見過很多國家的沙漠,但我永遠忘不了這個地方!」
劉銘庭的「紅柳庄園」給貧困的於田縣各族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希望。於田縣利用劉銘庭的成果和種苗,發展了5萬畝紅柳大芸,年純收入已達到2億元以上,超過已有40萬畝農田的於田縣全縣的農業純收入,使20萬於田縣各族人民擺脫貧困,走向了小康。為了幫助於田縣人民實現紅柳致富夢,劉銘庭一家在於田縣紮下了根,一個赫赫有名的研究員變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
從到新疆的那天起,劉銘庭就將這里當作了自己的第二故鄉,為新疆的建設和發展,他在一望無垠的沙漠里傾注了40餘年的情與愛。
⑧ 世界前五個長壽鄉是什麼
長壽是人類永恆的話題,那些長壽老人特別多的地方,總是讓人們想前去一探究竟。聯合國規定,長壽地區的標準是每百萬人口中要有75位以上的百歲老人。目前,全世界有5個地方被國際自然醫學會認定為長壽之鄉,其中我國就有兩個。它們是:中國廣西巴馬、中國新疆和田、巴基斯坦罕薩、外高加索地區及厄瓜多的比爾卡班巴中國巴馬:長壽人口不斷增加
巴馬瑤族自治縣位於廣西盆地和雲貴高原的斜坡地帶。在這里,90歲和100歲以上的老人分別由第三次人口普查的242和44人,上升到第四次人口普查的291和66人,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已經增加到531和74人,有3位老壽星達到了110歲以上,是五大長壽鄉中惟一長壽老人不斷增多的地方。
巴馬人長壽,首先得益於大自然良好環境的賜予。巴馬屬於亞熱帶氣候,空氣清新,每立方米負氧離子的含量高達2000—5000個,最高可達到兩萬個,被稱為「天然氧吧」。
喜歡勞動、飲食習慣良好、生活有規律,這也是巴馬壽星多的重要因素。4月14日早上,記者來到甲篆鄉百馬村坡納屯壽星黃布鐵家裡采訪。老人已經104歲了,但每天不是去摘豬菜,就是下地幹活,還做家務。他每天吃兩頓,每餐吃兩碗飯。老人每天早睡早起,耳不聾、眼不花,一頭黑發。他常說:「每天不出去活動一下,吃飯就不香,晚上睡不好覺。」要不是親眼看到他麻利地摘豬菜,我們真不敢相信他的話。
巴馬人長壽還和飲食有關。他們經常吃火麻、玉米、茶油、酸梅、南瓜、竹筍、白薯等天然食品。玉米、白薯等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火麻製成的油和湯含有大量的不飽和低脂肪酸。國際自然醫學會會長森下敬一對巴馬進行調查後認為,不飽和低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的攝入正是巴馬人長壽的關鍵所在。
除了以上幾點,樂觀也是巴馬長壽老人的另一個突出特點。在平安村平寒屯,我們遇到106歲的黃媽能時,她還背著小孫子。黃媽能耳聰目明,一邊說話一邊發出爽朗的笑聲。她告訴我們,她現在五代同堂,還能記起年輕時唱的山歌。
中國和田:老人喜歡喝茶吃饢
新疆和田於田縣的拉依蘇村是另一個在我國境內的世界長壽之鄉。外高加索:百歲老人還選美
最近,喬治亞舉辦了90歲以上老人的「選美大賽」,參賽者中年齡最大的已有106歲———百歲老人選美,這可能只有在外高加索這樣的長壽鄉才會發生。據統計,喬治亞500多萬人口中百歲壽星達2000多人,90歲以上的超過兩萬。而在亞塞拜然,上世紀80年代初每10萬人中百歲老人曾多達63人。
外高加索人的樂觀生活態度是他們長壽的主要原因之一。記者在參加當地人的婚禮時,經常發現八九十歲的長者和年輕人一起又唱又跳。如果他們自己不說,人們都猜不出他們的真實年齡。除了樂觀的心態,當地人的飲食也很講究。在喬治亞的長壽鄉阿巴哈吉亞,當地居民每天都吃用玉米面做的麵包和粥。這里的人每天至少喝兩杯牛奶、三四杯酸奶,喝時還要放蔥、芹菜等。此外,當地人還常吃菠菜、豆角、韭菜、白菜、洋蔥、紅辣椒以及當地產的無花果,不吃香腸、熏肉或火腿,很少吃蛋糕、土豆、動物油脂和糖果。他們不喝咖啡,主要喝當地產的「喬治亞茶」。
巴基斯坦罕薩:六七十歲不算老
1933年,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來到巴基斯坦的罕薩山谷,在領略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後,他寫出了聞名世界的《失落的地平線》。在書里,他把罕薩稱為「香格里拉」。
罕薩山谷距離我國的新疆僅30多公里,4.5萬罕薩人世代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據記者了解,在罕薩,當地人幾乎從不患病,六七十歲根本不叫老人,八九十歲仍可在地里勞作,健康地活過一百歲在這里並不算什麼稀罕事。
為了解開罕薩人的長壽之謎,英國醫生羅伯特·麥卡森進行了實地考查,發現了罕薩人長壽的秘訣。一是飲食:罕薩人喜歡吃粗製麵粉、奶製品、水果、青菜、薯類、芝麻等。他們還喜歡適量飲用一種由葡萄、桑葚和杏製成的烈酒「罕薩之水」。二是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罕薩山谷附近有許多冰川、河流,這些水體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常年飲用有利於人體健康。罕薩人在種莊稼時也用這種水進行灌溉,從來不施農葯,種出來的瓜果蔬菜特別有營養。三是生活習慣:罕薩人多以務農為生,古樸的生活習慣使他們遠離了現代社會的惡性競爭,又為自己的長壽增加了一塊砝碼。
厄瓜多比爾卡班巴:沒有金錢概念
在厄瓜多南部山區有一個叫比爾卡班巴的村莊。1970年,村裡一個叫米格爾·卡爾比奧的人得了眼病,有生以來第一次去看病。這次眼病使比爾卡班巴聞名於世,因為米格爾當時據稱已活過了120歲。
據當地政府介紹,比爾卡班巴大約有5000人,其中有20多位百歲以上的老人。由於一百年前這個地區還比較落後,沒有完整的人口檔案系統,這個數字很難證實。但不管怎樣,這個山村是公認的西半球最長壽之地。村裡有位102歲的盧西拉老太太,幾年前還能在小鎮的狂歡節上跳舞。在被問到為什麼長壽時,她說:「我們走路走得多,到老了也要幹活。」
比爾卡班巴人喜歡吃豆類、玉米、香蕉、甘薯、大米、芒果等。大多數人每周只吃一兩次雞或魚等動物食品。當地人還喜歡飲用泉水,科學分析發現,當地泉水中的礦物質含量較高,其中鐵、鎂等成分的比例很理想。
美國科學家尤金·佩因把這里稱為「免疫島」,因為當地人很少得心腦血管疾病。科學家認為,這主要歸功於當地人沒有金錢和競爭概念,喜歡勞動,這使得他們對心腦血管疾病「免疫」。而很少吃動物和高熱量食品,使得當地人擁有緩慢穩定的新陳代謝。
長壽的確有秘訣
國際上公認基因遺傳、地理與生活環境、社會背景、飲食習慣是長壽的四大關鍵因素。世界五大長壽鄉的居民,確實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基因上,巴馬縣老齡委對當地144位長壽老人進行調查後發現,祖父母壽命超過70歲的佔29%和38%,父母壽命超過70歲的為41%和37%;世界衛生組織也認為,人的長壽有15%要取決於遺傳因素。
對於飲食,五大長壽鄉的飲食結構體現出了高度的一致性:豆類、薯類、玉米、水果吃得多,動物食品吃得很少,而且飯量小。據國際自然醫學會調查,5個地方的人日均攝入熱量1640千卡,明顯低於一般人日均2400千卡的標准。
另外,五大長壽鄉基本都位於偏僻地區,民風淳樸,居民熱情友好、樂觀向上、喜歡清凈,這也是長壽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五大長壽鄉的居民都身體力行著現代人最難實行的長壽原則:勞動一生。專家認為,現代人追求盡興、刺激,缺少勞動意識,快速的社會節奏又常常使人處於緊張狀態,這些對長壽來說都是背道而馳的。現在,除了巴馬,其他幾個長壽鄉都出現了壽星減少的趨勢。究其原因,主要就是現代生活的影響。比如在比爾卡班巴,過去20年當地政府一直用「長壽」來進行旅遊宣傳,結果遊客越來越多,人口不斷膨脹,當地人逐漸告別了原本淳樸的生活方式,開始對可口可樂這樣的東西習以為常了
⑨ 關於長壽村形成的主要因素
給你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你應該知道中國最著名的長壽村吧-----那就是巴馬。
長壽的確有秘訣
國際上公認基因遺傳、地理與生活環境、社會背景、飲食習慣是長壽的四大關鍵因素。世界五大長壽鄉的居民,確實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基因上,巴馬縣老齡委對當地144位長壽老人進行調查後發現,祖父母壽命超過70歲的佔29%和38%,父母壽命超過70歲的為41%和37%;世界衛生組織也認為, 人的長壽有15%要取決於遺傳因素。
對於飲食,五大長壽鄉的飲食結構體現出了高度的一致性:豆類、薯類、玉米、水果吃得多,動物食品吃得很少,而且飯量小。據國際自然醫學會調查,5個地方 的人日均攝入熱量1640千卡,明顯低於一般人日均2400千卡的標准。
另外,五大長壽鄉基本都位於偏僻地區,民風淳樸,居民熱情友好、樂觀向上、喜歡清靜,這也是長壽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五大長壽鄉的居民都身體力行著現代人最難實行的長壽原則:勞動一生。現在,除了巴馬,其他幾個長壽鄉都出現了壽星減少的趨勢,主要就是現代生活的影響。
另外我給你附上世界五大長壽村的介紹:
還是首先介紹我們的巴馬
中國巴馬:長壽人口不斷增加
巴馬瑤族自治縣位於廣西盆地和雲貴高原的斜坡地帶。在這里,90歲和100歲以上的老人分別由第三次人口普查的242和44人,上升到第四次人口普查的291和66人,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已經增加到531和74人,有3位老壽星達到了110歲以上,是五大長壽鄉中唯一長壽老人不斷增多的地方。
巴馬人長壽,首先得益於大自然良好環境的賜予。巴馬屬於亞熱帶氣候,空氣清新,每立方米負氧離子的含量高達2000~5000個,最高可達到兩萬個,被稱為「天 然氧吧」。
喜歡勞動、飲食習慣良好、生活有規律,也是巴馬壽星多的重要因素。甲篆鄉百馬村坡納屯壽星黃布鐵已經104歲了,但每天不是去摘豬菜,就是下地幹活,還做家務。他每天吃兩頓,每餐吃兩碗飯。老人每天早睡早起,耳不聾、眼不花,一頭黑發。他常說:「每天不出去活動一下,吃飯就不香,晚上睡不好覺。」
巴馬人長壽還和飲食有關。他們經常吃火麻、玉米、茶油、酸梅、南瓜、竹筍、白薯等天然食品。玉米、白薯等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火麻製成的油和湯含有大 量的不飽和低脂肪酸。國際自然醫生學會會長森下敬一對巴馬進行調查後認為,不飽和低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的攝入正是巴馬人長壽的關鍵所在。
除了以上幾點,樂觀也是巴馬長壽老人的另一個突出特點。
中國和田:老人喜歡喝茶吃饢
新疆和田於田縣的拉依蘇村是另一個在我國境內的世界長壽之鄉。
拉依蘇村有2400人,僅9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就有16人。
肉孜·買買提老人已有110歲,身體健康,還能幹簡單的農活。他每天天黑就睡覺,清晨雞叫就起床。眼睛雖然花了,但他每天上午還要干兩個多鍾頭的活。老人 早晨和中午喝茶、吃饢,晚上幾乎不吃東西。據肉孜的大兒媳婦講,老人喜歡吃湯湯水水的東西,愛吃玉米做的饢。
104歲的買提庫爾班·肉孜和95歲的肉孜汗·肉孜是親兄妹,哥哥早晨起來喜歡散步,回家時順便把一些草放到羊圈裡餵羊。妹妹肉孜汗在50歲之前沒得過什麼大 病,只是近幾年來偶爾患上感冒。她早晨喝茶、吃饢,中午吃拌面、湯飯和饃饃,晚上吃半個饃。
在拉依蘇有一對長壽夫婦,97歲的努熱勒阿洪·托乎提和他80歲的老伴。努熱勒阿洪看電視能看到晚上11時,早晨7時起床,中午能吃一盤拉條子,不好甜食。他 早晚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喝足白開水。當問起他的長壽秘訣時,努熱勒阿洪說,他年輕時身體很好,一個人開墾出了3畝荒地,現在身體還是挺結實。另外,他和老伴從 來沒吵過架,子女都很孝順,跟鄰居也很和睦。
外高加索:百歲老人還選美
最近,喬治亞舉辦了90歲以上的老人的「選美大賽」,參賽者中年齡最大的已有106歲——百歲老人選美,這可能只有在外高加索這樣的長壽鄉才會發生。據統 計,喬治亞500多萬人口中百歲壽星達2000多人,90歲以上的超過兩萬。而在亞塞拜然,上世紀80年代初每10萬人中百歲老人曾多達63人。
外高加索人的樂觀生活態度是他們長壽的主要原因之一。當地人的婚禮上,八九十歲的長者和年輕人一起又唱又跳。除了樂觀的心態,當地人的飲食也很講究。 在喬治亞的長壽鄉阿巴哈吉亞,當地居民每天都吃用玉米面做的麵包和粥。這里的人每天至少喝兩杯牛奶、三四杯酸奶,喝時還要放蔥、芹菜等。此外,當地人還常 吃菠菜、豆角、韭菜、白菜、洋蔥、紅辣椒以及當地產的無花果,不吃香腸、熏肉或火腿,很少吃蛋糕、土豆、動物油脂和糖果。他們不喝咖啡,主要喝當地產的「格 魯吉亞茶」。
巴基斯坦罕薩:六七十歲不算老
罕薩山谷距離我國的新疆僅30多公里,4.5萬罕薩人世代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在罕薩,當地人幾乎從不患病,六七十歲根本不叫老人,八九 十歲仍可在地里勞作,健康地活過100歲在這里並不算什麼稀罕事。
為了解開罕薩人的長壽之謎,英國醫生羅伯特·麥卡森進行了實地考察,發現了罕薩人長壽的秘訣。一是飲食:罕薩人喜歡吃粗製麵粉、奶製品、水果、青菜、 薯類、芝麻等。他們還喜歡適量飲用一種由葡萄、桑葚和杏製成的烈酒「罕薩之水」。二是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罕薩山谷附近有許多冰川、河流,這些水體中含有豐 富的礦物質,常年飲用有利於人體健康。罕薩人在種莊稼時也用這種水進行灌溉,從來不施農葯,種出來的瓜果蔬菜特別有營養。三是生活習慣:罕薩人多以務農為 生,古樸的生活習慣使他們遠離了現代社會的惡性競爭,又為自己的長壽增加了一塊砝碼。
厄瓜多比爾卡班巴:沒有金錢概念
在厄瓜多南部山區有一個叫比爾卡班巴的村莊。1970年,村裡一個叫米格爾·卡爾比奧的人得了眼病,有生以來第一次去看病。這次眼病使比爾卡班巴聞名於 世,因為米格爾當時據稱已活過了120歲。
據當地政府介紹,比爾卡班巴大約有5000人,其中有20多位百歲以上的老人。由於100年前這個地區還比較落後,沒有完整的人口檔案系統,這個數字很難證實。 但不管怎樣,這個山村是公認的西半球最長壽之地。村裡有位102歲的盧西拉老太太,幾年前還能在小鎮的狂歡節上跳舞。在被問到為什麼長壽時,她說:「我們走路 走得多,到老了也要幹活。」
比爾卡班巴人喜歡吃豆類、玉米、香蕉、甘薯、大米、芒果等。大多數人每周只吃一兩次雞或魚等動物食品。當地人還喜歡飲用泉水,科學分析發現,當地泉水中的礦物質含量較高,其中鐵、鎂等成分的比例很理想。
美國科學家尤金·佩因把這里稱為「免疫島」,因為當地人很少得心腦血管疾病。科學家認為,這主要歸功於當地人沒有金錢和競爭概念,喜歡勞動,這使得他們對心腦血管疾病「免疫」。而很少吃動物和高熱量食品,使得當地人擁有緩慢穩定的新陳代謝。
⑩ 請問世世界上最長壽的地方是哪裡
聯合國規定,長壽地區的標準是每百萬人口中要有75位以上的百歲老人。按以上標准進行的全世界范圍調查,最後確定的世界五大長壽地區是:巴基斯坦的罕薩、厄瓜多的比爾卡班巴、喬治亞的阿布哈吉亞和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和田與阿克蘇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巴馬地區。世界五大長壽之鄉探秘 中國巴馬:長壽人口不斷增加 巴馬瑤族自治縣位於廣西盆地和雲貴高原的斜坡地帶。在這里,90歲和100歲以上的老人分別由第三次人口普查的242和44人,上升到第四次人口普查的291和66人,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已經增加到531和74人,有3位老壽星達到了110歲以上,是五大長壽鄉中唯一長壽老人不斷增多的地方。 巴馬人長壽,首先得益於大自然良好環境的賜予。巴馬屬於亞熱帶氣候,空氣清新,每立方米負氧離子的含量高達2000~5000個,最高可達到兩萬個,被稱為「天 然氧吧」。 喜歡勞動、飲食習慣良好、生活有規律,也是巴馬壽星多的重要因素。甲篆鄉百馬村坡納屯壽星黃布鐵已經104歲了,但每天不是去摘豬菜,就是下地幹活,還做家務。他每天吃兩頓,每餐吃兩碗飯。老人每天早睡早起,耳不聾、眼不花,一頭黑發。他常說:「每天不出去活動一下,吃飯就不香,晚上睡不好覺。」 巴馬人長壽還和飲食有關。他們經常吃火麻、玉米、茶油、酸梅、南瓜、竹筍、白薯等天然食品。玉米、白薯等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火麻製成的油和湯含有大 量的不飽和低脂肪酸。國際自然醫生學會會長森下敬一對巴馬進行調查後認為,不飽和低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的攝入正是巴馬人長壽的關鍵所在。 除了以上幾點,樂觀也是巴馬長壽老人的另一個突出特點。 中國和田:老人喜歡喝茶吃饢 新疆和田於田縣的拉依蘇村是另一個在我國境內的世界長壽之鄉。 拉依蘇村有2400人,僅9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就有16人。 肉孜·買買提老人已有110歲,身體健康,還能幹簡單的農活。他每天天黑就睡覺,清晨雞叫就起床。眼睛雖然花了,但他每天上午還要干兩個多鍾頭的活。老人 早晨和中午喝茶、吃饢,晚上幾乎不吃東西。據肉孜的大兒媳婦講,老人喜歡吃湯湯水水的東西,愛吃玉米做的饢。 104歲的買提庫爾班·肉孜和95歲的肉孜汗·肉孜是親兄妹,哥哥早晨起來喜歡散步,回家時順便把一些草放到羊圈裡餵羊。妹妹肉孜汗在50歲之前沒得過什麼大 病,只是近幾年來偶爾患上感冒。她早晨喝茶、吃饢,中午吃拌面、湯飯和饃饃,晚上吃半個饃。 在拉依蘇有一對長壽夫婦,97歲的努熱勒阿洪·托乎提和他80歲的老伴。努熱勒阿洪看電視能看到晚上11時,早晨7時起床,中午能吃一盤拉條子,不好甜食。他 早晚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喝足白開水。當問起他的長壽秘訣時,努熱勒阿洪說,他年輕時身體很好,一個人開墾出了3畝荒地,現在身體還是挺結實。另外,他和老伴從 來沒吵過架,子女都很孝順,跟鄰居也很和睦。 外高加索:百歲老人還選美 最近,喬治亞舉辦了90歲以上的老人的「選美大賽」,參賽者中年齡最大的已有106歲——百歲老人選美,這可能只有在外高加索這樣的長壽鄉才會發生。據統 計,喬治亞500多萬人口中百歲壽星達2000多人,90歲以上的超過兩萬。而在亞塞拜然,上世紀80年代初每10萬人中百歲老人曾多達63人。 外高加索人的樂觀生活態度是他們長壽的主要原因之一。當地人的婚禮上,八九十歲的長者和年輕人一起又唱又跳。除了樂觀的心態,當地人的飲食也很講究。 在喬治亞的長壽鄉阿巴哈吉亞,當地居民每天都吃用玉米面做的麵包和粥。這里的人每天至少喝兩杯牛奶、三四杯酸奶,喝時還要放蔥、芹菜等。此外,當地人還常 吃菠菜、豆角、韭菜、白菜、洋蔥、紅辣椒以及當地產的無花果,不吃香腸、熏肉或火腿,很少吃蛋糕、土豆、動物油脂和糖果。他們不喝咖啡,主要喝當地產的「格 魯吉亞茶」。 巴基斯坦罕薩:六七十歲不算老 罕薩山谷距離我國的新疆僅30多公里,4.5萬罕薩人世代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在罕薩,當地人幾乎從不患病,六七十歲根本不叫老人,八九 十歲仍可在地里勞作,健康地活過100歲在這里並不算什麼稀罕事。 為了解開罕薩人的長壽之謎,英國醫生羅伯特·麥卡森進行了實地考察,發現了罕薩人長壽的秘訣。一是飲食:罕薩人喜歡吃粗製麵粉、奶製品、水果、青菜、 薯類、芝麻等。他們還喜歡適量飲用一種由葡萄、桑葚和杏製成的烈酒「罕薩之水」。二是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罕薩山谷附近有許多冰川、河流,這些水體中含有豐 富的礦物質,常年飲用有利於人體健康。罕薩人在種莊稼時也用這種水進行灌溉,從來不施農葯,種出來的瓜果蔬菜特別有營養。三是生活習慣:罕薩人多以務農為 生,古樸的生活習慣使他們遠離了現代社會的惡性競爭,又為自己的長壽增加了一塊砝碼。 厄瓜多比爾卡班巴:沒有金錢概念 在厄瓜多南部山區有一個叫比爾卡班巴的村莊。1970年,村裡一個叫米格爾·卡爾比奧的人得了眼病,有生以來第一次去看病。這次眼病使比爾卡班巴聞名於 世,因為米格爾當時據稱已活過了120歲。 據當地政府介紹,比爾卡班巴大約有5000人,其中有20多位百歲以上的老人。由於100年前這個地區還比較落後,沒有完整的人口檔案系統,這個數字很難證實。 但不管怎樣,這個山村是公認的西半球最長壽之地。村裡有位102歲的盧西拉老太太,幾年前還能在小鎮的狂歡節上跳舞。在被問到為什麼長壽時,她說:「我們走路 走得多,到老了也要幹活。」 比爾卡班巴人喜歡吃豆類、玉米、香蕉、甘薯、大米、芒果等。大多數人每周只吃一兩次雞或魚等動物食品。當地人還喜歡飲用泉水,科學分析發現,當地泉水中的礦物質含量較高,其中鐵、鎂等成分的比例很理想。 美國科學家尤金·佩因把這里稱為「免疫島」,因為當地人很少得心腦血管疾病。科學家認為,這主要歸功於當地人沒有金錢和競爭概念,喜歡勞動,這使得他們對心腦血管疾病「免疫」。而很少吃動物和高熱量食品,使得當地人擁有緩慢穩定的新陳代謝。 長壽的確有秘訣 國際上公認基因遺傳、地理與生活環境、社會背景、飲食習慣是長壽的四大關鍵因素。世界五大長壽鄉的居民,確實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基因上,巴馬縣老齡委對當地144位長壽老人進行調查後發現,祖父母壽命超過70歲的佔29%和38%,父母壽命超過70歲的為41%和37%;世界衛生組織也認為, 人的長壽有15%要取決於遺傳因素。 對於飲食,五大長壽鄉的飲食結構體現出了高度的一致性:豆類、薯類、玉米、水果吃得多,動物食品吃得很少,而且飯量小。據國際自然醫學會調查,5個地方 的人日均攝入熱量1640千卡,明顯低於一般人日均2400千卡的標准。 另外,五大長壽鄉基本都位於偏僻地區,民風淳樸,居民熱情友好、樂觀向上、喜歡清靜,這也是長壽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五大長壽鄉的居民都身體力行著現代人最難實行的長壽原則:勞動一生。現在,除了巴馬,其他幾個長壽鄉都出現了壽星減少的趨勢,主要就是現代生活的影響。參考資料: http://hi..com/yamasesaonian/blog/item/77463ed12c36e7389b5027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