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蛋糕圖片 »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兩層蛋糕圖片
擴展閱讀
生日蛋糕外形製作 2025-02-08 19:09:15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兩層蛋糕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4-27 00:50:17

Ⅰ 此生契闊 與子相悅 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 是什麼意思

一同生死不分離,我們早已立誓言。讓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戰場。

「此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出自《國風·邶風·擊鼓》

《國風·邶風·擊鼓》是《詩經》中一篇典型的戰爭詩。全詩共五章:前三章徵人自敘出征情景,承接綿密,已經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後兩章描寫戰士間的互相勉勵、同生共死,令人感動。此詩描寫士卒長期征戰之悲,無以復加。其中,描寫戰士感情的「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在後世也被用來形容夫妻情深。

原文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譯文

戰鼓擂得震天響,士兵踴躍練武忙。有的修路築城牆,我獨從軍到南方。

跟隨統領孫子仲,聯合盟國陳與宋。不願讓我回衛國,致使我心憂忡忡。

何處可歇何處停?跑了戰馬何處尋?一路追蹤何處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離,我們早已立誓言。讓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戰場。

可嘆相距太遙遠,沒有緣分重相見。可嘆分別太長久,無法堅定守誓言。

(1)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兩層蛋糕圖片擴展閱讀

《國風·邶風·擊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典型的戰爭詩。這是一位遠征異國、長期不得歸家的士兵唱的一首思鄉之歌。全詩共五章,每章四句。前三章徵人自敘出征情景,承接綿密,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後兩章描寫戰士間的互相勉勵、同生共死,令人感動。此詩描寫士卒長期征戰之悲,無以復加。其中,描寫戰士感情的「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在後世也被用來形容夫妻情深。

關於這首詩的背景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是魯隱公四年(公元前719年),衛國公子州吁(前人亦稱「衛州吁」)聯合宋、陳、蔡三國伐鄭。此說由《毛詩序》首倡:「《擊鼓》,怨州吁也。」「衛州吁用兵暴亂,使公孫文仲將而平陳與宋,國人怨其勇而無禮也。」鄭箋以《左傳·隱公四年》州吁伐鄭之事實之。

魯隱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夏,衛聯合陳、宋、蔡共同伐鄭。許政伯認為是指同年秋,衛國再度伐鄭,搶了鄭國的莊稼。這兩次戰爭間有兵士在陳、宋戍守(《詩探》)。另一種是清代姚際恆《詩經通論》提出的「魯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衛穆公出兵救陳」說:「此乃衛穆公北清北之盟,求陳為宋所伐,平陳、宋之難,數興軍旅,其下怨之而作此詩也。」

姚際恆以為《毛詩序》所說「與經不合者六」,此實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師伐陳,衛人救陳」而被晉所伐之事。清代學者方玉潤《詩經原始》認為是「戍卒思歸不得之詩也」。今人多以為姚說較為合理。不管是哪種背景,可以肯定的是:此詩反映了一個久戍不歸的征夫的怨恨和思念。

這是一篇典型的戰爭詩。詩人以袒露自身與主流意識的背離,宣洩自己對戰爭的抵觸情緒。作品在對人類戰爭本相的透視中,呼喚的是對個體生命具體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細節幸福的獲得。這種來自心靈深處真實而樸素的歌唱,是對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關 懷的闡釋,是先民們為後世的文學作品樹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標。

第一章總言衛人救陳,平陳宋之難,敘衛人之怨。結雲「我獨南行」者,詩本以抒寫個人憤懣為主,這是全詩的線索。詩的第三句言「土國城漕」者,《鄘風·定之方中》毛詩序雲:「衛為狄所滅,東徙渡河,野居漕邑,齊桓公攘夷狄而封之。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營宮室。」文公營楚丘,這就是詩所謂「土國」,到了穆公,又為漕邑築城,故詩又曰「城漕」。「土國城漕」雖然也是勞役,猶在國境以內,南行救陳,其艱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從孫子仲,平陳與宋」,承「我獨南行」為說。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猶之可也。詩之末兩句雲「不我以歸,憂心有忡」,敘事更向前推進,如芭蕉剝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寫安家失馬,似乎是題外插曲,其實文心最細。《莊子》說:「猶系馬而馳也。」好馬是不受羈束、愛馳騁的;徵人是不願久役、想歸家的。這個細節,真寫得映帶人情。毛傳解釋一二句為:「有不還者,有亡其馬者。」把「爰」解釋為「或」,作為代詞,則兩句通敘營中他人。其實全詩皆抒詩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兩章文情哀苦,更為動人。

第四章「死生契闊」,毛傳以「契闊」為「勤苦」是錯誤的。黃生《義府》以為「契,合也;闊,離也;與死生對言」是正確的。至於如何解釋全章詩義。四句為了把葉韻變成從AABB式,次序有顛倒,前人卻未嘗言及。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應該是:執子之手,與子成說;死生契闊,與子偕老。

這樣詩的韻腳,就成為ABBA式了。本來「死生契闊,與子偕老」,是「成說」的內容,是分手時的信誓。詩為了以「闊」與「說」葉韻,「手」與「老」葉韻,韻腳更為緊湊,詩情更為激烈,所以作者把語句改為這一次序。

第五章「於嗟闊兮」的「闊」,就是上章「契闊」的「闊」。「不我活兮」的「活」,應該是上章「契闊」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會也。」「於嗟洵兮」的「洵」,應該是「遠」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闊」的「闊」。「不我信兮」的「信」,應該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說」而言的。兩章互相緊扣,一絲不漏。

這首詩在結構和手法上有不少獨到之處。結構上,它基本按時間順序,寫出一個被迫南征的兵士在出征前、出征時和出征後的復雜心理和行為,其中又插人回憶,形成往事與現實的強烈對比,在結構上形成頓宕。同時,在敘事之中又間以抒情,在情感上又形成波瀾。尤其是最後一層,完全是直抒其情並皆以「兮」字結尾,彷彿一個涕流滿面的征夫在異鄉的土地上,對著蒼天大聲呼喊,對著遠方的親人訴說著內心的思戀和苦痛。

Ⅱ 給兒子領結婚證送的蛋糕上可以用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嗎

這個我感覺是可以的,只要你願意就可以寫上去。

Ⅲ 20年結婚紀念日蛋糕上寫什麼字

執子之手,與子共著。

執子之手,與子同眠。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執子之手,夫復何求。

知不知道,你很重要。

謝謝你,不離不棄。

一路上有你,我會一輩子珍惜。

Ⅳ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什麼意思啊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意思是:今生拉著您的手永結美好,與您永不分離白頭到老。千百年來一直讓人傳誦,成了生死不渝的愛情的代名詞。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讀音:zhí zǐ zhī shǒu,yǔ zǐ xié lǎo)源於《詩經》「邶風」里的《擊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4)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兩層蛋糕圖片擴展閱讀:

原文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於嗟闊兮,

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原文注釋:戰鼓擂得鏜鏜作響,戰士踴躍操練刀槍;國都、漕邑築城牆,獨我從軍奔(bèn)南方。跟隨將軍孫子仲,平定他國陳與宋(陳國、宋國);久久不能把家回,憂心忡忡心兒碎。哪裡停軍把營扎?慌了神兒丟了馬;哪裡尋它哪裡找?荒野林下卧芳草。」

一同生死不分離,我們早已立誓言。別時握住你的手,白頭到老此生休我聲聲嘆息今離散,不能相見多悲嘆;我聲聲嘆息天涯遠,不能信守誓言把家還(huán)……

Ⅳ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死生契闊,與子相悅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讓我握住你的手,和你白頭偕老。生死都與你在一起,和你一起立下誓言。

一、出處

出自周代無名氏的四言詩《國風·邶風·擊鼓》。

二、原文節選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三、原文節選譯文

擊鼓的聲音震響耳旁,兵將奮勇操練。人們留在國內築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

跟隨孫子仲,平定陳、宋兩國。不允許我回家,使我憂心忡忡。

(5)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兩層蛋糕圖片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國風·邶風·擊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典型的戰爭詩。公元前719年,即魯隱公四年,夏國和衛國聯合陳國、宋國、蔡國共同伐鄭國,同年秋天,衛國再度伐鄭國,搶了鄭國的莊稼,這兩次戰爭間有兵士在陳國和宋國戍守。

二、賞析

全詩分兩部分,前三段是第一部分,寫出征打仗情景,自己的擔心,以及丟失戰馬,尋找的情景。後兩段為第二部分回憶與心愛的人分別,對前途命運的不確定而擔憂。這首詩表達士兵對戰爭的厭煩,渴望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


Ⅵ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相濡以沫,是什麼意思

1、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1)釋義:這句話原本是戰士之間的約定,現代成語多運用執手偕老,形容愛情的永恆。而在種種承諾面前,愛情的承諾應是最動人心魄的了,平凡而真誠的諾言最為感人。兩千四百年前的承諾至今在耳久久回盪,令人感慨歲月所難以磨滅的記憶與回答。

(2)出處:

源於《詩經》「邶風」里的《擊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一同生死不分離,我們早已立誓言。別時握住你的手,白頭到老此生休。

2、相濡以沫

(1)釋義:相:外相;濡:沾濕;沫:唾沫。濡以沫。原指在困境中的魚為了生存,互相用口中的水沫沾濕對方的身體。後用來指夫妻感情,也可用於朋友。比喻同在困難的處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

(2)原文出自《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泉水乾涸了,魚就共同困處在陸地上,用濕氣相互滋潤,用唾沫相互沾濕,就不如在江湖裡彼此相忘而自在。

(6)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兩層蛋糕圖片擴展閱讀

這個句子和成語都是形容夫妻情深的,類似的還有:

1、比翼連枝:比翼:鳥名。傳說此鳥一目一翼,須兩兩齊飛。比喻夫婦親密不離。

2、如膠似漆:形容感情深厚,難舍難分。

3、琴瑟之好:比喻夫妻間感情和諧。

4、白頭相守:指夫妻恩愛相守到老。

5、伉儷情深:伉儷:夫妻,配偶。夫妻之間的感情深厚。

6、共挽鹿車:挽:拉;鹿車:古時的一種小車。舊時稱贊夫妻同心,安貧樂道。

Ⅶ 執子之手,與之偕老是什麼意思

意思:讓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戰場。

出處:先秦民間詩集《詩經》中的《國風·邶風·擊鼓》

原文: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白話譯文:

擂起戰鼓響咚咚,戰士踴躍舞刀槍。別人修路築漕城,我獨遠行去南方。

跟著統帥孫子仲,聯合友邦陳與宋。不能讓我同回家,滿懷憂愁難自控。

哪兒停下哪兒住?哪兒丟失那些馬?哪兒能夠找到它?在那深深叢林下。

誓同生死志如金,你我約言記在心。讓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戰場。

啊喲道路太遙遠,不讓相聚在一堂。啊喲離別太久長,約言難守我心傷。

(7)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兩層蛋糕圖片擴展閱讀

《擊鼓》表達的思想:

這是衛國遠戍陳宋的兵士嗟怨想家的詩。據《左傳》,魯宣公十二年,宋伐陳,衛穆公出兵救陳。十三年,晉國不滿意衛國援陳,出師討衛。衛國屈服。本詩可能和這段史事有關。

揣想當時留守在陳宋的軍士可能因晉國的干涉和衛國的屈服,處境非常狼狽,所以詩里有「爰喪其馬」這類的話。第三章和末章都是悲觀絕望的口氣,和普通徵人念鄉的詩不盡同。

詩人以袒露自身與主流意識的背離,宣洩自己對戰爭的抵觸情緒。作品在對人類戰爭本相的透視中,呼喚的是對個體生命具體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細節幸福的獲得。這種來自心靈深處真實而樸素的歌唱,是對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關 懷的闡釋,是先民們為後世的文學作品樹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標。

Ⅷ 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的全文及來歷,意思

原詩:《擊鼓》-先秦:佚名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譯文:擊鼓的聲音震響(耳旁),兵將奮勇操練。(人們)留在國內築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跟隨孫子仲,平定陳、宋(兩國)。不允許我回家,(使我)憂心忡忡。於是人在哪裡?於是馬跑失在哪裡?到哪裡去尋找它?在山間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經對你說(過)。拉著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唉,太久。讓我無法(與你)相會。唉,太遙遠,讓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8)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兩層蛋糕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關於這首詩的背景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是魯隱公四年(公元前719年),衛國公子州吁(前人亦稱「衛州吁」)聯合宋、陳、蔡三國伐鄭。

另一種是清代姚際恆認為此實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師伐陳,衛人救陳」而被晉所伐之事。今人多以為姚說較為合理。

賞析:「怨」是《擊鼓》一詩的總體格調與思想傾向。從正面言,詩人怨戰爭的降臨,怨征役無歸期,怨戰爭中與己息息相關的點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個生命的丟失。

從反面言,詩作在個體心理,行為與集 體要求的不斷背離中,在個體生命存在與國家戰事的不斷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實幸福對戰爭的殘酷的不斷顛覆中,流顯出一份從心底而來的厭戰情緒。這一腔激烈的厭戰之言,要爭取的是對個體生命存在的尊重,是生活細節中的切實幸福。

Ⅸ 執子攜手與之偕老 最詳細的解釋

解釋:別時握住你的手,白頭到老此生休。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讀音:zhí zǐ zhī shǒu,yǔ zǐ jiē lǎo)偕音皆 ,源於《詩經》「邶風」里的《擊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

這句話原本是戰士之間的約定,現代成語多運用執手偕老,形容愛情的永恆.。 而在種種承諾面前,愛情的承諾應是最動人心魄的了,平凡而真誠的諾言最為感人。

原文:

《擊鼓》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

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

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

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譯文:戰鼓擂得鏜鏜作響,戰士踴躍操練刀槍;國都、漕邑築城牆,獨我從軍奔(bèn)南方。跟隨將軍孫子仲,平定他國陳與宋(陳國、宋國);久久不能把家回,憂心忡忡心兒碎。哪裡停軍把營扎?慌了神兒丟了馬;哪裡尋它哪裡找?荒野林下卧芳草。」

一同生死不分離,我們早已立誓言。別時握住你的手,白頭到老此生休‖我聲聲嘆息今離散,不能相見多悲嘆;我聲聲嘆息天涯遠,不能信守誓言把家還(huán)……


(9)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兩層蛋糕圖片擴展閱讀

《國風·邶風·擊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典型的戰爭詩。這是一位遠征異國、長期不得歸家的士兵唱的一首思鄉之歌。全詩共五章,每章四句。

前三章徵人自敘出征情景,承接綿密,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後兩章描寫戰士間的互相勉勵、同生共死,令人感動。此詩描寫士卒長期征戰之悲,無以復加。其中,描寫戰士感情的「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在後世也被用來形容夫妻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