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財富的創造和分配被形象地比喻為做蛋糕和分蛋糕,
就是積累與消費的關系。列寧說,政治是經濟和的集中反映。這個說法多少有點抽象,我們可以用一句形象的話來說,經濟就是做蛋糕,政治就是分蛋糕。蛋糕怎麼做?有兩種做法:一是把所有做蛋糕的工具、原材料統統集中起來,大家分工來做,做好後由一個人來分,大家一起吃,這樣的做法,看上去很公平,但有一樣不好,就是太絕對平均,因為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乾壞一個樣,所以人們都不會想太賣力。其結果是,蛋糕做得不大,這就叫官有制(因為只有當官的擁有絕對的分配權力)。第二種做法是,明確每個人的任務,完成交給公家的任務後,剩餘的是自己的,於是每個人都想把自己的蛋糕做大,結果是全體的蛋糕總量大了,每個人都吃得飽飽的了,這個叫民有制。蛋糕怎麼分?對應於上面的兩種做蛋糕的方法,也有兩種分蛋糕的方法。第一種分蛋糕的方法,就是一個大家公認的領袖來給大家分,張三能吃多少,李四能吃多少,哪塊大,大塊小,都由領導一人說了算,這就叫集權政治。第二種分蛋糕的方法,就是你來劃蛋糕,我來分蛋糕,並且所有操作都是在眾目睽睽之下完成的,這種分法,就叫分權政治。記得有個故事,說的是有家兩兄弟在爭蛋糕吃,父親給他們定個游戲規則:一個劃蛋糕,然後由另外一個人來選蛋糕。結果,不管是誰來劃蛋糕,他都必須做到公平,如果他分一塊大一塊小了,另一個人都會把大的一塊選走,因為雖然劃分權在他手上,但選擇權在別人手上。這個故事就說明了樸素分權制衡原理。從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官有和民有,集權和分權,誰優誰劣。再看我們身邊的實際,我們在改革開放前是用第一種做蛋糕和分蛋糕的方式,搞了三十年,搞出了個僵化體制,最後不得不改革開放尋求出路。但我們只改革了做蛋糕的方式,就是把做蛋糕的權利下放了,而分蛋糕的游戲規則仍然沒有變,還是集權體制的分蛋糕方式,百姓做蛋糕的積極性提高了,蛋糕做大了,但由於分蛋糕還是原來的集權規則,所以自由經濟的改革成果成了集權政治的美餐。於是,三公消費(公款吃喝、公車消費、公費旅遊)出現了,利益集團形成了,貧富差距拉開了,錢權交易產生了,公信力下降了,華南虎出來了……這就是中國目前所有社會問題的根源,用馬克思主義的術語來說,叫「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不相適應」。解決的法,就是深化改革——推動政治體制改革,把分蛋糕的權利交給公民提問者的感言:你就是當代的活雷鋒,太感謝了!
㈡ 鹿州公案中的兄弟爭田
藍鼎元描述的"兄弟爭田"一案的審理過程,是個很有意思的"社會文本",寓意豐富。在前面,筆者試圖用一種類似法律社會學外加亞文學的輕松方式,來解讀其中顯現的中國法律話語若干敘事。其實,在中國的正史典籍、野史傳說、文學作品、學人論著等等"文字文本"里,相似的"社會文本",時常可見。就算是在今天,情況也依然如此。從中,我們都能發現相似或者更多更有意思的話語敘事。如果我們認為法律話語和法的實踐總是互為影響、互為參照的,那麼,通過法律話語來理解"兄弟爭田"案里的法社會過程,是重要的,而反過來通過後者去理解前者,也是重要的。藍鼎元是個官人,阿明阿定既是小民又是案子里的當事人,陳德俊和陳朝義則是族人頭領,他們是不同的社會角色。當然,我們還看到了阿明阿定的老婆、沒有正式"出場"的證人,……這些人也是不同的社會角色。在這些角色構成的社會里,當發生了糾紛,自然就需要某種東西來解決糾紛,而解決的過程本身有時又是復雜的。復雜表明,參與其中的不同社會角色有時顯露了不同的法律觀念,甚至在同一角色身上,都能看到不同的法律觀念。這些觀念,都是暗中操縱社會角色的"隱身"話語。像藍官人,大致認為應該在阿明阿定之間好好調解一番。他相信,民間的和和氣氣式的小日子氛圍,要比確定田產到底歸誰所有的硬判決,來得更為重要。無論如何,阿明阿定是親兄弟,在范圍有限、人口不多、鄉民流動幾乎為零的鄰里農村,兩人終歸要繼續生活在一起,總要低頭不見抬頭見,如此,為啥不應"和平地"解決糾紛(就算看上去這有"和稀泥"之嫌)?相反,如果確定田產歸其中一人所有,而最終導致日後兩人永遠嫉恨以至兄弟兩家世代怨仇,那豈不屬於"得不償失"?但是,藍官人還知道衙門官府里的硬規矩:兩人各打三十大板,然後田產半兒分。他曉得,這是國家的法律規則。像阿明阿定兩人,開始非要爭個證據上的"我強你弱",他們知道,官府斷案是以證據的證明為規矩的,這是國家法律。可是,經過藍官人的婆心苦口,兄弟倆最後倒認為真正的規矩不是證據上的誰強誰弱,而是鄰里鄉間的和睦相處,彷彿國家法的證據規矩遠不如民間習俗的"和諧"規矩來得重要。藍官人的"調教",不僅使兄弟倆改變了對田產的爭奪態度,而且使其改變了法律觀念。而陳德俊和陳朝義二位族人頭領,對藍官人的成功調解也是點頭稱是,但是可以看出,他們並不否認藍官人代表了官府衙門的正式法律權威。……在前面,從"兄弟爭田"一案中,我們還提到了"大公無私"、"定分止爭"、"賞與罰"、"公正平直"等等法律話語的敘事。實際上,這些法律話語的敘事,放在我們通常認為的理論學說之中,恰好是中國法學(中國法學就是理論學說)的思緒起點。從這些思緒起點出發,就可以"人為地"建立編織思路繁多、觀念復雜的法學論說。另一方面,也應注意,這些法律話語的敘事,顯示了社會角色在法律實踐中對法律價值的不同追求。可以發現。面對"兄弟爭田",假如認為"書本里的官府法"是地道的唯一的法律根據,就會傾向於贊同國家大一統的帝國式的統治方式,畢竟這種"官府法"是自上而下的、一統到底的;假如認為"大公無私"是首要的法律本色,就會琢磨如何張揚社會的或一個階層的"大"利益,而漠視小群體或個人的"小"利益;假如認為"定分止爭"是法律的根本所在,就會喜歡"畫地為牢式"的蛋糕切分,把個人的所有所得盡量說清道明;假如認為"賞罰"是法律的獨特功能,就會居高臨下地"鳥瞰"地位低下的官吏和百姓,將其當作實現立法者目的的單純手段和工具;假如認為"公正平直"是法律的最終目的,就會堅持在所有人面前"一杯水端平",不得有個歧視或特權;而假如認為鄰里鄉間的民間規矩也是一種"法",就會相信國家法和民間法都是重要的,有時就會堅持國家揮舞"官府法"壓抑民間法是不會有效果的,也是沒有益處的……因此,那些法律話語的敘事,自然又會走向不同的實踐目的。實際上,在藍鼎元的"兄弟爭田"的案子里,在那些不同社會角色的背後,我們的確發現了多種試圖左右案子判決的法律話語。這些話語,暗中都想讓案子的解決順從自己暗含的價值選擇,而它們無形中又是默默地不自覺地融匯了出字成文的法學論說。借用法國學者福科(Michel Foucault)的詞兒來說,這是"權力話語"的功能。實,中國法律話語是在實踐之中孕育的,是在類似"兄弟爭田"那樣的糾紛之中以及其他法律現實中烘煉的,正是從那類案子的"活動"之中,吸取養分、精雕細鑿。反過來,它又想在實踐中一顯身手,滲入社會,並不知不覺地在各類社會角色的頭腦中,砌築法學的"意識形態"。其中的各種敘事,最終都想在由藍鼎元、阿明、阿定、郭氏、林氏、陳德俊和陳朝義等等社會角色構成的法律爭議的語境中,樹立自己,壓抑他者,或者反之,彼此同謀。
㈢ 兄弟爭雁里的兄弟倆為了什麼事爭論不休
兩個人為了大雁怎麼做才好吃的事情爭論不休,最後錯過了最佳時機。比喻做事需要分清楚輕重緩急。
原文如下:
從前,有個人看見一隻正在飛翔的大雁,准備拉弓把它射下來,並說道:「一射下就煮著吃。」 弟弟表示反對,爭著說:「棲息的大雁適合煮著吃,飛翔的大雁適合烤著吃。」 兩人一直吵到社伯那兒。社伯建議把大雁剖開,一半煮著吃,一半烤著吃。 等到兄弟兩個再次去射大雁時,大雁在空中早已遠去。
㈣ 兄弟爭雁翻譯
明·劉元卿《兄弟爭雁》白話釋義:
從前,有個人看到一隻大雁在空中飛翔,便拿起弓箭來打算把它射下來,並說:「射下來後就煮著吃。」他旁邊的弟弟卻說:「行動舒緩的雁應該煮著吃,善於飛翔的雁應該烤著吃。」
兄弟倆爭吵不休,就一同到社伯那裡去分辨是非曲直。社伯要他們將雁一分為二:一半煮,一半烤。但等到他們再去找雁時,雁已凌空高飛,無影無蹤了。
原文:
昔人有睹雁翔者,將援弓射之,曰:「獲則烹。」其弟爭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竟斗而訟於社伯。社伯請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則凌空遠矣。
(4)兄弟爭蛋糕圖片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劉元卿 (1544-1609),字調甫,號旋宇,一號瀘瀟,明朝吉安府安福縣西鄉(今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坊樓南陂藕下村)人。明朝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文學家。
「江右四君子」之一,江右王門後期大家,在理學、教育和文學等領域皆卓有成就,著述甚豐,有《劉聘君全集》,其寓言集《賢弈編》被收入「四庫全書」。
劉元卿出生於文風頗盛江西吉安府的安福縣西鄉(現屬於萍鄉市蓮花縣),從小發奮讀書,隆慶四年(1570年)在江西鄉試中奪魁,後來在他人的推薦下,帶著向朝廷的上書和文卷參加會試,但因「五策傷時,懺張居正」,未獲取錄,還險遭殺身之禍。
隆慶六年(1572年)他創立復禮書院。萬曆二年(1574年)再次參加會試,又沒有被取錄,於是絕意功名,回到家鄉,研究理學,收徒講學。
萬曆七年(1579年)神宗詔毀書院,全國大多數書院被迫停辦,而劉元卿把復禮書院改名為「五穀神祠」,仍聚眾講學如故。
後來學禁解除,復禮書院又恢復原名,此後名聲更大,「道日益隆,譽日益廣」。復禮書院有嚴密的學規,且教育質量好,以致湖南、湖北等省的有志之士都不遠千里來此求學,海內學者對劉元卿的學識非常欽佩,譽他為「泰山北斗」。
劉元卿還創辦了識仁、中道、一德等書院,至此,他與當時省內名流吳康齋、鄧潛谷、章本清齊名,被人們稱為「江右四君子」。
隨著知名度擴大,不少官員多次上書朝廷,推薦劉元卿,稱劉元卿為「負邁俗之志節,蘊濟世之經綸」。皇帝非常重視,授他為「國子博士」、「階承德郎」銜,特別下旨叫劉元卿去京城做官。但劉元卿悉心講學,不肯去做官。
後來皇帝又再次派員催他赴任,劉元卿再三推辭不掉,只好應召入京。不久,即升禮部主事。
在朝三年,他提出了許多有利於封建王朝的舉措,在《請舉朝講疏》、《節制貢吏疏》、《直陳御倭第一要務疏》中,闡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對於革除弊政、安定邊陲、抵禦外侮都是非常有利的。
可惜劉元卿的這些政治主張,得不到皇帝的採納,於是他稱病辭歸,告老還鄉。
㈤ 兄弟爭雁兄弟二人為什麼爭吵觀點有什麼不同
💕我努力把柴米油鹽,粗茶淡飯過的溫馨浪漫,生動有趣。所以無論過什麼節,我們全家人都要聚在一起,根據不同節日我准備相應的主題,主要是全家人一起享受生活帶來的樂趣,僅供大家參考
用料
水果
蔬菜
雞
紅酒
下面有詳細教程
番茄鮮蝦盅:西紅柿切掉四分之一,中間掏空,拌入雞蛋糕,放入煮熟的大蝦擺好,點綴一點綠植
步驟1
聖誕花環:兩個土豆做成土豆泥,拌入沙拉醬,盤子中間放只飯碗,把土豆泥在飯碗四周鋪成環形,取走飯碗,土豆泥上擺好焯熟的西蘭花,點綴點胡蘿卜,
步驟2
聖誕樹根蛋糕:這個很復雜了,但是買不到,只能自己做,做好一個蛋糕卷,用叉子把融化的巧克力刮到蛋糕卷上,點綴些彩虹糖和飾物。 草莓小雪人:把草莓尖頭切下,剛才做的土豆泥剩下一些,做雪人臉,再把草莓頭放上,用黑芝麻點上眼睛,點個小紅唇😊
步驟3
聖誕小蘑菇:聖女果切下一小半,鵪鶉蛋切下一小半,合在一起,點上沙拉醬,盤子鋪上苦苣,
步驟4
水果聖誕樹🎄:准備獼猴桃🥝和葡萄🍇、草莓🍓、桔子🍊、哈蜜瓜,切好備用。准備一個大蘋果做底盤,上面插根胡蘿卜🥕(尖朝上),胡蘿卜身上插上許多牙簽,把備好的水果插好,最後灑上糖粉,非常漂亮的水果塔就做好了🥰
步驟5
藍莓山葯:山葯做成泥後,用叉子堆出山狀,藍莓醬用水稀釋一下,淋到山上,
步驟6
蔬菜沙拉,這個可以隨意搭配
步驟7
步驟8
這是我前年做的聖誕大餐(因為孩子們都在外地上大學,所以略有簡單)
步驟9
這是去年做的聖誕大餐(孩子們還是不在家裡),以後也許聖誕節都不會在家過了,只有春節才能回家團聚
步驟10
最後我想說,事業、家庭,美麗,完全可以同步,生活才能更美好💕
㈥ 兄弟爭雁兄弟倆為了什麼事爭論不休
兄弟爭雁,兄弟倆為了如何吃雁爭論不休。
從前,有個人看見一隻正在飛翔的大雁,准備拉弓把它射下來,並說道:「一射下就煮著吃。」弟弟表示反對,爭著說:「棲息的大雁適合煮著吃,飛翔的大雁適合烤著吃。」兩人一直吵到社伯那兒。社伯建議把大雁剖開,一半煮著吃,一半烤著吃。等到兄弟兩個再次去射大雁時,大雁在空中早已遠去。
《兄弟爭雁》告訴我們事情要分清本末主次和輕重緩急,也不能本末倒置,否則一事無成。不要將時間花在無謂的爭論上,不如多干實事;做事要分清主次,分輕重緩急,先解決主要的問題。
作者介紹
劉元卿(1544-1609),字調甫,號旋宇,一號瀘瀟,明朝吉安府安福縣西鄉(今江西省萍鄉市蓮花縣坊樓南陂藕下村)人。明朝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文學家。
「江右四君子」之一,江右王門後期大家,在理學、教育和文學等領域皆卓有成就,著述甚豐,有《劉聘君全集》,其寓言集《賢弈編》被收入「四庫全書」。
㈦ 兄弟爭雁的寓意
原文
昔人有睹雁翔者,將援弓射之,曰:「獲則烹。」其弟爭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競斗而訟於社伯。社伯請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則凌空遠矣。 〔劉元卿《應諧錄》〕
譯文
從前,有個人看見大雁在飛翔,准備拉弓把它射下來,並說道:「一射下就煮來吃。」 弟弟表示反對,爭著說:「走在地上的大雁適合煮著吃,飛翔的大雁適合烤著吃。」
兩人一直吵到社伯那兒,請他分辨是非。社伯說:「就煮一半,烤一半吧。」
兄弟倆都高興地同意了。可再次去射雁時,那雁早就飛走了。
道理
不要一味無休止去爭論做一件事的方法,而錯過完成它的機會。
引申其意是完成一項事業,實現一個理想,就象獵雁而烹一樣,不但有階段性,而且還有時效性。不完成前一個階段的任務,是無法進入下一個階段的;不把握時機即使條件具備了,同樣無法達到目的。
寓意
事情要分清本末主次和輕重緩急,否則一事無成。
㈧ 兄弟戰爭全攻略
兄弟戰爭全攻略:
玩家只要專一點,基本上都可以攻略到自己喜歡的兄弟。周末和約會,找自己喜歡的人。害羞一點,別太強勢。
風斗:不要說他可愛,放學找他一起,不要去拿手機,害羞一點。
侑介:找他一起放學,不讓椿喂蛋糕,不要和風斗太接近。
椿:擁抱不要動。第一次邀請一起睡覺,選擇「不」,被昂推到要解釋。
梓:被昂推到要解釋,選擇要梓的照片,被椿推到要拒絕。
琉生:讓琉生隨意擺弄自己的頭發,問他是不是身體不舒服。
昂:去浴室被強吻後不要解釋,問你想法時,選擇「把我和籃球分開想」。
㈨ 兄弟戰爭動漫朝日奈家兄弟的房間布局
這是3樓的
㈩ 兄弟爭雁
原文:
兄弟爭雁
昔人有睹雁翔者,將援弓射之,曰:「獲則烹。」其弟爭曰:「宜燔。」競斗而訟於社伯。社伯請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則凌空遠矣。
(劉元卿《應諧錄》)
譯文:
從前,有個人看見大雁在飛翔,准備拉弓把它射下來,並說道:「一射下就煮來吃。」
弟弟表示反對,爭著說:「家鵝煮著吃好,鴻雁還是烤著吃好。」
兩人一直吵到老長輩那兒,請他分辨是非。老長輩說:「就煮一半,烤一半吧。」
兄弟倆都高興地同意了。可再去找雁射擊時,那雁早就飛到天邊去了。
這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但好多人卻說不出其真正的寓意,這里我告訴大家:
表面意義是不要一味無休止去爭論做一件事的方法,而錯過完成它的機會。
引申意義是完成一項事業、實現一個理想,就象獵雁而烹一樣,不但有階段性,而且還有時效性。不完成前一個階段的任務,是無法進入下一個階段的;不把握時機即使條件具備了,同樣無法達到目的。
它告訴人們:事情要分清本末主次和輕重緩急,否則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