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蛋糕圖片 » 清谷麥丘蛋糕圖片
擴展閱讀
場蛋糕姐姐的法圖片 2024-12-26 01:52:41
漣水蛋糕店在哪裡 2024-12-26 01:52:40
蛋糕上插著什麼的蠟燭 2024-12-26 01:50:16

清谷麥丘蛋糕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7-26 11:54:13

1. 用 丘 字組什麼

丘壑 丘墟 丘陵 丘八 丘山 丘園 丘隴 丘樊 丘隅 丘民 丘墓 丘阜 丘壟 丘墳 丘牛
丘役 丘林 丘阿 丘冢 丘軻 丘岳 丘首 丘賦 丘虛 丘疹 丘壠 丘甲 丘木 丘里 丘垤
丘井 丘嫂 丘宇 丘原 丘錦 丘壤 丘壇 丘蚓 丘吾 丘亭 丘門 丘兆 丘樹 丘乘 丘籠
丘塋 丘城 丘甸 丘禱 丘旦 丘封 丘腦 丘荒 丘索 丘植 丘蓋 丘闉 丘傳 丘坂 丘窟
丘落 丘螾 丘側
比丘 丹丘 圜丘 青丘 山丘 楚丘 營丘 浮丘 曹丘 沙丘 首丘 閭丘 九丘 林丘 薊丘
一丘 尼丘 圓丘 糟丘 椒丘 龍丘 宛丘 三丘 高丘 方丘 虎丘 靈丘 介丘 蓬丘 崇丘
寢丘 壺丘 雁丘 陵丘 玄丘 知丘 商丘 陶丘 家丘 桑丘 乘丘 蕭丘 貝丘 兔丘 昭丘
昆丘 梧丘 閬丘 阜丘 帝丘 吾丘 炎丘 麥丘 壽丘 墳丘 左丘 嵩丘 梁丘 毌丘 狐丘
雲丘 巒丘 盜丘 寒丘 郊丘 東丘 軒丘 故丘 曼丘 泌丘 二丘 蟻丘 阿丘 畝丘 旄丘
安丘 隴丘 鄉丘 舊丘 庄丘 陳丘 陽丘 蛋丘 松丘 謝丘 寅丘 廢丘 稷丘 咸丘 京丘
水丘 蒿丘 戴丘 嗟丘 軻丘 汾丘 融丘 敦丘 神丘 瓜丘 余丘 中丘 隕丘 秘丘 宴丘
鰲丘 皇丘 瓠丘 韞丘 畫丘 和丘 鹽丘 珠丘 軫丘 員丘 環丘 苞丘 菹丘 遺丘 脽丘
哀丘
丘明之疾 丘山之功
一丘之貉 一丘一壑 梧丘之魂 麥丘之祝 太丘道廣 棲丘飲谷 梧丘之首 首丘之情
玄丘校尉 如丘而止 黎丘丈人 經丘尋壑 寢丘之志 移丘換段
胸有丘壑 放情丘壑 華屋丘墟 兩廣丘陵 浙閩丘陵 匹馬丘牛 功若丘山
狐死首丘 華屋山丘 零落山丘 尋壑經丘 歸正首丘 擅壑專丘 飲谷棲丘 歸正守丘
凶犂土丘 八索九丘

2. 歷史上那些人以五穀為姓

西漢谷永長安官吏少時為長安小吏,博學經書,工於筆札。元帝時被舉為太常丞。後歷任光祿大夫、涼州刺史、太中大夫等職,官至大司農。今存文二十餘篇,多為奏議、對策。[6]三國吳國谷利武將原為孫權左右給事,因秉性忠果亮烈,言不苟且而受孫權寵信。公元214年孫權被張遼圍困,拚死突圍而出,而必經之橋已被毀壞,谷利使權持鞍緩控,並從後力鞭其坐騎,馬受驚而一躍過橋。因救主有功,被拜為都亭侯。[7]元末明初穀子敬應天府南京官吏、學者本為元朝舊官吏,元亡後被明遣戍。其明《易經》,通醫道,口才健利。[8]西漢谷郎耒陽(今屬湖南)官吏官太中大夫,後因安撫南州叛亂立下大功,升九真太守。[9]北魏谷渾昌黎官吏少任俠好氣,後專研經史。道武帝時,因善寫隸書為內侍左右。太武帝時官至侍中、安南將軍、領儀曹尚書,賜爵濮陽公。居官以廉直聞名。[10]北魏谷洪昌黎官吏谷渾之孫。曾為文成帝的經學老師。文成帝即位後,累官至尚書,賜爵滎陽公。北魏谷楷昌黎武將谷渾曾孫。初任奉車都尉,因捕獲叛亂頭子法慶而升為城門校尉。眇一目,時人稱其為瞎虎。唐朝谷倚魏郡(今河北臨漳)文學家曾任太原主簿。以文詞著名,與富嘉謨、吳少微並稱「北京三傑」。尤工樂府,有《呂洞賓三度城南柳》。[11]唐朝太宗時期谷那律魏州昌樂大臣、經學家太宗貞觀年間曾任國子博士,後遷諫議大夫,兼弘文館學士。其博覽群書,尤諳經學,是當時學問淵深的學者和經學家。[11]唐朝玄宗時期谷崇義魏州昌樂武將谷那律孫,谷倚相子,唐代將領。唐玄宗時出任幽州大將,以雄壯果敢著稱,後升左金吾衛大將軍。明朝正德時期谷大用宦官正德時與劉瑾等並稱八虎,居第二,提督西廠,分遣官校遠出偵事,誣籍民產甚多。後因劉瑾被殺,他辭去西廠之職。正德六年,因鎮壓霸州的劉六、劉七起義有功,而權勢益張。後被彈劾,並籍沒其家產。[12]明代谷景通順天府房山官吏任陽城知縣期間,廉潔貞介,為政紀律嚴明,後因事杖責小吏,為上峰所扼制,憤憂而卒,民皆惜之。[13]清順治谷應泰直隸豐潤官吏、史學家順治進士,歷官戶部主事、員外郎、浙江提督學政僉事。曾招攬文人助其寫成《明史紀事本末》,因所據資料准確,又未遇文字獄之害,故有一定價值。另有《築益堂集》。[14]清乾隆谷際岐雲南趙州官吏乾隆進士,曾參與校對《四庫全書》,官至禮部給事中,為官有直聲。乞歸後,主講揚州孝廉堂垂十年。[15]清代谷士恆吳縣著名畫家鈕樞弟子,他的特長是畫仕女,他所畫的仕女衣袖飄飄,栩栩如生。[16]他的弟弟谷士芳畫的仕女也如他的哥哥一樣,很有名氣。清谷氏廣東南海蕭志崇之妻著有《靜閣草》,清刻本《閨秀正始集》《閨秀正始續集》收錄有其詩,在今人編輯出版的《三編清代稿鈔本》中也收錄有其詩。粟裕(1907-1984)湖南會同人。他戎馬生涯身經百戰,指揮才能卓越,為人民解放事業戰功卓著,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大將。解放後歷任副總參謀長、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中央軍委常委、軍事科學院副院長、政委等職。是黨的八大至十一大中央委員,十二大中顧委常委。又是全國人大二、四屆常委、五屆副委員長。粟應宏,明代潞州人。文學家,著述甚多,主要有《太行集》、《仙居集》等。粟應麟、粟應宏兄弟二人在詩歌文學方面頗有造詣,風格獨具,成為當時很有影響的詩文家,被稱之「粟氏雙傑」。麥鐵杖:名饒豐,號鐵杖,父曾唯,母梁氏,廣東省始興人,生於公元558年。為隋朝出力,屢立戰功,封官賜姓;封開府儀同三司、右柱國、遷右屯衛大將軍,賜麥姓,曾任萊州刺史、汝南太守。麥孟才:字智稜,麥鐵杖之子,果烈有父風,帝以其死節將子,恩錫殊厚,拜武賁郎將。

3. 晏子個人資料

「晏子」資料

《左傳》

襄公十七年:

☆ 齊晏桓子卒。晏嬰粗縗斬,苴絰、帶、杖,菅屨,食鬻,居倚廬,寢苫,枕草。其老曰:「非大夫之禮也。」曰:「唯卿為大夫。」

《內篇雜上》第三十章

晏子居晏桓子之喪,粗衰,斬,苴絰帶,杖,菅屨,食粥,居倚廬,寢苫枕草。其家老曰:「非大夫喪父之禮也。」晏子曰:「唯卿為大夫。」曾子以聞孔子,孔子曰:「晏子可謂能遠害矣。不以己之是駁人之非,遜辭以避咎,義也夫!」

襄公十八年:

中行獻子將伐齊,夢與厲公訟,弗勝,公以戈擊之,首隊於前,跪而戴之,奉之以走,見梗陽之巫皋。他日,見諸道,與之言,同。巫曰:「今茲主必死,若有事於東方,則可以逞。」獻子許諾。●晉侯伐齊,將濟河。獻子以朱絲系玉二瑴而禱曰:「齊環怙恃其險,負其眾庶,棄好背盟,陵虐神主。曾臣彪將率諸侯以討焉,其官臣偃實先後之。苟捷有功,無作神羞,官臣偃無敢復濟。唯爾有神裁之!」沉玉而濟。●冬十月,會於魯濟,尋湨梁之言,同伐齊。齊侯御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廣里。夙沙衛曰:「不能戰,莫如守險。」弗聽。諸侯之士門焉,齊人多死。范宣子告析文子曰:「吾知子,敢匿情乎?魯人、莒人皆請以車千乘自其鄉入,既許之矣。若入,君必失國。子盍圖之?」子家以告公,公恐。晏嬰聞之曰:「君固無勇,而又聞是,弗能久矣。」齊侯登巫山以望晉師。晉人使司馬斥山澤之險,雖所不至,必旗而疏陳之。使乘車者左實右偽,以旗先,輿曳柴而從之。齊侯見之,畏其眾也,乃脫歸。丙寅晦,齊師夜遁。師曠告晉侯曰:「鳥烏之聲樂,齊師其遁。」邢伯告中行伯曰:「有班馬之聲,齊師其遁。」叔向告晉侯曰:「城上有烏,齊師其遁。」●十一月丁卯朔,入平陰,遂從齊師。夙沙衛連大車以塞隧而殿。殖綽、郭最曰:「子殿國師,齊之辱也。子姑先乎!」乃代之殿。衛殺馬於隘以塞道。晉州綽及之,射殖綽,中肩,兩矢夾脰,曰:「止,將為三軍獲。不止,將取其衷。」顧曰:「為私誓。」州綽曰:「有如日!」乃弛弓而自後縛之。其右具丙亦舍兵而縛郭最,皆衿甲面縛,坐於中軍之鼓下。●晉人慾逐歸者,魯、衛請攻險。己卯,荀偃、士匄以中軍克京茲。乙酉,魏絳、欒盈以下軍克邿。趙武、韓起以上軍圍盧,弗克。十二月戊戌,及秦周,伐雍門之萩。范鞅門於雍門,其御追喜以戈殺犬於門中。孟莊子斬其以為公琴。己亥,焚雍門及西郭、南郭。劉難、士弱率諸侯之師焚申池之竹木。壬寅,焚東郭、北郭。范鞅門於揚門。州綽門於東閭,左驂迫,還於門中,以枚數闔。●齊侯駕,將走郵棠。大子與郭榮扣馬,曰:「師速而疾,略也。將退矣,君何懼焉!且社稷之主,不可以輕,輕則失眾。君必待之。」將犯之,大子抽劍斷鞅,乃止。甲辰,東侵及濰,南及沂。

襄公二十二年:

☆ 秋,欒盈自楚適齊。晏平仲言於齊侯曰:「商任之會,受命於晉。今納欒氏,將安用之?小所以事大,信也。失信不立,君其圖之。」弗聽。退告陳文子曰:「君人執信,臣人執共,忠信篤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君自棄也,弗能久矣!」

冬,會於沙隨,復錮欒氏也。●欒盈猶在齊,晏子曰:「禍將作矣!齊將伐晉,不可以不懼。」

襄公二十三年:

秋,齊侯伐衛。先驅,谷榮御王孫揮,召揚為右。申驅,成秩御莒恆,申鮮虞之傅摯為右。曹開御戎,晏父戎為右。貳廣,上之登御邢公,盧蒲癸為右。啟,牢成御襄罷師,狼蘧疏為右。胠,商子車御侯朝,桓跳為右。大殿,商子游御夏之禦寇,崔如為右,燭庸之越駟乘。●自衛將遂伐晉。晏平仲曰:「君恃勇力以伐盟主,若不濟,國之福也。不德而有功,憂必及君。」崔杼諫曰:「不可。臣聞之,小國間大國之敗而毀焉,必受其咎。君其圖之!」弗聽。陳文子見崔武子,曰:「將如君何?」武子曰:「吾言於君,君弗聽也。以為盟主,而利其難。群臣若急,君於何有?子姑止之。」文子退,告其人曰:「崔子將死乎!謂君甚,而又過之,不得其死。過君以義,猶自抑也,況以惡乎?」●齊侯遂伐晉,取朝歌,為二隊,入孟門,登大行,張武軍於熒庭,戍郫邵,封少水,以報平陰之役,乃還。趙勝帥東陽之師以追之,獲晏氂。

《內篇問上》第2章:

庄公將伐晉,問於晏子,晏子對曰:「不可。君得合而欲多,養欲而意驕。得合而欲多者危,養欲而意驕者困。今君任勇力之士,以伐明主,若不濟國之福也。不德而有功,憂必及君。」公作色不說。晏子辭不為臣,退而窮處,堂下生蓼藿,門外生荊棘。庄公終任勇力之士,西伐晉,取朝歌,及大行、孟門、茲於兌,期而民散。身滅於崔氏。崔氏之期,逐群公子,及慶氏亡。

襄公二十五年:

齊棠公之妻,東郭偃之姊也。東郭偃臣崔武子。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見棠姜而美之,使偃取之。偃曰:「男女辨姓,今君出自丁,臣出自桓,不可。」武子筮之,遇《困》■之《大過》■。史皆曰:「吉。」示陳文子,文子曰:「夫從風,風隕,妻不可娶也。且其《繇》曰:『困於石,據於蒺藜,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困於石,往不濟也。據於蒺藜,所恃傷也。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無所歸也。」崔子曰:「嫠也何害?先夫當之矣。」遂取之。庄公通焉,驟如崔氏。以崔子之冠賜人,侍者曰:「不可。」公曰:「不為崔子,其無冠乎?」崔子因是,又以其間伐晉也,曰:「晉必將報。」欲弒公以說於晉,而不獲間。公鞭侍人賈舉而又近之,乃為崔子間公。●夏五月,莒為且於之役故,莒子朝於齊。甲戌,饗諸北郭。崔子稱疾,不視事。乙亥,公問崔子,遂從姜氏。姜入於室,與崔子自側戶出。公拊楹而歌。侍人賈舉止眾從者,而入閉門。甲興,公登台而請,弗許;請盟,弗許;請自刃於廟,勿許。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聽命。近於公宮,陪臣干掫有淫者,不知二命。」公逾牆。又射之,中股,反隊,遂弒之。賈舉,州綽、邴師、公孫敖、封具、鐸父、襄伊、僂堙皆死。祝佗父祭於高唐,至,覆命。不說弁而死於崔氏。申蒯侍漁者,退,謂其宰曰:「爾以帑免,我將死。」其宰曰:「免,是反子之義也。」與之皆死。崔氏殺■蔑於平陰。●晏子立於崔氏之門外,其人曰:「死乎?」曰:「獨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歸乎?」曰:「君死,安歸?君民者,豈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昵,誰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弒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將庸何歸?」門啟而入,枕屍股而哭。興,三踴而出。人謂崔子:「必殺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盧蒲癸奔晉,王何奔莒。●叔孫宣伯之在齊也,叔孫還納其女於靈公。嬖,生景公。丁丑,崔杼立而相之。慶封為左相。盟國人於大宮,曰:「所不與崔、慶者。」晏子仰天嘆曰:「嬰所不唯忠於君利社稷者是與,有如上帝。」乃歃。辛巳,公與大夫及莒子盟。●大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大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閭丘嬰以帷縛其妻而載之,與申鮮虞乘而出,鮮虞推而下之,曰:「君昏不能匡,危不能救,死不能死,而知匿其昵,其誰納之?」行及弇中,將舍。嬰曰:「崔、慶其追我!」鮮虞曰:「一與一,誰能懼我?」遂舍,枕轡而寢,食馬而食。駕而行,出弇中,謂嬰曰:「速驅這!崔、慶之眾,不可當也。」遂來奔。●崔氏側庄公於北郭。丁亥,葬諸士孫之里,四翣,不蹕,下車七乘,不以兵甲。

《內篇雜上》第二章

晏子為庄公臣,言大用,每朝,賜爵益邑;俄而不用,每朝,致邑與爵。爵邑盡退朝而乘,然而嘆,終而笑。其仆曰:「何嘆笑相從數也?」晏子曰「吾嘆也,哀吾君不免於難;吾笑也,喜吾自得也,吾亦無死矣。」●崔杼果弒庄公,晏子立崔氏之門,從者曰「死乎?」晏子曰:「獨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獨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歸乎?」曰:「吾君死,安歸!君民者,豈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君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昵,孰能任之。且人有君而弒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將庸何歸!」門啟而入,崔子曰:「子何不死?予何不死?」晏子曰:「禍始,吾不在也;禍終,吾不知也;吾何為死?且吾聞之,以亡為行者,不足以存君;以死為義者,不足以立功。嬰豈其婢子也哉!其縊而從之也!」遂袒免坐,枕君屍而哭,興,三踴而出。人謂崔子必殺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內篇雜上》第三章

崔杼既弒庄公而立景公杼與慶封相之,劫諸將軍大夫及顯士庶人於太宮之坎上,令無得不盟者。為壇三仞,陷其下,以甲千列環其內外,盟者皆脫劍而入。維晏子不肯,崔杼許之。有敢不盟者,戟拘其頸,劍承其心,令自盟曰:「不與崔慶而與公室者,受其不祥。」言不疾,指不至血者死。所殺七人。次及晏子,晏子奉杯血,仰天嘆曰:「嗚呼!崔子為無道,而弒其君,不與公室而與崔慶者,受此不祥。」俯而飲血。崔子謂晏子曰:「子變子言,則齊國吾與子共之;子不變子言,戟既在,劍既在心,維子圖之也。」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義也。崔子!子獨不為夫詩乎!詩雲:『莫莫葛,施於條枚,愷愷君子,求福不回。』今嬰且可以回而求福乎?曲刃鉤之,直兵推之,嬰不革矣。」崔杼將殺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為無道而殺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從而殺之,不可以為教矣。」崔子遂舍之。晏子曰:「若大夫為大不仁,而為小仁,焉有中乎!」趨出,授綏而乘。其仆將馳,晏子撫其手曰:「徐之!疾不必生,徐不必死,鹿生於野,命縣於廚,嬰命有系矣。」按之成節而後去。詩雲:「彼己之子,捨命不渝。」晏子之謂也。

襄公二十六年:

六月,公會晉趙武、宋向戌、鄭良霄、曹人於澶淵以討衛,疆戚田。取衛西鄙懿氏六十以與孫氏。趙武不書,尊公也。向戌不書,後也。鄭先宋,不失所也。●於是衛侯會之。晉人執寧喜、北宮遺,使女齊以先歸。衛侯如晉,晉人執而囚之於士弱氏。秋七月,齊侯、鄭伯為衛侯故,如晉,晉侯兼享之。晉侯賦《嘉樂》。國景子相齊侯,賦《蓼蕭》。子展相鄭伯,賦《緇衣》。叔向命晉侯拜二君曰:「寡君敢拜齊君之安我先君之宗祧也,敢拜鄭君之不貳也。」國子使晏平仲私於叔向,曰:「晉君宣其明德於諸侯,恤其患而補其闕,正其違而治其煩,所以為盟主也。今為臣執君,若之何?」叔向告趙文子,文子以告晉侯。晉侯言衛侯之罪,使叔向告二君。國子賦《轡之柔矣》,子展賦《將仲子兮》,晉侯乃許歸衛侯。叔向曰:「鄭七穆,罕氏其後亡者也。子展儉而壹。」

襄公二十八年:

☆ 蔡侯之如晉也,鄭伯使游吉如楚。及漢,楚人還之,曰:「宋之盟,君實親辱。今吾子來,寡君謂吾子姑還!吾將使馹奔問諸晉而以告。」子大叔曰:「宋之盟,君命將利小國,而亦使安定其社稷,鎮撫其民人,以禮承天之休,此君之憲令,而小國之望也。寡君是故使吉奉其皮幣,以歲之不易,聘於下執事。今執事有命曰:『女何與政令之有?必使而君棄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小國將君是望,敢不唯命是聽。無乃非盟載之言,以闕君德,而執事有不利焉,小國是懼。不然,其何勞之敢憚?」子大叔歸,覆命,告子展曰:「楚子將死矣!不修其政德,而貪昧於諸侯,以逞其願,欲久,得乎?《周易》有之,在《復》■之《頤》■,曰:『迷復,凶。』其楚子之謂乎?欲復其願,而棄其本,復歸無所,是謂迷復。能無凶乎?君其往也!送葬而歸,以快楚心。楚不幾十年,未能恤諸侯也。吾乃休吾民矣。」裨灶曰:「今茲周王及楚子皆將死。歲棄其次,而旅於明年之次,以害鳥帑。周、楚惡之。」●九月,鄭游吉如晉,告將朝於楚,以從宋之盟。子產相鄭伯以如楚,舍不為壇。外仆言曰:「昔先大夫相先君,適四國,未嘗不為壇。自是至今,亦皆循之。今子草舍,無乃不可乎?」子產曰:「大適小,則為壇。小適大,苟舍而已,焉用壇?僑聞之,大適小有五美:宥其罪戾,赦其過失,救其災患,賞其德刑,教其不及。小國不困,懷服如歸。是故作壇以昭其功,宣告後人,無怠於德。小適大有五惡:說其罪戾,請其不足,行其政事,共某職貢,從其時命。不然,則重其幣帛,以賀其福而吊其凶,皆小國之禍也。焉用作壇以昭其禍?所以告子孫,無昭禍焉可也。」●齊慶封好田而耆酒,與慶舍政。則以其內實遷於盧蒲弊氏,易內而飲酒。數日,國遷朝焉。使諸亡人得賊者,以告而反之,故反盧蒲癸。癸臣子之,有寵,妻之。慶舍之士謂盧蒲癸曰:「男女辨姓。子不辟宗,何也?」曰:「宗不餘辟,余獨焉辟之?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惡識宗?」癸言王何而反之,二人皆嬖,使執寢戈,而先後之。●公膳,日雙雞。饔人竊更之以鶩。御者知之,則去其肉而以其洎饋。子雅、子尾怒。慶封告盧蒲弊。盧蒲弊曰;「譬之如禽獸,吾寢處之矣。」使析歸父告晏平仲。平仲曰:「嬰之眾不足用也,知無能謀也。言弗敢出,有盟可也。」子家曰:「子之言雲,又焉用盟?」告北郭子車。子車曰:「人各有以事君,非佐之所能也。」陳文子謂桓子曰:「禍將作矣!吾其何得?」對曰:「得慶氏之木百車於庄。」文子曰:「可慎守也已!」●盧蒲癸、王何卜攻慶氏,示子之兆,曰:「或卜攻仇,敢獻其兆。」子之曰:「克,見血。」冬十月,慶封田於萊,陳無宇從。丙辰,文子使召之。請曰:「無宇之母疾病,請歸。」慶季卜之,示之兆,曰:「死。」奉龜而泣。乃使歸。慶嗣聞之,曰:「禍將作矣!謂子家:「速歸!禍作必於嘗,歸猶可及也。」子家弗聽,亦無悛志。子息曰:「亡矣!幸而獲在吳、越。」陳無宇濟水而戕舟發梁。盧蒲姜謂癸曰:「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癸告之。姜曰:「夫子愎,莫之止,將不出,我請止之。」癸曰:「諾。」十一月乙亥,嘗於大公之廟,慶舍蒞事。盧蒲姜告之,且止之。弗聽,曰:「誰敢者!」遂如公。麻嬰為屍,慶圭為上獻。盧蒲癸、王何執寢戈。慶氏以其甲環公宮。陳氏、鮑氏之圉人為優。慶氏之馬善驚,士皆釋甲束馬而飲酒,且觀優,至於魚里。欒、高、陳、鮑之徒介慶氏之甲。子尾抽桷擊扉三,盧蒲癸自後刺子之,王何以戈擊之,解其左肩。猶援廟桷,動於甍,以俎壺投,殺人而後死。遂殺慶繩、麻嬰。公懼,鮑國曰:「群臣為君故也。」陳須無以公歸,稅服而如內宮。●慶封歸,遇告亂者,丁亥,伐西門,弗克。還伐北門,克之。入,伐內宮,弗克。反,陳於岳,請戰,弗許。遂來奔。獻車於季武子,美澤可以鑒。展庄叔見之,曰:「車甚澤,人必瘁,宜其亡也。」叔孫穆子食慶封,慶封汜祭。穆子不說,使工為之誦《茅鴟》,亦不知。既而齊人來讓,奔吳。吳句余予之朱方,聚其族焉而居之,富於其舊。子服惠伯謂叔孫曰:「天殆富淫人,慶封又富矣。」穆子曰:「善人富謂之賞,淫人富謂之殃。天其殃之也,其將聚而殲旃?」

☆ 崔氏之亂,喪群公子。故鉏在魯,叔孫還在燕,賈在句瀆之丘。及慶氏亡,皆召之,具其器用而反其邑焉。與晏子邶殿,其鄙六十,弗受。子尾曰:「富,人之所欲也,何獨弗欲?」對曰:「慶氏之邑足欲,故亡。吾邑不足欲也。益之以邶殿,乃足欲。足欲,亡無日矣。在外,不得宰吾一邑。不受邶殿,非惡富也,恐失富也。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為之制度,使無遷也。夫民生厚而用利,於是乎正德以幅之,使無黜嫚,謂之幅利。利過則為敗。吾不敢貪多,所謂幅也。」與北郭佐邑六十,受之。與子雅邑,辭多受少。與子尾邑,受而稍致之。公以為忠,故有寵。●釋盧蒲弊於北竟。求崔杼之屍,將戮之,不得。叔孫穆子曰:「必得之。武王有亂臣十人,崔杼其有乎?不十人,不足以葬。」既,崔氏之臣曰:「與我其拱璧,吾獻其柩。」於是得之。十二月乙亥朔,齊人遷庄公,殯於大寢。以其棺屍崔杼於市,國人猶知之,皆曰:「崔子也。」

《內篇雜下》第十五章

慶氏亡,分其邑,與晏子邶殿,其鄙六十,晏子勿受。子尾曰:「富者,人之所欲也,何獨弗欲?」晏子對曰:「慶氏之邑足欲,故亡。吾邑不足欲也,益之以邶殿,乃足欲;足欲,亡無日矣。在外不得宰吾一邑,不受邶殿,非惡富也,恐失富也。且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為之制度,使無遷也。夫生厚而用利,於是乎正德以幅之,使無黜慢,謂之幅利,利過則為敗,吾不敢貪多,所謂幅也。」

襄公二十九年:

吳公子札來聘,見叔孫穆子,說之。謂穆子曰:「子其不得死乎?好善而不能擇人。吾聞『君子務在擇人』。吾子為魯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舉,何以堪之?禍必及子!」●請觀於周樂。使工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猶未也。然勤而不怨矣。」為之歌《邶》、《鄘》、《衛》,曰:「美哉,淵乎!憂而不困者也。吾聞衛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衛風》乎?」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懼,其周之東乎?」為之歌《鄭》,曰:「美哉!其細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為之歌《齊》,曰:「美哉!泱泱乎!大風也哉!表東海者,其大公乎!國未可量也。」為之歌《豳》,曰:「美哉!盪乎!樂而不淫,其周公之東乎?」為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為之歌《魏》,曰:「美哉!渢渢乎!大而婉,險而易行,以德輔此,則明主也。」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憂之遠也?非令德之後,誰能若是?」為之歌《陳》,曰:「國無主,其能久乎?」自《鄶》以下無譏焉。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貳,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猶有先王之遺民焉。」為之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德乎?」為之歌《頌》,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邇而不逼,遠而不攜,遷而不淫,復而不厭,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宣,施而不費,取而不貪,處而不底,行而不流,五聲和,八風平,節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見舞《象箾》、《南龠》者,曰:「美哉!猶有憾。」見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見舞《韶濩》者,曰:「聖人之弘也,而猶有慚德,聖人之難也。」見舞《大夏》者,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誰能修之?」見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於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其出聘也,通嗣君也。故遂聘於齊,說晏平仲,謂之曰:「子速納邑與政!無邑無政,乃免於難。齊國之政,將有所歸,未獲所歸,難未歇也。」故晏子因陳桓子以納政與邑,是以免於欒、高之難。●聘於鄭,見子產,如舊相識,與之縞帶,子產獻絲寧衣焉。謂子產曰:「鄭之執政侈,難將至矣!政必及子。子為政,慎之以禮。不然,鄭國將敗。」●適衛,說蘧瑗、史狗、史鰍,公子荊、公叔發、公子朝,曰:「衛多君子,未有患也。」●自衛如晉,將宿於戚。聞鍾聲焉,曰:「異哉!吾聞之也:『辯而不德,必加於戮。』夫子獲罪於君以在此,懼猶不足,而又何樂?夫子之在此也,猶燕之巢於幕上。君又在殯,而可以樂乎?」遂去之。文子聞之,終身不聽琴瑟。●適晉,說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曰:「晉國其萃於三族乎!」說叔向,將行,謂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將在家。吾子好直,必思自免於難。」

昭公二年:

春,晉侯使韓宣子來聘,且告為政而來見,禮也。觀書於大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公享之。季武子賦《綿》之卒章。韓子賦《角弓》。季武子拜,曰:「敢拜子之彌縫敝邑,寡君有望矣。」武子賦《節》之卒章。既享,宴於季氏,有嘉樹焉,宣子譽之。武子曰:「宿敢不封殖此樹,以無忘《角弓》。」遂賦《甘棠》。宣子曰:「起不堪也,無以及召公。」●宣子遂如齊納幣。見子雅。子雅召子旗,使見宣子。宣子曰:「非保家之主也,不臣。」見子尾。子尾見強,宣子謂之如子旗。大夫多笑之,唯晏子信之,曰:「夫子,君子也。君子有信,其有以知之矣。」自齊聘於衛。衛侯享之,北宮文子賦《淇澳》。宣子賦《木瓜》。

昭公三年:

☆ 齊侯使晏嬰請繼室於晉,曰:「寡君使嬰曰:『寡人願事君,朝夕不倦,將奉質幣,以無失時,則國家多難,是以不獲。不腆先君之適,以備內官,焜耀寡人之望,則又無祿,早世殞命,寡人失望。君若不忘先君之好,惠顧齊國,辱收寡人,徼福於大公、丁公,照臨敝邑,鎮撫其社稷,則猶有先君之適及遺姑姊妹若而人。君若不棄敝邑,而辱使董振擇之,以備嬪嬙,寡人之望也。』」韓宣子使叔向對曰:「寡君之願也。寡君不能獨任其社稷之事,未有伉儷。在縗絰之中,是以未敢請。君有辱命,惠莫大焉。若惠顧敝邑,撫有晉國,賜之內主,豈唯寡君,舉群臣實受其貺。其自唐叔以下,實寵嘉之。」●既成昏,晏子受禮。叔向從之宴,相與語。叔向曰:「齊其何如?」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齊其為陳氏矣!公棄其民,而歸於陳氏。齊舊四量,豆、區、釜、鍾。四升為豆,各自其四,以登於釜,釜十則鍾。陳氏三量,皆登一焉,鍾乃大矣。以家量貸,而以公量收之。山木如市,弗加於山。魚鹽蜃蛤,弗加於海。民參其力,二入於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凍餒。國之諸市,屨賤踴貴。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其愛之如父母,而歸之如流水,欲無獲民,將焉辟之?箕伯、直柄、虞遂、伯戲,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齊矣。」●叔向曰:「然。雖吾公室,今亦季世也。戎馬不駕,卿無軍行,公乘無人,卒列無長。庶民罷敝,而宮室滋侈。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民聞公命,如逃寇讎。欒、郤、胥、原、狐、續、慶、伯,降在皂隸。政在家門,民無所依,君日不悛,以樂慆憂。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讒鼎之銘》曰:『昧旦丕顯,後世猶怠。』況日不悛,其能久乎?」●晏子曰:「子將若何?」叔向曰:「晉之公族盡矣。肸聞之,公室將卑,其宗族枝葉先落,則公從之。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肸又無子。公室無度,幸而得死,豈其獲祀?」●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請更諸爽塏者。」辭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於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煩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識貴賤乎?」對曰:「既利之,敢不識乎?」公曰:「何貴何賤?」於是景公繁於刑,有鬻踴者。故對曰:「踴貴屨賤。」既已告於君,故與叔向語而稱之。景公為是省於刑。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齊侯省刑。《詩》曰:『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其是之謂乎!」●及晏子如晉,公更其宅,反,則成矣。既拜,乃毀之,而為里室,皆如其舊。則使宅人反之,曰:「諺曰:『非宅是卜,唯鄰是卜。』二三子先卜鄰矣,違卜不祥。君子不犯非禮,小人不犯不祥,古之制也。吾敢違諸乎?」卒復其舊宅。公弗許,因陳桓子以請,乃許之。

☆ 齊公孫灶卒。司馬灶見晏子,曰:「又喪子雅矣。」晏子曰:「惜也!子旗不免,殆哉!姜族弱矣,而媯將始昌。二惠競爽,猶可,又弱一個焉,姜其危哉!」

《內篇問下》第十七章

晏子聘於晉,叔向從之宴,相與語。叔向曰:「齊其何如?」晏子對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齊其為田氏乎!」叔向曰:「何謂也?」晏子曰:「公棄其民,而歸於田氏。齊舊四量:豆、區、釜、鍾,四升為豆、區、釜、鍾,四升為豆,各自其四,以登於釜,釜十則鍾。田氏三量,皆登一焉,鍾乃巨矣。以家量貸,以公量收之。山木如市,弗加於山,魚鹽蜃蛤,弗加於海。民參其力,二入於公,而衣食其一;公積朽蠹,而老少凍餒;國都之市,屨賤而踴貴;民人痛疾,或燠休之昔者殷人誅殺不當,民無時,文王慈惠殷眾,收恤無主,是故天下歸之,無私與,維德之授。今公室驕暴,而田氏慈惠,其愛之如父母,而歸之如流水,無獲民,將焉避?箕伯、直柄、虞遂、伯戲,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齊矣。」叔向曰:「雖吾公室,亦季世也。戎馬不駕,卿無軍行,公乘無人卒列無長;庶民罷敝,宮室滋侈,道歹堇相望,而女富溢尤;民聞公命如逃寇讎;欒、胥原、孤續、慶伯、降在皂隸;政在家門,民無所依而君日不悛,以樂憂;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讒鼎之銘曰:『昧旦丕顯,後世猶怠』,況日不悛,其能久乎!」晏子曰:「然則子將若何?」叔向曰:「人事畢矣,待天而已矣!晉之公族盡矣。聞之,公室將卑,其宗族枝葉先落,則公從之。之宗十一族,維羊舌氏在而已又無子,公室無度,幸而得死,豈其獲祀焉。」

《內篇問下》第18章?

《內篇雜下》第二十一章

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囂塵,不可以居,請更諸爽塏者。」晏子辭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於臣侈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煩里旅?」公笑曰:「子近市,識貴賤乎?」對曰:「既竊利之,敢不識乎?」公曰:「何貴何賤?」是時也,公繁於刑,有鬻踴者。故對曰:「踴貴而屨賤。」公愀然改容。公為是省於刑。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齊侯省刑。《詩》曰:『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其是之謂乎!」

《韓非子·雜二》

公造然作色曰:「寡人其暴乎!」於是損刑五。

《內篇雜下》第二十二章

晏子使晉,景

4. 麥姓起源

一、姓氏源流
麥(Mài 麥)姓源出有六:
1、出自春秋時齊桓公封賜麥丘地之後,以地名為氏。麥氏源於麥丘地。春秋戰國時期,齊桓公至麥丘,遇一老人年八十三,為桓公祝壽。齊桓公賜封地「麥丘」與老人,老人的後裔就跟從封地「麥丘」為氏。後來隨著歷史的變遷,再去丘為麥,改復姓成為單姓,稱為麥氏。
2、出自韓姓,因避難於麥地而改為麥氏。西漢初立,韓信因功高震主,遭呂後謀害,累及九族,其族人四散逃命。逃難途中,有的因渡河倖免於難者,遂以同音字「何」而易韓改為何姓,稱為何氏。有的因躲入麥田倖免於難者,而易韓改為麥姓,稱為麥氏。故有民間傳說,韓、何、麥三姓同宗。
3、出自劉姓,為漢景帝之後,以封爵名為氏。源自公元前116年,漢武帝封景帝後裔劉昌為麥侯,地屬琅琊郡。其後世子孫遂以祖上爵號為姓,稱為麥氏。
4、出自姓麴,因避亂去匊改為麥氏。據《麥氏族譜》載:「余家麥氏之譜,或問姓從何來?曰:去曲為麥。」西晉時有麴丞相者,浙江省處州府松陽縣人,因逢五胡之亂,為避戰亂,攜親屬二十四戶去匊改為麥氏,遷往始興郡百順里居住。遂又成為另一支麥氏。
5、出自何姓,源隋朝時何饒豐之後,因隋文帝賜姓而改為麥氏。據《麥氏族譜》載:「至隋朝有鐵杖者,東征遼東,屢立戰功,仕至石屯大將軍,其日行百里,吃麥三斗,賢孫三才皆以仕官。」隋朝時,鐵杖之父,姓何,名曾唯。中年生二子,長子饒豐,號鐵杖,次子饒瑞。何鐵杖因屢立戰功,隋文帝問其願任何職,鐵杖答說:「願能日食斗麥足矣!」文帝遂賜姓麥,成為嶺南麥氏始祖,其子孫相傳姓麥,稱為麥氏。麥鐵杖後來並成為隋朝開國元老,功績顯著的大將軍。鐵杖之弟饒瑞仍姓何。
6、出自回族中有麥姓。回族中的麥姓,取自祖上經名首音。在元代,有任中書亭章政事的麥術丁(麥術督丁)和任義烏縣(今屬浙江)達魯花赤的麥術丁。另,「麥術丁」(Maisad-Din)又可譯作「買述丁」,故麥和買姓也有一定的關系。現今,『麥」字頭的經名仍在使用著,如「麥扎兒」。麥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
二、遷徙分布
(部分)麥氏在華人社會里屬於稀有姓氏,在宋版《百家姓》里找不到它,在許多的姓氏介紹書籍中,也沒有將麥姓列入。有的書籍,即使有介紹,也只是簡單的兩三句話而已。對於現今想要尋根追遠的麥氏子孫來說,探索姓氏的起源,可參考的資料,相當稀少。根據《麥氏族譜》和史冊以及麥氏祖譜資料的搜集,茲將麥氏起源介紹說明如上五種麥氏得姓源流。據各地麥氏族譜或當今的地名志記載,麥氏從珠璣巷南遷珠三角時,時間不相一致,如年代即有紹興、紹定、開禧、咸淳各朝的記載,但「以別房沖霞譜考之,則伊始祖遁涯公,由紹興六年(1136年)避亂而至,我五必公之來,應與同時」。「五必公誕生約在北宋元豐、元佑年間,各譜所載仕宦科名多與徽、欽、高三宗之世吻合。則五必公南遷與遁涯公同在高宗紹興初年。」麥氏家族從珠璣巷遷徙至珠江三角洲,是一次大遷移,這與當時政治有關。珠璣巷人南遷影響大的就是上文提到的南宋羅貴南遷事件。當時,33姓97家人於紹興元年正月十六日至四月廿六日,穿州過縣,方至岡州大良都古朗等村,並得到土人龔應達的照應。當日他們來到珠江三角後,各「闢土以種食,辟草以結廬」,開辟基地,互相扶持,共結婚姻,和睦相處。址山麥氏是必雄公之後裔。其根據是:在未建立鶴山縣時(即雍正十年(1732年)以前),址山麥氏居住昆暘鄉之岡頭廓村東頭榕樹下一帶,均屬新會縣境。同時,廓村麥氏與大凌村陳氏毗鄰,兩村所發生的事情的時間相吻合,清·乾隆《鶴山縣志》載:「帝昺祥興元年(1278)夏六月,帝舟次崖門,帝昺至崖門駐蹕,民兵20餘萬,所需資糧,皆取於廣右。大凌村人陳元輔、陳英輔以祖珠事高宗朝為諫大夫,世受國恩,至是仗義勤王,出粟數千石餉軍。」本文上述族譜載:「麥必雄,居新會,帝昺時,出谷賑濟。」這就是說,址山麥氏是必雄公之後裔。嗣後,址山麥氏宗枝蕃衍,分居在鶴山的有泗合大坪、大官田(麥屋舊村、新村)、鶴城上、下麥屋及沙石二水等地。麥氏家族就這樣從一條古老的小巷走出來,走向珠三角,走向世界各國,走向現代社會的大舞台(余略)。麥姓望居汝南郡(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及安徽省淮河以北一帶地區)。
三、歷史名人
麥鐵杖:名饒豐,號鐵杖,父曾唯,母梁氏,廣東省始興人,生於公元558年。為隋朝出力,屢立戰功,封官賜姓;封開府儀同三司、右柱國、遷右屯衛大將軍,賜麥姓,曾任萊州刺史、汝南太守。大業八年(612年)三月戰死於「遼東戰役」,追贈正一品光祿大夫、封宿國公、智勇武烈大將軍,謚武烈,歸葬家鄉,葬於嶺南南雄縣百順大水逕沖天鳳山,墓碑刻上「隋宿國公麥鐵杖之墓」等字樣。
麥孟才:字智稜,麥鐵杖之子,果烈有父風,帝以其死節將子,恩錫殊厚,拜武賁郎將。及江都之難,慨然有復仇志。與武牙郎將錢傑素交友,二人相謂曰:「事等世荷國恩,門著誠節。今賊臣殺逆,社稷淪亡,無節可紀,何面目視息世間哉!」乃流涕扼腕,相與謀於顯福宮邀擊宇文化及。事臨發,陳籓之子謙知而告之,與其黨沈光俱為化及所害,忠義之士哀焉光字總持,吳興人也。父居道,仕陳為吏部侍郎。陳滅,徙家長安。皇太子勇引署學士。後為漢王諒府掾,諒敗,除名。
麥賢得:廣東省饒平縣人。1964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5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5年8月6日凌晨,中國人民解放軍汕頭水警區艦艇部隊在福建東山島以東海區與國民黨海軍劍門、章江號軍艦展開激烈戰斗。戰斗中,他所在的611號護衛艇機艙中彈,3部主機受損,機電兵均負傷。他前額被彈片擊中,腦組織外露,失去知覺。艇艙開始滲水,情況危急。他蘇醒後掙脫救護他的戰友,憑著堅強的戰斗意識,忍受劇痛,以驚人的毅力,回到機器旁繼續堅守戰位,與戰友們一遍又一遍地檢查管道、閥門、開關和接頭,及時排除故障,保證了輪機的正常運轉,堅守戰位3小時,直到戰斗勝利。戰後,榮立一等功。1966年2月4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授予他模範共青團員稱號。同年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授予他戰斗英雄稱號。1987年7月出席全軍英雄模範代表會議。1988年授予海軍上校軍銜,後任海軍汕頭水警區副司令員。

5. 「麥」姓的來歷

一、姓氏源流
麥(Mài 麥)姓源出有六:
1、出自春秋時齊桓公封賜麥丘地之後,以地名為氏。麥氏源於麥丘地。春秋戰國時期,齊桓公至麥丘,遇一老人年八十三,為桓公祝壽。齊桓公賜封地「麥丘」與老人,老人的後裔就跟從封地「麥丘」為氏。後來隨著歷史的變遷,再去丘為麥,改復姓成為單姓,稱為麥氏。
2、出自韓姓,因避難於麥地而改為麥氏。西漢初立,韓信因功高震主,遭呂後謀害,累及九族,其族人四散逃命。逃難途中,有的因渡河倖免於難者,遂以同音字「何」而易韓改為何姓,稱為何氏。有的因躲入麥田倖免於難者,而易韓改為麥姓,稱為麥氏。故有民間傳說,韓、何、麥三姓同宗。
3、出自劉姓,為漢景帝之後,以封爵名為氏。源自公元前116年,漢武帝封景帝後裔劉昌為麥侯,地屬琅琊郡。其後世子孫遂以祖上爵號為姓,稱為麥氏。
4、出自姓麴,因避亂去匊改為麥氏。據《麥氏族譜》載:「余家麥氏之譜,或問姓從何來?曰:去曲為麥。」西晉時有麴丞相者,浙江省處州府松陽縣人,因逢五胡之亂,為避戰亂,攜親屬二十四戶去匊改為麥氏,遷往始興郡百順里居住。遂又成為另一支麥氏。
5、出自何姓,源隋朝時何饒豐之後,因隋文帝賜姓而改為麥氏。據《麥氏族譜》載:「至隋朝有鐵杖者,東征遼東,屢立戰功,仕至石屯大將軍,其日行百里,吃麥三斗,賢孫三才皆以仕官。」隋朝時,鐵杖之父,姓何,名曾唯。中年生二子,長子饒豐,號鐵杖,次子饒瑞。何鐵杖因屢立戰功,隋文帝問其願任何職,鐵杖答說:「願能日食斗麥足矣!」文帝遂賜姓麥,成為嶺南麥氏始祖,其子孫相傳姓麥,稱為麥氏。麥鐵杖後來並成為隋朝開國元老,功績顯著的大將軍。鐵杖之弟饒瑞仍姓何。
6、出自回族中有麥姓。回族中的麥姓,取自祖上經名首音。在元代,有任中書亭章政事的麥術丁(麥術督丁)和任義烏縣(今屬浙江)達魯花赤的麥術丁。另,「麥術丁」(Maisad-Din)又可譯作「買述丁」,故麥和買姓也有一定的關系。現今,『麥」字頭的經名仍在使用著,如「麥扎兒」。麥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

二、遷徙分布
(部分)麥氏在華人社會里屬於稀有姓氏,在宋版《百家姓》里找不到它,在許多的姓氏介紹書籍中,也沒有將麥姓列入。有的書籍,即使有介紹,也只是簡單的兩三句話而已。對於現今想要尋根追遠的麥氏子孫來說,探索姓氏的起源,可參考的資料,相當稀少。根據《麥氏族譜》和史冊以及麥氏祖譜資料的搜集,茲將麥氏起源介紹說明如上五種麥氏得姓源流。據各地麥氏族譜或當今的地名志記載,麥氏從珠璣巷南遷珠三角時,時間不相一致,如年代即有紹興、紹定、開禧、咸淳各朝的記載,但「以別房沖霞譜考之,則伊始祖遁涯公,由紹興六年(1136年)避亂而至,我五必公之來,應與同時」。「五必公誕生約在北宋元豐、元佑年間,各譜所載仕宦科名多與徽、欽、高三宗之世吻合。則五必公南遷與遁涯公同在高宗紹興初年。」麥氏家族從珠璣巷遷徙至珠江三角洲,是一次大遷移,這與當時政治有關。珠璣巷人南遷影響大的就是上文提到的南宋羅貴南遷事件。當時,33姓97家人於紹興元年正月十六日至四月廿六日,穿州過縣,方至岡州大良都古朗等村,並得到土人龔應達的照應。當日他們來到珠江三角後,各「闢土以種食,辟草以結廬」,開辟基地,互相扶持,共結婚姻,和睦相處。址山麥氏是必雄公之後裔。其根據是:在未建立鶴山縣時(即雍正十年(1732年)以前),址山麥氏居住昆暘鄉之岡頭廓村東頭榕樹下一帶,均屬新會縣境。同時,廓村麥氏與大凌村陳氏毗鄰,兩村所發生的事情的時間相吻合,清·乾隆《鶴山縣志》載:「帝昺祥興元年(1278)夏六月,帝舟次崖門,帝昺至崖門駐蹕,民兵20餘萬,所需資糧,皆取於廣右。大凌村人陳元輔、陳英輔以祖珠事高宗朝為諫大夫,世受國恩,至是仗義勤王,出粟數千石餉軍。」本文上述族譜載:「麥必雄,居新會,帝昺時,出谷賑濟。」這就是說,址山麥氏是必雄公之後裔。嗣後,址山麥氏宗枝蕃衍,分居在鶴山的有泗合大坪、大官田(麥屋舊村、新村)、鶴城上、下麥屋及沙石二水等地。麥氏家族就這樣從一條古老的小巷走出來,走向珠三角,走向世界各國,走向現代社會的大舞台(余略)。麥姓望居汝南郡(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及安徽省淮河以北一帶地區)。

三、歷史名人
麥鐵杖:名饒豐,號鐵杖,父曾唯,母梁氏,廣東省始興人,生於公元558年。為隋朝出力,屢立戰功,封官賜姓;封開府儀同三司、右柱國、遷右屯衛大將軍,賜麥姓,曾任萊州剌史、汝南太守。大業八年(612年)三月戰死於「遼東戰役」,追贈正一品光祿大夫、封宿國公、智勇武烈大將軍,謚武烈,歸葬家鄉,葬於嶺南南雄縣百順大水逕沖天鳳山,墓碑刻上「隋宿國公麥鐵杖之墓」等字樣。
麥孟才:字智稜,麥鐵杖之子,果烈有父風,帝以其死節將子,恩錫殊厚,拜武賁郎將。及江都之難,慨然有復仇志。與武牙郎將錢傑素交友,二人相謂曰:「事等世荷國恩,門著誠節。今賊臣殺逆,社稷淪亡,無節可紀,何面目視息世間哉!」乃流涕扼腕,相與謀於顯福宮邀擊宇文化及。事臨發,陳籓之子謙知而告之,與其黨沈光俱為化及所害,忠義之士哀焉光字總持,吳興人也。父居道,仕陳為吏部侍郎。陳滅,徙家長安。皇太子勇引署學士。後為漢王諒府掾,諒敗,除名。
麥賢得:廣東省饒平縣人。1964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5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5年8月6日凌晨,中國人民解放軍汕頭水警區艦艇部隊在福建東山島以東海區與國民黨海軍劍門、章江號軍艦展開激烈戰斗。戰斗中,他所在的611號護衛艇機艙中彈,3部主機受損,機電兵均負傷。他前額被彈片擊中,腦組織外露,失去知覺。艇艙開始滲水,情況危急。他蘇醒後掙脫救護他的戰友,憑著堅強的戰斗意識,忍受劇痛,以驚人的毅力,回到機器旁繼續堅守戰位,與戰友們一遍又一遍地檢查管道、閥門、開關和接頭,及時排除故障,保證了輪機的正常運轉,堅守戰位3小時,直到戰斗勝利。戰後,榮立一等功。1966年2月4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授予他模範共青團員稱號。同年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授予他戰斗英雄稱號。1987年7月出席全軍英雄模範代表會議。1988年授予海軍上校軍銜,後任海軍汕頭水警區副司令員。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汝南郡:漢汝南郡治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北)。東晉治懸瓠城,即今河南省汝南縣。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
2、堂號
麥姓的主要堂號有:「始興堂」、「序睦堂」等。

6. 麥丘為什麼能得到封地

秦淮,即秦淮河,發源於江蘇溧水東北,橫貫金陵(今江蘇南京)入長江。六朝至唐代,金陵秦淮河一帶一直是權貴富豪游宴取樂之地。這首詩是詩人夜泊秦淮時觸景感懷之作,於六代興亡之地的感嘆中,寓含憂念現世之情懷。 這詩在語言運用方面,也頗見工夫。首句寫景,「煙」、「水」、「月」、「沙」由兩個「籠」字聯系起來,融合成一幅朦朧冷清的水色夜景。次句點題,並以「近酒家」的豐富內涵啟動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帶在六朝時是著名的游樂場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種歌舞游宴的無盡繁華實已包含在詩人此時的思緒之中。後二句由一曲《後庭花》引發無限感慨,「不知」抒發了詩人對「商女」的憤慨,也間接諷刺不以國事為重,紙醉金迷的達官貴人,即醉生夢死的統治者。「猶唱」二字將歷史、現實巧妙地聯為一體,傷時之痛,委婉深沉。清代評論家沈德潛推崇此詩為「絕唱」,一個「猶」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憂慮之情。管世銘甚至稱其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秦淮河是六朝舊都金陵的歌舞繁華之地,詩人深夜泊舟河畔,隔江傳來商女《後庭花》的歌聲,聽著這亡國之音,不禁激起時代興衰之感,後兩句對只知征歌征舞、買笑逐歡,而不以歷景為鑒的統治者,給以深深的譴責。本詩情景交融,朦朧的景色與詩人心中淡淡的哀愁非常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