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設計一個宇宙的空間站
來源:新浪科技
其他空間站的任務時間都相對短暫,從幾個月到幾年不等,而國際空間站已經連續運行了20年,上面一直有人類在執行任務。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9月21日消息,國際空間站是現代工程的奇跡,但設計這個奇跡的過程卻差不多是一場噩夢。
許多年來,地球軌道上的「前哨站」來了又去,但迄今為止一直「堅守崗位」的只有國際空間站。其他空間站的任務時間都相對短暫,從幾個月到幾年不等,而國際空間站已經連續運行了20年,上面一直有人類在執行任務,試圖揭開宇宙的奧秘。在使命完成之前,國際空間站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私人公司和一些國家也開始建立自己的軌道前哨站,意味著國際空間站可能是最後一個毫無疑義的「空間站」(The Space Station)。它擔得起這一稱號,也值得受到這樣的尊敬。國際空間站是一個工程奇跡,一個太空時代的聖母院,更是人類智慧的勝利;但另一方面,設計國際空間站也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即使是在最好的條件下,建立一個空間站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然而,當這項任務涉及三屆美國總統、15個國家、數百名美國國會議員、數千名工程師和超過1500億美元的公共基金時,一切困難似乎就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確實如此,但羅馬很可能比國際空間站更容易建成。當然,這看你怎麼算,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花了30年才建成這樣一個空間站,但即便如此,與該機構最初的設想相比,它仍然相形見絀。
巴茲·奧爾德林和尼爾·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揚起的灰塵尚未落定,NASA就已經開始考慮人類在太空中的永久存在了。NASA想要建立一個容納100人的前哨站,稱為「太空基地」(Space Base)。這將是一個向月球基地發送宇航員和物資的跳板。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項目,也是一個極其昂貴的項目。沒過多久,NASA就意識到,用一次性火箭把物體發射到軌道上的成本遠遠超過了建造空間站本身的成本。他們需要可重復使用的東西,比如太空梭。
英國太空建築師、《國際空間站:地球之外的建築》(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Architecture Beyond Earth)一書的作者大衛尼克松(David Nixon)說:「建造任何空間站的最大挑戰都是將硬體送入太空。直到太空梭的出現,像堆積木一樣搭建起整個空間站才成為可能。」
在太空梭發射之前,世界上最早的軌道前哨站——俄羅斯的禮炮計劃(Salyut programme,1971年至1986年)和美國的天空實驗室(Skylab,1973年至1979年)——都是用火箭一次性發射的。天空實驗室於1973年由土星5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這枚火箭曾將阿波羅任務宇航員送上月球。火箭的第三級被替換成一個小型圓柱形實驗室,兼作工作區和生活空間,最多可同時容納三名宇航員。它還包括一些更小的模塊,如太陽觀測台。這並不新奇,但太空實驗室對於NASA具有重要的意義,使該機構知道了如何在太空中連續數周維持人類的生存。
天空實驗室是美國的第一個空間站,在1973至1974年間,曾有三批宇航員到空間站內進行實驗,生存時間總計約6個月。上一次前往該空間站的任務是在1974年,到1979年時,天空實驗室的軌道已經衰減至無法回收的位置,它在那年夏天重新進入大氣層時燒毀。不過,天空實驗室的這個小故障並沒有困擾NASA。兩年後,太空梭已經准備就緒,NASA的工程師們已經在考慮下一步如何讓人類永久駐留在軌道上。畢竟,開發太空梭最大的目的正在於此。1982年初,NASA成立了一個空間站任務小組來研究這個問題,幾個月後,NASA向8家頂級航天承包商發放了資金,每家都得到了100萬美元,要求是提出可行的空間站設計方案。
這些承包商在1983年初向NASA報告了他們的設計。盡管每個空間站的概念都獨一無二,但它們也都由一些共同的設計元素組合而成,以滿足NASA的要求。首先,每個空間站的設計一次最多能容納12名宇航員,相比NASA的阿波羅時代太空基地設想,這堪稱是大規模的縮減。大多數提交的設計還設想空間站作為一個「太空船塢」或「太空港灣」,將有能力修理在軌道上的航天器和衛星。
但最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公司提交的每一種空間站設計都是模塊化的。換句話說,它們將一塊一塊地組裝而成,從一個小內核成長為一個龐大的軌道復合體。這是一個既實用又必要的特性。太空梭一次只能將空間站相對較小的部分送入軌道,意味著無論選擇哪一種空間站設計,都必須在太空中建造。當然,這也意味著空間站可以在完工前投入使用。考慮到大多數設計都預期數年才能完成,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考量。
1984年,大約在承包商提交設計一年後,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在他的國情咨文中正式指示NASA建造一個空間站。後來他將這個空間站命名為「自由號」(Freedom),並視其為發展強大太空經濟的捷徑。「我們可以追隨夢想前往遙遠的星球,在太空中生活和工作,獲得和平的經濟和科學成果,」里根告訴美國人,「就像海洋為快帆船和美國商人打開了一個新世界一樣,太空在今天擁有巨大的商業潛力。」
這個新設計俗稱「電力塔」(Power Tower),由5個模塊組成——2個實驗室、1個後勤中心和2個船員艙——集中在一個120米長的桁架末端。
里根的國情咨文標志著NASA建立空間站的勃勃雄心進入了一個動盪時期。在1984年到1993年之間,為了平衡預算和工程優先權,自由號的官方設計經歷了七次重大修改。在總統的指令下達後的幾個月里,NASA就有了空間站的基本設計,但與承包商一年前提出的設計完全不一樣。這個新設計俗稱「電力塔」(Power Tower),由5個模塊組成——2個實驗室、1個後勤中心和2個船員艙——集中在一個120米長的桁架末端。模塊位於桁架的底部(也就是說,它們離地球最近),在桁架結構的另一端則是一個太陽能電池陣列和若干天線。
「電力塔」的鍾擺式設計旨在同時提供地球、太陽和太空的景觀。這將有助於開展科學實驗,並減少維持空間站穩定軌道所需的推進器點火次數。但隨著設計的發展,電力塔的概念遭到了想要將空間站用於其他領域研究的科學家的抨擊。他們認為,居住艙應該位於空間站的重心位置,而不是底部,以限制空間站的移動。「電力塔有嚴重的結構問題,」大衛·尼克松說,「由於振盪和振動,將實驗室模塊放在結構底部可能是最糟糕的。」最重要的是,空間站的設計反映了用戶的需求,而用戶需要將空間站的移動減少到最低限度。這就意味著NASA不得不從頭開始。
1987年,NASA發布了自由號空間站的新設計,即「修訂基準構型」(Revised Baseline Configuration)。在這個設計中,我們可以看到國際空間站的雛形。這一次,模塊都集中在一個長桁架的中心,其兩側是一排排的太陽能電池板。這些模塊也得到了國際支持,歐洲和日本提供了實驗室部件,加拿大提供了一個航天器維修中心。
「雙龍骨」的設計概念也是基於一個長水平軸,但它在中心有一個大型矩形結構——雙龍骨——可以容納太空梭的對介面和其他後勤模塊。
修訂基準構型實際上是NASA自1985年開始探索的「雙龍骨」(Dual Keel)設計的一個折衷方案。盡管這個設計概念也是基於一個長水平軸,但它在中心有一個大型矩形結構——雙龍骨——可以容納太空梭的對介面和其他後勤模塊。但據估計,這種設計的成本幾乎是NASA最初預計的空間站成本的兩倍。因此,雙龍骨設計被放棄,改用更便宜的修訂基準構型,但還可以選擇在以後添加雙龍骨。
盡管修訂基準構型最終成為了空間站最終設計的基礎,但NASA仍在不斷調整設計,以滿足不斷發展的預算限制和技術要求。一般來說,每次設計迭代都會導致空間站容量下降,並導致發射計劃延期。1984年裡根宣布美國的空間站計劃時,第一批太空艙預計將在十年內發射。但是到1993年,NASA已經在空間站的設計上花費了90億美元,但得到的只是一大堆工程研究,證明他們確實在努力。國會受夠了這種情況,就在那一年,美國眾議院以一票之差使整個空間站計劃免於被取消。
盡管如此,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如果太空站要成為現實,它就必須從根本上成為國際性的合作成果。美國顯然沒有足夠的政治意願獨自完成這一任務。因此,1993年柯林頓入主白宮後,正式宣布自由號計劃由美國獨自建造改為國際合作建造;在此之後,美國將與盟國合作建設國際空間站。
就空間站的設計而言,從自由號到國際空間站的轉變主要是一種修辭上的策略。NASA從一開始就主張在其空間站上進行國際合作,歐洲空間局和日本已經同意為自由號空間站提供硬體。隨著冷戰的結束,俄羅斯也被邀請在這個前所未有的項目上與美國合作。大衛·尼克松說:「在這個項目即將被取消的時候,俄羅斯提供了主要的支持。」
國際空間站的最終設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修訂基準構型」,而NASA在過去6年裡又對空間站進行了充實,但採用了更簡單的設計。例如,空間站的主要水平桁架採用的是預制構件,而不是由宇航員在軌道上組裝。這個簡化的空間站構型由一組實驗室和居住艙組成,位於一個長長的水平桁架中心,兩側各有4個太陽能電池陣列。「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樣的結構是一個混合體,結合了來自不同來源的不同觀點,」大衛·尼克松說道。整個空間站有一個足球場那麼長,需要30多次太空梭發射才能組裝完成。
1998年,美國向空間站發射了第一個組件——作為宇航員餐廳的「團結號」(Unity)節點艙。13年後,發現號太空梭的最後一次飛行為空間站送來了一個多用途增壓艙,空間站的建設正式結束。
對美國來說,考慮到幾十年來與國際夥伴的角力、不穩定的預算和好鬥的總統政府,國際空間站堪稱是一份難以置信的遺產。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世界多國航天機構的不懈努力終於有了回報。多虧了國際空間站,人類得以在太空中連續20年存在,而國際空間站也為突破性的科學實驗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平台。如今,從零重力的菜園到已知宇宙中最冷的冰箱,這里可以提供各種意想不到的實驗條件。另一方面,國際空間站也開始實現里根所說的成為外星商業跳板的願景。許多公司利用國際空間站進行了從「晶元上的器官」到3D列印等各種各樣的研究,還有些公司甚至用它作為自己建造空間站的起點。
對美國來說,考慮到幾十年來與國際夥伴的角力、不穩定的預算和好鬥的總統政府,國際空間站堪稱是一份難以置信的遺產。設計空間站可能並不便宜,也無法快速完成,但沒有人能說進入太空是一件容易的事。(任天)
Ⅱ 太空基地的介紹
太空基地就是在地球同步軌道上一個固定點設置的太空中轉站。同時也是童趣園游樂的一種大型充氣組合城堡。太空基地(Space Base)人類在太空建立的活動中心。主要包括空間站、太空港、月球基地、火星基地。它的發展大致要經過以下幾個階段:近地空間站一遠地空間站一近地初級太空港一近地全能太空港一月球軌道太空港一初級月球基地一全能月球基地一火星基地。這些基地的作用各不相同,空間站用作科學實驗、觀測、通信;太空港用作太空運輸的中轉站,用於供來往飛船的停留、補給、維修和發射;永久性月球基地用於建立工廠、醫院、學校,以及作為開發其他星球的踏板。美國計劃將在90年代發展空間站,90年代後期建立初級太空港,20lO年建立全能太空港,21世紀20年代建立月球基地,30年代建立火星基地。參見:空間站、太空實驗室、月球基地。
Ⅲ 中國宇航員拆美國太空基地的電影叫什麼
不是電影,是美劇《太空部隊》
如圖所示,有圖有真相
Ⅳ 太空戰的「天軍」
太空戰場的開辟和建立,特別是天基作戰平台和天基武器系統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催生一支嶄新的軍種——「天軍」。早在20多年前,以美國和蘇聯為代表的一些發達國家,就在積極探討建立天軍的可能性和途徑。
20世紀60年代初期,美國將原來主要用於對付遠程戰略轟炸機的北美防空司令部,擴展成為以對付洲際彈道導彈、潛射彈道導彈為主的防空防天系統,其作戰區域由大氣層擴展到外層空間,使空間監視、戰略預警和攻擊判定成為其主要任務。蘇聯也成立了空間防禦司令部。這些組織機構的出現,可以看作是「天軍」誕生的雛形。
20世紀80年代以後,天軍的籌建活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美國和蘇聯不僅組建了軍事航天司令部,而且相繼建立了一定規模的「天軍」。如美國目前已擁有一個航天師、5架太空梭和近百名航天員。而蘇聯也擁有數百名專門擔負反導、防天任務的高級「航天士兵」。
從發展趨勢上看,「天軍」將成為未來太空戰場的主力軍,並可在奪取「制天權」的戰爭中發揮以下作用。
首先,「天軍」可以遂行偵察、預警任務。軍用衛星在太空執行偵察、預警等軍事活動,只能機械地執行規定的程序,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利用太空部隊遂行偵察、探測等任務,則可根據太空戰場的實際,隨機分析判斷情況,並適時進行處置。顯然,利用太空部隊執行太空偵察、探測、預警等作戰任務,有著更大的優勢。
其次,「天軍」可以用來摧毀軍用衛星、太空基地。軍用衛星作為軍隊在太空中的「眼睛」、「耳朵」,對部隊的軍事行動有著巨大的支援作用。特別是以空間站和天基武器系統組成的作戰平台,是太空作戰賴以依託的「制高點」。奪取太空戰場的主動權,必須首先著眼於摧毀對方的軍用衛星和太空基地。而完成這一任務,太空部隊具有絕對的優勢。
另外,「天軍」能夠攻擊地面軍事目標。太空戰場的重要使命是服務於地面戰場,為地面作戰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由於太空部隊能居高臨下控制地面戰場,特別是能准確控制和打擊地面戰場上的軍事目標,對於推進地面戰場的作戰進程,取得作戰勝利具有重要的作用。為此,未來太空戰場,太空部隊將成為運用太空武器裝備對地面、海上和空中軍事目標直接進行打擊和破壞的主力。
此外,太空部隊還將擔負指揮、通信、導航以及搜集氣象資料等多種軍事任務。美國航天部隊的一位將軍曾說過,未來的太空部隊,將同時承擔太空戰場和地面戰場的雙重作戰任務。因此,太空部隊將成為一支不容忽視的「兩棲」作戰力量。
Ⅳ 這個圖片,好像是一部電視劇,叫什麼誰知道快告訴我!!!!
布萊恩·斯帕塞執導的一部科幻動作片,講述維持和平保護地球的恐龍戰隊,這次要面對的是邪惡的怪物和一心征服全人類的大魔頭。連番激戰在所難免,內容還是離開不了原有科幻片的固有的模式,但本片在特技處理方面還是別具一格的。恐龍戰隊分為日版和美版,美版戰隊POWER RANGERS系列開山之作,該片是由美國SABAN公司1993年向日本東映公司買下該公司的《超級戰隊系列》的海外改編版權後而來,戰斗場面大多剪輯自日版。第1季恐龍戰隊 恐龍戰隊1
由於兩位宇航員的好奇心,宇宙的邪惡之源麗達女王和她的手下從封印中逃脫,並在月球上建立了基地,意圖征服地球。地球上,太空人佐藤察覺到了麗達女王的侵略野心,於是命令機器人阿爾法立即從美國天使叢林高中傳喚了傑森、曲妮、比利、扎克、金伯莉等五名少年到指揮中心。佐藤向他們說明了地球的危機,並將五個變身器交給了他們,每個變身器上鑲嵌著變身能量之源——恐龍能源幣,讓他們變身成為身著紅、黃、藍、黑、粉紅五種不同顏色的超能戰士。這樣,地球上第一代恐龍戰隊誕生了。五名少年不僅英勇善戰,而且有佐藤開發的強大裝備——巨型戰斗機器恐龍佐德,五架恐龍佐德可以組合成大機器人超級佐德。麗達女王並不死心,她搶在佐藤之前奪走了第六塊恐龍能源幣——最強大的綠衣戰士能源,並開始尋找綠衣戰士的合適人選。於是,剛剛來到天使叢林高中的轉校生湯米·奧利弗成了麗達的目標。她用黑暗之劍控制了湯米的意識。綠衣戰士無疑對恐龍戰隊造成了重創,隊員們幾乎無招架之力。在佐藤的提示下,隊員們明白了只要破壞掉黑暗之劍,湯米就能恢復善良的本性。經過一場戰斗,湯米最終恢復了本性,並答應加入恐龍戰隊。然而,麗達女王並不會輕易讓恐龍戰隊得到強援,她使出了殺手鐧——破壞綠衣戰士的變身領域,想將湯米以及綠衣戰士徹底毀滅。為了保護湯米,佐藤將綠衣戰士的能量轉移到了傑森身上,從此大龍神可以由紅衣戰士召喚,而湯米則暫時退出了超能戰士生涯。第2季恐龍戰隊麗達女王雖然覬覦地球多時,卻因為恐龍戰隊的頑強阻撓而屢次失敗。終於有一天,一個更邪惡的惡魔降臨麗達的月球城堡,並因為麗達未能征服地球而將她再次封印進了垃圾箱。他就是乍德爵士(Lord Zedd),一個血管暴露在肌肉外面的傢伙。哥達是棵牆頭草。其他人迫於乍德爵士的強大威力,只能選擇臣服於他。乍德爵士同時帶來了更強大的Z型普梯兵。乍德爵士剛來就給了恐龍戰隊一個沉重打擊:他凍結了除大龍神之外所有的恐龍佐德。正當隊員們為失去佐德而沮喪時,佐藤讓阿爾法向被凍結的恐龍佐德發射了一種折射光線,把恐龍佐德變成了五架更加強大的雷神佐德(Thunderzords),它們能組合成大雷神超級佐德(Thunder Megazord)。令隊員們意外的除了新佐德的誕生,還有一位朋友——湯米的回歸。佐藤和阿爾法秘密地開發了白衣戰士的變身領域和白虎佐德,將最強大的白衣戰士威力交給了湯米,並指定這位久經考驗的超能戰士為恐龍戰隊的新隊長。而後來的一系列對抗乍德爵士的戰斗證明了湯米無愧於一位領導者的榮耀。傑森、扎克和曲妮被選為聯合國青年和平大使他們依依不捨得選擇結束作為超能戰士的使命,和昔日的好朋友們告別。湯米用光之劍(Sword of the Light)將他們的超能量轉移到了天使叢林高中三位轉校生——洛奇、阿達姆以及埃夏,他們曾勇敢地幫助恐龍戰隊從乍德手中救出了一名嬰兒。後來麗達女王趁乍德的休眠期回到了城堡,並且將她自製的葯水輸進了乍德的血管,讓乍德愛上了她並和她結婚了。美版超級戰隊系列Power Ranger是翻拍前一年的日本超級戰隊系列,1994年的恐龍戰隊第2季是翻拍1993年的五星戰隊,機器人部分採用了五星的機器人,而人物則保留了第1季的恐龍形象。第3季忍者戰隊麗達女王的弟弟里多(Rito Revolt)來月球投靠她,但顯然乍德爵士並不歡迎這個可笑的骷髏頭,於是里托便送上了自己的「見面禮」——當天使叢林中學排球隊和石峽谷中學排球的比賽正在進行的時候,他突然降臨地球,並在戰斗中把恐龍戰隊的六架雷神佐德全部毀滅,恐龍戰隊又一次失去了佐德。當隊員們陷入失去戰斗機器以及對地球安危的擔憂之中時,佐藤鼓勵隊員們打起精神,並告訴大家有一位傳奇式的守護神守衛著強大的忍者超能量,他可以幫助恐龍戰隊恢復戰鬥力。他被稱為大忍者(Ninjor),具有強烈的武士精神,長年守衛著安放著忍者超能量的超能神廟(Temple of Power)。然而,當隊員們長途跋涉歷盡艱險終於見到大忍者時。但通過隊員們的言行,大忍者認可了隊員們正直善良的心,於是便將忍者超能量和忍者佐德(Ninja Zords)交給了六名隊員。從此,新的恐龍戰隊誕生了。後來,金伯莉因為要參加盆地體操錦標賽而選擇離開,她將粉色能量幣交給了來自澳洲的金發姑娘凱特(Kat)。然而好景不長,隊員們雖然相繼得到了新能量和新佐德,另一個惡魔的降臨再次使恐龍戰隊失去戰鬥力,他就是怪傑老妖(Master Vile)。他用死亡光球(Orb of Doom)將隊員們變成了小孩,使隊員們再次失去了變身能量。無奈,佐藤只好臨時從水之星(Aquitar)召喚了五名外星戰士(Alien Rangers)暫時守衛地球,同時讓隊員們去尋找希奧水晶以恢復原樣。第4季希奧戰隊
希奧戰隊
被怪傑老妖(Master Vile)的黑暗光球變成兒童的隊員們以及新隊員坦婭最終從世界各地帶回了五顆希奧水晶,並依靠水晶的力量恢復了原貌。但還沒等大家來得及慶祝,里多和哥達一夥人便潛入了指揮中心,他們搶走了隊員們剛到手的希奧水晶。最後關頭,佐藤命令阿爾法在爆炸前最後一刻將隊員們送出指揮中心。在指揮中心的廢墟中,隊員們驚喜地發現了兩個沒頭腦離開時掉落的希奧水晶。剛拿起水晶,腳下的地面突然迅速下沉,直到到達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方——新的指揮所超能大廳(Power Chamber),原來佐藤和阿爾法已經有所准備了。與此同時,自以為消滅了恐龍戰隊而得意忘形的乍德等人卻受到了另一股勢力意想不到的襲擊——新的敵人,機械王國(Machine Empire)正企圖取代乍德和麗達征服地球。機械皇帝蒙多(King Mondo)的到來迫使乍德只能攜全家老小逃往老丈人所在的M-51星雲,開始了漫長的大篷車旅行……地球再次陷入了危機,於是佐藤利用希奧水晶的威力開發出了新的變身超能量,湯米、洛奇、阿達姆、坦婭和凱瑟琳依靠水晶變身成為超能戰士,比利則選擇留在超能大廳負責幕後調度工作,這樣新的希奧戰隊誕生,成為保衛地球,對抗機械帝國的最後希望。機械帝國的力量顯然不是乍德一夥人所能比擬的。當隊員們陷入苦戰時,一位神秘的金色戰士(Gold Ranger)和一座大金字塔突然出現。他的身份是賢者特雷伊(Trey),星際的和平守衛者。他威力強大,但卻因三個分身無法達到三位一體而漸漸消退,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將金色能量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於是一位久違的老朋友,第一代紅衣戰士傑森成了合適人選。盡管傑森的金色能量依然不穩定,但最終依靠恢復元氣的賢者特雷伊,希奧戰隊終於打敗機械帝國,取得了超能戰士史上第一次全面勝利。第5季激走戰隊故事中期,隊員進行了大換血,老隊員們完成了歷史使命,把接力棒傳給了新人。故事的最後,指揮中心再次被毀,隊員們得知了Zordon在外星被抓的消息,毅然飛向宇宙,拯救Zordon,之後就是國內沒再引進的《太空篇》、附帶TURBO的電影版,講述第4季ZEO到第5季TURBO的過渡。第6季太空戰隊
由於迪瓦托克斯炸毀了指揮中心,隊員們失去了激走能量。迪瓦托克斯以為激走戰隊已經不再是威脅了,於是離開地球去參加宇宙惡魔聯邦的聚會。各路惡魔都出現在了聚會上,除了乍德爵士夫婦(Lord Zedd & Rita Repulsa),怪傑老妖(Master Vile),機械皇帝蒙多(King Mondo),還有一位身穿斗篷的神秘人物。在聚會上。惡魔聯邦的首領黑暗幽靈(Dark Specter)宣布邪惡公主阿斯特洛尼瑪(Astronema)全權負責消滅超能戰士。正當惡魔們為他們的罪惡陰謀而舉杯時,他們忽然發現那位神秘人物不對勁。見形勢不妙,神秘人物跳上了餐桌。打鬥中,哥達(Goldar)扯下了神秘人的斗篷,所有惡魔都驚呆了:神秘人居然是一名紅衣超能戰士!由於寡不敵眾,紅衣戰士決定撤退。他呼叫了銀河滑翔機(Galaxy Glider),向自己的太空基地——巨能飛船(Astro Mega Ship)。另一邊,離開地球的激走隊員們乘坐的飛船意外地被巨能飛船吸引了過去,並且他們意外地發現太空船的神奇之處,並與紅衣戰士相遇。原來紅衣戰士名字叫做安德魯斯(Andros),他的家鄉KO35星球被惡魔佔領。他將其他四個太空變身器(Astro Morpher)交給了四名隊員,五人的太空戰隊宣告登場。隨著太空旅行的進行,隊員們了解到安德魯斯背負的秘密:他的妹妹卡蘿恩(Karone)在童年時被黑暗獵人(Darkonda)劫持,拐賣給了日蝕魔(Ecliptor),成為了現在的邪惡公主阿斯特洛尼瑪。後來,銀色戰士——安德魯斯的好友傑恩(Zhane)的加入使太空戰隊的力量更加強大。在最後的戰斗中,太空戰隊的佐德接連被毀,只剩下巨能船。眼看著地球再次陷入被惡魔佔領的危機之中,安德魯斯在悲痛之中按照佐藤的吩咐將他毀滅,佐藤毀滅所產生的能量波將所有的人形惡魔變成善良的人類。安德魯斯等6名隊員以及妹妹卡蘿恩踏上了回地球的旅程。從此,超能戰士的故事成為人們眼中永恆的傳說……總集數--單集---單集名稱 總集數--集數--單集名稱205——01—— 更新換代(1)206——02—— 更新換代(2)207——03—— 更新換代(3)208——04—— 影子武士209——05—— 無法傳送 210——06——拉力賽211——07—— 造速 212——08—— 自行車213——09—— 彌天大謊 214——10—— 法老門215——11—— 砝碼 216——12——警報與危險217——13——聖世恆言 218——14——勝利之道219——15——特攻 220——16—— 突變(1)就是恐龍戰隊。這是第一季
Ⅵ 登月50年,人類為太空居住做了哪些構想
1969 年7月20日,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首次留下人類足跡,實現人類登月夢想。距今,這一重大事件已過去整整48年。盡管之後人類再也沒有登上過月球,但是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以及對未來移居太空的構想卻從來沒有停止過。
如果一切按照計劃發展到2058年,美國宇航局百年慶典的時候,人類已經在太空生活了20多年了,作為布希總統「空間探索展望」計劃的一部分,機構於2006年宣布,宇航員將在月球動工建造移民基地,最晚不會超過2020年。
Ⅶ 在火星建立太空基地, 為什麼先在月球上建立中轉站
科學家們一直都想在火星上建立基地,但是目前更加偏向先在月球上建立中轉站然後再從月球出發到火星,這有什麼為什麼呢?
首先,讓我們來仔細研究月球的一切。月球是地球的衛星,一面始終面對著我們。人類於上個世紀60年代末就成功登月,那時候的技術遠遠比不上現在,所以現在的人類登月技術的能力是可以達到的,但是我們登火星的技術仍存在大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燃料的不足,去火星往往都是「單程票」有去無回。
如果在地球和火星設一個中轉站補充燃料,是一個比較好的解決方案。而月球上有著令人吃驚的超級多資源,下面我來慢慢介紹它到底有多少對我們有用資源,月球上的表面富含著近億噸鐵和鈦、氦3、還有極細的塵埃。
鐵和鈦是我們飛船最常出現的元素,有了這么多的鐵我們就可以直接在月球繼續打造宇宙飛船的材料和維修更換零件;氦3和氘(氫的同位素)進行核聚變所產生大量能量足夠讓飛船進行行星運輸,現在月球上發現幾乎是用之不竭的氦3,我們可以先用化學火箭送宇航員到月球基地,然後再從月球基地做核子火箭飛到火星。
更激動的是科學家在月球南北極發現了冷凍冰,這給月球上的基地提供了水資源甚至可以提供給去往火星的宇宙飛船。總之在月球上建立基地來做地球和火星中轉站,充分利用好月球上的資源,是現階段我們節約星際航行預算的經濟做法。
Ⅷ 空間站為什麼不直接建在月球建在實體上不是比一直飄在太空好得多嗎
因為月球上沒有重力,如果在月球上建造,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危險,在月球上建造更困難,因此它漂浮在太空中。
建造空間站的目的是為宇航員提供一個停留進行科學實驗的場所
事實上,這些人員的生活消耗量非常大。幾年的施工周期可能需要大量材料。此外,由於它離地球太遠,一些醫療問題很難解決。當然,月球不是一個好的太空基地。除了大大小小的隕石坑外,沒有外層大氣,所以月球的晝夜溫差很大,對材料的要求也比較高。在月球上還有一件事需要擔心,那就是隕石的襲擊。一旦這樣的事情發生,就意味著以前的努力都白費了。
Ⅸ 月球有可能成為人類的太空基地嗎
有科學家表示,月球的表面並不適合人類生存,因為這里的環境實在是太惡劣了。相比火星,月球上並沒有大氣層,所以不存在空氣,也就是說月球表面一直是處於真空狀態。由於沒有大氣,所以隕石會在月球引力作用下直接砸向表面。
歐洲宇航局計劃在2025年左右在月球上建立太空村,美國宇航局也啟動了重返月球計劃,預計2020年在月球軌道建立一座名為「深空門戶」的太空基地。而我國也計劃在2020年左右實現載人登月,相信在不久之後,人類真的可以像電影一樣在月球定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