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蛋糕圖片 » 紫荊關蛋糕圖片
擴展閱讀
低筋面如何做蛋糕 2024-11-20 22:08:22
紅絲絨蛋糕底怎麼做好吃 2024-11-20 21:59:35
海口哪裡蛋糕好 2024-11-20 21:57:44

紫荊關蛋糕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6-04 22:59:52

① 長城手抄報圖片

嘉峪山的傳說

在很久以前,從祁連山流下來的雪水,不斷匯合成北大河,它穿過河西走廊中段的荒原,澆灌著那一帶的良田,養育著那裡的各族人民。有一天,一個牧童正在荒原上放羊,迎頭碰上一個古怪老頭兒,身上背一袋子石沙,問他去北大河如何走,並說:"這北大河原是我的家,後來被一群百姓搶去,我這次來要用石沙堵住北大河。"牧童聽後非常氣憤,立刻頂撞道:"別說你用一袋石沙,就是把北邊大山搬來,也妄想使北大河改道。"那老頭兒一聽氣炸了,立刻將這袋石沙向左右撤開,驟然間,荒原上突起許多丘陵和一座大山,這座大山就是現在的嘉峪山。原來這個怪老頭兒是龜精變的,只見他口念咒語,企圖推倒嘉峪山來封堵北大河,正在此時,突然狂風大作,電閃雷鳴,玉皇大帝派雷神把老頭兒擊死了。在他死的地方,立即隆起了個山包,形狀如龜,這就是現在的"龜蓋山"。

在北京八達嶺長城附近的青龍橋南、居庸關以北,有一處地方叫"五桂頭",形容極為險要,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是關溝七十二景之一。那裡原先叫"亂北極溝",傳說燕王朱棣掃北,帶領幾十萬大兵,一路所向披靡,可是過了居庸關,便被阻止在"亂柴溝"這道關口上,明軍付台了很大代價,攻了數十天也沒攻破,燕王十分惱火。正在無計可施的時候,有人建議說:"附近有火家的仁、義、禮、智、信五兄弟曾在元朝當過小頭目,獨得一手施放火炮的絕技,可請來助戰。"很快,燕王便重禮聘請這火氏五兄弟台山,為其效力。幾天後,火氏兄弟運來大炮、火葯,來到陣前,看好地形,對准目標就開始了。這火氏五兄弟不愧是神炮手,顆顆炮彈飛向元軍陣地,彈無虛發,只 一陣工夫,那堅如鐵壁的防線被大炮一一摧毀,元兵蒙將死傷慘重,剩下的棄關而逃。燕王率軍乘勝追擊,順利地佔領了"亂柴溝"關口。火氏五兄弟立了戰功,卻只是換來了短暫的榮華。後來燕王做了皇帝便一反常態,對火家五兄弟放心不下,認為他們實在不可靠,萬一變心、造反,把大炮對准我燕王,我打下的天下豈不被他們奪走。所以,決定根除他們,便誣陷他們是"奸細",要謀反等莫須有的罪名,將他們拘捕並全部斬首,還把五顆人頭掛在亂柴溝示眾。這一舉動引起了百姓的憤憤不平,指責燕王無法無道,忘恩負義。這怨恨之聲很快傳到燕王耳中,燕王深 怕百姓造反,為籠絡民心,於是又把火氏五兄弟封為"五鬼財神",並在關溝石佛寺偏西的地方立了"五鬼財神廟",以享世代香火。"五鬼頭"由此得名,後人覺得"鬼"字不吉利,便改成了"五桂頭".現在,在京張舊鐵路山洞洞口的岩壁上,仍可看到刻著的"五桂頭"三個大字

我俯瞰嵯峨的長城,在夢里
我真切觸摸長城,在雪中
我細品長城,在書里
不朽的長成,在心中
長城,你從歷史中走來
奇跡的稱號,你當之無愧
長城,你從長滿老繭的手中走來
渾身閃耀智慧的光芒
長城,你從戰火中走來
你的形象是堅貞不屈的象徵
長城,你從和平中走來
詮釋的是繁榮和強盛
長城,你從苦難中走來
風霜雪雨無法研磨去你的偉岸
屈辱使你發出雄獅般的怒吼
喚醒一腔腔碧血沸騰
長城,你是一道壯麗的風景
吸引五洲四海嚮往
長城,你是一座高聳的豐碑
銘刻在多少人的心房
長城,你是經典的樂章
讓我們永久傳唱
長城,你是不朽的美文
全世界都來把你頌揚
長城,從火紅的陽光中走來
鐵骨錚錚,英氣勃發
長城,心懷金色的希冀啟程
走向更加輝煌燦爛的未來
長城——騰躍在山嵴的巨龍
拱起在山巒的脊背
是健碩的胸膛
勃動有力的心臟
把自強的信念
注入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管
匯成無法阻擋的力量
推動強大的中國
巋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長城(The Great Wall)
長城橫貫中國華北和華中地區。由於歷史上每一個諸侯國和王朝的疆域都不同,因而修築的長城也都不在一條線上,所以長城的起止和長度也都不一樣。據大致推測,長城總長度為七千多公里,接近一萬五千里,因此它通常被叫做「萬里長城」。城牆最高處將近十米。

② 長城由什麼組成及作用圖片資料

長城的作文怎麼寫。。。快急!!!

③ 薊縣,現在歸屬天津,有誰知道在明朝時屬於哪裡

專門找的薊縣縣志,截了圖片給你看。不在重新打了!

④ 中國有幾關

萬里長城二百關
嘉峪關 甘肅省
玉門關 甘肅省
西固城
烏鞘嶺
鎖陽城 陽關
殺王坡
峽口
頭墩營 張掖城 位於甘肅省張掖市。
索橋堡 位於甘肅省景泰縣境內。
蘆塘堡 位於甘肅省景泰縣境內。現稱蘆陽。多被毀掉。有些地方雖有牆址殘存,但多已毀成土脊狀的夯土堆。
大靖城 位於甘肅省古浪縣境內。現稱大景。牆體多已坍塌,堆土僅主同於地面3~4米。過朱家灣後至趙家地溝段,夯土城牆風化嚴重,有些地方僅高於地面1米多。
土門堡 位於甘肅省古浪縣境內。黃土夯城牆由土門東向北行,至常家莊段,毀壞十分嚴重,只很少的地方留有遺跡。
黑山堡 位於甘肅省民勤縣境內。這段夯土城牆保存狀況較好。
板橋堡 位於甘肅省臨澤縣境內。過去曾有夯土牆殘跡,今基本無存。
四壩堡 位於甘肅臨澤縣境內。今已無連貫的牆體遺址。
胭脂堡 位於甘肅省高台縣境內。城大部已不可尋。
居庸關 北京 位於昌平縣城以北20公里長的關溝中,距市區50公里。
司馬台 密雲縣東庄鄉。目前已開發旅遊。司馬台長城關口處建有水庫一座,庫容57.2萬立方米,長城的制高點望京樓海拔986米。
慕田峪關
沿河城 北京市門頭溝區沿河城鄉。1991年北京市文物局對沿河城進行保護性修建。
將軍關 將軍石關,北京市平谷縣東北約40公里的明長城線上,東靠茅山,東南臨黃崖關,西北近牆子路關,是平谷東北的重要隘口。保存較好。
白馬關 北京市密雲縣境內。牆體較好,白馬關西南亦以險為障,只築有空心敵樓。
鹿皮關 北京密雲縣城北20公里處。現在關口設施已全部毀損。
河防口 北京懷柔縣境內。今關口及關城均毀。關口遺址,僅公路西側存一敵樓的條石基礎。
蓮花池關 北京懷柔縣境內。
黃花城關 古稱黃花路,亦叫黃花鎮,北京懷柔縣西北約35公里。地處京師北門,東有古北口,西有居庸關,北鄰四海冶,戰略地位極為重要。今關口已所剩無幾。
撞道口關 也稱鎮虜關。北京市懷柔縣城西北,東臨磨石口,南近黃花城
九孔樓 北京懷柔縣與延慶縣的交界處。樓今已圯坍。九孔樓北原立有一石碑,存於延慶縣文物保管所,是長城沿線十分罕見的題詩碑刻。
四海冶口 又名北口子。北京延慶縣境內。關口外可通珍珠泉。關口南五里為四海冶堡,居四山之內,上通獨石口,下連橫嶺,今此堡已毀壞無存。
山海關 河北省 以威武雄壯的「天下第一關」箭樓為主體,輔以靖邊樓。臨閭樓。牧營樓、威遠堂、瓮城,東羅城、長城博物館等長城建築,展示了中國古代城防建築風格。
井陘關 河北省 又叫土門關,位於鹿泉縣正太路旁的土門村。
娘子關 河北/山西省
位於平定縣城東北45公里處,雄踞於晉冀兩省的交界處,為三晉東面的門戶和交通的咽喉,形勢險要,為歷代兵家所重視,素有天險之稱,是大行山上一個著名的關隘。因唐太宗之妹平陽公主曾駐兵於此而得名,
史稱萬里長城第九關。現存關門、城牆及古車馬道。關城座落在懸崖之上。位於東門附近還有懸流百尺的娘子關瀑布。
雁門關 山西省 又稱西陘關,位於代縣西北20公里處,與寧武關、偏關合稱「三關」。
偏頭關 山西省 今晉西北的偏關縣城黃河邊。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三關」,因其地勢東仰西伏故名。
平型關 山西省 雁門關之東,今山西省繁峙縣東北與靈丘縣交界的平型嶺下,古稱瓶形寨。
古北口 北京 古北口鎮是首都的東北大門,京承公路縱貫全境,為北京市對河北、內蒙古等地的重要窗口,自古有"燕京門戶"、"京都重鎮"之稱。
喜峰口 河北省
河北遷西縣境內西北50多公里處,是萬里長城上一座雄關險鎮。歷史上多次在這里發生大戰。走通縣,穿大廠,過馬蘭峪。喜峰口雄踞灤河河谷與長城相交,左右高山對峙,是明代洪武初年,大將軍徐達在燕山山脈首建的32座重要關隘之一。

瓦橋關 河北雄縣
馬水口 河北省涿鹿縣狼煙山腳下。馬水口關口建築已毀,兩側長城層疊而上,隨山勢蜿蜒起伏,十分壯觀。牆體多為條石砌築,今存毀各半。
倒馬關 河北省
倒馬關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內三關之一,古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楊六郎曾在此鎮守,御遼兵於千里之外。如今,舊的城牆已所剩無己,孤零零的城門洞也顯露著悲劇的色彩。
九門口 山海關城東北15公里處。九門口,又名一片石。1992年已全面修復,並對遊人開放。
老龍頭 山海關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董家口 河北省撫寧縣東北。現關口已毀,關城尚存。刻有「忠義」、「報國」等字。
劉家口 河北省盧龍縣。今關口兩側城牆已拆毀,過水樓尚保存較好。
馬蘭關 馬蘭關簡介 馬蘭關圖片
新開口 河北省萬全縣境內。現關已殘毀,但關口一帶長城牆體尚保存較好,存高約5米。
插箭嶺關 河北省淶源縣。今關城毀壞嚴重,東側城牆磚被拆走,夯土牆尚存。所轄長城的空心敵樓多保存較好,敵樓的門額上嵌有漢白玉石匾。
金山嶺 河北省灤平縣與北京密雲縣交界處,始建於明洪武初年,隆慶、萬曆年磚砌。敵樓是金山嶺長城重要組成部分,在 20
公里長城的范圍內修建有100多座各式敵樓。修復後的金山嶺長城已成為長城旅遊勝景,並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獨石口 河北省赤城縣北,因關口處有一座拔地而起的孤石而得名。
張家口 河北省張家口市。
馬市口 河北懷安縣馬市口村。今關口防禦建築已盪然無存,附近長城尚殘存為黃土夯築。
羊房堡關 河北省宣化縣境內。多以碎石砌築,今均已坍塌。關口已毀,在關南2公里處有羊房堡城。
水口關 河北省懷來縣,建於明隆慶年間。該關今尚存一磚券拱門。除個別地方圮殘外,大部分較好,很多地方的石砌垛口尚存。
紫荊關
位於易縣城西15公里的紫荊嶺上,海拔1080米,東連雲蒙山,北傍拒馬河,南臨寬南湖。紫荊關有九關門之稱(秦漢稱上谷關,北魏稱予庄關,隋唐稱白壁關,宋稱金坡關).

宣化城
明長城宣府鎮鎮城。今河北省宣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宣化城歷史悠久,歷來為北方軍事重鎮,素有「北方古城」之稱。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原宣德府土城的基礎上,將宣化城擴展為城周12公里左右的規模。現尚存城牆長1萬米左右。

三屯營 河北省遷西縣三屯營鎮駐地。
三道關
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北。第一道關僅存遺址可辨。第二道關為正關。第三道關是用塊石於溝谷之中橫砌的一道障牆,作攔截用,原牆上設有一座石砌拱門,今拱門已成豁口,但牆體尚殘存。

大毛山關 河北省撫寧縣與遼寧省綏中縣交界處。今關門已全毀,僅存遺址,城堡尚殘存,為大毛山村。
義院口 又名義宛口,河北省撫寧縣。口東西的長城建築堅固,但今毀壞嚴重。義院口東北的板場峪和西南的花場峪保存有很多明時守戍長城所用的雷石和石炮。
界嶺口 河北省撫寧縣,因關隘坐落於界嶺山下而得名。月城雖遭不同程度的破壞,但輪廓猶存。
重峪口 河北省盧龍縣,為弘治十三年(1500)所建。僅在上興隆庄北有不足百米的磚牆較為完好。
徐流口 河北省遷安縣境內。關口雙側山坡較平緩,關口建築已毀。城現雖已殘毀但遺址尚存。
冷口關 河北省遷安縣東北35公里, 現關城城牆砌磚被人拆毀,但夯土牆殘址仍可看出原建築規模,城南門磚券拱門洞尚存。
白洋峪關 河北省遷安縣境內。今除東牆存約200米外,其餘全部被拆毀。
青山關 又稱青山口
河北省遷西縣境內。南門額上有一石匾陰刻楷書:「青山關」三個大字,並題有「萬曆二年(1574)十月,吉旦創建立」。青山口南的長城為磚砌,保存很好。
鐵門關 鐵門關簡介 鐵門關圖片
潘家口 潘家口古稱盧龍寨。河北省遷西縣場面北60餘公里。今關及關城已完全淪於潘家口水庫。
龍井關 河北省遷西縣。龍井關向西南的長城多為石結構,砌築堅固,保存較好。龍井關向東的長城大部分為石砌,坍毀較嚴重。
洪山口 河北省遵化縣境內。現關隘建築設施已盪然無存,關城則僅存殘址。
上關 河北省遵化境內。今關口全部淹沒於上關水庫之中。
常峪口 河北省宣化縣境內。關口建築設施全被破壞,只存零星的夯土遺址。口南約3.5公里處築有城堡今堡城大部分已被拆毀,只存部分夯土殘牆。
狼窩溝口 河北省萬全縣境內。狼窩溝口在張家口西北,接近壩上。
新河口 河北省萬全縣境內。坍塌嚴重,關口處長城已破壞殆盡;但漁兒山一帶長城卻保存得很好。
白石口關 河北省淶源縣下北頭鄉白石口村. 關城南門樓在河西側,保存較好,現仍可通行。
浮圖峪關 河北省淶源縣境。今城堡已毀無存。今除個別地方零星略存遺址外,均已被毀掉。
烏龍溝關 河北省淶源縣境內。今城牆城門均保存較好,南、西城門均有瓮城環護,瓮城門額各嵌一匾。南瓮匾陰刻橫書「栩荊門」,西瓮城匾陰刻橫書「鎮朔門」。
飛狐口 河北省淶源境內。飛狐口兩壁陡峭,一線微通,逶迤蜿蜒,形勢險要。
襄城驛 河南省襄城縣西城垣北段呈「匚」形者即是。
魯陽關 河南魯山縣交口村石羊山下,山頂屯兵城堡遺址依稀可見。建築已廢,地面散存有陶、瓷、瓦殘片等。
葉邑關 位於河南葉縣舊縣鎮。城垣遺跡今尚殘存,高3米,長2000餘米。
繒關
又名大關口、仙翁關,位於河南省方城縣獨樹鎮大關口村。兩面山坡上仍存有土石牆和要賽設的遺跡,1981年出土之銅戈、銅鏃均為上戰國器物,是考證楚長城的可靠依據。

野牛嶺關 位於河南省南召縣塔灣村野牛嶺。附近墩台為楚方城遺跡。
酈城堡 河南省內鄉縣酈城村仍有一段長200米,高2.5米,寬8米的殘垣和瓦、陶片等遺物。
黃崖關 天津
寡婦樓 天津薊縣境內。
虎山長城 丹東市
撫順關 位於遼寧省撫順市東前甸鄉。今關已毀,現存台堡遺址。撫順城,為沈陽中衛所轄千戶所城,城建於明洪武年間。
鴉鶻關 明長城遼東鎮重要關隘,位於遼寧省新賓縣西南葦子峪鄉。又稱三道關。
牛庄城 遼寧省海城市牛庄鎮。
分水關 遼寧省北寧市北15公里。清代改稱分稅關。分水關城已毀,沿北關門遺址兩側有長城遺址,向西直抵醫巫閭山,山上尚存石築烽火台。
寧遠城 遼寧省興城縣興城鎮。
陽關 陽關簡介 陽關圖片
平定堡城 遼寧省鐵嶺縣平定堡鄉,堡城已毀,現存有城下鎮遠南墩台遺址。
清陽關 遼寧省昌圖縣清陽堡東4公里關門山的隘口處,關城已被採石場拆毀,只存遺跡和關城兩翼的長城。
新安關 遼寧省開原縣慶雲堡鄉西4公里的雙樓台。雙樓台即新安關城東門遺址。
鎮遠關 遼寧省黑山縣白土廠鄉。當地人稱雙棒台,實際為關城被毀後南關門和北關門遺址。北關門兩側長城仍存有兩米多高的土築城牆。關外有晾馬山墩台和清柳條邊遺址。
錦州城
明遼東鎮衛城,明稱廣寧中屯衛,位於今遼寧省西部,在大凌河之西小凌河之北岸,為山海關通向遼東的樞紐,亦是關內外走廊的要塞,它南臨渤海的遼東灣,北依虹螺山,地勢十分險要,是明遼東鎮長城海防系統的重要屯兵城。城建於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由指揮曹奉在元朝時的永樂縣舊址上修築。並於天啟五年(1625)重新修繕。

居延塞故城 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北,今遺址尚存。
雞鹿塞 內蒙古�口市西北哈隆格乃峽谷口。東漢和帝永元元年竇憲率兵北擊匈奴,由此塞出長城。
高闕塞 內蒙古杭錦後旗烏拉山與狼山之間的一個缺口。
大同城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
殺虎口 位於山西省右玉縣北,明稱殺胡口。
威魯堡口 位於山西省左雲縣境內,明稱威虜堡。今城堡毀嚴重,但四周圍牆均有遺址。
金鎖關 位於山西省汾陽市黃蘆嶺。長城遺址尚存石砌關和瓮城券洞。
黃澤關 位於山西左權縣。關城已廢,僅殘存關門遺址和新建的標碑。
黃榆關 位於山西省和順縣,因關建於黃榆山上而得名。今關城遺址尚存,關券拱門洞較好。關北依山為障,關南有兩段各長百餘米石砌成牆,坍塌嚴重。
北樓口 位於山西省應縣,為翠微山麓的一個最大隘口,東接平型關,西連雁門關。北樓口樓峪河兩側長城牆體尚存,高約6米以上。
寧武關 寧武關簡介 寧武關圖片
利民堡口 位於山西省朔州市。今城堡夯土牆殘存,城東磚券拱門完整,門額上嵌有一匾,陰刻橫書「利民塞」。
得勝口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今城堡磚牆多已不存,僅南關內磚砌券拱尚好,關門洞外十分精巧的磚雕圖案。關門內外各有一匾,分別書有「得勝」、「保障」。門洞內東西各嵌存一塊石碑。

鎮宏堡口 位於山西省陽高縣。今堡城已毀,由鎮宏堡至邊堡長城尚存黃土夯築牆體高2--5米。
平遠堡 位於山西省三鎮縣境內。今堡包磚已被拆,只殘夯土城牆。
新平堡口 位於山西省天鎮縣境內。堡牆多被毀。堡東門尚殘存磚券拱。城堡中有一座磚木結構的鼓樓。
保平堡口 位於山西省天鎮縣境內。
樺門堡 位於山西省天鎮縣境內。當地又稱花面牆,居紅土溝村東一里的山頂上.城四周均有殘存的包磚,還有磚券城門,寬9米,高約6米。
瓦窯口堡 位於山西省縣境內。瓦窯口堡今只存殘圮的夯土圍牆。
鎮寧堡口 位於山西省天鎮縣境內。距白羊口長城南500米。今鎮寧堡已廢毀。
鎮口堡 位於山西省天鎮縣境內。距水磨口長城周歲500米。今已廢毀。
守口堡口 位於山西省陽高縣境內。今城堡已毀。長城由守口堡至鎮宏堡,破壞較少。
鎮邊堡 位於山西省陽高縣境內。今城堡已毀。長城出鎮邊堡向西約4公里出陽高而進大同市。這段黃土夯築的長城牆體較為完整。
鎮川堡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境內,鎮川口長城南2.5公里。破壞嚴重,砌磚全部被拆毀,夯土城牆西側、南側已毀為平地,東側牆半毀,僅北側牆多殘存。
宏賜堡口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境內。今堡城砌磚早已被拆光,殘土牆亦破壞嚴重,城南側牆基本已平,南門原為磚砌券拱門,今已成豁口狀。
鎮羌堡口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境內,今長城外側緊傍長城尚存馬市圍城遺址。
拒牆堡口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境內。今已十分殘破。僅磚砌券拱南門尚殘存。
拒門堡口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境內。堡城今已廢毀。
助馬堡口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今堡城南牆、東牆有多處殘圮,北牆高大堅固,保存較好。
破魯堡口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境內。破魯堡城北牆、西牆今尚殘存,南牆,東牆破壞極為嚴重。
保安堡口 位於山西省左雲縣境內。西距長城1公里。今城堡包磚早已被拆毀,只有夯土城牆殘存。
寧魯堡口 位於山西省左雲縣境內。原名寧虜堡。城牆包磚雖早被拆光,但整體堡城尚存。
破虎堡口 位於山西省右玉縣境內。原稱破胡堡。黃土夯築牆尚殘存,城南磚砌券拱城門亦存。
殘虎堡口 位於山西少左雲縣境內。今只殘存磚砌券拱南城門,及已殘損的黃土夯城牆。
馬堡口 位於山西省右玉縣境內。今堡城砌石已被拆毀,只殘存夯土城牆。
雲石堡口 位於山西省右玉縣境內。雲石新堡今為一村莊,城堡包磚早被拆毀,僅存夯土牆。
少家堡口 位於山西省平魯縣境內,長城內約1.5公里。今城堡包磚已被拆毀,夯土殘牆尚存。
大河堡口
位於山西省平魯縣境內。居山坡之上,四面黃土夯築殘牆尚存,磚石幾乎被拆光,已無人居住。今尚存一方廟碑,僅可辨認為「大同平魯路」,「大水口堡」等字。還有一塊石匾,陰刻楷書「湯永固」三個大字。據說原嵌在關門額上。

敗虎堡口 位於山西省平魯縣境內。城堡僅存夯土殘牆。
迎恩堡口 位於山西省平魯縣境內。城堡僅存夯土殘牆。
阻虎堡口 位於山西省平魯縣境內。阻虎堡城包磚早已不存,夯土牆亦無城狀,僅零星殘存幾段。
將軍會堡 位於山西省平魯縣境內。堡城全部為石砌,大部分已被拆毀。
丫角山 山名,現廢而不用。位於內蒙古清水河縣北堡鄉口子上村東。雖殘破,但牆體尚連貫,遠看十分壯觀。
老營堡 位於山西省偏關縣境內。只存夯土。從高大的夯土牆尚可看出城堡原來的規模。
紅門口 位於山西省偏關縣東北40公里。紅門口南0.5公里設有水泉堡,今亦毀,僅零星存有夯土殘牆。
老牛灣堡 位於山西省偏關縣境內。東接滑石堡,西臨黃河岸。今堡城尚存。
陽方口 位於山西省寧武縣北約13公里。陽方口堡城今已殘毀,尚存城北磚券拱門,用橫木支撐著,供行人來往。
白草關口 位於山西省代縣境內。今尚存一座關樓和一個關便門。
廣武城 位於山西省山陰縣境內。尚存夯土牆體和北門磚券拱門洞。
北樓口亦稱碑樓口。位於山西省應縣境內,是翠微山麓的一千最大隘口,東接平型關,西連雁門關。城堡破壞嚴重,磚包牆僅西北角部分殘存。從殘存的夯土殘牆尚可辨出原堡規模。

狼牙口
位於山西省靈丘縣龍須台村和河北省沂淶源縣狼牙口村交界處,因建在海拔1700餘米的狼牙口而得名。關兩側建有石砌城牆,今多較好。關門尚存石砌券門,今仍為南北通道。

龍泉關
位於河北省阜平縣西部的龍泉鄉,距縣城約35公里的太行山一出口。東臨阜平縣城,西界五台山,北近平型關。遺存北門向南開,磚拱門洞,寬3.5米,深10米,大型條石砌基。

固關 位於山西省平定縣境內。由娘子關南約6公里,有固關(舊關)遺址。尚好
鶴度嶺口 位於山西省昔陽縣皋落鄉長溝村東南約1.5公里的山樑上。石城基本完好,有少許圮殘。
馬嶺關 位於山西省昔陽皋落鄉圪瘩店村東南2.5公里處。東西牆砌有券門,今仍存,城牆及垛口大部較好,西城牆長於東城牆。
支鍋嶺口 位於山西省和順縣小董坪村東1.5公里處。關城南側為山澗,深不可越,西側為壁立懸崖,陡不可攀,所以只在北、東兩面築有石牆。
峻極關 位於山西省左權縣城東約60餘公里。南北峭崖陡不可攀,關門北約50米處是一深澗,石砌城牆由陡崖起止臨澗的一座小山頂,現已全坍成堆。
榆林塞 陝西榆林
吳旗秦長城 位於陝西省吳旗縣。牆體、墩台仍保存較好,遺址周圍散布有大量繩紋陶瓦殘片。
魏長城南起點 位於陝西省華陰市華山峪口。
定邊城 位於陝西省定邊縣境內。現北、南、東三面夯土城牆有部分殘存,西城牆及四座城門均毀。
高家堡 位於陝西省神木縣境內。今城堡尚殘存,城東北兩面條石牆體較完好,城東門券拱門洞仍為出入城之通道。
鎮北台
位於陝西省榆林市紅山最高處,東西有長城相連,為榆林南北往來的咽喉之地。鎮北台建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是榆林鎮巡撫為保護紅山馬市貿易設立的一個觀察哨所。鎮北台是萬里長城中最大的一座城台。

統萬城 位於陝西省靖邊縣白城子村。現城址四周不同程度地為流沙所淹沒,但高達24米的西南城角敵樓卻赫然挺立於沙漠之中。
韓城魏長城 位於陝西省韓城市。
黃甫川堡 位於陝西省府谷縣。居黃甫河下游,西北據山,南北臨川,距長城10公里。黃甫川長城為黃土夯築,保存多較好。磚砌空心敵樓多被拆毀。
清水營堡 位於陝西省府谷縣,清水河下游。黃土夯築,多保存較好,一般高在2~4米,保存好的地方,尚存5米余。
孤山堡
位於陝西省府谷縣,因居孤山川北側山坡之上,故名。今城堡外側包磚及條石基均已被拆光,只內部夯土牆殘存。城東、西、南、北各開有一門,南、北門外還圈有瓮城。除東門已毀外,其餘三門磚券拱洞尚存。

鎮羌堡
位於陝西省府谷縣新民堡村。今城堡圍牆包磚及條石基已被拆光。城東牆南部、南牆西部遭較大破壞。其餘部位夯土城牆基本尚存。城開東、北、南三門,均築有瓮城。東北二門已毀,南門磚券拱門洞保存尚好。

永興堡 位於陝西省神木縣。今永興堡附近夯土長城圮坍嚴重,但遺跡尚連貫,夯土墩台多存,磚石包砌的墩台已全被毀,個別的只殘存些磚牆石基。
大柏堡 位於陝西省神木縣。大柏堡今為小學校舍,四周堡牆尚殘存條石及磚包砌部分。
建安堡 位於陝西省榆林市境內。現存夯土牆部分,基本保存原規模。堡城原東、南、北各七一門,門外均有瓮城。今東、南二座磚券門洞尚存。
常樂堡 位於陝西省榆林市境內。僅南牆保存稍好,城西門已毀,尚存東門及瓮城磚券拱門洞。
波羅堡 位於陝西省橫山縣境內。今堡城磚石砌築部分,僅西牆和南、北兩城角及北牆稍有殘存。夯土牆除南門以東基本被毀掉外,多殘存。今尚存磚砌券拱同洞及北門洞
懷遠堡
位於陝西省橫山縣境內。夯土北城牆保存稍好,其餘三面均成斷續的殘存狀。城南門已毀。東門磚券洞被農民改為窯洞居住。北門尚存,現為農民蓋雜草的庫房。堡內原有鼓樓已毀,僅存樓台。

威武堡 位於陝西省橫山縣境內。今該堡內全是積沙,城堡磚石已被拆光,僅夯土牆斷續殘存,基本輪廓可辨。
清平堡 位於陝西省靖邊縣境內。
龍州堡 位於陝西省靖邊縣境內。現該堡為龍州村所在地。
鎮靖堡 位於陝西省靖邊縣境內。距長城約2公里。僅殘存內部夯土。
鎮羅堡 位於陝西省靖邊縣境內。此城堡已於清同治六年(1867)毀。
靖邊營 位於陝西省靖邊縣境內。現靖邊營為新城鄉所在地。
寧塞堡 位於陝西省靖邊縣境內。寧塞堡傾塌已久。
柳樹澗堡 位於陝西省定邊縣境內。城堡遺址在今柳樹澗南的山坡上,堡內辟為農田,磚石早已拆光。所有夯土雖有坍塌,但還保存原堡形狀。
安邊堡
位於陝西省定邊縣境內。城堡磚石早已拆光,夯土牆體除北門向西那段大致存有原規模外,其他均殘塌的七零八落。北城牆中部牆上舊築有「魁星樓」,已毀。今呆存一約30米見方的夯土基座。

磚井堡 位於陝西省定邊縣境內。今三門均毀成豁口。
固原秦長城
位於寧夏固原縣張易、紅庄、中河、西郊諸鄉。固原秦昭王長城,保存最好的地段有兩處,一為固原城西南10公里,由孫家莊東側起,至城北6公里石羊窪,分長18公里。另一處為固原城東南茹河北岸長城梁,全長約7公里。

下馬關 位於寧夏同心縣下馬關鄉。下馬關附近長城是明固原鎮長城中保存最好的地段。
勝金關 位於寧夏中衛縣東30公里。
廣武營 位於寧夏青銅峽市。今已青銅峽水庫淹沒於水中,尚有城附近的108塔保存完整。
橫山堡 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境內,舊名紅山堡。今橫山堡城已廢棄,夯土城牆尚殘存。
花馬池營 即寧夏鹽池縣城關。
三關口 位於賀蘭山中部,在銀川市東北約40公里,銀川至內蒙巴彥浩特公路正由關口穿過。
賀蘭口
位於寧夏賀蘭縣境內。兩側的山崖上,仍保存著明朝摩崖刻記兩方。溝谷北壁石刻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欽差大臣巡視賀蘭山邊防題記,南壁為萬曆三十七年(1609)重修賀蘭口時官兵所刻。

鎮遠關 位於寧夏石嘴山市郊區。鎮遠關遺址尚存,關城居寧夏舊北長城裡側,關城北牆即是利用的長城城牆。
打�口 位於寧夏石嘴山市區北,今稱打武口。
興武營 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境內。今磚石被拆為民用。存夯土牆。
長城關 位於寧夏鹽池縣城北。今關城建築已毀無。長城關附近長城亦多隻存遺址,成土脊狀。
清水營堡 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境內。今城在清水營村西1公里處,已廢棄無人住。城堡磚石部分早被拆為民用。現僅存夯土城牆。
橫城堡 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境內。砌築橫城堡的磚石,僅城南門及附近尚存一些,其餘多被拆走,殘剩夯土。
固原城 位於寧夏自治區南部。今西北角處仍留有殘垣。城西5公里處有秦長城遺址,部分土城和碉堡仍舊存留。
銀川城 位於寧夏平原中部。老城至今仍保留著許多西夏朝遺留下來的文化古跡。
防門 位於山東省平陰縣廣里鄉。
銅陵關 位於山東省沂源縣張家坡鄉。銅陵關及沂源縣齊長城建築已所存甚少,但石砌牆殘跡仍時有可見。轆轤嶺長城較好地段尚存高1-2米,寬6-9米的殘牆。
錦陽關 位於山東省萊蕪市上游鎮。鎮陽關長城,今尚存0.6公里較為完整的石砌牆體,殘存城牆最高為7.5米,最厚為6米。
三岔口 位於泰安市上港鄉的蒿灘村,是泰山山脈長城嶺下一個隘口。其地處萊蕪市、章丘縣和泰安市的交界點上,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今尚有部分遺址殘存。
大關 位於山東省臨朐縣大關鎮,穆陵關北10餘公里,有大弁山。
穆陵關 穆陵關簡介 穆陵關圖片
臨淄齊國故城 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今臨淄故城地面上仍保留著不少斷壁殘牆。國務院1961年將其公布為國家級保護單位。
齊長城入海處 位於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小珠山東北的於家河。今僅在小珠山附近的六汪鎮存有部分長城遺址。
桃林關 位於山東省膠南市黑溜頂北側。膠南縣有齊長城約55公里,多已圯塌,但遺址尚清淅連貫。
繞紫窩長城 位於諸城市桃園鄉台家溝南嶺上,隘口處極具特殊的一段城體,部分存高5米,基寬約15米。
黃草關
位於山東省五蓮縣松柏鎮前長城嶺村,居馬耳山與喜鵲嶺之間,村因長城而得名。長城嶺段殘牆高約1.5米,基寬約6米,東西山上各有一座直徑20米、高5米的峰火台。
東莞長城 位於山東省莒縣東莞鎮九頂蓮花山上。現存遺址高約2米左右,寬近10米,長約8公里。
鄭韓故城 鄭韓故城即現存鄭韓長城的主要部分,始於鄭築,韓滅鄭後,續修沿用,故稱鄭韓長城。

⑤ 長城的資料及圖片

八達嶺長城

中國長城的一段。位於北京市延慶縣西南部。八達嶺地處居庸關關溝北口 ,地勢高峻險要,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八達嶺長城修築得格外堅固。其關城有東西兩座關門,東門額題「居庸外鎮」,西門額題「北門鎖鑰」,建於明弘治十八年(1505),嘉靖、萬曆年間曾加以修葺。兩門均為磚石結構 ,券洞上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連接關城城牆。京張公路從城門中通過,為通向北京的咽喉。從北門鎖鑰城樓左右兩側,長城沿山脊延伸,依山而築。城牆高低不一,平均高度約7.5米,牆的下寬約6.5米,頂上寬約5.8米。可容五馬並騎,或士兵十人並行。城牆下為條石台基,上部為巨磚牆殼,內部填以黃土和碎石。牆頂地面鋪砌方磚,頂部內側為宇牆,外側為垛牆 ,垛牆上有垛口(望口)和射洞,用以鎡望和射擊敵人。
城牆上每隔 30~40 米或100~200米,於險要處築一堡壘式堡台。堡台建築於山脊的高處、城牆的轉角處或險要之地。堡台有高有低。高的叫作敵樓,上層有垛口可以鎡望射擊,下層有券洞、射口可以住宿、射擊 、屯儲火葯和糧食。低的為牆台,高度與城牆差不多,但突出於牆外,四周有垛口,是巡邏放哨的地方,原來上面還有房屋建築用於士兵休息,現僅存地基。
在八達嶺城牆向外眺望,遠處還有零散的煙墩,上築垛口 ,是守衛八達嶺長城的警戒設施 。出北門鎖鑰關門不遠,有明隆慶五年(1571)築成的一座磚城,名岔道城,是八達嶺前哨指揮處所在,可駐軍 800 餘人,並可儲備大量的軍械於此。八達嶺長城在明代盛極一時,到清代後就失去其防禦的歷史作用,不再修葺。經多年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而日漸荒蕪。1949年以後曾多次整修八達嶺關城、關門及南北各4個敵台。1978年又重建了居庸關外鎮的城樓。八達嶺居庸關,翠嶺重疊,花木蔥蘢,早有居庸疊翠之稱,古代燕京八景之一,是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八達嶺長城在古代就享有「天下九塞」之一的美稱。明末學者顧炎武曾兩度登臨,並賦詩盛贊「雄托朔地當年大,不斷秦城自古長」。對於八達嶺這一名稱的由來,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兼而有之,考證起來非常有趣,同時也足見八達嶺長城載譽天下的盛名。
當地傳說元代曾有一位名叫「巴達黎黎」的皇帝巡幸到此,看到關山險峻,崇巒疊翠,於是龍顏大悅,給此處賜名曰「巴達嶺」,後人訛傳為「八達嶺」。這個解釋未必真實,因為不但找不出史料依據,而且也查不出元代有過一位名叫「巴達黎黎」的皇帝。實際上,在八達嶺所在的延慶縣,確曾降生過一位元代皇帝,不過,他的名子叫愛育黎拔力八達,含有「八達」二字,也許「巴達黎黎」是一種誤傳。但聯想到元朝時皇帝們每年要從北京到上京來往一次,而處於必經之路的八達嶺,被這位皇帝乘興賜名,還是有一定可能的。
還有人傳說明末李自成率軍征戰到此,由於關城易守難攻,大軍受阻,累日不進,不由心急如焚。這時探馬來報,前方還有七道險關。李聽罷長嘆一聲,心想這第八道關都過不去,看來強攻是不行了,於是改途而去。後來這里被稱「八道嶺」,繼而成為「八達嶺」。
在明代,八達嶺曾一度成為防守滿族軍隊的前哨陣地。因為在古代漢人把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稱作「韃靼」,所以有人認為八達嶺是「把韃嶺」(意為把守韃靼之嶺)的諧音和誤傳。但這一觀點似乎也缺乏有力的依據。
看來,最可信的還是《長安客話》中的:路從此分,四通八達,名「八達嶺」了。

「十口金钁露著袢,十口金鍋露著沿,百樣草葯到處見。」這是流傳在八達嶺上的歌謠。怎麼回事呢?有一段故事傳說。
秦始皇修長城時候,徵集了全國各地的民工和能工巧匠。北方人還好說,特別是南方人來到北方,不服水土,再加上吃不飽,勞動又重,死的人就多了。閻王小鬼把死在長城上的魂拘去,到城隍廟里注銷戶口。城隍爺打開戶口簿,挨個一查,說;「這些人都不到死的歲數,不能注銷。」小鬼回稟閻王,閻王來找城隍說理,說他們已經死了,填了長城餡,為什麼不給注銷戶口?城隍說:「他們壽數未盡,根本就不該把魂拘來。」倆人各說各的理,誰也不服誰。沒辦法,就去找玉皇大帝打官司。玉皇大帝聽了倆人爭執的理由,官司一時不好斷,就讓他倆先回去,然後讓太白金星下到凡界去做調查。太白金星變化成一個老頭,來到長城上一了解,確是死人太多,冬季一日上千,夏季一日上萬。死的原因,主要是兩個:一是吃不飽,二是活太重。同時還了解到修長城是為了防禦外族侵略。太白金星回天稟告了玉皇大帝,玉帝為了拯救民工,加速長城的工程速度,就派老君爺和葯王爺下凡。老君爺造了十口金鍋,十把金钁,這兩樣可是寶貝。那十口金鍋煮上飯,不管有多少人吃,也吃不完。民工們再也不餓著肚子幹活了。那十把金钁更是厲害,不管多大的石頭,用金钁一比劃,一塊四棱見線的大石條就出來了,民工們再也不用費力開鑿石條了。葯王爺為了治民工們的病,就在長城內外撒下了許多葯籽,長出了許多草葯,什麼柴胡啦、知母啦、蒼術啦,不下幾十種,民工們有了病,一吃就好。有了這幾樣寶貝,工程速度果然很快,不久,就把萬里長城修好了。那十口金鍋,十把金钁,老君爺沒收回去,一直就在八達嶺埋著,光聽說露著沿,露著袢,就是誰也找不到。葯材可是到處都有。
回頭再說閻王爺和城隍爺的官司。修長城的民工,陽壽未盡,本來就不該死,不應把魂拘去,玉皇大帝斷的是城隍有理,閻王無理,閻王的官司打輸了。所以後來,人們給城隍修了廟,叫城隍廟,給玉帝修了廟,叫玉皇廟,也給老君修了老君廟,給葯王修了葯王廟,唯獨沒人給閻王修廟。不知旁處有沒有,反正圍繞著長城八達嶺一帶沒有閻王廟。

⑥ 急求長城的圖片帶說明(重賞)

The great wall: The Great Wall is the working people in ancient China created the great miracle is China's long historical evidence. It is history that the emperor used the Great Wall built nearly one million workers, when there is no machinery, all work had to use human. The total length of the Great Wall of 9000km.It across the ten Province. The Great Wall in Chinese history, the long-term years, many of the people in order to their rule; tens of thousands of working people in ancient China for its The Great Wall in Chinese history, the long-term years, many of the feudal dynasties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their rule, tens of thousands of working people in ancient China for its contribution to wisdom, to make the sweat flow, building technology, to make the sweat flow, making it one of the world Wonder. Both the dragon-like city wall, but also marks the height of success was building technology.

⑦ 長城的城牆 城門 城門樓 水關 瓮城 羅城 關城的圖片是什麼。

長城的構成
長城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 、烽火台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 體系。
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時就總結出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經驗
在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創造了許多種結構方法。有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 合等結構;在沙漠中還利用了紅柳枝條、蘆葦與砂粒層層鋪築的結構,可稱得上是「巧奪 天工」的創造

長城重要組成部分
城牆
城門
城門樓
水關
瓮城
羅城
關城
烽火台
城河(壕塹)

城牆
城牆一般平均高約七八米,底部厚約六米,牆頂寬約四五米。里的長城城牆,一般特別堅固,內外檐牆多用巨磚,條石等包砌,內填黃土,碎石,高度一般在十米上下 長城建於高山峻嶺或平原險阻之處 。它在平原或要隘之處修築得十分高大堅固,而在高山 險處則較為低矮狹窄,以節約人力和費用,甚至一些最為陡峻之處無法修築的地方便采 取了「山險牆」和「劈山牆」的辦法

長城城牆的具體作用
在城牆頂上,內側設宇牆,高一米余,以防巡邏士兵跌落,外側一面設垛口牆,高2米左右,垛口牆的上部設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觀看敵情和射擊、滾放擂石之用 。
使攻城的敵人難於攀登,而且可以給人望而生畏的感覺.城牆頂上一般都有四馬並騎的寬度,即有四,五米寬,以便作戰時部隊機動和運送糧秣,兵器等.這里還有上下城牆的馬道和梯道.在城牆的外檐上築有提供瞭望和射擊的垛口,在內檐牆上築有女牆(宇牆),起保護人馬不至於從牆頂跌落下來的作用.

城牆的設施
券門
垛口
擂石口
垛牆
宇牆
單邊牆
障牆
擋馬牆
城牆頂面
馬道
排水溝及吐水嘴

城門
門是平時進出關口的通道,戰時是反擊敵人的出口.早期多用木過梁,元朝以後一般均改用磚或石塊砌成拱券形的門洞.為了增加穩固性,城門附近的一段台基多採用條石砌築.
不少城門上均鐫刻
著門的名稱.門洞內
裝巨大雙扇木門,
木門鐵皮,
用巨釘嵌鑲,
門內側裝有門閂及鎖環,有的還裝有機關.
城門樓
城門上方一般均築有城門樓.它是戰斗的觀察所和指揮所,也是戰斗據點.城門樓多為一層,二層或三層的木結構及磚木結構的建築物,其屋頂多為廡殿式或懸山式,歇山式結構.這些結構普遍使用斗拱.並且對整個建築物內外用油漆彩繪進行建築裝飾.這樣就使整個城門樓不僅具有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而且也增添了它尊嚴威武的氣魄,以適應戰斗的功能和審美的要求.山海關的「天下第一關「城門樓就是一座歇山式屋頂的二層建築物.在嘉峪關的」光華門「和「柔遠門」頂方形上的兩座三層城樓,被陽光塗上了一層橙紅色,歇山式屋頂
上綠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屋脊上裝飾
的獸形瓦,蟠龍,獅子等顯得更加光亮
活躍.
"柔遠門"的城樓下,紅油漆的明柱迴廊,雕梁畫棟,五彩繽紛,集中地表現了我國古代高超的建築技術和建築藝術,給祖國的建築寶庫增添了光彩.
水關
城在於溪流,河谷相交處為達到水流通過和防禦目的而設計的種種通道式結構.比較著名的有九門口長城,八達嶺水關,黃崖關長城水門等.
瓮城
瓮城是在預想的敵人主攻方向的城門外,再構築一個"∏"形的城牆,形成二道城牆,故叫"瓮城".其作用是增大防禦縱深,加強城門的防禦能力.瓮城也有城門,但其主軸方向與主城門的主軸方向多形成直交,這是為了加強防禦,使敵人在攻破瓮城城門時,不至直沖主城門,同時也便於在城牆上向下射殺敵人.例如山海關城的東門原名"真東",因為它面向關外,有人以"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的詩句來形容它的險要,所以它建有堅固的瓮城,瓮城的城門是向南開的,與東門的城門主軸成直交.嘉峪關的"柔遠門"與"會極門"的軸線很明顯也是直交的.

羅城
羅城是在預想的敵人主攻方向瓮城外,再構築的一道"∏"形城牆,不過這一道城牆比較長,它不僅起掩護瓮城的作用,而且能掩護內城城牆較長的地段.在嘉峪關瓮城的西邊,相距五,六米處,就築有一道羅城,長近兩百米,是城關的第一道防線,起增大防禦縱深的作用,有利於取得戰斗的准備時間.在羅城的城牆上,一般也建有城樓,用以觀察敵情,指揮作戰.在城牆兩端,一般都建有箭樓,以加強瞭望和巡邏.嘉峪關的這道羅城與內城,形成了一道重牆,它是面向敵人主攻方向的最前防線.
護城河(壕塹)
利用地形挖成深溝灌水代替城牆,一般在城關的四周均有護城河.它是在築城挖掘土方時形成的,後來再引入河水,形成了關城的又一道防線.在山海關城外有一道深約二丈,寬五丈的護城河,迫使敵人必須涉水過河才能到達城下,增加了攻城的難度,給守衛在城牆上的士兵創造了射殺敵人的有利機會.
關城
關城是萬里長城防線上最為集中的防禦據點
關城位置均是選 擇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處。以極少的兵力抵禦強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稱「一夫當 關,萬夫莫開」,生動地說明了關城的重要性。
長城沿線的關城有大有小,數量很多。這些關城共同組成了萬里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 系統。著名的如山海關、黃崖關、居庸關、紫荊關、 倒馬關、平型關、雁門關、偏關、嘉峪關以及漢代的陽關、玉門關等。

烽火台
烽火台也稱作烽燧,烽台,煙墩,狼煙台等.烽火台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軍事聯絡,傳遞軍情.它是一個獨立的高檯子,檯子上有守望房屋和燃煙放火的設備,檯子下有士兵住的房屋和倉庫,馬圈等.檯子的建築材料和結構與長城一樣,有土夯的,石砌的,磚石合砌的等等. 烽火台上有發煙用的種火,牛馬糞,發火草,火池,火繩,燈籠,白旗,可供懸掛燈籠,旗幟的旗桿,木梆,銃等等.白天懸掛旗子,敲梆,放炮或點燃放於火池種的乾柴枯草發煙(叫做燧),夜裡點上燈籠或點燃一種掛在架子上的籠子內的乾柴枯草,發出火光(叫做烽),作為通訊聯絡的信號.
作用:傳遞軍情、保護來往使節安全,提供食宿、供應馬匹糧秣
烽火台的位置
在長城兩側,緊靠長城;
在長城以外向遠處延伸的烽火台;
在長城以內向王朝首都聯系烽火台;
與相鄰的郡縣,鎮相聯系的烽火台。

長城的建築美——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在封建社會中發展成熟,它以漢 族木結構建築為主體,也包括各少數民族的優秀建築,是世界上延續歷史最長、分布地域最廣、風格非常顯明的 一個獨特的藝術體系。
萬里長城,是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的一項空前雄偉浩大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人類建築史上舉世罕見的偉大奇跡。千百年來,萬里長城一直今華夏兒女自豪,今國際友人贊嘆。長城的雄姿、長城的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奉獻給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

⑧ 長城的資料和圖片

八達嶺長城

中國長城的一段。位於北京市延慶縣西南部。八達嶺地處居庸關關溝北口 ,地勢高峻險要,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八達嶺長城修築得格外堅固。其關城有東西兩座關門,東門額題「居庸外鎮」,西門額題「北門鎖鑰」,建於明弘治十八年(1505),嘉靖、萬曆年間曾加以修葺。兩門均為磚石結構 ,券洞上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連接關城城牆。京張公路從城門中通過,為通向北京的咽喉。從北門鎖鑰城樓左右兩側,長城沿山脊延伸,依山而築。城牆高低不一,平均高度約7.5米,牆的下寬約6.5米,頂上寬約5.8米。可容五馬並騎,或士兵十人並行。城牆下為條石台基,上部為巨磚牆殼,內部填以黃土和碎石。牆頂地面鋪砌方磚,頂部內側為宇牆,外側為垛牆 ,垛牆上有垛口(望口)和射洞,用以鎡望和射擊敵人。
城牆上每隔 30~40 米或100~200米,於險要處築一堡壘式堡台。堡台建築於山脊的高處、城牆的轉角處或險要之地。堡台有高有低。高的叫作敵樓,上層有垛口可以鎡望射擊,下層有券洞、射口可以住宿、射擊 、屯儲火葯和糧食。低的為牆台,高度與城牆差不多,但突出於牆外,四周有垛口,是巡邏放哨的地方,原來上面還有房屋建築用於士兵休息,現僅存地基。
在八達嶺城牆向外眺望,遠處還有零散的煙墩,上築垛口 ,是守衛八達嶺長城的警戒設施 。出北門鎖鑰關門不遠,有明隆慶五年(1571)築成的一座磚城,名岔道城,是八達嶺前哨指揮處所在,可駐軍 800 餘人,並可儲備大量的軍械於此。八達嶺長城在明代盛極一時,到清代後就失去其防禦的歷史作用,不再修葺。經多年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而日漸荒蕪。1949年以後曾多次整修八達嶺關城、關門及南北各4個敵台。1978年又重建了居庸關外鎮的城樓。八達嶺居庸關,翠嶺重疊,花木蔥蘢,早有居庸疊翠之稱,古代燕京八景之一,是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⑨ 現在的雁門關外是什麼地方啊,能有張圖片最好。

雁門關
雁門關

位於山西省代縣。雁門關在城西北大約40華里的地方,又名「西陘關」。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 上。東西兩翼,山巒起伏。山脊長城,其勢蜿蜒,東走平型關、紫荊關、 倒馬關,直抵幽燕,連接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關有東、西二門,皆以巨磚疊砌,過雁穿雲,氣度軒昂,門額分別 雕嵌「天險」、「地利」二匾。東西二門上曾建有城樓,巍然凌空,內塑楊家將群像,並在東城門外,為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樓與李牧祠, 均在日寇侵華時焚於一旦。

傅山先生所書的「三關沖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的對聯也已化為灰燼了。但唐代詩人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仍寫出了雄關的豪邁氣勢:「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流傳至今。

起源:

雁門關的軍事地位人人皆知,但真正熟悉其歷史的也不多見。在我的心目中,它既崇高又神秘。那名人字偃,滄州青池人,公元前1019年因鎮守朔北、雁門有功,深得周成王寵信,遂賜幸為姓,封於滄州。

tupian:
http://ke..com/pic/3/11456718703919_small.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