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蛋糕做法 » 大食堂蛋糕做法
擴展閱讀
tnt抹蛋糕猜圖片的游戲 2024-11-23 22:42:00

大食堂蛋糕做法

發布時間: 2024-11-07 21:02:35

⑴ 衡水特色美食

1.武邑扣碗
武邑扣碗,又稱家常席、農家席。據說從宋代開始,武邑農村每逢結婚生子、老人喪葬、朋友聚會,都用扣碗招待客人及賓朋。扣碗以「凈碗」(即肉碗)多少區分「席」的質量和窮富之別。扣碗分肥方、肥片、五花、純瘦、排骨、魚肉、雞肉、海帶等。凈碗製作過程分為煮、熏、改刀、蒸、加湯等,再配以時鮮蔬菜,組成八個或十個碗席,有肥有瘦,有葷有素,肥而不膩,素而可口。扣碗面向大眾,經濟實惠,招待賓朋,至高無上。
明清兩代在當地已負盛名。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康熙皇帝巡正定府冀州,路過此地,偶爾嘗之,失聲叫絕,賜名「武邑十大碗」,並欽定為宮廷膳食之一。自此,名聲更噪,品嘗者絡繹不絕。歲月更替,時代變遷。武邑扣碗在保持原來色、香、味俱全的基礎上,在原有「八大碗」、「十大碗」的基礎上,又推出了二十多種特色扣碗,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吸引外地美食專家前來品嘗。不論在武邑縣城,還是在衡水市區,以武邑扣碗命名的飯店有很多家,人們不僅可以隨時品嘗到武邑扣碗,還可以充分領略到武邑的民俗文化風情。
2.冀州燜餅
據史料記載,明朝時期,燜餅始於冀州。舊時,冀州有一個傳統,叫做「幼而讀書,長而經商」。一些聰明的冀州餐飲人跟隨著經商的熱潮,先後在北京、天津等地設立了冀州館,使「冀州燜餅」落戶並逐漸成名。後來,冀州傅官村人劉立平秉承冀州燜餅的傳統工藝,把這一傳統食品提升到一個新檔次。他做的燜餅色澤黃亮、勁道松軟、不粘不連、滋味醇厚、香氣撲鼻,並且還有素燜餅、肉燜餅、黃菜(即雞蛋)燜餅、鴛鴦燜餅(一盤兩樣)等多個品種。解放後,劉立平的傳人楊站長在碼頭李供銷社飯店做廚師,1966年還為視察地震災區的周總理做過燜餅。楊站長的徒弟馬丙樹長期主灶冀州湖賓樓飯庄,用冀州燜餅先後招待過來自俄羅斯、美國、日本、以色列等21個國家的客商,被河北省勞動廳授予「業務技術能手」稱號。

3.饒陽金絲雜面
金絲雜面,是河北省饒陽縣著名的傳統小吃,距今已有250多年的歷史,因其薄如蠶葉、細如金絲而得名,更因配料科學、味道鮮美、清香適口、獨具風味、營養豐富而深受城鄉消費者的青睞。
相傳在清朝中期,饒陽縣東關村有一位叫仇發生的農民,以賣雜面為生。他為了使自己的雜面具有獨特的風味,歷經10年苦心鑽研,經過800多次試驗,終於製成了清香適口、風味獨具的金絲雜面。道光年間,有個宮廷太監每次回家省親,必到饒陽東關仇家雜麵店買一些金絲雜面,作為禮品帶回皇宮。自此,金絲雜面便成為「宮面」的一種。
饒陽金絲雜面配料講究,主要有綠豆粉、白面、芝麻粉、鮮蛋清、白糖和香油等6種原料,製作時把各種原料按比例和成面,然後手工擀軋成紙一般的薄片,再用快刀切成細條,盤成把,晾乾後再包裝入盒。因整個過程全部是純手工製作,當年產量極低,每人日生產量約為0.5公斤。因其條細如絲,色呈金黃,故而得名「金絲雜面」。
4.龍鳳貢面
龍鳳貢面,也稱龍須鳳尾貢面,是故城縣特產,主要產地在故城鎮。該地緊靠京杭大運河,客商如雲,人們來到這里,都要品嘗龍鳳貢面,並隨身帶回與家人享用或饋贈親友。因此,龍鳳貢面幾百年來經久不衰。
龍鳳貢面,細如絲,空如竹,白如雪,韌如藤。入口細膩柔軟,清香可口,有筋骨,不發粘,易消化。且一煮即熟,常煮不爛,冷後加熱仍復保持原樣、原味。因條細心空,吸水力強,食時,湯面各半,但將面挑起,湯面一體,不見碗中有湯;放回碗中,湯水又復析出,是為該面最為獨特之處。
故城「龍鳳貢面」,分為龍須面和鳳尾面兩種,龍須面因條圓空心、細如龍須而得名;鳳尾面因條扁平直、薄如綿紙而稱之。據甘陵縣志記載,甘陵手工掛面在明宣德年間即已作為貢品進入皇宮御膳房。清乾隆皇帝南巡駐蹕甘陵驛站時,品嘗過甘陵掛面後,龍顏大悅。縣令聞之,隨之進貢皇宮。乾隆皇帝見後喜愛有加,親筆御封為「上用龍須鳳尾貢面」。由此,龍鳳貢面便名揚天下,被視為珍品。
5.深州酥糖
深州酥糖始於清文宗咸豐元年(1851年),距今已有157年的歷史了,創始人為深州市王家井鎮大徐家村的支貴智。由其子支恆良發揚光大。深州酥糖以花生、芝麻、白糖為主要原料,層次分明,紋理清晰,香甜酥脆,宛若工藝品般精緻纖巧。一封紅紙商標,一張草紙小包裝,保持著傳統的點心風格。2006年,第四代傳人支傑、支哲將自家的酥糖作坊正式注冊為"支恆良酥糖庄",其產品也有了新的包裝。
6.故城熏肉
故城熏肉歷史悠久,它以鮮豬牛肉為原料,加入幾十種葯材和調味品精心加工而成。做出的熏肉色澤棕紅,皮爛肉嫩,表裡一致,肥而不膩,瘦不塞牙,味道醇香,具有開胃驅寒、消食保健作用。
熏鴿選用優質肉鴿,成品色澤金紅,熏香味濃,入口醇香,營養豐富。故城熏肉不但在縣內享有盛名,還暢銷衡水、石家莊等周圍城市,成為宴席、禮品之首選。
張印雪根據祖傳肉食加工秘方,同時借鑒其他肉食的加工優點,加進了一些滋補中葯,經過十二道工序,形成了獨特風味,並注冊了「張印雪」肉製品商標。目前張印雪加工的豬肉、牛肉、禽肉都十分暢銷。
7.落鍋燒雞
落鍋燒雞原名「羅鍋燒雞」,創始人是阜城縣王集村的張運起(1921—1992),他年輕時曾以屠宰為業,後拜王集鄉葦子灣村一位做燒雞的師傅(姓名不詳)為師,學成後,他做了燒雞到王集、霞口、崔廟等集市上去賣。他做的燒雞肉爛脫骨,有一種混合而成的獨特的清香,又准斤准兩,很受人們喜愛,在集市上賣得最多最快。
由於張運起先天殘疾是個羅鍋,人們便把他做的燒雞稱為「羅鍋燒雞」,這個名字不脛而走。改革開放後,「羅鍋燒雞」恢復製作,規模和影響日益擴大。1992年,第二代傳人張子傑(張運起之子)和妻子李俊珍為燒雞產品注冊時,為尊重老人,便將自家製作的燒雞注冊為「落鍋燒雞」。很長時間以來,「落鍋燒雞」主要在阜城縣的王集、霞口、崔廟等農村集市及鄰近的泊頭、南皮、阜城、東光等幾個縣城銷售,因之在那一帶的影響也較大。1993年,第二代傳人李俊珍在天津東北角小五庄的橋頭打出「王集落鍋燒雞」的牌子經營,曾轟動一時。之後的幾年,「落鍋燒雞」應外地老鄉的邀請,相繼在沈陽、石家莊和西安這三個大城市設店銷售,經營時間不長,便以獨特的品質廣泛吸引了當地的消費者,使這一品牌在當地紮下了根。
近幾年,北京奧運村、雲南機場、天津東北角等地陸續有人請「落鍋燒雞」的傳人去那裡合作經營。可見,「落鍋燒雞」這一品牌已聲名遠播。現在許多阜城人都把「落鍋燒雞」作為一種家鄉特產饋贈親友。來衡水的外地客人也在品嘗後買幾只回去,作為禮品送給親友。
8.景縣粉玍大
粉缶(音ga da),這個怪怪的名字對一些人來說也許感到陌生,然而對衡水景縣人來說,這卻是他們很普通的一種傳統食品。它是把綠豆面和成糊狀,在平底鍋上攤成餅,烙一面,待熟後折疊成三角狀或四角狀,然後採用涼拌、炒、燉等方式食用。景縣人吃粉缶的習俗已流傳了五六百年的時間。
永樂初年,一群以李姓居多的山西移民遷到離連鎮不遠的一個地方定居。這里土地貧瘠,李姓居民便以攤缶(當地人將粉皮也歸入其類)、做粉皮等買賣為生。他們攤了粉缶去連鎮、孫鎮等集市上去賣,因做工精細、口感好、份量足,不久便遠近聞名,人送村名缶李。後來,缶李逐漸演變成缶庄。數百年來,做粉缶的技術由缶庄逐漸傳至鄰近的焦庄、趙庄等村。吃粉缶的習俗也逐漸遍及景縣全境及毗鄰的阜城縣幾個鄉鎮。相傳,舊時京津地區售的粉缶也是景縣人製作的。粉缶在歷史上相當一段時期,是以景縣特產的面貌出現的。
1981年景縣地名普查時,缶庄因系生僻字村名,又因該村已發展為蘇、王兩姓居多,遂改名為蘇王莊。如今,蘇王莊的村民早已不靠攤粉缶為生。雖然時代變遷了,「缶庄」人的謀生方式改變了,但他們吃粉缶的習俗一直沒變。每當逢年過節或來客人時,村民們都要做些特好的粉缶,變著花樣做成各種菜餚來招待客人。像蘇王莊一樣,景縣的大多數鄉村也持續地傳承著吃粉缶大的習俗。在景縣鄉間,經常會看到騎著自行車或摩托車賣粉缶大的生意人。城裡的蔬菜門市部也兼賣這種小吃。在景縣的一些酒店,針對當地消費群體的飲食特點,採用現代烹飪方式,把傳統的粉缶做成許多頗具現代氣息的地方特色菜,如糖醋粉缶、醋溜粉缶、缶湯等,很受人們歡迎。一些景縣人在衡水開的酒店也有這種地方特色菜,非常受顧客青睞。
9.棗強鞋底燒餅
棗強鞋底燒餅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棗強縣城一個叫宋善庄的人。民國初年,他在縣城老十字街南頭路東的宋家胡同口支爐烤燒餅。當時,他做的燒餅有三種:一種是死面圓形燒餅,外面扣著芝麻,受熱後鼓起來形似油炸糕;一種是發面圓形燒餅,不帶芝麻;最後一種是鞋底燒餅。當時鞋底燒餅還沒有名氣,賣得不算快。

到宋善庄的徒弟江存波(綽號四麻子)時,鞋底燒餅開始小有名氣。江存波是棗強縣西江庄人,早年跟其遠房叔叔宋善庄學做燒餅,上世紀四十年代中期,他在縣城老十字街開了個燒餅作坊,3年後去了冀縣縣城做燒餅生意。改革開放後,他從棗強縣大食堂出來單干,在老十字街重操舊業。棗強鞋底燒餅的另一個流派是宋善庄的侄媳張淑霞。張淑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縣城老十字街附近烤燒餅,由於她有祖傳的熏肉手藝,便琢磨著把熏肉夾在鞋底燒餅里,使之珠聯璧合,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並越來越受到人們歡迎。如果說張淑霞把鞋底燒餅與熏肉融為一體是一大創新的話,那麼她的兒子宋長雪則在九十年代進行了一次經營上的創新,使棗強鞋底燒餅走出沿用多年的街攤式的經營模式而與酒店經營相結合,登上了大雅之堂。
1997年,宋長雪在棗強縣城東環南頭投資興建了餛飩樓飯庄,經營地方風味小吃——鞋底燒餅和各種炒菜,生意火爆,規模不斷擴大。許多來自山東、山西、東北等地的司機在餛飩樓吃完飯後還把棗強鞋底燒餅帶回家鄉,饋贈親友。十幾年來,從餛飩樓走出的弟子們已有好幾十位,他們大多採用餛飩樓的經營方式,在一些縣城和大中城市打出了「棗強鞋底燒餅」的品牌,作為自己所經營酒店的特色主食。棗強鞋底燒餅已融入祖國飲食文化的大家庭並將持久地散發著誘人的芳香。製作鞋底燒餅的設施不是很復雜,但卻有一套獨特的配方和工藝,而且只有純手工製作,才會烤出風味。
它所需的主要原料有精粉、麻醬、香油、小茴香、煮肉湯。另外,煮肉需要七種中葯配製的調料。所用烤爐是特製的,分上下兩層。把面團做成鞋底狀後,先放在上層的鐺上烙,待至七八成熟時便放到密閉的下層烤,使其外皮酥脆。要根據火侯和火性控制烘烤時間,一般是2~3分鍾。烤好後取出,切開一個口,把已煮好且經過熏制後放在老湯中的肉取出剁碎,放進鞋底燒餅里。這樣趁熱吃,口感外酥里嫩,唇齒留香,別有一番滋味。許多在外地工作的棗強人都對鞋底燒餅情有獨鍾。生活在武漢的棗強籍《平原槍聲》作者李曉明先生,當年在縣城讀師范時,就有時花幾個銅板買鞋底燒餅解饞。
10.郭庄旋餅
郭庄旋餅,是河北獨具風味的熟食,該產品始於元朝,興旺於明朝,在長江以北,郭庄旋餅遍布各城鎮。郭庄旋餅,外焦里嫩,味香不膩,百吃不厭,易於保存。據該縣縣志和山東武城縣志記載,闖王李自成帶領義-戰南北,路經故城,食此餅後,連續稱贊,揚手一揮言道:可為義軍將士隨行食用。此後,此餅以闖王食用,改名為旋餅,成為聞名全國的名吃。

⑵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食堂中有哪些特色美食

本人是礦大大四機械本科的學生,就我四年的經歷來說為大家推薦以下幾道特色美食:
第一是一食堂二樓的地鍋雞。地鍋雞作為徐州本身的特色美食一直深受人們的歡迎。但在學校里依然可以做到如此正宗,如此美味的地鍋雞就只有一食堂二樓了。每天這里的營業都非常火爆,其令人垂涎的香味,完美的色澤與微微辣的口感讓人不僅拍手叫好,可謂是一道最具特色的推薦性美食了。


⑶ 香港中文大學的食堂都有哪些美食

作為一名曾經非常嚮往中大的教大Master!哈哈哈哈哈,跟著室友也是沒少蹭中大美食,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大經典餐品嘻嘻(#^.^#)

1. 甜品

各位愛好甜品的妹子有福氣啦,看下圖,港式油皮大個兒蛋撻,慢慢的蛋心兒,又香又甜,基本上過不了幾天我就要室友給我帶一個解解饞,價格也很美麗哦,3.5港幣一個

另外的聚餐方式就是在家裡自己做啦,我在香港這一年長進最大的就是做飯水平啦真是難以想像呢。但是買菜的話就不要考慮去超市啦,我記得一個捲心菜好像賣18港幣一個,還沒有我一個手大,如果大家住在學校外的話推薦去街市買菜。香港的水果也很便宜,很多熱帶水果,多數都是按個數賣,我記得15港幣可以買6個獼猴桃,大木瓜20港幣3個,比內地的水谷還要便宜。

如果大家還有什麼其他問題可以留言給我,學校外的美食我也可以推薦給大家,包括學校的一些情況,路線和政策類的問題,看到會回復的哦

⑷ 有沒有什麼好玩的手機烹飪游戲,不聯網的

不知道你會不會習慣像素單機游戲
強推開羅系列的創意蛋糕店,吃貨大食堂,開羅拉麵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