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幼師應該如何組織好托幼機構的日常生活活動
「幼兒園教學活動的組織與互動」是師幼之間不斷進行著的一種生命之間的溝通和交往,活動過程定位在教與學之間的相互交往、相互影響的動態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通過重新建構新型的師生關系,優化互動方式,形成交互影響,不斷產生思維「共振」,達到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目的。
活動組織中有關師幼互動的常見問題
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常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同樣的一份經典的活動方案,由不同的教師執教會產生不同的活動狀態。由此可見,一個成功的教學活動,除了要制訂合適的目標,精心設計活動過程外,教師在教學現場的師幼互動水平、處理預設和生成的能力等,也是影響教學活動質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組織活動的能力也是反映教師專業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
教師與幼兒互動的能力直接影響著活動組織的成效,那麼幼兒教師是否能夠認識到「互動」的重要性?他們又是如何理解「互動」的呢?通過調查與訪談,我們聽到了以下幾種聲音:
1.互動其實是烘托教學氣氛,氣氛好,就會覺得互動好。
2.互動太難了,有天賦的教師才能做得好,一般教師學都學不會。
3.互動就是經驗積累的成果,需要一定的教齡作為鋪墊,年輕教師要慢慢學。
4.互動很簡單,無非就是幼兒興奮點、開心點,教師靈活點、反應快一點。
通過觀察和了解教學實踐,我們發現,在新課程全面推廣的今天,雖然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都會特別關注師幼互動的效果,但對於「互動」理解上的偏差,導致教學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一些「失真」的「互動」。
1.形式化互動:表現為互動實質的缺失。教師與幼兒兩者之間相互扮演著互動的角色,但是彼此間的互動只有形式沒有實質性的內容,具體表現為只「議」不「思」、只「說」不「聽」。
2.單一性互動:表現為互動形式的失當。教師力圖從「獨白」走向「對話」,使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成為活動的主要形式,幼兒之間的互動較少。
3.偏向性互動:表現為互動對象的選擇上。教師在選擇互動對象上有著明顯的傾向性,相比較而言,能力強的幼兒獲得更多與教師互動的機會,在互動內容和時間的分配上也存在著「因人而異」的現象。
我們的思考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主要從三個方面著力研究,如何建立積極、適宜、和諧的師幼互動,從而改善幼兒園活動組織的現狀。
(一)關於教學情境與氛圍營造
「情境」問「教學具」:「活動中,你會跟著我走嗎?」
「教學具」反問「情境」:「那你會跟著幼兒走嗎?」
「情境」回答:「不會,我是跟著教材走的。」
「教學具」斷然答道:「那我就不一定跟著你走了。」
情境與教學具最初是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預先設計與准備好的,但隨著活動進程的推進,教學情況可能會發生多種變化,此時情境與教學具應該注重現場的幾種即時變換:
1.關注情境與教學具在現場中的合理性,充分把握內容的活動因素和幼兒的思維現狀,充分利用幼兒原有的生活經驗。
2.讓情境與教學具呈現階段性,根據幼兒在現場反映出來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及時利用或創設情境,巧妙改變教學具,從而吸引幼兒,盡量讓幼兒由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情感的滿足,進而成為推動幼兒進一步學習的動力。
關鍵點:吸引幼兒的有時不是教學活動的內容,而是教師本身
良好的師幼關系能拉近師幼的距離,使教與學之間有效連接起來,使幼兒能夠充分學習與發展,要實現這樣的「師幼互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
1.接受幼兒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並通過溫暖而富有感情的互動表達對每個幼兒的接受。
2.處理好影響幼兒主動性的各種因素,想方設法引導幼兒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通過知識、情感、態度、需要、興趣、價值觀等方面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范等廣泛的信息交流,實現師幼互動,並通過生生互動,相互影響,相互補充。
3.教師與幼兒的互動必須藉助於有效的媒介,如語言、行為、態度或肢體語言,以及使用目光接觸、表情、手勢等非語言行為與幼兒溝通。
總之,良好的互動是師幼心靈的溝通,有效組織與實施活動必須要把握好幼兒的本體需求,以情動情,引入情境。
案例呈現:情境介入——區域游戲「拼圖角」
「拼圖角」的材料包括:第一層次——木質積木的拼圖(9~12塊);第二層次——帶底板的紙質拼圖(底板上有和拼圖輪廓一致的輪廓線);第三層次——沒有任何提示的散裝拼圖(40~60塊)。
情境一:今天,倩倩第二次來到「拼圖角」,她已經兩次完成由9塊木質積木組合而成的拼圖了,這時她抬起小腦袋說:「老師,我拼好了!」(此時倩倩的言下之意就是,我沒有事情可以做了,卻沒有注意到邊上的紙質拼圖。)
教師介入:摸摸倩倩的小臉,有點「誇張」地表揚她:「哇!倩倩拼得那麼快呀!我們一起數數這幅拼圖一共由幾塊積木組成?」同時,引導倩倩向旁邊也在玩拼圖的幼兒介紹她的成功經驗。
教師介入情境的意義:1.和幼兒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悅並幫助幼兒一同數數;2.通過提問,將幼兒的經驗傳遞給同伴,既增強成功者的自豪感,又間接起到示範的作用。
情境二:教師指著邊上的紙質拼圖,對倩倩提出新的挑戰:「倩倩,試試看別的拼圖,行嗎?」過了一會兒,倩倩還是沒有成功,教師發現倩倩直接選擇第三層次的拼圖了。
教師介入:倩倩,仔細看一看,這里有兩種拼圖,你可以先選擇一種簡單的,你看這一種底板上有輪廓線的,好像簡單點,你先試試這種。
教師介入情境的意義:當幼兒由於選擇了超越自己現有水平的操作材料而影響活動成果的時候,教師應該及時介入幫助幼兒尋找更適合自己活動的操作材料。
通過這則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如何保證教師介入情境的有效性,並形成良好的師幼互動,教師要注意:
首先,在區域活動中教師的有效介入要綜合分析區域的預設目標、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當前的活動情況,對幼兒的行為、語言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並及時做出有效反應。
第二,介入過程中教師的語言表述要簡潔、清晰和明確,同時要起到示範作用。
第三,材料是師生互動的中間媒介,材料的傳遞性、層次性和合理性,決定著幼兒活動挑戰度的適宜性。
第四,操作活動中教師的介入應該基於仔細的觀察與分析,介入應該是間接的、適時的。
最後,教師恰當地運用肢體語言,除了給幼兒親切和溫暖的情感體驗外,也讓幼兒在間接的幫助中得以感受成功的體驗。
(二)關於巧問與有效調控
「預設提問」對「現場巧問」說:「世界有了規范和統一,才那麼美麗。」
「現場巧問」反駁「預設提問」:「世界有了改變和創新,才那麼美麗。」
「世界」說:「別爭了,你們都是我最親近的人。有了你們,我才美麗。缺了任何一個,我都會遜色。」
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時往往會根據活動預設進行提問,但是在活動中完全按預設好的問題實施卻不一定起到好的效果。所以,組織教學活動需要根據實際的情況,適時、適當地調整預設的問題,而提問的適切性直接影響著教學活動品質的高低。因此,根據教學現場的實際情況,通過巧問和追問引導幼兒針對各種問題進行思考,形成有效的師幼互動和生生互動,有效調控教學現場,這是教師相當重要的專業能力。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要注意:
1.傾聽是巧問的前提,教師善於傾聽幼兒,包括傾聽幼兒的妙想,傾聽幼兒的童心,傾聽幼兒的錯誤,傾聽弱勢幼兒的聲音等。
2.現場的巧問應抓取即時的素材,抓住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多用激勵、接納等語言增進教師與幼兒互動的行為,有效引發幼兒的比較和思考。
3.充分有效地運用「追問」,展現幼兒的思維過程,引導幼兒發現問題的「真跡」,這樣既能了解幼兒探索知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又能使幼兒感到問題的所在,使幼兒的思維活動由此得到啟動。
關鍵點:重視環節,亦要重視細節處理來調控教學現場
細節,存在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樣也存在於教育過程中。這些細節,因其小,往往被教師所忽略。但是,如果你敏銳地捕捉住它,並用心去分析它,你會發現某些細節真實地反映了教師的觀念,並且能夠決定教育教學行為的成敗。
捕捉細節重在「准」字,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令教師始料未及的錯漏,這些錯漏有時是生動而真實的,也能成為有價值的學習資源,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資源,發揮自身的教學機智,審時度勢,及時調整教學預設;細節調控重在「活」字,課堂教學中的細節調控有課前預設的,也有動態生成的,有意識地捕捉有價值的細節,或者創造精彩的細節,可以生成教育智慧,增添教學活力。
案例呈現:有效追問——科學活動「烏龜能搬走蛋糕嗎」
科學活動「烏龜能搬走蛋糕嗎」有兩幅圖片:第一幅圖片上蘋果和蛋糕比輕重,結果蘋果比較重;第二幅圖片上烏龜搬走了蘋果,剩下了蛋糕。當幼兒觀察了兩幅圖片後,教師提出問題:你認為烏龜能搬走蛋糕嗎?為什麼?幼兒在思考之後,得出的結論不同。有的認為「能」,而有的認為「不能」。笑笑說:「我認為能。因為蘋果比蛋糕重,所以烏龜能搬走蛋糕。」笑笑的判斷說明他理解了兩幅圖片隱含的內容,但他的表達又缺乏邏輯性和條理性,因此教師進行了連續的「追問」。
師:哪一幅圖片告訴你蘋果比蛋糕重?
幼:第一幅圖片告訴我,蘋果比蛋糕重一點點。
師:第二幅畫又說明了什麼問題?
幼:第二幅畫告訴我,烏龜搬走了蘋果。
師:為什麼烏龜能搬走蘋果就能搬走蛋糕呢?
幼:既然烏龜能搬走比蛋糕重的蘋果,它就一定能搬走比蘋果輕的蛋糕。
教師連續的「追問」層層遞進,效果比較好。一方面,通過連續的「追問」,將幼兒思考問題的邏輯過程呈現在大家面前,教師可以有目的地引導、幫助幼兒學會進行有條理的思考,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另一方面,通過連續的「追問」,又能幫助幼兒學習根據圖片的順序,有條理地進行觀察、分析、思考與推理,並幫助幼兒不斷調整自己的口語表達,有利於發展幼兒語言表達的流暢性。
通過「追問」將某一個幼兒的想法呈現在大家面前,不僅使教師了解了幼兒的思維過程,同時也為大家提供了「傾聽、理解他人想法」「發現他人問題」「同伴互相質疑」等師幼、生生互動的環境。
可見,教師「追問」得當,是進行有效師幼互動的關鍵。過程中,教師必須思考「追問」的適宜、適時和適度,以提升「追問」的質量。
(三)關於生成與積極回應
「回應」對「生成」說:「感謝你有那麼多新空隙讓我鑽,給了我填空的機會。」
「生成」回答道:「千萬別把留給幼兒思維的空間填滿了,記住,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應」若有所思:「噢,我的回應是為了幼兒的生成。在你的眼裡,我並不復雜。」
有位學者說:「追求個性化是生命生長的本然回歸,每個人的個性都趨於一個模式,這美好的世界便走向死寂,每個個體生命的存在將索然無味。」要真正實現個性化的教育,享受生命化的教學,讓每個幼兒都快樂成長,教師的預設必須留有空間。因為教學過程的變化、動態和生成會使幼兒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性、興致等在活動中得以充分展現,教學活動才能在動態推進中靈活展現出一片詩意的精彩。教師應該注意:
1.巧妙轉拋來自幼兒的「質疑」。教師應該及時捕捉來自幼兒的疑問,巧妙地引用這一「質疑」的情境,採用「拋接球」的回應方式,把問題拋向全體幼兒,引起同伴共同參與討論。
2.有效梳理幼兒凌亂的回答。教師面對個別幼兒表述不清的時候,必須讀懂幼兒到底想要表達什麼,並聯系活動目標進行梳理,引導或幫助其表述完整,又不違背其原意。這樣的回應既能有效地推進活動目標的達成,又能激起幼兒的積極情感。
關鍵點:教師應具有敏銳的判斷力,隨情境變遷調整,依現場實際而改變
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幼兒,因此教育過程往往具有三分之二的不確定性。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中,經常會碰到一些「節外生枝」的現象,這是在尊重幼兒所思所想的教學情境中常常會出現的師幼良性碰撞,接不接幼兒拋過來的「球」?對於幼兒生成的內容教師都要進行回應嗎?這時,教師一定要進行價值判斷:
1.生成的內容是否是大部分幼兒感興趣的,並和當前的活動有相應的聯系,教師應以敏銳的眼光去發現、分析、捕捉。
2.生成的內容是否能引起幼兒認知的沖突且貼近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教師要判斷幼兒可能達到的「最近發展區」。
3.生成的內容是否有利於幼兒的長遠發展。
哪些內容應該即時回應、調整預設,哪些情況下需要延遲回應,後續生成。只有教師首先進行准確的判斷,才能有效地應對生成,使師幼主體精神得到充分體現,使活動變得更有意義。
案例呈現:多種回應——大班活動「站圈」
在活動中,當幼兒根據「戴眼鏡和不戴眼鏡」「男孩和女孩」「穿背心和不穿背心」這三種不同的分類方式,分別站了三次圈後,坐在下面的幼兒也按照自己的判斷記錄了三次。當所有的幼兒展示自己的記錄內容後,只聽一個幼兒說:「我們都記錄了三次,可是辰辰卻記錄了四次。」面對來自幼兒的質疑,教師採取了以下回應。
師:你們看得出他記錄的是什麼嗎?為什麼你們覺得他會有四次記錄呢?
師:辰辰,你能說說你記錄了哪四次嗎?(當辰辰說完後,教師沒有直接進行判斷,而是繼續提問。)
師:「大家聽清楚了嗎?你們認為他的記錄怎麼樣?
師:第一次小朋友是按照什麼不同來站圈的? (請幼兒再一次站圈進行驗證。)
師:辰辰的問題在哪裡?
師:辰辰,你怎麼看出來是按「穿黑衣服和不穿黑衣服」來站圈的呢?
師:那麼第一次站圈,小朋友是按照什麼不同分別站在兩個圈中的呢?(把個別幼兒的質疑拋給全體,引起大家的思考。)
辰辰:我記錄了四次,第一次我認為是「穿黑衣服和不穿黑衣服」這個不同;第二次是「男孩和女孩」這個不同;第三次是「穿背心與不穿背心」;第四次是按「戴值日生牌子和不戴值日生牌子」這個不同。
小祺:我認為不對,我們第一次不是按「穿黑衣服和不穿黑衣服」站圈的。
小鈴:第一次是按「戴眼鏡和不戴眼鏡」。
辰辰:我看到安安穿黑衣服,其他人不穿黑衣服。(原來辰辰是在同一個圈中尋找不同,顯然辰辰的問題出在沒有理解游戲規則。)
緣緣:我認為辰辰錯了,站圈的游戲規則是不能在同一個圈中找不同的。
安安:我認為第一次站圈不是根據「穿黑衣服和不穿黑衣服」,而是按「戴眼鏡和不戴眼鏡」來站的。
面對幼兒的「錯誤」,教師沒有直接幫他糾正,而是敢於剖析幼兒的「錯誤」,敢於在幼兒面前及時捕捉來自幼兒的疑問,巧妙地引用這一「質疑」的情境,採用「拋球」的回應方式,把問題拋向全體幼兒,引起同伴共同參與討論。通過這一回應方式,了解了造成幼兒產生「錯誤」的原因,是由於幼兒不理解游戲規則。這種回應方式既有效地幫助辰辰理解了「站圈」的游戲規則,同時又一次強化、重申了游戲規則,有效推動了討論活動的開展。
在研究中我們認識到,有效的師幼互動雖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但提高師幼互動質量取決於眾多復雜的因素,尤其取決於教師長期積累的獨特的教育智慧,這也是我們實踐者今後應當不斷追求的目標
『貳』 圖中有爸爸媽媽小朋友還有桌上放著一個蛋糕看圖寫話應該怎麼寫
看圖寫話。
《小明的生日》 芊芊語言, 2020/7/4
上周末是小明的生日,小明的生日願意就是和爸爸媽媽一起過生日。
以前爸爸總是很忙,已經好幾次沒有陪小明一起過生日了。今年的生日剛好在周日,忙碌的爸爸早早地調整了工作安排,決定要好好陪小明過生日。
媽媽給小明訂了他最愛的超人蛋糕,買了他最喜歡玩的積木。小明許了一個願望,就開開心心好和爸爸媽媽一起吃蛋糕了。他覺得今年的生日過得真開心。
『叄』 請問這道題怎麼做
求答案 ?一筐雞蛋: 1個1個拿,正好拿完。 2個2個拿,還剩1個。 3個3個拿,正好拿完。 4個4個拿,還剩1個。 5個5個拿,還剩1個 6個6個拿,還剩3個。 7個7個拿,正好拿完。 8個8個拿,還剩1個。 9個9個拿,正好拿完。問筐里有多少雞蛋? 1個1個拿正好拿完,3個3個拿正好拿完,7個7個拿正好拿完,9個9個拿正好拿完,框子里雞蛋的個數是4*9=63的倍數。 2個2個拿剩1個,5個5個拿剩餘1個,個位數是1。所以從以下數中找: 63×7、 63×17 、63×27 、63×37…… 所以最小數是441個
『肆』 星黛露積木第一步怎麼拼慢動作
摘要 先用積木搭起來蛋糕的底部,在疊加成圓形,然後再用積木搭幾個造型
『伍』 不適宜與積木區鄰近設置的活動區是
是指幼教方面的區角游戲?我找到一個詳細的資料,不過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相關網址我也給你留下來了五、常見的活動區角及功能1、生活區:主要功能是通過各種生活模仿性操作與練習,發展孩子編、系、扣、穿、夾等基本生活操作能力(投放材料見圖)。2、語言區:主要功能是通過圖書、圖片、頭飾、手偶等的觀察、操作、拼擺等講述活動,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投放材料見圖)。3、美工區:主要功能是通過撕、貼、剪、畫、捏、做等美術操作表現活動,發展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及欣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投放材料見圖「快樂塗鴉天地」)4、科學區:主要功能是通過各種科學小游戲及數學操作活動,從小培養幼兒對科學探索的興趣,發展幼兒數學能力和動手操作等能力(投放材料見圖)。5、建構區:主要功能是利用積木、酸奶盒、易拉罐、紙盒、玉米瓤等進行的建構游戲活動,培養幼兒的空間知覺,發展幼兒的空間想像力、動手操作及交流合作能力(投放材料見圖)。6、角色游戲區:(1)涵義:角色游戲是幼兒通過扮演角色,運用想像,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游戲。主要有:開心娃娃家、小小美發屋、娃娃超市、快樂美食城、快樂小吃吧等。(2)主要功能:是通過模仿各種社會活動,有助於幼兒學習各種社會性行為,發展交往能力,培養幼兒的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3)角色游戲的指導:A.確定游戲主題:在確定游戲主題與內容時,要充分聽取孩子們的意見,根據孩子們的興趣點討論確定游戲主題。B.制定游戲規則:在角色游戲中教師應首先指導幼兒制定游戲規則。例如:游戲前引導孩子們討論:扮演的角色在游戲中要做些什麼?要怎樣做?等等,保證游戲有序地進行。C.幫助兒童豐富有關各行各業的知識:可通過故事、討論、圖片展示、社區參觀等形式,豐富幼兒關於各行各業的知識經驗,促使游戲不斷地向更深層次發展。D.靈活選擇間接參與或直接參與的形式進行游戲指導角色游戲中,教師應以間接指導方法為主,幫助幼兒組織和開展游戲。一次在玩醫院的游戲中, 扮演「護士」的幼兒起初只知道做量體溫、發葯、打針等工作。老師就啟發幼兒想一想:「護士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 還可以為病人做哪些事呀」引導「護士」去主動關心病人, 攙扶病人, 叮囑病人吃葯等等。游戲中教師還可直接參與到游戲中,扮演角色,促進游戲情節的發展。例如:有一次在游戲中,老師發現醫院裡面的醫務人員多出來了,就以一位病人的身份參與到游戲中,扮演一個不懂怎麼掛號的病人,需要導醫人員的幫助,引導幼兒添加一名引導員,豐富了游戲的情節,也讓空閑的孩子有了自己新的角色扮演。在角色游戲中教師既是活動的引導者,又是活動的支持者,因此,教師要巧妙地轉換好自己的角色,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游戲的發展。(4)角色游戲中的隨機教育一、當游戲內容貧乏時,老師要啟發、誘導,幫助幼兒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游戲內容。例:超市與加工廠。二、當角色之間有沖突時,老師要及時協調,保證游戲有條不紊地進行下去。三、當幼兒對游戲失去興趣時,老師要及時幫助幼兒拓展思路,深化游戲主題,不斷地創新游戲情節,提高幼兒對游戲的積極性。例:「肯得雞」四、教師要積極參與幼兒的游戲活動,很好地融入游戲之中,適時地介入游戲,控制游戲節奏,使角色游戲順利開展。8、益智區:主要功能是通過棋類活動、拼圖活動等益智類游戲活動,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等。9、音樂表演區:主要功能是通過各類表演活動,發展幼兒的音樂感受力及音樂表現能力,體驗音樂活動的樂趣等。六、區角內容的設置1、根據幼兒年齡特點設置區角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因此,區域活動中應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特點投放不同層次的活動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具有年齡特徵。根據幼兒發展的不同需求引導幼兒開展系列區角活動,促進幼兒綜合素質的發展。例:建構區,結合小班幼兒善於模仿的心理特點和小肌肉群不夠發達的生理特點,可為他們提供體積大,便於取放,類別相同的建構材料。而大班幼兒動手能力強,思維敏捷,在提供建構材料時,則要注重多樣性和精密性,以滿足他們的探究和自主發展的需求。社會性區角在設置上也應注意針對性,角色簡單、分工明確的娃娃家應設在喜歡模仿、社會經驗欠豐富的小班,利於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超市購物可鍛煉幼兒的分類、計數、交往等綜合素質,可設在中大班。醫院、郵局、理發店、銀行這些社區的服務設施是幼兒在日常社會生活中所經常接觸到的,便於幼兒的社會性成長,可設在大班,讓幼兒在充分參觀、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地開展。2、根據幼兒興趣點設置區角區域活動是一種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指導、支持為輔的活動,在區域活動中,我們會發現幼兒的已有經驗、能力、興趣及性格方面各有不同,會表現出不同的興趣點。如有的區域男孩喜歡,有的區域則是女孩的天地,有的喜歡科學區,有的則喜歡美工區,不同年齡的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興趣點也在不斷的轉移。因此,我們在設置區域時應根據幼兒不同的興趣點設置不同的區域。3、與日常教學活動有機結合無論是什麼游戲活動,孩子們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可以藉助設置自由、開放的區域活動促進每位幼兒綜合素質的提高。應將日常未完成的教學內容、幼兒感興趣的教學活動在區域活動中繼續進行,滿足幼兒的活動慾望,鞏固掌握相關的知識經驗。例:數學區、語言區、美工區等區域活動便可以結合正在進行的主題活動來設置。七、區角游戲環境的開發與創設在區角游戲環境的開發與創設過程中,可因地制宜地利用園內樓道、走廊、過道、樓梯角落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立體空間,設置公共游戲區,打造富有童趣的、充滿教育的、立體的、豐富的園內環境。同時根據教育目標和幼兒發展水平,各班級可創設具有開放性、操作性、多變性、實用性的活動區角環境,投放不同層次的活動材料,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願和能力,以操作、擺弄、探索、表現為主的方式進行個別化的自主學習活動,充分發揮孩子的主體性,有效地促進孩子的自主發展。(一)區角標志的選材與製作本區域標志利用廢舊席子裝飾串接而成,經濟、實用。本區域標志利用廢舊掛歷紙和包裝盒製作懸掛形成,方法簡單,製作簡便。本區域標志利用廢舊藤筐懸掛製成,經濟實用、稚拙可愛。本區域標志利用硬質包裝盒剪制懸掛而成,經濟實用、醒目,裝飾性強。本游戲區標志利用蛋糕盒、舊席子簡單裝飾懸掛而成,經濟實用、醒目,裝飾性強。本游戲區標志利用舊席子、掛歷紙棒簡單裝飾懸掛而成,經濟實用、醒目,裝飾性強。本區域標志利用舊車圈、裝飾紙製作懸掛而成,夾放、更換方便,美觀醒目。本區域標志利用廢舊綠紗製作懸掛而成,經濟實用、裝飾性強。本區域標志利用月餅盒、裝飾紙製作懸掛而成,美觀實用。本區域標志利用扇子塗色裝飾製作懸掛而成,美觀實用。本區域標志利用竹竿、麻繩、蠶蛹裝飾製作懸掛而成,美觀質朴。本區域標志利用蠶蛹裝飾製作系掛到欄桿上,美觀實用。本區域標志利用衣架、小葯瓶裝飾製作懸掛而成,美觀實用。該游戲區選擇標志板塊,巧妙利用舊水彩筆筆身做成小插筒,孩子入園後根據自己的興趣將放在接送卡袋中的帶有自己頭像的小棒插入今天想玩的游戲區筆筒內,該區域插齊後表明該游戲區域人已滿。設計巧妙,方便實用。(二)游戲材料的投放區角活動中,材料是幼兒活動的對象,與幼兒的年齡特點、經驗、能力和需要相適應的材料,能激起幼兒對學習的主動性,使他們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主動觀察、發現問題,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在區域活動中,材料的投放既重要又復雜,它的重要性體現在缺少材料,就會影響區域活動的正常開展;復雜性體現在既要滿足幼兒的興趣探究,還要保證幼兒取得與教育目標一致的探究結果。1、注重自然資源、廢舊資源的開發與利用。(1)自然資源:花、草、落葉、樹枝、稻草、果實、種子泥巴,還有各類花生殼、瓜子殼、開心果殼等豐富活動的材料,都可以運用在語言區、科學區、美工區等區域中。(2)廢舊資源:泡沫、各種紙板、廢舊裝飾紙、易拉罐等等,例如中二的快樂美食城角色區,家長和老師一起動手,利用各種廢舊材料,有泡沫、各種紙板、廢舊裝飾紙等,設計製作了海鮮類、飲料類、面點類、燒烤類、砂鍋類等近50個不同的品種,非常豐富。2、注重材料的安全性和藝術性區域材料的製作和投放,要堅持安全第一的原則。選擇無毒、無味、對幼兒無傷害隱患的製作原料且製作前進行徹底的清潔消毒;材料應是圓滑的、柔軟的、無尖角的。在保障安全的基礎上,注意包裝和製作的藝術性。選擇彩紙、絲帶、質地柔軟的絨布、包裝紙、美工紙等輔助材料進行裝飾、改造和藝術加工,注意操作材料的色彩搭配和便於操作。(附圖片)3、注重材料的目標性和探究性教師投放材料豐富程度可直接關繫到幼兒活動質量,活動區材料投放應該是豐富多彩的,然而,豐富的材料並不等於越多越好,多則濫,濫則泛。幼兒注意力具有不穩定性,過多過雜的材料投放,盡管能吸引幼兒投放活動,但也易造成幼兒玩得分心。在投放材料時,應考慮材料與活動目標的關系,根據近階段的主題目標和幼兒的活動需求及時投放活動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加強材料投放的針對性、目的性和科學性,並依據對幼兒活動的觀察,進行定期更換與補充。活動材料還應具有探究性。材料的探究性能引發幼兒動手、動腦,支持幼兒與活動環境的積極互動,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對客觀事物進行動手操作和動腦思考。4、注重材料的針對性和計劃性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因此,活動區角中應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特點投放不同層次的活動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具有針對性和計劃性。5、注重材料的層次性和動態性材料的層次性:不同的幼兒,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甚至同一年齡的幼兒,也存在著能力上的差異,而且發展速度也不一樣。所以我們在提供材料時,千萬不能「一刀切」,既要考慮「吃不了」的幼兒,還要兼顧到「吃不飽」的幼兒,盡可能多地提供有較強操作性、趣味性、可變性的材料吸引幼兒的主動探索,使每一個幼兒都能在適宜的環境中獲得發展。材料的動態性:材料的提供不能一成不變,而要根據教育目標和幼兒的發展需求,定期不定期地進行調整、補充。例:圖書區。另外注意區角之間材料的組合、使用。各個區角活動材料之間往往存在著互動作用,教師在投放材料的同時還應考慮到材料之間的組合、使用。(例:糖果加工廠與超市)八、區角活動的組織與指導(一)目前區角活動中主要存在問題:◆活動內容更新不夠。◆材料投放層次性不夠,更新不及時。◆游戲指導針對性不強,有效指導、互動不夠,游戲停留在孩子原有水平,促幼兒主動發展不夠。◆忽視游戲評價。◆材料收拾整理有序性不夠。(二)具體指導的方法:1、活動空間的設置活動區設置是要善於利用班級環境的地理因素,既要考慮到幼兒之間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間互不幹擾,從而使幼兒能專注投入某一活動,充滿自信地探索問題。 (附:圖片)區角活動設置時師生共同商量,要讓幼兒做主,讓幼兒成為區角的主人,由幼兒決定怎樣布置,並多採用固定和靈活設置相結合、動靜分區的方式,創設豐富多彩的、多功能的具有選擇自由的區角,讓每個幼兒有機會自由選擇,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例如:一般將較為安靜的區角可安排在室內:如語言區、數學操作區;相對會發出較大聲音的活動安排在靠近門口:如表演區、體育區、科學區、動手區等,並根據游戲情況靈活調整。社會性角色區角一般可以相對固定,如小醫院、百貨商店等,可相對固定在教室或室外某一區域。另外,要讓環境說話,讓幼兒與環境互動起來。充分利用走廊、牆壁等展示與游戲主題相關的資料、照片、孩子的美術作品、操作游戲材料等等,增進孩子們與環境之間的有效互動。2、活動規則的制定活動區的設置為幼兒提供了自主學習的機會,與之相生的規則意識就顯得重要了,如果沒有了規則,那麼我們的活動區只能成為幼兒隨意遊玩的場所,不能發揮出區角活動的優越性。在活動區設置好後,可以通過和孩子共同商討、共同制定區角活動規則。規則一但形成就要嚴格要求幼兒遵守,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規則意識。(附:圖片)3、區角活動的一般組織過程(1)區角介紹。(2)幼兒自主選區。(3)幼兒自主游戲,教師個別指導。(4)游戲評價。(5)收拾與整理。4、游戲指導(1)創設寬松、和諧、自由的活動氛圍區角活動氛圍寬松,形式多樣,幼兒可自由選擇玩什麼和怎麼玩,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獲得經驗,體驗成功和愉悅,因此在區角活動中,當孩子們真正開始游戲時,教師要注意充分尊重幼兒,讓孩子們按自己的意願,自主選擇、自由交換游戲內容,創設寬松、和諧、自由的活動氛圍,激發幼兒探索的願望,培養幼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而教師只是做到調劑的作用,個別組過於擁擠時在和幼兒商討、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做好協調工作。「你今天到另外一組去玩好嗎?」 在和孩子商討時會遇到各種不同的反應,有的主動換組,而有的就爭執不下,那麼這時便需要教師賦有教育機智,一個小游戲便可以解決。(2)做孩子活動的觀察者、引導者、支持者、幫助者當幼兒自主選擇操作材料時,教師不僅應成為幼兒游戲的好夥伴、好搭檔,還應當成一位細心的觀察者,了解幼兒在活動中遇到的問題,要信任幼兒、耐心等待,要學會以多種角色出現給予幼兒適宜的幫助與指導,要讓幼兒充分地活動探索、嘗試、發現、交流和分享,使幼兒在自我學習、同伴間相互學習啟發下培養能力獲得經驗。而且教師還應是一個引導者、支持者和幫助者,採取設疑、提建議等靈活隱性的方式支持幼兒的活動,給幼兒留出充分探索、質疑的時間和空間。通過觀察和參與游戲,從孩子的操作中發現新問題,產生新思考,生成新課程,從而為下一次的材料投放有了新的目標和針對性。5、游戲評價以鼓勵為主,實施開放式評價。(1)幼兒自我評價讓孩子們圍繞介紹今天玩了什麼游戲、最喜歡什麼游戲來講評,讓幼兒積極參與自我講評,在同伴的面前大膽講述自己的游戲過程,增強講述能力,增進自信心。如教師引導孩子講述:「你玩了什麼游戲?你是怎樣玩的?」充分尊重幼兒,讓孩子們自我介紹。(2)整體評價。教師在觀察、反思整個區角活動情況基礎上,可有目的地讓操作過程中有創意、表現突出的孩子來講解「自己是怎樣玩?」或「她的做法有什麼不同」,讓幼兒在相互學習、互相展示、補充講述中通過反思自己的行為、方法、結果來促進自我意識的升華、自尊心的建立、自信心的發展、個性的張揚,為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通過講評引導幼兒討論解決游戲中存在的問題。如大班「娃娃超市」游戲講評時,反映很熱烈,不少孩子感到近幾次玩的興致不高,並且超市的顧客、售貨員到各區亂串門的現象,影響很不好。於是教師引導孩子們分析原因:有的孩子說:超市不好玩,買完東西就沒事可幹了,也有的幼兒提出亂竄門現象不好應改正,老師這時抓住時機,和幼兒一起探討下一步該怎麼辦?讓幼兒想辦法改進區角活動的設置。通過開放式講評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6、活動後的整理為了材料的取用方便,同時也為了養成孩子們良好的習慣,每次活動結束後所有區域的活動材料的收拾整理,要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可以採取各區角專人負責,也可以讓幼兒輪流負責當材料負責人,統籌安排整理。區角活動材料的整理需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材料要分門別類收拾,便於幼兒今後的使用與歸還。二是要求幼兒收拾整理時細心觀察,如將壞的材料作上標記,將下次所需材料畫在專用本上等等,以便老師根據標記和記錄能夠在下次區角活動前及時調整、補充,使之更具有目的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陸』 星黛露積木第一步怎麼拼
先用積木搭起來蛋糕的底部,在疊加成圓形,然後再用積木搭幾個造型
『柒』 如何激發孩子的想像力
想像力是人類獨有的才能,是人類智慧的生命線。在創造發明和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想像力是一切希望和靈感的源泉。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每個孩子都是極具想像力的天才。還未經文明熏染的孩子,其思維模式還沒有被納入社會公認的體系中,他們天馬行空、稀奇古怪的想法其實正是可貴的想像力的火花。魯迅說過:「孩子是可敬佩的,他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到天空,他想潛入蟻穴。」在品品很小的時候,媽媽從網上下載了《寶寶異想世界》的曲子,經常放給品品聽。樂曲很好聽,很輕柔委婉,連媽媽都百聽不厭。品品稍大些,媽媽和她一起根據故事情節表演感興趣的故事。 品品扮演小刺蝟,一塊毛巾當桌布,藏在桌布下,媽媽是大灰狼,用手摸桌布下的小刺蝟;一個紙箱子當大木頭箱子,品品是小猴子,藏在裡面。當大灰狼打開箱子,她就將手在空中做拋撒沙土的動作,大灰狼趕忙捂著眼睛逃跑了。 品品最喜歡火帽子、跳跳蛙和紅袋鼠了。只要穿上帶拉鏈的衣服,品品肯定會像跳跳蛙一樣,很瀟灑地打開衣服,故意露出裡面口袋裡的「棒棒糖」,媽媽會配合著說:「哇!這么多棒棒糖!給我一個。」品品很爽快地拿出來給大家發,自己也裝作吃得很香的樣子。 奶奶給品品買了把小藍傘,小傢伙特別喜歡。媽媽也湊過來和品品一起玩。 「嘩——嘩——嘩——下雨了。怎麼辦?媽媽沒打傘。」 「和我一起打。」品品將傘移了過來。 「奇怪,路邊那是誰躲在電話亭里?」媽媽故意用手向房子一邊指著問。 「是跳跳蛙!」小傢伙配合道。 「哇!快看,小豬向我們這邊跑過來,它怎麼沒有打傘呀?」 「快來,快來!一起打傘。」品品作招呼小豬狀。 表演了一陣子,有些累,剛坐下,小傢伙用手比畫著,嘴裡喊著「嘩——嘩——嘩——」,呵呵,示意媽媽又下雨了,還要表演,看她興致那麼高,媽媽也來了精神。 去公園,品品最喜歡開車。運動公園里有停放一排的觀光車。品品每次都要坐在駕駛座位上握著方向盤玩開車游戲。比如正在開車,想像前面馬路中間有人在放風箏,品品趕快剎車、摁喇叭等。生活中類似的親子游戲很多,經常玩,品品也很喜歡。這些活動無形中培養了孩子的想像力,也增進了母女的感情。在教育界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評價:中國孩子的知識基礎扎實,但想像力不足。那麼,我們孩子的想像力到哪裡去了呢?事實上,想像力是每個人都具備的一種認知能力,並非偉人、奇人或者外國孩子所特有,但為什麼我們孩子的想像力就是不足呢?其中一個原因當然是「個別差異」,也就是說想像力與其他能力一樣,人與人之間本來就有差異,但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卻是「人為的束縛」或者「人為的忽視」。 上小學的孩子的想像力是最豐富的。正因為小學孩子單純天真,思維較少束縛,所以可以自由想像。作為媽媽,應努力發現和挖掘生活中蘊涵想像力的因素,創設想像情境,盡心呵護想像的幼苗,努力培養孩子創造性的想像力。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強烈的活躍的想像是偉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屬性。」小學孩子在學習各門課程中都要藉助想像力。沒有想像力,孩子將難以理解教材中的圖形、概念,寫作文也不會有形象生動的描寫。想像力還直接關繫到孩子創造力的發展,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從想像開始的。 【媽媽應該這樣做】 要提高小學孩子的想像力,媽媽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指導孩子豐富頭腦中的表象儲存。 表象是外界事物在人的頭腦中留下的影像,是具體的、形象的。因為表象是想像的基礎材料,所以頭腦中的表象積累得多,就有進行想像的豐富資源。帶小學孩子去博物館參觀、到郊區游覽、參加各種公益活動或走親訪友等,都可以讓孩子記住許許多多的表象。為了記得多,記得准,記得牢,可以讓孩子用語言描述或者通過寫日記把頭腦中的表象再現出來。 2.指導孩子擴大語言文字的積累。 想像以形象為主,但離不開語言材料,特別是需要用口頭語言或書面語言將想像的內容表述出來時,語言材料起著重要作用。因此,要讓小學孩子擴大語言文字的積累。比如,讓孩子備一個摘抄本,把閱讀中遇到的名句、名段摘抄下來,平時可拿來翻閱。 3.利用玩具開發孩子的想像力。 一天媽媽帶著京京到商場的兒童樂園去玩,媽媽和京京一起玩一個圓盤狀的壘高玩具。當把五顏六色的積木都插在圓盤上時,京京高興地說:「蛋糕,蛋糕!」媽媽仔細一看還真的有點像「生日蛋糕」,於是媽媽對京京說:「我們玩吃『蛋糕』過生日好嗎?」「好!」京京回答。於是媽媽把「蛋糕」放在桌子上,京京對著「蛋糕」像模像樣地唱起了《生日歌》,還有「吹蠟燭」的動作,京京甚至還煞有介事地找來了「刀」,「切」起了「蛋糕」。有很多玩具都能開發孩子的想像力,如色彩豐富、質地柔軟、可塑性強的彩色膠泥。孩子在玩彩泥的過程中,可以自由發揮想像力,捏個蔬菜、水果,捏個小花、大樹,捏個房屋、小人……只要是孩子想到的,捏個什麼都行。再如可以自由拆裝的積木。小孩子可以信手拈來,拼個合自己意的,擺上個三兩天;不如意了,拆了再拼,想拼個什麼,就拼個什麼。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在玩的過程中,孩子憑借著無拘無束的想像力,也發展著無窮無盡的想像力。 4.鼓勵孩子編故事、講故事。 歌德小時候,他的母親幾乎每天都給他講故事,頭一天講完後,讓他自己想下面的情節,激發歌德的想像力。就是在這樣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中,培養出了一位世界級的偉大詩人。 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出生於一個生活窘困的鞋匠家庭,幼時聽父親讀《天方夜譚》和拉封丹的寓言,那神奇的故事從父親的口中流出,深深地吸引著他,他在對那些故事的想像中遨遊。這位童話作家豐富的創作想像,從小便開始了。 俄國著名的革命文學家高爾基從小是一個窮孩子,在他如痴如醉的自學之前,是外祖母的民間故事開啟了他的想像力之門,為他上了「作家入門課」。 ……上小學的孩子喜歡編故事、講故事,有時講給小朋友聽,有時講給媽媽聽,有時還會自言自語。這是鍛煉表達能力的好方法,也是發展想像力的好機會。媽媽要積極鼓勵孩子,不要冷言冷語,更不能隨便阻止。媽媽可以引導上小學的孩子按照某個主題去編去講,適時地給予贊揚,指出不足。給孩子講故事,尤其是講不完整的故事,可以開發孩子的想像力。孩子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得到的是語言信息,通過反饋聯系,可以從語詞聯想到相應的形象,並通過形象的聯想,去展開想像活動。讓孩子參與編故事,而不是單純地接受故事,更有利於培養孩子創造性的想像。 5.用畫畫開發孩子的想像力。 畫畫是很好的開發孩子想像力的方式。一次林林畫畫,她把蘋果畫成了方形,理由是不想讓蘋果滾到地上。當媽媽看見林林所畫的畫時,並沒有批評林林,而是鼓勵林林說:「好孩子,你真會動腦筋、想辦法,希望你能早日發明、培育出方蘋果!」 林林聽了十分高興。以後,她又畫出了更多的想像奇特的東西,其中一副名叫《未來世界》的畫還獲得了省少年書畫比賽的大獎呢。想像力是創造力的翅膀。對於孩子富有想像力的圖畫、憑自己想像拼搭的東西、自編的故事,等等,媽媽都應給予肯定和贊賞,千萬不要用成人的標准去要求和評價孩子的創作。 想像是創造力的萌芽,孩子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也是從想像開始的。沒有想像,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的世界。讓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自由地飛翔吧。
『捌』 用方形塑料積木怎麼拼蛋糕
拼個方的不就行了
『玖』 怎樣教育幼兒爭搶玩具
爭搶行為是在幼兒園內較為常見的一種不良行為,是幼兒在一些特定情境下所選擇的維護自身利益或表達內心情感的行為方式。不同年齡段的幼兒爭搶的原因與目的雖然不盡相同,但並非都是負面的,正確地處理幼兒之間的爭搶行為不僅有助於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而且能夠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對於其終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此圖片來源於網路)
【一】幼兒爭搶行為產生的原因分析
通過觀察幼兒在園生活、訪談多位任教老師,筆者發現,爭搶行為在不同年齡段的幼兒之間皆有發生,其產生的原因與幼兒的性格、心理特徵及所處的環境氛圍密切相關。
(一)為獲得物品
以獲得物品為目的爭搶行為包含兩種情況,其一是為滿足個人喜好而發生,其二則是由於物品數量不足造成。
小年齡段幼兒在喜歡某類物品時往往不顧及周圍人的感受而將其占為己有,導致爭搶行為。其主要原因在於該年齡段幼兒正處於自我意識萌芽階段,時常以自我為中心,且缺失同伴交往策略,無法意識到他人的觀點,也不會用恰當的語言進行溝通協商,唯有以爭搶的形式取得物品的所有權才能得到心理上的安慰。
當幼兒人數過多、材料投放不充足時,爭搶行為也極易發生。無論在游戲、運動還是學習活動中,一旦教師提供的活動材料不能滿足每個孩子的需求,便容易發生為獲得一件物品而產生的爭搶。有時發生爭搶並非孩子的主觀意願,而是為完成作品或游戲不得已為之。
(二)為表現自我
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我們不難發現:一些性子較急、表現欲較強、能力出眾的孩子在回答問題或承擔操作任務時也會發生爭搶,這在中大班年齡段的孩子中更為常見,其目的是引起成人的注意。孩子的表現欲是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和提升,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當教師對孩子的行為作出肯定時,孩子便會得到鼓勵,因此他們會通過「爭搶」的方式來獲得表現的機會、攢取「榮譽」,教師應當正確看待和處理幼兒的表現欲,在激發其學習興趣的同時引導其恰當的表達方式。
(三)為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也會發生爭搶?這一現象更多地發生在初期的小組合作中。中大班的孩子剛開始體驗以團隊的形式來完成任務,當組內的成員意見相左時便會產生意識上的爭搶。所謂「意識」上的爭搶,是指每個孩子都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並希望他人也能支持和相信自己,採取自己的辦法,由此產生的矛盾若不能得到恰當的協調,不僅會影響組員間合作的默契度,而且也不利於孩子在交往過程中培養謙虛得體的良好品質。
(四)為模仿同伴
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模仿在個體社會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幼兒時期正處於成長階段,具有好奇心強、可塑性強、模仿性強等特點,例如「我也……」行為的發生正體現了其在語言上的模仿,而幼兒在行為動作上的模仿則表現得更多:當一名幼兒對某件東西產生興趣時,即使那件物品並非自己所喜愛的,其他幼兒也會受同伴的影響而發生心理變化並將其視若珍寶,由此引發大范圍的爭搶(都想得到該物品),正確引導幼兒的模仿行為則能有效避免不愉快的發生。
(五)為幫助他人
在中大班幼兒的一日活動中,教師會邀請孩子共同幫忙完成一些任務,其目的在於提高幼兒勞動能力,培養幼兒責任意識。例如在運動中請幼兒搬運器材,生活活動中做值日生,幫老師一起擺放桌椅、餐具等,幼兒總是很樂於參與這些活動,並為能夠幫助他人而感到開心。有時當幾名孩子都想搬運同一件物品時,爭搶就會在不經意間發生,這並非孩子有意為之,只是選擇的方法不恰當罷了。
【二】針對不同爭搶行為成因的處理方式——基於案例的分析
案例一:小班幼兒為獲得物品的爭搶
午飯後的自由活動時間,小1班的孩子們都玩起了自己家中帶來的玩具,軍軍看到玩具筐中思思帶來的電動娃娃,拿起就玩。思思看見了立刻跑過去抓回娃娃並大聲說:「這是我的!」軍軍說:「我先玩一會兒!」思思說:「不行!這是我帶來的你不可以玩!」……玩具在兩個孩子手中爭來奪去,教師不得不介入其中。
>>>>>>教師處理方法:
對玩具的擁有者可以有如下幾種引導語:
(1)你的玩具那麼有趣,想不想讓別的朋友也玩一玩,使他們也知道這玩具多好玩兒呀?(鼓勵幼兒大膽溝通。)
(2)你願意和你的好朋友一起玩一玩你的新玩具嗎?(激發幼兒分享意識。)
(3)如果你把自己的玩具給了別的朋友,他們以後也會把自己好玩的玩具給你呢!(引導孩子理解交換的意義。)
對玩具的爭奪者則可以這樣引導:
(1)這個玩具不是你的,你想玩應該怎麼說呢?(啟發孩子使用禮貌用語。)
(2)你拿走別人的玩具,別人沒玩具了怎麼辦?(引導孩子換位思考。)
(3)你可以等她玩好了再請她借給你玩哦!(提醒幼兒耐心等待。)
案例二:物品數量不足時導致爭搶
建構游戲時,教師提供了幾框積木供幼兒拼搭。亮亮想要搭一個生日蛋糕,但卻缺少了5根長條形積木做蠟燭,他見同桌的樂樂手裡有幾根長積木,不假思索地便拿了過來。樂樂緊抓積木不放,兩人吵了起來……
>>>>>>教師處理方法:
(1)提供更多材料供幼兒使用。
(2)鼓勵幼兒嘗試使用替代物。如用扁條形代替長條形積木來做蠟燭。
(3)引導幼兒共同合作完成拼搭。可以先問問樂樂在搭什麼,也可以讓亮亮邀請樂樂一起搭出蛋糕。
案例三:為表現自我引發的爭搶
在一次研究水的浮力的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提出問題:「什麼東西放入水中會沉下去?」,不少孩子爭相回答,活動室內頓時一片吵鬧。當教師示意舉手回答時,孩子們都將手舉的高高的,有些孩子為了得到回答的機會甚至離開了座位,沖到了老師面前。
這樣的探索性話題無疑挑起了每個孩子的學習興趣,當發現自己能夠答出教師的問題時更是搶著想要表現。
>>>>>>教師處理方法:
保護幼兒表現欲的同時,引導幼兒尋找表達契機。
(1)幫助幼兒理解傾聽的意義。可以對孩子說:也許有些答案是你們不知道的,讓我們一起聽聽別人的答案吧!
(2)贊揚孩子積極表現的行為,安慰孩子:「不要著急,下一個就請你來回答!」盡可能給每個舉手的孩子均等的表現機會。
案例四:為解決問題產生的爭搶
大1班裡,孩子們正在比賽小組合作拼圖,洋洋想先拼好了再貼在底板上,而丁丁則拿起一塊就貼上去,洋洋不得不一邊把已經貼上的撕下來,一邊跟丁丁說按自己的方法來,結果2分鍾過去了,這一組一塊拼圖也沒有完成。
>>>>>>教師處理方法:
(1)緩解幼兒焦急心理,鼓勵幼兒取長補短。可以請幼兒先思考哪種方式更快。
(2)引導幼兒分工合作,支持幼兒嘗試錯誤。對於不服氣的幼兒,可以請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實驗,幫助幼兒感受合作能夠提高工作的速度和效率。
案例五:模仿同伴行為導致爭搶
區域活動中投放了一種新的材料,在游戲時許多孩子都爭搶著想要嘗試,有些平時不太喜歡此類游戲的孩子也擠在其中。
>>>>>>教師處理方法:
(1)尋找一個沒有爭搶的孩子作為榜樣,引導其他孩子向其學習。
(2)請孩子自己分析模仿的動機,讓孩子理解自己真正的心意和需求。
案例六:幫助他人引發爭搶
運動時老師請孩子們自己搬一塊軟墊,結果6個孩子一起沖向軟墊,原本並不重的墊子卻因為幾個孩子往不同的方向拉扯而停滯在原地無法向前挪動。
>>>>>>教師處理方法:
既不能磨滅了孩子助人為樂的良好品質和愛勞動的積極心理,也要使孩子明白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1)讓孩子在應當做值日生的那天完成工作,遵守值日的規則。
(2)對於更大的孩子而言,可以引導他們在幫忙前略微思考下如何分工才能既輕松又高效。例如兩個人就能搬運的軟墊不需要5、6個人一起搬,也就不會有爭搶發生。
由此可見,一般情況下產生的爭搶行為應當得到制止和調整,而有些特殊情況下產生的爭搶則有助於促進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習得,如為解決問題、表現自我、幫助他人時產生的爭搶完全是「事出有因」,教師可以藉此機會幫助幼兒掌握更適宜的行為方式。因此,對於不同前提背景下產生的爭搶行為,教師切莫一概而論,必須從幼兒個體出發,了解事件始末,選擇合理的處理方法加以解決,從而提高幼兒的同伴交往能力,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拾』 樂高積木怎麼拼生日蛋糕
並不是非得工程師才會做,一般人都可以做,你小時候沒玩過積木嗎?先做出各個部件的模型,再一個個拼起來,只要你有足夠的想像力和足夠的毅力。
犾長很愛他老婆,不惜花費巨大精力給她做生日禮物,實在是感人,世上沒幾個人能做到這樣。
太可惜了,萬惡的邁克毀掉了獄長美好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