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吃過哪些一嘗傾心的甜品立馬就愛上那種
椰汁芒果西米露
做法:1、原材料:椰子汁一瓶、芒果2個、糖20克、西米露100克;
2、西米露在涼水中浸泡30分鍾上下;
3、濾干水份後,倒進燒開的沸水中;
4、直到再度開水,歇火浸泡20分鍾,直到西米露呈透明色狀 ;
5、倒出濾干水份,隨後過涼清洗至不沾連;
6、再煮一鍋水,等水再度燒開時,倒進西米露,直到再度燒開時添加涼水,這般反復2次,直到西米露煮至徹底全透明時關火;
7、將煮好的西米露撈起來泡入一海碗涼白開水中,放進冷藏室1-2鍾頭;
8、服用時加入適量煮好的西米露,濾掉水份後放置杯內;添加適量白砂糖;倒進椰子汁攪拌均勻;芒果削皮削皮切成小丁;放進水杯頂部就可以。
㈡ 膠州風俗
膠州風俗習慣青島婚喪嫁娶風俗
節令習俗
年除日 農歷十二月最後一天為年除日,即除夕。是日,做供品、辦酒菜、掛年畫、貼春聯,中午合家團聚吃隔年飯,下午到祖墳前燒紙磕頭,告祭祖先回家過年。各家堂屋正北要掛財神像、掛祝子、列祖位、擺供品、香案。院內撒乾草、馬料。晚燒香,包過年餃子。三巡香後,接回灶神,做好過年的一切准備。晚上,舊時守歲至新年開始。建國後,提倡移風易俗,部分封建迷信習俗漸減,但鞭炮、禮花的品種、花樣和數量大增,歡樂喜慶氣氛益濃。
過年 農歷正月初一,即春節,在傳統節日中,最受重視。除夕夜子時起,新年伊始。舊時,在供桌上供素餃子,並由家長為首,兒孫相隨開門接神,焚紙馬、酹酒漿、叩首拜。全家人穿新衣、食素餃,俗稱過大年五更。此時只許說吉利話,為避免禁忌詞語,多不許小兒說話。飯後,子孫輩於供桌前依次給長輩磕頭拜年。父祖則分給 「壓歲錢」,盼孩子們長命百歲,福壽雙全。拂曉,鄰里親友互致慶賀,作揖口呼「恭喜」、「發財!」謂之拜年。建國後,此節依舊,但祭神、祀祖等習俗已不盛行。機關、團體盛行團拜,慰問烈軍屬,送光榮燈、光榮牌成新風俗。
正月十五 即元宵節,主要活動為張彩燈、踩高蹺、「打燈虎」、放鞭炮、虔「拴孩」、游寺廟、放焰火、吃「元宵」(湯圓)。農村有做「神蟲」、面油燈的習慣。晚上將面神蟲放在糧囤,將面油燈放在祖墳、廟前,院內院外處處燈火。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十六日為續燈。此三日,白天高蹺、旱船、秧歌等民間雜耍演於街市(農村各村相互串演),熱鬧非常;夜間,街市、廟宇、店肆均張掛彩燈,燈上寫有謎語為「燈虎」。人們看花燈、「打燈虎」、放鞭炮、點「焰火」,童稚各打彩燈到處照。各廟宇開山門迎香客,善男信女羅拜佛像前;寺內香煙繚繞,燭光閃耀,鍾磐聲聲,紙灰紛飛,一派迷信氣氛。膠城錢市街財神廟中,香煙尤盛,拜神者多為不育少婦,手捧紅線,套於佛前泥娃頸上,叩首再三,以求生子,此為「拴孩」。各寺廟遊人如堵,常有母子被沖散者,兒啼母喊,加上鞭炮交響,震耳欲聾之聲深夜不衰。1945年後,廟宇多廢。建國後,「拴孩」等迷信活動已無人相信,但慶元宵活動依舊,尤其彩燈加以電器化,質更好,量更多。1983年元宵之慶,盛況空前,新花樣彩燈數以千計,焰火以萬數。膠州城區花燈齊放,遊人比肩接踵,歡聲笑語不絕。
二月二 農歷二月初二,也稱龍抬頭,謂龍開始治水,春雨將臨。主要活動為「打囤子」,凌晨各家於院內、場中,用草灰圈畫囤子形,囤邊畫梯子,「囤子」中心置五穀數十粒,以此預祝五穀豐登。並炒黃豆、炒「旗子」(雞蛋、白糖和麵粉做成的菱形小塊)為節日食品,以祝人丁興旺。
清明 膠州民間也稱「寒食」。雖有禁火三天以寒食紀念介之推的故事流傳,但禁火習俗已除。主要活動為掃墓和春遊、放風箏、植樹。節日大都食炒麵和菠菜豆腐做的「青龍白虎湯」。建國後,大批幹部、職工和學校師生到烈士陵園掃墓,以緬懷忠烈和向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五月端午 農歷五月初五稱「端午節」、「端陽節」、「五月節」,相傳是為紀念詩人屈原。此日吃粽子,兒童的手腕、腳踝系五綵線,謂「端午線」,據說能防蛇蠍。耳鼻中塗雄黃,謂能避瘟疫保平安。日出前,青少年去野外以巾沾露水擦眼,謂能防眼病,稱「拉霧露」。家家門窗懸艾,謂能驅惡魔。囊裹硃砂,謂能祛邪祟。食小蟹,飲雄黃酒,謂能防百病。
過半年 農歷六月初一,謂過半年,一般只吃頓餃子。
入伏 入伏多農歷六月,是日吃面條,謂吃入伏面。
乞巧節 農歷七月初七,傳說為牛郎織女相會之日。因時逢雨季,膠州流傳喜鵲搭橋,織女落淚等神話故事。此日,婦女做各式印花小麵食,以線串連,稱為「巧餑餑」。當晚,少女齊集一堂,做素餃子、瓜果在院里擺供,向織女祈禱,請求幫助提高縫紉刺綉技巧,因名乞巧節,現農村僅存做小面花的習俗。
八月十五 即仲秋節。當晚,家家陳案皓月之下,供以月餅、西瓜、葡萄和蘋果等,焚香祭月老。人們邊吃月餅邊賞月,合家團圓共享天倫之樂。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舊時這一天有登高、賞菊、飲酒、賦詩等活動。
十月一 農歷十月初一,俗稱農家節。此時農事結束,場屋門關閉,僱工回家另謀生路。建國後,農民多在這天改善生活,以慶豐收。
過冬 即冬至,農家要上墳、燒紙,擺供品,祭祖先。全家吃頓餃子。
臘八 農歷十二月初八,此日,民間興以8種粟米乾果煮粥喝,謂「臘八粥」。舊時塾學開始放寒假,塾師解聘。家家掃塵,准備迎接新年。
辭灶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又稱小年,舊時以糖瓜(麥芽糖)水果供灶前,焚香燒紙馬,謂送灶王爺上天。建國後此俗大減,有的僅晚飯吃水餃。
生活習俗
服裝 解放前鄉民服飾所費,占總收入的一、二成,衣料有土布(俗稱小棉布)、「雙龍」白布和藍色的「陰丹士林」布。男上衣為對襟褂、對襟襖,布扣、兩個口袋。褲子為直襠帶腰寬腿單、棉褲。女上衣為右偏襟褂、襖,褲與男式相同。冬季男女均用扎腿帶子扎褲腳。男帽為氈帽頭、三大扇帽,男鞋有雙臉布鞋、圓口鞋;女鞋多為綉花鞋。冬季,也興蒲鞋、毛窩子鞋。夏天也興草鞋,俗稱三里(亨)兒。建國後,男裝興國防服、中山服、學生服,女裝有列寧服和各式大翻領、小翻領上衣。80年代,人們衣著多姿多彩,講究款式先進新穎大方、流行色。衣著質料趨向化纖布為主。
飲食 建國前,多數城鄉居民終歲辛勤所得,十之七八用於食。冬季朝夕兩餐,主食為甘薯雜以粟、豆、高粱、小麥。春夏秋三季每日三餐,食粟居多,雜以薯干、小麥。蔬菜普遍多食白菜、菠菜、韭菜、蘿卜、茄子等。常年有自製的腌蘿卜、腌辣菜和自製的豆醬。普通飯為餅子、粘粥和小豆腐。喜咸甜,厭酸辣。平民改善生活、過節、待客以面條、餃子為上。建國後,群眾生活提高,一般食用玉米面餅子和窩窩頭、白面饅頭。1983年以後,小麥產量大增,人們以白面做主食。
房屋 清末民初,鄉民住房喜南向,3間一套居多,堂屋(正面)居中,東西兩間寢室;也有的一套5間,寢室還有里間。寢室設土火炕,堂屋設鍋灶二套,煙道通過寢室火炕。每間屋面積一般不超過10平方米。建國後,住房逐步改善。實用面積在50平方米以上。1983年以後,草房已絕跡,建房多講究寬大、明亮、衛生。
用器 清末民初以來,膠州居民日常傢具以木器為多。富戶,間有紅木名貴傢具。70年代開始,興寫字台、大衣櫥、木製椅子。80年代興沙發、茶幾、高低櫃、書櫥、綜合櫥、電視櫥和各式軟硬鐵制折疊椅子。
取暖用具 建國前農村主要靠火炕或火盆,有少數人家生煤爐子,俗稱憋里氣爐子。80年代,有人開始自裝家用暖氣。
炊事用具 有鍋灶、風箱。鍋蓋為高粱挺稈做的蓋墊。竹筷子、黑瓷碗、白瓷碗、陶盆、水瓢、水罐。建國後,家家有暖水瓶和茶、酒具。黑瓷碗逐漸淘汰。80年代使用液化氣爐灶者迅速增多。
照明燈具 清末民初為豆油燈,60年代以前民間多用煤油燈,70年代,農村逐步普及電燈。
禮儀習俗
嫁娶喜慶
說媒 民國以前,膠州男女婚姻皆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十五六歲,其母便央媒人找門當戶對的女家求親。如女方向男方求親,稱倒提媒。經媒人說合後,雙方便開始暗地打聽情況,無非是相貌、性格、家庭成員、經濟狀況和為人處世等方面,稱捎親。有的還要合「八字」,看雙方是否有沖克。如各方面均滿意,即可決定婚姻。
定親 男女議定吉日,男方備好首飾、衣物及豬肉、鮮魚、點心等禮品,由男方家長或代理人同媒人一起送至女方。女方設酒宴款待來客,還要以鞋、帽和綉花腰帶或文房四寶等物回禮。男方的彩禮和女方的回禮根據經濟狀況,多少不定。
下媒柬 男方在印好的媒柬上寫「抑候金諾」或「抑希金諾」,並由家長和女婿具名。然後附以豐厚禮品送至女家;女家收禮,在回柬上寫「敬答玉音」,並由家長具名,另備鞋帽等禮品,與男方互換媒柬以示情意相合,故又稱「投契」。也有作為書面依據,以防反悔的作用。
送日子 男方將結婚日期正式通知女方叫「送日子」,喜期的擇定,受封建迷信約束。擇定結婚日期後,還要附迎婚帖,上書新婚冠笄,坐帳、開面、梳妝及上下轎的面向與送迎女客所忌的屬相等。到女方「送日子」時,女方所要彩禮必須付齊。
迎親 迎親前幾日,男女雙方的親友鄰居多饋贈禮品或現金,以示祝賀。給男方送禮為「看喜」,給女方送禮為「添箱」。男方自結婚前2~3天開始請送禮者喝喜酒。迎親日,男女雙方大門貼喜聯,男方多用「關睢兆瑞,麟趾呈祥」;女方多用「禮隆往送,詩詠於歸」。清末民初直至解放前後,富家迎親都乘花轎,新郎穿長袍馬褂,頭戴禮帽,帽插宮花,身披紅綵綢,一身狀元打扮,名曰「小登科」,坐在前轎。後轎一般乘一男童押轎。新郎轎至岳母門前,女方陪客迎到大門,彼此行禮,進廳入席,飲茶進膳。新娘要上戴鳳冠,穿莽袍,披雲肩霞帔,無論冬夏內襯棉襖棉褲,取「厚道」吉祥之意,還要系玉帶,蒙上罩頭紅。下穿八摺綉花羅裙。迎娶至男家,夫婦先拜天地,新娘被架進新房,按預定的方向盤腿端坐炕上,謂坐廬帳。須不言、不笑、不動,任憑晚輩男女嬉鬧,謂之「鬧喜房」。婚後第二日,女家迎新娘回家,稱叫二日;翌日返夫家叫回三;第四天夫婦一同到女家,叫望四日。結婚時期的應用物品尚紅忌白、尚雙忌單,被褥衣物的綴物多用花生,象徵長生不老和花花著生兒育女,再用紅線串系紅棗、栗子、清錢,多處放置,以兆早生貴子。民國年間,膠城及附近村莊有自由戀愛成婚者,也始有文明結婚儀式,結婚行鞠躬禮。席間,證婚人、主婚人、介紹人要在結婚證書上蓋印,徵婚人和來賓代表要致祝酒詞。有的用軍樂,有的攝影留念。不過,文明結婚人數過少,極難推行。建國後,男女雙方都注重事先經過了解熟悉,雙方同意後,並符合婚姻法,便到政府登記結婚。婚娶禮俗大減,彩轎、吹鼓手、儀仗隊廢除。農村尚有拜天地、坐廬帳等舊習。城鎮和部分村莊的大多數青年多崇尚新事新辦。迎娶多用馬車或自行車,婚期多擇定元旦、「五•一」或國慶節等節假日。親友鄰居送賀禮,男方設酒宴熱鬧一番。70年代末期開始,婚事日趨大操大辦,攀比之風頗盛。也有男女雙方置辦新傢具,單位組織舉辦集體婚禮,有的則實行旅遊結婚。
生孩子 嬰兒出生第三天,設宴請客叫過三日,嬰兒的外祖父家要在第8天或第9天(男8女9)送面卷子、雞蛋、紅糖、油條、豬蹄、小米等物,謂送湯米。親友鄰居也適量送湯米,回贈的禮物中定有染紅的熟雞蛋。嬰兒生後百日,親友再次贈送銀手鐲、脖鎖、小兒衣物等,謂送百歲。有俗語:「姑家的褲,姨家的襖,妗子的鞋穿到老」。
過生日 膠州一般人家,無論長幼,每逢過生日都要吃面條以示慶賀,稱吃「長壽面」。又忌喝粘粥,有俗語:「喝了粘粥,一年糊塗」。富裕家庭,凡年過6旬的生日叫壽辰,要大慶。親友贈送壽幛、壽聯、壽匾、壽畫,一般寫「福如北海,壽比南山」等祝詞,畫是壽星圖、松柏圖、仙鶴、壽桃圖等,也有送糕點、豬肉和錢幣的。主家要設宴款待賓客,吃長壽面,喝長壽酒。80年代,人們對過生日、祝壽越加重視,親友和兒女贈送壽辰蛋糕、高級點心、糖果等。有的子孫輩過生日也是大操大辦,請親朋喝酒。
搬家 亦稱喬遷,遷入新居要貼對聯,一般寫「移來新舍寓,還是舊鄰居」。並向鄰居饋贈面條等食品,稱認鄰舍,表示睦鄰。親友們要饋以饅頭、豬肉、糕點等表示祝賀,稱為燒炕。主人宴請賓客為謝。
喪葬祭祖
報喪 喪主請人將死者逝世及安葬的日期通告親友。
入殮 舊時膠州用棺槨,興土葬。死者咽氣,全家慟哭,謂「報廟」。翌日晚,喪家到土地廟焚紙、香和紙扎的轎、馬,謂送盤纏,亡人的長子手執長棒,站在方凳上高呼指路。死者臉遮黃表紙,口含銅線,手握小面餅(富家有的握金銀),穿戴成套壽衣冠,被褥具全,由兒女親屬將屍體抬入棺內。棺內放香、紙灰等雜物,蓋棺封口,外敷黑油漆,置於當門屋正北,外加遮靈帳,靈前沒飯桌、瓦盆、燈罐和五穀囤,兒女守靈,親友弔唁。1968年以來實行火葬,把遺體送往火化場,火化後將骨灰盒放在當門正北,設供弔唁,或寄存火化場骨灰廳。
戴孝 父母亡故,兒子穿白孝衫、鞋上表白布,戴孝帽並扎白布條,腰束苘繩,手執柳木哀杖,女眷頭頂白布褡頭,侄孫按輩份穿孝服。建國後,逐漸改為臂佩黑紗。若死者男性,其兒女左臂佩黑紗;若死者女性,黑紗則佩在右臂。
出殯 舊時出殯,富貧相差懸殊。富家出殯設棺罩、靈床、主樓、旌幡,還有儀仗隊和鼓樂隊,並有紙扎的童男女,有的還設打路鬼、開路神,大擺路祭。死者的長子和其他子孫或親友都要按照輩分和身份,分別穿白衣、披麻戴孝,耳旁掛棉球,手持哀杖,哭送靈柩至墓地。埋葬前,在墳地焚燒紙扎的童男女,並在壙內隨葬陶器和銅、鐵、錫、漆制器皿。棺材下葬後,儀仗返回,稱回靈。回靈後,喪主向親友鄰居分遺飯(用面蒸的大餅切成小塊和小饅頭狀食品)。出殯當日晚,喪主要宴請所有幫忙人員,謂酬勞。
上墳 葬後3日,喪家赴墓地祭掃,稱為三日墳。第35日,再赴墓地上五七墳,此後要上百日墳,周年墳。一年內,喪家人口皆不得穿紅著綠,過年只能貼藍紙對聯,以表對死者的哀悼。其後除在清明節、冬至、春節期間祭掃墓地之外,3周年和9周年時的上墳特別隆重。一般要燒紙錢、擺供品,並把紙扎的箱、櫃、搖錢樹、聚寶盆等在墳前焚燒。實行火化之後,多數鄉村仍把骨灰盒土葬、築墳,有的還立碑為記,祭掃方式仍沿襲舊習。
家祭 對故去的先人要過周年、3周年、9周年。10年後為忌辰。每年的春節、清明、冬至節,都要在家擺供設祭。
祠祭 望族大戶都設祠堂,有公田,專供祭祖。春節時,祠堂內擺放列祖列宗的牌位,有的掛祝子擺供品,燒紙、香。正月初一晨,有威望之長輩帶領本族男人,赴祠堂行祭禮。族規森嚴,婦女不準入祠堂,同族人認為不肖者均不得入祠堂。
㈢ 在傳統中國婚禮和西式婚禮中會使用到的物件及其含義。
傳統中國婚禮使用到的物件及其含義:
1、花轎
根據抬轎人數不同分為四抬轎、八抬轎二種;類型又分為龍轎、鳳轎兩種。傳統結婚花轎通神披紅,轎頂四角掛有絲穗,轎身有龍鳳呈祥的花案。
2、旗鑼傘扇
走在整個迎親隊最前面的組合,隊伍分列兩邊手舉旗、鑼、傘、扇使整個迎親隊伍更加熱鬧壯觀。
3、鞭炮
迎親隊伍出發前,行進中,進門後都要燃放鞭炮表示慶賀,現在因為一些禁燃禁放規定許多地方很難實現。
4、鳳冠霞帔
古代嫁女不管家境貧富,都會為出嫁的女兒准備十分講究的嫁衣。「鳳冠」是由絨球、明珠、玉石等裝飾物組成的帽冠;「霞帔」是綉有吉祥圖案的錦緞披肩。出嫁女子內穿紅襖外穿紅綢外搭,身穿綉花紅裙。
5、蓋頭
新娘等待新郎接親之前需要頭蒙蓋頭,蓋頭是一張三尺長的紅色方巾,到了婆家進入洞房由丈夫揭開。紅蓋頭有避邪遮羞之用。
6、馬鞍
「鞍」同"安"聲,取其「平安」之意。一般馬鞍放在洞房的門檻之上,新郎新娘共同跨過馬鞍,保佑兩人一生平安喜樂。
7、火盆
「跨火盆」也是傳統婚禮中重要的環節。新娘進入婆家之前,婆家在大門口放置火盆,新娘跨過火盆進入婆家大門,寓意婚後日子紅紅火火。
8、花燭
「洞房花燭」是古代裝飾婚房的方式,婚房中擺設大紅色成對的蠟燭,在許多廳堂也會擺放。蠟燭上會有龍鳳圖案彩飾,點燃照亮整個空間寓意「龍鳳呈祥」。
9、秤桿
秤桿是新郎用來揭開新娘蓋頭的工具,入洞房以後,新郎用秤桿挑去新娘頭上的的紅蓋頭,取寓意"稱心如意"。
西式婚禮中使用到的物件及其含義:
1、首飾和頭飾
頭飾或首飾,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朋友送的禮物如裙子,飾物,象徵新的生活。可向任何人借東西回來,據說從富裕親友借來金或銀放在鞋內,象徵帶來財運。新娘的一些小飾物或花束用藍色,意味著新娘的純潔及貞潔。
2、白色手套
手套是愛的信物。在中古世紀,許多紳士送手套給意中人表示求婚。如果對方在星期日上教堂時戴著那副手套,就表示她已答應他的求婚。
3、婚戒
古人認為左手無名指的血管直通心臟。中古世紀的新郎把婚戒輪流戴在新娘的三個手指上,以象徵聖父、聖子和聖靈三位一體,最後就把戒指套在無名指上。於是左手的無名指就作為所有英語系國家傳統戴婚戒的手指。
4、花球
新娘拋花球意味著誰接到誰就快要結婚了,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面:一群欣喜若狂的年輕人等待著新娘手中拋出的花球。
5、新娘的手捧花
手捧花是出現在西式婚禮上,他是來源於一個古老的習俗,古代西方人認為,氣味濃烈的香料及香草(甚至包括大蒜和細香蔥)可以衛護婚禮上的人們免遭厄運及疾病的侵害,所以說這一習慣被延承了下來。
6、面紗
最初,新娘的面紗象徵著青春和純潔。基督徒的新娘或戴白色面紗以表示清純和歡慶,或戴藍色面紗以示如聖女瑪麗亞般純潔。據說,當年美國首位第一夫人瑪莎·華盛頓的孫女妮莉·華萊士在結婚時別出心裁地披著白色的圍巾,掀起一種風尚。這就是今天新娘戴白面紗習俗的由來。
7、白色婚紗
自羅馬時代開始,白色就象徵著歡慶。在1850年到1900年的維多利亞女皇時代,白色也是富裕、快樂的象徵。後來則加強了聖潔和忠貞的意義,形成了純白婚紗的崇高地位。而再婚的女性,可以用白色以外的其他顏色,如粉紅或湖藍等,以示與初婚區別。
8、定製結婚蛋糕
自羅馬時代開始,蛋糕就是節慶儀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那個時代,婚禮結束時,人們會在新娘頭上折斷一條麵包。製造麵包的材料———小麥,象徵著生育能力。
而麵包屑則代表著幸運,賓客無不爭著撿拾。依照中古時代的傳統習俗,新娘和新郎要隔著蛋糕接吻。後來,想像力豐富的烘焙師傅在蛋糕上飾以糖霜,也就成了今天美麗可口的結婚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