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蛋糕大全 » 石岐學蛋糕學費多少一年
擴展閱讀
兒童做紙杯蛋糕圖片大全 2025-02-25 16:09:25
電飯煲蛋糕的材料做法 2025-02-25 16:08:50

石岐學蛋糕學費多少一年

發布時間: 2025-02-25 16:08:30

㈠ 中山有沒學做麵包的地方或蛋糕也行

中山市金玲職業培訓學校西餅麵包培訓班

中山市石岐區華柏路9號乘車路線:1、2、4、9、10、13、23路車到人民醫院站,前往交通崗轉右)

培訓時間:5周

㈡ 在澳門的小街小巷裡有什麼好吃的,例如什麼雪糕啊蛋糕什麼的

1、義順雙皮奶(新馬路老店)
地址:(半島)新馬路65號
推薦:雙皮奶姜撞奶
特色:義順已有150多年的歷史,自設農場飼養乳牛,所以他的奶製品特別原汁原味;舊舊的門面,有點「我和春天有個約會」的感覺。
2、瑪嘉烈Margaret' sCafe
地址:(半島)葡京往新馬路方向走往內巷
推薦:葡式蛋撻
特色:曾是夫妻的瑪嘉烈與安德魯造就了澳門的葡撻傳說,這里除了最出名的葡撻,奶茶跟卡布奇諾咖啡都很好喝。
 
3、盛記白粥
地址:(半島)新馬路蘇雅利醫生街1號
推薦:白粥粵式點心
特色:70多老鋪,如今在澳門一共有三家分店。盛記的招牌菜是白粥。用豆漿煮的粥入口即化,粵式點心也做得很精緻,有別大酒店時飲茶的風味,早餐是很好的選擇。
4、老佛爺
地址:(半島)新口岸友誼大馬路新八佰伴2樓212 號鋪
推薦:西點
特色:該店的招牌出品﹣紐約芝士蛋糕,香滑松軟而芝士味濃郁,是喜愛芝士人士的心頭愛。此外,老佛爺亦售賣多款歐洲高級食品如無花果醬、冬瓜醬和法國花蜜等。
 
5、添發碗仔翅
地址:(半島)新馬路福隆新街18號
推薦:碗仔翅
特色:聲名遠揚的平價魚翅店。
6、恆友咖喱魚蛋(大堂店)
地址:(半島)新馬路往板樟堂的一條小巷(不用擔心找不到,每天排長隊)
推薦:蟹子包芝士包魚蛋
特色:魚旦、蟹子丸、麵筋、芝士腸大白菜、西蘭花、金針菇……鍋里一燙,再放上自家調配的醬汁和咖喱膏,好吃的讓人贊不絕口。
7、佛笑樓
地址:(半島)福隆新街
推薦:釀蟹蓋干煎大蝦牛脷煙倉魚
特色:祖孫三代經營的百年老店,為什麼有人推薦它是葡式餐廳,聽名字就是中國菜啊,還有人推薦石岐乳鴿......去中山吃吧。總的來說,這是一家值得試試的餐廳,前提是會點菜。
8、勝記咖啡
地址:(半島)新馬路營地街市綜合大樓3樓
推薦:瓦煲咖啡
特色:沒錯,旁邊就是牛雜檔。澳門鼎鼎有名的喝瓦煲咖啡的店;瓦煲咖啡、瓦煲奶茶乃中西合璧之作,帶出更香醇的口感,格外濃郁香滑。提醒一下下:這里晚上18:30收市!
9、梁慶記粥面粿條
地址:(半島)福隆新街21號
推薦:牛肉蝦子面魚皮
特色:這也是家40多年的老店,魚嘴粥、嘴腩粥、魚片粥等,粥底和魚肉都清甜。老闆說他們只用新鮮鰱魚、絕不摻入廉價大魚或者其他不值錢的魚,鰱魚皮灼熱後凍食的涼拌魚皮,分量雖少,但口感很好,用這個來伴著粥吃,據說有人試過欲罷不能連吃七碗。

㈢ 石岐的習俗

石岐區位於廣東省中山市中心城區。

中山民性愛國愛鄉,勤勞敦厚;富進取精神,為了謀生不惜背井離鄉、遠涉重洋艱苦創業;辦事靈活求實,頭腦敏銳,較少保守思想,力求創新;民風平和有禮,與人為善,團結互助,崇尚正義,惟富有者多豪奢、愛面子、講排場、慕虛榮。
根據中山人的民性民風,人民政府曾在80年代擬定「團結、愛國、求實、創新」為中山人精神。
第一節 民間習俗
一、生 產 習 俗
擇日開工 新春佳節過後,各行各業都喜歡選擇一個好兆頭的日子開工。當天在工作場所門前燃放爆竹志慶。山區農民則在開工之日在田地插香燭奉神,用鋤頭在地里鋤幾鋤以示正式開工,然後燃放爆竹,取意開工吉利。
鄰里幫工 沙田區農民每逢興建房屋或者辦理婚喪事宜,其親戚鄰里一般都主動樂意幫忙,屆時主人家供應飯食,無須計較酬勞。
干塘 蓄塘養魚的人家當在魚塘捉完大魚,將塘水放干後,任何人都可以下去捕捉剩下的魚蝦,塘主全不介意。
二、生 活 習 俗
(一)服飾穿戴
沙田區婦女勞動時喜用毛巾包頭,稱此毛巾為津頭布;山區婦女則用布包頭,稱為包頭布。沙田區和部分民田區婦女都習慣用圍裙裹在上衣前面。民田區的圍裙多用小銀元作裙扣,或在裙邊綉花,圖案別致;沙田區的圍裙則比較簡朴,但也有用銀元作裝飾的。
清朝覆滅後,香山的男人很快就剪掉長辮,改留平頭裝甚至剃光頭,居城者逐漸留西裝,俗呼「花旗裝」。女孩子一般在四五歲時開始留長發,及長,未婚者用紅頭繩扎辮尾,婚後梳散辮或束發髻。30年代後,有錢人家逐漸興燙發,一般人家則多插扁平骨針或鐵質的「松頭夾」。建國後亦無大改變,只是年青婦女喜結雙辮。入80年代後燙發的人越來越多,而且逐漸講究發型的多樣化。
(二)住宅形式
清末民初,石岐和民田區的居民住宅多為磚木結構平房,貧苦人家只有廳房各一,有錢人家則多有兩條以上房屋(兩幅山牆之間的房屋為一條),深度有兩進以上,大的每條屋有17坑以上,小的只有15坑甚至更少。少數仿照西式建築,高兩三層。大戶多用青磚砌牆,大門外辟一空地為地坪(院子),大廳與二廳之間設「天井」。在石岐、小欖和沙溪等地,少數大家族的房屋仿照北方的四合院,正中為庭院,四周為房間,院子里南向為正房堂屋,稱內堂;兩側為廂房,正房對面為廳堂,稱為客廳。近代許多僑胞回鄉建房,多採納西式房屋的結構形式,建成中西合璧的既美觀新穎又方便實用的樓房,舊式房屋已逐漸被取代。建國後,民田區和石岐多沿用此種中西合璧的雙層樓房,80年代起石岐則多建四層以上的住宅樓宇。
沙田地區的居民多在河涌兩岸形成聚居點,房子簡朴,以草寮居多,主要是泥牆禾桿寮及小部分杉皮棚寮;磚木平房只是少數。但是70年代以後已有很大改變,茅寮已逐步消失,代之以混凝土結構或磚木結構的兩三層樓房或平房。磚木結構的平房,有廳房各一,房邊設一走道通後門,廳房之間開通花窗透光,有的在屋內搭建木板全樓或半樓,廚房廁所多建於屋外,房子前面一般辟有空地。糧食習慣囤放在屋外門前,以減少草寮經常失火造成的損失。
(三)飲食嗜好
飲茶 中山城鄉居民一般喜歡在閑暇時間上茶樓酒館飲茶吃點心。城區和各墟鎮都設有茶館酒肆,有的每日開早午晚三市,顧客絡繹不絕。
打邊爐(吃火鍋) 冬天裡,許多人都喜歡一家人圍坐在火爐旁,邊煮邊吃青菜、豆腐和各種肉類,包括魚片、肉片、各種禽畜的內臟和海鮮等。沙田區居民還喜用狗肉和鯉魚打邊爐。
吃禾蟲 禾蟲是中山稻田裡野生的軟體小蟲,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鐵、磷和各種維生素,其味鮮美,城鄉居民歷來喜愛,視之為席上佳餚。民間烹調方法甚多,或煎、燉、煲鮮禾蟲,或曬禾蟲干,腌制禾蟲醬,後者甚至是農家常年的備用菜。
吃風鱔(鰻魚) 風鱔肉豐骨少,肉質嫩滑,含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堪稱鱔魚類中之珍品。民間多以蒜頭燜焗,其味鮮美可口。
吃狗肉 中山城鄉居民都喜吃狗肉,烹調方法則各地不一,多數用綠豆先煲後燜。小欖人也喜用狗肉打邊爐。
蛇餐 城鄉居民中的有錢人家喜在冬天吃蛇餐。食法有所謂「三蛇燴」(三蛇指金腳帶、飯鏟頭和過樹榕等毒蛇)、「龍虎鳳大燴」(即蛇貓雞同煲)、龍鳳羹(老母雞煲蛇)、水蛇花生湯(粥)等。
吃田鼠 中山部分農村居民喜吃田鼠。田鼠是稻田裡的害蟲,毛黃肉多,農人多在秋冬之間捕捉,臘制為田鼠干,其味鮮美;也有的以烏豆、老薑煲湯。
吃麻鴨 中山農村盛產家鴨和野水鴨,兩者肉質俱佳。沙田地區居民用鍋燜全鴨,俗稱「燎鴨」,民田地區多用子姜燜鴨,酒館用以烹制中山名菜「霸王鴨」,石岐居民喜在夏天煲冬瓜薏米荷葉鴨湯。秋冬季節,人們喜腌製成肉質甘香可口的臘鴨。
吃蟛 蟛別稱蝦、坑蟛蜞,一年四季產於淡水草灘、池沼和稻田河溝里。民間喜用蒜蓉、椒絲、紫蘇、鼓汁蒸熟,其味清香微咸,鮮甘可口,風味不亞於羔蟹,沙田地區居民歷來嗜食。
吃田螺、石螺 中山水網地帶盛產田螺和石螺,居民普遍嗜吃,多用紫蘇炒熟啜食,沙田區居民則喜在飯面清蒸。
(四)傳統食品
杏仁餅 清末,石岐易味廬餅家始創一種以綠豆粉為主要原料、用無筋肥肉片作夾心餡料的中式餅食。因該餅經咀嚼有杏仁香味而稱之為杏仁餅。杏仁餅經烘烤後,其色金黃帶綠,餅味甘香、松化可口、冰肉爽而不膩,食後齒頰留香。居民喜以此餅饋贈親友。
白蓮蓉月餅 始創於1930年前後。此餅選用純正脫衣白肉湘蓮配製而成,品種有蓮蓉素月、蓮蓉蛋黃、雙黃蓮蓉等,餅色油潤,餡白帶黃,氣味香郁,嫩滑可口,是「廣式」月餅中之姣姣者。
瀨粉 本地稱之為「三鄉瀨粉」。此食品始創於清代,當時三鄉白石村村民以山坑清水將精米粉和冷白飯攪拌,用手搓成堅韌爽滑的圓條狀鮮粉。後來附近各村爭相仿製,逐漸發展到用缽搓制,以後更改用機器製作。瀨粉有干濕兩種,是80年代廣東五大名牌米粉之一。
荼薇酒 此酒是小欖特產,以當地盛產的荼薇花作原料,同糧食、酒麴一起精釀而成。荼微酒具有陳年米酒的香醇特性,又有荼薇花的特殊香味,酒色澄清而不沉澱,不失為色香味俱佳的好酒。
菊花肉 也是小欖的特產。此食品是用白糖精工製作的半透明無筋肥豬肉片,並在表面拌上一層半鮮半乾的黃菊花花瓣製成。食用時花香撲鼻,其味清甜可口,爽而不膩,是一種精美的傳統點心。
荼薇蛋卷 也是用荼薇花花瓣為主要原料,配以精麵粉、鮮蛋、椰蓉、白砂糖等,經特定工藝精製而成。蛋卷甘香鬆脆,既有濃郁的椰子和鮮蛋的香味,又有醇和清新的天然花香,是家常食用的佳品。
石岐乳鴿 本是中山籍華僑從國外引進的優良鴿種,經同本地優良鴿種雜交後孵育出來的一種乳鴿。這種乳鴿以體大肉嫩、胸肉特厚而著名,烹制方法繁多,其中以紅燒乳鴿聞名於省港澳各地。
三稔包 是中山民間喜吃的開胃消滯、提神醒腦的乾果食品,製法是用鮮果三稔(酸楊桃)切片後夾以砂糖姜絲等,經腌制曬干而成。
龍頭環豆豉 是沙溪龍頭環村生產的精製豆豉,歷史悠久,除在本地銷售外還出口港澳和海外。其特點是豉粒完整飽滿、色澤烏黑光潤,味道鮮香,人們喜用作烹調食品的佐料。
(五)家宴菜譜
喜慶家宴 石岐和民田區居民的喜慶家宴一般為八菜一湯,俗稱「九大簋」(粵音鬼)。每道菜的菜名,都有四個字以上,忌用三個字。「九大簋」在不同時期有不同內容,大體包括如下的九道菜:乳豬拼盤或金豬成盤(或紅燒乳鴿);發菜扒鴨或發菜蚝豉(或發菜配豬腿豬舌,粵語稱豬腿為豬手,豬舌為豬脷);豉汁蟠龍蟮(或蒜子燜大蟮);蜜餞(或白灼)大蝦或白切雞(或豉油雞);酥炸或清蒸鮮蚝(或帶子);香芋扣肉(或果仁雞丁);清蒸海鮮魚;時菜炒雜;瑤柱粟米羹。
春節家宴一般將九大簋中一菜更換為發菜蚝豉燴豬脷;小孩滿月酒宴則一定要有豬腳姜和紅雞蛋等小點;壽宴必有壽面(壽包)或蛋糕。
沙田區居民家宴以大碗盛菜,每道菜盛兩碗,共9碗至13碗不等,席間可添菜。每菜除主要肉類外,一般有蔬菜墊底;上菜時一般不上整個家禽。菜名字數多寡不忌。主要菜式有:燎鴨(或鵝);燜鴨(配馬鈴薯、葛、花生、藕等)或時菜炒瘦肉;發菜燜冬菇;時菜炒雞;時菜炒尤魚;炸魚球。
小欖菊花宴 因小欖地區盛產菊花和塘魚,故小欖居民擅長烹調此家宴。該菜譜以菊花為主,以塘魚(鯪、鯇、鱅、鯿)為主要葷料。主要菜式有:菊花魚球;菊花魚丸;菊花羹;菊花魚片;菊花蝦球;油炸菊花;菊花牛肉;菊葉包。
喪事家宴 喪宴一定用七道菜,俗稱「吃七」。菜式清淡,忌用燒豬肉,配菜多用豆芽、蘿卜、芋頭、蕎頭等,席間不設酒。其菜式有:金針、發菜、雲耳、粉絲繪齋菜;蕎頭(或以瓜代)煮蝦;白切雞(忌用炸雞);蓮藕燜鴨肉(忌用全鴨);豆腐煮魚(或煮魚丸);蘿卜煮豬肉;時菜炒魷魚。
第二節 傳統節日
春節 即農歷新年。建國後習慣稱農歷新年為春節年初一,民間從子夜起至凌晨,多以香燭、齋菜等祭祖,燃放爆竹,家家戶戶的門前都貼上新春聯,取意為除舊布新、迎春接福。在春節期間,男女老少都注重打扮,相互見面都講些祝賀的話,長輩要給晚輩或未婚者「利是」(紅包)。許多家庭都習慣在年初一吃齋菜素食,小欖還喜吃糖餅甜食;飯後給長輩和至親拜年。是日城鄉各地到處喜氣洋洋,一派歡樂景象。
年初二,俗稱「開年」、「開(做)禡」(口語稱開牙)。民家多宰雄雞祭祖,祈求新年合家平安,人人精神爽利。這天全家吃葷,且較平時豐盛。已婚婦女習慣在當日偕同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
年初三,俗呼赤口日。建國前,民家喜歡在早晨開門往外潑水和灑米、放爆竹,祈求全年不犯口舌是非。這天一般不拜年,甚少出街。今已無此陋習。
年初七,俗呼人日,即人的生日。許多人家習慣在當天煲粥炒粉作午飯。小欖居民則在早上吃以各種肉類和蔬菜煮成的生日粥;也有吃用蓮子、百合、花生、芝麻、橄欖仁、粉絲、乾果等煮成的生日糖茶。客家人則喜用蘿卜絲和米粉攪合煮成蘿卜糕作午膳。
從1988年起,中山市城區石岐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七日,興起一種以慈善助人為主題的稱為「慈善萬人行」的新民俗。當晚,城區內外各行各業的男女老少,配以「飄色」、舞獅、舞龍、舞鶴以及其他民間藝術隊伍組成萬人大巡遊的龐大隊伍,浩浩盪盪地從西郊起步,沿孫文路步行至孫中山紀念堂。沿途萬人空巷,燈飾輝煌,一派熱鬧祥和的節日氣氛。
正月十五元宵節 俗稱燈節。舊俗在過去一年生了男孩的人家,在這天到祠堂里或土地壇掛花燈,叫開燈或掛燈,到清明時才取下燒掉,叫結燈。此俗在建國後已少見,但部分農村仍存。建國前的小欖地區則有燈會。當晚,一些民間組織舉行以傳統民間故事為題材所裝飾的花燈巡遊,男女青年則舉燈結伴歌唱,俗稱唱燈歌。過去,小欖在十六日還有執炮的習俗,即在廟前空地上放內藏竹子紅布條的土布炮,村民爭相執取散在空中的紅布條,執到的可取得象徵紅「炮」的鏡屏等物,預兆一年將行好運。今已無此俗。燈會於次日晚(正月十六日)才結束,叫散燈;同時,也標志著春節活動已盡興而止。
二月初二土地誕 解放前,中山農村許多地區在這天公祭街頭路邊的神社(土地公,古稱為護土神),祈求風調雨順。入夜焚燒用禾桿束製成的巨大花炮,其中帶有兩個小炮,稱「豬仔炮」,相傳拾獲者有添丁的徵兆。今此俗已廢。建國前,民間還有於農歷每月的初二、十六祭土神,稱為「做迓」,近年經商者多恢復此俗。
清明節 從冬至起計,160日後就是清明節。節前,民家門前及屋內祖先牌位前均插上柳枝,待節後才拔掉,據說是為了驅邪。從清明到立夏共30天為掃墓之期,俗稱拜山、行山、踏青、壓紙、鏟草等。解放前一般以房族或家族為單位相約同去拜祭祖先的山墳,祭品一般有燒豬、燒鴨、包點、甘蔗、水果、茶飯酒等物品。建國後仍保留一家一戶於清明節期間拜山的習俗。解放前,在清明節後的第30天,俗稱「閉墓」,民家在入夜前設酒等祭祖。近年此俗漸復興。
四月初八浴佛節 小欖稱龍興節。浴佛節本是佛教節日(佛祖釋迦牟尼誕辰),民間於建國前有轉木龍(又稱轉醉龍)的游藝習俗,今已廢,但不少農家在當天仍有蒸制欒西葉餅以供全家品嘗的習俗,城中則多由包點小販出售,據說該餅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小欖人則興在農歷初三踏青春遊和採摘艾葉、荼薇、欒西葉制層粉糕和糖餅。
五月初五端午節 又稱端陽、重五、地臘等節。中山民間習慣於該日合家吃粽子,節前兩三天便開始裹制。中山人的粽子分鹼水粽和旦黃(或紅豆)鹹肉粽兩類,喜用葉長有韌性、煮之生香的野生百合科長年生植物蘆兜的葉裹粽,稱蘆兜粽。許多人家還在當天煮五色甜粥(五種不同顏色的豆類所煮成的粥品)作午膳,據說可解毒辟疫。當天還有不少地方舉辦龍舟競渡。石岐城區龍舟競賽集中於岐江河,參賽隊伍歷來十分踴躍。這天岐江河面龍舟雲集,鑼鼓喧天,彩旗飄揚;兩岸人頭涌涌,歡呼聲震撼岐江河兩岸。小欖人在建國前還興在此日用黃紙和小竹枝紮成小鴨放逐河涌中,且每男丁扎一隻,意為放走邪魅,今已廢。
七月七夕乞巧節 傳說中是牛郎與織女在銀河相會的日子。解放前有婦女在當天晚上擺設自己精心巧制的供品以拜「七姐」和供別人參觀的風俗,其用意是乞求賜予做針線活的技巧。今無此俗,但家中有嬰幼兒的民家,還喜用上造谷浸水泡製谷秧(俗稱仙秧)拜月亮(又謂拜七姐),曬干後備用,謂是醫治嬰幼兒夏季熱病的良葯。
七月十五中元節 又稱鬼節,本為佛教的盂蘭盤會(中山人稱之為盂蘭勝會)。建國前,石岐、小欖以各廟寺為中心設水陸壇超幽,名為「公普」祭儀,另安排神船色船巡遊。而民間習慣於農歷七月十四日殺鴨祭祖,七月十五日入夜在街上燒衣紙祭鬼。此俗於解放後已被廢除,但80年代後期則有所復舊。張家邊的已婚婦女則有「擔十四」的習俗。她們是當地家庭的主要勞動力,每年只能乘夏收完畢農閑之時回娘家省親。由於回娘家時肩挑鮮魚豬肉等食品,故有「擔十四」的說法。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 這是中山民間的一大節日。從農歷八月初一起,市面上就有各種中秋月餅出售,人們爭相購買以饋贈親友或孝敬長輩。當晚,兒童們挑著賀中秋的各色燈籠穿街過巷嘻戲,主婦們則把美味的食品(包括魚粥或雞粥、月餅、田螺或石螺、芋頭、菱角以及各種鮮果等)置於露天的桌面上,合家邊拜月邊吃餅賞月。小欖和東升人還喜歡在賞月時吃魚生,稱這為「撈魚生」;而沙溪、大涌人則喜用湯圓賞月。
九月九重陽節 農歷九月秋高氣爽,中山人歷來有在九月九日當天登高的習俗。抗戰前石岐還興登高放風箏(紙鳶)。那時石岐曾流行一段重陽童謠:「九月九,去登高,戚(扯)高紙鳶望天流,滯(衰)運流曬(盡)好運到,長命富貴步步高。」那時,有些石岐人放風箏有意讓別人的風箏纏斷,或放到一定高度時拋掉線頭,或在線的適當位置綁上點燃的香枝把線燒斷,總之都想自己放的風箏能往遠方飄去。此俗最早見載於道光年間的《香山縣志》中。解放後,此俗漸息,但到80年代初又重新興起,且從白天登高改為夜半登高,黎明自散。登高者多為青壯年人,地點多在市郊的大尖山和城區內的煙墩山。但登高者已不再以放風箏來祈求轉運了。
冬至 民間喜用三牲(雞、豬、魚)祭祖,小欖一帶則喜用菊花肉作餡料做的糯米湯圓(當地人稱之為水圓、水欖)祭祖。小欖各氏族祠堂均盛行春祭冬祭,祭祖後分胙肉給子孫。此俗今已廢。另外,在冬至當天,東升人還喜用大芥菜、甜薯、豬肉粒燴煮成一種名為漚冬的菜祭祖,意為迎接冬天的來臨。
臘月二十四日小年夜 俗呼灶君節。民間習慣在這天「送灶」(或「謝灶」),並備片糖、甘蔗、米、湯圓祭祀灶君,然後拆下灶君神位連同冥紙火化。東升人祭灶則用生鯉魚、茨菇、桂圓、糖、蔗等,這種俗例今已少見。
十二月三十日除夕 俗稱年三十或團年。中山人習慣在謝灶後到年底的幾天里選擇一天「團年」。是日全家大小,包括出嫁女也回娘家過節,共進團年飯,熱鬧非常。「逛花市」是中山人除夕晚上的一項娛樂內容。每年的花市於臘月二十七或者二十八前後開始,到除夕午夜前達到高潮。人們把對來年的美好願望溶化在對花卉的選擇上,因此遇見合意的花卉、年桔就買下,讓家居增添幾分春節歡樂的氣氛。
第三節 婚喪喜慶
一、婚 姻 嫁 娶
解放前,中山民間的婚嫁風俗十分繁瑣,各地具體禮儀不盡相同,但一般有如下幾個程序:
媒妁綴合。過去未婚男女除了坦州、橫欄、民眾、五桂山個別地方通過對歌相識相戀之外,大多由媒人介紹綴合。即使民國時期逐漸興起自由戀愛結婚之風,但發展到談婚論嫁時仍物色一個婦人從中疏通。這個人一般在婚禮中充當「大妗姐」或「妝嫁娘」。
送「利是」(紅包)。男女雙方同意結婚後,男方擇日向女方送訂婚信物及其他禮物。石岐人稱男家禮物出門時為「出盒」,女家由兄弟接受禮物,稱「開盒」。部分沙田區稱此禮為「拿茶葉」。
送年生。議訂婚期前,男方再次送小龍鳳餅、茶葉、椰角、油煎粉角等禮物及聘金和一對新人的出生年庚到女家,俗稱「送茶禮」。
哭嫁。解放前中山沙田地區的待嫁女,在結婚前幾日要找幾位要好的未婚少女同吃同住,於晚間用鹹水歌調唱哭嫁歌,又稱「嘆嫁歌」。解放後此俗已廢。
出閣。新娘出嫁當日子時,女家請子孫齊全的婦人在門口替新娘梳頭,用柚葉煲水沐浴。早上吃其嫂或母親煮的糖面條,換上嶄新的嫁衣裳,由父兄打開大紅雨傘遮著新娘出門,母親或妝嫁娘則在門口向空中及新娘傘頂撒米,表示吉祥。
迎親。抗戰前,石岐、沙溪、小欖等地的迎親是由男家租備花轎,挑著龍鳳禮餅、豬肉、鮮活魚雞等聘禮擔,由新郎親自到女家迎娶新娘。水網地區則用船艇迎娶。解放後各地都以車代步,花轎已廢棄了。
過火盆,又稱「□火」。解放前,當新娘乘坐的花轎到達男家門前時,候在門前的新郎敲開轎門,由妝嫁娘或所謂有福氣的中年婦人背著或扶著新娘跨過點燃禾稈的火盆進門,寓新娘進門後旺夫益子之意。
拜堂。新娘在新房中稍事休息後,由陪嫁娘帶到廳堂,與新郎共拜天地及祖先神位,然後向翁姑和長輩敬茶,同時接受長輩的贈品。
擺喜酒。俗例嫁娶雙方均要舉辦婚禮酒席酬賓,否則遭非議,此為陋俗,解放後至70年代末曾廢止。80年代起此俗復興。
回門(又稱請新女婿)。新娘在婚後的第二天要回娘家,新郎攜整套豬內臟、「雙飛」豬肉、鮮魚及酒等禮物陪同前往。女家設晚宴招待新女婿,宴罷新婚夫婦便返回夫家。
請新岳父(又稱請親家)。男家於婚後擇日宴請岳父母及妻舅等女家主要的長輩。
解放後,在人民政府的大力倡導下,越來越多的城鄉青年廢棄舊式婚禮鋪張浪費的繁瑣禮儀,以茶話會的形式舉行集體婚禮或旅遊結婚。
二、喪 葬
報喪。家人死後,習慣上要馬上派人逐一向族親及外姓親戚報喪。如果死者是婦人,則必須先向其外家報喪,並請其前來視察,然後才可辦理治喪事宜。
哭祭。解放前,中山許多地方都有喪家婦女席地坐在死者遺體旁哭祭的習俗。石岐人稱哭祭為「哭吔(粵音nǎiyā)」。這種「哭 」,其聲凄厲,但又字字清晰,贊頌死者生前的為人,哀嘆自己痛失親人的痛苦,期望死者靈魂早升天國,庇護後人幸福安寧等。哭祭的歌調並無規范,全由哭祭者自由抒發。
擔幡買水。擔幡由雇請的道館中人(喃嘸先生)主持,讓死者的一個子孫(原則上是由其長子或長孫)肩扛幡旗,其他孝子賢孫依次跟隨在遺體四周繞圈,每經其面前都講些惜別或禱告的說話,然後再由「喃嘸先生」帶路,死者的長子或長子嫡孫在親屬的攙扶下手捧小瓦盆,後跟致孝的親友,走到河涌或井邊盛水歸來。這種習俗被稱為「買水」。
殮棺。石岐和民田區一般請仵工搬屍及釘棺,而沙田區則由子侄親友進行。
送殯。解放前,棺木從靈堂抬出後,由長子嫡孫或定為續嗣的繼子、養子、義子捧靈牌,尾隨喃嘸先生及送殯隊伍,至特定的辭靈地點即止。辭靈後,送殯隊伍則沿原路返回靈堂,棺木則繼續上山,而戴孝的子孫則再攜香燭至墓穴前,等一切事情辦完後才對先人拜別。近年也有全部送棺木至墓穴前的。
設壽宴。高壽者死亡後,喪家多設晚宴,以酬謝賓客。這種宴會,石岐及民田區稱之為「壽宴」,沙田區則稱之為「英雄會」。赴宴者還向喪家取一粗陶瓷碗盛些席上的飯菜或包點帶給家人吃,認為吃了用這種碗所盛的菜餚能長壽。
分孝。喪事辦完之後,喪家給每個子孫分發蛋糕、鴨蛋、碗筷、梳、鏡、燈等物,這種習俗表示分別盡孝之意。
解放後,舊的喪葬習俗逐步得到改革。從60年代開始,政府提倡火葬,喪葬儀式從簡,廢除舊習俗,只開追悼會表達哀思。但農村仍習慣土葬,傳統的習俗還被一些人所沿襲。
三、生 育
做「三朝」。嬰兒出生後第三天要為之剃頭,同時配備三牲等物拜祭祖先,並且煲豬腳姜、染制紅雞蛋和煮炒米糖送給嬰兒的外公外婆及其他親友。
送庚。三朝後至滿月前,親友攜帶豬蹄、一方布料或衣服被褸之類的嬰兒用品到賀,俗稱送庚。
滿月酒。富有人家的嬰兒出生後滿1個月時多設酒宴,席中必有豬腳煲姜、紅雞蛋和甜酸蘿卜薑片等食品。散席時,主人家還分送紅雞蛋及酸薑片給親友。
擔滿月。外公外婆在外孫滿月時送手鐲、全套衣帽及豬蹄、雞蛋等禮物到賀,俗稱擔滿月或擔出月。
四、生 日
解放前,中山民間多在虛齡31歲時才開始做生日酒宴,以後除41歲外逢一為「大生日」,61歲以上稱大壽,81歲稱桃宴。岳父母要為女婿做第一個大生日。賀生日的禮物包括2盒面、2支酒及紅包等。
第四節 鄉土舊習與陋習
中山部分地區長期以來因襲一些傳統的舊習甚至陋習。這些舊習俗自民國時期以來已逐漸為人們所摒棄;而其中有的是陋習,與現行的法律和法規相違背,解放後已被人民政府明令禁止。
不落家 中山北半部接近順德的小欖、古鎮、東鳳、南頭等地,歷史上曾有過「不落家」的風俗。這種習俗是新娘出嫁後名義上是夫家的人,但從回門之日起仍在娘家居住,只有逢年過節或在丈夫、翁姑生日時才返夫家一日一夜或半日不宿,一直到懷孕後或結婚滿三年才正式到夫家長住,稱「落家」。
自梳女 解放前,小欖、古鎮、東鳳、南頭、黃圃等經濟作物地區受鄰縣順德的影響,部分鄉村婦女也有終身不嫁的習俗。由於這一地區的農業以桑蠶為主,婦女都是主要勞動力,收入並不少於男性,所以才有終身不嫁的習俗。當某姑娘立下決心不嫁時便擇定吉日,宴請親友,並拜神發誓,表態「梳起」。她們保留長辮,尊稱姑婆,俗稱自梳女。自梳女可選擇志趣相投的(亦是自梳女)結為「金蘭」,甚至另闢一居所聚居,生活上互相提攜,這種房子稱為「姑婆屋」。自梳女可收養嗣女,承繼產業,嗣女及長也要「梳起」,如此代代相傳,但長幼之間全無血緣關系。解放後,自梳女的習俗已逐漸絕跡。
娘子出家 解放前,小欖、古鎮等地曾盛行已婚婦人以「不落家」為名,逃避夫妻生活而外出當傭工,過獨身生活,但名義上仍保留原來的婚姻關系。這些婦人稍有積蓄時則出資為丈夫娶「平妻」(又稱二娘),以其為夫家生兒育女,並資助丈夫維持家計。到終老時,則在夫家殮葬,並得到平妻所生子女的供奉。民間稱此俗為「買門戶」。稱呼這類已婚女人,一般前冠其夫姓,後稱其本姓,即某某氏大媽。此俗解放後已廢。
公雞拜堂 民國以前,香山一些地區曾有這種陋習:當男女兩家議定婚盟後,新郎突然出走抗婚,或出洋做工求學,不能及時返家成親,而女家又不肯易期相就時,男家則由大妗姐抱一隻大公雞代替新郎與新娘拜堂。這公雞在拜堂後放進專設的雞籠飼養,永遠不殺,讓其自然死亡。這種陋習使一些女子與公雞拜堂成婚後,往往由於丈夫永遠不歸而寡居一生。
冥婚 解放前中山有冥婚的習俗。一般人家、特別是富有人家在未婚兒子死後為其物色對象(已死去的未婚女子),並擇吉日成婚,此謂冥婚。在迎娶之夜,男家的轎扛神位到女家迎娶,女家用紙制鬼衣及竹紙粘合製成的各類嫁妝,抬至男家供拜焚燒。男家則設這對鬼夫妻的靈位於神樓,並擇一侄輩為其嗣,常年供奉香燭。男女兩家永遠行姻親之禮。
秋社 小欖解放前有農民在秋收後(即立秋後第五個戊日)舉行祭祀酬謝土地元神的儀式,其後倡為「春祈秋報」。今此俗已廢。
行儺 行儺,又叫「打伙福」,是小欖地區的舊俗,意為祛除邪鬼遊魂作祟以保地方平安。每年冬至前十餘天起由各坊社(以明代衛所所轄范圍,每一衛所為一個坊)的主事人組織信眾,抬出主帥廟中的菩薩偶像安放在適合的祠宇內座鎮,等候善男信女膜拜。從翌日起,按照佔卜的順序,依次在每個坊社活動一天。當日,坊眾上香燭,奏鼓樂,抬著神像遊行於坊社內街巷。解放後已廢此陋俗。
另外,解放前的迷信陋習還有贊星、許願、契神、游神等,今均已廢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