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趙本山徒弟
第一批(6人):
李正春(已故):2007年因病去世,吉林省梨樹縣人,趙本山先生01號弟子。在電視劇《劉老根ⅠⅡ》中扮演「馮鄉長」,在電視劇《鄉村愛情Ⅰ》中扮演「李福」;
路遙:本名陸嵐秋,1966年4月10日出生遼寧省沈陽市人,趙本山先生02號弟子。在電視劇《鄉村名流》中扮演「秦木匠」;
張小飛:本名張玉富,1972年9月8日出生,遼寧省鞍山市人,趙本山先生03號弟子,遼寧民間藝術團副團長,遼寧省曲藝家協會理事,在首屆「趙本山杯 二人轉大賽」中獲最高獎「本山杯」,在電視劇《劉老根ⅠⅡ》中扮演「二柱子」,在《馬大帥Ⅲ》中扮演「牛三」,在電視劇《關東大先生》中扮演「趙春安」。 在遼寧電視台大型娛樂欄目《明星轉起來》中扮演「二柱子」;
唐鑒軍:1968年12月1日出生,吉林省舒蘭市人,趙本山先生04號弟子。遼寧民間藝術團團長,遼寧省曲藝家協會理事,在首屆「趙本山杯二人轉大賽」 中獲金獎,在電視劇《劉老根ⅠⅡ》中扮演「徐邁」,《馬大帥Ⅲ》中扮演「小唐」,《鄉村愛情ⅠⅡ》、《鄉村愛情故事》中扮演「謝廣坤」;
王小寶:本名王寶才,1964年10月11日出生,遼寧省黑山縣人,趙本山先生05號弟子。在首屆「趙本山杯二人轉大賽」中獲金獎,在電視劇《劉老根Ⅰ Ⅱ》中扮演「大奎」,《鄉村愛情ⅠⅡ》、《鄉村愛情故事》中扮演村主任「長貴」;
王小利:本名王文利,1969年3月12日出生,黑龍江省嫩江縣人,趙本山先生06號弟子。在首屆「趙本山杯二人轉大賽」中獲金獎,在電視劇《劉老根 Ⅱ》中扮演「宋禿子」,在電視劇《鄉村愛情ⅠⅡ》、《鄉村愛情故事》中扮演「劉能」, 在電視劇《鄉村名流》中扮演「劉一手」。
第二批(8人):
蔡維利:1966年3月14日出生,黑龍江省呼蘭縣人,趙本山先生07號弟子,在首屆「趙本山杯二人轉大賽」中獲銅獎,在2005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 晚會小品《功夫》中扮演「小忽悠」,在電視劇《劉老根Ⅱ》中扮演「丁慶林」,在電視劇《馬大帥ⅠⅡⅢ》中扮演「維利」,在電視劇《鄉村愛情ⅠⅡ》、《鄉村 愛情故事》中扮演「王老七」;
蔡小樓:本名蔡玉寶,1967年6月15日出生,吉林省樺甸市人,趙本山先生08號弟子。在電視劇《馬大帥Ⅰ》中扮演「錢老闆」, 在電視劇《關東大先生》中扮演「柳一元」, ;
王永會:1967年12月22日出生,遼寧省遼陽市人,趙本山先生09號弟子。在首屆「趙本山杯二人轉大賽」中獲銀獎,在電視劇《劉老根Ⅰ》中扮演「趙三」,在電視劇《關東大先生》中扮演「大管家」;
張曉光:
1970年9月8日出生,遼寧省遼陽縣人,趙本山先生10號弟子。在電視劇《馬大帥ⅠⅡⅢ》中扮演「牛二」,在電視劇《鄉村名流》中扮演「大馬勺」;
波比·肯:1970年11月25日出生,烏克蘭人,趙本山先生11號弟子(趙本山先生首個外籍男弟子)。在電視劇《劉老根Ⅱ》中扮演「博比」;
閆光明:1972年12月30日出生,吉林省吉林市人,趙本山先生12號弟子。在首屆「趙本山杯二人轉大賽」中獲銀獎,在遼寧省第六屆、第七屆藝術節上 獲金獎,在電視劇《馬大帥ⅠⅡ》中扮演「光明」,在電視劇《鄉村愛情ⅠⅡ》、《鄉村愛情故事》中扮演「劉一水」,在電視劇《關東大先生》中扮演「馬副 官」,在電視劇《劉老根Ⅱ》中扮演「小劇團演員」;
王小虎:本名王虎,1974年12月12日出生,遼寧省遼陽縣人,趙本山先生13號弟子。在首屆「趙本山杯二人轉大賽」中獲表演獎,在2005年中央電 視台春節聯歡晚會小品《功夫》中扮演「小忽悠」,在電視劇《劉老根Ⅱ》中扮演「小八路」,《鄉村愛情ⅠⅡ》、《鄉村愛情故事》中扮演「李大國」;
王金龍:1985年8月26日出生,吉林省吉林市人,趙本山先生14號弟子。在首屆「趙本山杯二人轉大賽」中獲「新苗獎」,在電視劇《關東大先生》中扮 演「禿三」。
第三批(9人):
高明娥(女):1968年9月27日出生,遼寧省遼陽市人,趙本山先生15號弟子。在首屆「趙本山杯二人轉大賽」中獲金獎,在電視劇《馬大帥ⅠⅡ》中扮演「桂英」,在電視劇《鄉村名流》中扮演「幼兒園園長」;
孫立榮(女):1968年10月1日出生,遼寧省黑山縣人,趙本山先生16號弟子。在首屆「趙本山杯二人轉大賽」中獲銀獎,在電視劇《劉老根ⅠⅡ》中扮演「孫 立榮」,在電視劇《鄉村愛情ⅠⅡ》、《鄉村愛情故事》中扮演「劉能」媳婦,在電視劇《鄉村名流》中扮演「金鳳」 ;
賈小七:本名賈澤浩,1970年3月3日出生,河北省雄縣人,趙本山先生17號弟子。在電視劇《鄉村名流》中扮演「記者」,在電視劇《鄉村愛情故事》中扮演「飯店經理」;
老臭:本名張春光,1976年6月25日出生,黑龍江省阿城市人,趙本山先生18號弟子。在電視劇《鄉村愛情Ⅰ》中扮演「派出所所長」,在電視劇《馬大帥Ⅲ》中扮演「強子」,在電視劇《關東大先生》中扮演「歪毛」;
姜海軍:1982年12月27日出生,遼寧省遼陽縣人,趙本山先生19號弟子。在電視劇《關東大先生》中扮演「劉三」;
程野:1983年2月1日出生,遼寧省興城市人,趙本山先生20號弟子。在2008年遼寧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小品《過年了》中扮演「聾三」,在電視劇 《關東大先生》中扮演「宗二」, 在2009年張藝謀導演拍攝的電影《三槍拍案驚奇》中飾演店伙計「趙六」 ;
燕飛:本名徐忠海,1986年5月16日出生,吉林省吉林市人,趙本山先生21號弟子。在電視劇《關東大先生》中扮演警署警察「李虎」;
楊冰:1986年8月10日出生,遼寧省鐵嶺縣人,趙本山先生22號弟子。在電視劇《關東大先生》中扮演「小墩子」;
蘇小龍:本名蘇興龍,1986年4月3日出生,遼寧省開原市人,趙本山先生23號弟子。在遼寧電視台欄目劇《劉老根大舞台之今日升堂》中演唱主題歌《今 日升堂》,在電視劇《鄉村名流》中扮演「斌子」,在2009年遼寧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小品《生日快樂》中「送蛋糕」的扮演者。
第四批(2人):
劉小光:本名劉建光,1971年3月20日出生,吉林省蛟河市人,趙本山先生24號弟子。在遼寧電視台欄目劇《劉老根大舞台之今日升堂》中扮演「馬 壯」,在電視劇《鄉村愛情Ⅱ》、《鄉村愛情故事》中扮演「趙四」,在《關東大先生》中扮演「老啞巴」;
小沈陽:本名 沈鶴,1981年4月4日出生,遼寧省開原市人,趙本山先生25號弟子。在電視劇《鄉村愛情Ⅱ》、《鄉村愛情故事》中扮演「王天來」,在電視劇《關東 大先生》中扮演「小奉天」。
第五批(10人):
張小偉:本名張偉,1972年3月6日出生,遼寧省開原市人,趙本山先生26號弟子。遼寧民間藝術團副團長,在電視劇《關東大先生》中扮演「佐藤」,在 電視劇《鄉村愛情故事》中扮演「王凱」, 在2010年遼寧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小品《超級粉絲團》中扮演「 張經紀 」;
孫小飛:本名孫金山,1976年5月5日出生,趙本山先生27號弟子。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在電視劇《關東大先生》中扮演「張龍」;
張凱:本名張彥廣,1976年9月12日出生,趙本山先生28號弟子。吉林省舒蘭市人。在電視劇《關東大先生》中扮演「杜仲」;
歷小峰:本名歷成祥,1977年2月9日出生,趙本山先生29號弟子。吉林省德惠市人。在電視劇《鄉村愛情Ⅱ》、《鄉村愛情故事》中扮演「王技術員」;
程紅:本名裴立斌,1977年5月22日出生,吉林省梅河口市人,趙本山先生30號弟子。在電視劇《關東大先生》中扮演警察局長「杜鎮海」;
董三毛:本名董明印,1980年5月15日出生,吉林省榆樹市人,趙本山先生031號弟子。在電視劇《鄉村愛情Ⅱ》、《鄉村愛情故事》中扮演「徐會計」,在電視劇《關東大先生》中扮演「長海」;
宋小寶:本名宋寶利,1981年1月5日出生,吉林省通化市人,趙本山先生32號弟子。在電視劇《關東大先生》中扮演「范四」;
田娃:本名田野,1986年11月6日出生,遼寧省新民市人,趙本山先生34號弟子。在電視劇《鄉村名流》中扮演「劉大鵬」;
紅孩:本名陳昆侖,1986年11月7日出生,黑龍江省鶴崗市人,趙本山先生35號弟子。在電視劇《鄉村名流》中扮演「李小寶」;
小鵬飛:本名李綽,1986年7月24日出生,吉林省遼源市人,趙本山先生33號弟子。在電視劇《關東大先生》中扮演「小鵬飛」。
第六批(9人):
湯潮:黑龍江省大慶人,趙本山先生36號弟子。曾獲中央電視台「2005年度十大新人獎」,「內地最具潛力新人獎」,「黑龍江省歌手大獎賽一等獎」,廣 東省「十大金曲獎」和「最佳創作獎」等獎項,其歌曲代表作品有《好男兒》、《狼愛上羊》、《愛大了受傷了》、《那滋味》等;
潘大勇:本名潘立勇,吉林省梅河口市人,趙本山先生37號弟子。在電視劇《關東大先生》中扮演警察「潘大勇」,在黑龍江電視台大型娛樂欄目《本山快樂營》中扮演「老臭」;
宋曉峰:本名宋國峰,吉林省農安縣人,趙本山先生38號弟子, 在電視劇《關東大先生》中扮演烤鴨店「伙計」;
周雲鵬:本名周濱,遼寧省遼中縣人,趙本山先生39號弟子,在電視劇《關東大先生》中扮演「阿旺」;
二黑:本名劉朕,遼寧省沈陽市人,趙本山先生40號弟子。在電視劇《鄉村名流》中扮演「李小寶」;
楊明:本名楊明明,黑龍江省肇東市人,趙本山先生41號弟子。參演了電視劇《關東大先生》,在電視劇《鄉村愛情》故事中扮演「李廚師」;
劉傳龍:吉林省舒蘭市人,趙本山先生42號弟子;
王龍:本名劉小龍,黑龍江省五常市人,趙本山先生43號弟子。參演了電視劇《關東大先生》。
文松:本名石文嵩,遼寧省營口市人,趙本山先生44號弟子。
第七批(6人):
紅軍:本名潘紅軍,吉林東遼縣人,趙本山先生45號弟子。在電視劇《馬大帥ⅠⅡ》中扮演「保安」,在電視劇《馬大帥Ⅱ》中扮演「經理」;
赫小剛:本名赫崇剛,遼寧省清原縣人,趙本山先生46號 弟子。曾參加黑龍江電視台大型娛樂欄目《本山快樂營》扮演「二老懶」;
李小明:本名李清明,吉林省永吉縣人,趙本山先生47號弟子,在電視劇《鄉村愛情故事》中扮演「郭二」;
六歲紅:本名趙志東,遼寧葫蘆島市人,趙本山先生48號弟子;
陳美心(女):新加坡人(祖籍福建),趙本山先生49號弟子(趙本山先生首個外籍女弟子)。在電視劇《關東大先生》中扮演「香菱 」;
小飛龍:本名程起飛,吉林省輝南縣人,趙本山先生50號弟子。2007年參加《劉老根大舞台》PK大賽獲「表演獎」,曾參加遼寧電視台大型娛樂欄目《明星轉起來》。
第八批(3人):
大長臉:本名於洋,遼寧省沈陽市人,趙本山先生51號弟子。在2010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小品《捐款》中扮演「攝影師」;
天天:本名張議天,黑龍江省佳木斯市人,趙本山先生52號弟子。在2010年浙江衛視《跨年晚會》表演模仿秀《我只是個傳說》;
大鵬:本名董成鵬,吉林省長春市人,趙本山先生53號弟子。代表作有《秋憶》、《下雪》、《最後一支煙》、《醉心》、《壞天氣》、《正好》、《秋天是用來分手的季節》等,現主持遼寧電視台大型娛樂欄目《明星轉起來》節目。
第九批(12人):
黃寶吉(小梁扮演者),王小福,曹興,小超越,小王剛,張林,小沈龍,金鴻明(白清明扮演者),孟令宇(皮長山扮演者),宋冠澎,賀樹峰(謝永強扮演者),吳雲飛(趙玉田扮演者)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2. 趙本山一家人直播,桌子上的菜亮了,都吃了什麼
趙本山是我國家喻戶曉的明星,他是春晚上的小品之王,當年在所有的小品演員中一枝獨秀,後來因為身體的原因,退出了小品的舞台。不過趙本山偶爾也在女兒的直播間露面,趙本山一家人直播,桌子上的菜亮了,都吃了什麼?
趙本山雖然退出了小品的舞台,但是他留在舞台上的那些作品,依然讓我們非常的懷念,正是一年又一年的陪伴,我們的歡聲笑語因他而綻放,所以希望趙本山能身體健康,多福多樂。
3. 沈陽的八大小吃指的都是什麼你覺得怎麼樣
說起沈陽本地的小吃,老一輩沈陽人口中總是念叨著「沈陽八大小吃」。很多剛來沈陽的外地人,或者來沈陽讀書的學生黨或多或少也都聽說過。
那麼問題來了,這八大小吃分別指的都是什麼?關於這個問題,我作為一個沈陽本地土著,一時間也需要掰著手指頭一個一個數才能理清。傳統的沈陽八大小吃一般是指:老邊餃子、李連貴熏肉大餅、楊家吊爐餅、沈陽回頭、馬家燒麥、西塔大冷麵、老山記海城餡餅和那家館白肉血腸。
當然,每個沈陽人心中,沈陽八大小吃可能都不太一樣。上面的那個版本是認同的人比較多的一種。
關於沈陽八大小吃我就簡單介紹一下吧。
老邊餃子
這個估計只要來沈陽的人肯定會去吃,老邊餃子在沈陽可以說是一絕了。過去的老邊餃子肉餡是煸炒過的,吃起來口感更膩一點,這也是老邊餃子的特色之一。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開始逐步認識到 健康 的重要性,因此老邊餃子的製作工藝也發生了變化,不過口味依然獨到。
李連貴熏肉大餅
這種食物的知名度也很高,關於熏肉大餅,沈陽街頭賣的有兩種版本。一種是卷餅,一種是半圓形的夾肉餅。在這里,提醒大家,正宗的熏肉大餅是半圓形的夾肉餅。卷餅雖然打著「熏肉大餅」的牌子,但是並不正宗。
楊家吊爐餅
這種餅,一般沈陽本地人都當做早餐吃。楊家吊爐餅表皮金黃酥脆,裡面卻很軟,口感很豐富。通常情況下,沈陽人在吃吊爐餅的時候,還會要一碗澆著鹵汁花帽的雞蛋糕,吃完這樣的早餐,一整天都會元氣滿滿。
沈陽回頭
這是一種長條形的食物,也是沈陽著名的清真食品之一。薄薄的餅皮被烙得金黃酥脆,裡面是牛肉餡或者是羊肉餡,佐以洋蔥等香料,吃起來酥脆的餅皮夾雜著肉香,一口滿足。
馬家燒麥
沈陽人對麵食可以說是情有獨鍾,馬家燒麥也是沈陽人常吃的 美食 之一。和回頭一樣,馬家燒麥也屬於沈陽的清真食品,肉餡基本都是牛羊肉。蒸好的馬家燒麥,表皮軟糯,但是也有嚼勁,唇齒間肉香和面麥的香氣縈繞,感覺特別棒。也有不少人喜歡沾著辣椒油、醋、或者醬油來吃馬家燒麥。
西塔大冷麵
提到冷麵這種食物,基本上沈陽人在夏天吃的時候比較多,有時候擼串也會點一碗。冰爽的冷麵湯配合著辣白菜的味道和有嚼勁的冷麵,再佐以黃瓜和胡蘿卜絲的清爽滋味,一碗下去既頂餓又消暑。在沈陽,想要吃正宗的冷麵,那就一定要去西塔,西塔大冷麵也是因此得名的。
老山記海城餡餅
關於老山記海城餡餅,我上初中的時候可以說是經常吃了。這種餡餅皮薄餡大,最重要的是,這種餡餅不厚,吃起來很有滋味。烙好的餡餅泛著金黃的油光,吃起來外焦里嫩。我最喜歡吃芹菜豬肉和三鮮餡的,有時候一個人能吃一打。
那家館白肉血腸
這道菜在冬天點最合適,白肉通常是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因為燉的時間比較長,白肉一點都不膩。通常這道菜都是以鍋仔的形式端上來,血腸綿軟爛熟,冒著熱氣,沾著韭菜花醬吃,在來一口東北的大米飯,賊香!
以上是我的答案,歡迎評論!
沈陽八大小吃
第八,朝鮮族打糕
第七,老邊餃子
第六,西塔大冷麵
第五,李連貴熏肉大餅
第四,溝幫子熏雞
第三,馬家燒麥
第二,海城餡餅
第一,抻面雞架
沈陽地區的八大小吃在當地還是非常的有名的,像當地的海城餡餅就深受當地人的喜愛,要說海城餡餅,那還得是牛庄的好。那是90年代初我在牛庄待過一階段,那餡餅的滋味我真的忘不掉,海城餡餅至今仍然是沈陽地區非常有名的一道 美食 。
再就是老邊的餃子,也是沈陽當地的一大名吃,許多來沈陽的外地人一定是要嘗嘗老邊的餃子的,老邊餃子的樣式也是特別的多,海鮮味的、素餡的還有各種肉餡等,據說大概有著近百種的口味,保證讓你吃不煩,還不趕緊來沈陽嘗嘗。
還有就是沈陽的李連貴熏肉大餅、馬家燒麥、西塔大冷麵、馬家館白血肉腸、沈陽回頭、楊家吊爐燒餅等,當然這只是沈陽地區眾多 美食 的一部分,像沈陽處於我國的東北地區,當地好吃的燉菜也是非常多的,小雞燉蘑菇、豬肉燉粉條等等,有機會可以來嘗嘗。
沈陽的八大小吃 歷史 悠久,用料講究,是很能代表沈陽當地特色的,延續了這么多年,美味是肯定的,留下的就是精華,鑒於個人口味原因,有人或許覺得味道一般,但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人都太喜歡了
八大小吃包括老邊餃子,李連貴熏肉大餅,沈陽回頭,馬家燒麥,楊家吊爐餅,西塔大冷麵,老山記海城餡餅,那家館白肉血腸
美食 多,我主要說說我愛吃的西塔大冷麵,因為喜歡面,所以首先嘗了大冷麵,勁道爽口,面冰涼爽口,辣白菜賊好吃,不過我不太喜歡鹹味,酸甜感覺更好
店裡環境一般,但是非常具有東北特色,很熱情,大嗓門,很喜歡的東北口音,自帶喜感,夏天吃的,冷麵很涼快,後來聽朋友說干拌豆腐也不錯,只是當時沒吃,下次有機會在嘗嘗
現在的八大小吃是什麼不知道,卅年前我還記得一些,太原街小友天包子,四季面條,北市場老邊餃子,中街大果,老高太太糖葫蘆,大舞台油炸糕,馬家燒麥,張久禮燒雞,南市附近鹿明春豆沙包。小北泰川雞爪子…等等。
真正的沈陽特色小吃並不是特別多,很多源自於其他地區,這些 美食 到了沈陽就變成盛京老味道,傳統小吃比如說熏肉大餅、吊爐餅、海城餡餅、四季抻面等等,那麼最新排名的八大小吃指的都是什麼?
雞架之城,沒有一隻雞架能逃離沈陽,沈陽人特別喜歡雞架,夏天來個拌雞架再來幾手肉串,大半個沈陽都吃這種宵夜!一隻鐵板雞架撒上孜然之後的香味能夠飄滿整條街。它獨特的鮮味和容易上味。炭烤的、五香的、熏醬的、鐵板的、椒鹽的、油炸的、涼拌的,總有一款適合你。
羊肉串,街頭巷尾最好的下酒菜,尤其是夏天,滿街都是烤肉串,沈陽夜市的羊肉串一定是銷量第一名。
沈陽人特別喜歡吃熟食,50元能拼出滿滿一大盤子年夜飯的硬菜,豬身上的四大天王,香扒豬耳、香扒豬心、香扒豬臉、香扒口條。逢年過節飯桌必須有東北熏醬菜。
沈陽人喜歡吃餃子,餃子就酒,越喝越有!以前看過一個老大爺,餃子蘸白酒,酒神猛人的風范。也有人說沒下酒菜也是可以的,據說一個鐵釘蘸鹽也行的。餃子館也特別多,老邊餃子、甘露餃子、洪記餃子等等。
燒麥又名燒賣,沈陽的燒麥皮薄餡大,一口下去汁液四溢。燒賣館到處都是,羊湯配燒賣,沈陽一絕。
麻辣燙和麻辣拌,以前沈陽流行麻辣燙,撫順人發明了麻辣拌,裡面有油炸土豆片、海帶結、豆皮、各種丸子、油菜、豆泡、蟹棒、蘑菇、素丸子(又稱紅丸子)等等,其實每個夜市和地下商場都有麻辣燙和麻辣拌,不論味道如何,都是人氣滿滿的。
大冷麵算是沈陽的傳統 美食 。在沈陽大冷麵經常分成鹹味和酸甜兩種,冷麵的湯色鮮亮透明,再來一片黃牛肉片,灑在頂端的一小撮白芝麻展現味道來源。每個廚師製造出來的冷麵都會不同,即是同一家飯店出品的冷麵也會有差異,這就是大冷麵最神奇的地方,酸甜可口值得品嘗。
鍋包肉,沈陽人也特別喜歡吃鍋包肉,說起鍋包肉的來源,就必須鄭興文,他是清朝光緒年間哈爾濱的道台府廚師,肉片先油炸,急火快炒,湯汁淋到鍋里,浸到肉里,名叫「烹汁鍋爆肉」。鄭興文開會到沈陽,烹汁」 改成了 「熘汁」 ,加入了番茄醬,發明第二種鍋包肉的做法。沈陽就是有了新式鍋包肉和老式鍋包肉兩種做法。
烤肉:沈陽有一句流行語,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是一頓燒烤不能解決的,如果有,那就是兩頓,好吃的烤肉能解決一切問題,很多朋友到沈陽的第一餐必須要吃點小燒烤。肥瘦相間的各種牛肉,擱在火紅的炭盆上,滋啦一聲翻個面,美味至極,外地很多朋友不知道吧。
沈陽的傳統 美食 啊,老邊餃子,馬家燒賣,盛京八大碗,楊家吊爐餅,楊家熟食,三合盛包子,三和興包子(已失傳),高樓香雞,鹿鳴春,勺園飯店,西塔大冷麵,太白山燒烤,關東長樂包,同心餡餅,這些都是至少四十年以上 歷史 了,有些已經沒有了,比如高樓香雞,有的做的沒有以前好吃變成個人承包了,比如三合盛包子。
再說點二三十年 歷史 的:張九里燒雞,溝幫子熏雞,老四季雞架,老八件,太白山燒烤,雲龍燒烤,三千里燒烤,雪岳山燒烤,韓都燒烤,金漢斯啤酒屋,老隋飯店,詹記香辣蟹,大清花餃子館,鴻記餃子館,甘露餃子館,原味齋。
以上這些全部發自於沈陽,還有的一時就記不起來了。沈陽還有好多好多好吃的地方,有的可能在沈陽火起來了,但並不是沈陽發起的,比如李連貴熏肉大餅,人家原本是吉林的,還有長壽參雞湯,人家是韓國傳過來的。這里說一下燒烤還有冷麵,雖然都是從韓國發展出來的,但沈陽的和韓國的做法和味道都不一樣,所以還得算是沈陽的。還有的就是年頭不夠,連三十年都不到,雖然是 美食 ,但夠不上傳統。沈陽的小吃也很多,但是到底是不是發源於沈陽我就叫不準了,比如雞蛋餅,那是人家天津的煎餅果子,做法有一點點不同,涮豆皮、鴨肝、豆腐泡,麻辣拌(撫順的),烤冷麵(吉林的),雞骨棒,各種烤串,各種炸串,燜子(大連),這些做的都很好吃,都是街邊貨。
沈陽有八大小吃嗎?
可能我在沈陽的時間短,真不知道沈陽有過什麼八大小吃。
從小生長在沈陽,記得沈陽有點 歷史 名氣的飯店有鹿鳴春飯店、老邊餃子館、馬家燒麥館、寶發園名菜館、甘露餃子館、三盛軒回民餃子館、謦香包子鋪、楊家吊爐餅、稻香村點心、李連貴熏肉大餅...
後期出現了:高樓香雞、老四季抻面、小北的紅燜羊肉、西塔朝鮮烤肉大冷麵等......
很多朋友把老邊餃子,馬家燒麥,李連貴大餅說成是沈陽小吃。這幾家店是沈陽傳統老店,不應該屬於小吃范疇。
而沈陽傳統 美食 楊家吊爐餅卻可以且必須屬於沈陽八大小吃;而海城餡餅不是沈陽的,而是海城市牛庄鎮的,沈陽的餡餅其實西關的開口餡餅才是正宗的沈陽小吃;老四季面條完全可以進入沈陽八大小吃;當然,食客豐盈的西塔冷麵也應該列入沈陽小吃;沈陽大爺帶火的巢記燉肉進入沈陽八大小吃應該是與時俱進的吧;另外遍布沈陽的永和類豆漿油條作為沈陽早點小吃也是當之無愧的;作為孩子們的小吃《該吃肉了》連鎖店理應入榜;火的一塌糊塗的喜家德水餃也可以進入沈陽小吃榜。先說八個。其實我覺得沈陽小吃還有很多。比如雞蛋卷餅啥的。
個人認為既然是沈陽小吃,就應該立足於沈陽的餐飲,既然是小吃就應該以簡單餐飲為准,像老卞餃子,馬家燒麥,鹿鳴春的豆包,這些沈陽老店,吃飯內容都不局限於簡餐,竊以為,凡是有熱菜的飯店就不應該屬於小吃內容。另外李連貴大餅,是屬源於吉林四平的。海城餡餅,正宗在海城牛庄。說是沈陽小吃就有牽強之嫌。
以上意見,是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我不知道沈陽的八大小吃具體都有什麼,但我認為到沈陽就要入鄉隨俗,吃一些沈陽的特色:
1. 著名的沈陽老邊餃子,老邊餃子是沈陽的 歷史 傳承
2. 不老林糖
3. 馬家燒賣
4. 熏肉大餅
5. 沈陽老四季抻面
6. 各種做法的雞架
7. 鐵西路邊小馬凳坐起,小串擼起來
以上這些必須要配上沈陽的老雪才夠勁兒,然後吃完去趟中街的劉老根大舞台看看二人轉,第二天醒酒去中街故宮溜達一圈,這就基本齊活
4. 范偉,白發滿頭又蒼老了很多,他與趙本山恩恩怨怨,一哭泯恩仇
近日,一段演員范偉拍戲的花絮在網上曝光,引發關注。
視頻中,范偉身穿一件花襯衫,戴著老花鏡,打扮非常年輕。他的臉有些圓潤,隨著年齡的增大,皮膚也鬆弛不少,眼睛看起來好像要眯成一條縫,而下巴上一圈白鬍茬更是顯得老態十足。
范偉,1962年9月2日,出生於遼寧省沈陽市,喜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
范偉的雙親都不是搞藝術的,父親是工廠里的宣傳幹事、母親則是個營業員,另外,范偉家中還有一個姐姐和弟弟。
范偉從小就喜歡相聲。1978年,16歲的范偉師從沈陽曲藝團演員陳連仲學習表演。1983年,范偉考入沈陽曲藝團,由此開始自己創作相聲。
1995年,范偉第一次登上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的舞台,與趙本山、張玉屏合作表演小品《牛大叔提干》,獲小品類二等獎。
2001年,在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范偉與趙本山、高秀敏表演『』忽悠系列『』小品的第一個作品《賣拐》,獲小品類一等獎。
同年,在電視劇《劉老根》中飾演葯匣子。
范偉與趙本山。
《賣拐》小品截圖 在很多觀眾眼中,范偉與趙本山可以說是一對「黃金搭檔」:二人默契合作的小品與電視劇觀眾都耳熟能詳。然而,牛年春晚前後,由於趙本山春晚小品的搭檔問題,趙本山與范偉的微妙關系逐漸浮出水面。2009年5月,在北京電視台《每日文娛播報》節目中,范偉首度揭秘了與趙本山這些年的恩恩怨怨。
正在范偉與趙本山的小品事業如日中天,二人的合作也更加爐火純青之時,范偉意外地從趙本山的身邊消失了。2006年之後,趙本山與宋丹丹在春晚上的合作依舊贏得滿堂彩,2009年,作為趙本山的徒弟小沈陽登上春晚的舞台,立刻紅遍全國,但是范偉卻始終寂靜無聲,二人不和的傳言沸沸揚揚。
矛盾起源: 范偉分析說,真正讓趙本山不高興的原因,是他要離開沈陽,調進北京。看著自己一手扶植起來的猛將要遠走他鄉,趙本山除了心有不舍,還有一種「翅膀硬了要飛走」的情愫在心中。范偉說:「到北京都是為了孩子,當時愛人特別希望自己能在北京工作,兒子以後能在北京發展得更好些。」雖然對范偉有諸多不滿,趙本山還是介紹范偉到了煤礦文工團。
矛盾升級:范偉拒接本山電話。
正當人們以為范偉與趙本山總算冰釋前嫌、再次攜手的時候,范偉拒絕了趙本山2009年合作春晚的提議。這次,趙本山是真的惱了。
矛盾爆發,是因為2009年春晚。
《功夫》那次,范偉一上台就說錯台詞。後來對春晚直播發怵,說要休息兩年。於是老趙就又找宋丹丹合作。2008年《火炬手》演完,老趙下台就哭了。因為本子太差了,包袱過於生硬,生硬。宋丹丹也不想演了。直播太嚇人,當著幾億人,壓力太大。
到2009年,老趙還得上,就說找范偉。
結果范偉躲了。
情急之下,老趙只能拉徒弟小沈陽演《送蛋糕》。節目又被槍斃。直到春晚前十幾天,才臨時弄出個《不差錢》。那年為了春晚,老趙七天七夜沒睡覺,壓力大到痛哭。
《關東大先生》發布會上,終於綳不住,才半笑半怒說出前面那番話。
並且旁敲側擊地批評范偉: 「以前我們都是靠春晚這個平台火的,現在你怎麼就不願意上了呢?」
雖然後來找補說「我理解他,他名氣大了,有他自己事」,但兩人的關系,終究還是崩裂。此後,范偉再沒演過趙本山的劇,《鄉愛》里再沒出現他的身影,兩人再沒在春晚上合作。面對媒體,都避談對方。
一段長達十多年的情誼,就此落下帷幕。
各自的人生,朝著不同的方向奔去。
2009年,關系崩裂後,趙、范二人漸行漸遠。面對媒體,很少提及對方。後來拍《建黨偉業》,一個演黎元洪一個演段祺瑞。雖說是並肩拍照,看上去卻貌合神離,心有芥蒂。拍攝期間,韓三爺還叫上兩人吃了頓飯,說要是有誤會就過去吧,大家還是該一起做點事。
那頓飯吃得很開心。吃完了,老趙讓范偉上他那邊去。范偉害怕又聊春晚的事,去了抹不開面子,不答應不行,最後還是沒去。沒人知道被拒絕的老趙心裡是怎麼想的。此去一別,本山開始把精力用在「帝國」經營上,日漸成為江湖王者,范偉一步步奔向影帝桂冠。
六年間,江湖風雨,故人情仇,王不見王。
這六年,春晚味道變了,鞏漢林、黃宏、宋丹丹們早已退場,小品界多了一個「郝建」,岳雲鵬時不時靠人氣撐幾個段子。
2014年輿論風波兩年後,趙本山出現在網上,玩了一場直播秀。農家小院里,帶著徒弟們,唱起《月牙兒》,說這是和范偉、高秀敏合演的《夜深人不靜》里的歌曲。彈幕里,理所當然地有人呼喚二人繼續合作。
歲月波瀾,本山頭發全白了。
出鏡時,變成了徹徹底底的「老蔫兒」。面對媒體,范偉偶爾表達過再度聯手的意願。但人生路迢迢,走遠了,頂多是一眼回望。2018年,何慶魁去沈陽見了趙本山一面。 半年後,《劉老根3》宣布開機。在隨後放出的宣傳片里,「葯匣子」范偉回歸。
《劉3》播出,觀眾才發現,范偉不是常駐,只是來客串,給「葯匣子」的結局一個交代。58歲的葯匣子與劉老根深情相擁時說:
「這不就是你一句話嘛,你一說我就回來唄。」
滿頭白發的劉老根,淚眼婆娑。
倆人的恩恩怨怨,一哭泯恩仇!
范偉單飛混得更好,為何要回歸《劉老根4》?
今年5月1日,《劉老根4》開播,相比第三季,這一季的演員陣容和角色戲份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第三季中作為主要的人物的葯匣子(范偉飾),在第四季中成了主要人物。
對於范偉的回歸,很多網友也是不理解,范偉早就混出了自己的「名堂」沒必要回來演口碑愈見下滑的「鄉村劇」。
范偉回歸《劉老根3》時就有人說這是范偉和趙本山的「世紀大破冰」,范偉的「回歸」究竟是為什麼呢?
范偉在《劉老根3》中的戲份並不多,在第36集才出現,在《劉老根4》中的戲份卻增加了很多。其實無論是第三部還是第四部, 范偉飾演的葯匣子絕對是靈魂人物 。
劉老根一人難以「撐得起大局」,只有范偉的回歸,這個故事才能繼續下去。 如果說劉老根是《劉老根》的「骨幹」,葯匣子絕對是最肥的那塊「肉」,只有葯匣子回來了。劉老根的味道才回來了,才算「有那味」了.《劉老根》第三季,葯匣子一句「回來看你來了」把劉老根從渾渾噩噩中拉了回來,二人哭著擁抱「冰釋前嫌」,好像也把觀眾拉回了從前。
到了第四季,范偉的戲份增加,在海報中還坐到了C位,在前兩部中的海報中,趙本山是絕對的主角,范偉只是趙本山身後的配角。
第三季,范偉和趙本山「分庭抗禮」,葯匣子的回歸被認為是一大看點,而到了第四季,播放平台的宣傳海報中直接就沒有了趙本山。
趙本山這幾年退居幕後,甘當綠葉,把范偉找回來是《劉老根》第三部和第四部的一大亮點。
趙本山和范偉也澄清了不和的謠言,范偉能回歸《劉老根》多是因為情誼吧。畢竟趙本山對他有知遇之恩,二人多年合作並沒有實質性的矛盾沖突。分開多年,兩個人經歷了很多再回過頭看往事,估計是「一笑泯恩仇」吧。
楊寶玲,女,1968年出生,是演員范偉的妻子,原是沈陽市兒童醫院的一名護士。
范偉的妻子楊寶玲,當年楊寶玲可是整個醫院里最漂亮的護士。
1988年,范偉步入大齡青年之列,父母開始為他找不到對象而犯愁。在朋友的介紹下,他與沈陽市兒童醫院的小護士楊寶玲相識。當時,楊寶玲20歲,剛從沈陽市衛校畢業不久,長得清秀端莊,性情溫順。第一次見面,范偉就被吸引住了,然而,楊寶玲卻沒有那個「意思」。
范偉以為自己同楊寶玲沒戲了,心裡冰涼冰涼的。朋友告訴他,楊寶玲的媽媽一看范偉老實忠厚的樣兒,就覺得這個人可靠,勸女兒先處著試試看。范偉看到了希望,把楊媽媽的話當做尚方寶劍,整整苦追了兩年,終於把楊寶玲追到了手。
1990年4月10日,兩人攜手步入婚姻殿堂。
楊寶玲和范偉都是比較低調的人,即使在范偉成名後,楊寶玲也不願拋頭露面,只是在背後默默支持著范偉。
1992年底,兒子范曦文出生後,由於那時范偉的事業正在奮斗期,在家的時間很少,因而照顧兒子及家庭的重擔全落到了楊寶玲的身上。為了支持范偉的事業,楊寶玲作出了很大的犧牲 。
范偉從沒有爆出花邊新聞,他家有嬌妻哦!
近日,范偉和妻子在海邊度假的照片意外流出,從照片可以看出,范偉妻子顏值很高,身材保養得也非常好,整個人精神狀態和氣質都非常不錯,看起來非常年輕,二三十左右的容貌,有網友說他們看起來像是一對父女。
范偉的妻子是楊寶玲,年輕時是風華絕代的女神,如今年齡增長,依舊年輕貌美。
范偉的兒子范曦文,如今在相聲界發展,他從小就十分的喜歡相聲,更是通過范偉的關系拜了相聲大師王平為師傅,也成為了一名相聲演員。
范偉從沒有爆出花邊新聞,網友認為,主要原因還是家有嬌妻。
楊寶玲如今已經53歲,但是從最新爆出的照片來看,依然很漂亮,一點也不像53歲的女人。帶著眼鏡的楊寶玲也顯得十分有書卷氣息,這還是沒有化妝的狀態,要是化妝,一定秒殺 娛樂 圈很多同齡女星。
范偉也是在公開場合不止一次地感謝自己的妻子楊寶玲,「我要謝天,謝地,謝趙本山和我的妻子楊寶玲,沒有這兩位的精心打磨,就沒有我范偉的今天。」
范偉懂得感恩,還一直對自己的發妻這么好,怪不得會受到很多觀眾的愛戴和喜歡。近兩年,范偉的作品不多了。
前不久,偶然看見一檔采訪節目,采訪對象就是范偉。
當談及為何放棄春晚舞台時,范偉坦言,「直播這個東西太嚇人了。」
在這段視頻中,明顯看見范偉白發滿頭,又蒼老了很多,真是歲月不饒人。
''忽悠!接著忽悠!''如果說必須為''忽悠''這個詞找一個代言人,那麼非范偉范大叔莫屬。
數次央視春晚上和趙本山合作的小品中的''被忽悠''形象讓范偉一下找到了事業角色的定位,也讓這個''腦袋大脖子粗''的大叔變得家喻戶曉。
之後的范偉為大家留下了多少的經典形象,影帝之名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