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希臘人在死者的棺材裡放一塊蜜餅的習俗,有什麼由來
古希臘人有在死者的棺材裡放一塊蜜餅的習俗,據說就是為了討好刻耳拍洛斯,他們希望死人可以把這塊餅送給惡犬。
不過最有名的還要數赫剌克勒斯,他奉歐律斯透斯之命把刻耳拍洛斯從冥界抓了出來,後來又按照歐律斯透斯的命令把它放回。活捉刻耳拍洛斯是赫剌克勒斯的十二項功績之一 。 (這哥們實在太猛了,他把地獄犬捉了起來帶到地面上了)
另外,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中的赫耳墨斯曾用冥河的河水使刻耳拍洛斯入睡; 在一個著名的關於愛神厄羅斯的故事中,厄羅斯的情人普敘刻也曾用含有催眠葯的餅 使刻耳拍洛斯昏睡過去(阿普列尤斯,《金驢記》)。
B. 生日蛋糕10大忌
1. 鍾表:傳統上,鍾表被認為是不吉利的禮物,因為「鍾」與「終」諧音,被認為預示著結束。因此,送鍾表作為禮物應謹慎。
2. 梨和李:水果是常見的禮物,但梨和李不宜作為禮物,因為「梨」與「離」諧音,在給病人、夫妻或戀人送禮時應避免。
3. 鞋子:鞋子與「邪」同音,且常被踩在腳下,因此除了家人,一般不宜送給別人。如果送給朋友,可以要求對方給一元錢,以此表示是購買而非贈送。
4. 傘:傘與「散」諧音,因此不建議作為禮物送人(特殊情況如雨中送傘除外)。給朋友送傘可能意味著將來會分手或離散。
5. 蠟燭、手帕、毛巾:這些物品常用於葬禮,因此作為禮物可能帶來負面聯想,應避免送給他人。
6. 布娃娃:布娃娃可能被認為是不吉利的物品,長時間放置在家中可能招來邪靈,給家庭帶來不安。
7. 來歷不明的石頭:石頭可能附著邪靈,送給朋友可能帶來不吉利的影響。
8. 扇子:扇子僅在夏天使用,秋涼後即被廢棄,因此有絕情之意,被稱為「送扇無相見」,不太受歡迎。
9. 帽子和綠色的帽子:帽子有「愁帽子」的說法,特別是綠色的帽子,象徵著不忠,送人綠帽子是對人的極大侮辱。
10. 菊花和孝帽:菊花常用於紀念逝者,孝帽是葬禮用品,都不應作為禮物送出。
其他送禮禁忌:
1. 避免送禮數量為「4」,因為聽起來像「死」,被視為不吉利。
2. 近年來,13也成了不吉利的數字,應避免在送禮中使用。
3. 在顏色選擇上,傳統上紅色代表喜慶,而白色和黑色被視為不吉利,應避免在喜慶場合使用這兩個顏色。
C. 過生日有什麼講究
請問給老人過生日有什麼講究嗎? 不主張60歲到80歲的人轟轟烈烈過生日祝壽,是因為中國命理學上有此說法:
一個大壽能消耗8―10年的壽命。
不僅僅如此,命理學還認為人的出生是經歷由神到人再到神的過程。解析如下:
1、人從出生到16歲,這個孩子是「神」不是人。我們都可以給孩子過生日,哪怕是大張旗鼓都不為過。
2、人從17歲辯蠢畢到59歲,已經從「神」轉變為人,可以過生日,但是要根據當地習俗過生日。比如通常逢十過生日要提前一年,比如30歲過生日通常在29歲完成;而且很多地方「過三不過四」,即三十歲生日可以過,而四十歲生日不能過。
3、人到了60歲,已經是六十甲子輪回一次,故而,從60歲開始到80歲為止,是不能大張旗鼓過生日的。過去坊間和位理學都認為,人一旦到了60歲,就不能過生日了,因為怕「提醒」閻王爺,早早將過生日者「一筆勾走」。
4、人到了80歲,又從人轉變為「神」,因此也就可以過生日了,而且可以大張旗鼓過生日了,即使登報紙慶賀生日大壽都無礙,因為已經是「神」不是人了。
5、凡是當年沖犯太歲的朋友,都要謹慎過生日。可以「悄悄進行,打槍的不要」。
特別提醒:
1、中國傳統的命理學意義非常深遠,人的歲數不同其運勢也不同,因此過生日是高調還是悄悄過也不盡相同,朋友們需要認真研讀對待。
2、已經到了60歲的朋友更應謹慎過生日。建議可以在家悄悄過生日,不可張揚更不可高調,否則可能從此麻煩跟著來。雖然有朋友提前一年過生日,比如在59歲過60歲的生日,還是要謹慎為宜。
3、過了80歲的朋友,就可以大張旗鼓過生日,因為通過過生日,能得到許多正能量,對於壽星可以延年益壽哦。
過生日有哪些禁忌,講究 過生日本身沒有什麼忌諱,但在生日禮物上要避免一些諧音的東西,比如送鍾(送終)等。不宜說一些不吉利的字,如死,掛,翹等。如果你信教,可根椐教會的一些說法避開不吉不祥的言辭或事物。
過生日有什麼禁忌? 忌諱如下:
1,生日對每個人來說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生日最好在白天過,盡量不要在晚上過。
2,生日當天最好不要出遠門,沒什麼事就待在家裡。如果出門的話,盡量不要去爬山,不要靠近河流水域,不要一個人在荒無人煙的地方行走。遠離工地施工現場及容易出意外的地方。不要去游泳。
4,生日當天肯定有很多好朋友送禮物。記住,鍾和手錶一律不收。表示拒絕送終--鍾。
5,生日當天忌說臟話和不吉利的話。路上遇上不好的事不要去看,走自己的路。莫好奇,保證安全。
6,忌諱4個人一起慶祝生日(包括自己在內)。多一個或少一個人都行。
7,生日當天不要看恐怖電影,不要玩靈異游戲。
8,祝大家快樂平安的過好生日,小心駛得萬年船。
9、慶生日不殺生,最好放生動物,積德。
中國人過生日一般有那些講究 長壽面
老年人過生日有什麼講究 為長輩慶祝生日叫過壽,六十九歲過七十大壽,俗稱整壽。
老年檔胡人講究過六十大壽、七十大壽,表示祝賀。還有過七十三、八十四大壽的。主要因為孔子活了七十三、孟子活了八十四,認為這兩個年齡是老年人的門檻子,大慶大賀,以免災避難。
做壽老人(50歲以上)誕辰日的慶祝活動,逢十稱大壽,如「五
十大壽」、「六十大壽」、「七十大壽」等。但這種大壽並非真正逢十,而是指49、59、69等逢九的歲數。因為九在十個數字中數值最大, 人們為討個吉利,故形成了這種慶「九不慶十」的風俗。
坎兒年人到年老時壽命上的關口,北京有句老話:「三十三大拐
轉,六十六不死掉塊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又「人活五十五,閻王數一數。」33、55、66、73、攜芹84都為坎兒年。人們認為,人活到這個歲數如果度得好便能長壽,否則,便可夭折。人們為了長壽,所以在坎兒年倍加小心,並想辦法「破解」以圖長壽。常用的辦法是系紅布腰帶,傳說紅色可以避邪消災。老北京還有在本命年和60歲以後系紅布腰帶的習俗。
生日可以送花嗎,有沒有什麼說法或講究啊! 生日送花,如果要是老婆過生日,生日送花送老婆可贈百合花。百合花象徵著百年好合,順順意意,長相廝守,也可以配搭玫瑰,同時也可以選擇支數,如136寓意「lloveyou」,可用三種顏色花組合,其和為10,贊揚她十全十美。還有一些諧音數宇,如511音 「我要你」,其和為7,諧音「妻」;118諧音「你要發」,19諧音「要久」,天長地久的意思,當然999也可以。
如果要是父親過生日,很多國家流行向父親送太陽花,寓意父親像偉大的太陽。萬物生長靠太陽,只有在父親的關愛下,子女才得以茁壯成長。此太陽花可以是向日葵,也可以是扶郎花(非洲菊)。
朋友過生日,生日送花給友人祝賀生日,宜送月季和紅掌、麒麟草、滿天星,象徵著「火紅年華,前程似錦」。
同事之間送花,一般說男士喜歡單色單樣花束,如一把兒劍蘭,或一大捧滿天星等,往瓶中一插氣勢十足。馬蹄蓮、白色百合、鬱金香等送男士較合適。在花色上,黃、綠、白比 *** 色要好。包裝上可硬調些,不裹塑料袋,牛皮紙就醒目不俗。
生日送花的講究,領導過生日,一定要注意,要先知曉領導的愛好和忌諱,一般情況建議送百合,百合的花朵大,花期長,做出來會比別的花顯得大氣,可以送一大束百合。如果條件允許盡量搭配紅掌,鶴望蘭,泰國蘭等一些高檔花,經常收到鮮花的領導一眼就能看出不同哦。也可以送桌面花籃或百合搭配康乃馨的花束。
長輩過生日,適合送康乃馨鮮花、太陽花
媽媽過生日,生日送花通常以大朵粉色的香石竹作為送給母親的花。粉色是女性的顏色,香石竹的層層花瓣代表母親對子女綿綿不斷的感情。送花時既可送單支,也可送數支組成的花束,或做成造型優美別致的插花。
戀人過生日,一般送玫瑰花、百合花。這些花美麗、雅潔、芳香,是愛情的信物和象徵。
過生日有什麼傳統和來歷? 生日,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人出生的日子。一般在中國比較重視老人的生日,每一年的生日都是一次家庭的聚會,所以在中國生日可以看作是一個家庭的節日。
◎ 生日的日期定義 ◎
對於生日到底是哪一天,不同的國家和文化傳統對此定義並不一樣。所以東方人和西方人在解釋生日上,往往會產生分歧。這是文化差異帶來的顯著特徵之一。
◇ 生日日期在西方
西方人的生日日期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日期就是出生的那一天的公元紀年法的公歷日期。這樣如果恰好是2月29日生日的話,每逢閏年才會有生日。
在西方的占星術和12星座理論裡面,都是用陽歷來推斷「性格」,未來的「運氣」,「婚姻」,「情緒變化」等。雖然他們都帶有迷信的色彩,但是卻有十分悠久的歷史。
◇ 生日日期在中國
幾千年來,中國人的生日記錄方法跟西方簡直是大相徑庭。中國人新的一歲開始於農歷新年的大年初一,就是說除夕過後,每個人就長了一歲。所以新年辭舊迎新的意味裡面還有歲數的一定含義。而一般過生日還是習慣使用農歷。所以每個人可以有兩個生日,一個農歷一個公歷。因為中國農歷紀年法是一種經過修訂的月歷,是跟月亮的公轉周期有關的,所以每一年農歷生日對應的公歷日期不一樣。
第一個生日是周歲,幾乎是最重要的生日。
舊時老人過生日分得比較仔細。如果是大家族中德高望重的家長過生日還會有相應的慶祝活動。傳統生日一般是按虛歲計算。
→整生日:指的是每逢個位數是9或者0的生日 例如 59歲,60歲,49歲,50歲等。他們有不同的叫法:
大慶 每逢生日個位9的生日如39 49 59 69 79等;
正慶 每逢生日個位0的生日如40 50 60 70 80等。
→散生日:生日個位數是1-8的生日 如51-58歲。
◎ 生日的慶祝方式 ◎
每個人的生日都是對個人來說比較重要的日子。它代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中國舊時的生日慶祝一般是面對特別小的孩子或者年齡超過40歲以上人。
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耳順,六十知天命,七十古稀」。這些歲數對於中國來說應該具有特別的含義。人到了80歲以後就是高壽了,所以這個歲數去世的人的葬禮也叫喜喪。
◇ 中國舊時傳統
慶祝老人的大慶和正慶;
小朋友過生日,父母多數會為其做只紅雞蛋,以作表示。
◇ 西方生日傳統
在多數英語國家,人們在生日聚會上唱《祝你生日快樂》歌,祝福過生日的人。一般是在生日Party上有人捧出點燃生日蠟燭的生日蛋糕時大家齊聲歌唱(一般要關燈,保持房間黑暗)。生日蛋糕一般是一種裝飾的非常漂亮的蛋糕,而且在端上來的時候上面要插上與壽星年齡一樣多的 蠟燭。壽星要默默的許個願望,然後吹滅蠟燭,這是因為古時歐洲人相信煙是能升上天堂的,許願後吹滅蠟燭,就代表願望能隨著煙傳達到天空。而如果是一口氣就吹滅了所有的蠟燭,那麼願望就可能實現。有種迷信說法認為如果把願望說出來就不靈了。壽星一般要切蛋糕的第一刀,除非是太小父母才可以代勞。
如果生日聚會在一家餐館舉行,那麼也會唱生日歌。餐廳的服務生可能還會領唱接著就會送上餐後甜點(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蛋糕,可能免費也可能不免費)。 這個餐後甜點可能用一些發光的東西代替蠟燭。餐廳的其他顧客一般會加入進來一起祝福,唱歌。在一些餐廳還會有特別的非傳統生日歌去和舞蹈表演。
對於一些特別的生日或者因為蠟燭的數目會有引起火災的風險,特殊的蠟燭可能會取代實際的多個小蠟燭。這些蠟燭做成數字的樣子,例如5隨生日可能在蛋糕上點一支象數字5的蠟燭,50歲生日點一支象數字50的蠟燭就行了。
生日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很重特別的日子,所以一般過生日的人都會受到朋友......>>
生日的前後過有什麼講究 這是個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因為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各人對生日的態度不同。
按照中國傳統的習慣,江浙滬一帶的老年人過生日有兩方面和現代年輕人是不一致的:
1、生日按公歷算還是按農歷算。現代人一般按公歷算,因為出生證上寫的也是公歷。老年人一般喜歡按農歷算,因為四季的節氣也是按農歷算的,覺得農歷的規律性強。
2、生日什麼時候過。現代人覺得無所謂,老年人認為生日絕對不能提前過。老年人認為提前過,就意味著怕活不到生日那天,是搶著提前過掉了。如果生日忘了沒有過,後來補生日,認為是很吉利的好事,意味著長壽,所以還有瞞生日的做法。就是到了那天故意隱瞞著,以後再補過,稱為「補壽」。
點生日蠟燭有什麼講究 吃蛋糕吹蠟燭這一習俗實際上是從西方傳來的,在我國並沒有很久的歷史,所以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習俗認識和講究,一般來說生日蠟燭只需要注意以下幾點即可
忌用白色蠟燭,宜用紅色和彩色的蠟燭,在中國白色的蠟燭是用在喪事上面的
一般來說默認幾歲插幾根蠟燭,但是對於年長者,不宜插過多,一般用一根蠟燭代表一歲
選用生日蠟燭應該到專門的蛋糕店購買,使用的時候注意衛生
點蠟燭的時候建議用火柴點燃,點的時候注意不要講燃灰落到蛋糕上,給年長者慶生點蠟燭時要畢恭畢敬,給老人以尊重感
D. 如果女孩下葬時,定個生日蛋糕,寫上駕返瑤池可以嗎
那如果在女孩子下葬的時候給他定一個生日蛋糕,如果這是女孩的心願,寫上假粉瑤池,當然應該也是可以的,這只是一種人為的做法,都可以的,沒有太大的說道
E. 人們常說的「糟糕」為什麼是「糟」而不是別的呢
合理情緒療法是20世紀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國創立,它是認知療法的一種,因此採用了行為治療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稱之為認知行為療法。
合理情緒療法的基本理論主要是ABC理論,這一理論又是建立在艾利斯對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艾利斯對人的本性的看法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無理性的、不合理的。當人們按照理性去思維、去行動時,他們就會很愉快、富有競爭精神及行動有成效;
(2)情緒是伴隨人們的思維而產生的,情緒上或心理上的困擾是由於不合理的、不合邏輯思維所造成。
(3)人具有一種生物學和社會學的傾向性,傾向於其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維和無理性的不合理思維。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維與信念;
(4)人是有語言的動物,思維藉助於語言而進行,不斷地用內化語言重復某種不合理的信念,這將導致無法排解的情緒困擾。
(5)情緒困擾的持續,實際上就是那些內化語言持續作用的結果。正如艾利斯所說:「那些我們持續不斷地對自己所說的話經常就是,或者就變成了我們的思想和情緒。」
為此,艾利斯宣稱: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經歷了這一事件的人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這就成了ABC理論的基本觀點。在ABC理論模式中,A是指誘發性事件;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後相應而生的信念,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
通常人們會認為,人的情緒的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論則指出,誘發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
例如:兩個人一起在街上閑逛,迎面碰到他們的領導,但對方沒有與他們招呼,徑直走過去了。這兩個人中的一個對此是這樣想的: 「他可能正在想別的事情,沒有注意到我們。即使是看到我們而沒理睬,也可能有什麼特殊的原因。」而另一個人卻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頂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
兩種不同的想法就會導致兩種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前者可能覺得無所謂,該干什麼仍繼續干自己的;而後者可能憂心忡忡,以至無法冷靜下來干好自己的工作。從這個簡單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與人們對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關系。在這些想法和看法背後,有著人們對一類事物的共同看法,這就是信念。這兩個人的信念,前者在合理情緒療法中稱之為合理的信念,而後者則被稱之為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適當、適度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而不合理的信念則相反,往往會導致不適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當人們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長期處於不良的情緒狀態之中時,最終將導致情緒障礙的產生。
如果您有興趣進一步情緒療法,請繼續閱讀:
韋斯勒經過歸納研究,總結出了不合理信念的幾個特徵:
1.絕對化要求。是指人們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對某一事物懷有認為其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它通常與 「必須」,「應該」這類字眼連在一起。比如:「我必須獲得成功」,「別人必須很好地對待我」,「生活應該是很容易的」等等。懷有這樣信念的人極易陷入情緒困擾中,因為客觀事物的發生、發展都有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就某個具體的人來說,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都獲得成功;而對於某個個體來說,他周圍的人和事物的表現和發展也不可能以他的意志為轉移。因此,當某些事物的發生與其對事物的絕對化要求相悖時,他們就會受不了,感到難以接受、難以適應並陷入情緒困擾。合理情緒療法就是要幫助他們改變這種極端的思維方式,認識其絕對化要求的不合理、不現實之處,幫助他們學會以合理的方法去看待自己和周圍的人與事物,以減少他們陷入情緒障礙的可能性。
2.過分概括化。這是一種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艾利斯曾說過,過分概括化是不合邏輯的,就好像以一本書的封面來判定其內容的好壞一樣。過分概括化的一個方面是人們對其自身的不合理的評價。如當面對失敗就是極壞的結果時,往往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一錢不值」、是「廢物」等。以自己做的某一件事或某幾件事的結果來評價自己整個人、評價自己作為人的價值,其結果常常會導致自責自罪、自卑自棄的心理及焦慮和抑鬱情緒的產生。過分概括化的另一個方面是對他人的不合理評價,即別人稍有差錯就認為他很壞、一無是處等,這會導致一味地責備他人,以致產生敵意和憤怒等情緒。按照埃利斯的觀點來看,以一件事的成敗來評價整個人,這無異於一種理智上的法西斯主義。他認為一個人的價值就在於他具有人性,因此他主張不要去評價整體的人,而應代之以評價人的行為、行動和表現。這也正是合理情緒治療所強調的要點之一。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達到完美無缺的境地,所以每個人都應接受自己和他人是有可能犯錯誤的。
3.糟糕至極。這是一種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發生了,將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場災難的想法。這將導致個體陷入極端不良的情緒體驗如恥辱、自責自罪、焦慮、悲觀、抑鬱的惡性循環之中,而難以自拔。糟糕就是不好、壞事了的意思。當一個人講什麼事情都糟透了、糟極了的時候,對他來說往往意味著碰到的是最最壞的事情,是一種滅頂之災。艾利斯指出這是一種不合理的信念,因為對任何一件事情來說,都有可能發生比之更好的情形,沒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定義為是百分之百糟透了的。當一個人沿著這條思路想下去,認為遇到了百分之百的糟糕的事或比百分之百還糟的事情時,他就是把自己引向了極端的、負的不良情緒狀態之中。糟糕至極常常是與人們對自己、對他人及對周圍環境的絕對化要求相聯系而出現的,即在人們的絕對化要求中認為的「必須」和「應該」的事情並非像他們所想的那樣發生時,他們就會感到無法接受這種現實,因而就會走向極端,認為事情已經糟到了極點。「RET認為非常不好的事情確實有可能發生,盡管有很多原因使我們希望不要發生這種事情,但沒有任何理由說這些事情絕對不該發生。我們必須努力去接受現實,盡可能的去改變這種狀況;在不可能時,則要學會在這種狀況下生活下去。」
在人們不合理的信念中,往往都可以找到上述3種特徵。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具有不合理的思維與信念,而那些嚴重情緒障礙的人,這種不合理思維的傾向尤為明顯。情緒障礙一旦形成,往往是難以自拔的,此時就極需進行治療。
合理情緒療法認為,人們的情緒障礙是由人們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因此簡要地說,這種療法就是要以理性治療非理性,幫助求治者以合理的思維方式代表不合理的思維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表不合理的信念,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合理的信念給情緒帶來的不良影響,通過以改變認知為主的治療方式,來幫助求治者減少或消除他們已有的情緒障礙。
治療的第1步,首先要向求治者指出,其思維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幫助他們弄清楚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怎麼會發展到目前這樣子,講清楚不合理的信念與他們的情緒困擾之間的關系。這一步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向求治者介紹ABC理論的基本原理。
治療的第2步,要向求治者指出,他們的情緒困擾之所以延續至今,不是由於早年生活的影響,而是由於現在他們自身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所導致的,對於這一點,他們自己應當負責任。
治療的第3步,是通過以與不合理信念辯論方法為主的治療技術,幫助求治者認清其信念的不合理性,進而放棄這些不合理的信念,幫助求治者產生某種認知層次的改變。這是治療中最重要的一環。
治療的第4步,不僅要幫助求治者認清並放棄某些特定的不合理信念,而且要從改變他們常見的不合理信念入手,幫助他們學會以合理的思維方式代表不合理的思維方式,以避免再做不合理信念的犧牲品
。
這4個步驟一旦完成,不合理信念及由此而引起的情緒困擾和障礙即將消除,求治者就會以較為合理的思維方式代表不合理的思維方式,從而較少受到不合理信念的困擾了。
在合理情緒治療的整個過程中,與不合理的信念辯論的方法一直是施治者幫助求治者的主要方法。這幾乎適用於每一個求治者,而其他方法則視求治者情況而選用。
合理情緒療法的治療過程中,最常用的技術就是與不合理的信念辯論的技術;其次是合理的情緒想像技術。認知 「家庭作業」以及為促使求治者很好地完成「作業」而提出的相應的自我管理方法。其他一些技術方法,或不作為主要的方法,而作為輔助的方法,或只在治療的最後階段如決斷訓練、社交技能訓練等方面使用。
艾利斯曾指出,合理情緒治療可以傾向於採用多樣的技術方法,只要是將這些方法運用於合理情緒治療的框架之中,這都是允許的。但在治療過程中,應強調改變求治者的認知。如果施治者的工作重點放在改變求治者的情感和行為上,而很少強調認知改變,那就應懷疑這樣的治療是不是合理情緒療法了。
與不合理信念辯論技術為艾利斯所創立。他認為,與不合理信念辯論的技術,使施治者得以用所學的方式,向求治者所持有的關於他們自己的、他人的及周圍環境的不合理信念進行挑戰和質疑,從而動搖他們的這些信念。
採用這一辯論方法的施治者必須積極主動地、不斷地向求治者發問,對其不合理的信念進行質疑。提問的方式,可分為質疑式和誇張式兩種:
①質疑式。施治者直接了當向求治者的不合理信念發問,如「你有什麼證據能證明你自己的這一觀點?」「是否別人都可以有失敗的記錄,而你卻不能有?」 「是否別人都應該照你想的那麼去做?」「你有什麼理由要求事物按您所想的那樣發生?」「請證實你自己的觀點」等等。患者一般不會簡單地放棄自己的信念,面對施治者的質疑,他們會想方設法為自己的信念辯護。因此,施治者藉助這種不斷重復和辯論過程,使對方感到自己的辯解理屈詞窮,從而讓他們認識到:第一,那些不合理的信是不現實的、不合邏輯的東西;第二,那些信念是不站不住腳的;第三,什麼是合理的信念,什麼是不合理的信念;第四,最終以合理的信念取代那些不合理的信念。
②誇張式。施治者針對求治者信念的不合理之處故意提出一些誇張的問題。這種提問方式猶如漫畫手法,把對方信念不合邏輯、不現實之處以誇張的方式放大給他們自己看。例如一個有社交恐怖情緒的求治者說: 「別人都看著我。」施治者問:「是否別人不幹自己的事情,都圍著你看?」對方回答:「沒有。」施治者說:「要不要在身上貼張紙寫上『不要看我』的字樣?」答:「那人家都要來看我了!」問:「那原來你說別人都看你是否是真的?」答:「…… 是我頭腦中想像的……。」在這段對話中,施治者抓住對方的不合理之處發問,前兩個問題均可納入誇張式問題一類。這一提問方式由於使對方在這一過程中自己也感到自己的想法不可取,從而容易讓他放棄自己的不合理想法。
如何運用與不合理信念辯論的技術呢?首先得找到不合理的信念,並有效地進行辯論。在進行合理情緒治療的過程中,只有真正找到了對方不合理的信念,施治者才可做到有的放矢,否則易在外層轉圈子而難以深入。初學者使用此法往往不得要領,關鍵是找不到不合理的信念,感到辯論無從下手。尋找求治者不合理的信念,可先從ABC模式入手:
第一,先以某一典型事件入手找出滲發性事件A;
第二,詢問對方對這一事件的感覺和對A的反應,即找出C;
第三,詢問對方為什麼會體驗到恐懼、憤怒等情況,即由不適當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著手,找出其潛在的看法、信念等;
第四,分清患者對事件A持有的信念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將不合理的信念作為B列出來。而在此過程中,要採用各個擊破的原則,一個個去找,不能指望一錘定音,一了百了。其次,辯論中積極提問的能促使患者的主動思維。在合理情緒療法中,所應用的辯論的方法和蘇格拉底式的辯論同出一轍。
戴爾·卡耐基曾指出:「所謂蘇式回答法,就是使對方作出肯定的回答,以簡潔的問題詢問對方,使他不得不回答『是』,第二句也使他不得不說『是』,接下去每個問題都使他的回答不脫離肯定的范圍。等他感覺時,他原先否定的問題,已在不知不覺中回答『是』了。」兩者所不同的是後者的目的是讓對方作出肯定性回答,而前者更多地是使求治者說「不是」、「沒有」等,作出否定性回答。
與不合理信念辯論的方法,也正是要在這樣的過程中使對方的認知發生某種改變,直至逐步放棄其不合理信念。不過使一個人說「不是」往往比使一個人說「是」的阻力更大,也更困難,因為說「是」僅僅是肯定對方的觀點,而說「不是」時更多是否定自己的觀點。但這一過程比說「是」的過程對求治者觸動更深,也有一個使對方經過更多主動思考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