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政治題目:為什麼要在做大蛋糕的同時要把蛋糕分好
綜述: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公平是效率的保障。二者相輔相成,既要重視效率,又不能忽視公平。
「做大蛋糕」是指要追求效率,創造社會財富,這是發展的前提。而「分好蛋糕」是指分配時注重公平,這樣才能調動人們生產積極性,創造源源不斷的財富。
工作效率,一般指工作產出與投入之比,通俗地講就是在進行某任務時,取得的成績與所用時間、精力、金錢等的比值。產出大於投入,就是正效率;產出小於投入,就是負效率。
意義:
1、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增加二者利益。即有利於單位的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增加活力;有利於工作人員個人實現多勞多得,增加收入。
2、提高工作效率以後,就有可能縮短工作時間,從而有更多的時間讓員工自行支配,去從事學習、娛樂、旅遊、社交和休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工作效率
B. 分一個蛋糕,問怎樣的分法才公平
事實上,對於兩個人分蛋糕的情況,經典的「你來分我來選」的方法仍然是非常有效的,即使雙方對蛋糕價值的計算方法不一致也沒關系。首先,由其中一人執刀,把蛋糕切分成兩塊;然後,另一個人選出他自己更想要的那塊,剩下的那塊就留給第一個人。由於分蛋糕的人事先不知道選蛋糕的人會選擇哪一塊,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他必須(按照自己的標准)把蛋糕分成均等的兩塊。這樣,不管對方選擇了哪一塊,他都能保證自己總可以得到蛋糕總價值的 1/2 。
不過,細究起來,這種方法也不是完全公平的。對於分蛋糕的人來說,兩塊蛋糕的價值均等,但對於選蛋糕的人來說,兩塊蛋糕的價值差異可能很大。因此,選蛋糕的人往往能獲得大於 1/2 的價值。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蛋糕表面是一半草莓一半巧克力的。分蛋糕的人只對蛋糕體積感興趣,於是把草莓的部分分成一塊,把巧克力的部分分成一塊;但他不知道,選蛋糕的人更偏愛巧克力一些。因此,選蛋糕的人可以得到的價值超過蛋糕總價值的一半,而分蛋糕的人只能恰好獲得一半的價值。而事實上,更公平一些的做法是,前一個人得到所有草莓部分和一小塊巧克力部分,後面那個人則分得剩下的巧克力部分。這樣便能確保兩個人都可以得到一半多一點的價值。
但是,要想實現上面所說的理想分割,雙方需要完全公開自己的信息,並且要能夠充分信任對方。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這是很難做到的。考慮到分蛋糕的雙方爾虞我詐的可能性,實現絕對公平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我們只能退而求其次,給「公平」下一個大家普遍能接受的定義。在公平分割 (fair division) 問題中,有一個最為根本的公平原則叫做「均衡分割」 (proportional division) 。它的意思就是, 如果有 n 個人分蛋糕,則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得到了整個蛋糕至少 1/n 的價值 。從這個角度來說,「你
來分我來選」的方案是公平的——在信息不對稱的場合中,獲得總價值的一半已經是很讓人滿意的結果了。
如果分蛋糕的人更多,均衡分割同樣能夠實現,而且實現的方法不止一種。其中一種簡單的方法就是,每個已經分到蛋糕的人都把自己手中的蛋糕分成更小的等份,讓下一個沒有分到蛋糕的人來挑選。具體地說,先讓其中兩個人用「你來分我來選」的方法,把蛋糕分成兩塊;然後,每個人都把自己手中的蛋糕分成三份,讓第三個人從每個人手裡各挑出一份來;然後,每個人都把自己手中的蛋糕分成四份,讓第四個人從這三個人手中各挑選一份;不斷這樣繼續下去,直到最後一個人選完自己的蛋糕。只要每個人在切蛋糕時能做到均分,無論哪塊被挑走,他都不會吃虧;而第 n 個人拿到了每個人手中至少 1/n 的小塊,合起來自然也就不會少於蛋糕總價值的 1/n 。雖然這樣下來,蛋糕可能會被分得零零碎碎,但這能保證每個人手中的蛋糕在他自己看來都是不小於蛋糕總價值的 1/n 的。
還有一種思路完全不同的分割方案叫做「最後削減人演算法」,它也能做到均衡分割。我們還是把總的人數用字母 n 來表示。首先,第一個人從蛋糕中切出他所認為的 1/n ,然後把這一小塊傳給第二個人。第二個人可以選擇直接把這塊蛋糕遞交給第三個人,也可以選擇從中切除一小塊(如果在他看來這塊蛋糕比 1/n 大了),再交給第三個人。以此類推,每個人拿到蛋糕後都有一次「修剪」的機會,然後移交給下一個人。規定,最後一個對蛋糕大小進行改動的人將獲得這塊蛋糕,餘下的 n - 1 個人則從頭開始重復剛才的流程,分割剩下的蛋糕。每次走完一個流程,都會有一個人拿到了令他滿意的蛋糕,下一次重復該流程的人數就會減少一人。不斷
這樣做下去,直到每個人都分到蛋糕為止。
第一輪流程結束後,拿到蛋糕的人可以保證手中的蛋糕是整個蛋糕價值的 1/n 。而對於每個沒有拿到蛋糕的人來說,由於當他把蛋糕傳下去之後,他後面的人只能減蛋糕不能加蛋糕,因此在他看來被拿走的那部分蛋糕一定不到 1/n ,剩餘的蛋糕對他來說仍然是夠分的。在接下來的流程中,類似的道理也同樣成立。更為厲害的是,在此游戲規則下,大家會自覺地把手中的蛋糕修剪成自認為的 1/n ,耍賴不會給他帶來任何好處。分蛋糕的人絕不敢把蛋糕切得更小,否則得到這塊蛋糕的人就有可能是他;而如果他把一塊大於 1/n 的蛋糕拱手交給了別人,在他眼裡看來,剩下的蛋糕就不夠分了,他最終分到的很可能遠不及 1/n 。
這樣一來,均衡分割問題便完美解決了。不過,正如前面我們說過的,均衡條件僅僅是一個最低的要求。在生活中,人們對「公平」的概念還有很多更不易形式化的理解。如果對公平的要求稍加修改,上述方案的缺陷便暴露了出來。讓我們來看這樣一種情況:如果 n 個人分完蛋糕後,每個人都自認為自己分得了至少 1/n 的蛋糕,但其中兩個人還是打起來了,可能是什麼原因呢?由於不同的人對蛋糕各部分價值的判斷標准不同,因此完全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雖然自己已經分到了至少 1/n 份,但在他看來,有個人手裡的蛋糕比他還多。看來,我們平常所說的公平,至少還有一層意思——每個人都認為別人的蛋糕都沒我手裡的好。在公平分割理論中,我們把滿足這個條件的分蛋糕方案叫做免嫉妒分割 (envy-free division) 。
免嫉妒分割是一個比均衡分割更強的要求。如果每個人的蛋糕都沒我多,那我的蛋糕至少有 1/n ,也就是說滿足免嫉妒條件的分割一定滿足均衡的條件。但反過來,滿足均衡條件的分割卻不一定是免嫉妒的。比方說, A 、 B 、 C 三人分蛋糕,但 A 只在乎蛋糕的體積, B 只關心蛋糕上的草莓顆數, C 只關心蛋糕上的巧克力塊數。最後分得的結果是, A 、 B 、 C 三人的蛋糕體積相等,但 A 的蛋糕上什麼都沒有,B 的蛋糕上有一顆草莓兩塊巧克力,C 的蛋糕上有兩顆草莓一塊巧克力。因此,每個人從自己的角度來看都獲得了整個蛋糕恰好 1/3 的價值,但這樣的分法明顯是不科學的—— B 、 C 兩人會互相嫉妒。
之前我們介紹的兩種均衡分割方案,它們都不滿足免嫉妒性。就拿第一種方案來說吧,如果有三個人分蛋糕,按照規則,首先應該讓第一人分第二人選,然後兩人各自把自己的蛋糕切成三等份,讓第三人從每個人手中各挑一份。這種分法能保證每個人獲得至少 1/3 的蛋糕,但卻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第三個人從第二個人手中挑選的部分,恰好是第一個人非常想要的。這樣一來,第一個人就會覺得第三個人手裡的蛋糕更好一些,這種分法就不和諧了。
C. 蛋糕怎麼分類啊像提拉米蘇,沙架蛋糕之類的是按什麼分的呢哪有多少種類按不同要素劃分有多少種類
提拉米蘇
出自名門的提拉米蘇(Tiramisu)是一種帶咖啡酒味兒的蛋糕,由鮮奶油、可可粉、巧克力、麵粉製成,最上面是薄薄的一層可可粉,下面是濃濃的奶油製品,而奶油中間是類似巧克力蛋糕般的慕司。吃到嘴裡香、滑、甜、膩,柔和中帶有質感的變化,味道並不是一味的甜,因為有了可可粉,所以略略有一點點不著邊際的苦澀,這正好與卡布奇諾相配。大多餐廳都用玻璃器皿來盛載,純粹的奶油黃上灑滿可可粉的棕色,深深舀起一勺,又多了巧克力的深褐色。沒有香蕉船般繽紛艷麗,也不像芝士蛋糕般獨色單調,提拉米蘇整體色彩和諧,變化有致。輕輕舀起一勺放入嘴裡,涼得不冰冷,口腔中頓感清爽,鮮奶油所特有的粘滑,稠稠地包裹著唇、舌、齒,徐徐咽下,那股溫柔甜蜜便會肆意地在全身每一處洋溢。
https://gss0..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ke/abpic/item/27d647eee0d117e8b3fb9575.jpg
沙架蛋糕
起源於1832年,一位王子的家廚Franz.Sacher研發出一種甜美無比的朱古力陷,受到皇室的喜愛。後來,在當時貴族經常出入的沙架飯店Sache Ho-te也以沙架蛋糕為招牌點心。然而,它獨家的秘方究竟是什麼,至今仍是一場爭論不休的甜點官司,一家糕餅鋪Demel號稱以重金購買到沙架家族成員所提供的原版食譜,沙架飯店則堅持只有他們的蛋糕才是尊重創始者的傳統口味。盡管官司未解,但是沙架蛋糕獨特的朱古力陷與杏桃的美味組合早已傳遍全世界,被數以萬計的點心主廚不斷繁衍創作,成為代表奧地利的國寶級點心。
https://gss0..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ke/abpic/item/9252ae7edd9d5e2b0cd7da15.jpg
慕司蛋糕
慕斯的英文是mousse,是一種奶凍式的甜點,可以直接吃或做蛋糕夾層。通常是加入cream與凝固劑來造成濃稠凍狀的效果。
https://gss0..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ke/abpic/item/ac754782bfce9db10cf4d2a9.jpg
黑森林蛋糕
黑森林蛋糕(Schwarzwaelder Kirschtorte)是德國著名甜點。"Schwarzwaelder"在德文里全名
即為黑森林。它融合了櫻桃的酸、奶油的甜、巧克力的苦、櫻桃酒的醇香。完美的黑森林蛋糕經得起各種口味的挑剔。黑森林蛋糕被稱作黑森林的特產之一,德文原意為「黑森林櫻桃奶油蛋糕」。正宗的黑森林蛋糕一點也不黑,不含黑色的巧克力
https://gss0..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ke/abpic/item/a6c7d717fdcd421ac83d6d23.jpg
芝士蛋糕
德國芝士蛋糕的德國名字為 "KASEKUCHEN",其主要原料為一種只有3%酯肪含量的凝乳 (curd) cottage cheese,添加了浸泡過檸檬蘭姆酒的葡萄乾,微微酸甜中有著淡淡的檸檬香味,沒有太過濃烈的奶味,為一款兼具健康概念,簡單又好吃的德式乳酪蛋糕。
D. 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體現了公平與效率怎樣的關系
"做蛋糕」和「分蛋糕」之爭實際上就是效率與公平之爭。自有經濟活動以來,效率和公平就緊緊扭結在一起,成為人們迴避不了的一個兩難問題,這一難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變得愈加凸顯。我國改革開放一段時期內,實施「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戰略,促進了中國經濟「蛋糕」快速做大。
應答時間:2021-06-2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E. 插畫教程‖巧克力蛋糕
step 0l:
畫出蛋糕的線稿,畫的時候注意一下線條的虛哪晌實變化
step 02:
鋪出物體的底色 ,注意分好色塊圖層,方便後續上色
step 03:
用自帶的噴槍或者揉邊圓畫筆在蛋糕暗部和亮部做出一些顏色的變化
step 04:
觀察光源方向,蛋糕的投影,畫的時候要注意層次變化
step 05
塑造畫面,將暗部該加重的地方加重。該提亮的地方提亮,畫出蛋糕氣孔旁羨的肌理
step 06:
點出高光,用自帶噴槍撒李啟鋒出肌理就完成啦~
F. 討價還價的技巧是什麼
在前面的論述中,我們探討了商場博弈的優勢策略與劣勢策略。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具體的商場博弈在生活中的運用。比如,在商場討價還價時,經常會運用到著名的最後通牒博弈。
有一家外企招聘員工面試時出了這樣一道題:要求應聘者把一盒蛋糕切成八份,分給八個人,但蛋糕盒裡還必須留有一份。面對這樣的怪題,有些應聘者絞盡腦汁也無法完成;而有些應聘者卻感到此題很簡單,把切成的八份蛋糕先拿出七份分給七個人,剩下的一份連蛋糕盒一起分給第八個人。應聘者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從這道題中就顯而易見了。
分蛋糕的故事在很多領域都有應用。無論在日常生活、商界還是在國際政壇,有關各方經常需要討價還價或者評判對總收益如何分配,這個總收益其實就是一塊大「蛋糕」。這塊大「蛋糕」如何分配呢?我們知道最可能實現一半對一半的公平分配的方案,是讓一方把蛋糕切成兩份,而讓另一方先挑選。在這種制度設置之下,如果切得不公平,得益的必定是先挑選的一方,所以負責切蛋糕的一方就得把蛋糕切得公平,這就是最後通牒博弈。
但是,這個方案極有可能是無法保證公平的,因為人們容易想像切蛋糕的一方可能技術不老到或不小心切得不一樣大,從而不切蛋糕的一方得到比較大的一半的機會增加。按照這樣的想像,誰都不願意做切蛋糕的一方。雖然雙方都希望對方切、自己先挑,但是真正僵持的時間不會太長,因為僵持時間的損失很快就會比堅持不切而挑可能得到的好處大。也就是說,僵持的結果會得不償失,會出現收益縮水的現象。
在現實生活中,收益縮水的方式非常復雜,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速度。很可能你討價還價如何分割的是一個冰激凌蛋糕,在一邊爭吵怎麼分配時,蛋糕已經在那邊開始融化了。因此,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桌子上放了一個冰激凌蛋糕,小娟向小明提議應該如此這般分配。假如小明同意,他們就會按照成立的契約分享這個蛋糕;假如小明不同意,雙方持續爭執,蛋糕將完全融化,誰也得不到。
現在,小娟處於一個有利的地位:她使小明面臨有所收獲和一無所獲的選擇。即便她提出自己獨吞整個蛋糕,只讓小明在她吃完之後舔一舔切蛋糕的餐刀,小明的選擇也只能是接受,否則他什麼也得不到。在這樣的游戲規則之下,小明一定不滿足只能分到1/9的蛋糕,他一定要求再次分配。在這種情況下,分蛋糕的博弈就不再是一次性博弈。
事實上,當分蛋糕博弈成為一個「動態博弈」時,就形成一個討價還價博弈的基本模型。在經濟生活中,不管是小到日常的商品買賣還是大到國際貿易乃至重大政治談判,都存在著討價還價的問題。
有一個這樣的故事:某個窮困的書生A為了維持生計,要把一幅字畫賣給一個財主B。書生A認為這幅字畫至少值200兩銀子,而財主認為這幅字畫最多隻值300兩銀子,但雙方都對此價格沒有公開。從這個角度看,如果能順利成交,那麼字畫的成交價格會在200~300兩銀子。如果把這個交易的過程簡化為這樣:由B開價,而A選擇成交或還價。這時,如果B同意A的還價,交易順利結束;如果B不接受,那麼交易就結束了,買賣也就沒有做成。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兩階段動態博弈的問題,應該從動態博弈問題的倒推法原理來分析這個討價還價的過程。由於財主B認為這幅字畫最多值300兩,因此,只要A的還價不超過300兩銀子,財主B就會選擇接受還價條件。但是,再從第一輪的博弈情況來看,很顯然,A會拒絕由B開出的任何低於300兩銀子的價格。如果說B開價290兩銀子購買字畫,A在這一輪同意的話,就只能得到290兩;如果A不接受這個價格,那麼就有可能在第二輪博弈中提高到299兩銀子,B仍然會購買此幅字畫。從人類的不滿足心來看,顯然A會選擇還價。
在這個例子中,如果財主B先開價,書生A後還價,結果賣方A可以獲得最大收益,這正是一種後出價的「後發優勢」。這個優勢屬於分蛋糕動態博弈中最後提出條件的人——幾乎霸佔整個蛋糕。
事實上,如果財主B懂得博弈論,他可以改變策略,要麼後出價,要麼是先出價但是不允許A討價還價,如果一次性出價A不答應,就堅決不會再繼續談判來購買A的字畫。這個時候,只要B的出價略高於200兩銀子,A一定會將字畫賣於B。因為200兩銀子已經超出了A的心理價位,一旦不成交,那一文錢也拿不到,只能繼續受凍挨餓。
這個博弈理論已經證明,當談判的多階段博弈是單數階段時,先開價者具有「先發優勢」,而雙數階段時,後開價者具有「後發優勢」。這在商場競爭中是非常常見的現象:非常急切想買到物品的買方往往要以高一些的價格購得所需之物;急切於推銷的銷售人員往往是以較低的價格賣出自己所銷售的商品。正是這樣,富有購物經驗的人買東西、逛商場時總是不緊不慢,即使內心非常想買下某種物品都不會在銷售員面前表現出來;而富有銷售經驗的店員們總是會勸說顧客,說「這件衣服賣得很好,這是最後一件」之類的推銷語。
商場中的討價還價,正如書生A與財主B之間的賣與買一樣,都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如果能夠運用博弈的理論,一定能夠成為勝出的一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