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東晉之所以較南明享國長久,真的是因為它只有外患,而無內憂嗎
王導劇照
經過緊張策劃,晉明帝決意掌握主動。他命王導為大都督、揚州刺史;溫嶠和卞敦率軍守衛石頭城,另調戰力強悍的臨淮太守蘇峻、豫州刺史祖約(祖逖胞弟)等率軍入京,一則拱衛京師,一則武力討伐王敦。一切准備就緒後,晉明帝詔告天下,稱王敦已死,詔令王敦黨羽速降朝廷。王導也率王氏子弟為王敦發喪。眾官員、百姓誤認為王敦確實已死,一時士氣大振;王敦散布各地的黨羽,因消息不靈,彷徨觀望,不知所從。
王敦接到詔書後大怒,但因病重,不能領兵,只好命哥哥王含為元帥,與錢鳳等揮軍東下,進犯建康。沈充也起兵,響應王含。王含、沈充軍與朝廷軍在秦淮河一帶頻頻激戰,王含軍多次戰敗,士氣頓挫。
王敦得知王含等屢戰屢敗,氣急交加,一命嗚呼。王含和王敦的兒子王應不敢發喪,用草席包裹王敦屍體,外塗白蠟,埋在屋中。不過,王敦的死訊,還是迅速被散布開來,叛軍頓時軍心渙散。王含見大勢已去,倉皇率余眾逃竄。晉明帝下詔,大赦天下,唯王敦黨羽不赦。諸將緊追王含、錢鳳、沈充等王敦死黨不舍。王含父子乘船逃往荊州,投靠王舒,卻被王舒命人推進江中溺死。朝廷軍還將王敦的屍體挖出,跪著斬下頭顱;錢鳳、沈充等也陸續被殺,與王敦的頭顱一同懸掛在朱雀桁上示眾。至此,王敦之亂正式結束。
回答:
東晉初王敦兩次起兵叛亂,是東晉皇室與門閥大族權爭不可調和的必然結果。司馬睿一系列強化皇權、抑制門閥大族權力的舉措,不僅侵犯了當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琅琊王氏家族的權益,也使其他門閥大族的權益,程度不等地遭到「侵害」,因此,王敦第一次起兵叛亂時,門閥大族們多採取坐觀成敗的態度和對策。司馬睿僅依靠少數心腹,孤掌難鳴,因而失敗。
王敦專擅朝政,黨同伐異,肆意擴張王氏勢力,引起了其他門閥大族對一家獨大的王氏家族的不滿。他們與處於劣勢的皇室聯手,利用王敦病重、去世的時機,粉碎了王敦的第二次起兵叛亂,再次實現了中樞權力的微妙平衡,使「王/庾/桓/謝與馬,共天下」的門閥政治格局,得以維系,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國家、社會的基本和平與穩定。
不過,由於東晉統治階層內訌,無力外顧,導致羯族建立的後趙趁王敦之亂時,奪佔了東晉兗州、徐州、豫州大片疆域。晉明帝依靠蘇峻、祖約等流民酋帥的力量,平定王敦第二次叛亂,也導致蘇峻等集團勢力增強,專橫跋扈,為而後蘇峻之亂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B. 溪南鎮有哪些網吧 位置:汕頭市澄海區溪南鎮
上岱的新時代網吧 和東里的大自然網吧,南畔洲的大地網吧
C. 甘肅武威包氏族從什麼地方遷來
一 包氏最新起源:
起源主要有四:①出自羋姓。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載,春秋時楚大夫申包胥(楚君蚡昌之裔)之後,以王父字為氏。②出自風姓。據《路史》載,相傳古帝庖犧氏(即伏羲氏)之後有包姓。③他姓改姓而來。據《後漢書》載,丹陽(今安徽宣城)包氏,其先為泰山鮑氏,王莽時避難,鮑叔牙後裔去魚為包。④出自他族。宋時番部俞龍琦率屬來降,自言聞包侍制(即包拯)為朝廷忠臣,乞賜姓包;金時女真人有此姓;清滿洲八旗姓烏雅氏後有改姓包者;清遼寧岫岩蒙古八旗之裔有包姓;居內蒙古東北部原蒙古孛兒只斤氏,漢姓為包;今瑤、彝、土家、東鄉、回等民族均有包姓。
始祖:庖犧氏 申包胥 鮑叔牙
二 郡望:
1 丹陽郡西漢改鄣郡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轄境相當今安徽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浙江天目山以西,浙江新安江江北地區。
2 上黨郡戰國時韓國初置,秦滅韓後因之。治所在壺關(今山西長治北)。西漢時移治長子(今山西長子),轄鏡相當於今山西境內沁水以東地區。
三 堂號:
剛毅堂、清河堂、孝肅堂、秀干堂、遺硯堂, 均來自包拯。宋時包拯,除龍圖閣大學士,知開封府,遷右司郎中。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無不斂手,男女老少皆知其名。卒謚忠肅。
其它自立堂號:上黨堂、丹陽堂、萬卷堂、積善堂、授經堂、芝蘭堂、增慶堂等。
四 字輩: 排行字輩原為族聚而設,相逢呼喚之間便知長幼
* 1 安徽合肥,桐城字輩:包拯 包繶 包永年 包完 林正延夢 (排行)裕福德勝仲道相文大宗原一本國泰允長清;禮義遵先訓 詩書啟後昆 詒謀忠厚積 繼述事功存 康隆敦昌定 普興常煥仁 景瑞益紹久 茂修貞尚宏 《萬卷堂》遷桐始祖(元)裕禎,字世龍,號效伯;(遷肥始祖)(明)吏員,行名福三,字生亭。
2 某支 包氏字輩:詒德燕翼,永應習俗,作輔永遠,洪澤延長,興家有道,安國崇良,逢世楚生,敬少芳宗
* 3 江蘇儀征謝集月塘:先繼志尊祖,芝蘭祥茂盛,松柏兆長春 (長塘包《授經堂》明朝洪武年間包質朴,字朴軒 配陳氏 宣德年由江西省南昌府進賢縣始遷江都 後又遷至江蘇省儀征市)
* 4 江蘇儀征移居字輩:天生德金永,芝蘭祥茂盛,松柏兆長春 (長塘包與民包1993年聯譜《芝蘭堂》
5 江蘇江陰文林字輩: 待敘排行(包拯之孫包景年後裔 孝肅奏摺和家譜)《秀干堂》
6 江蘇揚中三茅鎮 :仁義禮智信,庸熙福澤常,平安節慶春(包旭初,揚州江揚中路568號)
7 江蘇泰州興化字輩:良國培慶,允文宗善(包拯35世) (包拯後裔,元代包實遷入)
8 山東濟寧嘉祥字輩:玉金順廣殿興, (明朝由山西洪洞遷入)
9 山東煙台包氏字輩:玉紹世敦德 (300年前由雲南省遷入)
10 山東海陽 :作善維賢光宗守法,明勝子先家傳元楷(明朝洪武包武,由安徽合肥遷入)
11、四川成都市青白江區:天廷正大光明德維興振,鳳翔飛上閣,榮昌進雲景
(另一種:天廷正大光明德維興香,忠厚傳家榮)(明末清初由福建遷入現青白江區城廂鎮十八灣村)
12 四川遂寧包氏字輩: 天國明正九,十大永長安。 四川大英縣包九雲)
13 四川鄰水包氏字輩:包拯12世包元恆(1421年) 有子應大丹 志勝永嘉蘭 從金萬國順 孟季月中安善述光前美
14 四川成都包氏字輩:文起能光祖, 英華奕世興,勛尤輝國卓,萬代有名真(湖北省麻城孝感鄉包元恆於明朝洪武年遷至四川新都一帶)
15 四川大邑包氏字輩: 林永文國龍 洪月萬朝玉 啟先恆煜光 清正德流長
16 重慶巴南包氏字輩:包拯21世包繼祥(1737年)良玉士國大 承永順明宗 萬代興榮
17 重慶渝北包氏字輩:包拯21世包溢海(1660年)洪涌宇從朝 元甲第開明 清正乾坤光 華福壽星
18 貴州貴陽包氏字輩: 國政育明良 家和發增強 忠孝福澤大 人義方正長
19 貴州冠英包氏字輩:包拯19世包萬嗣(1641年)雲源茂廷章 德世學中和 正恩承祖澤 祥
20貴州大方包氏字輩:包拯19世包萬象(1632年)志澄先式永 國正天興順 官清民自安
21 貴州普定包氏字輩:包拯20世包學詩(1651年)勝正弘士文 廷大永元其 繼興毓桂
22 貴州宣威包氏字輩:包拯 包綬 包景年 包安中 包幫直 (排行) 必有元兼儼 禳希怡什智 杞鳳良 萬宣 毓軫文士迎 煥汝於維其 繼崇廣宇致 慶聖道欣安
* 23 浙江樂清柳市 :包拯 包綬 包康年(公未祿卒,同宗包聞紹長子包惟莘過繼) 包惟莘 汝昂履志許克善 講明清臚百代兆 吉一朝崇祖成德 尚賢永膺福鉅起(禮)秀(義)景(遵)元(先)訓 詩書啟後昆 詒謀忠厚積 繼述事功存 (包拯第32代「起」與安徽省合肥聯譜「禮」開始統一排行字輩)
24 浙江泰順縣新浦鄉:文元一應,君奇士正,兆天起聖,立國長發,其祥邦家,繁榮昌盛,百世奕芳芳 (泰順的始祖包全公是包馱公的第十代)包宅村始祖包全,生於唐天寶六年(747),唐貞元元年(785)進士,貞元二十一年(805)任福州長溪知縣。包全於唐元和六年(811),「沿剡水,跨天台,歷東甌,愛其山水之勝,風物之美,氣候溫暖……自安固西江溯流而上,盤桓深入,溪水潺湲,林巒峭聳,舸牽既窮,乃棄舟登岸而入……」見其地適於安居樂業,「遂伐木之佳者以為廬,鋤活阪以為園,瀹清泉以為池,種芝術,蘭芷,委此而終老……」
25 浙江台州包氏字輩:虎言隨祖永成昌
26 浙江溫州文成縣珊溪鎮:德大啟文士正昌 明經廣學紹忠良 光聯上國家聲永 瑞兆慶雲化日長
27 浙江東陽市防軍 :包拯 包綬 包耆(壽)年 包執中 包通直 鉉綉邑宗火 孟士永德堯 良尚應烘懋 光佳錫清和 聿煥鍾淳秀 炳元欽仕公 祖志恆銘記
28 浙江景寧縣鄭坑鄉:景中時上志,廷耀德明良,國佐興邦泰,熙光永世昌。上黨郡《清河堂》(石柱村)包馱公約公元557年自潤州丹陽(現在的江蘇鎮江)遷徙景寧縣鶴溪鎮,後來再次從丹陽到景寧元末明初從鶴溪遷到北山,清朝遷到石柱 。
29 浙江遂昌縣湖山鄉:朝立志定弦明 (建洋村)
30 浙江寧波市鎮海 :包拯 包綬 包景年 包安中 包幫直 包必勝 (排行) 有元璋榮容.世勝敬昊干.深本鑰仲奎.光士復盛祖.振大起(玉)於斯.賢豪慶濟楚.佩玉冠朝家,從雲佐聖世,海東沛德長,克承恢宗緒 (鍾包村名人包玉剛)
331 浙江松陽縣橫樟 :包拯 包綬 包耆(壽)年 包執中 包通直 仁紹池壽忠 睿子隨文庭 時希有肇大 應繼經國涵,玉日士人立,志明紹加學,秉政延宗幫,永定芳世茂,成培祖德光
32 浙江建德市乾潭芝峰:正大誠(光)明,嚴熙紀志
33 湖北省赤壁市包氏旌義宗譜序記載:月玄丹桂,謨列賢臣,才應世昌,文廷傅能,殿堂傳忠,卿所啟元,克繩祖功,源遠俊泉;時運亨通,家齊孝敦,志同心合,道立法存,謀求卓著,經濟超群,儒林學士,美在其中;振奮向前,優風本當,興旺騰達,華廈精尚,族勇增丁,文武其強,繁衍無盡,章節流芳。 (包月山公字淑.唐朝由河南開封府詳符縣遷入《上黨堂》嘉魚崇陽沔陽鄖陽襄陽公安谷城陝西湖南澧洲華容河南等地居多)
34 湖北隨州包氏字輩:之宗益德艷義 (殷店鎮大河口鄉)
35 湖北夢縣沙河鄉 :大光其道,振興祖業,詩書立意,昌明宗德 (黃渡村包家塔)
36 湖北麻城 :包拯12世包明山(1369年) 蛟宣憲仲函 廷遠一珠仕 朝必立文才 奎光耀德澤原承先 36 湖南瀘溪包氏字輩:包拯13世包郁山(1380年)包可源 子文志永顯 世大如朝廷 國正天心順 賢良忠太昌 敦倫承先緒
38 福建上杭包氏字輩:包拯9世包純白(1333年)包七郎 包三九郎 包千一郎 萬文宗遠珊 世盧協韶覲 登歧志楊育 儒業承東漢 龍圖繼起昌
39 青海互助包氏字輩:安邦民國泰,中華延世昌。
40 廣東韶關包氏字輩:硯清.貴宗望岐玉,萬宏正大光,明發永其祥,承先世澤昌,賢才洵繼美,德業自留芳。
五 分布:
包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在古代,包姓的望族大多出自於丹陽。包氏門中,有「經傳儲貳,望重集賢」之說,其意為東漢的包咸曾入宮教授太子(儲貳),唐朝的包融官至集賢殿學士。丹陽包氏肇始於東漢。據《丹陽縣志》(光緒版)載「漢,包咸,字子良,自長安歸鄉里……」他是東漢名儒,為丹陽第一位被載入史冊的人。丹陽《包氏族譜》序言:丹陽包姓自漢朝包咸以《論語》起家,因他和他的兒子包福都做過皇太子的老師,名聲非常顯赫。申胥裔更遠,荊林澤偏長。
申包胥的後人包安始居上黨,後又移居湖水縣萬安鄉十二坊五閣村。於公元588年農歷9月為隋文帝護駕南征有功,被賜為平南侯。後因與太子楊廣(隋煬帝)頡頏不合,便激流勇退,攜家眷及孥仆共三十餘人,置田數千畝,居在萬頃洋的西側,並建五閣以成村,表示不忘舊居之意。唐代的包融,是包胥第26世孫,生有包何、包佶二子,時稱「三包」。死後均葬於丹陽延陵。《唐才子傳》為其分別列傳。明朝永樂初年,包拯之十五世孫子富,原來定居於姑蘇崇明(蘇州府),因嗜好山水,遍游名勝,後攜家小定居丹陽北鄉包港(九曲河入口處),子富公成為包港包姓始遷之祖。清光緒版《包氏宗譜》載,至清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包港包氏已歷十三代。雲陽包氏的宗祠均取先賢包拯的謚號為名,稱「孝肅堂」。
目前,丹陽包氏居住在新橋、皇塘、里庄、運河、麥溪、全州、珥陵等地。包氏入閩始祖字十郎,號純白,諱始仁。祖籍山西上黨(今山西長治),先祖數次南遷後落籍於江西建昌府南城包家坊。舊譜相傳,純白「始貢於宋孝宗隆興間,得選汀州教授。」又「嘗權知上杭縣事,解組後遂退隱小陳坑而奠宅焉。」。上杭南部邊陲汀江西岸的小陳坑(今下都鄉新寨村),從此成為閩杭包氏的發祥之地。
六 名人: 包胥公:楚大夫,復楚忠臣,居上黨,贊曰:時為大夫,伍胥反楚,向秦乞師,不辭勞苦,忠義貫日,歷代罕有,偉哉胥公,名傳萬古,配姚氏一品夫人。
包咸(前6-後65),東漢經學家。會稽曲阿(今江蘇丹陽)人,字子良。少為諸生,受業長安。習《魯詩》、《論語》。王莽末,為赤眉軍所執,旋得釋,客居東海,立精舍講學。光武帝時,舉孝廉,除郎中,授太子(即明帝)《論語》。明帝時,累遷大鴻臚,頗見信寵。
包融,唐詩人。行二。原籍湖州(今浙江湖州),徙居潤州延陵(今江蘇丹陽),遂為延陵人。開元中,以張九齡薦,歷仕懷州司戶參軍、集賢院學士、大理司直等職。卒後以子貴,贈秘書監。與賀知章、張旭、張若虛合稱「吳中四士」。善詩,有《丹陽集》。
包拯(999-1062),北宋臣。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屬安徽)人。仁宗時進士。曾任州、縣官,後升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開封知府、御史中丞、樞密副使。他為官剛直不阿。他主張對外嚴修武備,精選將才,招募義勇,廣儲糧食,以抵禦外侮;對內抑制宦戚特權,選用賢俊,廣開言路,整飭吏治,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強調立法必須既要對國家有利,又要對百姓無害;反對隨意變更法令,主張務德慎利,明正賞罰。他嚴格執法,鐵面無私,敢於摧折權貴,為民伸冤。包拯在後世被廣為稱頌,民間譽為包青天,並編有許多頌揚其事跡的文藝作品。
包世臣(1775-1855),清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字慎伯,號倦翁。安徽涇縣人。曾任江西新喻知縣。工詩文,隨鄧石如學習書法,初習唐宋諸家,後轉師北朝碑刻,晚年又師法王羲之、王獻之,筆法以側鋒取勢,提倡碑學,影響極大。《藝舟雙楫》為其著作《安吳四種》之一。
其他包姓名人有隋學者包愷;唐詩人包何、包佶;宋大臣包恢,經學家包定,畫家包貴;明大臣包見捷、包節;清大臣包濤,學者包彬,書法家包衍,畫家包棟等。近當代包姓名人有愛國民主人士包爾漢,中共一大代表包惠僧,香港實業家包玉剛,作家包川,畫家包辰初,電影攝影師包傑等。 包玉剛:祖籍浙江寧波。香港巨富。號稱世界船王。只用短短20 年,就白手興家建立龐大的航運王國,雄踞世界十大船王之首。
包 蘭 女,1966年10月生,江蘇蘇州人。 1987年7月畢業於蘇州大學中文系,館員、蘇州市園林博物館秘書。
包 龍 男,1939年出生,內蒙古哲里木人,主任醫師,錫盟蒙醫研究所技術顧問(原所長),內蒙古蒙醫學會常務理事,錫盟蒙醫學會副理事長。
包 鋼 男,1937年1月生,江蘇江陰人。中共黨員。畢業於廣西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原任隊員於無錫日報社。系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華攝影學會會員。
包東智 男,1943年11月生。現任河北省郵電科技情報中心站站長、曾任河北省郵電科研所軟科學研究室主任、高級工程師等職。
包望敏 男,1910年1月生,福建省屏南縣人。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1932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農藝系。同年8月到廈門集美農林專科學校任教。1933年轉任浙江杭州高級農校農科主任。1935年9月赴美國明尼索達大學研究生院留學,獲碩士學位。
包文其 男,1951年9月出生,浙江人。中共黨員。杭州市勞動模範。1986年畢業於浙江大學。
包永祺 1934年4月生。浙江上虞人。中共黨員。1955年畢業於浙江省寧波農業學校。浙江天台縣農業局站長。高級農藝師。
包忠文 男,1932年生,浙江東陽人。教授。中共黨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53年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曾任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校圖書館館長,南京作家協會主席。
包繼周 男, 1925年生, 江蘇儀征市謝集鄉人。長塘包授經堂質朴公21世。1941年參加革命新四軍,抗日期間參加過淮南阻擊戰,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期間,參加淮海渡江戰役;建國後又抗美援朝.負傷四次榮獲獨立自由獎章解放獎章,抗美援朝獎章各一枚其它大小戰役記念獎章數枚.1963年轉業至儀征.1984年離休享受正處級待遇 2007年農歷二月初八病故辭世,享年83歲。葬於儀征北郊墓園。
D. 王羲之的命運是如何
王羲之(公元三二一~三七九年),東晉最傑出的書法家,字逸少,琅琊臨沂人,居會稽山陰人,官至右軍將軍,所以人稱「王右軍」。他七歲開始學書,先後從師於出身書法世家的衛夫人和叔父王 ,以後又博覽了秦漢篆隸大師淳古樸茂的精品,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冶於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晚年書法爐火純青,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蘭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
《蘭亭序》晉朝人叫《臨河序》,後人又稱為《修禊序》、《禊帖》、《蘭亭詩序》,計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據說,東晉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蘭亭流觴飲酒,賦詩唱和。王羲之面對良辰美景、高朋摯友,用蠶繭紙、鼠須筆,乘興寫下了這篇「遒媚勁健,絕代更無」的序文,王羲之回家後又重寫了數十遍,皆不如原稿,所以他自己也特別愛重,交付子孫傳藏,傳至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無嗣,交弟子辯才保存,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法,千方百計得到了《蘭亭序》,常常「置之座側,朝夕觀覽」。貞觀十年(公元六三六年),讓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書家摹拓十本以賜近臣,死後把真跡帶進昭陵作為陪葬品。所以我們現在已經無法看到《蘭亭序》的真跡,只能看到下真跡一等的唐摹本。唐摹本中最逼真的是馮承素摹本,因帖前後印有唐中宗李顯年號「神龍」各半之印,故又稱為「神龍本」。郭天賜謂「神龍本」「筆法秀逸,墨彩艷發,奇麗超絕,動心駭目」。
《蘭亭序》結體欹側多姿,錯落有致,千變萬化,曲盡其態,帖中二十個「之」字皆別具姿態,無一雷同。用筆以中鋒立骨,側筆取妍,有時藏蘊含蓄,有時鋒芒畢露。尤其是章法,從頭至尾,筆意顧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斷意連,氣韻生動,風神瀟灑,所以明末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說:「右軍《蘭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隨手所出,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最難能可貴的是,從《蘭亭序》那「不激不厲」的風格中,蘊藏著作者圓熟的筆墨技巧、深厚的傳統功力、廣博的文化素養和高尚的藝術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