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抹茶千層放一夜怎麼會變色
說明開始變質了,發生了氧化反應,或原料添加了化學色素。
教你做質量好的抹茶千層方法
主料
雞蛋2個 白砂糖35g
低筋麵粉120g 抹茶粉5g
牛奶330g 黃油25g
輔料
淡奶油400g 抹茶粉5g
白砂糖40g
1. 雞蛋和白砂糖混合,
用手動打蛋器打勻。
2. 篩入低筋麵粉和抹茶粉。
3. 用蛋抽攪拌均勻到無乾粉。
4. 分3-5次加入牛奶,攪拌均勻。
有顆粒或者小疙瘩不要怕,
等下還要過篩的。
5. 黃油隔水融化,倒入麵糊。
攪拌均勻。
6. 混合好的液體,過篩2遍。
至少2遍啊!
至少2遍啊!
至少2遍啊!
這步不能偷懶,
第一遍小疙瘩多就用刮刀按下去,
第二遍就順利多了。
過篩完沒有小泡泡也沒有小疙瘩了。
蓋保鮮膜冰箱冷藏半小時。
7. 平底鍋小火。不用刷油。
旁邊准備個濕毛巾,
這個每張餅攤完可以把鍋放上面降溫。
舀適量麵糊到鍋里,
轉均勻的薄薄的一層。
8. 稍有變色,餅皮開始鼓泡泡了,
就可以用抹刀把邊揭起來,
然後整個鍋離火倒扣,
整張餅皮就掉下來了。
鍋放濕毛巾上降溫,
再攤下一張。
一般來說前兩張會比較丑,
多試試就能掌握火候和麵糊用量。
9. 用手配合抹刀整理平整,
一張張疊上去就好。
這個份量我攤了17張。
一定要平整,不然就永遠皺在那裡了。
全部攤完保鮮膜裹起來放冰箱冷藏1小時。
因為剛攤完餅皮是熱的,而且很油,
冷藏完這些毛病都沒有啦!
10. 淡奶油+抹茶粉+白砂糖打發。
到抹面或者裱花的程度都可以,
看自己口味喜歡。
一層餅皮一層淡奶油疊上去。
講究一點的可以把餅皮用慕斯圈都切割成一樣大小的,
我嫌那樣太浪費就沒切割。
疊幾層之後可以拿個平整的東西(比如6寸活底膜的活底)壓一下,
這樣整個蛋糕會比較規則,
我覺得突起來的蒙古包樣子也挺可愛的,
就隨它去了。
11. 最後找一張相對較大的蓋在最上面就好。
冷藏至少4小時再切件品嘗會比較好。
一來奶油和餅皮互相融合,口感更加,
二來冷藏後切面比較平整,奶油不會糊出來。
對了每層裡面要加水果或者紅豆什麼的都可以,
味道更豐富點也挺好的。
我覺得我奶油放得太含蓄了,
請泥萌放得兇殘一點。
(才不是想讓泥萌比我胖!)
12. 看,冷藏後切件很容易的。
追求抹茶濃郁的小夥伴還可以吃之前表面再篩一層抹茶粉。
照例,我懶!
13. 因為我只打發了200g奶油,
所以只疊了10張餅皮,整個千層比較矮。
預計疊完17張需要400g奶油會比較好。
但是機智的我把兩塊疊起來,
哈哈哈這樣就有20層了。
14. 矮有什麼關系,味道贊就行啦!
抹茶餅皮和抹茶奶油搭配紅豆和開心果,
全是我愛的!
如果有心的小夥伴想做個高配版的,
建議可以在底部和中間夾2層很薄的抹茶蛋糕體,
頂上撒抹茶蛋糕碎屑,
我吃過真的很醉人!
『貳』 蛋糕為什麼會發霉
黴菌頭過散發孢子經由空氣傳播,空氣中其實有很多黴菌的孢子,由於蛋糕含有黴菌生長的營養如糖分,水分等等。。孢子落在蛋糕表面後就會生長成霉,蛋糕就發霉啦。。其實不止蛋糕,其他食物如麵包水果也會發霉。。如果有什麼食物放很久都不發霉,那就代表它被加了很多添加劑,連不挑的黴菌都生長不了
『叄』 生日蛋糕深色久了為什麼會變淺
你好,大紅色在空氣里時間久了是會氧化的,顏色就會變得比較深邃
『肆』 蛋糕為什麼會發霉會長毛
虔 誠 使 者
一、引言與背景
《蛋糕發霉了》是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科學》(教科版)四年級下冊《食物》單元中的一課,《食物》單元包含三部分內容:一是對食物的靜態觀察,二是對食物的變化探究,三是研究食物包裝袋上的信息。《蛋糕發霉了》是第二塊內容中的一部分,在研究食物由生到熟的基礎上研究食物發霉變質的變化過程,從而為下一課時進一步研究怎樣減慢食物變質的速度打下基礎。本課的主要內容分兩部分:一、觀察發霉的麵包;二、研究哪一塊麵包上的黴菌生長得快。通過讓學生們從身邊曾經看到過的事物出發展開科學探究活動,從而讓學生們能關注自己的日常生活、關注身邊的科學,使學生們不斷深入到科學探究的過程之中,並在經歷一個個活動的過程中提高科學素養。
之所以選擇這堂課開展教學研究,還因為我們正在開展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小學科學新課程的開發與實驗研究》的子課題《小學生科學認知需求與探究需求的調查》,我們已經嘗試著在課外通過多種方式去調查了解他們的認知需求和探究需求,我們還想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某種方式來了解學生的認知與探究需求,因此本堂課的設計意圖是運用某些策略來調查學生的需求,繼而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組織教學過程,從而解決從學生中來的一些典型問題為教學目標。
二、教學過程
片斷1:
師首先提出一系列問題: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了什麼?想不想吃?想不想看發霉的蛋糕?在學生用放大鏡小組合作觀察後,師又問:你們看到了什麼?學生的回答有:我看到了一根根象棉花樣的東西;有綠色的東西;發霉的旁邊有紅的東西;蛋糕變色了;原來是黃色的蛋糕,現在變成了灰色的;霉是紅色的;霉是藍色的,蛋糕上面還有小孔洞。在沒有進一步探討的前提下,老師又有了新問題: 請思考,霉是什麼?學生匆忙結論:是一種細菌唄。接下來老師總結如下:食物長時間放置,就會腐爛變質,變會長霉,霉是菌的一種,叫黴菌,也是微生物的一種。
片斷2:
第一教學段落初告結束,為了調查學生還想了解什麼,還有哪些認知需求和探究需求,教師特別設計了如下質疑的環節:通過觀察交流,我們已經了解了一些知識,你還想知道什麼?不問不打緊,一問嚇一跳,學生們的問題閘子由此打開:
生1:如果繼續存放,蛋糕會不會都變成黴菌?
生2:霉是怎樣形成的?在什麼條件下會形成霉?
生3:哪些地方會有霉?
生4:霉可不可以燃燒?
生5:在什麼部位容易形成?
生6:不同物質上的霉是否相同?
生7:毛毛會不會長大?
生8:霉分哪些種類?
生9:有了霉會怎樣?
師:這個馬上可以解答,會變質,吃了會拉拉肚子。
生10:霉可不可以吃?
生11:可樂水上飄浮著的是不是霉?水上也會長霉嗎?
生12:霉長出後會消失嗎?怎樣讓霉消失?
生13:怎樣讓霉的生長加快?
生14:人的身上會不會長霉?
生15:黴菌有幾種顏色?
生16:我想用顯微鏡看看是什麼形狀?
師:等會兒大家就可以用顯微鏡觀察了。
生17:黴菌會不會動?
生18:霉由幾部分構成?
師:也就是說,它的組成是什麼?
生19:兩個霉碰在一起能粘在一起嗎?
生20:霉要不要呼吸?是不是需要空氣?
(教師根據學生的問題逐一提煉歸納,簡略板書如下:
長大? 消失? 吃? 顏色?
條件形成? 地方?
生長加快? 種類?
人? 形狀? 組成? )
片斷3:
針對學生提出的形形色色的諸多問題,教師嘗試著在課堂上逐一解決,通過你問我答式、共同討論式、實驗觀察式、表格設計式等方式對以上二十個問題進行剖析解答。
師:這么多問題中,哪些是我們可以解釋的?
(對霉的顏色、霉的生長等問題,師生經過一番推測討論後得出:霉的生長跟食物的營養成分有關;霉的顏色與生長時間有關,也可能與種類有關。)
師:有關黴菌的形狀組成我們就通過實驗來觀察吧!請大家用牙簽挑一點點黴菌放在載玻片上,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後再用顯微鏡觀察黴菌的形狀結構。
師:你們看到了什麼?
生:一條條的。
生:象古老的地圖,有黑白的顏色。
生:像一朵雲,裡面是白的,外面是黑的。
生:有一顆一顆的東西。
生:有分叉。像地毯。
師:(總結黴菌的組成)你們看到的一絲一絲像蜘蛛網就是菌絲,看到一點一點的就叫孢子囊。(板書名詞)有的同學沒看清,課外去看書本上的插圖了解黴菌的結構。
師:請猜一猜菌絲、孢子囊的作用是什麼?
生:孢子囊有繁殖作用。
師:菌絲的作用是吸收養料。
師:有關黴菌的形狀、組成已解決,有關黴菌的形成條件是什麼這個問題,能否根據經驗,先猜測,再共同討論假設黴菌的生長會跟什麼有關?(教師分發供研究討論的科學記錄表格;各組猜測討論並記錄好「探究問題、探究過程」欄內容,教師參與小組交流,適時指導;最後經師生共同探討得出各個實驗組的研究方案。)
師:請各小組課外按照實驗方案進行觀察記錄,下周回來匯報實驗發現。如何讓黴菌消失的問題我們也將在下堂課研究。
三、反思討論
本課例的設計者能積極為學生創設一個安全、開放的教學情境,通過初步感知——質疑解難——猜測假設——課外延續等開放性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初步認識霉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還想了解霉的哪些知識?從而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科學理念。縱觀整課,學生對霉這種物質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探究和描述的內容顯得豐富多彩,想探究的問題多,想研究的領域廣。
但是,由教師直接提出「還想了解霉的哪些知識」的提問(見片斷2內容),雖然目的是想把握學生的認知與探究需求,但由於對學生的認知規律了解不夠,因此課堂上學生們一下子提出了二十幾個問題,質疑范圍顯然涵蓋了霉的各個領域。對這些問題進行仔細分析歸類後我們認識到,其中有很多問題是學生憑間接經驗出發的質疑,並不屬於他們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產生的新問題,也不適合在課堂教學中探究了解。面對這二十個問題,我們的思考是:為什麼會出現這么多的問題?哪些是真正的科學問題?怎樣引導才能讓孩子們產生真正意義上的探究需求?面對這二十個問題,我們更意識到:如何解決這些從學生中來的問題?課堂中真正需要探究的典型科學問題是什麼?怎樣引導孩子設計研究典型的科學探究活動?而當課堂教學走入以解決所有問題為最終目標的道上時,也就陷入了「知識本論」的誤區。教學過程中熱熱鬧鬧的表面現象背後,折射出「以學生為主體」和「發展科學素養」這兩者關系如何把握這一重要課題。
我們認為,本課例的教學設計中可以貫穿一條明確的教學目標主線:讓學生在認識霉的過程中初識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教師可採取一定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初步學會科學地觀察霉,初步學會在觀察活動中遇到不解和矛盾時及時發現和提出問題——而這些問題才是真正需要了解的學生的認知需求和探究需求!如:
讓孩子們對霉進行初步觀察探究後,教師可以有策略地讓他們學會把觀察到的內容進行全面描述;從片斷1中可以發現,學生對霉的觀察描述僅僅停留在顏色這一塊內容上,沒有發表更多有關霉的信息,如霉的長度,霉的外形等內容,因此,教師要及時進行課堂調控,當多個孩子發言後,教師應及時把他們的觀察水平推上一個台階:大家只留意了黴菌的顏色嗎?還有什麼有關黴菌的新發現?在補充觀察過程中逐漸使學生明白怎樣才是全面、科學的觀察,從而使他們在原有基礎上有新的發展。在全面交流傾聽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有策略地讓他們學會從實際的觀察和相互的發言中進行深入的思考和質疑;通過引導使他們明白質疑不是從經驗中來,也不能僅僅靠「頭腦風暴」中來,而要從實際探究現狀出發。如:片斷1中有學生提出霉呈棉花狀,教師可追問其它小組:每個小組的霉都是棉花樣嗎?有什麼不同的發現?從霉的形狀你又想到了什麼?等等,這樣引導後學生的質疑才更符合孩子們的認知與探究需求。面對學生提出的五花八門的問題,如:哪些地方會有霉?人的身上會不會長霉?水上也會長霉嗎?霉的生長情況為什麼會不同?怎樣讓霉的生長加快?等等,教師還要善於引導學生學會對具體的問題進行比較、整合、概括,上升到科學問題的層面;通過教師「一語中的」式的啟示,讓孩子們分析以上各個小問題實質上就是要研究「霉的生長會跟什麼因素有關」這一大問題,同時讓學生明白要探究這一問題,還必須把它分解為以下幾個小問題:猜測霉的生長與哪些因素有關?與這些因素分別有什麼關系?在觀察方案中如何設計變數與定量?准備怎樣觀察記錄?經過這樣有策略的引導,就能讓學生沿著清晰的目標,進行有意義、有價值的一系列科學探究,從而順利地到達認知和探究的彼岸,同時,潛移默化中孩子們也領會到了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
點評:
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謀求兒童心理與認知上的發展,是構建小學科學教材體系、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的一條主線和一個指向標。因此,作為一個科學教師,在課前的設計、課堂教學的動態過程中都必須樹立這種意識,同時,應不斷地學會把握教材整體和一個個具體的典型的探究活動間的關系,並努力通過每個結構優化的探究活動,使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得到逐步的提高。
本文的作者經過兩年的新教材試教,以其銳敏的目光,捕捉到了目前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一些誤區:以學生為主體,以科學探究為核心是本學科兩個重要的基本教學理念,但是從作者截取執教者的幾個教學片斷中,我們不難發現目前一些教師對學科教學理念認識上還存在著差距。例如:放手讓學生自主地提出問題之前,教師是否應首先認識到兒童認識問題的規律和特點是什麼;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是否都是一些科學的問題;選擇哪些問題開展探究活動,才能使兒童的認知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在選擇、設計探究方案時又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教師的指導地位?怎樣遵循兒童認識發展的規律,逐步地引導他們學會科學地提出問題,學會科學地設計與主題相關的探究活動等等,本文在反思的基礎上對以上一些問題從具體情況出發提出了相應的對策。當然,要真正實現科學教學結構的優化,還有待於全體小學科學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提高。
『伍』 為什麼好利來等知名蛋糕店的土司外表顏色黃得發亮 還很綿軟 自己做的外皮顏色要麼深要麼淺呢 麵包 西點類
首先是烤爐的區別,好的大型烤爐上色均勻,吐司烤出來不會一邊淡一邊深,家用烤爐是達不到這個效果的(如果你是烤出來是烤裡面的顏色深,靠外面的顏色淺,可以試著在烤到一半的時候換個頭)所謂三分成型七分烤,烤是及其重要的,不是這里可以教得會的,要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的
另外,顏色發亮應該是塗的光亮劑,我沒看過好利來的具體的不清楚,一般麵包為了讓其顏色好看,會在烤完之後刷上光亮劑。光亮劑是統稱,並不是對人體有害的添加劑,一般有用橄欖油或果膠或色拉醬摻水等,其目的只是為了讓麵包的表面看上去更亮,更有食慾